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学教学及科研活动在开展内,逐渐向英美财政学方向转移,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财政学。这样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财政学发展建设,带动我国财政学国际化建设,但是也对我国财政学发展建设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本文就对财政学两大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英美财政学与欧洲大陆财政学演变,为我国财政学今后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 篇1:

财务实践视角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研究

摘要:人类实践中对事物个性与共性长期不懈的探究,不断提升人脑的认知能力与极限,同时,这种认知能力也在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实践。本文从财务实践中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认识,习惯乃至过于坚持两者差异的理解出发,分析由此给财务人员就业、职称评审带来的困难,研究财务类专业之间的共性,提出“大”财务思想,并尝试给出提高两专业共性认识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财务实践 财政学 会计学 专业共性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研究的必要性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分类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評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西藏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发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

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

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實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调整财务类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

高校作为现代教育制度最重要的践行地,在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指导下,如何具体理解、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安排课程教授知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强调办学特色基础上,就“大”财务思想,高校可以增加两专业互补内容,如财政学专业增加会计核算、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课程,会计学专业增添财政预算、宏观经济、经济法规教学内容;同时,毕业、学位证书作为传递学生所学专业信息的重要载体,也可以在证书内容填写上有所调整,增加兼容学位、学科及有利用人单位全面选择的信息。

源于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不是抹杀财政学、会计学等大财务类专业之间的差异,而是联想到财务类专业人员就业、职称评审所面临因难的一种体会和思考。当前,经济业务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随之对财务人员的知识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于是,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财务人才,用人单位如何选择、发展财务人才变成了时代课题。因此,笔者认为,若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到具体工作人员,都以“大”财务思想为指导开展日常工作,也许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将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丽,刘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5):52-55.

[2]常丽.政府会计改革焦点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6,(5):74-75.

[3]李莉,张台秋.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7):52.

[4]冯宝军,荣翠芳.高校应对新会计制度实施的策略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5):5-7.

[5]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4):26-31.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作者:张世敬

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 篇2:

财政学:两大传统的分立与融合

摘 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学教学及科研活动在开展内,逐渐向英美财政学方向转移,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财政学。这样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财政学发展建设,带动我国财政学国际化建设,但是也对我国财政学发展建设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本文就对财政学两大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英美财政学与欧洲大陆财政学演变,为我国财政学今后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英美财政学传统 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 中国财政学

在财政学发展历程内,形成了大量理论观点,这两个理论与国家理论之间有着紧密关联。怎样看到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内作用,分析国家作用,这两种理论核心都存在一定偏差。最初财政学分别为关防财政学与英国古典财政学,对财政活动国家性质分析,将国家看做最大主体,财政是社会建设最大福利所带来的结果。

一、英美财政学传统

当代英国传统在构建内,最为突出人员为马斯格雷夫,本文就以马斯格雷夫在英国财政学内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1.政府活动生产性。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和英美财政学传统之间存在差别,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认为政府活动并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德国官房财政学理论内,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活动内,进而换取一定经济收入,同时也是政府部门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政府活动并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也就没有吸引力。在19世纪,官方学逐渐被国家科学所替代,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政府方面问题,其中著名研究人员为阿道夫。在阿道夫所编制的《财政学》文章内表示,社会经济活动开展内,国家活动及个人活动相互影响,进而公共部门在建设内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建设扩张。

2.引入对公共支出的分析。英美财政学传统理念内,政府活动具有非生产属性,政府活动数量越来越少,这样财政理论仅仅针对收入理论,公共支出理论较为缺乏。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对英规传统部分经济学家都认识到英美财政学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学不包含公共支出与收入理论情况下,财政理论最终效果并不理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英美财政学传统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公共支出分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这方面的分析是建设在外部性概念均匀基础条件之上,也就是说私人部门与公共支出尚未独立存在。

