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转财政职能请示

2024-04-17

划转财政职能请示(通用5篇)

篇1:划转财政职能请示

中共定兴县工业聚集区工作委员会 定兴县工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关于工作职责解读情况的报告

县委、县政府政府:

根据中共定兴县委、定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兴县工业聚集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定字【2012】24号),聚集区党工委、管委会组织四局一办对各自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解读。现将解读后的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设机构职责解读情况

(一)财政局

聚集区设立一级财政,负责辖区财政预决算编制、财政涉农补贴、融资、资金管理、税源管理、公有资产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工作。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制定开发区财政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强化增收节支措施,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组织编制并执行财政预算,编审财政决算;负责制定聚集区财务管理制度,经管委会批准后执行。

2、培植财源,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全区的经济和国民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调控。

3、负责组织行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并予以管理和监督;多渠道筹集资

负责辖区规划、建设、土地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负责编制辖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环评,报经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负责辖区建设项目布局、选址及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工作,负责核发建设用地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3、负责编制辖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及计划;负责辖区项目建设工程审批及发证工作;负责辖区建筑市场管理工作;负责辖区房地产企业与建筑安装企业的行业管理;负责辖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和基本建设项目验收工作;负责辖区工程质量监管、防汛工作。

4、辖区内各类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须经管委会审批,报有关部门备案;严格按照区内总体规划进行实施,相关部门可在区内设立分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和维修。

5、负责辖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负责辖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容市貌管理等工作。

6、聚集区的土地管理,由县政府委托聚集区管委会依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7、管委会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辖区土地利用规划,负责辖区地籍权属调查、变更调查及地籍管理和地类、权属、面积审核工作;组织实施辖区土地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工作;负责土地登记、发证工作;负责地价评估的备案工作。

类企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做好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

4、负责辖区项目立项审批、审核和可研报告审批。(1)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审核建设项目。国家和省市拨款的建设项目、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省市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的申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核准和备案,发放和管理项目备案证和核准证;进出口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认定与考核,技术市场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工作由聚集区管委会统一负责;负责辖区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稽查:督导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对县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省、市出资的建设项目及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受理项目建设中违规问题的举报、信访工作。

(2)负责限额内的外资项目审批工作。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立项审批、外企变更、外经贸许可,申请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其它外贸扶持性资金、加工贸易审核及利用外资等相关管理工作。根据《河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凡在区内兴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总投资在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除法律及专项规定明确省级发改、商务部门审批外,由聚集区管委会审批。

(3)根据《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除《河北

共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8、负责辖区计生、防疫、妇幼保健、民政管理工作。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做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积极做好辖区内学校、企业以及公共场所的防疫知识宣传工作,加大对传染性疾病、皮肤病等的防治管理工作,加强对村级卫生所及村医计免工作的监督;加强辖区内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体保健服务能力。承担本辖区孕产妇系统及儿童系统管理、计划生育及村内卫生保健服务,做好与妇女及儿童有关的信息的登记上报工作;负责协调、指导辖区抗灾工作、拟订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农村低保(申报、审核、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医疗救助工作、救灾救济工作、优抚安置和各种优抚资金的发放和双拥工作、指导村委会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协助监管民间组织、协助做好地名管理、做好《婚姻登记法》和《殡葬管理条例》的宣传工作及承办党工委、管委会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9、负责制定辖区科技发展目标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拟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

10、负责审理、转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工作。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进行审理,并负责向上级部门转报。

申报工作,负责区内因公出国审核和护照管理。

6、负责辖区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及筹备工作;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对外招商活动;负责落实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各种招商、经贸活动的会务、事务。

7、完成管委会下达的内外资招商任务指标。

8、承办党工委、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综合办公室

1、负责协调辖区内党务、政务工作。

2、负责机关内部事务运行和管理,拟定机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好与辖区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

3、负责重要文件起草审核、信息上报工作,负责辖区大事图文记载、有关资料、文件的传阅、整理、归档、保密工作。

4、负责各类会议、检查工作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工作,负责辖区来访商客、上级领导参观等对外接待工作。

5、负责辖区内党建、宣传、统战、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6、负责辖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联系、指导辖区内企业积极开展工青妇工作;

7、负责辖区目标管理、工作督办工作。年初汇总聚集区各部门本年工作计划、任务目标,交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审核通过后实施;在每月末、季末、年末对各局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将督导情况予以通报。

2、工业聚集区设立一级财政,负责辖区财政预决算编制、财政涉农补贴、融资、资金管理、税源管理、公有资产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工作。辖区内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由管委会统一收取,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聚集区承载能力。

3、规划建设集行政审批、客商接待、职介培训、金融服务及企业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聚集区服务中心,公安、国土、工商、税务、质监等县直有关部门在聚集区设立分支机构,受派出机构和管委会双重领导。

