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文课堂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感悟语文课堂范文

感悟语文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直观地说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即: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助手;其次,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同学”,我们常讲,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再次,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最后,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所以说,抓好高效课堂,就抓住了教育教学的主命脉。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是“满堂灌”和“一言堂”,整节课老师唱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了“呼吸”和“创新”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所以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变化为主线,给学生展示“才能”的空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二、高效课堂,重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先学是在老师教学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后教指在先学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学习。所以,高效课堂中学生要经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重要环节。其中预习是先学的过程,展示是互相探究的过程。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放手,所以课堂上要使学生做到能自己学会讲,学生不会的小组讨论,老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共性的、有规律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特别的深刻,即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三、在高校课堂中,教师是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前面说过,在高校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学习;再次在教师与学生合力打造一节高效课时,教师又是这一堂课的决定者;教师从教学中获得发展,改变观念,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好这“四者”,使自己在促进中获得成长,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在决定中感受成功,在幸福中体验教师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改革中,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成长

中感受“高效引领”的重要。

第二篇:语文课堂的精彩感悟

东桥梅庄小学 黄明琴

有幸去惠东实验小学参加“蹲点教研”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三节展示课,三位老师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清新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说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同样的精彩的课堂:比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词语的提炼,情感的体会,以及朗读的指导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

一、首先,三位教师都拥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城南三小的许琼玲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她最大的特点:教师导语设计的巧妙,富有儿童情趣,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文本。溪南实小陈玉燕老师执教的《生死攸关的烛光》,朴素中流淌着美丽,使文章生动起来,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惠东实小林梅华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飞跃,情感被激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总之,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无论是上课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吸引了学生,让听课老师也得到一种享受。

二、巧妙的教学设计。 从课堂的教材处理、板书设计、课件运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如教材的处理,先以字词的听写引入为主,再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为深入细致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根据学生的反馈,便于教学。

三、读中感悟,读出情趣。 教学中,各位教师都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描写的境界,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且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书,读出优美的语言,读出特定的情境,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让人惊叹不已!赞叹不已!

四、深入的钻研教材。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和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为教学做好准备,教师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把课上好。学生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真正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五、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位老师都是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让学生自己去批注,去体会,再交流。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学问”,上得再好,总是留下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听许琼玲老师的这堂课,我有几点感受:一是学生习惯养成方面有待提高。一堂公开课能影射出许多细节问题。如学生回答声音偏小,我坐前排都没听到。二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涣散,朗读或听读课文时,应该小手指着,读到哪指到哪,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三,低年级课堂,老师应隔几分钟进行课堂调控。正如许老师所说的,她可能是教高年级刚转型,所以忽略了课堂调控 ,以致于到半节课后,学生开始骚动,有的甚至开始做小动作,课堂纪律顿时松散。

其他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中高年级的课文,我个人觉得比较不到位的是没有让学生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但是两堂课问题总是老师提的,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朗读理解课文。这样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文本,挖掘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通过此次听课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取长补短。成长需要蜕变,成长需要追求至善,我会好好的研究教材,思考如何组织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第三篇:感悟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

感悟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浅谈从区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启示

上周三下午,区语文组的教学活动在我校举行。在听汪湖英老师上的《端午的鸭蛋》这一课中,感受到了把文化的气息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宽度与广度兼具。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特点,而是让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慢慢感受语言的魅力,以及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功效。更可贵的是,汪老师点评的语言精妙,在不自觉中运用了与课文类似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课堂浑然一体。这堂课还是一堂课内精读与课外多读相结合的示范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立足课本,开阔眼界,同时又能切实有效地思考现实问题,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保护民族文化等内容,使语文课堂变得灵活而高效,让听课的我们有了为之一振的感觉。

最后在两位特级教师评课的环节中,还学到了怎样在平时的课堂中激发学生扩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你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吗

——— 四月份教师培训感言

四月二十三日,我融入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的集体,参与了第一次高年级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两节教研课,分别是茅以升小学章臻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和彭埠中心小学的何霞老师任教的《全神贯注》,感触颇大。

对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大学见习的时候才接触过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皮毛,我有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感动心灵的美文《触摸春天》。因此,我大胆地再次走进它。

