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2024-05-03

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精选6篇)

篇1: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背景

由于高一学生的生源相对落后,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局限于死记公式,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且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核心概念,掌握物理技能;更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不可能造就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之才。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思想

《自由落体运动》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特殊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可以说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为后面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用打点计器来测量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后,学生具备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由落体运动情景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这节课我们将要用以前所学的规律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㈡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硬币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⑴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⑵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论证据自己观点实验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再演示相同质量的纸片与纸团的下落过程。纸片与纸团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设计意图:从实验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引导学生自已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符号:g;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⑴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⑵它的方向如何?最终总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不宜过多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教材的重物自由下落的实验、并分析纸带的实验数椐。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成就感并培养了探索精神。通过计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同时也利用了这个计算过程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复习与巩固。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与规律。

21hgtvgt学生活动:学生推导得出:与。2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vv00,2xv0t1at 推出:h2v0at 推出: vgt

12gt2。

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与规律的归纳与总结,使前面所学的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巩固,也为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与探究能力作出的努力。

4、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⑴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⑵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后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合理可行的方法并以例题巩固:你如果想测量你的同桌的反应时间,你握住尺子的上端,同桌的手放在尺的下端零刻度处待命,当同桌看到你的手松开时,迅速握住尺子,他的手握在20cm处,同桌的反应时间为多长?若招飞时对飞行员的反应时间要求达到 0.16s,同桌能当飞行员吗?(g取10m/s2)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以至用,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培养作为人类的自豪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并激发出学生用一种探索与研究的眼光去分析实验问题的意识。

㈢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及其应用。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

㈣作业布置

复习所学内容,完成自编讲义后的练习。

四、教学案例反思

这是我依据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堂课。从课堂上来看:

一、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二、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叫同学们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他们很活跃,想法也不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亲自体验到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究,真正让课堂“动”起来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⑴学生处理数据能力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学生未能完成实验处理。

⑵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平行班,所以还要从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包括猜想能力、设计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⑶正是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授课过程中感到时间比较紧。

篇2: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广宁县潭布中学

曾银霞

数学既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又是科学的先导,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微观的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形成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保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讲,学生听的呆板,单调教学模式早已不合事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参与研讨、合作为特征,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切实做好导 向工作,形成师生互动,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展思维。新理念,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一点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自觉参与学习、自己动手实践的一条途径,也是使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有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两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一头栓在木桩上,另一头在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内,提问:哪头牛吃草的范围大?学生有说圆形大有说长方形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兴趣盎然,十分好奇,接着老师放手让分们分小组进行动手操作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学生经2 过思考和推演,终于得出:S=лг。在此过程中我从学生心理出发,大胆改革教学过程,先用牛吃草这一情境,激疑引新,再设置悬念,把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们用学生的眼光来组织材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内化,把新知纳入学生自己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形成,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传统教学一问一答,一题一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 新能力,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机会,大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书本不同的看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水果店运来一批梨和苹果,已知它们重量的比是4:5,梨比苹果少30千克。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借助线段图直观形象的演示,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如图: 梨 :

苹果 :

再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分析,列式解答。然后提醒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解法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得到几种解法: 解法一:30÷(5-4)=30(千克)每分数

30×4=120(千克)„„梨 30×5=150(千克)„„苹果

解法二:(把苹果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1-4/5)=150(千克)„„苹果 150×4/5=120(千克)„„梨

解法三:(把梨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5/4-1)=120(千克)„„梨 120×5/4=150(千克)„„苹果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能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聪明才干的机会,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去发现、创新。

篇3: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1 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 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入。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生活中许多现象, 如坐沙发为什么比坐凳子舒服?铁块会沉在水底, 为什么钢铁做的轮船却会浮在水面? 为什么每个小朋友都长得像自己的爸爸妈妈? 对于这些现象大家都司空见惯, 却往往“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对其有较大的兴趣, 用它引入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用小实验、小魔术引入。例如在讲酸碱性时, 我课前做了一朵白色的小纸花, 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 在“叶子”上抹上碱水。上课开始我就学刘谦变魔术, 往花上喷上事先准备好的紫甘蓝水, 顿时白叶白花变成了绿叶红花。学生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 探究热情大大高涨, 一副不搞明白绝不罢休的样子。

3) 利用多媒体引入视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 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 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 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 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 这样引导学生激发探究兴趣。总之, 好的情境创设, 一方面使科学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变“老师叫我探究”为“我要探究”, 这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会高涨, 并且还能长久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

