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2024-05-07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精选9篇)

篇1: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开放教育(专科)必修课程——《机械制造基础》

上网时间:2007年

网页栏目:课程说明

网页内容:课程说明

执行对象:北京电大开放教育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等专业(本科)学生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说明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说明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 类工程材料的特点和主要性能.了解毛坯的成型方法,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 金属切削加工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

课程主要内容:材料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钢、合金钢、有色金属、非金属材 料等工程材料的特点、性能.钢的热处理方法,零件和工具的选材和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毛坯的成型方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切削加工基础等。

教学反馈信息

Ⅰ中央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持教师:齐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联系电话:66490549

Ⅱ北京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责任教师:夏海云

电话:010-62123684或010-62113009Email地址:xiahy@mail.btvu.org

篇2: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酒店管理概论、现代酒店管理、酒店心理学、酒店英语、现代酒店营销、客房库房管理、酒店前台管理、吧台酒水服务、餐饮服务及管理、财务管理及预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工作程序监控、工作间卫生安全与保障、顾客服务质量及服务项目促销、食品卫生检查、食品营养学、酒店旅游法规、酒店公共关系、康乐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中外礼仪、餐饮运行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形体、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现代宾馆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文化与应用。

各类证书:餐厅服务员中级证、客房服务员中级资格证、普通话导游证、计算机等级二级证、英语等级三、四级证、普通话二级证。

篇3: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一、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简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利用此联系可以比较科学地构建成“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这一新的课程体系, 达到以电路分析为基础、以分析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为目的的目标。“电路分析”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学科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路模型、基本电路元件、电路的结构及等效变换;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动态电路中微分方程的建立, 时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为后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大器进行分析和设计。“数字电子技术”也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电路组成单元, 熟悉各种典型的电路, 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标志是课程体系建设, 以及在其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对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压缩, 对关联性强的内容进行优化, 实现大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工、电子、电路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群内容体系的整合

课程群中的三门课程, 内容上有重复的部分, 因此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应根据整合后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例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第二章逻辑门电路中重点介绍了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 而此部分内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 因此也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对于某些知识点, 由于各门课程关注角度侧重点不同, 需要进行分别讲解, 例如RLC串并联谐振电路, 电路分析课程重点关注其工作原理, 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点关注它在整个电路中的应用。在教学资源方面, 尤其与实验相关的资源, 三门课程相互紧密联系, 可以共用一套实验设备, 其中其本仪器的使用是在电路分析课程实验中重点介绍, 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可以节省至少3课时的时间用于其他实验。整体上来说, 要从社会以及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 最大程度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首先重视电路基本工作原理的讲解, 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介绍所学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概念理解、定性分析为主, 尽可能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 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 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需要跟踪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发展成果, 给学生介绍新技术,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定期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研讨活动, 沟通信息, 共享有关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

积极参加国内著名高校或相关机构组织的课程研讨会, 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 及时修订培养方案。

2.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 通过听课讨论, 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或者进修的方式继续深造, 提高科研水平。

三年内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或到国内外进修的教师2~3人。

4. 实行教师企业挂职制度, 采用“双师型”方法, 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实习。

四、实践环节或实验课建设

1. 验证型和设计型及综合型实验相结合。

(1) 验证型实验要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 (2) 设计型实验中, 实验的内容由教师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 学生可由多种方法达到实验结果。 (3) 开设综合型的实验或者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教师拟定的题目, 学生自己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接线, 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2. 在实验课程中引进计算机仿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改革

1. 增强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纲领,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而不是被动接受。

2. 合理安排习题讨论课, 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首先进行组内讨论学习。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进行互相点评。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3. 应用CAI教学手段, 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当代EDA的仿真技术推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书本上的电路结构直接移植到仿真软件中, 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电路结构特点及作用。

六、学生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办法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基本原则是:不仅考察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 还要结合能力素质测试。做到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内容全面化。

1. 考试形式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 (闭卷笔试、开卷笔试) 外, 还可以采用口试、实验 (实践) 操作、电子设计等考查形式, 尤其是将两种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考试内容方面:

减少死记硬背内容, 减少繁琐公式的推导与计算, 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在平时的学习中把重点放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 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从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几门与电路相关的课程特点出发, 构建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群, 通过对课程群内容的融合和分解、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与学生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朝会.浅谈课程群建设,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4) :17-18.

[2]龙胜春, 沈永增, 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 高等理科教育, 2010, (1) :45-48.

