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2024-05-18

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精选12篇)

篇1: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关于申请拨款购置教学设备的请示

新塘镇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西石小学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社会声誉日益提高。但自实施义务教育免费以来,学校经费严重不足,硬软件建设严重滞后。学校的教学设施陈旧,设备欠缺情况较严重!例如:学校的教室没有安装风扇,黑板依然是十多年前使用的木质黑板。没有一件益智的学具或玩具可供学前班的学生玩耍;学校的电教室是10年前建成的,现在仍然采用两台25寸的电视机屏幕来显示教学内容,座位稍靠后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的内容,老师无法进行正常的电化教学。学校原有的一台电脑配置低,已严重老化,不再适用教师办公或制作教学课件。学校的各项安全设施也非常简陋。基于此,石壁乡教育理事会决定向新塘镇人民政府申请拨款,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加强西石小学的硬软件建设,共需资金10万元。具体项目如下:

1、在教室及校园的其它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约需资金3万元。

2、每间教室及老师的办公室都安装风扇。(安装前教室没有电源)约需资金1万。

3、维修或更换教室门、窗,并为四间教室安装铁窗罩;搭建一个新车棚约需2万元。

4、为学校的电教室配备一台投影机及相关投影设备,造价约1.5万元。

5、购置两台电脑和一台复印机,可供老师办公、制作教学课件及复印教学资料时使用。约需2万元。

6、为学前班的学生购置一批玩具和游乐设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造价约5000元。

以上六个项目合计共需资金10万元。恳请批复!

石壁乡教育理事会 2011年6月28日

篇2: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校长室: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合格率均为100%。我校的学生将前往海安县城考试。这次“征程”无论是轻松也好,还是艰辛也罢,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争取再次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水平,信息组想购买2015年最新版的网络版练习系统题库1套,以备迎考之需,共需资金1980元。

恳请批复!

篇3:完善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财政拨款,高等教育,发展

采用不同的财政拨款机制, 其效应也不相同。科学有效的拨款机制, 一方面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本文在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总结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演变, 剖析了我国现行高校生均拨款与专项拨款所存在的问题, 从近期和远期两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相关对策, 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财政对高校拨款机制的种类

由于各个国家的政体、文化传统、对高校作用的认识、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差异, 决定了各个国家对高校采用不同的财政拨款机制。从全世界各国财政对高校的拨款机制看, 财政对高校的拨款机制划分为直接拨款机制和间接拨款机制两种。

1. 直接拨款机制。

直接拨款机制是指政府或通过一个中间机构将高等教育经费拨付给相关高等院校的拨款方式, 直接拨款机制又分为协商拨款、产出拨款、投入拨款、绩效拨款四种形式。 (1) 协商拨款。协商拨款就是政府在向高校分配教育经费时, 根据高校上一年度所获经费及财力可能, 通过与高校协商确定向高校拨款数额的方式。这一方式既不考虑成本, 也不考虑产出, 更不考虑绩效。 (2) 投入拨款。投入拨款是根据高校教育所需成本的投入估算来确定对高校拨款数额的方式, 教育成本的估算有的按每一成本项目进行测算, 有的按综合成本进行测算, 我国目前的生均综合定额就是将高校办学所需投入综合确定到生均综合定额标准之中。这种拨款机制考虑了高校的办学成本, 但成本的测算很难考虑到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因此其成本的核算不准确, 很难反映高校各专业办学的实际成本。另外, 这种方式只会鼓励企业扩大办学规模, 而不是提高内涵。 (3) 产出拨款。产出拨款以高等学校的产出为依据的拨款方式。在这种拨款机制下, 各高校获得的拨款与其产出成正比, 势必导致各高校所获拨款的不平衡, 导致各高校发展的不平衡, 产生所谓的“马太效应”。 (4) 绩效拨款。绩效拨款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拨款, 它与产出拨款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出拨款仅仅考虑产出, 而不管这种产出是否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决策者的意图, 而绩效拨款不仅考虑产出, 更要在绩效指标的确定中体现高校产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决策者的政策目标。这种拨款机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有指导作用, 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与互动, 有助于高校注重内涵建设。