2 鼓励猜测, 引导探究方向

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尊重、鼓励学生, 用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充满爱意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实实在在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就会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例如一次公开课我在讲“怎样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时, 因为后面有好多老师在听课, 所以学生一个个显得很紧张, 不大敢发言。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我面带微笑说:“你们知道什么是高手吗? ”学生很疑虑, 我说:“高手就是高高的举起你们的手。”学生顿时大笑, 一下子紧张气氛就消除了, 部分学生开始举手发言。“我觉得可以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样子”“我觉得可以把橡皮泥放在泡沫塑料上”“我觉得可以往水中加盐”……顿时, 学生你一句我一句, 各抒己见, 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时候不要刻意去营造所谓的氛围, 随意的一个微笑, 一句话语, 一个动作, 个别学生调动了, 其他学生也就跟着“动”起来。

3 动手操作, 体验探究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能力或技能都是在学习主体参与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通过体验印象深刻, 并带有刺激性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永远不会遗忘。很多科学概念是抽象的, 如压强、力、磁, 但我们可通过“体验”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使得概念并不陌生, 把抽象的、繁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生活事例, 在快乐中体验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极力地将科学设计成看得见、 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操作活动,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 由于变质岩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对于它的形成更是抽象不易理解。于是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学生顿时激情高涨, 一下子全部进入了科学探究的大门中。通过探究,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对岩石的形成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如在讲“搭支架”一课时, 我改变了教师讲、演示, 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的方式, 大胆地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搭建自己喜欢的支架, 比赛哪组的支架比较坚固, 并且通过比较找出坚固的支架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兴趣盎然,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创造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这样学生就不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 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 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 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求。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园地里, 把自己培养成快乐的播撒者, 和学生一起, 于快乐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4 尊重事实, 明白探究真谛

演示实验需要教师精心准备, 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干扰, 以保证实验的最大限度的成功。万一遇到失败, 这时学生可能比任何时候更感兴趣, 更专注地看着老师。老师应沉着、冷静, 充分利用机会, 向学生示范实验失败应当怎么办, 因为这也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切不可碍于面子, 草率收场, 更不可文过饰非, 糊弄学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实验事实, 和学生一起事实求实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客观原因, 并坦诚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 如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 我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 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 用一杯热水浇烧瓶, 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来。课前我曾做了一次, 喷出的水柱有几十厘米高, 实验很成功。可在教学过程中, 玻璃管却喷不出水来, 玻璃管内连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对失败, 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坦诚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浇热水在烧瓶上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瓶内的空间会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回想整个过程和课前做的一样, 于是仔细检查仪器, 才发现那个胶塞有一个小孔, 由于瓶口没密封而漏气, 就没法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如实向学生说明这是由于自己的粗心, 那胶塞时没检查胶塞不慎造成的后果, 教育学生要吸取教训, 并当场换了胶塞重新演示了该实验, 喷出的水柱比课前做的还高。借此机会, 我告诉他们尊重实验事实的重要性。同时我还告诉他们实验中的意外信息, 往往蕴含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发现, 如: 布朗运动、伦琴射线、电磁感应等的发现, 都是由于科学家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意外信息而获得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 严谨细致的道理。

5 激励评价, 收获探究喜悦

西方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卖给你, 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把生命奉献给你。可见, 激励的作用之大。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 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科学课上很多小孩子只是把实验探究看做是一种游戏, 虽然积极性很高, 但是探究质量和效率却不算是尽人意。如在讲“寻找生命的物体”一课时, 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的草坪、小花园、小树林等动植物丰富的地方去实实在在地寻找和观察。学生一离开教室就像脱缰的野马, 顿时迷失了方向, 一下子竟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来的。于是我把学生集中到一块激励学生:看哪组互相配合得好, 找到的生命体最多, 并且及时把生命的物体名称和发现地点记录下来。完成得好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奖励, 发小红花或多记分。于是, 大家一下子都忙了开来, 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尽一份力。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 强调取得优秀成绩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同学的敏捷, 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小组的竞争与协作使学生体会到: 每个人的努力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 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 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学生评价中充分体现了做“小教师”的快乐, 学生畅所欲言, 勇敢地指出哪里生命体最多,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肯定激励性的评价, 不仅恰当地保护了学生愉快的情绪, 还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欲望, 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 我经常对学生的表现竖竖大拇指, 拍拍肩膀, 摸摸头, 鼓鼓掌, 这样的体态语言, 使学生们感到了亲切, 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 毫无顾忌地参与到学习和交流中。记得讲“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 我问学生你能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吗?并尝试给他们分类, 说说你的分类方法。我让学生给大家介绍, 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主动举起了手并介绍, 我拍拍他的肩膀评价说:“你真的用心。我们能看出你有很强的想象力, 祝贺你! ”我的话让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其他学生纷纷发言,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参与度很高, 真是其乐融融。科学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好课堂评价, 学会用激励性评价,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使每位学生能在评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探究式教学本身没有固定模式, 教师要认真研究, 对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预设, 以便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对。但无论怎样, 实验探究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应由学生自己进行, 教师注重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适时引导、点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 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摘要: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践创新精神, 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篇4:在历史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历史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1、太平天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太平天国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5、太平天国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开放性强的主观题,便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互相交流,展开争论。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