尽管窗外声声沸腾,春光暖暖,但是幽默和谐的互动使得整个教研活动,不仅学生热情洋溢,踊跃展示,而且老师也认真谦虚,大方交流。我们本期教研的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两位教师从课题、课时、教学媒体、板书设计等着手,都做到了对文字或非文字教学内容的择优录取。

听课感受 谭超

由于我自己是教高段的语文,所以选择了听一节高段的课,所以选择汪海老师的《扁鹊见蔡桓公》。我去年也讲过这节课,听了之后也有些感想。

汪海老师是以推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蔡桓公得病的经过以及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细致,教师的教态自然。尤其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引出的道理,很值得人回味。教师的语言比较清晰流畅,但是有写地方的语言的指向性不是十分明确,小学的语文有一些问题是要多重复几遍的,否则学生很难听清楚老师的意图。教师的设计细致,但是我个人感觉设计的细致有些过了。太细碎就失去了课堂的灵活性,显得课堂不是十分大气。我个人认为男教师要有大气的风格。

从总体上讲,汪海老师的课堂还是十分成功的,有许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是我们王曜君讲座体会

“动”中取胜,课堂法宝

1、思路清晰

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设计有清晰的思路,明晰的线索。章老师的课堂以“这真是一个奇迹啊!”为主线索,贯穿全文,学生在感受这个清晨,发生在这个小女孩安静身上的每一处奇迹,层层递进,深刻感悟生命的奇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而《全神贯注》由课题而入,围绕罗丹在创作作品的情境中如何全神贯注,以“醉”为切入点,在语言文字中体会描写如喝醉般的千姿百态,深切地体会到“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教师在课前必然要理清各种线路,不论是层层递进的直线性,还是从中心辐射的射线性,在分明中有机地交织交融,那么协调,那么自然,学生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更容易获得信息。

2、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是营造课堂高潮,推进主旨升华;是有目标地突破,解决重难点

譬如:针对四年级的字词教学问题,一定要明确如何做到泛学,即在学生能自主识字记字的基础上,通过对易错字、难解字的强调,而重点解决难点。

而阅读教学是注重整体感知和个性解读相结合。从全文到段到句到字词,口子越缩越小,感悟越来越深刻。如:学习《触摸春天》时,对“流畅”、“极其准确”、“悄然”、“磕磕绊绊”四个词语的解读是轻重分明。学生能说出“流畅”、“极其准备”、“磕磕绊绊”的意思,并能用朗读来表达它们的意义即可。而在解读“悄然”时候,学生从说“悄然”的解释,到融入文本,感受“悄然合拢”是怎样的一个动作,继而闭上眼睛,走入情境,仿佛你就是此时的盲女孩安静,蝴蝶在手中扑腾,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教师采访现场的安静,把想法说出来!安静的学生们悄然地走进了安静的世界!同样《全神贯注》的“靶心”更分明,师生共同来解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罗丹创造时刻的全神贯注。这两节课中有个共同点,对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学生都是在通过读、写、说三个环节来掌握。

3、评价反馈

很喜欢这两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机智评价,如果我是学生,我肯定很开心,因为每次我回答好问题后老师对我的点评都让我感受到了愉悦。瞧,“你居然拢住了蝴蝶”,“你的理解很深刻”,“你读得很深入”,“就是这种感觉,好”等等。那么自然地过渡和反馈,是充分备战和深厚功底的结果。

撑起语文教学的“支点”

杨老师引用了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一个地球”。这句话很好地提示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找到支撑的点,才能漂亮地撑起一节课堂。而同样杨老师的“你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吗?”也让我陷入思考,语文意识具有广泛的涵义,包括如何解读文本、解读学生、解读语文学习过程、解读教学设计等等。不管如何,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语文意识,而它势必要历经实践的磨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的生命啊,渴望机会,多多实践,多多反思,多多学习!