篇4: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关键词】高职 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关系 梳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6-03

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包含的课程数目也比较多。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设以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专业课和基础课相互抢占课时的现象。而且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开设的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课开设的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而有些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又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课内容不够,甚至有些部分的基础知识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正常开设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组织。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每一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围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安全知识能力为目标,对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建立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依据。同时也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理清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分工,合理安排教学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根据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安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开展:其一,提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之对应的将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形成版本课程体系。其二,促使学生对网络安全协议的理解认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系列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其三,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当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会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梳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对学生网络编程、安全协议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等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界定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范围,梳理清楚每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

一、网络编程课程体系

网络编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任职岗位当中有很多岗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的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和调试的能力。整个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也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支撑课程体系,其所包含的课程都是信息安全专业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各种技术,本文设计了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l所示)。在图l之中将所有课程分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数据库系统。这些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程序开发过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图1所示,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网络编程技术,这些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编程的主流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放置了汇编语言课程,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安全领域中的程序开发越来越朝底层转移,仅仅让学生掌握顶层的一些面向高级语言的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要求,因此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一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下的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比如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而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内部组成结构,这对学生进行各种程序开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汇编语言的程序开发更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数据库系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开拓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视野范围,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安全的程序开发都和数据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图1的结构,将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安全协议课程体系

安全协议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协议的应用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因此,在对学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时候对安全协议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工作于安全协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建设好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同样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安全协议知识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前后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结构图。同样在图2中也将安全协议的课程体系分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密码、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开设的内容各有侧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信息安全领域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目前构建信息安全体系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依赖于数学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安全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网络密码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网络安全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现和应用,服务于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网络密码技术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网络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则主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的信息安全领域中通信方法和通信技术。通信基础是安全协议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各种安全协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依托各种网络环境来实现,因此这两门课程也是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如图2所示,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协议分析、VPN原理与应用、IPSec协议进阶。这三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典型的安全协议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如网络协议分析是对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及工作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帮助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各种通信协议建立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些专业安全协议的理解和认识的桥梁。VPN原理与应用课程、IPSec协议课程则完全是为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使用的安全协议主要是各种VPN协议,其中也包括IPSec协议。因此对这些协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系列当前实用的安全协议,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图2中反映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整个安全协议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因为所采用的这些课程即使是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相互的依托关系。整个课程体系中网络协议分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各种基础课程对网络协议分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协议工作机制。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最活跃的技术部分,而且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都集中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因此,对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各种具体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实用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也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需求。

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的课程有计算机组成与原理、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这三门课程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也是基础课程,由于在该课程中对计算机的工作机制、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上各种程序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对后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而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两门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目前操作系统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操作系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关联情况。之所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的样本,主要是由于Linux操作系统结构比较清晰,有助于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成情况。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是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这些操作系统是不开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不利于给学生把整个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讲清讲透。因此,在操作系统结构分析的课程里面将会给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机构以及操作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存在的安全缺陷。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从图3可知,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木马及病毒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及安全提升方面的技术,有的是网络威胁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技术。可以说,目前所开设的这几门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实践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凡是涉及的网络安全操作都主要以这几大类的技术相关联,因此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周期。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都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环境的,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理清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各种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木马与病毒分析课程,其中有很多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有直接的关系。缓冲区溢出攻击课程则有一部分的场合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来开展,因此,图3所建立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依托关系非常清晰,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

四、总结

篇5: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摘要】课题组通过引入了成绩和试卷分析的方式方法对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开展测试研究,由此阐述了成绩与试卷分析对监督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生高职

教学效果测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3-02

教育部在2008年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两大部分组成[1]。内部质量保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改革重点[2],为检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一系列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3],然而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鲜有通过试卷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相对公正的师生教与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几年来本校医学基础部在评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测试中,进行了基于试卷与成绩分析为抓手,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成绩与试卷分析的指标的选定

结业考试试卷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课程标准凝炼而成的教学文件,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参考标准之一。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能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能促使我们结合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科学选择试卷和成绩分析指标,对试卷和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是决定达到既定分析目的的先决条件,通过总结与尝试,本研究组选择了样本总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均方差、合格率、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成绩与试卷分析的设计思路

怎样对成绩与试卷进行分析,本研究组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逐步深入分析的。

1.通过对统计样本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均方差和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等信息,整体分析得出老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概况。

一般对于课程结业考试,我们设定的理想状态是:平均分处于70-85分之间,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70-89分之间,不及格率小于20%;当平均分<70分,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70分以下,不及格率超过20%,则揭示学生考得不好或是试题偏难;当平均分>85分,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85分以上,不及格率小于5%,则提示试题是否偏易或并未达到检测到学生的实际理想情况。

