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2024-05-03

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共10篇)

篇1: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北京市教委赴加拿大皇家大学教育管理和领导力硕士研修班学习纪实

我们在干什么?

2011年,我们一行五位校长带着组织的希望来到西城研修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北京市校级干部加拿大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研修班学习。作为一次校长培训,本次主要是攻读加拿大皇家大学(Royal Roads university)的硕士学位。本次学习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个月的英语强化培训,四个月的国内专业课的学习,六个月加拿大皇家大学的留学学习。全英教学是本次的特点,没有翻译,外籍教授、原版教材、英文写作、英语交流以及读大量的英文文献。

我们的课程总称EDLM(Master of Art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它包括以下十门课程:

EDLM 501,Leadership for Learning(为了学习的领导力);

EDLM 520, Developing Intra-personal Capacity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通过反思来发展个人内在能力);

EDLM 510, Research for School Improvement(为了学校的改进的研究);

EDLM 530, planning for School Improvement(为了学校改进的计划);

EDLM 540, Building & Managing the School Community(建设和管理学校社区);

EDLM 550, Communication for Learning(交流为了学习);

EDLM 560, Technology-Mediated Environment(技术媒体环境);

EDLM 570,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课程、教学和评价);EDLM 580, Supervision for Learning(为了学习的监督);

EDLM 611, Research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为了教和学的研究).同时它还包括,到教育部和各类学校参观,请各类相关人员为我们开设各种讲座。

我们的教授都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的教育界资深人士。他们的经历大都很丰富,如教过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学段,做过校长、教育局长、大学教授以及撰写过很多教育研究的文章。特别是设计教学活动和指导小组学习有着独到的技术和理解。

坚守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迎接从未遇到的挑战。

挑战1:全英的的教材、全英授课、全英的讨论和论文写作。这些对于大学过四级的年轻干部都感到困难,何况我这个一切相当于空白的老同志,也就是说,我这一年要记住几千个单词,还要能听懂教授的授课,还要能看懂英文的专业书籍,同时还要能适应西方家庭的生活,这些根本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挑战2:学校的工作,我刚刚从延庆一中调入延庆三中7个月的时间,其中还包括2个月的假期,学校人员调整刚刚到位,一切才是刚刚开展。我却要离开学校去脱产学习,如何解决二者的矛盾,这是我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挑战3:文化差异,首先是吃,过去是热汤热饭、热茶热水,突然变成了生冷不忌。过去是中午吃饱、晚上吃好,现在是中午吃头天剩的或者两片面包夹几片薄火腿,晚上以肉食为主,营养够,量不足。这样的生活对于我这个从不吃西餐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看到他们“发达”的公交,你就知道人多的好处,因为都有私家车,所以坐公交的人很少,车也少。所以,两条腿步行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每天到学校要负重走50分钟。和住家主人的交流是一个挑战(说明一下,为了解决我们的英语水平,学校强行要求我们住到纯英语为母语的家庭,这样的安排称为homestay),主人负责我们的饭菜,我们随主人吃饭,切实感受加拿大人的生活,感受最真实的文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和一些小的摩擦。

挑战4:电脑、职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我们所有的课程、阅读、教学安排、作业要求、作业提交、作业反馈全部在网上进行。首先我们要能熟练的应用word软件,我们需要练习快速打字的技能,否则,录入作业是一大困难。我们要熟练使用学校的moodle平台,使用图书搜索的功能。使用电子邮件的交流能力,使用QQ或Fetion的交流和讨论能力。这其中最叫人纠结的是ApA的文本格式,美国心理学会为了统一学术论文的规范,规定一些列的论文格式,称作ApA格式。本来这些单个问题都能克服,但是他们蜂拥而至,就变成了我们这一年的磨难。

回顾我们一年的日子,我想只有用坚守这个词,才能形容。坚持的死守,守一会是一会、守一天是一天,不管何时崩溃,不管能否成功。在无奈中坚持,在无望中坚持,在无助中坚持。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毕业。

我获得的哪些改变?

虽然我们没有变得更强大,但是我们变得更有韧性;虽然我们没有变的更深邃,但是我们变得更知道什么叫学习;虽然我们没有变得更满腹经纶,但是我们变得更知道如何行动。

改变1:我对英语学习有了更多的理解,英语学的程度好坏就是你与英语亲密接触的时间长短。听说读写必须综合训练,单词记到一定的量,大量的阅读是理解和记忆的捷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事,效果的显现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出来的,过度的强调某一项技能都是没有效果的,如单词不放到句子里和文章的语境中理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除了基本句型和习惯用法,其他的很难说对错。用英语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用时关键是强调敢用、了用,而不是对错,对错的问题在交流中自然就解决了,我们有时过于强调对错,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因为放弃了学习,所以放弃了英语。如读英文文献,开始我需要对用有道词典一个一个词的挨着查,一小段就需查一个钟头,然后再用一个小时体会其意义,再用一个小时翻译成我能懂的中文,最后在和班内的国手请教本意,这样从开始老师讲完一章,我看懂一段,逐渐老师讲完一章,我能看懂一页,到现在基本上能跟上同学的阅读速度。

改变2: 理论学习不再枯燥。如何学习理论,我个人之见。要想象一个场景,把他们所说的加以复原,是指具体化。理论就是一个理想化的实例。然后把各种理论都映射到你的模型上,如果不够就修改和扩大你的模型,这样,所有的理论学完之后,你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建立了。当这些理论在你的模型中能够和谐共处时,你就完成了在他们之上的理论构建。记住,千万不要,用各种模型去适应各种理论,那样你将永远是理论的奴隶,永远解决不了你自己的理论构建,也就永远解决不了如何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按照这一思路,我以我校为模型,把老师讲的各种理论综合分析我校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诊断、设计发展的目标、制定发展的计划、设想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或者规避办法。不断地比较、融合和虚拟尝试实施各中理论,让我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有了跟多的认识,我想他一定会更好的指导我的学校管理实践。

