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3-01-30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辛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xx区委、区政府对辛市长和市政府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把xx区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大家简要汇报一下。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推动经济总量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xx区地处潍坊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产服务设施齐全,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城区工作实际,大力实施“商贸兴区”战略,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5.7%。今年1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0.2,比去年同期增长19.1;1-4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1.9,同比增长19。全区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十五”以来,我区服务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扩张。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6.13亿元增加到17亿元,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8亿元,是“九五”末的2倍。2005年新增的税收中,服务业贡献率达70%。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共改扩建各类市场36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大型市场达到8处,2005年全区市场交易额达到113亿元。纺织品批发市场总占地70亩,经营业户600余户,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潍州路十里汽车长廊占地1500亩,汽车销售企业近200家,年交易额达50多亿元。商业网络日趋健全,消费环境不断完善,全区商业网点达5150多个,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达到62处,其中超10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零售场所6处。

三是专业街路开发力度加大,路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近几年,我区结合街路改造,加快了路域经济开发建设。目前,正式投入运营的商务楼宇达到19座,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入住企业达1200余家,年缴纳税收过千万元。已有7条街路初具特色:通济门电子街以经营电子通讯产品为主,经营业户约100户;行政街以经营布匹、服装为主,营业户210余户;文化路北段以餐饮娱乐服务业为主,经营业户发展到76户;潍州路中段以友谊商场、新春天购物城为依托,原创:http:///形成精品服饰为主的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鸢飞路中段以电子科技市场为依托,形成电子软硬件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四平路北段餐饮、娱乐服务网点50多家;友谊街以休闲餐厅、特色小吃为主,初具美食街规模。

四是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城市居住环境有较大改观。建区以来,全区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和旧城改造进程,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攀升,开发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建区以来,累计投资25.7亿元,建成了舜都花园、名门世家、世纪花苑、阳光外滩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累计开发面积300万平方米,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房产交易中介机构也随之涌现,目前全区共有房屋中介公司50余家,从事房屋买卖、租赁、置换等业务。随着大批住宅小区的形成,社区服务业逐步发展,全区社区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个,主要从事社区卫生、保安、清洁、绿化等服务。

二、下步规划目标和打算

结合xx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为依托,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的思路,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立足市区、带动郊区、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这一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潍坊市的“五大中心”。即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适度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突出抓好大型商场、超市和商业网点以及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商贸流通中心;改造提升现有商务楼宇,加快建设专业楼宇,积极培育引进一批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财务总部,努力打造金融商务中心;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繁荣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引导建设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努力打造休闲娱乐中心;大力

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代理、法律服务、财会审计、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等新型业态,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努力打造智力服务中心;以服务居民、增加就业为目的,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面向社区的社会化有偿、低偿服务,培植一批社区服务企业,努力打造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上述发展目标定位,就全区面上而言,近

期重点在“三区”、“九街”、“三河”建设上下功夫。

(一)做大做强“三区”。一是泰华商业区。在东到潍州路、西到白浪河、南到民生街、北到福寿街区域内,以世纪泰华、三联家电、友谊商场和银座购物公园为依托,做好盘活做大文章,规范提升行政街、南大街、电子街等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大中小型店面并存、高中低档商品互补的全市最繁华的标志性商业购物板块。二是城南市场区。以潍州路、宝通街、健康街为框架,以纺织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北王电器数码港等骨干市场为基础,借助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的集散效应,沿路两侧继续大力发展体现城市特点、档次品位较高的专业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三是东苑金融区。以四平路和胜利街为框架,以现有的几大银行为带动,集中开发金融保险专业楼宇,吸引一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此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为主体,担保、信托、租赁等多种形式,国有、股份、民营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将该区域建成全市最集中、最活跃的金融服务中心。

(二)培育繁荣“九街”。即培育繁荣四平路餐饮美食、文化路文化休闲、潍州路汽车汽配、虞河路休闲娱乐、福寿街品牌购物、樱前街咖啡酒吧、行政街精品服饰、民生街家用电器、友谊街民俗旅游产品等九条特色街。

(三)完善提升“三带”。借助市委、市政府大规模投入、高规格改造虞河、张面河、白浪河的时机,充分利用“三河”滨水景观带的提升拉动作用,沿河两岸搞好休闲、餐饮和娱乐场所的培植,增加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和健身游览设施,在提升人气的同时,进一步聚集商气,将其打造成为景色宜人、功能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集文化、艺术、购物、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带。

重点抓好六项关键措施:

(一)抓好科学规划。把搞好规划作为首要环节,保证服务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一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规划问题。既要遵循全市总体规划,又要积极作为;既要主动与全市规划搞好衔接,又要运用自己的思路突出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影响和纳入全市规划,争取市直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发改、统计、财政、贸易、三产等部门分别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全面搞好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服务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研究拿出符合我区实际的服务业发展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每个时期的用力重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服务业有序发展。三是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功能分区、产业依托、人文基础和资源状况等不同条件,对我区服务业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定位,明确每个区域、每条街路的发展重点,搞好集中引导,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推动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四是以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单体工程规划。所有单体项目设计,都要坚持高标准、高境界,既要突出实用性,又要追求艺术性,力求建就建亮点、出就出精品,让每个工程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抓好载体建设。要认真克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下大决心、用大气力加快载体拓展,推动服务业发展向立体要空间,向高度要效益。一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把城中村作为载体建设的最大潜力,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双赢”的原则,大胆借助外力搞好整体改造开发,最大限度地留足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中上虞、李家等已开工的村,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和投资,加快改造建设进度;北王、马少野等未开工的村,集中力量加大拆迁力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快完成拆迁安置,及早进行开工建设;草庙子、前栾等未完成总体论证的村,加大手续办理力度,加快规划论证和方案报批步伐,力争年内所有城中村完成总体论证,一半以上的城中村全面开工。二是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楼宇,确保年内楼宇总建筑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有效承接服务企业的入驻;改造提升一批现有楼宇,进一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加快繁荣;平整打造一批特色楼宇,通过明确定位,合理引导,提高商务楼宇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三是加快退城进园、退政还商、退居还商步伐。对辖区占据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和旧居民楼区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加快向园区和城郊搬迁步伐,腾出黄金地段搞好土地储备和集约开发,努力盘活现有资源,让每寸土地实现最大产出,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快“农改超”步伐。对早春园市场、南下河市场等旧农贸市场搞好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配套型百货超市,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方便群众生活。

(三)抓好项目建设。一是引进一批大项目。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的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大财团,多形式促进合资合作,力争年内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公司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投资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服务业设施,带动全区服务业的上挡升级。二是做大做强现有项目。对北王国际数码港、盛世豪廷、香格里晶座、东盛广场等在建项目,要落实“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安排专人盯紧靠牢,昼夜奋战,争取早日竣工投入运营。对恒易星河国际轻纺城、北王国际车城、书香苑等已基本建成的项目,切实加大二次招商力度,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尽快启动繁荣,及早发挥效益。三是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强化税收意识,尽快与企业搞好衔接,确保纳入属地管理。