二、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

1.起源:官方学。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现代财政学教材都将《国富论》看做欧洲大陆财政学起源。财政学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发展之下的成果。该观点仅仅适合在英美传统上,但是欧洲实际情况与该观点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欧洲财政学最早是出现在政治经济学内,最具代表性的观念就是官方学。欧洲大陆在历史上长期都处于政治分裂及战争状态下,国家为了能够在战争内获取胜利,首要问题就是管理欧洲王室财产,筹集战争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这也就产生了大量官方学者。官方学者早在16世纪起,就已经出现在欧洲各个国家政治舞台上。

2.欧洲大陆财政学停滞。欧洲大陆财政学与英美财政学在第二次世界发展之前,在发展内都经历了高潮与低谷,二者一直都是平稳发展。在上世纪上半叶,财政学两大传统理念轨迹发生转变,欧洲大陆财政传统进入到停滞阶段。

2.1纳粹上台重创欧陆财政学。欧陆财政学主要国家由四个,分别为意大利、德国、瑞典及奥地利,纳粹政权在上台之后,全面实施种族主义制度,进而造成欧陆财政学相继遭受到迫害,部分财政学者选择移民海外。财政学者作为知识精英,在出现变动之后,对于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社会环境动荡变化,学术人员缺少连续研究环境,生活平静也得不到保证。在全新社会环境内,财政学者需要接受英语,并且将其作为自身学术语言。与此同时,欧洲大陆财政学理论也开始逐渐将重点转移到理论思考方向内,重新对欧洲大陆财政学理论分析,造成部分欧洲大陆财政学内容失传。

2.2学者个个人化因素。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马斯格雷夫与布坎南分别代表这两种财政学传统,二者个人化因素,对两个传统今后发展造成直接性影响。

马斯格雷夫与布坎南相比较,入行之间较早,同时成名时间较早。布坎南在发表第一篇论文内,马斯格雷夫积极完善之下,英美财政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马斯格雷夫在学术界内具有代表性作用。布坎南想要与马斯格雷夫对抗,重新构建财政学理念,难度也就可想而知。英美财政学在如此完善情况下,有效掩盖了英美财政学所存在的缺陷,但是布坎南也看到了英美财政学缺陷,但是没有人得到后续人员关注。

三、当代主流财政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两大财政学传统分离与融合。从财政学思想层面来说,英美传统和欧洲大陆传统之间所存在的分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马斯格雷夫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明确表示,欧洲财政学者理论较为空洞,并没有借鉴传统英语财政学研究成果,主流英美财政学者了解也十分有限。在该篇文章可以发现,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主要观点为税收及财政交换准则。马斯格雷夫在借鉴欧洲大陆传统内,是具有一定选择性。马斯格雷夫虽然并不认同国家观念根本性问题,而在研究内选择了有机国家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德国古典财政学与英美财政学传统在国家角色上观点相一致,而英美财政学传统所提倡的观念与实际遵循原则正好相反,英美财政学认为国家实际上是个体之间的结合,但是并不是具有自我意识大脑的结合,这也就标示与有机国家论观点相违背,无法对主体最大利益深入分析。

2.对中国当代财政学发展的影响。我国在正式建国之后,学科在发展内一直遵循原苏联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落实,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也进入到全新发展历程内,财政学也在快速发展完善。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可以充分看出我国财政学是如何摆脱意识约束,构建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财政学科。财政学在前10年发展历程内,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解决原苏联财政学科问题,降低意识形态对财政学研究造成影响。在后10年发展历程内,积极借鉴西方主流财政学成果,希望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体系,对我国财政学体系进行完善。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支护,高等财政学教育模式在完善内,逐渐与英美元素相结合,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放弃对西方财政学体系独立追求,财政学教学及学术也逐渐向一边倒方向发展。在这种大体背景环境之下,为现代中国财政学教学及学术奠定良好外部环境,也就是与英美财政学观点相结合。

该措施虽然可以帮助我国财政学在国际相融合,推动财政学国际化发展需求。但是全盤接受英美财政学理念,这也就标示我国财政学在教学及学术内,需要接受英美财政学所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对问题及解决思路和财政问题之间关联分析[6]。

四、结语

按照我国财政学发展历程可知,新型财政学理论及方法快速更新,财政学体系越加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学在今后发展内,需要对我国财政学发展趋势进行思考,这也是本文对两大传统财政学分离与融合分析初始目的。但是本文对两大传统财政学分离与融合分析,所研究内容受到笔者自身能力水平显著,并未对两大传统财政学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进而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珺.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J].财贸经济,2015,07:15-28.