2. 间接拨款机制。

间接拨款机制是政府将教育经费以对直接资助的形式给符合条件的受教育者 (学生) , 再由受教育者付费给学校。间接拨款一般由政府发放教育凭证给受教育者 (学生) , 受教育者 (学生) 以教育凭证向愿意接受其教育的高校交换教育服务, 高校通过教育凭证获得政府的相应经费。这种机制是根据著名的教育券理论来设计的。这种拨款机制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高校, 但这种拨款机制不能保证学生所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合理的、理性的。

从目前各国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看, 除美国少数州进行过教育券试验外, 大部分国家都选择某种直接拨款机制。

二、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演变

从建国以来, 我国一直采用直接拨款机制, 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 基数+发展。

从1955年前后起, 一直到1986年10月, 我国对高校的财政拨款采用“基数+发展”的机制。所谓基数, 就是各高校在预算年度所获得的经费以上一年所获经费为基础, 所谓发展, 就是指在基数的基础上, 考虑预算年度事业发展和财力可能给高校增加相应的经费。这种拨款机制比较简单, 对于保证高校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拨款方式既不公平, 也不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这是因为在这种拨款机制下, 各高校所获得的拨款与以各高校前一年所获得的拨款为依据, 有可能将不合理的因素长期保留在拨款总额中, 导致各高校所获经费的不均衡。另外, 这各拨款机制既不考虑投入成本、也不考虑产出, 更不考虑绩效, 不利于财政支出使用效益的提高。

2. 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1986年, 原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这一办法要求进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并提出对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的拨款机制进行改革。根据这一《办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由原来的“基数+发展”改为“综合定额+专项”。在这种拨款机制下, 高校所获拨款由“综合定额”和“专项补助”两部分组成。“综合定额”即生均综合定额是指由财政部门根据培养成本和财力可能确定教育经费的定额标准。“专项拨款”是综合定额的补充, 是根据各个高校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和政策目标, 由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另行设定的有专门用途的经费。

三、我国现行拨款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机制仍是投入拨款, 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绩效,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均综合定额存在的问题。

(1) 对学校的办学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从目前的生均拨款机制看, 政府部门在制定生均综合定额标准时几乎不考虑高校的绩效因素, 没有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很难调动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2) 导致规模扩大和债务增加。在我国目前的拨款机制下, 高校所获财政拨款的多少与标准学生数即各层次学生的招生数有关。各高校为获得更多的经费, 只有多招生, 导致高校招生规模的盲目扩张。招生规模的扩大, 势必增加对教学和生活设施要求的突然增加, 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导致高校债务规模的扩大。 (3)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政府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的三角协调模式,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相互牵制, 共同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他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其主要思想。他指出:政府权力代表的社会集体意志, 通过法律、政策、拨款等形式对高等教育系统施加影响。学术权威则是来自以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的知识和专业的本性力量。市场则是教育消费者的意愿, 是教育服务对象的要求。他认为, 理想的模式应是三者之间力量相等, 从我国目前财政拨款机制来看, 市场所起的作用小, 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 (1) 拨款以高校标准学生数为主要依据。高校为多得拨款就必须多招生, 而不管自身的培养能力和社会的需要, 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2) 拨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 拨款标准的确定完全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财力可能来确定, 拨款决策不考虑绩效, 缺少大学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既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又可能使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2. 专项拨款存在的问题。

(1) 专项数量多、效益不明显。长期以来, 我国高教专项经费项目多, 存在投入“碎片化”、结构日趋固化、效益不够明显的问题。 (2) 管理部门多。从我国的情况看, 下达专项经费的部门多, 影响了资金的统筹使用。

四、完善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对策

完善高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应从近期和远期两方面进行安排。

1. 近期对策。

(1) 进一步细化生均综合定额标准。高校实行生均定额拨款后, 生均定额标准虽然考虑了学校类型、专业、学科等因素, 但现行专业划分是按一级学科进行划分的, 专业划分还比较粗。建议按二类学科确定生均综合定额标准, 在测算各二级学科办学成本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各二级专业的生均综合定额标准, 以体现专业差异, 提高生均综合定额标准确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2) 建立生均综合定额调整机制。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和在职人员工资、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的提高, 高校所需教学科研投入不断增加, 办学成本不断提高, 办学经费与办学成本的差距不断加大。建议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高校办学成本的提高建立生均综合定额调整机制, 从财力上保证高教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 整合专项经费。针对高校专项多、金额少的现状, 建议财政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专项经费进行整合, 更加突出专项经费提高高校竞争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专项的重点应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 以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