阅读全文(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感受中感动

———记一年级备课组“快乐识字”主题教研活动

在前期工作有序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一年级备课组开展的“快乐识字”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终于闪亮登场!这次教研活动分这样几步过程:首先由年轻老师匡老师执教《小小的船》,接着由徐芸老师进行点评,继而备课组长郜老师向我们汇报 “快乐识字”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最后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和长河小学的老师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的点评。

感受长辈的全心、精心、悉心

在坐的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了一年级备课组三位元老——郜老师、徐老师、虞老师的她们的一片热心,全心地部署、精心地指导、悉心地汇报。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全面开展识字的调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确定“快乐识字”的主题。虞老师倾囊地辅助,徐老师认真地准备,声情并茂地点评,郜老师幽默风趣而独有建树地汇报,都传递给我们感动。

感受“年轻”的活力

在工作近三个月的匡艳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为我们送上了一堂充满乐趣的识字课。匡老师以她生动的语言、亲切的表情与孩子一起遨游在快乐识字的课堂,受到了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感受“快乐识字”的趣味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更感受到了一年级“快乐识字”的趣味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有趣的方法,如加一加、编谜语、做动作等,可以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生字,更领悟到要在生活中去认识绳子,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而让孩子在生活中主动地乐意的学习汉字,是“快乐识字”的根本目标,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各种资源,如挖掘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引领孩子去认字学字。

最后一切化为姚国娟老师所说的“感动”!希望把“感动”传承下去,我们的备课组更快乐地合作、学习,同样把“感动”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快乐识字”伴随孩子愉快地认识学习汉字。 师德演讲搞

chxd 发表于 2007-3-18 18:58:34 大家好!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我试着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我成功了。爱心让我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多像一枚枚蓓蕾仰着小脸,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我用我的爱心感化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用爱心创造未来

岁月匆匆,我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半年,经过了这150多个日日夜夜,我也经历了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常言说的好: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而这个目的的达成,我仍需努力。争取早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呢?有人会说,优秀老师就是有渊博的知识,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健康的体魄。可我认为,要当一名优秀老师,首先要有爱心,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决不是好老师,学生们也决不会欢迎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这点上咱们学校好多老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她们疼自己的学生吗?疼。有的老师带生病的学生回自己家照顾;有的老师经常给贫困的学生衣物;有的老师甚至为同学挤大便。她们都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爱心,但是她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不放过一点小错误,及时进行教育,以促其不断进步,这才是善爱。“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更好的帮助他们进步。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半夜找不到学生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我犹豫过,消沉过,有时候问自己,和读研或干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谈起“我们老班„„”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事业的执着。我想虽然我的工作做的并不优秀,离“名师”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可能我的事业永远也不能够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我的工作充满着希望,决定着未来,所以我会始终坚持用心去做,用爱心耕耘终生。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都用自己的爱心来创造美好的未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在知识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赞歌——用高尚人格塑美好心灵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从教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煦风化雨 润泽“春芽”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生命潜能,促其个性发展。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作业那样,把学生打磨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标准“构件”。这句话因比喻新颖、妥贴而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很多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又往往成了无力的说教和苍白的表述。

今天,在听了春芽实验学校卢建萍老师的语文课《威尼斯的小艇》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讲台上,卢老师激情四溢,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对话情境后,便睿智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一再用“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仔细研读文本,从而让他们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整堂课,卢老师的话语虽不多,但每句话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听着孩子们极为精彩、极富个性的回答,我不禁想到:卢老师的教学实践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的生动诠释吗?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握话语霸权,让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课前预设过多,而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知识动态生成中的灵性、个性与主动性。其结果便是:知识贫乏化、答案标准化、思维模式化,学生也便成了思维被剥夺、情感被疏离的“标准构件”。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阅读教学中,卢老师以其独具的教育智慧,明确了自己 “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给予了学生宽松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如吐绿的“春芽”,在煦风化雨中茁壮成长。

(戴毅

第四篇: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桥》说课稿

枣阳北城东园小学 朱春艳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他沉着镇定、无私无畏,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赋予了课题“桥”新的内涵。这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来感受老支书崇高的品质,感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在了解老汉精神品质的基础上,理解“桥”所蕴含的深意。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像《桥》这样内容简短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都可以通过读来感悟,通过读来抒情,通过读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思,合作地议,探究地读,体会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师生接读,配乐读,评价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在读中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

这一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们;第二课时品读课文,感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我准备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读出洪水的凶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无情和人们的 惊慌失措。第二课时开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师生接读描写洪水和人们的语句,再现当时令人惊恐的一幕。这样的读,学生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悟得的感受,也为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作了铺垫。

