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的礼物

2024-05-15

坚守的礼物(精选六篇)

坚守的礼物 篇1

万智山1984年由部队转业到平度市供电公司当了一名巡线员。凡是熟悉线路运行工作的人都知道, 这项工作枯燥、单调, 但老万觉得, 再枯燥、单调的工作总得有人干, 枯燥、单调中往往凝聚着一种责任。责任赋予了他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也赋予了他光荣的使命。多年来, 老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诠释了责任的真正含义。

万智山过硬的技术和认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一名新员工第一次跟着老万验收线路, 铁塔上的螺栓有的紧固不够牢靠, 他把底层的螺丝紧固牢靠后准备离开。老万一看就火了:“难道铁塔上层的螺栓不用检查紧固吗?”“万师傅, 那太高了, 而且现在也不影响安全运行啊……”老万气呼呼地系安全带就要上塔紧螺栓, 严厉地说:“现在不影响不代表以后不影响, 螺栓松动不去管, 以后一个个脱落了, 铁塔不就成‘铁塌’了?”这名新员工听后深感责任重大, 迅速爬上铁塔把所有的螺栓检查紧固了一遍。

春检时, 很多线路要进行清扫检修, 万智山带着农电工对杆塔一基基清扫, 清扫不干净重新登杆。跟过老万的人都开玩笑说和他一组最累, 不过经过老万监护的杆塔却是最让人放心的。线路上旧的瓷绝缘子替换后要运回工区, 有些地方需要爬坡、过沟, 工作地点离工程车有几百米远, 老万不顾自己年龄大, 搬起四五十斤重的绝缘子串就走, 保证工作现场不落下一片。

长期的线路工作让万智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一次接到事故巡线通知, 某条线路零序保护动作, 单相接地。在大家急着准备从变电站开始沿途进行巡线时, 老万却否定了大家的方案, 他分析线路的地形、走向, 以及跳闸方式后, 确信事故点一定在山上较高的杆塔上。这样疑似故障区段就只剩下了不足十基杆塔, 大家迅速行动, 果然在一个山坡的电杆上发现硅橡胶绝缘子破裂。组织抢修的同时, 另一组队员对其余线路段进行巡视, 未发现其他缺陷, 事后大家都不由地对老万竖起大拇指。

万智山说:“巡线是个责任活, 越是下雨刮风天, 越得向外走。只要一停电, 接到电话就是命令。”多年来, 万智山顾大局、识大体, 勤奋敬业,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出色完成奥运、全运、中高考等保电任务。2011年, 万智山参加了全市6条35 k V线路跨海青铁路改造, 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他带着队员连续几天没日没夜地施工, 终于提前完成改造任务, 确保线路提前供电。“两会”保电期间, 万智山在完成保电巡视任务之后, 仍然坚持步行夜巡市区其他线路, 用自己一步步的脚印为平度电网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守的礼物 篇2

关于坚守的作文,以坚守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黑暗里的一豆灯光,洒下满地的希望。

――题记

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二(27)班 滕博伦

有人曾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当下的社会:世风日下。确实,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我们的心被伤得太深,道德与人性正遭受着强烈的冲击。人们越来越有一种道德危机感,认为目前社会道德底线正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随时会有被打破的危险。

人性的冷漠让我们愈发渴望向善的力量。近来,张丽莉等一系列“最美人物”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并未沉沦,仍然有人在道德的高地上执著坚守。

杭州的客车司机吴斌在被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肝脏全部碎裂之时,却仍然没有放弃一名司机应有的职业操守,忍着剧痛缓慢减速,拉下手闸,关闭车灯,并强撑着站起身告诫乘客不要慌。在那1分16秒内,生命静止凝结并永远定格。也正是在那死亡一刻,人性展现了其最磅礴的气势,伟大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这种伟大却来自一个平凡的客车司机,正是坚守――对职业道德的.坚守,让他的名字传遍九州。十九年来,吴斌的行程达180多万公里,累计绕地球30圈,却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事件,这就是坚守的力量。

那天,我们冷漠的心又重新被温暖填充,英雄的逝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更有正义的力量和道德的共鸣。(本网网 )那天,离开的是死亡,留下的是责任、爱和伟大的平凡。

最美者,最美人性的拥有者,最美人性的体现者。他们平凡,但他们却作出了不平凡的壮举:“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孩”梁春霞……是他们用平凡和义举践行真善美,是他们用勇敢和良知守住了道德的高地,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人性的温暖,让我们看到了推动社会风气改善的“正”能量。

“我是一个坚守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和老师的审视;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将乐于助人,做一个温暖他人的自己。”这是“最美教师”张丽莉的班级公约,这不应仅仅是一则班级公约,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遵守的道德准则。因为仅靠个体的行为还不足以改变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力行,需要把爱心化为每个公民自身的道德实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感动,还应该懂得付出,需要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在别人遭遇苦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是举手之劳,也是爱的播撒。

坚守,一种朴素而执著的信念,让道德的坚守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相信:最美的下一站,就是我们!