(四)抓好环境建设。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只要不搞“黄赌毒”和违法经营,一切都要放开搞活。在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全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继续落实“一事一议”措施,确保以比周边地区更加优越的环境提高招商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先机。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在行政审批上,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在服务管理上,每个区直部门都要根据自身职能,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公开承诺抓好落实。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学习借鉴沈阳等地的做法,本着“先繁荣后规范”的原则,实行定期联系制度,多给予服务支持,避免随意性检查,原创:http:///对经营规范的大型娱乐场所,公安、工商等部门探索实行挂牌保护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xx”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五)抓好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服务业发展动态和有关政策,全面提高全社会对服务业的认识水平,破除“重一二产业、轻服务业”的思想,树立“活力在流通、繁荣在三产”观念;破除传统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消费;破除陈旧的择业和创业观念,调动人们从事和兴办服务业的积极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广泛重视、参与、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局面。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结合各自职能,找准切入点,努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六)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街道、部门千分制考核办法,加大服务业考核力度。街办突出考核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例,部门突出考核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绩。加强督查调度。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对服务业发展实行月季调度通报、半年观摩点评、年终综合评比制度,并将督查情况量化分值,纳入全年服务业考核总成绩。严格兑现奖惩。对全面完成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街道部门,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对推进工作不力,目标任务没有完成的,一律取消评优资格。对服务业发展没有起色的单位,严格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篇: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兴庆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战略目标和打造沿黄城市群最具活力城区,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动接轨城市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新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城市中心区集聚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提升兴庆区经济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

一、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随着银川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银川市加大了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邮电通讯等服务业方面的建设力度,为兴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兴庆区服务业的增加值达85.07亿元(房地产业除外),同比增长13.2%,占GDP的比重达到66.9%,占银川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4.1%,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单位和私营业主达3万余户,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兴庆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质量效益稳步推进

当前,我区服务业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规模档次提升的同时,旅游业、物流配送、大型购物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益日益明显。以新华街、步行街为中心的集购物餐饮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按照新建与整合、专业化与规模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丽景街市场带初具规模,目前,建成或在建的大型专业市场12个,年交易额达36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完成了黄沙古渡、兵沟汉墓等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沿银横路两侧的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已改造和新建“农家乐”12家,2006年,共接待区内外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000余万元。

(三)传统行业稳步发展,新型行业快速崛起

批发零售餐饮业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不断升级,餐饮业持续火爆,2006年,兴庆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74已元,同比增长14%,占银川市的72%。房地产业稳步发展。购买房屋已成居民消费热点,2006年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8.27亿元。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销售、计算机软件开发已初具规模。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金融部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金融保险业对我区现代服务业的贡献不断增加。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会计、律师、咨询、广告等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咨询队伍,已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比重失衡。当前,兴庆区服务业中,传统的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行业仍占80%左右的比重。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偏低,特别是是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

(二)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兴庆区除商业、餐饮业、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外,现代服务业中其他众多行业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准入的障碍比较严重,如金融、保险、电讯、文教以及信息媒体等领域,基本上都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状态,从而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三)服务水平不高。我区现代服务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大部分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方式陈旧,创新意识淡薄;新兴行业则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不规范服务时有发生,这些都使得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阻碍了现代服务业更好的有序协调发展。

(四)竞争能力不足。目前,我区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数量少,依附度高、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同时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我区服务业的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

(五)配套服务滞后。近年来,兴庆区通过加快丽景市场带建设的步伐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同时又利用物流市场带超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来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由于一些市场处于建“场”育“市 ”阶段,而在市场周边分散的小经营户又很多,这些小经营户存在着不规范经营和恶性竞争的现象,阻碍着市场的正常发育和品牌形成。同时,市场带的电网、管网、公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市场带的建设步伐,也大大制约着一些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如宁夏日用百货副食品批发市场、西北农资城、龙盘家私城和国际汽车城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兴庆区区位优势,根据银川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围绕“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以“一圈两带三区”为重点,依托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特色旅游、都市农业等优势产业,力争用四至五年的时间,把兴庆区建成宁夏乃至周边重要的商贸中心,富有活力的物流基地,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基地,成为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到2010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5%以上。

(一)以新华商业圈为中心,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 突出现代商贸业的主导地位,打造“购物在兴庆”品牌。发挥新华商业圈商业基础设施完善,购物环境优美,具备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的条件,着力引导新华街中心商业区优化经营结构,调整业态布局,提升经营层次,不断增强兴庆区作为城市商贸中心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集团进驻新华商业圈,扩大经营范围,弥补银川市高档商品消费市场的不足。重点培育发展以新华东街、鼓楼南步行街为主的现代商品购物网络和以商城、东方商城及温州商城为主的小百货商品批发、零售网络。

(二)以市场带建设为轴心,着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目前,丽景物流市场带已建成西部机电市场、西北农资城一期等7个市场项目,共完成投资7亿多元,年交易额达3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兴庆区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兴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把物流市场带做大做强,更快的促进兴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将在做好已建成市场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恒诺装饰家居城、长城五金机电城等续建项目的建设速度。同时做好药材批发市场、医疗器械、汽车配件、五金电子、穆斯林用品、花卉等专业市场的规划、论证及建设工作,搞好东环果品批发市场的整合改造。尽快完善市场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千方百计聚集市场带人气、商气。通过市场带的建设,带动金融、中介服务、广告、餐饮娱乐、旅游、信息、文化和现代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力争到2011年,市场带商品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5万个。

(三)以特色旅游为抓手,强力推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精心培育黄河东线生态旅游带。依托沿黄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边塞文化,做好黄河大漠文章,开发黄河水上漂流、沙漠探险、生态观光、时尚运动旅游等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河东旅游总体规划,重点开发建设横城古渡口、通贵渡口等航运码头和浮桥,不断完善黄沙古渡旅游区、兵沟汉墓旅游区、鸣翠湖旅游区和金水园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黄河东线旅游带的整体竞争力。

着力打造东部休闲旅游观光带。依托银横路沿线设施农业、鱼塘、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和乡村民俗,开发建设一批集餐饮、娱乐、采摘、垂钓等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重点培育5-6个具有民俗特色和品牌效应的精品项目,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观光娱乐,实现东部银横路一线游和河东旅游项目的有效结合,推进乡村旅游经济稳步发展。

不断完善市区旅游功能。进一步突出兴庆区的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突出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文物仿制等产品的开发,健全以南门广场、光明广场、西塔博物馆周边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销售网络。按照银川市城市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回族商业街、清真食品一条街和有回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年内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2011年实现年接待旅游人数100万人次。

