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2024-05-07

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通用8篇)

篇1: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发挥财政职能服务教育事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一简要发言。

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不遗余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教育支出逐年增长,历欠比例逐年下降。年的教育

支出为万元,当年欠拨万元,欠拨经费占预算的,到××年末,教育支出为万元,五年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翻了一番,××年欠拨教育经费万元,占预算的。财政欠拨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缩小,比年欠拨比例下降个百分点,到今年的月份,当年教育经费月份按进度应拨万元,已拨万元,今年月份消化了历欠教育经费万元。

(二)力保教师工资,改善教学条件。全区在校教职工余人,全年仅工资支出就达万元,而我区本级收入仅万元,除教职工之外,还要保证全区各级机关人员吃饭,钱从何来?一靠自身努力,二靠上级财政支持,我区自身财政自给率仅,都要依赖上级财政。因此,财政部门花了很大精力,发扬见官矮一级,逢人便汇报,不怕冷遇,不怕挨批评的精神,见缝插针,据理力争,向市、省争取转移支付,并与教育部门一道尽可能的多争取项目投入,尽可能好的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努力,教师工资得到保障,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继续发挥财政职能,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确保并力争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实施好教师工资银行直发,尽快将代课教师工资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全额预算,不留缺口,按时足额发放,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按照区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尽快将津补贴纳入预算,尽可能提高教师待遇。二是认真落实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基本需求。做好弱势群体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使贫困家庭学生有学可上。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机制。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危改资金,加强危改资金监管,完善危改项目库建设,在立项、工程建设、竣工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提高工程质量,防止资金浪费、使用效益不高,使危改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四是确保普九债务偿还。坚持锁定旧债,不举新债,逐步消化旧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资金调度和统筹安排力度,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一要清理债务,二要清理闲散资产,划清责任,拟定规划,逐步偿还。五是继续全力向上争。安排更多的时间,落实更多的力量,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尽可能向教育倾斜,同时,注重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使财政性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重视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教育。六是坚持财政工作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进一步贯彻好、落实好《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法》与《预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变投入型教育为产出型教育。全面树立科教兴区意识,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全力为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服好务。

谢谢大家!

篇2: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学分别为**元和***元,远远超出省定标准(**元和**元,**元和**元)。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资金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财政局的指导下,****财政局积极贯彻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保障力度,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职业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

一是高点定位,打牢校区建设基础。我们共建设高标准校区**个,基建总投入***亿元。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膨胀,更加大了新校舍的建设速度,自2000年起,新建了第二机关幼儿园、第*小学、高级中学和希望小学,平均一年一所新校。目前,全区生均占有校舍面积小学达到**平方米,初中达到**平方米。

二是注重实效,搞好学校扩建改建工程。近几年,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发展,人口增长异常迅速,为应对这一现实,我们一方面加快新校区建设,一方面本着实用原则,加大对现有学校的扩建和改建,近5年来,财政总投入****万元,扩建教学用楼、学生公寓楼等共计11幢,扩建面积达3.5万平方米。经过改建扩建工程的推进,缓解了教学场地紧张压力,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区有学上、有书读。

三是防微杜渐,坚决消除危险建筑。从2002年开始,我们加大危房改造投入,改造危房总计***万平方米,危改总投入累计到***万元,消除了所有危险建筑,确保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是尊师重教,全面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乐教,因此我们把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全区机关统一住宅安排之中,建成了**处教师公寓楼群,教师全部享受到了房改分房,平均住房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其次,我们严格执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切实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人均月工资额为***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在财政条件允许下,对教师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绩效考核奖励。另外,为广大教师的政治待遇,每年教师节都拨付专款,表彰一批先进教师,弘扬师德标兵和教学典型,提高教育的活力。

五是高点定位,确保教学设施投入高标准。近几年,我们注重教学配套设施的高标准。共投资***万元新进单人单靠背椅课桌,分批更换淘汰老式课桌凳。2003年,投资***万元,建立了覆盖建成区内中小学的教育局域网。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设施等办学条件,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初中各类教学仪器、图书和育、体、美器材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小学85的学校达到二类配备标准。