4、设立客商服务基金,从2013年开始每年将聚集区内企业实现的常规税收增量的80%作为客商服务基金,由聚集区管委会自主使用。辖区内的政府土地出让金、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由管委会使用管理,用于聚集区建设。

5、规划、建设、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同管委会做好相关审批职能的交接。

6、增加事业费编制,工业聚集区是定兴的窗口,辖区面积大,工作任务重,下辖的9个行政村,村务工作繁琐,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原有30个行政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增加一定的事业费编制。

篇2:划转财政职能请示

财税[2009]37号

2009-4-22

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

为落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职能划转问题的批复》(中编办字[1995]120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定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所人员编制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编办发[1996] 10号)精神,推动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以下简称两税)征管职能由地方财政部门划转到地方税务部门,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两税征管体制,现就加快落实地方财政两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通知如下:

一、关于征管职能划转

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两税征管职能由地方财政部门划转到地方税务部门的各项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中属于行政、事业编制的两税征管人员,可随职能一并划转到地方税务部门,具体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联合制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财政、税务部门在划转两税征管人员时应尊重本人意愿,确保划转人员的行政或者事业编制对应关系不变。跨层级调整行政编制的,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职能主管部门按程序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乡级财政两税征管人员是否划转到地方税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决定执行。如乡级财政两税征管人员划转到地方税务部门,具体方案应与县级以上地方财政两税征管人员划转方案一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地方财政两税征管人员不随职能划转的地区,地方税务部门不能因增加两税征管职能而增加编制。

二、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及时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转方案,针对两税征管职能划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同时,指导、协调和督促省以下各级财政、地方税务部门扎实做好两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

(二)妥善安置财政部门两税征管人员。地方财政、税务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与编制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地方财政部门两税征管职能划转涉及的各项工作。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充实和完善基层财政部门职能,提高不划转的两税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地方税务部门要及时安排划转人员工作。确保职能调整与人员安排有序进行,保证地方两税征管工作顺利衔接。

(三)严肃组织纪律。两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地方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坚决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确保两税征管职能划转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力争工作不断、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实现理顺征管体制与强化征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篇3:划转财政职能请示

一、地方财政竞争的概念与内涵

从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切入, 地方财政竞争的概念可表述为: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 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朝着培植和养育税源的方向, 结合地方需要和地方特色安排财政支出, 促进地方经济的优先发展。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 地方财政竞争包括财政收入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两个方面。其中, 财政收入竞争要符合国家统一的税收政策, 非税收入必须透明化、规范化;财政支出竞争应该科学、合理, 能够促进劳动力和资源的有效流动, 体现较高层次的公共需求和国民待遇。扩展开来, 规范化的地方财政竞争包括以下几个内涵:

一是经济发展自主权清晰的竞争。财政联邦主义下,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必须享有中央政府规定的经济自主权。在清晰的自主权下, 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财权 (财力) 和事权, 按照地方的需要筹集财政收入,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是国家主权强烈整合下的竞争。财政分权必须要有一个度, 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必须是加强国家主权的整合, 而不是削弱它。这也是地方政府经济自主权清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并存的重要原因。

三是相互间抑制“资本寻租”的竞争。马斯格雷夫认为, 国家间的财政竞争是一种对资本进行寻租而做出的糟糕的制度安排。由于行政区划的浓厚意识, “资本寻租”在地方政府之间确实存在。但行政区划间的分隔毕竟不同于国家利益间的界限, 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本前提下, 地方财政竞争应该是抑制“资本寻租”的竞争。

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不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竞争, 一方面, 要能够实现产业转移, 最终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 通过产业集中和优化, 逐渐形成各地区具有特色的经济优势, 并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五是可持续的竞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地方财政竞争必须是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时期的地方财政竞争既要促进绿色经济增长, 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既要做到聚财有道, 又要做到用才有方。

二、我国地方财政竞争存在非规范化的问题

当前,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存在非规范化的问题, 与理论上的地方财政竞争相去甚远, 在促进地方经济优先发展的同时, 也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

一是滥用税收优惠, 导致税收流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数量, 常常滥开税收优惠的口子, 不合理的税式支出导致大量税收流失。2004年, 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对2 527个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清理检查, 发现各地因乱开税收优惠口子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4.3亿元。