2. 长期对策。

从长期看, 财政对高校的拨款应更加突出绩效, 建立以绩效拨款为主的拨款机制,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为了实现绩效拨款, 应分别建立生均综合定额和专项拨款的绩效评价体系。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考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成果等因素, 通过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中国梦对高校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专项拨款方面, 建议根据各个专项的特点设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其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覆盖立项、评价和使用等环节, 确保专项经费的使用符合高教事业发展规律, 实现国家和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耀忠, 丁妥.基于生均经费预算制度下的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进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

篇4: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一、县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形成原因

县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是指与县级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未列支出的财政拨款资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欠完整。有的部门单位没有按规定将上年的结转结余资金编入下一年的预算,财政预算安排也未考虑部门的上年的结转结余,导致结余资金不仅没有重新安排或收回,反而逐渐增大。

二是预算执行欠到位。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够强,年中特别是年末调整频繁、追加较多。政府部门有强烈的预算最大化冲动,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争取了远远超过自身消化能力的预算,最终却花不出去。部门单位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少部门认为财政预算一经下达或资金一旦到账,财政资金就属于单位所有,预算执行快慢则由单位自行把握;或者认为只要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就可,没有考虑如何处理结余,甚至有意“隐匿”专项经费结余。

三是项目申报分配欠规范。项目资金是“唐僧肉”,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加之分配过程缺乏规范、透明的制度体系,部分专项资金缺乏科学合理论证。为了得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以各种名义大量包装、申报项目,出现了一些项目重复申报或不实申报等问题,项目资金到位后却无法按要求实施,形成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四是专项资金拨付欠合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但资金到位普遍缓慢,往往集中在下半年,还有不少在12月份才到位,存在“上半年等钱用,下半年催用钱”的现象。由于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很多项目当年难以完成项目建设,有的甚至当年难以开工,项目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的比例较大。

五是会计核算欠准确。一些单位核算年度收支结余时,把本年收入支出对冲后,把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一并纳入“结余”科目,滚入下年使用,用于弥补工作经费。专项收入进账时不记专项收入,而是记作暂存款,年终结转把暂存款调收入,进入经费结转,从而达到当年占用专项资金的目的。一些单位项目已经实施、支出事项已经发生,但不在规定时间内结算、报账,形成账面结转结余资金。

二、加强县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建议

当前,县级政府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长期留存在部门和单位,未纳入财政统筹安排、有效利用,影响预算执行的效率,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甚至被挪用。必须下大力规范和完善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用好用活财政存量资金。

一是规范预算编制。将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每年应对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摸底,统计上报,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支出,避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长期留存在部门和单位。上级财政部门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或尽可能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指标,做到“一年早知道,送钱到基层”,便于县级全额编入地方年初部门预算,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完整性和精细化程度,减少预算调整和追加,提高预算精细化程度。认真核实跨年度项目规模及实施情况,对虚报项目规模、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要坚决核减该项目支出预算,直至取消。

二是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执行特别是项目支出管理,强化预算对项目的“硬”约束,促进预算指标的合理使用,严格预算指标追加管理,切实减少年度预算结转。因政策变化等原因,对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资金结转的项目,应及时提出调减当年预算或调整用于本部门执行中新增重点支出项目的建议,并履行规定审批程序。对部门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因特殊原因已无法支出或已不需要支出的,应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资金收回县级预算。对年度执行中上级追加的专款,要及时制订安排使用方案并尽快拨付,防止年终集中突击办理。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制度。在预算执行动态监管机制方面,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督促,建立预算支出执行情况通报、跟踪分析、考核奖惩等多环节联动的制度,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通过奖补和收回资金等方式,既要鼓励部门和单位按预算规定及时有效执行,避免形成大量的结转结余资金,又要鼓励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精打细算,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防止大把花钱、突击花钱、恶意减少结转结余资金。在绩效评价机制方面,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项目预算金额50万元以上的,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同步编制项目绩效预算,并在实施阶段适时开展绩效评价。对执行进度慢、可能形成较多结转结余资金的项目,及时调减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实施分类管理。按照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的不同性质,分为基本支出结转结余和项目支出结转结余,并分别进行管理。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下年度部门继续使用,并通过部门预算安排逐年消化,可用于部门增人增编等人员、公用经费支出,结转两年以上的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原则上由县级预算统筹。属中央、省专项补助项目支出结余,中央、省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原则上全部收回县级预算。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对历年往来款项、各种不同类型的结转结余资金进行分类清理排查,摸清底数。财政部门应对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应责令其纠正,并相应压缩下年度部门预算控制数。审计部门要在日常审计中加强监督,对挤占挪用结转结余资金问题加大处理力度,确保结转结余资金及时消化和有效利用。