改变3:通过大量的学校参观,我比以往更加了解了加拿大的教育现状。半年来,我们参观了BC省教育部的混合学习项目(在线和面授混合的学习模式)、拜访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工读学校、社区学院,我们自己还参观了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通过这些访校活动,我对加拿大的教育有了很多直接的认识。他们的共性是:1.教室设计宽大、楼道和专室为学生预留的活动空间充分、教学设备不很先进但齐全和使用,体现了学生的身心自由得到尊重。完善的劳动技能设施体现了,对学生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视。这和每家的车库中都放满了各种工具的风俗有关。2.各校都重视各种文化标示的建设,特别是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使命和愿景的明细阐述,让人感受到学校的内涵,教室的每一面墙、楼道的每一处都是学生作品和活动的展示,不追求高水平,但追求激励作用,体现重在参与。3.每一所学校都有国际学生,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强调多元文化,但是,他十分重视国际学生的招生、教育,即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收入,也使学校更具活力、更具开放性。4.在学校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学习的日趋成熟,网上课程建设完善、学员管理到位、成效显著。我们曾经请到一位中学在线学习的大学生作报告。我们还参观了一所学生完全自学的高中,学生每天按时到校,然后按自己的计划自己学习,当完成作业后,可申请考试,通过后就可向下学习,如高中课程提前休完,就可修习大学的在线课程,然后认定学分,到升入大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4.我感受到中外好学校都有的共性是,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教育抓的都很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校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改变4:系统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践,写了30余篇文章,5万余字。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养成了写教育感悟和思考的习惯。

改变5:利用相机和心灵,记录和寻找异域风情,搜寻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学校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资料二十几个G。为回国开展相关的文化比较课程提供了一手的材料。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摄影技能。

改变6:经历了跨文化的过程,感受到了加拿大人的善良、严谨和悠闲的生活。感受力西餐的魅力,领略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参加了各种节日活动,如国庆节、感恩节、圣诞节,参加了homestay组织的生日party、教授家的同学聚会、学校的冷餐会、庆祝酒会、同学互访等活动,利用假期欣赏布查得花园的惊艳、板芙的美丽、华盛顿山雪的圣洁,这一切都为我们站在国际的视野去认识文化的差异、去认识教育的差异、去感受教育的本质提供了宽泛的基础。

新的回归

这次最大的收获我觉得还是能够更平和的看待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和学校的问题。带着憧憬而来、用心去体验一切、用真诚去思考内心的冲突,我感受到的是,教育没有本质优劣之分,有的是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你所处的大的文化生态圈如何?可以说我们以前的教育是为了谋生和保证社会人员的上下有序流动,即技能和公平。那么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修养,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社会也逐渐需求的是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开放式的办学,借鉴西方的教育,来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也在借鉴我们的文化,来改革他们的教育。而所有的这些变化,不是先知先觉的振臂高呼,而是社会和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需求。所以,我们雄厚的人文底蕴,古有恢宏的文化历史,今有丰富的奋斗传统,我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对中国的教育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篇2: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故事,每看完一部,我都好像走过了其他人的人生。把自己置于电影之中,细细体会每个角色的妙处,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便是我观看电影的乐趣。近日,我又看得一部佳片——《奇异博士》,故写此影评来与大家分享。

《奇异博士》讲述的是一个拥有极高医学天赋的博士斯特兰奇在一场车祸后双手近乎残废,为了重新拿起手术刀,在机缘巧合下误入古一法师门下,从而在信仰中成长、蜕变的故事。

这部电影里最让我动容的角色便是古一。她身为这个故事的主线人物,承担了保护世界的职责。“我无比留恋活着的这一秒”,这是她在电影里的最后一句话。当作为弟子的斯特兰奇误会古一法师,在紧要关头对古一口不择言地指责时,古一的另一个弟子——莫度曾跟斯特兰奇说,“你不知道她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的确,为了让这个世界不受侵袭,她担起自己的职责,不惜借助危险的黑暗力量;为了在下一个保卫者出现前让自己足以强大到去保护自己所应该保护的世界,她延长了自己几百年的寿命,但并非为了自己。

坚忍而强大的她在影片中常常是淡然的形象,处事不惊的模样。然而,再强大的人也有自己的脆弱,只是古一不语,她必须使自己坚强可靠,足以成为世界的守护者。

黑暗势力即将侵袭世界,古一势单力薄,必须有个后继之人同她携手作战,她选择了斯特兰奇,她把斯特兰奇独自一人丢在珠穆朗玛峰作为考验时,莫度的担忧表露无遗,她虽还是一副平静的样子,但身后不停摆弄扇子的手却证明了她下意识的担忧和脆弱。她害怕斯特兰奇真的不能通过考验,她并非没有孤军奋战的勇气,她担忧的还是她一直保护着的世界。她无畏生死,但是信仰仍在。在斯特兰奇归来的时候,她的眼神在那一刻放出了光彩。古一在戏中像是一个加了人情属性的上帝,强大但却拥有真正的血肉感情。

古一的奉献也是孤注一掷但却坚忍的。在故事中,古一从黑暗世界中汲取了黑暗力量,从而达到了“永生”。古一明知道从黑暗世界汲取力量的风险,但是苦于没有后继的保护者,她还是这样做了。在斯特兰奇愤怒地说出她长生的秘密是因为黑暗世界时,我想她的内心是苦痛的。古一不贪恋所谓永生,她也并非愿意拥有几百年孤寂而沉重的生命,她只想为自己一直坚守的东西再多做一点贡献,哪怕迎接的是风险与误解。古一并非真洒脱,她有着与常人相同的血肉思想,但是由于注定的命数,她必须戴上无坚不摧的盔甲。这也是古一所吸引人之处,并非一味的高深圣洁,而是拥有自己的柔软内心和与之矛盾的强硬外表的女人;亦不是不会犯错的平面角色,她选择向黑暗世界汲取力量的行为使她的形象立体起来。

古一最后因为和反叛者的搏斗而离开人世。在进行抢救的时候,她执拗地让自己的灵体逃离了肉体,一路飘向医院的窗台,斯特兰奇在后面不停地追喊,她也从未回头。

她最后站在高楼的阳台之上,终于露出了真正的笑容,说:“我多么想无限延长这一刻的光阴,从而欣赏这美丽的雪景。”