2.通过对整套试卷及各题型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情况进行分析,查看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从而了解试卷难易程度和试卷是否能区分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的真实水平。

3.通过对问题题型分析,查找题型中各小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从整体了解该题型各题难易程度和区分度。如果难易程度比例失衡或区分度不合理则需对具体知识考点进行分析和较正。

4.针对性分析出现问题的知识考点,查找问题的原因所在。

5.认真书写成绩与试卷分析报告,通过分析后认真撰写成绩与试卷分析报告,从试卷组卷、完善题库建设、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标准、加强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研读教材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师继续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深入分析学情、开展针对性教学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三、成绩与试卷分析的意义

(一)成绩与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环节包括前期分析、选择资源、确定目标、确立步骤、制定策略、分析评价,成绩与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的最后环节,也是下一轮教学环节的开始。只有充分完成了成绩与试卷分析环节,才走完了一轮教学的所有环节,也只有在充分进行上一轮教学的成绩与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才为一轮的教学调整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4]。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能使我们得到学生学习后的理论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差距的准确信息,从而了解我们需要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成绩与试卷分析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课程结业考试后,学生到底掌握如何,哪些课程目标掌握好,哪些课程目标掌握尚有差距,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就能具体掌握有关情况,能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具体学生学情[5],使后续课程教学设计目的性更清晰,以此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成绩与试卷分析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认真分析、总结成绩与试卷分析结果,能促使老师系统完成所有教学环节的教研活动,从而找到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更有的放矢,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们开展课程标准研究[6];使老师们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四)成绩与试卷分析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利用成绩与试卷分析结果,还能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相同知识点的关注程度,从而分析不同专业对同一门专业基础课侧重点,促使教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促进不同专业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不断完善,从而找到通往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的有效途径。

成绩与试卷分析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开展较为成熟,但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还不是很多,有待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经过几年来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的测试,确实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了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正向全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6: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抽象性、技术性都比较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应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管理类专业的了解,增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

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介绍,通过管理学科的脉络划分,强调管理学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加强对于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的管理学术演讲及讲座,通过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于管理学的认知。

(二)公开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

公开教学计划,是指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知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明白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目标。

(三)将管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带到实践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指导实践的。比方说管理学中强调期望理论,可以举例学生在为购买商品时总会对所购买的商品价值、功用有所期待,而等到实际购买后,会对此商品进行客观评价:当预期大于实际值时顾客就会觉得满意,对商品的评

1价就会高,反之就会低。贴近生活的实例会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可。

(四)成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最好是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管理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要讲好《管理学》,必须“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教材要通过教案来具体化。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程序等都做出规定。教案一方面要与教材相联系,体现教材的要求,使教材更加具体化;同时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贯彻新政策新制度,吸收新观点新方法时首先需对原规定内容作适当调整;其次,可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如公司要闻、人物、故事、学会、学术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写好教案之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要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下,有效地开展

《管理学》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每次课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这样会起到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参考书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可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讲完后,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付出,体会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此外,还可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及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引导学生“要学”比“学好”更重要,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我国重要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管理学》课程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可建立校园网,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以便学生查阅。

四、改革考试内容

篇7:自动化专业要学的基础课程

1.高等数学(数学是以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基础,不要以为概率论没有用,特别是对想从事DSP(数字信号处理)工作的同学)

2.英语(不要以为过了4,6级就OK了,等用到的时候才觉得学的太少)

3.电路(基础中的基础,自动化专业考研科目)

4.自动控制理论(实现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自动化专业的看家科目,考研科目)

5.微机原理(单片机,DSP等硬件的基础,考研科目,不要以为汇编语言太低级,它有其它高级语言所不能比的运行速度)

6.C/C++(不会编程,学会再多理论算法也没用武之地,特别是C,一定要达到精通才行)

7.数/模电(基础课,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

8.DSP/单片机/PLC(精通其中任意一种硬件的结构和编程,找份好的工作十分轻松)

9.matlab(一个伟大的软件,很好的仿真平台,可以实现各种算法,并能实时查看运行结果和各种波形,高度集成的命令,对以后要读研的同学更是要熟练掌握)

篇8: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1 工科专业医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无针对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教材

目前并无明确的针对工科专业的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 免疫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为临床医学生开设的教材。如人体解剖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出版的《系统解剖学》, 生理学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生理学》。这些教材是针对将来要从医人员, 因此医学术语繁多, 课时也相对多。如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院针对大一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 一般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验课, 总学时约300学时, 并且以动手解剖尸体为主。