(指导教师:祝泉洲)

教师点评

文章紧扣社会热点,从道德危机的角度切入,直指当今社会弊病,立论视角不俗。正文部分正面立论,选取当下媒体焦点事件“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作为论据,选材贴近现实,论证较有说服力。不足之处是论证手法略显单调,内容还可进一步拓展。

坚守的礼物 篇3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安徽卫视明星公益益智类节目《全星全益》及其升级版《星星的礼物》从节目创意、内容设计、操作手法上一一化解,将公益与益智挂钩,将公益诉求融入综艺节目,让明星们为了“平民英雄”的梦想而战,使节目公益性与可观赏性有机结合,践行电视媒体表达社会公益的主张。

不唯收视 荧屏需要这一节目品类

2月20日,一档名为《星星的礼物》的明星公益益智类节目出现在安徽卫视“920”时段,它是原先同档位节目《全星全益》的升级版,播出档期由原来的周三档调至综艺节目竞争最为激烈的周六黄金档,目前成绩最好的第三期CSM33城收视率突破0.771%,可以说表现亮眼。为何安徽卫视敢于在激烈的综艺节目竞争中发力公益节目?这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3年10月,为响应安徽省委宣传部要求,继续秉承以公益节目彰显主流媒体责任的传统,安徽卫视的《全星全益》应运而生。《全星全益》通过明星答题闯关赢得公益基金的方式,为需要帮扶的个人或团体提供公益支持。安徽卫视以吴聪为制作人的主创团队对这档海外模式节目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首期节目CSM33城收视率0.475%,市场份额2.341%,排行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三。节目同时引发多屏共振效应,播出期间,新浪微博和短信平台上观众踊跃参与互动,仅短信平台上参与答题的单期观众人数就超过10000人。《全星全益》2013年-2014年连续播出两季24期,共近百位明星参与,筹集300多万公益基金,帮扶72位“平民英雄”及多个困难群体。《星星的礼物》可以说是安徽卫视在新的电视媒体环境下对公益主题内容的一次大胆追求,其在手法和技术上均与时俱进进行了升级创新。

不论是《全星全益》的制片人吴聪,还是如今《星星的礼物》的制片人董莹,均承认在筹备节目时曾担心过节目收视风险和压力。董莹表示,压力首先来自于制作层面,如何找到公益性与娱乐性的平衡点,让观众觉得轻松好看,又不让公益沦为夸夸其谈的帽子很重要。其次是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这种温和但具持久性的节目不可能像某些综艺节目呈现爆发性的收视率表现,招商方面存在劣势。

虽有收视压力,二人深感这类节目依旧是电视荧屏上的必需品。“安徽卫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舆论平台,需要有这样的一档公益节目代表台里的诉求和追求,并为公益事业作出实际贡献,不能唯收视率论。”吴聪表示。

公益是主题 但也要顾及观众诉求

在吴聪看来,公益性与娱乐性并非一对矛盾体。“我们做一档节目不能只符合平台诉求,而不考虑观众收视喜好,那肯定不行。因此在节目设计时,尽量做到公益与收视、与观众喜好相匹配,提升节目可观赏性。”

为增强可看性,《全星全益》及其升级版《星星的礼物》的舞美整体偏时尚和综艺范儿,并不显得呆板沉闷;人物设置方面,节目选用明星+素人草根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明星具有天然的知名度和话题度,增加节目收视效果。“此外,明星具有一定號召力,当他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会让被帮扶的家庭获得更多关注,对节目的公益主题起到正面作用。”董莹说。

《全星全益》在本土化改造时对节目规则进行了强化——通过答题不断累计奖金,过程中金额此起彼伏,不断给观众带来悬念,节目呈现紧张刺激的节奏。特别增设的基金翻倍、三倍以及“PASS卡”(放弃本题基金、不算作累计)规则让答题竞赛的结果可能发生逆转,从而看点十足。节目组准备的题目也具有一定科学性、大众型、娱乐性,让观众在感受公益氛围的同时学到知识。