她最后轻轻握住了斯特兰奇的手,那是信任与寄托,在弥留之际,她所嘱咐的还是与世界有关。

几百年的寿命中她是寂寞的,领导者身上的重担永远无人能理解。古一孤单地守护着世界,再强大的法力也不及一场安静纯美的雪令她动容。她一直为了世界而活,为了信仰而活,未能有时间静心欣赏世间美好的一切。古一是一个苦痛而伟大的战士,在时间面前,她亦是无力为敌,但信仰和责任就是激励她孤独前行的那道火光,即使化为灰烬她也在所不惜,她身上的淡然侠气,令人肃然起敬。

这部影片中我喜欢的另一角色叫作王。他只是片中一名配角,忠诚,有些傻气,但却是可爱的。作为卡玛泰姬(古一及其弟子所在的寺庙)的一名图书管理员,也许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员,但他却尽力地去守护好每一本书籍,做好自己可以做的每一件事。在斯特兰奇对书籍不敬时,他的.愤怒和对书籍的守护体现了他的忠厚。后来他因为斯特兰奇的調侃而去听碧昂斯的歌曲,为一个不好笑的笑话大笑,外表冷漠的他在这些小细节里展现出了带着笨拙的真诚。有个情节直击我的泪腺:反叛者最终入侵香x,王站在一片废墟前,拿着自己的武器,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执拗地要保卫自己和卡玛泰姬最后的尊严。

就算我只有死路一条,我也要战斗到底。

就算物是人非,我也要守护最后的信仰和曾经的天堂。

即使我是弱小的那一方,但我亦有誓死捍卫的决心。

王知道那是一条赴死的道路,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打败敌手,若是他逃跑离开,也不会有人深究,但他却选择了这条路,或许还是那一份小小的笨拙使他如此义无反顾。

同样是配角,克里斯汀的形象塑造得平常但立体。她是斯特兰奇未曾公开的女友,一个感性但执着的女人。她曾送给斯特兰奇一只表,并刻字来表达对斯特兰奇的爱恋,但她却未曾向斯特兰奇要求一份承诺。即使是斯特兰奇一开始由于医术精湛而狂妄自大和遭受车祸打击情绪失控后步步伤人,她也都一再隐忍,用调侃和温柔化解了所有锋利的刀刃。直到最后,斯特兰奇在家中面对残废的双手,情绪失控下将她所有内敛但是缠绵的爱意全部侮辱成了不堪的伪善存在,并否定了她在他心中的意义之后,她才痛心地转身离去。但是克里斯汀并未真正地弃斯特兰奇于不顾,当斯特兰奇在消失很长时日后突然归来,她并未选择责怪,甚至未曾将他予她的伤痛挂心,而是在听到斯特兰奇的表白之后发自内心地笑了起来。我想,选择不回复斯特兰奇的邮件,只是她的赌气罢了,而在斯特兰奇为了世界又一次不告而别后,她也许还会怀揣着一颗温柔之心继续等待吧。

斯特兰奇作为主角,和漫威(电影漫画制作方)过往塑造的主角一样,从未有过人性的光环。他医术精湛、智慧超群,但是尖酸刻薄、狂妄自大和懦弱等弱点在影片一开始便表露无遗。他在此片中的关键词,我想就是成长。

重创给人带来的,或是成长,或是毁灭。

遇车祸后,曾经做过无数完美手术的双手插满钢钉,斯特兰奇认为自己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悲痛欲绝地说做手术的医生毁了他。然而,他一次次地祈求双手痊愈,却一次次地失败,他从一个骄傲的人变成了一只狂躁的落水狗,手里拿着利刃,毫不犹豫地伤害关爱自己的人。毫无疑问,这时的他,走的是毁灭的道路。克里斯汀无法给他安慰,没有人能将他救赎。他最后寄希望于自己从未相信过的,与科学、理性相悖的东西,但却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影片的后半部分将重心转向了斯特兰奇的成长。他已经不再一次次地在乎自己的手是否将毁灭自己的人生,而寄精力于其他的事。他从胆怯、害怕失败的一个伪强者,一步一步地学会担起责任。斯特兰奇以往的自我因素占据了他考虑事情的绝大指标,所以才华横溢的他无法令人敬佩,但他的人格在与古一的接触中慢慢地被重新塑造,质的东西改变了,成就了一个新的斯特兰奇。

斯特兰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他最后的抉择。他站在圣殿里,戴上了克里斯汀送给他的那块因为车祸而破碎的表。也许是为了表达对过往生活的诀别,这也真正地折射出了他的成长。在古一死后,他选择走和古一相同的路,选择了当保护世界的人,即便这是他曾经一再抵触,亦违背了他初衷的事。他与古一有所接触,明白自己即将踏上的是何种任重而道远的征程,能否再次相见还非定数,而克里斯汀亦是他唯一的牵挂。他将手表戴上,证明他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明白过去已经如同这块表一样无可复原了。他深深爱着克里斯汀,但在那一刻他明白了他所肩负的职责。他不再只思考自己的安乐苦痛,而将人类大义扛到了自己肩上,这是那个原本怯懦的他万万不会做的。在世界与自我之间他放弃了自我,这也是斯特兰奇的悲哀,他再也无法拿起他以往最看重的手术刀,做一个他起初一直强调身份的“doctor”,他离他一生所向往和坚定的梦远了,无法和克里斯汀过上普通的小日子,只能背负重担向前。

斯特兰奇消除了自己的恐惧,脱掉了伪强者的躯壳,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一次次地倒流时空和黑暗势力头目多玛母讲条件,一次次地被多玛母一招杀死,但却一次次地重生,重走失败路途,直至最后迎来了光明。手和生命相比,生命更重。曾经无法承受手的残疾的斯特兰奇,此刻可以一次次地经历失败,奉献生命,成为英雄标杆。