(四)多业并举,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1、金融业服务:充分发挥兴庆区金融行业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产业。积极吸引外资银行来兴庆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性公司。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鼓励民营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实施“信用区”工程,加快诚信兴庆建设,为金融业创造优质的发展环境。

2、信息中介服务业: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向综合化、集团化发展,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城乡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到2011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覆盖率力争达到90%以上。

3、科技服务业: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增加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在兴庆科技园建设宁夏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兴庆科技园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设施蔬菜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设施蔬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5个科技服务平台,为我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技术服务。对获得国家、自治区、银川市科技进步奖,对兴庆区经济社会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分别给予重奖。

4、楼宇经济:积极发展楼宇经济、集团经济和总部经济。制定鼓励和扶植政策,引导开发商搞好楼宇的市场定位和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现有商务设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入驻企业的档次和知名度。

5、社区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带动社区商业的全面发展。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变化,合理配置新建社区商业网点,扩大服务范围。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把社区创业就业与发展社区经济有机结合。

四、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责任。成立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制定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研究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协调解决商贸、物流、新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检查各类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和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为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制定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在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大小并进的原则,邀请银川市有关部门指导兴庆区尽快研究制定具有本地特色、适应长远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进一步规范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外包服务、房地产业等服务业,力争用4-5年的时间,使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6-10年内形成3-5个特色鲜明、后劲十足的新兴服务产业群。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环境。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职能到位、法制健全和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全面清理不合时宜的法规条例和收费项目,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服务业,逐步完善面向社会、企业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行业协会,并促进各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行,使之更好地发挥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整体发展。设立兴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改造、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益性服务业的发展等给予适当贴息或补助。设立奖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个人以及相关品牌进行奖励。同时,请自治区和银川市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适当减税、税收返还、土地划拨、提供无息贷款、帮助融资等形式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价格扶持政策,优化我区水价、气价、电价结构,逐步缩小服务业与一般工业水价、气价、电价的差价,推进价格并轨。

(五)加快开放步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健全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坚持政府招商与市场机制招商并用,发展中介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兴庆区创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服务业跨国公司,培育国际品牌。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兴庆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重点项目,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和大活动的项目库,实行专项管理,并给与政策扶持。

(六)强化智力支撑,提高服务能力。引进和培养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的新机制。努力通过教育培训、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市场锻炼等形式,培养经济建设、城市管理、金融管理及高中级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为区域内各类型、各种性质的企业聚集一批人才。创造拴心留人的政策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兴庆区发展。

第三篇: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行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模,促进城乡繁荣与和谐,保障市场安全,增加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充分地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依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特制定《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适用的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商贸物流配送业、生活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以建设宁波南部商贸商务中心为目标,开拓创新为主线,开放搞活为动力,紧紧抓住万达广场建成开业这一契机,调结构、拓市场、扩消费、强服务,全行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良好势头。

1、流通总量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亿元,增长22.2%,比2004年的66.42亿元,增长3倍以上,超出“十一五”规划预测近1倍;前五年累计实现社零606.2亿元,年均增长23.6%,平均高于宁波全市6.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列11个县(市)区首位。2009年全区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167亿元,比2005年的90.2亿元增长60.5%;前五年累计实现市场成交额684.6亿元。2009年全区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7.4%;占三产比重为38.03.%,占GDP比重为9.2%。

2、都市商圈展现新形象。以万达广场为核心,四明路商业街区和鄞州大道周边商务楼为轴线,南苑环球、索菲特、开元名都等高端品牌酒店,银泰百货、沃尔码大卖场为标志,一个集国际购物广场、大型百货商场、超级市场、建材超市、家居、数码、美食、电影娱乐广场等商业零售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国际商务酒店为10万平方米的宁波南部都市新商圈初步形成。到2009年末,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万达广场休闲购物街和下应北路汽车销售街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特色商业街。

3、商贸项目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区累计引进用于商贸设施建设的内外资总额达212亿元,先后引进了瑞典宜家、日本三井、香港联盛、美国沃尔玛,以及银泰、苏宁等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跨国零售集团和内资商贸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包括BEST商业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广场等在内的全区共有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2000万元以上商贸商务项目34个,投资总额达到203.65亿元,形成了外资商业、内资商业和本土商业相互竞争、共生共荣的局面。

4、新型业态呈现新发展。以推进鄞州新城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特色商业、现代商务、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种行业加快发展。利时百货鄞州店、新江厦百货集士港店、“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区先后建成开业;新江厦连锁店、开开便利店,各种超市、卖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强劲,至2009年末,全区已累计开设连锁超市124家,连锁便利店339个,全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6%。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鄞州区重点商贸企业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投入运行。五龙潭豆芽等生鲜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新江厦商贸物流通配送中心先后建成投产。

5、“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果。大力实施“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行政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60.3%,有9个社区分别被评为国家、宁波市和区级商业示范社区。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36家,加强了对“菜篮子”商品农残检测、生猪定屠企业星级评定等,确保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改造完成农村菜市场35个,并以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注重长效管理,使菜市场的硬、软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推进了“示范早点店”工程,方便城乡居民生活。

6、市场调控能力有了新增强。制订了一系列商品供应应急保障预案和措施。建立了市场商品供求动态监测系统,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及重要生活必需品进行长期监测;对少数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救灾物资做了实物储备,并与重点粮食、猪肉、蔬菜主产区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供应渠道,切实增强了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商贸流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数量较少,现代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对产业的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功能拓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三是市场流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机遇挑战

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背景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阶段性特征看,商贸流通业发展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争取“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商务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的指示精神,提出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城镇化为依托,从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国内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在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谋划跨越危机的新举措中,也把发展现代流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措施加以重视,所有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长三角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建立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现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长三角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宁波通过积极推进大都市建设规划,将更快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为我区参与并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特别是宁波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各种要素,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行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

3、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为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科技支撑机遇。十二五期间的宁波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从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看,宁波已进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新阶段,“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各类市场更趋活跃,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必将相应扩大,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看,低碳经济、绿色GDP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为商贸流通业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机遇。

4、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为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空间拓展机遇。按照城乡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要求,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到“十二五”未期,中心城区面积将由33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型新城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蕴涵着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将增加,这些都为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商贸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机遇。

5、区委区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不断加大对商贸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推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领导保障和政策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区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行动纲领”,全面开发建设“十大功能区块”、“八大产业基地”,积极落实“幸福民生40条”,商贸经济发展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随着新的商贸项目陆续建成开业,全区商贸经济总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张,商贸区块的品位、业态和人气将进一步提升,商贸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长。同时在区委区政府重视下,五年来共制订出台了9个商贸行业扶持政策,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77亿元,受奖企业达656家次,培育壮大了一批商贸规模企业。领导重视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最大最重要的机遇。