[2]张晋武.财政学的政治观:历史回溯与现实反思[J].财政研究,2015,09:75-85.

[3]李俊生,姚东旻.互联网搜索服务的性质与其市场供给方式初探——基于新市场财政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6,08:1-15.

[4]谷成.西方财政学的发展轨迹与研究方法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2:92-100.

[5]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59-60+6.

[6]肖育才.财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近期成就和未来的挑战[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05:3-12.

作者简介:陈静波(1997.10—)女。籍贯:浙江省绍兴人。学历:本科。目前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研究方向:财政学。

作者:陈静波

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 篇3:

财政史融入《财政学》教学研究

摘要:在《财政学》的教学中,财政史可以有力地为财政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证明,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现实财政问题。通过穿插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等形式,将财政史融入《财政学》教学之中,对于授课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财政史;财政学;教学

财政史是对人类历史上的财政问题的记述;财政的历史不仅是财政理论发展的源泉,也是财政现实的教科书。因此,财政史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在《财政学》的教学中,财政史可以有力地为财政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证明,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现实财政问题。

不过,在当前我国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财政史被严重边缘化。不仅是专门性的《中国财政史》和《外国财政史》课程逐步淡出;甚至在《财政学》的课程中,涉及财政史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这种做法可能是出于精简课程、突出理论或者是贴近现实等实用性目的;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却并不利于本科生对于财政知识的学习。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针对本科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财政史予以融入,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解。

1财政史与财政学的关系——兼论财政史的教学意义

从概念上来看,财政是指国家在资金的管理、积累、分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在此期间,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的职能。实际上,财政本身就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和国家同时诞生。财政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运作形态,是国家的晴雨表。

作为一门学科的财政学,其研究对象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在我国目前的学科目录中,财政学是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其中,财政史属于财政学下的三级学科,也可以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跨学科的交叉特征。财政史是从历史的时空中观察和研究财政问题,其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具有“以史为鉴”的特殊功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就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由上可见,财政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财政史也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这是因为,本科生作为刚刚从高中教学体系下走出的年轻人,非常缺乏社会阅历。对于财政学这样一门与现实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而言,单纯的理论灌输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较高的效果。如前所述,财政学在我国目前的学科目录中,是从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但是,从实际内涵而言,这种划分其实是值得商榷的。李炜光就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财政学研究依然存在短板,具体表现在当预算和税制改革的政治含义变得越来越清晰,其与国家治理和国家建构的关系越来越明确的时候,财政学研究仍然只限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内,将其定位在‘出谋划策’的工具這一框架下,使得它已然严重落后于社会进步和改革实践的需要。”实际上,现实中的财政问题,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联系程度,甚至更强。例如,财政问责就从属于政治学领域,税收负担可以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而税收立法则是一个法律问题。因此,年轻学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学习和吸收跨学科的相关知识,他们对于财政学知识的领悟也自然遇到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史的教学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内容上看,财政史是财政知识的有力补充;从形式上看,财政史也可以充当财政理论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关于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遗产税的相关问题。对于这样一种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开征,但是民间呼声又很高的税种,究竟应当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呢?关于现阶段在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筹议,我们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态度?遗产税如果真的进入实践阶段,能否真正有利于我们国家直接税制度的完善?真的能够成为调节贫富的有力工具吗?显然,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仅仅从理论阐释和预测未来的角度而言,可能是过于苍白的,也缺乏信服力。在这种情况下,引入财政史知识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实际上,遗产税作为西式税种,在民国时期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民间讨论和各方推动,最终在1940年进入开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对遗产税制度的立法与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教学中对于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遗产税理论,也可以帮助他们认清现实。由上可见,将财政史融入《财政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2当前财政史在《财政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如前所述,在财政学的学科体系中,尽管财政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教学意义;然而,在当今高校的财政学课程设置中,财政史教学却出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专门性的财政史课程遭到淡化甚至取消。从内容来看,财政史可以具体细化为《中国财政(思想)史》、《外国财政(思想)史》以及税收史等等。在目前财经类的高校中,财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财政学》、《税收学》、《税法》、《政府预算》等为主,这些课程除了涉及到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之外,尤其突出现实性与应用性;这种课程设置方式高度契合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是目前国内财经类高校主要的办学思路。