二、即兴辩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在课堂上发问,而这也恰是老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的契机。例如:在学习课堂评价彼得一世时,当我说到彼得一世是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传奇式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时,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便想到,如果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展开专题讨论,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创新的欲望,又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便开始组织讨论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很快,学生们便陈述起自己的意见来。有的学生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有远大的抱负,他化名米哈依洛夫遍访西欧的主要国家学习参观。西欧之行结束后,便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使俄国从一个愚昧、闭塞、落后的国家,一下子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有的学生认为俄罗斯帝国的强盛是建筑在千百万农奴的尸骨上的,因而彼得一世是一个暴君。

也有学生分析比较深刻,他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尽管彼得一世改革采用的是野蛮的手段,但是他使俄国“跳出了落后的圈子”,使俄国这个因为没有出海口而倍受困拢的内陆封闭的国家,成为自由出入海洋的大国,俄国几代人的梦想,在彼得手里成为了现实……所以说,他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促进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同学们的发言时而引起惊讶,时而引起学生赞赏,课堂气氛非常融洽,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从大家讨论后的发言中,学生们都看到了自己所没有看到的一面。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然后建议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根据课堂讨论课后写出文章来,并根据学生发言给予不同的鼓励。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心智枷锁,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了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

三、利用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不能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那么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材料的展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多层面地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课外材料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贯穿全过程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史料,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材料及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材料,学生课本知识必然得到进一步巩固,而课外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背景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由学会到学好历史的信心。

篇5: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制作、剪、折、画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发展思维。

教学内容:对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识别、辨析、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其动态效果,动手对折、制作等实践活动,认识“对称”。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并能指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用具:青蛙、蝴蝶、蜻蜓的对称图形,课件,实物展台

学具:彩纸若干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中,通过青蛙、蜻蜓、蝴蝶的对话,引出问题: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老师把对称的青蛙、蜻蜓、蝴蝶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形状,比较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怎么样。

组织学生讨论、对折,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象这样将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现象叫对称。

板书课题:对称

[以童话故事开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故事中引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接着通过对三种图形的共同特征的观察、比较、对折又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可谓一石三鸟。]

二、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称

1.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方案。

师:刚才这些图形都是老师剪的,你们会剪吗?怎样才能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呢?

生1:我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然后把它剪下来。

生2:你怎么知道画出的一定是一个对称图形呢?我认为应该先对折,然后再画。

生3:我认为把纸对折后,画的时候不能把图形全部画出来,而是只画图形的一半。

生4:我看把纸对折,不用画,直接剪。只要先对折了,我随便怎么剪都可以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急于肯定,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哪种方法最好?最后选中最佳方案。

2.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边剪边展示成果。

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师让他们自由地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学生讨论方案的过程,即是学生进一步思考“对称”的过程;学生间的争论是积极的交流,思维的交锋所产生的灵感使学生对于“对称”的理解更加明朗;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对称”;展示作品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各抒己解、合作交流、操作体验的空间。]

3.明确对称轴的含义,并会找对称轴。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剪的,师强调先对折,并指对折线让学生取名称。

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取出了折线、虚线、对折线、对称线等名称。教师一一肯定:“你们取的名称都很有创造性。在数学里规定这条线叫‘对称轴’。”指几名学生找出所剪图形的对称轴。师选取一种图形画出它的对称轴。