六是广联博引,开展多渠道筹资助学和联合办学。在财政投入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我们上下联动,广泛拓宽筹资助学渠道。一是学校筹资与财政补贴结合搞基础建设项目,二是实现与企业联合办学。三是引进外资办学,四是寻求社会投资助学。对教育投入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五是坚决搞好救助困难学生工作。我们下大力气,通过学校减免、爱心捐助和财政专项捐助资金等途径合力帮助困难学生。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由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区学校的办学档次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推进。高级中学在成立的当年就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这些窗口学校为优化我区投资环境,加速大项目落户,提供了一张有力的名片。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近年来,区财政局在依法落实国家教育投入政策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确保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但仍存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1、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依据全区整体规划,结合新城区开发,大力推进东区周遍农村及西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落实“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为推进城区开发和城乡协调发展服务。

2、加快建成区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东区周边农村小学办学资源,加快****小学的建设,解决东区周边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低、设施不全的问题。西区中小学以校舍改造和设施配置为重点,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形成中小学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容貌一新,师资优化的教育格局。

3、规范预算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预算安排上逐步实现公用部

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论证,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确保预算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专项经费经过科学的筛选和论证,使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在预算执行上,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开支项目和标准。在预算的监督上,财政部门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看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并逐步建立并完善对专

项资金的效益考核评价制度。

篇3: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一、地方财政竞争的概念与内涵

从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切入, 地方财政竞争的概念可表述为: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 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朝着培植和养育税源的方向, 结合地方需要和地方特色安排财政支出, 促进地方经济的优先发展。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 地方财政竞争包括财政收入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两个方面。其中, 财政收入竞争要符合国家统一的税收政策, 非税收入必须透明化、规范化;财政支出竞争应该科学、合理, 能够促进劳动力和资源的有效流动, 体现较高层次的公共需求和国民待遇。扩展开来, 规范化的地方财政竞争包括以下几个内涵:

一是经济发展自主权清晰的竞争。财政联邦主义下,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必须享有中央政府规定的经济自主权。在清晰的自主权下, 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财权 (财力) 和事权, 按照地方的需要筹集财政收入,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是国家主权强烈整合下的竞争。财政分权必须要有一个度, 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必须是加强国家主权的整合, 而不是削弱它。这也是地方政府经济自主权清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并存的重要原因。

三是相互间抑制“资本寻租”的竞争。马斯格雷夫认为, 国家间的财政竞争是一种对资本进行寻租而做出的糟糕的制度安排。由于行政区划的浓厚意识, “资本寻租”在地方政府之间确实存在。但行政区划间的分隔毕竟不同于国家利益间的界限, 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本前提下, 地方财政竞争应该是抑制“资本寻租”的竞争。

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不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竞争, 一方面, 要能够实现产业转移, 最终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 通过产业集中和优化, 逐渐形成各地区具有特色的经济优势, 并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五是可持续的竞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地方财政竞争必须是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时期的地方财政竞争既要促进绿色经济增长, 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既要做到聚财有道, 又要做到用才有方。

二、我国地方财政竞争存在非规范化的问题

当前,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存在非规范化的问题, 与理论上的地方财政竞争相去甚远, 在促进地方经济优先发展的同时, 也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

一是滥用税收优惠, 导致税收流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数量, 常常滥开税收优惠的口子, 不合理的税式支出导致大量税收流失。2004年, 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对2 527个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清理检查, 发现各地因乱开税收优惠口子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4.3亿元。

二是违规征用耕地, 破坏社会和谐。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同时通过“土地财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弱势群体, 特别是农民群体的利益, 违法、违规征用耕地。农村居民离开了具有最后一道保障线作用的土地, 换得的是几万元甚至更少的补偿费用。由于补偿费用往往不足以支付再就业成本和维持长期生活保障, “钞票用光, 集体上访”的现象便频繁发生。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制约经济结构优化。地方政府在财政竞争中, 为了培植和养育税源, 较为普遍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限制外地市场的产品、技术、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使用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府建议”, 促使本地区的单位优先购买本地区的产品;限制本地区的技术、原材料外溢, 等等。当前,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着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是地方债务膨胀, 财政风险积聚。在目前的财税制度安排下, 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公债, 没有直接的融资渠道。为了上项目、兴建设, 加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冲动, 地方政府经常以政府担保、企业借款的形式筹集资金。但是, 地方投资的短期行为明显, “期内借贷、任内使用、下任偿还”似乎已经成为潜规则。地方财政或有负债、隐性负债越积越大, 却没有相应的债务偿还机制, 这就导致直接财政风险不断加大。