当前鄞州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规模质量上的挑战。与慈溪、余姚、海曙等市(区)相比,鄞州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以传统业态为主,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先进业态的集聚度不高;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业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在业态能级、商品种类、品牌档次、市场环境、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竞争态势上的挑战。随着“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的实施,宁波大都市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特别是东部新城、江东世纪东方商业广场、海曙和义大道、江北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和银亿海德商业中心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开业,东、中、南、北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鄞州与周边各区在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上整个“十二五”时期,北面的余慈地区、南面的象、宁、奉三县(市)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人才、资本、商流、物流等要素资源将向这些地区的商贸领域进一步流动和聚集,这对鄞州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三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鄞州商贸企业的业态创新能力不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短缺,相应制约了商贸业态自主创新和本土化、品牌营销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商贸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推进“四个优化升级”总体要求,以将鄞州新城打造成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扩需求、促消费、引品牌、旺商圈、惠民生、强服务为重点,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构筑大平台,培育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商贸经济规模,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四)发展原则

产业联动原则。发挥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功能,通过深化工商、农商、商旅、商城等方面的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合作范围,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空间,满足城乡居民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品牌创新原则。加大对商标、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等流通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更多的流通业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和推动品牌评价、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

科技兴商原则。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业的引领、推动作用,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推广信息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产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城乡协调原则。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出发,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构筑起城市与农村双向互通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形成既有利于突现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地位,增长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又有利于加快镇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全区城乡繁荣繁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内外贸一体化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渗透、加速融合的特点,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流通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增长对重要商品的分销能力和对终端消费的控制力,做大做强商贸经济。

(五)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十二五”时期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心,促进“两项翻番”,完善三大体系,实现四大联动,推进六方面突破。

即:在功能定位上,把鄞州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

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两项指标比2010年各翻一番,在宁波全市社零总量的排名实现“保三争二”;

在流通体系建设上,着力完善现代流通、城乡市场、运行监控三大体系;

在产业互动上,实现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建设上的四大联动发展;

在发展重点上,推动流通规模、流通贡献率、流通现代化、流通产业升级、对内对外开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上的六方面新突破:

——流通规模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50亿元和150亿元,年均递增14%和10%以上,争取比2010年的社零总额和增加值各翻一番。

——流通贡献率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5%。

——流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连锁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40%左右,培育营业额超10亿元连锁企业1-2家;建成商品配送额超10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2个;培育并形成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子商务企业1家,网上商品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采购、结算,实现信息化管理。

——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市场5个,其中超50亿元大市场1个,全区商品市场交易额超过400亿元。高端品牌酒店5家,餐饮业销售额达到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

——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引进内外资150亿元人民币,引入国际顶级专业店、专卖店15家,国际一线品牌5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300个。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3家,配送额占菜篮子商品销售总额的达到30%以上;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厂1家,标准化绿色菜市场10家。

总之,整个“十二五”期间,要以开拓市场为重点、扩大消费为主线,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行业培育目标是:到2015年,

1、2个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

2、1-2家经营规模居全市同类流通企业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

3、4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

4、3家以上销售额超5亿元,配套功能齐全、购物环境良好的大型综合百货零售企业。

5、1-2家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销售额居全市同类市场前列的商品交易市场。

6、1-2个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品牌展会。

7、1家以上家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门户网站或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

8、1家以上规模达10亿元以上商贸物流配送中心。

9、1-2家特色明显、知名度高、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

10、1个商贸卫星城市,4个以上乡镇商贸中心,30条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的市级以上特色商业街,若干个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六)主要任务

根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结合国家和省、市流通主管部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以把鄞州新城建设成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搞活大流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并支持商贸企业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创新业态,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搞活流通,确立起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鄞州新城建设成现代商贸商务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增长集聚和扩散功能。

2、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互动为重点,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大市场。主动适应我区工业化深度发展、现代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大力扶持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整合改造传统商品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培育具有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功能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商品市场战略性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群;提高各类批发市场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交易平台。

3、以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建立商品分销中心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贸易。充分发挥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的作用,坚持以内促外、以外带内,“招商引资”与“招商引贸”并重,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物流配送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服务的相关产业,将鄞州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经济综合实力优势,转化成为促进商品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发展大贸易的竞争优势,使更多的“鄞州创造、鄞州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以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为动力,加快推进惠民便民工程建设,优化大服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进入宽裕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商,以法治商,积极营造绿色、健康、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推进“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优化改造城市商业区网点,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精心实施系列“惠民工程”,确保“菜篮子”商品供应,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商贸流通业的服务作用。

5、以增长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为手段,加快实施扶强扶优,培育大集团。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增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地区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流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条件符合、分类评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商贸流通企业中评出一批居行业龙头地位,规模大、贡献大、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由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并给予相应的扶持。

三、空间规划与业态布局

(七)空间规划

1、区域空间规划

根据宁波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鄞州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交通节点、商业基础和商业传统,以及未来的空间发展走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今后一个时期,鄞州区要着力打造“一心五翼一带”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即:一个现代商贸中心;五个不同翼面的商贸发展节点;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带,形成“中心带动、多翼齐飞、商旅共荣”的繁荣景象。

(1)新城区商贸中心

范围:包括万达联盛商圈、BEST广场商圈、南部商务区、长丰、潘火、石碶、慧丰、中兴河湿地、奉化江畔高档居住区、陈婆渡等等十大特色功能区。 定位:现代商贸,特色餐饮,时尚休闲娱乐高端消费集聚区。

主要任务:提升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品位,构建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商业新高地,增强区域商贸中心辐射力。重点打造万达联盛和贝斯特广场两个现代城市综合体、若干商业组团、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网络。

(2)五个不同翼面的商业发展节点

结合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以交通线为依托,实现交通线周边商贸业节点的串联,形成以鄞州新城为中心点,集仕港卫星城,高桥、五乡、姜山、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为节点,辐射区域西部、西南部、东部、东南部和大嵩滨海地区的放射型商贸业发展翼面。

重点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先期规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通过大力推进卫星城、“准卫星城”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建设等项目,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向镇乡延伸,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城乡全覆盖。

西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集士港、高桥、古林、横街片区。

定位:鄞西片区“新城市”和宁波中心城区西部“新门户”。

主要任务:以集仕港卫星城为示范,加快高桥、古林、横街等鄞西片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奥特莱斯国际名品商业广场、新江厦百货等商业设施建成开业为契机,依托轨道交通、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等载体,发展与地铁经济、临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综合性商场、连锁超市、餐饮、住宿等业态。