二、探究读书,读出老汉的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探索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探究读书这一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读书,感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主合作探究,分享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 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首先是自主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读书、感悟,并记录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然后才是合作探究,在每个学生都自主地、充分地读书感悟后,学生才能充分地交流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无关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我在安排学生读书探究时,出示了学法指导:1〉读一读,自读课文7-23自然段。2〉画一画,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3〉写一写,在画线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4〉议一议,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

2、抓住重点语句,读出感受

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这是一个 怎样的老汉?”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老汉的品质,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句子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先请学生谈各自的感受,以及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老汉的沉着镇定,然后抓住“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探究“老汉和山有什么相似之处?”再次感受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 句子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朗读探究这一句时,我采用了评价朗读的方式,通过问“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老汉的什么?你认为应该读出老汉的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喊话时的坚决、果断、焦急、镇定交织的情感。再通过探讨“桥窄”,感受木桥在人们心中是一条生命桥,是唯一的逃生希望,这时再究问“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边?越排在前边就越靠近什么?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最后边?越排在后边就越靠近什么?”一连串的究问让学生感悟到了老汉的舍己为人,进而探究老汉这么做的原因,他是村支书,他把责任看得比山还重。从这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究,一次次的悟中,老汉责任如山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鲜明起来。

句子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抓住“冲、揪、吼”引导学生读出老汉的愤怒,读出“凶得像只豹子”,再来探究“他为什么对小伙子这么凶?”联系上下文了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老汉这种不徇私情、铁面如山的形象就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句子四: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句话体现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爱,引导学生抓住“推”与前面的“揪”进行对比,感受父子情深。通过分角色朗读,生生读,师生读,全班读,读出老汉父爱如山的形象。

3、配乐入情朗读,内化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图片、影视视频、音乐都是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在桥塌了,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吞没这一场景,我配上了背景音乐,在悲壮哀伤的音乐声中,学生读的深情,我抓住“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个契机进行说话训练,“他想对儿子说;他想对老伴说;他想对乡亲说;他想对党说”把学生此时心中的感动内化为语言。最后把文中所有“小伙子”换成“儿子”再次齐读,至此老汉那镇定如山、责任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鲜活灵动、深入人心,也感动了每一个人。

三、读写迁移,升华心中的感受

为了贯彻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老师深情地配乐朗读结尾四句话后, 我设计了写话训练:假如你就是获救人们中的一员,你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以“老支书啊,您像一座山,您更像一座桥„„”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的设计,不但注重了学生写的训练,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沉淀的感情全部释放出来,更关注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对课题“桥”的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可谓“一箭三雕”。

四、读感人故事,把感动延伸课外

我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感动延伸至 课外,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

在板书设计时,我以“他像一座山”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归纳他镇定如山、责任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这一系列如山的形象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第五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体会与感悟(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体会与感悟

东关小学张晓红

本学期,在褚校长和赵校长带领和指导下,城关镇总校部展开了

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并且卓有成效。作为青年教师,我积极参与到

活动中去,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高效课堂教学都

以“自主学习”的高效课改为模式。“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模式,非常值得教师们去学习,去尝试去实践。但真正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受旧的教学理念---“以教代学”影响甚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展开?”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改进。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交流。

一、构建对话新课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对话才

能引导,才能走进心灵,才能相互倾听、接纳,才能互相造就,才能

互相尊重、彰显个性。因此,语文新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应是“文本对

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多元对话的课堂。

“文本对话”。在我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如果你是某

某(文中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

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以学生的朋友、同伴的身份平等地

介入其中,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价值观,影响和感召学生。当他

们互相对话时,我甘心当一名虚心的倾听者;当他们真正需要帮助时,伸出热情的手,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自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是与其他精神生命交流的过程。我让学生合作互动地对话,他们既是讲授者又是倾听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犹如声乐世界的众生大合唱,保留了每一种声音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各展其才、各取所需、各自发展。

二、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尽情地展示自己。如在课堂上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追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家庭生活成为学生学语文的温床,校园生活成为学生学语文的乐园,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语文的天地,让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一些。如“在生活中识字”大街上、电视中、车厢里„„到处成为孩子识字的地方。

三、构建自主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去体验父子情深?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我便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事情。孩子们充满对父母的深爱之情,述说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草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景,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读着,细细品味,孩子们真开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构建新课程,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发扬和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的新境界。

上一篇:高效率电动机范文下一篇:古诗韵律操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