五是负外部效应无人治理, 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扩大税基, 一些地方政府经常引入“税高利大”却带有负外部效应的投资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下, 地方政府又将这类项目安排在地域交界处, 以减少辖区内的负外部效应。因此, 地区间“相互扯皮、推脱责任”时有发生, 外部性问题无法解决,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三、财政监督乏力是地方财政竞争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安排下, 地方财政竞争的制度环境是有保障的, 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享有税收立法权, 拥有建立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能力;地方政府享有税收执法权, 拥有建立在分级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下的财力自主支配能力。然而, 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督, 游戏规则的遵守不能单纯依靠“自觉自律”。当前, 财政监督乏力导致财经纪律不严, 部分地方政府归避中央经济政策, 绕过制度的圈子, “打擦边球”搞开发、搞政策优惠, 滋生了不规范的地方财政竞争。具体而言, 财政监督乏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自1995年起, 财政部先后制定了《财政监督机构工作暂行规定》、《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 但是至今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政监督专门法规, 譬如《财政监督法》或《财政法》, 没有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处罚办法, 以及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关系。因此, 相关财政部门在监督地方财政竞争中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财政内部监督不够深入。目前的财政监督主要集中在对纳税人纳税行为的监督, 而对财政内部的监督, 如对税务部门税款征收入库的监督、税收减免审批的监督、地方政府干预税收征管的监督、财政补贴发放的监督不够深入。在财政内部监督不够深入的环境下, 一方面, 对财政支出的长期约束力不强, 财政补贴的随意性增强税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 违法、违规税收优惠泛滥, 侵蚀地方财政收入。

三是财政监督的行政导向过强。现行的财政监督运行模式, 基本上还是传统计划体制模式。许多财政监督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 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的监督、财政支出运行质量的检查、收益分配的的监督、长期效益的评估与监管都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财政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 财政监督必然以行政导向为主, 而不是风险导向、效益导向为主。

四是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缺乏。目前, 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中介机构监督的关系没有理顺,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缺乏相互监督的机制。财政监督部门与其他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合作也不多, 信息共享程度低, 行政成本和财政监督成本过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监督信息共享系统, 地方财政竞争中出现的问题, 只能事后处理, 而不能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四、加强财政监督, 规范地方财政竞争

为了规范地方财政竞争行为, 尤其是规范地方政府之间愈演愈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 使地方“经济赶超”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财政监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制定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理清财政督与其他监督的法律关系, 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和处罚办法, 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在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自主权清晰的基础上, 贯彻和落实财政监督政策法规, 加大对地方财政竞争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 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加强财政的内部监督。在财政监督中, 对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这些涉及地方财政竞争的项目进行归类和专项管理, 并建立起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检查备案制度, 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加大对违法、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 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合理的行为从“合谋型”博弈转为“囚徒困境型”博弈。

三是建立大型公共项目负责人终生负责制。深化对财政支出的内部监督,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大型公共项目负责人制度, 从制度上约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有地方政府负责人对大型公共项目实行终生负责制, 才能做好对地方大型公共项目资金来源、收益分配、长期效益的管理, 才能做好对政府财政担保资金、政府直接借款偿还能力的分析预测, 使财政监督从“行政导向型”转化为“风险导向型”。

篇4: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关键词]公共财政 职业技术教育 职能 政策

[作者简介]宗晓华(1982- ),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教育财政、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北京100875)陈静漪(1981- ),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吉林长春130024)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5JZD000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05-03

一、引言

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误解,即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属性,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以市场提供为主,财政应该尽少介入,或者不介入。持此观点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这样论述:“职业和专业学校教育没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那种临近影响。”①弗里德曼所谓的临近影响就是通常所指的教育的正外部性。这个论述断言,职业技术教育没有普通教育所具有的正外部性,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为私人产品,而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是最有效率的。由于弗里德曼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思潮迅速在学界和决策层传播,许多人全盘接受这一观点而并未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地看待。然而,理论上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机械地应用一个貌似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一个大国的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曾受这种简单化论断的误导,一度出现过的滑坡和衰落,甚至到今天仍没有走出阴影。②

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区段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工知识技术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怎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是由市场提供为主还是由财政提供为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此问题的重要性,本文系统地应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从四个方面剖析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中的职能,据此提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财政体制未来的改革思路,以供决策者参考。

二、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职能

按照公共经济学对政府财政职能的界定,判断政府和市场之间边界的逻辑起点是市场失灵。凡是市场能够很好解决的事情,政府不应该介入,凡是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政府才能介入。③在公共品提供、收入再分配、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方面,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需要政府财政介入。下面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对公共财政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分别予以分析。