三、 走进生活,寻找欣赏对称

1. “找”生活中的对称。

有了前面展示作品的交流和启发,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举例丰富多彩,有些还是老师想象不到的。如:衣服、裤子、剪刀、望远镜、汽车、寺庙、“王”字、风筝等。

2.欣赏对称图形。

[剪纸、扇、脸普、手饰、鼎、玉器、建筑等十几种对称图片的.演示,加上沿对称轴对折的动画效果,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和美的感受。对折的动画效果更让学生加深了对对称轴的理解。]

四、 深化认识,辨析拓展对称

1.辨析操作练习 让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在折圆形纸片时,学生折出一条、两条、四条不等,此时师问:你还能再折吗?你能折出多少条呢?(生:很多条)师再追问:那你折得完吗?学生悟出:能折出无数条。

2.趣味增智练习 沿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

教师给出一半图形,学生练习。当学生画出另一半图形,一个完整的对称图形呈现在面前时,情绪非常高涨,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个“趣”字,有了“趣”,学生就不会有“做”的苦,]

篇6: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教中的疑惑』

1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和创新学习?

『案例描述』

“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这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教,然后知不足。我常常思索: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兴致盎然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班上构建一种乐学会学的学习氛围?在一次汇报课上,我上了语文第3册《欢庆》一课,课堂上我通过小组讨论、小组表演和小老师带读等方式,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小组合作,突破字词难点。

因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占的比重较大,识字的任务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拼读文中的新字,然后在课文里面找出它的朋友(组词),再用横线画出。接着,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些生字,有哪个你觉得是很容易读错的,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在个别学生把认为难记的生字答出后,老师引导同学们辨认这些字的读音。这样,就把难读字关跨过了。然后,我又安排他们分四人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字形。在学习小组里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把自己能记住的字卖弄出来,把自己记字的方法和组员们分享,让他们交流交流。遇到难记的字,更可以在小组里面提出,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努力解决。要是还是不得其解的就可以在班上汇报,让全班别的组的同学帮忙解决。

分组学习后,我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话音刚落,小手们就纷纷举起了。是啊,心中有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谁不想一吐为快呢?

有的同学说:“我能记住这个国字,它的外面是大口框,里面一个玉字。”

有的同学说:“我记住这个庆字,广东的广字加上大小的大字就是庆字。”

有的说:“亿字可以这样记:一个单人旁加一个甲乙丙丁的乙字就是十三亿的。”

起初,同学们都是用“加一加”和“减一减”的方法去识记生字的,为了激励他们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去掌握生字,于是,我又问道:“我们知道,把生字记好的办法有很多,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想很多的办法来记住生字,现在,你们还有跟这些不一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吗?”举起的小手就更多了。

一位同学说:“我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住一个字。谜面是:春天来了,但是太阳下山了,只剩下一片天。请同学们猜猜。”答案是“奏”字。

还有好几位同学用画图画的方法,分别记住了“帜”“国”等字。

课堂上允许并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让孩子从刻板中慢慢懂得变,从沉闷中渐渐体会乐趣,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来了。

二让“小演员”进课堂

《标准》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中师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知道,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多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与形式,并逐步领悟各种读法的不同功能。一节课和一篇课文的教学,读书方式与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这节课我除了有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之外,还设计了一个表演读。

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助合作的精神,以点带面地让他们投入角色中去学习。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他们跟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表演诗歌。看着孩子们自由地组合,熟练地分工,尽情地投入到所表演的角色中的情境。把书本上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还用活泼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把它们表达。我觉得学语文就应该这样学。看,他们有的一人负责读书,其他的做动作,有的每人读一句并且把自己负责的那句话演绎好,还有的干脆一人做动作,其他的就读书把自己学会的课文表演得有声有色,课堂亦动亦静,难道这不是孩子们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么?

『课后反思』

《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斟酌。让他们在一小部分同学中获得发言权利,就容易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吸引他们学习的“好药”。投其所好,他们有好强心的,我们就应当满足他们,让他们在小组同学间竞争,小组与小组间竞争;喜欢手舞足蹈的?那就安排一个表演读的环节,满足他们的表演欲。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和创新学习?我想,不满足用某一种方法去识记生字,而鼓励用“新奇”的方法去标新立异,让他们开动脑筋思考,多打几个小问号,多想几个法子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已经是教他们创新地学习了。

上一篇:党员 自我评议下一篇:建水方言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