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2024-04-22

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通用7篇)

篇1: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摘要]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建、管、用、培、制、考等方面扎实努力,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 试点工作

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山西保德县(以下简称“我县”)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建、管、用、培、制、考方面谈一些做法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一、规范建设是基础

要建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首先要准备好。一是思想准备;二是方案准备;方案是实施的蓝本,县教育局根据县情、乡情、校情,根据布局调整的需要制订好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项目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各校的实施方案;三是组织准备:组织是实施的保障,县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了领导组、专家技术组、检查督导组、教学研究指导组、课题研究指导组等,学校应建立领导组、教学培训组、学校辅导组、教学课题组、教学课题组,以利开展各项工作;四是经费准备:经费是实施的前提,县要根据比例筹措相应经费,学校在内部设施、防盗设施、供电避雷设施等也需要投入;五是空间准备:空间是实施的场所,模式二和模式三所需要卫星信号接收与处理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所需的空间必须早作准备;六是人员准备:人员是实施的主体,要求各项目学校落实人数不等的施工联系人、技术员、管理员,以有人管事、有人办事;七是档案资料准备:档案是实施的保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如实施方案、会议记录、规章制度、技术资料、施工图纸、说明书等,都有专人负责,符合装订要求。

二、严格管理是关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来之不易,管理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必须管好、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首先要处理好管与用的辩证关系;管理不等于保管,管理是为了使用;使用必须管理;只有管好才能用好,要用好必须管好。因此,持之以恒的抓好常规管理更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县教育局根据不同模式的管理需要,统一制订了《远程教育演播室管理制度》、《消防与安全用电制度》、《管理员职责》、《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守则》、《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和《远程教育演播室工作日记》,印发到学校,张贴上墙,更重要的是把制度的落实情况学校和教师考核结合起来,督促落实到位。管理工作要特别重视使用安全和财产安全工作,尤其是假期的财产安全和村小的日常管理,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管理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各学校按照有关工作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

三、经常使用是目的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最终体现在教学上,体现在使用上,这是远程教育的落脚点。因此,设备不能做摆设,不能做样子,要尽可能提高使用率、提高利用率,让来之不易的教学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发挥投资效益。我们要求教师一是会用,能掌握基本操作;二是要用,要达到每周16课时以上,还要通过使用来改革教学手段,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常用,不仅是在公开课时用,更要在日常教学中的用;四是巧用,结合教学需要改进使用方法与技巧,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和教学艺术。

四、教师培训是重点

抓住教师培训这个重点,才能使远程教育设备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培训思路是分组培训,分别达标。以中央电教馆和省教育厅的两级培训为全县培训2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为全县培养一批县和学校的技术骨干,利用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各学校的教学辅导组、教学研究组把培训工作落实到各中小学,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使全县教师了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基本要求为1611计划:即所有的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教育设备上一节远程教育公开课;中青年教师要学会六个一:利用计算机设计等远程教育设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编写一份教学检测试卷、制作一个教学课件、统计分析一次考试成绩、接收一个卫星电视教学节目;有网络条件的教师能接发一个电子邮件;倡导每位教师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

五、课件制作是补充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下,课件的制作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又一项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课件制作既是对教材的再加工,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补充。我县要求绝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自觉、互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室的备课软件和课件素材,结合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加上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制作出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质课件。

六、教师考核是动力

我县大力倡导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并将教师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的基本思路:一是教师不能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上课在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合格,这是因为不具备基本的教学条件当然是不合格的;二是一学期没有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上公开课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教师连现代远程教育公开课都不能上怎能是优秀呢;三是模式二和模式三的设备都可以上多媒体课,应要鼓励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对课件制作数量多、质量高的教师应在教训给予适当的加分。四是利用远程设备教学和上公开课的节数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逐年由少到多,要求也应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秀莉,杨桂华,王惠书。远程教育: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4)

[2]白剑。试论技术网络向人文网络转变的必然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5)

[3]王卫国。电大应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力量[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

篇2: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市项目办:

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在我县实施以来,各级项目实施单位积极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工程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三种模式已基本安装到位,教学应用陆续开展。现将我县试点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思想认识到位,机构建设及组织管理切实加强

(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县通过电视、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务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目前,全县上下一致认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县的实施,对于探索和实现我县义务教育信息化,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对于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加快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县结合实际,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为基础、培训为重点,科研为先导、应用为核心的工作原则,制定了项目工作目标,落实了项目工作任务,建立了项目工作运行机制和考评管理制度。为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我县成立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赵小轻任组长,县教育局局长肖鹏、副局长吴来生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日常事务。各学校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本校项目工作。

二、工管理到位,设备安装、验收等工程建设规范有序

(一)为保证工程施工工作组织管理有序,我县要求施工队在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工程施工管理手册》中的各项规定,对施工设备、施工程序、施工进度、施工结果逐校进行真实有效的记录,保证远程教育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做到了施工各环节科学规范,确保了工程质量。

1、完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安装。

2、选择了适宜的卫生天线站址,安装了卫星天线及避雷系统。能够用九州数字卫星接收机正常接收三套节目,能用数据接收卡及专用的远教IP数据接收系统及西安通视数据接收系统接收中央教育台的IP数据。