1.公共财政的公共品提供职能与职业技术教育。一般认为教育是准公共品,原因是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根据正外部性的大小,义务教育可归为纯公共品,高等教育为准公共品,职业技术教育更接近私人品。这是一个十分笼统的判断,极易引起误解。梳理讨论教育产品属性的诸多文献,教育一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指谓:教学服务、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第一,教学服务(teaching services),也就是通常所指的三级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明显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只要学校有围墙,教室有门槛,想排除谁都轻而易举,对学生进行收费在技术上不成问题,而且由于教学服务的竞争性,多一个学生,教师就必须将注意力多分散到一个对象上,学校甚至因此而必须增加开支。因此,教学服务既具有排他性又具备竞争性,是个典型的私人品,即使从最宽泛的意义上看,它也顶多是个俱乐部物品,根本谈不上公共品。第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也即通常所说的作为结果的教育(education),指通过教学服务、培训和个人及其家庭的努力而内化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每个人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拥有不可共享的产权,可以在劳动市场上提供劳动服务获得收益。第三,知识技术(knowledge and technology),这里的知识技术主要指在一定的技术状态下一个经济体运转所必需的信息和能力的集合。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不同,它更接近公共产品的定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持续的增长来源于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而知识技术的增长速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及其增长速度。④

从对三个概念的细致区分可以看出,教学服务仅仅是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人力资本仅仅是经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或者是影响生产技术系数的一个变量。教学服务本身是私人品,如果说教学服务具有外部性,那一定是教学服务所内化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外部性。知识技术具有两方面的外部性:一种是减少交易费用的稳定外部性(stability externalities);一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增长外部性(growth externalities),相应的,教学服务由于内容侧重的不同也会产生稳定外部性和增长外部性。一方面,普通教育可以使人内化为与整个社会制度和文明相容的价值观念,减少社会冲突,使公民更有效和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产生稳定外部性;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则可以使人内化一国经济生产中应用的适切性知识技术,从而有助于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产生增长外部性。

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外部性的机制较为复杂,没有深入研究的人一般难以从理论上把握。综观近半个世纪的文献,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的观点,即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形成的社会平均人力资本通过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来改变生产函数的技术系数,从而产生外部经济和递增收益;⑤另一种是阿西芒格鲁的观点,即劳动者技能与生产中技术互补,私人增加自身技能投资的同时提高了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企业据此预期会增加物力资本投资,这导致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价格上升,从而产生外部经济和递增收益。⑥

个人或企业投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的增长外部性不能得到确定的补偿,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职业技术教育会出现投资不足的状况。从公共财政提供公共品和补偿外部性的职能考虑,政府必须对职业技术教育生产进行补贴。由于职业技术的教学服务只是个人生产人力资本的一个投入要素,因此,对职业技术教育生产进行补贴,并不等于对提供服务的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补贴。补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对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补贴,也可以对进行技术型人力资本生产的学生及其家庭进行补贴。两种补贴方式在现实中都有应用,但对学校进行的补贴虽然简便易行却受制于办学体制和地域分布的影响,并且会减损院校之间的竞争。

2.公共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与职业技术教育。市场机制导致的分配结果无法保证社会公平。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再分配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文明的基本政治和经济保障。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措施来进行干预的。具体而言,一般有以下做法:一是通过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缩小贫富差距;二是通过政府的济贫支出直接转移给贫穷阶层;三是通过政府的社会保障和保险支出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四是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投资和服务改善社会福利分布状况。问题是,政府为什么要通过资助职业技术教育来落实财政的再分配职能?根本原因在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出身于收入较低的家庭,财政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补贴,目标群体较为集中,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术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职业技术教育的受教育群体,就地域而言,农村学生较多,城市较少;就阶层而言,主要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的子女,而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子女较少。根据教育部调查,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一千六百多万名在校生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30%,贫困生总数应该有五百万左右。