西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鄞江、洞桥、章水片区。

定位:特色商贸休闲区。

主要任务:依托“水文化”、“石文化”优势和它山石刻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加快建设鄞江文化商贸综合体。引进特色商贸项目,做大做特传统鄞江庙会,发展传统特色商贸业,逐步将其打造成特色商贸和休闲居住区,辐射鄞西南区域。

东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邱隘、五乡、东吴片区。

定位:综合性商贸集聚区。

主要任务:邱隘通过与东部新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对接,融入宁波中心城区,形成同城经济。五乡利用绕城高速、铁路环线、南外环、轻轨一号线等诸多基础设施形成的交通节点,积极引进商业地产项目,培育发展都市商贸经济、轨道交通商业,以及生活服务业态,成为鄞东地区综合性商贸集聚区。东湖结合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乡镇商贸中心。

东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云龙、横溪片区。

定位: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宁静、宜居的休闲居住区和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提升鄞东南地区的商贸业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大嵩滨海地区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塘溪、咸祥、瞻岐片区

定位:滨海休闲旅游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抓住象山港大桥建设机遇,结合打造具有水乡、山村、滨海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议、滨海居住、度假休闲等产业,力争成为长三角著名的滨海休闲胜地。

(3)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发展带

围绕以五龙潭、它山堰、桃源湾、鄞西红色旅游资源等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走廊;天童景区、阿育王景区、金峨山景区、咸祥滨海休闲区等为主的宗教生态旅游走廊;环老三区和鄞州新城区,近郊休闲旅游区块主的城市休闲旅游走廊,打造与旅游空间组织相适应的、商贸与旅游共生共荣的环区游憩商贸带。

在空间组织上,以旅游消费地来组织商贸业发展,与区旅游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相衔接,实现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基本覆盖全区重要旅游点的环区游憩商贸的空间格局,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2、鄞州新城区空间规划

鄞州新城区要着力构建以“两核五区”为基础,“多点”为补充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空间格局。“两核”:即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片区;“多点”:即15个左右的点状社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

(1)“两核”:即万达联盛和贝斯特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

万达联盛商圈以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为主体,东起锦寓路,南到鄞县大道,西至钟公庙老街,北临嵩江路。主要功能是打造成集聚现代商业、汇萃名品名牌、引领时尚消费的综合性商圈。

贝斯特商圈以BEST广场为主体,由瑞士SMART商业广场、英国TESCO商业广场和深国投宁波商业中心三大子商业体构成,东起科技路,南到四明路,西至前沿河,北临环城南路。着力打造成为高端商业集聚的国际品牌之都,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商圈。

两个商圈分别处于新城的中心位置,区域相近,功能互补,形成了合理的商业梯度,共同构成鄞州新城核心商业新高地。

(2)“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区。分别是南部商务商贸区、潘火商业集聚区、长丰商业集聚区、石契商业集聚区、陈婆渡商业集聚区。

这五个商业片区既服务本区域,又对两个核心商圈起支撑作用,是新城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多点”:即15个左右社区商业服务设施。

社区商业布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800米的标准,合理配置商业网点。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关于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的要求,加快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各种业态,以方便居民购物。

(“两圈五区”商业布局已在《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中详述,这里简略。)

(八)业态布局

1、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包含购物中心、高端商务酒店、休闲广场、金融大楼等现代商贸商务设施,是融合多种城市功能的单元体,具有集聚商气、吸引人气、打造节气、体现洋气等多方面功能。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汽车进入百姓家庭,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加快发展阶段,要着重抓好万达联盛商业广场和贝斯特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

2、大型商业广场

大型商业广场是现代商业的标志性业态,鄞州新城作为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南部商业中心,宜加快发展这一业态。“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促使斯玛特商业广场、TESCO乐购商业广场、宜家家居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商业广场、潘城国际广场、“富田新都心”商业广场等项目早日建成,为繁荣鄞州新城增添新亮点。

3、大型零售商业网点

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设施,是繁荣繁华城市的重要商业业态。要根据适度竞争、节约资源原则和目前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现状,对新城区的大型零售网点建设进行合理调节,并鼓励其适度发展。到2015年,新城区大型零售网点力争发展30个左右(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4、轨道交通商业网点

“十二五”期间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将对城市发展,人们出行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其巨大的人流、商流、信息流所引发的地铁经济,已经引起从多商家的关注。高桥、五乡等地的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要超前规划,抓紧布局建设相关商业设施。轻轨站点的门店、商铺、商场,采取只租不卖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引进适合地铁环境的各类商业网点。优先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快餐店、餐饮店等相关业态,在方便购物消费的同时,不断做大地铁商业。

5、商业街

商业街分综合商业街和特色商业街。每个建制镇要力争建设一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全区共建30条。其中,新城区要着重打造四明中路和南部商务区2条综合商业街;特色商业街,要根据街区特点、经营特色、错位经营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打造长丰“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南部商务区“银桥水阶”商业水街、嵩江中路阿拉宁波街、科技路“甬上传说”特色餐饮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士路文化产品街、下应北路汽车街、下应街道“中华老字号”街、湿地公园艺术风情街等10条特色商业街,共计12条。(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6、商品交易市场

以构建“依托宁波市、立足长三角、辐射华东地区”市场体系,建设若干个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专业市场为目标,迁建、新建、升级改造相结合,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加快商品交易市场建设。

发展新兴业态,扩大交易规模,提升市场挡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两大市场群,即:潘火以家具家居为主的市场园区和姜山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园区,共计约100万平方米交易面积,成为长三角南翼具有较强辐射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各类专业产品集散中心,带动

一、二产业加快发展。(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四、行业发展与重点工程

(九)行业发展

1、批零贸易业

充分发挥批发零售业在实现商品销售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其向城乡市场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批发业着重发展服装、建材、钢材、五金交电和机械电子产品等;

零售业大力发展百货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和社区便利店等;

积极培育无店铺零售。

十二五期间,批发零售业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业态先进。确立连锁经营在批发零售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扶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

——体系完善。形成幅射城乡市场的销售网络;推动特色市场集群形成。

——形象高端。引入国际高端商业,提升商业形象,形成名品名牌集聚和活跃的商业氛围。

具体举措上,着力把握以下重点:

加强市场园区建设。遵循交易便利、交通顺畅、保护环境和平稳过渡原则,完善市场空间布局。新建、迁建一批专业市场,向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形成强大的集聚效益。

集聚连锁式批发企业和市场。促使相关批发企业和市场向园区集中。批发企业和市场利用其品牌效应向外输出商品,形成连锁经营批发企业和市场。

创新交易方式。加快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鼓励会员制销售与“现购自运式”连锁超市的发展,逐步替代传统摊位制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

促进有形与无形市场结合。重点发展以产业和港口为依托的进出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与商品市场配套的信息、代理、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网络体系,打造网上市场。