如今,《星星的礼物》在节目趣味性、可看性方面亦做了一些调整。新名字更时尚、更具想象空间;起用综艺效果突出的马可担当主持,调节节目中的严肃氛围;改变《全星全益》三位嘉宾依次单独答题的叙事结构,让两位明星和各自需要帮扶的对象组成战队进行抢答比拼,赛制更极致了,冲突感出来了,嘉宾在节目中也更容易释放火花。为了强化两组嘉宾的对抗,节目组专门选择红、蓝两大色系搭建明显的舞台和灯光效果。

在呈现方式上,《星星的礼物》还增加了明星到帮扶对象家庭实际体验一天的真人外拍环节。“从制作角度,棚内节目忌讳中间突然插播很长的视频片段,因为气场一旦转变,收视率会受影响。我们坚持这么做是希望艺人通过亲身感受增进与帮扶对象的情感共鸣,才能由心而发为他人而战。对观众来说,也会更有触动,更身临其境。”董莹告诉《综艺报》。

“公益性是整个节目内容的诉求,可看性是节目制作的手段。我们节目致力于用好玩的形式支撑起帮扶目的,用有意思的形式表达有意义的内容。”吴聪表示。

“苦情”不是目的 润物需细无声

一想到综艺节目,观众自然想到娱乐、轻松、搞笑,而公益节目往往是“一本正经”、主题深刻、催人泪下。如何将这两种不搭调的节目类型融到一起,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严肃话题,是公益主题综艺节目制作人需解决的问题。

吴聪认为,有些公益节目是单线条追求公益性本身,而公益类综艺节目是将有趣的形式融入公益诉求。因此在节目调性上,氛围不应是伤感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综艺、不娱乐。

董莹也非常认可这一点。她接手制作《星星的礼物》时就非常清楚,这档节目不是为了突出苦情,不是请帮扶对象诉说悲惨故事,而是要展示这些事迹感人、精神动人的“草根英雄”身上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善良的品质,呈现积极励志的氛围,而不是看到这个节目让观众觉得“沉重”。

从《全星全益》开始,节目挑选明星嘉宾就注重邀请公众形象正面的影视明星、体育健儿、社会知名人士做公益嘉宾,如公益项目“母亲水窖”的组织成员李玲玉,北京奥运会最小国旗手、汶川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等。他们发自内心关注公益事业,本身也很有亲和力,才能在节目中与素人互动更默契、融洽,更具感染力。

吴聪补充,观看公益类节目的受众群体不是年轻受众,两者重合度不高。“爱看公益主题节目的观众年龄偏大,较为感性,而年轻观众更偏向轻松娱乐的节目。因此,综艺节目融汇公益属性的难度在于怎么把年轻观众留在电视机前。”

吴聪说,解决办法就是节目的形式、表现方式、营造的氛围,一定是年轻主流观众群喜欢的方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他们,让他们接受。

节目组也会邀请在年轻观众中颇具号召力的青年演员、优质偶像来参与节目。最近几期中,《星星的礼物》就邀请了新生代人气“小鲜肉”于朦胧、宋威龙等参加节目。

除了节目本身,围绕节目线上线下举行的多种公益行动,也让公益理念浸润到观众生活中去。节目以官方微博为基础平台,打造#全星全益益起来#的微博公益活动,如开展“爱心1+1”“温暖衣+衣”、救助艾滋病贫困儿童活动、免费午餐活动等,通过活动深化节目的公益主题,发挥了公益长尾效应。

坚守住企业的良知 篇4

做企业就如同做人。人要有自己的正确方向, 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做企业, 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和良知。如果企业不能认认真真地把产品做好, 把服务做好, 把社会责任担当起来, 它就会逐渐失去良好的口碑。没有了好口碑就没有市场, 而失去市场的企业只能走向末路。良好的口碑是一点一点汇聚起来的, 我们的企业千万“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无论大事小事, 一定要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一切行动不仅要对企业负责, 更要对员工负责, 对供应商负责, 对合作伙伴负责, 对消费者负责。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社会公民”, 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企业尽管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也应以起码的商业良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应该是有进取之心、有博爱之心、有责任之心的组织, 它在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也应传播美好高尚的精神品德。