篇3:社区新闻如何在坚守中突破

开辟“百姓4+1”社区新闻版块一开始的目的是加大民生新闻报道量, 与普通市民与读者有更多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九来年, 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百姓4+1”成立以来, 共接听处理180000多个百姓来电, 平均每日来电近近百个, 登载问题反映约30000条, 相关责任部门对问题的处理回复约19000条。如此好的栏目, 如此好的影响力, 坚守是自是必然, 但坚守就意味着要改革, 就要先找到自己的短版, 找出问题, 再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可能在坚守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一、社区新闻的瓶颈之所在

很长的一段时间, 遵义晚报的“百姓4+1”内容以“小民生”为主, 一些琐碎零散的事件报道成了版面上的重头戏, 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纠纷及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如道路凹陷、交通堵塞、垃圾成堆无人清理、井盖破损无人问津等, 内容单一化、雷同化, 使得部分读者出现了阅读疲劳, 老百姓关注度下降。这时我们才意识到,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已经迫在眉睫,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题材单调重复、同质化竞争严重;个人维权式舆论监督容易造成媒介职能错位等。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内容的同质化和报道的琐碎化, 进而就会发展到影响力下降, 新闻越做面越窄, 新闻线索也越来越少的困境。

首先是内容同质化。长时间相对固定的版面格式, 风格相似的文本格式, 其直接后果就是新闻内容同质化。昨天垃圾粪水、今日粪水垃圾, 读者天天看、日日读内容相近、角度相同的报道, 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且这一类型的稿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拉开了距离, 随着部分中高档小区的建立, 这类相对低端的新闻报道也很难吸引这类群体的关注, 因而线索来源也越来越少。

二是报道琐碎化。目前, 社区新闻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新闻热线, 无论大事小事, 都可以成为“新闻”。这些微观层面的市井轶事虽然贴近日常生活, 但事件琐碎, 内容浮浅, 其实是一种“琐闻”传播。这类报道, 非但不能提升社区新闻的品位, 还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降低社区新闻的吸引力。另外, 浮浅的新闻内容忽视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就事论事, 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 渐而丧失影响力和感召力。

上述两个方面, 反映了社区新闻内容质量领域的缺陷, 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社区新闻的持续发展制造了障碍, 带来了压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转变我们的宣传理念, 拓展题材范围, 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遵义晚报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和改革。

二、在观念上重新认识社区新闻

一是要正确理解“民”之内涵与外延, 加大信息量。社区新闻的内容既应关注具体的个人的生存状况和际遇, 更应该关注群体普遍的生存状况。既可以抨击丑恶现象, 暴露社会矛盾, 又可以弘扬社会新风, 传播科学知识, 提倡健康情趣, 引导经济生活。有了这样的理念, 社区新闻的选题余地就大了, 内容也就丰富了, 雷同、重复的现象就可得以改变。遵义晚报提出了以栏目带动版块的方式来扩大社区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的“百姓4+1”就设置了“社区达人”、“社区公告栏”、“在线、回复”、“找到啦”等更贴近百姓的栏目, 不同的栏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文本表达, 这样一来, 整个社区版块就有了一个崭新的构架, 也多了吸引人眼球的看点新闻。

二是要正确认识新闻价值, 加强新闻遴选环节。社区新闻应该严格把关, 不能有闻必录。把关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对没有任何积极、借鉴及普遍意义的题材要坚决摒弃。通过新闻遴选来提高栏目的品位和质量。每天下午3点半, 社区新闻组的组长必须参加采前会 (晚报总编辑、部门主任、当班编辑都须参会) , 在会上报第二天准备采访的线索, 一些过于零碎、没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线索在这个会上就会“毙”掉, 这样一来既可减少记者做无用功, 又保证了第二天社区版的新闻质量, 还在长期的交流中帮助社区记者提高个体的新闻判断能力。

篇4:在坚守中创新

从实验稿到新课标:

坚守本身就是创新

正如有学者所说,2003年品德与生活实验稿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定位、概念要目的构架到教学思路的调整转换,甚至语言文字的表述,都体现了彻底、全面地出新。实践中,实验稿课程标准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很快就成为一线教师的话语,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当然,对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乃至在实践中运用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深的。

十年课改,是什么为品德与生活课堂带来巨大变化?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并不是因为有了一本课程标准或是某套教材,而是由于有了课程顶层设计的课标、教材乃至课堂教学构成的课程体系中的一线教师的觉悟与变革,只有他们理解掌握了新的德育理论,才能真正迎来德育课程的春天。没有理论支撑的课程改革是无法想象的,没有清晰、明确、一以貫之理论支撑的课程改革也是无法想象的。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清醒地看到,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以更加清晰地支撑起课程改革。但不能否认的是,实验稿课程标准承载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带来了小学德育课堂巨大的改变。

从实验稿课标到2011年版新课标,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在变与不变中感受到一种坚守。我们不能陷入文字游戏,捕风捉影、故弄玄虚。如没有出现德育课程的字眼就否定课程的德育性质,什么地方多用了几个“公民”字眼,就将公民教育与品德教育对立起来……

例如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将实验稿课标与新课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些修改在提法上更加明确、统一、规范。再例如课程设计思路“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对实验稿“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的进一步补充、完善。总之,从实验稿课标到新课标,这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承载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的德育新理论,需要我们坚守下去,并不断深入研究,在内涵上不断创新。

从顶层设计到课堂教学: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活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对十年来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問题与困惑作出了回应。其实,我们都知道,从作为课程顶层设计的课程标准本身到具体的一线的课堂教学实施,中间有着太多太多的问题与挑战。教材建设问题、课程管理问题、评价考试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原因在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貫彻与实施、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实等,都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因此说,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关系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我们的实际状况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如人意,造成了品德与生活课程任课教师专业性不强、研究不深,而且流动性大等诸多问题,导致本课程师资的“兼职之痛”!另外,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凡是教研员专业水平高的地区,课程推进就势头良好;凡是教研活动落实到位的学校与地区,课程推进就有力。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从上位的课程标准到一线的课堂教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我们要深入探究的是——教师理解到何种程度才算深刻?教师如何才能“深刻理解”?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从课标到课标,我们永远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程度,教师必须要找到课程标准的“源头”,学习掌握支撑课标的德育理论。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了,其实德育课程的落实还需要理论工作者不务虚、不逐利的踏实研究。这样,广大一线实施德育课程的教师才有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根基不稳,地动山摇”,这绝不是为一线教师开脱,而是对问题与挑战的思考与自我救赎。