职业技术教育的受教育群体十分特殊,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差别较大。接受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者,每个阶层的人都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较为优越的学生。因此,在财政政策上,对义务教育,主要是免收学费,保障底线公平,缓解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学负担;对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收取学费的同时,建立系统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以化解一部分家庭的预算约束。通常认为,对普通高等教育过多的财政补贴,会导致逆向收入再分配,即受益的是富人阶层。因此,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收入再分配是一个理想的途径,财政补贴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在支出方面直接改善经济社会背景较低阶层人群的福利,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公共财政的就业波动熨平职能与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公共品和收入再分配是公共财政的传统职能,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熨平就业波动的职能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以后才具有合法地位的。市场终能解决总量经济供需平衡的信念在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彻底崩溃。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在这本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圣经”中,凯恩斯明确指出,当供大于求经济萧条时,不能靠市场自身调整恢复,必须靠强有力的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刺激消费,振奋投资信心,使经济回归繁荣;反之,当供小于求经济过热时,可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进行反方向调节。这就是通常所指的财政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熨平职能。⑦财政调节的核心问题是减少失业。以我国为例,为了调整1992~1994年经济过热的问题,1995~1997年实行紧缩政策,结果导致经济过冷,加上金融危机和国企改革,下岗失业人口剧增,从1998年起,国家不得不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就是大规模地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之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虽然高校扩招刺激了基建投资,延缓了失业,提高了潜在失业者的素质,为宏观经济回暖增力,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不能消化如此众多的大学生,大学生失业与过度教育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就是说,这样的教育投资结构与我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不匹配。考虑到当时高等教育的规模太小,扩招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扩招造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财政“埋单”,尤其是对普通高校的“埋单”行为却值得商榷。

学校作为劳动“蓄水池”和“培养皿”,财政就业熨平职能不仅可以通过对普通高校投资,也可以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资来实现。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对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可以更加直接地实现就业熨平的职能,而且高质量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更契合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能够更快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如果在1998年开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涵盖的不仅是普通高校,而且还有更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那么,公共财政的就业熨平职能实现得会更为彻底,留下的问题会更少,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提升的作用可能会更大。因此,在规模达4万亿元的2008年新一轮扩张性财政政策中,职业技术院校应成为教育域内财政重点投入的对象之一。

4.公共财政的产业扶持导向职能与职业技术教育。公共财政职能论最初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的,⑧“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财政学原理》将这一理论基本完善起来,并没有提过公共财政的产业扶持导向职能。原因很简单,1776的英国和1959年的美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市场经济国家,用不着国家出面扶持自己的产业,他们最为担心的是落后国家对自身的幼稚产业进行补贴而损害到自身的利益,所以大肆鼓吹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批评扶持和补贴。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政策应该更多考虑到本国的现实和利益。在19世纪工业刚刚起步的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批评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后起国家应该通过财税政策保护有潜力的幼稚产业,当被保护的产业建立发展起来以后,再取消保护,这样国家所获利益必然大于所受损失。⑨例如,我国汽车工业即是在国家财税扶持政策下成长起来的。

当然,加入WTO后,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受限越来越多,战略性行为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实施,其中通过财政补贴相关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一个适宜而且有效的替代手段。⑩作为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最不能忽视但却被遗忘已久的财政职能。从运转机理看,补贴相关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相当于直接补贴企业的生产要素,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更快更茁壮地成长。公共财政的这个职能不仅对工业适合,对农业的作用会更大。我国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适宜技术将更多地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规模经济。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在这方面,国家的财政支持必不可少。由于受支持产业的遴选有潜在利益,易于产生寻租行为,削弱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因此,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支持来实现产业扶持和导向功能,必须构建与之配套的客观的评选机制。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弗里德曼等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不具有普通教育的正外部性,更接近于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财政应少介入或者不介入。这种观点是对公共财政职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双重误解,犯了以偏概全式的谬误。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增长正外部性,应由财政进行补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家庭经济社会阶层普遍较低,因而通过财政对其补贴可以完成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我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对高质量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需求巨大,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成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教育域的重点投入对象之一;由于我国尚处于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财政的产业扶持导向功能仍必不可少,大力投资职业技术教育应成为财政扶持相关产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公共品提供、收入再分配、就业波动熨平和产业政策四个方面,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职能,也有巨大的政策发挥空间。

根据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必须构建以效率为首要原则的职业技术教育财政制度。目前可行的政策有: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财政投入,扭转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财政支持不足的局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在整体上处于“过山车”的阶段,公共财政的大规模投资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其达到并在一个更高水平上运作,形成高质量、高就业率与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第二,构建输入地模式的办学体制,逐渐淡化以输出地为主的办学模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输入地是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地方,需求信息通畅,实习平台宽广,技术扩散速度较快,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障碍;二是办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比办普通教育的成本要高得多,劳动力输出地往往是欠发达地区,其财政不足以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反地,输入地是产业集聚的地区或者城市,地方政府财政实力雄厚,有足够的财力和管理能力来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财政直补学生及其家庭,由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区和院校,为输入地模式办学体制奠定财政基础,同时加强院校之间竞争,优胜劣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办学质量。第四,借鉴以往的经验,财政在对学生进行补助时,有一些机构假造学籍,浑水摸鱼,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严重损害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形象。因此,在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投入时,必须保证财政投入的规则公正,运转高效,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审计和监督,严惩假公济私违规操作。

[注释]

①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0.