企业的良知怎么铸就?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思路、经营理念、战略目标、企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要建设企业文化, 必须构建良好的道德体系, 并以此净化员工心灵, 规范员工行为, 使企业面对社会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冲击时, 仍能坚守住应有的信念和良知, 也就是坚守住企业的道德标准。

新闻真实的多层坚守 篇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离开了真实, 新闻的本质也就不复存在, 我认为懂得这个道理、并时刻拿“真实”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报道, 是一名记者对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层坚守, 也就是明白自己做的是新闻, 而不是讲故事。2008年, 北京电视台一名记者因为领导催稿, 捏造了一则“纸箱馅包子”的新闻, 他雇人表演了一段用纸箱子做馅儿包包子的场景, 再以暗拍的手法报道出来, 当时正是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的关键时刻, 这则消息一经发出立即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除去以上这种彻底的“假”, 还有一种不彻底的“假”。例如, 人物专题侧重讲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特殊事迹, 报道主线与人物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并行, 记者的报道常常不自觉地变得情绪化, 体现在稿件创作和镜头运用上, 就是过多的形容词、经过渲染加工的画面、过于频繁的音乐烘托等, 而这一切最终都会变成对观众的一种强行引领, 迫使观众按照记者的描述和认知来理解片子中的人或事, 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某某报道“给人感觉很假”, 甚至让人反感,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报道彻底是个假新闻, 因为毕竟基本事实是存在的, 但是“情绪化”还是让它没能逃脱另外一种“假身份”。

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段话:“用故事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白描、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 我们更要懂得怎样让一则报道变“冷静”、变“理性”, 多讲事实, 少描述, 在拍摄中, 多跟拍抓拍, 坚决不摆拍, 尽一切努力记录采访对象最真实的状态。

对新闻真实的第二层坚守, 是对事实的选择, 以及如何真实讲述。我曾经报道过一个从一出生就被送人的中年妇女几经波折, 与亲生父母团聚的新闻, 我用镜头实时地展现了主人公寻亲的焦急和团聚的喜悦, 但是后续的报道却遇到了麻烦, 就是很多事观众感兴趣、想了解, 可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说, 比如女主人公的亲生父母还有其他子女, 他们事实上并不欢迎这个失散多年的妹妹, 几次沟通都没有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而主人公的父母也因为顾忌其他子女的感受, 不愿多谈与女儿团聚后的生活, 于是我选择他们相处中的几个真实事例进行了跟踪报道, 其中之一是两位老人生病住院, 主人公毫不计较当年他们把自己送给别人的往事, 每天在医院尽心伺候, 报道中我没用太多解说词, 也没勉强谁接受采访, 而是采用大量的现场同期声, 真实朴素地展示出一家人团聚后的状态, 让观众直观、自由地感受, 我想这才是电视的魅力, 也是一则真实的报道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第三层坚守, 就是在记者深入一线的同时, 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结合当前形势对新闻事件进行精炼的分析报道, 要包含有价值的信息、独到的见解, 不能傻傻地抛出一个事实了事。最近一些城市对机动车采取限购限号措施, 以缓解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不少媒体加派大量人手蹲堵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 集中报道人们赶在限购前疯狂购车等行为, 却鲜有对此种现象进行综合的理性的解析, 比如请相关政府部门详细说明这些措施的由来和目的, 梳理出一个更加合理的办法, 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版块儿让观众参与进来, 出谋划策, 把各自的困惑和构想宣泄出来, 再反映给职能部门, 促成双方最有效的沟通对话, 而不是抛出一个简单的、人人可见的事实, 让观众感觉一团乱麻, 不知道媒体要表达什么。

对新闻真实的第四层坚守, 我认为是美学层面的坚守。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 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 也就是说一则新闻, 从基本事件到具体细节再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都必须是真实无误的, 才算完整, 才能称为一则美的新闻。

现如今一个新闻事件发生, 数家媒体蜂拥而上, 这往往导致记者的报道趋于“快餐”模式, 赶到现场, 抓紧采访, 只要了解了一些基本事实就立即返回制作新闻, 准确全面尚且不能做到, 就更不用说追求要素、细节的美感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 我和一些纸媒记者共同赶往天津沙滩女排选手田佳家中, 采访报道田佳父母观看女儿比赛的实况, 一些纸媒记者在比赛结果出来后匆忙离开, 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我看到他们的报道这样写道:田佳取得银牌, 父母十分激动, 热情邀请记者和邻居吃捞面, 场面热烈温馨。但是当天我一直都在现场, 从比赛开始到人们散去, 大伙儿根本没有吃过捞面, 可想而知, 当时在场的人看到这样的报道会作何感想, 可笑?荒唐?总之, 毫无真实感, 更别提美感了。