十年来,一大批好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涌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课堂教学背后,总站有一批具有一定德育理论高度的教师或教研员。他们不会就教材讲教材,而是不断闪现创新的灵感,构建生活的课堂。这种创新,我认为一定来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活的课堂。

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受到一线老师欢迎,对教师有启迪的培训总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有些培训则不为教师悦纳——哪怕培训者是教授、博导。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所以,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只能是基于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的整理,是不能求全责备的。2011版课标为我们搭建了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新平台,我们期待,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会因此不断发展、超越。

从课程建设到学生成长:

让德育恢复自身的魅力

有现象存在,品德与生活课在有些地方时有时无、可有可无;有言论说,德育课程是学生不可能喜欢的课程,从世界范围看都是这样……

事实是这样吗?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虽然只有两个学年,但它负担着引导“幼小衔接”和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课程的宗旨是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十年探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个阶段的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上是急切需要引导的,随着实践的深入,这门课程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鲁洁老师说:“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它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人——人心——人的善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诚然,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面对问题与挑战: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的问题;对学生的了解与引导的问题;对目标的把握与达成的问题;对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问题;对评价的理解与实施的问题;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高德胜教授说过,如果德育课本身没有魅力,单靠考试来维系,保得了一时,保不了长久。他还说,之所以倡导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本课程的魅力,用课程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里品味到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种情怀。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同样寄予了这样一种情怀。例如不是“用的不够”,而是“用得不够”!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断深化的轨迹。一方面,课程资源的贫乏、教学资料的收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对资源、信息的掌控能力的缺乏又造成了“信息疲劳”“资源过剩”……老师们正是以一种朴素的、为了学生成长的情怀不断在实践中向自己挑战,超越自我,上孩子们喜欢的课。

篇5:让爱在坚守中绽放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特岗教师,工作已有2年时间了,从事专科教学,有时头脑中不禁闪过一个念头,问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为了生存,养活自己?还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

我所在的学校------八道中心小学,与市里的学校比起来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但是我喜欢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校。参加工作以后,我才发现,理想中的快点工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我所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要交给学生一碗水,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所以我决定做一名这样的教师。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首先应该投向学校中的老师。有一位老师从教30多年,现在教师的待遇逐渐提高,那位老教师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给我涨工资”;身边有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我只要有时间,就会走进课堂,收获却是沉甸甸的,因为我觉得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校外也有一些名师,如魏书生,我拜读了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读》,还读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学校也给我们青年教师订购了《青年教师杂志》,从教育学到心理学,都大胆地进行了尝试。我想尽办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会在课前1分钟演讲,1分钟故事会,1分钟尽情的唱〃〃〃〃〃〃让学生敢于去做,去想,去创新。做个有思想的人。我觉得“人类的尊严是人的全部”我不甘心只做一个教书匠,我要在思想上做一名教育家。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珍惜每一次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做个热爱学生有责任的老师。“教育的明智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并走进他们的心灵。”教育需要老师具备理性、感性、悟性、灵性。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教师的一句话(眼神、评价、教育理论、行为)可以造就一个孩子,相反,也会毁掉一个孩子.4 做一个爱事业的老师。我永远坚信,教育的秘诀“爱”,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的家庭情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一位民主型的教师。把工作当成快乐的事业。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而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做一名不要轻言放弃的老师。俗话说,没有交不好的学生,只是老师的方法不够。以勤奋、敬业的精神对待工作,勇于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做个性话,有才情的老师。以锲而不舍的专研精神对待工作,投身教育科研,做个研究型的教师。有不骄不躁的心态对待工作,打造个人品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与谁在一起,你的优秀能够走多远,那要看谁在引领你。

篇6:绽放在坚守的净土中作文

我要的成长,是梦想的花儿开出最艳丽的色彩,是执著的`坚守让文学绚烂。

――题记

江南的细雨柔柔的,一点一点的轻轻滑落,滑过那绿烟萦绕的芭蕉,打湿了伊人素衣的裙带。伊人对镜轻叹,感慨朱颜易老,看雨中轻摇的时光叹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轻吟的寂寞,是蒋捷对韶光易逝的感慨;兰舟催发,岸边离人泪眼迷蒙,是柳永对远行人的留恋;鸿雁寄相思,月光洒在轩窗里,独守空闺的少妇眼里,那是易安最执著的等待……

然纤手抚过,流年成V,万千繁华落尽。那如一篙独去的古典情怀,那对感情执著的等待;那绚烂的唐诗,那令人感叹的宋词,那纯真质朴的元曲;那苦思冥想的推敲,那沾染着血和泪的洒脱……逐渐消失在物质繁荣的时空里。

屋里音响震耳,电视播放,写字楼内文件堆积如山。谁肯停下忙碌走到室外真实的自然里,谁肯俯下身来去听麦穗抽动的声音,谁肯静躺在草场上去倾听鸟儿鸣叫的欢快……

即使提起了笔,有多少人会以我手写我心;有多少人能安静下来,用心听这个世界跳动的力量。你只会对“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感叹。

你忘却了听听自己的心,写一写自己的世界,但你却忘不了纯净的文学曾给你的最纯的感动。

有人疯狂的忘了自己,也有人真实的记着自己。总有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脚从荆棘中开拓出一条路,用自己的长矛赢得荣誉。那些坚守在文学的净土上的孩子,那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的人,坚定地走出荒芜,路过掌声,踩过荆棘,追寻着文学之梦。