1.2 课程教育理念不清晰

目前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主要是使这部分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为学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类相关事业及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受到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很容易从临床医学授课角度出发, 忽略了这部分学生并非想成为医生, 医学基础课程对工科专业只是支撑课程而非主学科的事实。在这样一种潜在观念的引导下, 很可能导致两方面不良后果:一是教师对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失望, 觉得不够被重视;二是学生在有限时间突然接受大量医学专业词汇, 记忆感到枯燥乏味, 对医学基础失去兴趣, 甚至反感。

1.3 教学手段缺乏

目前理工院校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实验课, 由于学生课程多, 期间经过几次教学改革, 医学基础课时有所压缩,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 教学形式欠丰富。虽然配有实验课, 但工科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多以观摩模型为主, 动手操作少, 而模型又比较有限, 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顾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内容, 因此难以讲的很深恨透, 更谈不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了。

1.4 教师队伍有待提高

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 要求教师不仅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的教学内容, 最好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 而且还要求教师了解与学生相关专业的临床进展[3]。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 要讲授介入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而目前现状是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多是从事科研为主, 长期脱离临床工作, 而如果请临床大夫来讲授医学基础课程, 又不太现实, 且缺乏连贯性。这些因素都对教学有一定影响。

2 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思路

医学基础课程作为医药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普遍存在且广泛设置, 尽管在工科专业作为选修课程, 但它对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的形成、促进及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育来看, 无论是课程理念, 教学方式, 教师队伍, 教材选择等方面, 都还缺乏统一规范, 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2.1 明确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明确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工科类院校中属于非专业课程, 教授的是工科类学生, 是为工科专业学生成才作支撑及服务。因此要发挥医学基础在其他学科中的协同作用, 以助于工科学生从事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的相关工作。因此应立足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提高工科类院校工科类学生医学基础素养为目的, 从而发挥医学基础课程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

2.2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规范课程设置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和这部分学生的特点, 结合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 制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新的教学大纲。医学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开启一扇通晓生命科学知识的窗口。因此要在有限的课堂及短时间的教学中抓住要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多是从事医疗器械、医药工程设备等相关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 因此应将与相关行业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作为掌握重点。教学内容不在求全而在求精, 既要求注重相关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间的连贯性, 同时要求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把医学最基础最根本的思想和理论,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着重体现出来。我认为, 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医学的思维方式, 研究手段, 而医学术语名词的记忆应放在其次。

2.3 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材

根据医学生使用的医学基础教材, 适当降低医学术语的难度。教材内容可以涉及人体解剖学, 人体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人体免疫学等。注意内容的选择及相互之间的衔接, 做到既完整、连贯、全面, 又能够突出重点, 同时还要形象生动, 突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2.4 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现在教学宜多采用多媒体课件, 可增加一些教学视频, 手术录像等, 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医学基础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观察临床手术, 解剖动物等实践性内容, 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效果。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本身的学术水平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魅力也可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相对专业的医学基础教育, 对教师不啻为一种挑战。这不仅要求教师有全面而精神的专业素养, 同时要有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力。因此要根据教学实际,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工科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团队,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增强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9:首饰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关键词:构成要素、空间组合、活动设计、首饰设计

《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广泛运用于设计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形态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的思维能力,对形态构成的感知、分析、分解、创造的能力,增强头脑中的三维空间概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构成能力和表现能力,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独创性的思维,使学生自由地去追求一切造型的可能性,追求自己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同时,确立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形态与构成的关系,建立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开拓主体的内在素质和创造潜能,为多种样式、形态的艺术和设计创造奠定牢固的基础。

首饰设计专业《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同样也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灵感,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动手及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将构成的原理、方法运用到首饰设计的各项活动中。

课程的总体任务是研究立体构型元素组合方式的各种可行性,对各单元的构成形式、设计规律、不同材料的运用、美感心理等进行创造性开发。课程由三大项目组成:项目一,走出平面;项目二,组合空间形态;项目三,运用构成原理进行综合空间形态组合。

项目一 走出平面

一、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能运用原理,完成从平面到到立体的形态构成

促成目标:

能运用原理表现半立体形态

能运用原理表现立体形态

了解立体构成对本专业的作用

二、工作任务

熟悉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与方法

三、活动设计

根据平面到立体的原理,完成纸材的基础训练。

通过感受纸材、纸质戒指设计、纸质头饰设计等三个活动的训练,学生能运用平面到立体的构成原理,运用纸材独特而优异的造型性能——折、曲、切、接、揉、搓、捻、捏等造型方法,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首饰设计形态构成训练。