实施百货业态结构调整。提倡百货商店错位经营和差别化经营;鼓励大型百货企业跨地区进驻与落户,逐步形成以优势品牌百货店为龙头的百货业连锁经营,提高组织化与规模化程度;引导中小型百货商场进行经营业态的调整,逐步向专业超市和大型超市方向转变。

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大型超市。鼓励具有跨国零售背景和地区总部型大型商业企业到新的商业街区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新建大型超市的停车场,建议采用立体车库,以节省土地资源。

发展多种新型业态。以服装、文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品牌专卖连锁和系列专卖店,凸现产地价格优势。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等新型业态形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鼓励发展以“农超”(菜市场十超市)、“百超”(日用百货店+超市)等模式或专业店、超市、仓储商店等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新型的业态集聚效应,放便消费者购物。重点推进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品牌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社区便利店,整合众多小型零售店铺,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重视引进国际著名便利店企业进入鄞州城乡市场,借鉴其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技术,加快发展农村和社区商业。

2、汽车销售业

2009年全区汽车销售额占到社零总量1/3以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进入家庭已成为普遍现象。

做大汽车流通规模。把握国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各汽车销售商翻新促销手段,大打“服务牌”,开拓潜在市场等有利时机,重视发挥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作用,通过举办车博会、汽车展示展览、专业车模走秀、斑马线礼让行人、广场文艺表演等活动,集聚众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进场销售,进一步开拓汽车市场,不断做大销售规模。

做靓汽车销售专业街。继续鼓励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及品牌知名度的4S店整车销售企业入驻下应大道汽车一条街,特别是要吸引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国产、合资、进口等高中低各档车型和著名品牌汽车,以及在宁波地区第一家开设特许经销店等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在街区落户,进一步丰富街内的汽车品牌,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特色明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销售一条街,满足城乡居民购车需求。 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加强现场管理,改善交易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放便卖买双方进场交易,力争把途众汽车市场打造成宁波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3、餐饮服务业

坚持把鄞州打造成“辐射长三角地区新兴餐饮业基地”为目标,以高端酒店和特色餐饮企业为龙头,开发档次不同的商务餐饮、会议餐饮、休闲餐饮,形成功能完善的餐饮体系,不断提高鄞州餐饮业的竞争力。

构建鄞州美食体系。着力打造海鲜特色、山珍特点、地方品味三大饮食精品线,大力开发包括海鲜美食、地方名吃、山珍美味、祖庭斋菜、西餐佳肴等菜系,重点培育“舟宿夜江”、“银桥水阶”、科技路、四明中路、麒麟大厦等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街区。加强餐饮企业联合,举办“鄞州美食节”、“特色美食推介”、“食在鄞州”等节庆系列活动,打出鄞州美食品牌。

标准化生产、外向化发展。支持“豪味达”营养配餐公司以中央厨房的形式,在继承传统餐饮文化和烹饪技术基础上,向标准化操作、工厂化生产、连锁化经营和现代科学管理目标发展,实行餐饮服务的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配送,各项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餐饮信息发布和餐饮配送方式,通过搭建推介平台,帮助餐饮企业与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商务楼宇企业实现服务对接,推广价廉物美、健康营养的午餐配送,满足各方面人士日常用餐需求。

打造“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街区。充分利用该区地处鄞州、江东、海曙三区交汇,连接天一广场和万达广场两大商圈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夜”消费特色,做好夜景、夜食、夜娱、夜购、夜行、夜宿等夜色文化,以“江·水·人·家”为主题,集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将“舟宿夜江”街区打造成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中“最为精彩诱人的一湾”,成为宁波新的地标性夜生活消费区。

4、生活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的生活服务业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生活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服务和休闲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无差别服务。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美容美发、沐浴休闲、洗涤业,实行大中小结合、高中低配套,发展连锁经营,加强标准化服务和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多层次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家庭服务业,以81890求助服务网为平台,积极发展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护理、病患护理等业态,鼓励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重点支持与家庭服务业相关的信息平台建设、员工权益维护,以及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为

一、二产服务,促进市场繁荣。

5、成品油行业

以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指导,加强管理,优化布局,逐步完善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到2015年,规划新设置加油站10座。

拓展加油站服务范围,增强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急功能。

督促加油站环境保护,进行油气控制,逐步建立完善油气回收系统。

6、“菜篮子”行业

以“惠民生、重质量、保市场”为根本出发点,推进“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建设,实现菜篮子商品优质、绿色、无公害化,繁荣市场供应,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商品。

提升“菜篮子工程”质量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菜篮子商品讲营养、讲安全、讲品质的需求,加快推进“菜篮子示范工程”建设,使鄞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菜篮子商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发展绿色市场和新型业态。以实施农村菜市场改造为契机,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全面提升菜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营造整洁有序的菜篮子购物环境。加快建设规模化菜篮子商品批发市场,组建绿色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配置绿色通道车;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依托,发展社区便民菜篮子商品连锁店,提高标准化和便民化水平。

建设绿色特色菜篮子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蔬菜、肉禽蛋、水产、豆制品等菜篮子商品种植、养植和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绿色蔬菜特别是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订单农业;支持五龙潭、方兴食品、三丰可味、金鳖山、引发企业等加工流通基地规模化发展,力争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按照卫生、绿色、安全的标准,提高各类菜篮子商品加工档次,加快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异地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基地牧场建设,加强与国内菜篮子商品主产地生产加工企业或购销大户联合,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菜篮子商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城乡菜市场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为重点的快速检测,不断扩大检测的范围和品种,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消费安全。制定市场准入制实施办法,扩大菜篮子商品市场准入品种和范围,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加强肉食品检测力度和畜禽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建立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实行全程网络化监管,把牢猪肉流通质量安全关。

积极推进菜篮子商品标识化,培育省、市级菜篮子绿色品牌,不断提高菜篮子商品品牌化程度。

(十)重点工程

1、万达联盛核心商圈提升工程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一期,要抓住先发优势,提升综合品质,以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府路文化用品街为支撑,共同构成“一心五街”核心商业片区,着力打造一流商圈。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在强调各自经营特色和服务多样化的同时,按照“打造国内一流购物中心”的目标,整合长丰休闲区块、四明路商业街,加快调整商品品牌和经营业态的配比,瞄准高端消费层次,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做靓、做足生意,以适应当前城乡居民要求买放心、买时尚、买休闲、买高端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广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进一步完善广场内的购物环境和广场外的景观环境,打造低碳型广场;积极搭建消费平台,强化商务、文化、旅游、休闲等要素组合,大力举办以休闲购物、餐饮美食、汽车消费等为主题各类商贸节庆活动,进一步集聚城区人气,打造成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性广场,辐射宁波全市。 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整合、改造、提升低档次商业网点,鼓励引进名品、名牌店,增加品牌商品经营,改善购物环境;引导中小商店向品牌专买店、专业店、精品店转型;吸引地产服饰品牌设立专买(专业)旗舰店,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经营品牌商品为主的中高档综合购物商业街。