篇7:在利益与道德的权衡中,坚守道德

【名师简介】周珍,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湖北省语文学会会员。曾参与《综合阅读》《生成性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在省市级优质课竞赛、论文及优秀教案评比中均获一等奖。多次单独命题,多次参加湖北省高考阅卷工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出了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00 美元。为了买到这种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说:“我研制出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偷药,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了警察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押题理由】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也在作文的相关母题范畴内。作文的母题包含三个大的方向:一是个人发展问题(幸福、理想、自信、善心等);二是个人与外界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如尊重、合作、包容等);三是人的认识问题(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认识等)。考生备考时可有意识地对以上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另外,对现实的关注也是2016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立意点拨】

这则材料涉及三个人,我们可对这三个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梳理,并阐述自己对三个人的行为的看法,依此形成写作的三个基本角度。你可以赞成海因茨守护生命的做法,肯定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弘扬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也可持反对意见,因为情理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其深层意义是情理与法律的矛盾;你可尊重药剂师的智慧与劳动,赞成遵循市场规律的做法,也可反对他唯利是图,不顾他人生死的残忍,或建议他赚钱的同时兼顾人情――其深层意义是利益与人情的矛盾;警察将偷药的海因茨抓捕,你可赞同这种维护法律公平的做法,也可建议他兼顾法理与情理――其深层意义是法律与人情的矛盾。最后,你也可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入手,思考社会制度是否健全,如何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等。这则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两难选择困境”,考生从单一角度立意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对道德、生命、规则、法律、价值等关系范畴进行一些辩证性思考,可适当提高得分。

常见的立意误区:为了爱值得付出一切;尊重知识产权;宽容待人。

【优秀立意】

1.在利益与道德的权衡中,坚守道德;2.情与法的均衡。

【高分素材】

(人物)素材化用①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东汉杨震在王密贿赂自己时,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令王密汗颜,他在利益与道德间选择了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反观当下,有多少领导者、执法者知法犯法,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置大局于不顾。不知他们知晓杨震的事迹后,会有何感想?

(人物)素材化用②

古代最著名的贪官和?|生前用尽各种手段陷害忠良,搜刮民脂民膏。在利益与道德间,和?|抛弃了自己的道德。他的行为换来了唾骂,其资产也在他死后充公。西方小说中,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和泼留希金这四大吝啬鬼不惜以道德换利益,但他们最终获得的又是什么呢?只是众人的嘲讽谩骂和悲惨的下场罢了。那些抛弃道德选择利益的人,纵使因此家财万贯,也永远不会得到他人的赞扬。

(语录)素材化用③

自我利益与社会道德如何取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永恒命题。康德曾解答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这两种东西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利益和道德,我始终坚信道德才是应该坚守的。古往今来,只有遵循心中道德的人才会受世人敬重,也方能名垂千古。

(语录)素材化用④

篇8: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一、图片造假的根源及危害

数码技术的泛滥、新闻道德缺失、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主管部门监管不利是造成新闻照片造假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2004年4月, 美国《洛杉矶时报》某记者参选普利策奖的照片被检测出造假, 为《洛杉矶时报》带来了不小损失, 记者也因此失去了工作。这个震惊世界的丑闻事件引起新闻界的重视, 从业十余年的优秀记者, 为一张图片断送了前程。

造假图片也会给媒体带来不可小觑的损失。一张标题为《贝鲁特遭以色列空袭现场》的照片, 同样是通过后期电脑修改, 曝光后该名摄影师所在路透社的其他新闻信息也受到公众质疑。该名摄影师被解雇后之前为之带来荣誉的照片也都被删除。

此种案例很多, 社会对新闻图片的可信度降低, 新闻社的名誉受损, 路透社全球图片编辑只有无奈表明:造假图片不能容忍, 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声誉。

近年, 国内新闻图片造假事件频发, 其中八张“著名”的假照片和拍摄者分别被网友戏称为“周老虎”、“张鸽子”、“刘羚羊”等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利用高科技手段造假的图片在新闻界十分猖獗。

二、坚守新闻图片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图片也是如此。新闻摄影必须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对实地、实景、真人真事进行客观的报道, 背离了这一原则, 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摄影, 这样产生的照片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作为图片编辑在面对可选择的数量巨大的新闻图片时同样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以此作为选择、编辑图片第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 图片新闻已经不再是版面的附属品, 图片的真实、直观性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阅读节奏, 但人们对新闻的真实性需求并没有改变。对真和假的标准并没有任何的改变, 重要的是新闻图片的拍摄者、编辑者及审核者, 都把严守新闻真实性的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底线, 并作为一个始终坚持不动摇的原则。

三、了解造假手段有效识别造假图片

造假图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拍摄造假和电脑后期技术造假。拍摄造假主要为摄影师在拍摄中对现场场景进行布置或对人物进行重拍、多拍的情况。杜绝这种造假现象需要摄影记者的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

利用电脑后期技术造假的手段很多, 需要图片编辑在工作中了解造假者的手段和具体作伪技术, 才能有效识别出一幅“伪装”的很巧妙的造假照片。一幅优秀的新闻照片, 它在构图、用光、画面人物关系等各方面肯定是和谐统一的, 造假图片在用电脑技术合成和改变画面上任何一个因素时肯定会在以上几个方面露出马脚, 显得做作和不自然, 下列为电脑造假图片的识别方法:

1. 拍摄光线的识别

摄影师拍摄的任何图片都需要用利用光线, 图片上的光线应该均匀统一, 光线阴影部位应该符合正常光线照射逻辑。

2. 主体与环境的识别

一张图片内的主体与环境的融合, 通常能增加图片的美感效果, 但由于经过电脑后期处理, 有些边缘可能会处理不好, 没有很好的过渡而失真。

3. 成像规律识别

摄影中的规律是广角镜头景深大, 长焦镜头景深小。通常造假的图片不能符合这种规律, 没有做到正常成像的效果。

4. 其他技巧识别

各国媒体单位对图片造假行为都制定了相关的杜绝措施, 其中不少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密尔沃基每日瞭望》摄影部工作准则为图片编辑不可以通过电脑后期对图片进行处理歪曲图片事实、不能因为工作需要改变拍摄信息、不能受贿、图片与文字同步、未经审阅的图片不可发表等9条措施借以杜绝图片造假。