篇5:财政拨款申请书

自全省沿江开放开发工作推进会议以来,我区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为引领,大力实施“12345”战略,掀起了全区沿江大开发的新高潮,实现了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年来,我区围绕沿江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编制了《九江石化产业园发展规划》围绕构建千亿元石化产业园,出资120多万元,聘请国内顶级研究机构——中国石化咨询公司编制了《九江石化产业园发展规划方案》,为浔阳区发展石化产业指明方向。

二是编制了《浔阳区沿江开发工作发展规划》结合浔阳区实际,投资30多万元,编制了《浔阳区沿江开发工作发展规划》,该规划也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组编制《九江沿江开发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三是正在编制《浔阳区沿江物流产业园发展规划》出资60多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编制《浔阳区沿江物流产业园发展规划》,并完成初稿,进行了初审。

四是成功申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投资30多万元,聘请专家,编制了《浔阳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参加全省专家组的评审,浔阳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也是九江地区唯一试点县区。

五是积极打造“浔阳区沿江物流产业集聚区"集聚区位于滨江东路、长虹北路至九江石化分公司之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申请方案已经上报省发改委,并通过审核。

六是积极推进沿江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共组织沿江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2次,项目总投资158亿元,其中花果园北路项目单项投资7000多万元,全部由区政府投资建设,目前开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七是开展了四个重点课题调研完成了《浔阳区工业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浔阳区在沿江大开发中如何谋求发展》、《彰显城区特色、发展沿江经济》、《浔阳区老工业区基本现状及整体搬迁改造报告》等课题研究。

为加快推进浔阳区沿江开发工作,服务全市沿江开放开发的大局,区政府先后累计从财政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此,特恳请市政府补助沿江开发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支持我区沿江开发的各项工作。

专此请示,妥否,请批示。

XX

篇6: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XX上级机关、XX领导:

1979时技校复校时,为解决教职员工的子女入托的问题,校领导利用原四十年代的旧式平房开办了幼儿园,上级曾拨一万多元作为开办费,购买了设备、教具等。当时教职工年龄大,年轻的同志不多,入托的幼儿仅27名;随着XX厂技校教职员工增多,他们需要入托的子女也增多,现入园幼儿已增加到135名,原幼儿住房显得十分拥挤。

我园年久失修,室内墙壁暗淡无光,石灰剥落,顶棚水迹斑斑,部分地板塌陷,已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市XX幼儿园是选进典型,园内活动场所宽敞,每人拥有15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二层楼房的宿舍,木头地板,大玻璃,采光和通风都很好。还有儿童活动晴雨操场,电视室、儿童阅览室、洗澡室,每天都有热水供热洗澡。有壁灯、吊灯、还有吊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每个领导应尽的义务。为了尽快改善幼儿园现有的活动场所和居住条件,给幼儿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技校领导研究决定,必须对很难维持正常生活的房屋和场所进行分期维修,并增添部分设备。经请人预算,维修费约需X万多元,特地报告请示上级能拨X万元的款,给予修理补助。

特此请示,恳请批准,为盼!