②宗晓华.农村职业高中发展分析与预测[J].教育科学,2007(5):85-87.

③Musgrave,Richard Abel.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M].New York:McGraw-Hill,1959:22.

④Mueller,Normann.(Mis-)Understanding Education Externalities[EB/OL].http://mpra.ub.uni-muenchen.de/5331/,2007-11-07.

⑤Nelson,Richard R.,Phelps,Edmund S.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15(1/2):69-75.

⑥Acemoglu,Daron.A Microfoundation for Social Increasing Returns i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111(3):779-804.

⑦Keynes,John Maynard.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313-315.

⑧Smith,Adam.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Hazlet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5:667.

⑨Liszt,Freidrich.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M].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09:102-103.

⑩宗晓华.WTO的挑战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4):4-6.

篇5: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答:

1、(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财政职能可以概括:维护国家、资源配置、收入分

配、经济稳定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1)维护国家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维护国家机器存在和发展的的功能与职责,是政府

政治作用在财政领域的延续与体现。

(2)配置资源的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分配,使社会经济的各类资源可以

合理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并得到有效利用。

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确定范围、优化结构、规模结构、调节投资、提高效率。

(3)收入分配职能。自发的市场机制运行回产生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并使市场失去

总体效率,政府应通过财政收支来达到社会分配公平的目标。

①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

(4)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

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A.经济稳定通常可概况:

1)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做,这里的“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就业人口的100%的就业,而是指就业率达到了某一社会认可的比率。

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范围内,比如年率在3%--5%,即可视为物价水平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B.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1)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方面,主要是通过以下手段:

①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就是改变预算结构或规模以及宏观经济水平,达

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主要是通过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国家预算来进行的。国家预算收入,是社会供给总量的组成部分;国家预算支出,是社会需求总量的组成部分

②调节办法: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国家预算支出的结余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国家预算收入的赤字政策。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收支制度设计具有对经济总量自动调节的功能,即人们在设计财政收支制度的时候,使财政收支的扩大与缩小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呈相反方向的变化。

(5)监督管理职能:是指通过一定方式对财政资金运动进行监督、控制,度财政资金使

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的功能和职责。

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篇6:财政局职能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6-9-9 15:24:151、拟定和执行全县财政税收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及有关政策;贯彻执行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财力的建议;贯彻执行县与乡镇、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

2、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财政、国有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条例和管理制度。

3、编制县级财政预决算草案并组织实施;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向县人大常委报告决算;管理县级各项财政收入、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有关县级政府性基金;会同有关部门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立项、审批及申报工作。

4、根据县级预算安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财政税收收入计划;在国家规定的权限内,提出地方性税目税率调整和对全县财政影响较大的临时特案减免税的建议。

5、管理县级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支出;制定需要全县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管理和监督全县政府采购活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负责县级财政全供,行政事业单位汽车定编工作。监督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6、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7、负责全县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监督和管理,监督执行《企业财务通则》;拟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负责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指导财产评估业务;管理监督公物拍卖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负责县属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和使用。

8、负责全县农业税征收管理工作;指导全县乡镇财政建设工作。

9、拟定全县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县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负责小城镇建设资金与财务管理。

10、拟定和执行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县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财政监督。

11、执行国家政府国内、国外债务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国债发行计划,拟定地方性有关政策及配套办法,参与政府债务的谈判和磋商,草签有关协议并管理政府债务。

12、参与全县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拟定并监督执行住房资金、国有土地出让金收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办法,指导监督有关部门管理住房资金。

13、管理全县会计工作,监督执行会计规章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监督执行政府总预算、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依法监督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务活动,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

14、监督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执行情况;检查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负责对经中介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核查工作。