诚信是图片编辑的工作关键, 真正杜绝造假基础还是在于提高摄影师及图片编辑的职业素养和人格素质。图片编辑者在工作中应对图片的真实性负责, 是图片传播的最后一个把关人, 编辑需要保证读者看到的就是真实图片反应的内容, 对于可能误导读者的图片, 需要在说明里加以解释。

国外媒体中, 对于图片造假处理非常严格, 而我国目前为止暂没有出台对杜绝图片造假的条文规定, 对于图片造假没有标准和相应的约束处罚机制, 各媒体的自身处罚也不规范, 只是各部门私自解决的奖金取消或拒付稿酬等方法, 不能完全达到杜绝图片造假的目的, 所以当务之急是必须对图片造假建立起规范制度和可操作性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吴昌华.新闻图片编辑研究[A].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新闻摄影学会:1990:26

[2]陈娟.虚假新闻图片的滥觞与规避——由《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奖引起的思考[J].新闻知识, 2006, 12 (12) :56-59

[3]钟鹰.读图时代与新闻图片编辑——以2011年福清侨乡报刊发的新闻图片为例[J].海峡科学, 2012, 05 (07) :47-50

[4]杨肸.试论高校网络新闻报道对图片编辑的素质要求[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02) :11-14

篇9:在坚守中前行 在从容中美丽

女性教师之难:角色的双重要求

教师是相对辛苦的一个职业,它的辛苦不仅表现在工作强度上,更表现在工作压力上。女性教师身兼女性(尤其是母亲)与教师两个角色,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和角色带来的双重要求。

自从女性走出家门,渴望与男子一样平等地工作,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之后,她们在职场上与男性既平等地竞争又共同合作,她们不再是在男性的荫蔽下的家里的女人,女性教师承受着和男性同样的压力,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接受完全相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她们和男性教师一样,有着设计不完的教案、改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公开课、学不完的继续教育,写不完的论文,搞不完的科研。

然而,当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同样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与困境时,社会习俗中对女性贤妻良母的要求并未因为女性走出家门步入社会而改变,传统观念对女性贤妻良母角色的定位对她们提出了另一份要求。女教师在要求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同时,社会和家庭同样要求她们是好妻子、好母亲。女性在工作与生活中艰难地进行平衡,在老师与母亲、妻子诸多角色之间努力的游走,肩上承担的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同样有着家庭的重担。工作中她们要成为学生信任的好老师,生活中她们要成为值得孩子依赖的好母亲。双重身份的要求使女性教师面临着更辛劳的处境。

多少女教师在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庭还需承担母亲的责任,忧心完学生的学习后还需面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后还需调整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教师是蜡烛,但会面对燃烧自己却难以同时照亮学生与孩子的困境; 教师是园丁,可也会面对难以同时灌溉学生与孩子的痛苦。她们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反复转换角色,适应不同的要求,时刻提升自己的素养,迎接各个角色带来的不同挑战,面对和解决各种突发的事件和问题。更何况,社会将教师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关注、被透视,平凡的工作岗位与人们对崇高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工作不易,在女性教师那里体现得格外明显。

女性教师之惑:职业发展的局限

和许多入职人员一样,女性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有着自己的追求,但她们面临的职业发展的局限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教师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不能引以为傲。就中学教育职业本身而言,它不具备发家致富的机会,更不存在一夜暴富的可能。同时,它不是一份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职业。封闭式的教育环境和工作环境使女性教师缺少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她们的工作仅仅围绕着三尺讲台展开。中小学教育常年面对学生,日常工作的琐碎,工作环境的相对单一,使教师与社会接触面不大,工作范围相对狭小,工作视野不太开阔,这些都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也使中学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机械性,留给教师创造性发挥的空间不大。教育工作本身的基础性,注定它难以提供给教师较高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同样是女性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

一直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多选择教学和科研两条道路,但日常的琐碎工作和家庭的负荷消耗掉女性教师大量的精力,渴望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的教师不得不选择挑灯夜战。教学时间太长,导致女性教师能够提供自我修养的时间太少,要想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成就无疑需要她们付出更多的心血。

社会的期待、自我的期许与无奈的现实间往往会有一定的落差,对职业发展有一定要求的女教师容易产生失落感。当她们努力的协调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后,依旧面对职业发展的局限时,她们同样会产生困惑。而当这种困惑与无奈和自己孩子期待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时,当日复一日的付出在学生那里不一定能得到回报时,多少女性教师会在心里默默地叹息,然后以教师的责任感和良知面对这份不容疏忽的育人的职业,在坚守中努力前行。

女性教师之魅:人格之独立

尽管有诸多的困惑,也有不少的艰难,但一份稳定的职业,是女性在当今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础。无需依附于男性而生存,无需为日常开支而焦虑。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金钱的束缚,生活得更从容。工作带给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能使女性生活得更自信。女性教师正是在职业的帮助下,获得人格之独立。

工作使人成长,女性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升的不仅是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能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用这宝贵的人生阅历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会固步自封。用工作中培养的自信与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人格也会更完善。协调好了,工作不仅不影响生活,相反,能提升生活的品质。

更何况,谁说普通的女性教师不能成就人生的辉煌?谁说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能展现人生的风采?相比男性教师,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母性的特质使她们能更加理解学生,更走近学生的心扉。在学生面前,她们是知心的姐姐,是体贴的母亲。这是女性教师的优势。尊敬这份工作,将工作当成事业;珍爱这个岗位,将岗位视为人生的舞台。生活将因此而充实,生命将由此而厚重。

意大利蒙台梭利女士独创蒙氏教育法,影响了世界各地大批教育工作者,革新了广大母亲的教育理念,影响之深远清晰可见,她在成就自我人生的同时使大量的家庭受惠。将蒙氏教育理念引进中国的孙瑞雪女士,创办蒙氏学校,成就了一番事业。

一些在女教育家评选中脱颖而出的教育工作者,她们在基础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她们对教育事业有自己的探索,对培育人才有独特的思考,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何等丰富。