XX幼儿园

篇7:申请财政扶持资金的请示1

洋浦开发建设基金办公室:

我公司2016年

月缴纳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共计

元。(见《开发建设基金申请表》),根据 《洋浦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的 有关 规定,我公司可获得洋浦财政扶持企业发展基金

元。我公司将按照《洋浦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严格用于企业的基本建设、技术开发、职工培训、贷款贴息和进行扩大经营等方面。

特此申请,请审批。

国投洋浦港福玛特百货有限公司

2016年

篇8: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一、结余资金的管理现状

从审计署对各中央部门历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结余资金居高不下困扰着许多单位, 有些单位甚至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将结余资金零增长设定为目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2009年12月18日就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09年前11个月, 全国财政支出56236亿元, 完成年度预算的73.8%。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 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 一季度各月支出进度都较低, 二、三季度逐步回升, 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 其中12月份的进度通常都在20%以上。前三年12月份财政支出占全年预算的25%以上。

这种财政支出模式很容易形成结余。对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 财政部2006年12月专门出台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财预[2006]489号) , 该办法对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 并对这两类结余区别管理。但是该办法没有考虑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 而是一概而论。

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分析, 可以分为合理原因形成结余和不合理原因形成结余。

(一) 合理原因形成结余主要有:

(1) 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形成结余。预算单位通过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各项支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范围、时间进行, 从而有效堵塞漏洞, 避免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浪费等问题, 加强了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形成财政拨款资金结余。

(2) 单位提高行政效率形成结余。现行许多单位引入企业的管理思想, 使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投入”相同、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产生最大的效益, 形成结余。

(3) 外界压力使单位厉行节约形成结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纳税人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监督意识加强, 逐步要求单位支出公开、透明。这就使得单位不得不厉行节约, 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形成结余。

(二) 基于预算管理循环分析, 结余资金形成的不合理原因主要有:

(1) 预算编制不科学、准确性差形成结余。目前单位在编报预算时出现虚报、多报预算, 从而形成结余。另外, 虽然基本支出定员定额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 但项目支出定额体系还未建立, 这就使得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没有一个相对标准, 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从而形成结余。

单位预算编制不细化、上级单位代编下级预算和单位预算由财务部门代编等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预算执行缓慢, 资金留滞, 也是造成结余的原因之一。

(2) 预算批复不及时形成结余。这主要是体制因素导致, 并主要形成项目结余。目前我国部门预算“一上”大约于每年8月份开始, 经过完整的“二上二下”这个程序后, 预算下达到实际执行单位大概在4、5月份, 预算拨款时间要更晚。这就导致预算执行时间只有8个月左右, 资金安排不及时, 造成一些项目无法按时完成, 形成结余。

(3) 项目预算执行中缺少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形成结余。现行单位项目管理中由于没有引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或执行不严格, 致使有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就匆匆上马, 最后由于实施条件不足等原因而停止, 形成项目结余。

(4) 决算不及时形成结余。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使得决算不及时, 特别项目完工不及时进行验收、办理结题手续, 造成项目成本核算不实, 经费长期挂账, 形成结余。

三、完善结余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 有区别的激励政策

通过前面对结余资金形成原因分析, 可以将相应结余资金分为合理结余和不合理结余。对于合理结余, 应该提倡, 并给予单位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理结余, 主管部门应该予以相应的惩罚。

对合理结余, 可以区别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进行激励。对于行政单位, 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如财政部表彰单位为部门预算先进单位、审计署减少部门审计时的抽审单位数量等。对于事业单位,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比例甚至考虑部分项目的结余全部留给单位使用, 以作为激励, 具体比例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或者由财政部专门出台一个文件规定各项目的具体比例, 各单位在年末决算时, 按照相应比例计算留给本单位使用, 多余部分则上缴财政或者暂留本单位, 在编制下年预算时估计合理结余, 优先考虑。

对于不合理结余, 由于它的形成原因不合理, 因此应该全部上缴财政, 并且财政部门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 如通报批评、不予拨款、在下年预算中减一定数额, 加强审计等。

这种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合理结余与不合理结余。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引入绩效和绩效考核思想, 同时假设预算制度是科学的, 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准确的。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 建立各项项目支出的追踪问效机制, 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绩效考核, 如果单位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后, 仍有结余, 则认为是合理结余, 即在绩效合理、风险适当的条件下形成的结余, 可以按照前述规定执行。若单位因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而形成结余 (除不可抗力外) , 则认为是不合理结余, 全部上缴财政。