篇7: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大冶市财政局企业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企业民营化进程加快,财政企业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县(市)财政企业科(股)室觉得职能太少、太虚,工作无从着手,我们也有过同样的困惑。近几年,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我们在如何发挥财政监管职能,做好财政企业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总的感觉财政企业工作责任大、职能强、担子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1、高度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准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钢铁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是重点财源。当我们了解到国家工信部对400㎡以下高炉限期在2011年底关闭的政策后,我们对全市的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迅速就新冶特钢、华鑫实业2家钢铁企业面临的规模小、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即将关闭的实际情况,向市政府领导专题汇报,建议市政府成立专班,动员两家企业合并重组,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组成新鑫钢铁集团公司。我们派专人负责新企业的扩建和技改工作,积极落实财政扶持资金。

2、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过去,我市原有水泥企业20多家,随着国家对“五小企业”整顿力度的加大,到2008年底已全部关闭。如何利用大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传统水泥产业,我们利用原市国有水泥厂改制的机会,建议市政府 1

招商引资组建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从2008到2010年,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干法水泥企业3家,年产量从过去的20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00万吨。为支持3家水泥企业发展,近两年,我们安排电力设备配套资金1000万元,重点转型企业贷款贴息资金420万元,并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节能减排项目。

3、大力支持新兴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我们和市政府相关部门邀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一起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明确现有企业和新增企业5年内经济发展目标,制订了《热交换器行业发展规划》,《铝合金行业发展规划》等行业发展规划。通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机电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饮料食品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制订好产业发展规划,市财政拨专项支付高等院校编制费用,2010年拨付专项费用50万元。同时,对新兴产业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2010年,市财政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2.1亿元,其中省厅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1.2亿元,其它专项资金0.9亿元。

二、加大扶持企业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加大向上争取财政资金的力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我们把向上争取财政资金,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作为抗击危机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的争取过程中,我们和局领导一起向省厅企业处汇报相关工作,请求给予大力支持。2008-2011年间,我市从省厅争取到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调度资金计3.7亿元,为我市县域经济在困境中求融资、求发展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2、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2011年初,为争创全国百强(县)

市,在设立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返还、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市级资金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和有关部门一起深入乡镇、企业调研,提出了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研究,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主要包括继续安排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行新增税收市级留成部分20-50%奖励;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安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00万元;建立乡镇工业小区内项目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实施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财政贴息等一系列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全年本级财政安排借款资金8000万元,无偿项目资金5000万元。

三、强化资金管理责任,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1、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一项资金,一个办法”的要求,我们制订了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乡镇工业小区项目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新增税收市级留成部分奖励资金等管理办法,完善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评审论证制度。我们会同其它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项目库,实行项目申报从项目库提取,专家评审制度,保证了项目申报的质量,避免了有些企业利用关系,虚报和多头申报套取财政资金,改变了过去主管部门确定申报项目,财政部门临时盖章的局面。

3、加强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我们对财政拨付的项目资金,定期和不定期同主管部门一起到企业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每年对项目资金进行一次检查,项目完工后进行验收评价。同时,将

企业按时报送企业快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

四、扎实做好协调工作,密切财企合作关系

1、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财企关系。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涉及到经建、农业、商贸、农发等相关科室。只要是涉及到企业的事情,我们总是积极带领他们到相关企业了解情况,提供相关数据资料,顺利完成了项目申报、企业所得税调查、再生资源退税等工作。与此同时,调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同相关部门,切实解决了企业用电难、招工难等实际问题。通过协调财企关系,使企业更加了解和支持财政企业工作,充分认识到企业离不开财政的支持,企业财务人员把企业科视为他们的娘家,依法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财政部门在企业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去年政风行风评议过程中,60多家企业对财政投的都是满意票。在省厅企业处领导的指导下,我局在全市经济管理类名列第一。

2、积极开展企业税源调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市财政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责成财政局牵头,每年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税源调查。我们在这项任务中一直是主角,一方面布置税源调查任务,组织财政、国地税、审计部门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另一方面认真做好调查资料的汇总和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每次预测的企业税收任务与实际当年完成任务数字基本吻合。与此同时,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欠税情况等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确定当年的财政收入任务提供了有力地数据,市政府将税收任务下达到了税务

部门,每年也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3、不断规范涉企行为,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在强化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不断规范涉企行为:一方面协同有关部门全面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共同商讨印制了《大冶市涉企收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对落户我市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除上交中央、省级外全免,事业性收费按法定收费标准下限收取,服务性收费按成本价收取。另一方面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省规定的收费项目外,禁止任何部门和单位自立名目收取以及向企业索要赞助、“搭车”收费等。属于国家规定的罚没项目、标准要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给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给企业老总吃下一颗定心丸,使得众多企业落户大冶,安心创业。