活动1:感受纸材——半立体、立体形态的创造训练

在10CM×10CM的正方形纸面上划出一直线状的切线,方向可与边线平行、倾斜或呈对角线的位置,然后利用这一条切线,将纸折叠、弯曲,成半立体的形态。(图1-1)

在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面上划出一直线状的切线,方向可与边线平行、倾斜或呈对角线的位置,然后通过弯曲、折变的方向、弧度、角度以及比例等来决定立体的形状和特点。(图1-2)

活动2: 纸质戒指设计

运用平面图形切割原理,利用纸材的切、曲、折、接等性能,设计一纸成型的纸质戒指。要求戒面与戒圈一体成型,结构简洁,突出平面到立体的结构、功能及材料的特性。(图2、图3)

活动3:纸质手镯设计

运用平面到立体的构成原理,表现手镯立体形态。(图4、图5)

活动4:纸质头饰设计

运用平面到立体的构成原理,表现头饰立体形态(图6、图7)

项目二 组合空间形态

一、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空间形态组合方法及制作方法

促成目标:

能运用不同的构造原理,进行线材的空间组合

能运用不同的构造原理,进行面材的空间组合

能运用不同的构造原理,进行块材的空间组合

二、工作任务

用点、线、面、块材组合各种空间形态

三、活动设计

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组合方式,完成相应的首饰构成设计。

通过耳饰、头饰、戒指、项链、手镯等多项设计活动的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线空间组合方式(连续线材构造、框架构造、线层构造等),面材构成原理(可展开的立体构造、面群构造、单体集聚构造等),块材构成原理,完成相应的首饰设计。

活动1:戒指设计

收集点、线、面、体各种不同的材质,按照各种不同的空间组合方式,完成创意戒指设计。

(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 )

活动2:项链设计

运用点、线、面、体构成原理,设计并制作一根项链。

(图14)

运用线层构造的方式进行项链设计。用简单的直线依据一定的美学法则,运用对比(虚实、正反、 高低、长短、大小)等形式,做有序的单面排列构成,产生空间节奏感。

(图15)

利用纺织面料的纤维材质,构成线性项链设计。

(图16)

通过金属线材绕曲方式的变化、大小、长短、色彩的变化,突出富有节奏感的项链造型。

(图17)

用单体的立体造型组合而构成,包括单体基本造型的设计、单体间的连接。单体基本造型要简练、精巧,单体间的连接应注意组合的间距、疏密的程度、重心的稳定、整体的势态,通过单体的错落、穿插,在整体上表现出优美的韵律。

(图18)

运用形式美原理,结合重复、对比、叠加等组合方式,创造具有空间感、量感、动感、力感的立体空间形态。通过块体位置、数量、方向的变化,来获得整体形态的变化。单体之间贯穿连接的整体紧奏性、协调性,做到收方自如、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单体在造型、材质、色彩、肌理方面的语言功能。

(图19)

(图20)

活动3:手镯设计

运用线、面构成原理,设计并制作一款手镯。

(图21)

两个相同单元的线框结构,穿插组合成一款手镯。

(图22)

面材切割、折叠构成原理,围合成一款手镯。

(图23)

用单体的立体造型组合而构成,单体基本造型简练、精巧,通过单体的重复,在整体上表现出优美的韵律。

活动4:耳饰设计——耳坠、耳钉等

运用线构成原理、面构成原理、点线面同面构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件耳饰。

(图24)

用一条连续的线构型,中间不能有节点,运用自由运动轨迹构成,通过长短、高低、疏密不等的连续线条,体现节奏、韵律之美,体现出一定形与空隙的律动之美。

(图25)

单体基本造型绕中心轴重复,构成负空间的星形,体现耳钉整体的势态。

(图26)

面材通过切割、拉伸构成的耳坠。

项目三 运用构成原理进行综合空间形态组合

一、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将立体构成的原理,运用于系列首饰设计

促成目标:了解首饰设计

二、工作任务

寻找首饰设计中的构成元素

三、活动设计

运用点、线、面、体构成要素进行系列创意首饰设计(项链、戒指、手镯、耳环、胸针等)。

(图27、28、29、30)

首饰设计已成为创意型产业的金钥匙,首饰设计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学习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立体构成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从这里开始走入设计的殿堂,如何让他们走得又快又好?就需要我们做出深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形态构成学》 编著 辛华泉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立体构成》 编著 程惠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首饰设计》 编著 伊丽莎白 奥尔弗 中国纺织出版社

《首饰设计》 编著 任绘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下一篇:五星党支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