(二) 基于预算管理循环的综合措施

(1) 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核。预算编制是源头, 如果编制不准确, 则会导致后续环节的连锁反映。因此, 要严格审查单位预算编制范围是否真实、完整, 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理, 预算编制程序是否适当, 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 以确保预算编制准确。同时要逐步建立项目支出定额体系, 确保项目预算相对真实、准确。

(2) 完善预算制度。在我国的预算制度下, 单位真正执行预算的时间大约为预算年度的三分之二, 这就使得有些预算无法按时执行, 是形成结余的原因之一。与美国相比, 美国的预算年度为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 但美国预算编制周期很长, 历时18个月左右, 给中间环节留有足够的时间, 允许各方沟通交流, 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完整性。预算执行为整个预算年度, 有利于单位按计划执行预算, 从而减少结余。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适当提前预算编制的时间, 使得“二上二下”这个程序有足够的时间。改变预算年度, 比如说设为每年的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 1日, 正好是人大批准预算后开始执行, 单位执行预算时间则为整个年度。

(3) 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导向进行项目管理。对于项目要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 才能启动, 以控制项目风险, 不能匆匆上马, 并进行追踪问效。

(4) 提高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这项措施旨在解决单位决算不及时、不实和项目完工后未能及时进行验收等问题, 以确保结余资金的计算准确。

(三) 其他措施

(1) 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扩大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的范围, 同时加强对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 可以减少单位直接接触财政资金的范围, 从而可以减少结余。

(2) 结余资金总额管理与分项管理相结合。单位在对结余资金进行总额管理的同时, 根据结余资金的类型、特点、原因、期限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使之更具针对性。

(3) 提高预算的公开和透明度。公共财政的预算应该向公众公布, 反映公众的意见, 接受各界的质疑, 这也可以督促单位提高公共财政意识, 减少结余。

参考文献

[1]、刘喆.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及特点[J].财经科学.2006, (2) :117-124

[2]、金荣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原因分析[J].财政监督.2008, (7) :73-74

篇9:财政局申请拨款的请示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分析

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定方式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由于国家财政体制的这项改革从总体上要求“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收支不挂钩,支出要透明”,因此,在党政部门开始实施财政集中收付制度。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希望通过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特别是事前监督,强化国家对各行政部门的财务控制,从而达到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的。在当前的拨款模式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导致高校资金总体供给不足,二是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教育经费没有预算单列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权和事权不统一。

(一)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导致高校资金总体供给不足

从财政拨款来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的国家之一。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的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参见表1),具体到高等教育上,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满足不了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体上看,短期内政府很难大幅提升高校财政拨款数量。如国家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教育财政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00年就应该达到4%的目标,但是事实上一些地区不但没有实现目标,反而呈停滞或下滑之势。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已经由政府单一拨款,转变为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阶段。但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格局近年来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级政府必须为全国高等教育“埋单”。但是,政府的拨款并不能满足大多高校办学经费需要,导致高校资金总体供给不足。

(二)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总体水平偏低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以1998年为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OECD国家大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1720美元,超过万元的有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荷兰、挪威、瑞典和瑞士,最高的美国达19802美元。(参见表2)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总体水平偏低造成了我国一些高校校舍不足、设备落后、图书短缺、教学业务经费短缺和基本支出难以维持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区域间的巨大差异,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效率有待提高

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效率可以通过高校的资源利用效率来进行考察。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高等教育的投入与直接产出的比较,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这一标准主要通过高校的生均经费指数(见注释一)、学校的规模效益、师职比、资金支出结构等指标来衡量。虽然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高等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我国高等学校资金支出结构无明显改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导致一些学校出现资金的浪费和闲置(见注释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我国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指数明显高于世界一般水平(参见表3);学校规模扩大后规模效益不明显(见注释三);管理机构还比较臃肿,干部队伍还需精减,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见注释四)(参见表4)。