坚守文学副刊的精神高地 篇6

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 “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 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 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 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 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然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人们的文化需求开始多元化, 受众对报纸的阅读兴趣发生了转移, 报纸副刊的格局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长期一统天下的文学副刊受到冲击, 而生活服务类、娱乐休闲类副刊则异军突起, 旅游、房产、服饰、美食、电脑、汽车、医药、保健、婚姻、家庭、情感等占据了副刊的大部分版面。除了著名的老牌副刊还在坚守外, 文学副刊在多家报纸中或被削弱, 从每周一个版变为半个版甚至两周一次, 或干脆被砍掉以其他生活类副刊代替, 或犹抱琵琶半遮面, 似文学又非文学。因为扩张的匆忙, 更为了赚取读者的眼球, 许多报纸不惜用八卦新闻、色情暴力作卖点, 低级趣味、庸俗媚俗之文章登上了副刊, 副刊成了似驴非马的东西, 品位急剧下降, 副刊形象和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在社会上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 笔者以为, 一是网络上快捷众多的资讯让人眼花缭乱读不过来, 阅读报纸已经不再是人们的首选或唯一选择;二是作者队伍发生变化, 过去因为报纸副刊版面少, 对稿件质量要求高, 作者发稿难, 所以报纸副刊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文化人发表作品的首选。而现在, 不管你是不是作家, 不管你写得好坏, 人人都可以发表文章, 谁都可以把文章发到网上供大家品评, 而且出名极快。文学不再神圣, 不再是“阳春白雪”让人仰视, 文学副刊逐渐式微便在所难免了。

文学副刊是报纸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

我们强调文学副刊的重要是基于文学的人文主义意义来说的。按照美国哲学家罗蒂的观点, 早先人们从上帝的信仰中得到救赎, 上帝死了之后哲学和理性成为人们的信仰, 而现在看来, 形而上学也令人生疑, 比如, 人们总是想从历史、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中找到本质性的东西, 然后以这个本质为信仰, 依靠这个本质, 服从这个本质, 受这个本质的驱遣和奴役, 到最后会发现这个本质原来是人造的枷锁, 必欲冲破而得到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断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这个道理。罗蒂认为, 文学作品描述的是个别的人, 是人们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它不会把人们引入形而上学的窠臼, 同时, 它给人们提供的是他人的心思、欲望、苦难, 他人的喜怒哀乐, 文学阅读正可以促使人们了解和同情他人, 也防止自己被拘禁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文学可以让人从套子里钻出来, 面向更广大的人群, 面向新的人物、新的观念、新的感受, 而新的感受正是西方某些思想家对抗消费主义社会对人的精神的异化的杀手锏。从这个意义上说, 把文学副刊作为一张报纸的灵魂和精神高地不无道理。

因而, 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中坚守文学副刊这一精神高地便显得意义重大而难能可贵。众所周知, 报纸的文学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精神支撑, 其品位的高低决定着报纸品位的高低, 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品位。文学副刊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独具魅力的艺术性以及特有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 这些特质是报纸正刊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著名的报纸大都有著名的文学副刊, 而优秀的文学副刊大都是报纸的著名品牌。譬如, 我们说起《人民日报》, 便会想起《大地》副刊;说起《文汇报》, 便会想起《笔会》;说起《新民晚报》, 便会想起《夜光杯》;说起鲁迅, 便会想起他经常刊登文章的报纸——《申报》副刊《自由谈》。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 文学副刊永远都是报纸的“精神高地”。

《南阳日报》的《白河》副刊是《南阳日报》的著名品牌, 是《南阳日报》创刊63年来唯一保留下来的栏目。二月河、乔典运、周同宾, 这些闻名海内外的著名作家都是从《白河》副刊历练出来的。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 《南阳日报》一直坚持用文学的光芒照耀读者的心灵, 坚持对文学新人的发现和培养, 坚持对南阳作家的文学追踪和人文关怀。《白河》副刊滋养了几代南阳人, 培养出了许多知名作家, 被称为南阳作家的摇篮, 多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 被读者称为有品位、有韵味、有思想、有读头的版面。南阳市市长穆为民说:“财政再困难, 也要支持办《白河》副刊, 这是南阳人的精神家园。”