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以发展高档专业店、专买店为主,重点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潮、时尚服装、服饰品牌;同时依托“银桥水阶”商业街,加快发展特色餐饮与休闲娱乐,酒店、宾馆,会展会务等业态,努力将其打造成与高端商务区相适应的“时尚、流行”综合商业特色街。

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鼓励发展专业超市、精品服装服饰专买店、连锁店、中西特色美食店、时尚KTV、休闲茶楼、咖啡吧;适度发展烟酒专买店、书店等业态,将其打造成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

麟寓路时尚精品街:着力打造成汇集高档时装服饰、鞋帽、珠宝首饰、钟表、眼睛、化妆品、发艺等业态,集聚众多品牌店、专买店、连锁店的时尚精品街。

学士路文化产品街:加快发展以服务周边大学城学生、教师及附近居民为主的数码广场、电脑维修、旧电脑交易、电子娱乐、影视产品、文化体育、图书、餐饮等业态。提升现有数码广场层次,开辟电脑DIY区、数码产品区等交易场地,更新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品牌,丰富体育文化用品种类,进一步做大规模,繁荣街区。

2、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是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着重抓好集仕港卫星城市,高桥、五乡、姜山、横溪、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的商贸中心建设。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

(1)根据“体现特色、彰显品位”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优先发展、集聚发展、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理念,加强对全镇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的布局设计,率先编制好“镇级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出台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力营造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氛围。

(2)确立“商城联动,互为依托”的发展思路,坚持城镇建设改造与商业发展同步推进,加大对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抓老街改造提升,又抓商贸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出若干条商业特色街区,拓展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

(3)采取“招商引资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办法,把招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有效整合全镇招商资源,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吸引各种投资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努力为促进商贸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之源。

(4)充分挖掘并大力弘扬当地经商传统和商业资源,坚持“有节造市、无节造节”,通过举办各类具有鲜明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商贸节庆系列活动,集聚商气,激活人气,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幅射周边镇乡,使其成为真正的乡镇商贸中心。

3、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工程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是发展商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途径。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打破单店经营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在百货、日用品、家电、医药、餐饮、洗涤、美容美发等行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利时百货、新江厦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路子,鼓励其到人口密集的镇乡开设门店,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2)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业。支持“每食屋”冷涟物流体系、“豪味达”营养配餐中心、开开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新江厦高桥配送中心、米氏粮油配送中心升级改造,提高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3)培育和造就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当前网络购物以比同期社零高6.5倍增幅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正驱动着传统的规模经济转型升级到个性化、定制化模式。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加强区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网上采购、网上购物、网上结算等经营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支持现有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店、专买店等开辟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信息发布、商品展示和网上交易。

4、重视推进“民生工程”

以贯彻落实“幸福民生40条”为重点,坚持扩大消费与保障民生相统一,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连锁便利店村村覆盖工程。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和连锁龙头企业到空白村开设农村便利店,方便当地群众购物,确保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

(2)加快推进菜市场改造管理升级工程。根据四年完成村级主要菜市场改造任务的目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到2015年完成100家村级菜市场改造。同时抓好市场管理,认真实施菜市场的“检查、评比、通报、考评”制度,真正实现农村菜市场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

(3)加快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推进社区商业一条街建设;鼓励早餐店、便利店、菜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等居民生活必备业态发展;加快社区呼叫热线、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抓好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力争现有社区全部建成区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其中国家级5个和市级10个。

(4)加快推进菜篮子主要商品市场保障工程。围绕“两荤两素”菜篮子商品,引导菜篮子基地、菜篮子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产销对接,加快实现全区生猪18万头、蔬菜1.5万亩、水产7000亩、豆类制品3.5万吨等主要菜篮子商品应急供应标准。

(5)加快推进便民早餐工程。鼓励和引进中式快餐龙头企业和品牌餐饮企业开设早餐业务,合理布局区内早餐门店,逐步推进连锁早餐进入偏远镇乡。支持早餐企业改造建设早餐加工配送中心,完善早餐车(亭)网点布局;引导早餐企业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对接,形成稳定的配送供应关系,逐步建立起经营规范、品种丰富、卫生达标、布局合理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5、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和应急保障体系工程

加强流通领域统计工作,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全区流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供求波动情况,为制定政策,保障供应提供依据。

(1)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重要商业业态和经营网点为信息数据采集点,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加强对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成品油等特种行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准确预测商贸经济运行情况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确保消费品市场运行安全。

(2)建立健全市场快速反应体系。完善粮、油、肉、蛋、糖、盐、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市场预警及异常波动确认机制,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增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市场供应。

五、保障措施与项目支撑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对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商贸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转方式、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认识,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流通行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流通主管部门和流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商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全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2、强化商贸规划的导向作用。重视商贸流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现代流通与改造传统商业;建设大型商业设施与发展中小商业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城乡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强流通领域相关行业规划工作,制定和实施“菜篮子”工程、定点屠宰等专项规划;明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重点和阶段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促进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

3、重视商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商贸流通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鼓励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商贸流通业务、拥有营销技能的各类高级人才为我区服务;支持流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适应流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化流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人员素质。重视流通部门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强化公务人员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

4、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流通领域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减少各类审批,规范审核备案,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做到公平透明,提高政府对流通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抓紧制定有关商业网点管理等地方性规章,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大力开展食品、药品、餐饮服务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活动,加快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5、加强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的建立和规范运作,实行民主办会、自主办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策制定、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行业协会职能,逐步将政府行使的应该由协会承担的行业信息收集、行业标准制订及行业自律等工作移交或委托授权给行业协会,不断加强协会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和相关组织加入协会,增强其覆盖面和代表性。积极开展行业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与合作、办会办展和诚信建设等行业活动,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6、营造有利于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要紧密结合“十二五”商贸经济发展新形势,针对同城、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新一轮商贸流通业扶持政策,力争成为扶持力度最大、各种条件最优、让周边地区羡慕、对商贸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发展商贸经济的政策,为提升业态,引进品牌,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再创发展新优势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以及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支持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综合运用政策奖励、银行贴息等手段,对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商品市场、商贸流通设施、发展现代流通,以及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010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

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

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

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

通过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

第五篇:区妇女儿童发展调研报告

区妇女儿童发展调研报告

妇女儿童占据总人口中相当大的比重,妇女儿童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规划的制定实施,我区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妇女儿童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在自身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当前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区妇女儿童发展现状