二是在《财政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财政史内容也消失殆尽。以目前通用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陈共编著的《财政学》为例,该书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教材,比较系统和具体地讲述了财政学的重要理论和中国现阶段的财政问题;特别是根据最新的中央政策,多次出版修订本,现在已经发行了第九版。也正是因为这本教材过分关注于当下,因此对于财政史知识缺乏关注:不仅是古代财政史和近代财政史几乎没有涉及,甚至1949-1978年间的财政历程也是一笔带过。

上述现象并非凭空产生,它们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特别是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言之,主要有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一是目前的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力求与未来的市场就业接轨,过分突出应用性。二是目前财政史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青年教师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史遭到淡化甚至淘汰,也就不足为奇了。

3财政史融入《财政学》教学的途径

在目前的《财政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财政史融入其中,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财政史知识的掌握,也对于财政学理论的教授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财政史融入《财政学》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穿插讲解。根据陈共编著的《财政学(第九版)》的课程设计,主要教学内容的分布依次是财政学基本概念、国家预算、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税收原理、财政体制、国债和财政政策。从日常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颇为散乱,许多学生对于接踵而来的理论知识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将财政史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进行穿插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例如,在讲授财政政策的时候,可以回顾历史,将中国古代的财政政策穿插讲解;尤其可以将历代兴亡与财政政策结合起来,从财政学的视角去解释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周期律。又如,在讲授“营改增”的时候,可以将中国历代的税制改革穿插其中,尤其要强調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 并将“黄宗羲定律”的引申出来。这样的讲解方式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重新认识财政问题的窗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是案例分析。在《财政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对于不少问题的解释语焉不详,缺乏具体案例,这就给学生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将财政史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在讲述分税制财政体制问题时,很多学生对于财政分权问题理解不清,尤其是不能真正理解财政分权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民国时期中国实行分税制的历史经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这一案例的讲述,要让学生明白:分税制虽然在维护中央利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实践中也给地方财政带来的种种困境。又如,在讲授直接税改革问题的时候,可以将中国历史上的盐税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这一案例的讲述,要让学生明白:间接税存在税负转嫁,特别是对于生活必需品征税的做法会给民间带来的沉重负担,由此证明直接税改革的必要性和进步性。这样的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方面的认识现实问题,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是讨论教学。在当前的财政学授课过程中,由于授课时间紧、授课任务重,因此造成了课堂互动环节较少。这种单纯的依靠教师讲授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地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因此,适当地采用讨论教学的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公债问题之前,授课教师可以将中国近代公债史作为讨论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做法不仅强制性地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记忆得到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逐渐深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将财政史融入《财政学》教学之中,在理论上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授课教师的进一步探索。在培养自身对于财政史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历史案例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寻求财政史与现实财政问题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赵艳红,邓琳,丁蕊.控制物价是政府今年首要任务[N].北京商报,2008-3-19(5).

[2]李炜光,任晓兰.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J].财政研究,2013,(7):36-39.

[3]刘巍.民国时期遗产税制度的讨论、设计与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91-97.

[4]秦晖.“黄宗羲定律”与税费改革的体制化基础: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选择[J].税务研究,2003,(7):2-8.

[5]刘巍.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分权与集权[J].求索,2017,(6):188-195.

[6]杨祖昆.我国历史上的盐税[J].中国税务,1990,(7):60-61.

作者:刘巍

上一篇:苹果质量与效益论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