文学滋养人的心灵, 辉照人心的幽暗之地, 是人类长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文学副刊对读者的精神引领是润物无声的, 有着报纸正刊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那些发表在文学副刊上的掷地有声的杂文, 曾经影响了多少热血青年, 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坚守文学副刊阵地是提高市民素质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于报纸来说, 坚守是一种责任, 任何削弱或取消文学副刊的行为都是短视行为。

坚守文学副刊的品位

文学副刊要办给谁看, 这是每个办报纸副刊的人需要思考的。报纸是办给大众的, 文学副刊也是办给大众的, 但这个大众, 不是一般的大众, 而是有文化有文学修养的大众, 不是识俩字会看报纸就行了。一个好的文学副刊, 应有极高的文学品位。但高品位的副刊不是孤芳自赏, 不能办成给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看, 不能让谁也看不懂。可文学副刊也不可能是人人都看的, 它的读者群, 应该是有追求、有品位的人, 是将文学副刊视为精神家园的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 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学副刊既要高雅有韵致, 又不能无病呻吟, 发那些不痛不痒、空虚无聊的文字, 要摒弃单纯的风花雪月的文章。即便是生活类散文, 也要写得富有情趣和韵味。在一个办得好的文学副刊上, 会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名家文章, 以统领文学版的格调和品位。而且, 好的文学副刊必须融入时代,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读者树起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标杆。

当今社会已进入快餐社会, 这就需要办报人好好动动脑子, 应该意识到, 副刊不仅要好看, 更要耐看;不仅要养眼, 更要养心, 要关注、滋润人的灵魂。用严肃的优秀的文化延续我们民族的传统, 续写民族文化的辉煌, 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同时, 还应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注重对历史的反思、对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出有敏锐思想和独到见解的声音。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的良知, 这是一个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打造“精神高地”的法宝。对此, 读者是有期待的。

文学副刊也要与时俱进

坚守文学副刊阵地并不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副刊也要与时俱进、时时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报纸副刊发展的永恒命题。副刊必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高雅品位与可读性的统一, 才能保持永远旺盛的生命力。

相对于报纸正刊来说, 副刊积聚了许多代报人传统的办报思想和理念,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而这些特色, 既是副刊的资源, 但可能也会制约副刊的发展。因此, 副刊要在尊重特色的前提下, 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不断校正定位, 以保持副刊应有的活力。如今, 资讯发达, 信息如潮, 读者可看的东西很多, 副刊如果办得没有特色, 就会被读者摒弃。进入光与电时代以后, 电脑组版快捷灵活, 许多报纸副刊形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许多报纸用大图片、粗线条追求富有强烈现代感的视觉冲击力, 用流畅的曲线、优美的多图组合, 迎合读者休闲、轻松的阅读需求。譬如《苏州日报》的《沧浪》文学副刊, 版面追求大气稳重、清爽俊朗的风格, 一幅大照片抢人眼球, 大块的留白表现出与内容相匹配的高雅品位;《河南日报》最近改版的《中原风》副刊, 每期一幅特大的山水画鹤立版中, 彰显出副刊高雅的品位;而刊登的文章偏重于生活随笔, 似潺潺流水, 娓娓道来, 文图并茂, 别有风味。

文学副刊的与时俱进更表现在内容上。在资讯发达的今天, 如果还一味地将副刊办得离生活很远、离社会很远, 高高在上, 那等于将读者拒之千里。当下发生的事件, 人们关注的热点, 公众议论的话题, 这些内容也要出现在副刊上。当然, 副刊不是新闻版, 不可能刊登即时新闻, 但副刊有副刊的优势, 譬如可以约请杂文家写杂文以抨击时弊, 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约请作家写随笔议论时政, 鞭挞丑恶, 让报纸副刊也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重大节日、纪念日, 重大事件发生时, 要让副刊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南阳日报》的《白河》副刊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于哀悼日即5月19日推出了“抗震救灾诗歌专号”, 并加上了催人泪下的编者按,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浪、百度相继转发,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冲击波。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在《文艺报》文艺评论版头条以《在废墟上矗立的诗歌纪念碑》为题, 对诗歌在汶川地震中发挥的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予以歌颂, 其中特意提到了《白河》副刊, 称其是最早、最具震撼力的一期报纸副刊, 并将编者按全文摘录。这样一个纯文学的副刊, 因为融入了最具震撼力的新闻——汶川大地震, 实现了副刊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完美统一。

上一篇:汽车融资租赁下一篇:小型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