**区是**市新规划的三个主城区之一,地处**省东北部,**沿海经济带和**产业带的东部交汇处。素有“**明珠”、“**故里”之美名,**城临海而建、逐海而生,是**近海亲海第一区。区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现辖15个镇、421个行政村,33个社区,总人口115.58万人,其中女性54.87万人,0至17岁儿童25.86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47.50%和22.37 %。

“十二五”以来,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坚持把妇女儿童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为统揽,以七项重点工程和省八件实事项目的有效实施为载体,以更好地保护广大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全力推动我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良性发展。四年来,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2800元增加到39612元;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64元,同比增长10.1%和12.16%。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我区妇女儿童事业不断地取得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领域:

1、参政领域。女代表发挥参政议政作用保持较好比例,20**年全区共有女性省人大代表2人,占总数的50%;市、县(区)级党代会代表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20%和17.6%。区政府、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到100%;全区15个镇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达100%;区级党政部门班子中配有女干部的部门数为25个,占总数的62.5%,比上年提高十个百分点;乡镇正职干部中女干部比例为6.1%,提高0.4个百分点;村党组中女性委员的比例为21.3%,提高1.2个百分点。全区党员中女党员占19.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发展党员中女性占3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女党员和发展女党员的数量及占比已连续多年保持上升趋势。

2、就业领域。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十二五”以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困难人员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多项措施,有力促进了女性就业。20**年,全区就业人员57.4万人,女性占46.5%;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占44.5%,超过《妇女规划》目标值。城镇登记失业女性676人,占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46%,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女性失业率控制在目标值以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重达到48.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为43.7%,提高0.8个百分点。20**年培训转移“家政”、“缝纫工”、“钳工”三大劳务品牌女工5000余人。

3、教育领域。20**年,全区有幼儿园101所,省级优质幼儿园占50%。在园幼儿数4.15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男、女生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7%,其中女生为9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其中女生为99.6%。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此外,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基本得到保障,20**年,特殊教育在校学生320人,其中女生为123人,比重为38.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1%,其中女性为95.2%,均提前实现《妇女规划》目标。

4、健康领域。一是妇女儿童的基本健康得到保障,生存质量受到普遍重视。20**年,全区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100%;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94.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9.4%,高于目标值14.4个百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已被完全接受,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为0.2%。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为86.9%,婚前医学检查率为80.1%,比上年分别提高0.1个百分点和23.9个百分点。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9.6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9.35%;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53/10万。二是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20**年,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5%,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为0.44%,分别比上年下降0.21和0.05个百分点;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83‰,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为1.8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03‰,分别控制在5‰以下和6‰以下的目标值内。三是政府在经费方面加大了投入。全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5.8亿元,卫生经费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和16.7%。社会事业投入增长,为妇女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划》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工作推进层面上还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之间,有的落实迅速并不断拓展,有的攻克难度大进展慢;表现在指标上,如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的一些指标波动较大,忽上忽下;表现在项目上,资金问题成为主要瓶颈,凡是涉及到较多经费的项目进展明显滞后。

2、部分指标特别是分性别指标缺少基础数据。由于各领域统计工作要求不同,统计基础存在差异,《“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提出的部分目标尚缺乏基础数据,给开展规划实施统计监测带来了难度。如农村妇女的新农合参保率、女性社会保障领域相关的分性别统计、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青壮年文盲率等分性别统计,这部分指标的收集与来源需要进一步完善。

3、资料来源不统一,数字可信度低。在收集部门报表过程中,发现有些部门数字前后变化比较大,经不起严格的逻辑审查。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可能是对指标概念的不理解,另一种可能是部门统计人员不稳定,造成同一指标前后年份忽大忽小,发展趋势不相衔接,造成数字可信度降低。

4、部分监测统计指标收集不尽人意。个别指标概念抽象,部门很难统计准确数据,比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等。

三、《规划》指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女性参政议政方面有待增强。妇女参政级别越高所占比重越低,与妇女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妇女参政议政状况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进展,从政妇女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任职层次仍较低,妇女参政级别越高所占比重越低,从全区整个任职情况看,女干部在重要岗位、综合部门任职少,多数在一般性岗位上。基层妇联干部队伍专职少、兼职多,在引领妇女发展上发挥作用不够。全区15个乡镇的妇联干部大多为兼职,干部工作压力大,任务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妇联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引领妇女发展上。为落实待遇,大部分村妇代会主任兼任计生专干职务,但待遇标准较低,直接影响了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年轻、有文化的女性没有吸引力,使基层妇联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女性就业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女性就业人数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是女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尤其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缺乏的女性就业仍然非常困难。受性别、传统观念、自身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就业数量和就业层次总体上低于男性,女性就业多集中在相对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不高的行业,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妇女经济社会地位不利。就业门槛和贷款政策等还偏高,就业培训内容还普遍传统,与新形式稍有偏差。

3、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针对女性和儿童的家庭暴力现象还存在;未成年人犯罪朝低龄化、成人化趋势发展等。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娱乐场地、影视作品不足。校外流动摊贩仍存在食品卫生的安全隐患。

4、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教育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大,因为没有得力的监护人监管,导致不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少关照,生理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规范,其教育管理是一大社会难题,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厌学、打骂、偷盗等不良习性,令人担忧。

四、妇女儿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监测评估工作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有些现有的统计资料与“指标”不能完全对应,有的“指标”与“资料来源”单位不能对应,还有不少项目缺少性别统计。建议上下联动,尽快建立妇女儿童发展数据库,为两纲统计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指标监控,注意变化趋势,确保数字质量;要不断提高部门专业统计水平,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以确保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达标。

2、大力培育市场载体,创造让妇女劳动就业的广阔机遇。落实积极就业优政策,进一步优化推动妇女就业的社会环境,加大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扶持力度,各级人社部门为妇女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提升妇女就业创业水平,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就业培训内容与时俱进,鼓励电商、微商创业。进一步做好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把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提高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稳定率和收入水平。

3、加大培养妇女干部力度,创造更多妇女参政议政的机遇。虽然近几年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女干部在干部总数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但是在各类领导班子中,女性领导干部任副职的多,任正职的少;部分单位在干部选拔中,还存在对使用女干部重视程度不过的现象,女性后背干部人数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要提高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提高女性参政意识,尤其是基层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要多吸纳女性成员。

4、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一切损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重特大案件和高发案件,通过专项行动予以严厉打击促成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法制氛围。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职能,扩大妇女儿童维权领域,建立健全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考核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认真研究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规律,找准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措施,逐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人员的比率。

5、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自然环境。要加强对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不断建立促进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成材机制,为优秀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创造条件;要切实加强农村的环境卫生以及饮用水、生活用水的处理利用,加强教育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兴建和推广实用性、节水型、无害化的各类卫生厕所,为妇女发展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自然环境。

上一篇:群防群治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