篇8: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

一、我国对财政职能认识的历史回顾

财政职能定位是国家财政制度的起点和基础, 决定着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到财政制度中各种基本制度的安排, 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各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影响各国对财政职能的定位, 因而对国家财政职能的认识也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深化。财政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处于分配环节, 国家财政职能就定位于分配社会剩余产品。全国主要财力集中在财政手中, 然后由财政根据计划再分配到各地方、各行业和企业以及各人手中。因此,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职能主要职能是对社会生产全过程的分配及其派生出的监督职能。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推动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而当时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财税体制改革, 以“利改税”作为对国营企业“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的指导思想的实施措施, 改变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分配方式, 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 科学确定、及时修正式税种和税率、支出范围和规模, 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 我国财政学界基本形成了财政具有分配、监督和调节三大职能的共识。[

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强调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 标志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也推动着财政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大讨论在财政学界形成高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我国财政学界对市场经济下财政模式或财政类型的研究、探讨和争鸣, 逐步将其定位于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内在一致性上。1998年底, 财政部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目标, 从此,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术界对公共财政的职能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普遍认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是财政的三大基本职能。

一是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国家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 形成财政收入, 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 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弥补市场缺陷, 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 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

二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实施再分配调节。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 以公平收入分配, 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 (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 等手段来实现。

三是财政的调控经济职能。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 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充分、价格稳定和外贸平衡等目标。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 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税收, 扩大总需求, 防止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 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政府税收, 抑制总需求, 防止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 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时, 实行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职能间的关系

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 国家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三大职能不是平衡发挥作用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处于变化之中的, 受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理论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财政职能的重点和职能的具体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别, 相应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则需要根据这种差别进行调整, 因而财政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调节程度也不仅相同。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计划经济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探索,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大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最初目的是突破财政为全国资源配置的中枢, 逐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且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来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财政集中和配置的社会资源进入一个逐步减少过程之中, 突出表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两个比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 下降, 财政直接无偿分配财力资源的能力有所弱化。但是, 由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财政直接配置资源的功能作用还是十分突出 (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历经上世纪80年代下降后, 进入90年代中期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甚至有提高的趋势) 。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区域间竞争的需要, 使得地方财政在直接介入资源配置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集中表现在支持地方产业发展上, 各种超国民待遇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 (包括以奖代补) 政策层出不穷。

1993~1996年我国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了较好的效果。1998~2003年为克服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在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条件下, 有效遏制了经济衰退, 保持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实现扩内需、保增长, 我国实行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各项预期目标, 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也十分重视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但是由于从改革开放一直到本世纪初,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因此, 我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发挥更多的是出于如何提高经济效率 (增长速度) , 通过差别的财税政策, 维持我国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 保持我国的“低成本优势”, 来获取经济的高增长率。因此, 从“效率”角度考量, 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作用是不断强化, 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 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而从“公平”的角度来考量,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在不断的弱化, 国家财政没有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有效的调节, 在一时期国家财政对居民收入还存在“逆调节”作用。[3]

可以用下表简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三大职能”作用的强弱及变化情况。

三、协调财政职能间关系, 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作用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 必须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基础上, 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而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 就必须把发挥国家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作用作为有力的抓手。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科学把握我国财政职能的定位, 准确把握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财政各项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协调发挥各个职能之间的作用, 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因此, 应当在确保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 我国要适度弱化财政直接配置资源职能的作用, 协调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不断加强财政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作用,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具体来说, 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把更多的财政资金配置在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作用上。要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支出。当前我国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一些领域生产性投资毫无回报可言, 一些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十分低下, 各级财政可以压缩这些投资性支出 (基本建设费用) , 只要把其中的一部分转移用到民生支出上, 数量上就极为可观。我国政府规模和行政事业性支出规模十分庞大, 如能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确保“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 减少领导职数, 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等, 就能降低行政成本, 从而结余出大量的财政资金。

二是要优化财政收入 (税收) 结构, 充分发挥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要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改革完善资产和资源性税收政策。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等环节税收制度, 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 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 促进资源节约和资源收益共。要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减轻收差距的代际影响

三要统筹兼顾, 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待遇水平,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落实并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

参考文献

[1]许廷星、谭本源、刘邦驰著.财政学原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1986.

[2]郭庆旺、赵志耘著.财政理论与政策 (第二版)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下一篇:对讲机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