(四)教育经费没有预算单列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权和事权不统一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我国国家预算按预算等级依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尽管财政部1999年将教育事业费升格为“类”级,但教育基本建设费仍设在“款”级科目中,但是教育经费没有预算单列,导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具体体现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在预算表格的汇总归类时,教育财政预算总额要与文化、科学、卫生部门的预算汇总成整个财政事业费预算中的“类”级和财政基本建设费预算中的“类”级。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中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基本建设费类中的社会文教费款级。国家预算首先在类级支出中分配,然后依次在款、项、目级中进行再分配,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第二次分配。由于教育经费预算等级较低,教育的事权属教育部门,教育的财权属财政与计划部门,教育的事权与财权相分离。教育部门财权较小,难以有效行使事权,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是: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资源利用率将成为优先考虑的目标;第二,普通高等教育将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学校在规模与专业和层次结构上,将主要面向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自主决策,大多数毕业生将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第三,高教投资日趋多元化,政府拨款将成为对高教改革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经济手段。在这种背景下,高教财政拨款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应是:第一,要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和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较好的产出;第二,要有利于高教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使其适应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要使拨款成为政府对高教进行政策导向、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体制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预算管理: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提高教育经费GDP占比

在现行的国家预算中,按预算等级依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中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费属于基本建设类中的社会文教费款级。为增强拨款程序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应实行各级财政的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将教育经费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中的款级地位升格为类级,使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费在类级分配后,统一起来实现教育经费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对教育的足量投入,克服教育发展与政府拨款相脱节的状况,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益;才能减少教育经费核拨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根据教育发展的轻重缓急和自身规律来核拨经费,兼顾公平与重点,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才能确保教育主管部门有效行使财政的宏观管理权和调控权。

同时,我国应该继续贯彻“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方案,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改革拨款模式:兼顾效率、公平和公开

依据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效率、公平和公开的基本原则,中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加强绩效评价与拨款的结合,增强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公平与效率,鼓励创新与进步,减少盲目性和固化因素,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好的效益。具体来说,首先要实行多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公式应合理包括各种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尽可能多的成本因素,甚至可以包括一些未来发展的因素。其次,建立健全高校质量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估的结果与拨款直接挂钩,运用绩效对高等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衡量,以决定后继拨款的多少、方向、形式和方法等。再次,要保证教学的常规拨款与提高水平的专项拨款分开拨付,提高教育拨款的透明度和针对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发挥合同拨款的优势,将其用于科研和专项基金的分配,以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使高校间建立起既合作又竞争的良性发展氛围,发挥高校的自主性。最后,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我约束、社会参与评价相互结合的有效机制,推动高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三)改革拨款机制:构建“政府→中介→学校”三方协调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的拨款机制是通过政府行政部门进行直接拨款。由于拨款机构是纯粹的官方部门,相关人员大都没有从事高等教育的直接经验,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款项的划拨上往往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因此,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运作机制上进行改革,引入拨款(评估)中介机构,对我国改革中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的建立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评估机构是介于政府和学校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由有关专家组成,其职能是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就拨款而言,评估中介机构对学校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作为拨款分配的依据,评估定期举行。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引入拨款(评估)中介机构的目的是:增加拨款的透明度,克服高校的成本最大化行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设立拨款中介之后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是由中介机构相对独立地运作,并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根据我国教育财政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中介机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它是一个准官方属性的组织,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但应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成员组成包括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等;其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制订大学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与评估机构密切配合,将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同时,高等教育拨款中介机构本身应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四)改革拨款方式:绩效预算和拨款委员会

拨款方式的改革涉及拨款方法和组织两个基本层面。

在方法上,引入绩效预算,对高等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绩效预算是要阐述和明确请求拨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情况”。(见注释五)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以绩效预算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管理实际情况而提出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强调效益为宗旨,以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为支柱,以畅通的信息传导与反馈渠道为保障,以协调发展的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为条件,构建起效益分析框架和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校内部门提出部门项目建设目标和预算规划,财务部门形成部门约束性预算,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进行预算控制和调整,并根据项目绩效评估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奖惩。该模式能促使资源配置机制转变,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教育服务能力得到保全和提升。

在组织上,建议建立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改变现行拨款体制。由政府直接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方式,改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该委员会是在政府教育部门指导下,具有很高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参与度的中介机构。拨款委员会设中央和省两级,为政府领导下的半官方机构,其职能是根据拨款公式和高校评估等级,提出学校之间的分配方案。委员会的委员定期按一定比例轮换,确保拨款依据和程序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质询与监督。政府根据拨款委员会的拨款方案向高校拨款,加强对高校拨款使用情况的全程监督,结合资金实际使用效率,作为今后拨款的重要依据。