二是违规征用耕地, 破坏社会和谐。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同时通过“土地财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弱势群体, 特别是农民群体的利益, 违法、违规征用耕地。农村居民离开了具有最后一道保障线作用的土地, 换得的是几万元甚至更少的补偿费用。由于补偿费用往往不足以支付再就业成本和维持长期生活保障, “钞票用光, 集体上访”的现象便频繁发生。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制约经济结构优化。地方政府在财政竞争中, 为了培植和养育税源, 较为普遍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限制外地市场的产品、技术、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使用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府建议”, 促使本地区的单位优先购买本地区的产品;限制本地区的技术、原材料外溢, 等等。当前,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着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是地方债务膨胀, 财政风险积聚。在目前的财税制度安排下, 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公债, 没有直接的融资渠道。为了上项目、兴建设, 加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冲动, 地方政府经常以政府担保、企业借款的形式筹集资金。但是, 地方投资的短期行为明显, “期内借贷、任内使用、下任偿还”似乎已经成为潜规则。地方财政或有负债、隐性负债越积越大, 却没有相应的债务偿还机制, 这就导致直接财政风险不断加大。

五是负外部效应无人治理, 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扩大税基, 一些地方政府经常引入“税高利大”却带有负外部效应的投资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下, 地方政府又将这类项目安排在地域交界处, 以减少辖区内的负外部效应。因此, 地区间“相互扯皮、推脱责任”时有发生, 外部性问题无法解决,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三、财政监督乏力是地方财政竞争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安排下, 地方财政竞争的制度环境是有保障的, 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享有税收立法权, 拥有建立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能力;地方政府享有税收执法权, 拥有建立在分级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下的财力自主支配能力。然而, 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督, 游戏规则的遵守不能单纯依靠“自觉自律”。当前, 财政监督乏力导致财经纪律不严, 部分地方政府归避中央经济政策, 绕过制度的圈子, “打擦边球”搞开发、搞政策优惠, 滋生了不规范的地方财政竞争。具体而言, 财政监督乏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自1995年起, 财政部先后制定了《财政监督机构工作暂行规定》、《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 但是至今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政监督专门法规, 譬如《财政监督法》或《财政法》, 没有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处罚办法, 以及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关系。因此, 相关财政部门在监督地方财政竞争中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财政内部监督不够深入。目前的财政监督主要集中在对纳税人纳税行为的监督, 而对财政内部的监督, 如对税务部门税款征收入库的监督、税收减免审批的监督、地方政府干预税收征管的监督、财政补贴发放的监督不够深入。在财政内部监督不够深入的环境下, 一方面, 对财政支出的长期约束力不强, 财政补贴的随意性增强税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 违法、违规税收优惠泛滥, 侵蚀地方财政收入。

三是财政监督的行政导向过强。现行的财政监督运行模式, 基本上还是传统计划体制模式。许多财政监督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 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的监督、财政支出运行质量的检查、收益分配的的监督、长期效益的评估与监管都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财政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 财政监督必然以行政导向为主, 而不是风险导向、效益导向为主。

四是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缺乏。目前, 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中介机构监督的关系没有理顺,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缺乏相互监督的机制。财政监督部门与其他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合作也不多, 信息共享程度低, 行政成本和财政监督成本过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监督信息共享系统, 地方财政竞争中出现的问题, 只能事后处理, 而不能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四、加强财政监督, 规范地方财政竞争

为了规范地方财政竞争行为, 尤其是规范地方政府之间愈演愈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 使地方“经济赶超”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财政监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制定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理清财政督与其他监督的法律关系, 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和处罚办法, 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在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自主权清晰的基础上, 贯彻和落实财政监督政策法规, 加大对地方财政竞争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 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加强财政的内部监督。在财政监督中, 对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这些涉及地方财政竞争的项目进行归类和专项管理, 并建立起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检查备案制度, 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加大对违法、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 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合理的行为从“合谋型”博弈转为“囚徒困境型”博弈。

三是建立大型公共项目负责人终生负责制。深化对财政支出的内部监督,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大型公共项目负责人制度, 从制度上约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有地方政府负责人对大型公共项目实行终生负责制, 才能做好对地方大型公共项目资金来源、收益分配、长期效益的管理, 才能做好对政府财政担保资金、政府直接借款偿还能力的分析预测, 使财政监督从“行政导向型”转化为“风险导向型”。

篇4:财政职能新常态

财政职能的本质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内涵与外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从财政职能的经典定义来看,财政职能是财政职责与功能的统一。财政职责和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财政作为政府经济行为应承担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它是国家职能顺利实现对财政活动的要求,解决财政“应该干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指财政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即说明财政“能干什么”的问题。财政职能的实现过程,是国家按照其职能正常实现的要求,把握和运用财政的固有职责和功能的过程。

于是,“应该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成了财政职能“新常态”中需要回答的问题。除此之外,财政职能的不断调整和修正,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建设型到服务型

所谓财政,“三分在财、七分在政”,财政是连接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有效媒介。由此可见财政承担着非常广泛和非常重要的职能。