在危险面前奋力推开学生自己被轧双腿截肢的女教师张丽莉,她是美丽的。她的美丽来自她对学生的爱,来自她人格的闪光,来自她在遭遇不幸后仍自信从容的微笑。

在条件恶劣的乡村默默付出的女性教师是美丽的,她们的美丽来自对教育的坚守,来自她们为贫穷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希望之门,她们是孩子们前行的搀扶者和领路人。

幸福的意义不在于财富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幸福从来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疲惫的工作中,学生一声关切的问候是幸福;紧张的劳作中,毕业学子的真诚探望是幸福;繁重的压力下,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幸福。教师的幸福在平淡处、在细微处,也在柔软心灵的最深处。

在平等的教育对象面前不屈从于权贵,不妥协于世俗,醉心于教学,沉醉于科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守着心灵的一方净土,自信、从容的生活,岂不是一桩美事。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篇10: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二学习体会

按照公司党总支的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入专题二的研讨阶段。通过近期的学习,对于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从对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的认识、对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三部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服务宗旨、为公情怀的认识。

固守民为邦本。民本思想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历代有识之士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给予了很多赞美。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9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的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夺取了了人民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奠定了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地位。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球第一。事实证明,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因此,《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这不仅是时代发展要求,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树立为民情怀。《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公仆情怀,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出以公心,是为公;做好服务,是为仆。因此,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公仆意识、坚守公仆本分。何为为公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的这句话是对我们党的服务宗旨和为公情怀的准确诠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只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一 名合格党员、就是一个合格党员干部,就是践行党的服务宗旨,就是恪守公仆情怀。

为群众做实事。无论是讲服务宗旨,还是讲为公情怀,说到底就是要为群众做事。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怎么做?总书记也指明了,对于党员而言,“党员处在人民群众与党组织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党员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就代表了党组织的态度,党员要取信于民,在思想上就必须摆正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要明确党员个人利益包含在人民利益之中,是人民利益的一部分,离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党员个人利益就不可能实现。如果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党员的个人利益最终也要受到损害。要摆正对人民负责与对党组织负责的关系,因为对人民负责与对党组织负责在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要克服借口对人民负责,无视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坚决反对那种把对党组织负责曲解为去迎合个别上级领导的欢心,以对党组织负责为籍口而损害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要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工作上着眼群众。”我的理解就是,坚守良知,公道做事。

二、对照“四讲四有”标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对照日常工作生活思想情况,深深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深入生产一线调研不够。作为党总支副书记和工会主席,深入基层一线不够,没有及时充分地了解一线员工工作、生活状况,对他们的所思、所忧、所盼了解不够充分。

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深入。很多工作浮于面上,侧重于落实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缺乏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方法。

三是存在一定的安乐思想。表现在工作上为上进心不强,安于现状,表现在生活上,追求安逸的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减退,生活不够俭朴。

四是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和老好人思想。再次查摆这个问题,不仅是问题本身的存在,而是觉得整改起来很难。作为党总支副书记,对于个别党员、党员干部甚至是班子成员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 按要求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等现象虽进行了及时的提醒和要求,但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个别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利已主义、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等现象虽进行了警示教育,但在监督执纪还有差距等等。

对照检查出的上述问题,深刻反省,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宗旨意识不够坚定。多年的学习教育,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自于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个人的荣辱进退多了,考虑员工群众和全局相对少了。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联系群众不够密切,去基层调研少,总觉得自己作为副职和党务干部,说了不算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思想上的偏差,导致了自己联系群众、工作作风的漂浮,不能及时深入地了解员工群众的所需所想,思想工作与实际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公仆意识不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深刻地懂得,为人民服务,作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作为文化,是中国传统先进文化的传承、概括和升华;作为党的宗旨,是高度凝练的内核、结晶和支柱。我们党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胜利,就是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引下,紧紧团结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所取得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之所以出现上述畏难思想、老好人表现,归根结底还是公仆意识不强,没有达到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的思想和境界。

三、下一步整改落实措施和努力方向

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对照“四讲四有”标准,结合学习思考,今后要在以下几方面整改和努力:

(一)坚定服务宗旨。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共产党人,宗旨意识须臾不能忘。首先在思想感情上要贴近群众,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其次,要在行动上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实事。党员不论职务高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在为人民服务。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员工当中,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忧所盼所急,积极主动与员工、与车间沟通,与领导班子成员沟通,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参谋反馈,力促决策群众化、科学化,切实为群众做实事。再次,在作风上要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不断向群众学习,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于公,有利改进工作,促进发展;于己,可正衣冠、明得失,少走弯路。这是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每个党员要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的气度和胸襟,这既是责任义务,更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有了这种修养、这种能力,每个党员就会更加清醒、更加谨慎,看问题、做决 策就会少一些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与群众的关系也就会更 加和谐密切。要以甘当学生的态度,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监督。

(二)坚持责任担当。责任是一种忠诚,是一种义务,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动力。责任是一种浸润在人血液里的秉性,是一种源于对信仰和良知的坚守。责任是做事做人能否成功的前提。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每个人都是为某种事业而诞生的,每个在地上行走的人,都有他的事业上和生活中应尽的职责。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关于责任的壮美篇章,是世代薪火相传的行动标杆,是滋养后人心灵的宝贵财富。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有无责任担当精神,是衡量共产党员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要有为党尽心的政治责任感,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善于自我审视;要有为国尽力的国家责任感,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身先示范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分忧,为员工解难,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切实履行好职业责任,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三)坚守公仆情怀。总书记说“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对 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私分明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操守。公是公,私是私,分清公与私,不占公家一厘一毫应该是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也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先公后私,才能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专研工作业务,提高工作标准,满足群众期盼。作为分管纪检工作的副书记,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的落实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努力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新时期,要切实改进党员干部作风,正言正行正心,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私情所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自觉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立业不移公仆之心,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服务宗旨,展示共产党人的为公情怀。

上一篇:《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词翻译及赏析下一篇:2018最新石家庄市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