(作者:吴国生(1967-)男,辽宁人,中国人民大学)

(注释一),生均经费指数剔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生均经费的影响,便于国际比较,是评价一国教育投入状况和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常用生均事业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代表生均经费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年度生均事业费/年度人均GDP。

(注释二),世界银行曾对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作过统计,约在60%以下。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另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中关村地区部分高校5万元以上的3690种大型仪器利用率的调查,年开机率大多不到400小时,不开机的占40%以上。在一些高校里普遍存在着实验室小而全、设备的高占有率和低使用率等现象。

(注释三),主要依据是生均成本增长过快,与规模经济理论相悖:1999年校均3815人的普通高校,其生均经常性成本是11854元;至2000年,校均规模达到5289人,但生均经常性成本却增加到12815元,年增长率达到8.1%。

(注释四),主要是由于不断扩招造成学生数量猛增。

篇10:拨款抗旱的请示

今年入春以来,我乡境内连续干旱,旱情造成全乡4000多人饮水困难,6000余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为确保人畜饮水以及最大限度减少旱情对农作物的影响,我乡组织全乡群众积极参与抗旱。在全乡安装饮水管道3000米,新建饮水池六个;维修电灌站四座;维修整治灌溉堰渠3500米。以上各项共计支出4.8万元。现因我乡财政困难,请县政府帮助解决抗旱资金4.8万元(大写:肆万捌仟元)。

妥否,请批示。

新场乡人民政府

篇11:关于请求拨款征订报刊的请示

关于请求拨款征订存档报刊的请示

县人民政府:

县档案馆是保持档案和党报、党刊资料为一体的综合性档案馆。为丰富馆藏,保持党报、党刊、杂志存档的延续性,便于今后查阅利用。恳请县政府在预算外增拨给档案馆征订2011报刊经费如下:

1、《人民日报》2份(含合订本存档一份)380×2=760元

2、《江西日报》4份(含合订本存档一份)360×4=1440元

3、《赣南日报》5份(含合订本存档一份)246×5=1230元

4、《中国档案报》2份(含合订本存档一份)250×2=500元

5、《国务院公报》1份(存档)每期20元全年24期480元

6、《江西政报》1份(存档)每月2期240元

7、《求是》 1份(存档)全年139.20元

8、《新闻周刊》 1份 全年280元

9、《半月谈》 1份 全年58元

10、《中国档案》2份 180×2=360元 以上10项合计5487.2元,因我局经费十分困难无法解决,恳请县政府在预算外经费解决为盼。

篇12:关于要求拨款资助购置住房的请示

尊敬的潮南区残联领导:

我名陈宝香,女,身份证号码为:***889,系陇田镇田二居委人,属重度双目失明残疾人,伤残等级为一级,残疾人证号码为:***88911,系低保户,低保证号码为:440514lt349。

我于1998年嫁给年龄比我大27岁的田二居委居民陈楚华为妻,1999年4月产下一男孩名叫陈泽鑫,现年12岁。家庭一直依靠丈夫在家搞种养业勉强维持家计。我丈夫陈楚华不幸于去年罹患癌症,医治无效于农历五月病逝,剩下残疾的我和尚且年幼的儿子,家庭陷入困境。我家所居住的房子系向他人租借的老侨房,期间屋主多次要求归还屋子,2005年政府有关领导对我一家给予关心,帮助我向上级申请残疾人修建住房专项补助资金,但由于我的经济状况实在无力新建或购置住房,而未能得到落实。现在我真正到了生活无所依,居住无房的凄凉境地。幸亏好心房亲满怀同情,为我孤儿寡母着想,倾力相助,筹集部分资金在田一村帮我购买一畔下山虎老屋为我母子安身之所。目前购房已达成协议,购房款需8万元,房亲所筹集5万元先交付作为定金,尚欠3万元无力筹措。鉴于此,祈请上级领导恢复我2005年申报的残疾人修建住房资助指标,拨款帮我支付房款,以能早日迁居,安定生活。我将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上一篇:后勤绩效考评指标-绿化下一篇:商会筹备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