财政职能的定位与财政在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密不可分,追溯财政的发展历程,有着特点鲜明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1978—1994年)。第二阶段,财税体制改革踏上制度创新之路(1994-1998年)。第三阶段,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第四阶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当历史的节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现代财政”理念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更是被提高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一般来讲,财政职能可归纳为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增长三大职能。财政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回顾多年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财税改革的历史使命,随着未来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财政也必须从建设型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过渡。

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的研究,过去“建设型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在投融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财政资金大量投向“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导致政府过多干预市场、效率低下、资金浪费、权力寻租、政府债务风险加剧等等弊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旧模式的弊端已经凸显。

随着“现代财政”理念的提出,转变财政职能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服务型财政”,即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重点从经济建设向服务民生转移。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中民生支出大幅攀升。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欧盟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保在政府支出中的合计占比为47.8%,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中社保、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合计占比为48.0%。

管清友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即财政必须从“挖坑防水”式的建设型财政,向“开渠引水”式的服务型财政过度。“开渠”旨在解决财政资金来源问题,一方面,迫于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政府将不断通过结构性减税支持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既然税收开源空间有限,那么完善政府的举债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引水”的重要含义在于搭建平台和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不会再出现。

从近期财政系统大规模推广 PPP模式应用来看,已经开始在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不仅仅是财政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理念的提出,财政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关于财税改革的政策也密集出台,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日渐清晰。

从近期来看,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在多个场合阐述财税改革的操作路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这说明财政地位空前提高,财政职能又将面临新的重大调整。那么,财政职能究竟该是扩围还是收窄?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地方财政人士抱怨:“说财政不重要?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几乎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财政重要?很多的事情最后都是落到部门头上,我们只是扮演了会计的角色。”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根据今年6月30日通过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财税改革方案有三大最紧迫的任务: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其中,预算管理作为先手棋,将率先启动,而财权事权的划分作为硬骨头,将作为最后的攻关。在财权事权的划分中,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财政职能的重新定位,这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职能划分、财政和市场的职能划分、财政和部门的职能划分等等,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

楼继伟曾表示,这些职能的划分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财政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治理问题,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简政放权可为抓手

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从建设性财政转变为服务型财政,或将驶向快车道。

楼继伟今年年初表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基本上以“简政放权”应对低迷的经济环境,并未采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目前看效果不错,接下来开会继续减少行政审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从2011年开始不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其背后隐含着财政作用的转型。一方面侧重改善供给,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侧重建设民生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政策转型,在经济治理层面体现为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变,在财政模式层面体现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型。具体体现在收入、支出、管理等三个方面。

收入方面,实行结构性减税,注重规范非税收入,减少收费项目。包括“营改增”改革、非税收入改革、小微企業税收优惠等等。

支出方面,首先要求政府“瘦身”,表现在政府行政经费的减少。其次是在经济建设支出降低的情况下,社会领域支出不断得到加强。在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回落,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努力保障民生方面的重点支出需要。

通过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实现财政政策由需求管理向供给改善的转型和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型,财政管理就是在促进两个转型的过程中控制财政收支的风险。

简而言之,财政职能新常态体现在,“新”在于财政职能将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常”在于财政职能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回归财政本身。

篇5:无偿划转有关问题请示

根据我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和绍市委发71号《关于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三镇划转有关政策的通知》,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等三镇的供排水管理职能和所涉资产成建制划转我公司。根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现就有关问题请示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供水。绍兴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以下简称“县水务”)所属绍兴县供水有限公司(国有全资公司,以下简称“县供水”)管辖的 “三镇”供水资产原值75761952.98元,净值50166148.26元,主要内容包括供水管网、房产、三个镇的相关支线等(详见附件),以上资产形成的负债2500万元由我公司所属绍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国有全资公司)承担,该款项在支付1000万元,余款在底前一次性付清。

2、排水。县水务所属绍兴县排水管理有限公司(国有全资公司,以下简称“县排水”)管辖的 “三镇”排水资产原值1647158.01元,净值1053674.73元,主要内容包括排水泵站设备设施、污水收集管线等(详见附件)。另有两项资产,其中一项为在建排水工程,概算总价4657.8万元,按绍县政办发【2012】17号文件精神,县排水承担40%,现转由我公司所属绍兴市排水管理有限公司(为国有全资公司,以下简称“市排水”)承担(以概算总价的80%为基价,按承担比例计1490.5万元),在建工程继续由县排水实施,待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市排水;另一项为原由县排水公司代管的孙端镇泵站,原值834万元,产权属孙端镇政府,相关管理权同时移交市排水。

二、实施情况

我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已与绍兴县水务集团就移交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相关方案通过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并于11月底就相关资产、人员、经营管理职能等问题进行了移交,但资产财务账目尚未分割。

根据相关规定,以上方案提请审核。

当否,请批示。

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项目管理发展大会下一篇:彤弓,彤弓诗经,彤弓的意思,彤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