3、对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规范合理的安装。强电、弱电严格按照《施工管理手册》中的附图进行布线,负荷均衡,满足负荷要求。室内电脑桌、电动屏幕、投影机、电视机、中控系统的安装严格按要求规范操作,并对其进行了联合调试,设备运行良好。

4、按照《施工管理手册》中的附图

7、附图9的标准安装了网络教室。按要求安装了交换机柜,采用8芯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星型布线结构。水晶头全部严格按照TIA568B的标准压接。强电采用16mmI的铜芯线,负荷均衡,满足负荷要求。弱电规范合理。设备全部按模式三系统结构示意图所示连接,安放规范。经过通电测试,学生机、教师机和服务器运转正常。

(二)我县各学校项目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项目评估工作,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自查评估。各学校从项目组织机构、配套资金、人员培训、设备建设、资源接收和应用管理、课题研究以及项目实施在当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全面回顾,总结了项目执行中取得的经验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计划措施,在向县项目办提交书面汇报材料的同时,并提供了与项目有关的档案资料。

在各学校自查评估的基础上,县项目办按照验收标准,于10月中下旬组织人员赴各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各学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验收。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各学校能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精神,保证了远程教育设备按时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设备进行管理,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

三、师资培训到位,技术支持服务等运行保障机制迅速形成 我县通过组织省、市、县级不同层面的应用和技术培训,使学校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试点项目几种模式技术解决方案的特点,初步掌握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能在当地和所在学校承担示范、培训工作任务,为学校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按照项目培训工作要求,我县采取必要措施,建立完善了有效的培训检查、考核、认证制度,确保了培训质量。各级应用培训10天,72学时,集中培训了6名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和108名计算机教室(模式三)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和县级技术人员;市级培训64人;县级培训156人。同时,各学校采取教师自学、骨干教师讲授、小组学习、校内外教学研讨等形式对学科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

我县充分发挥硬件厂商、曙光公司、县电教馆技术骨干和参加省级培训的一线教师的作用,结合项目开展和资源应用,针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定期组织对各学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进行硬件设备、系统维护及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方面的培训,逐步培养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方面的业务骨干队伍。为鼓励教师使用三种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我县建立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机制。要求中小学教师运用三种模式组织教育教学成为农村中小学校的经常性、制度化的正常教学活动。把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作为对教师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与聘任的重要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专门力量,整合电教、教研等各方面优势,设立专门的项目或课题,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研究。我县认真组织指导研究和交流活动,结合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通过观摩教学、巡回指导、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树立典型,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要求各试点学校建立专门的运用三种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教研制度,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四、资源的接收和管理到位,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强化

(一)强化接收管理,发挥资源效益

1、各学校都能按应用远程教育IP接收软件接收中小学课程资源,按通视接收软件接收教育部网站、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星空放送等资源。

2、各学校IP资源接收着重于教育资源部分,以与学校教学相关的内容为主(包括同步课堂、示范课、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等方面),同时兼顾农村实用技术信息,综合发挥本项目的作用。

3、各学校《软件资源管理制度》、《项目设备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及光盘管理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上墙,并严格按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对资源的管理。

4、各学校根据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节目播出安排,制定了接收计划,定时做好了远程扶贫项目资源的接收、浏览、下载、管理工作。

5、各学校的项目配发软件都在《软件登记卡》上注册,浏览接收教育资源情况都在《设备使用及接收资源记录表》上记载,下载的资源节目都在《收录资源目录》上进行编目,统一管理。

(二)面向学生,强化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让广大农村学生能和城市学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此,我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办督促各项目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三种模式的功能和作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县各项目学校将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迅速普及开来,特别注意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领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条件较好的学校,抓好了教学光盘在完善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优势;要求卫星教学收视点必须面向学生,进入课堂。各学校根据教育电视台卫星数据节目播出时间表,做出了合理安排,组织学生进行了收看。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接收、整理、刻录各种课程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充分利用卫星教学收视点所配设备,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精彩的课堂、课外活动。

我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项目办指导督促学校建立三种模式应用保障制度,区别不同学校、不同模式分学科提出课时安排要求,区别不同学校、不同模式分学科提出课时安排要求,达到了每个学生每周都有2节以上的课在装备的教学上的基本要求。各项目学校都做到了管理制度、课时安排上墙,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在抓好教育教学应用的同时,我县还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综合功能,促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当地政治、精神、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五、地方配套经费和维护运转经费落实到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影响深远

我县在全县中小学建立了5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53个多媒体教室,在农村中小学建立了6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和33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项目总投入996.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调拨664.6万元,县财政拨付332.3万元。电脑桌、多媒体教室课桌、电视机柜、交换机柜、投影仪吊架等设备则由学校自行购买。我县高度重视项目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维护运转经费由落实,保证了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转。

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将有利于在我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加快我县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利用网上和卫星教育资源,能更换教学观念、深化教育理论,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使农村的孩子能接收丰富的课程资源,接受较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有效地缩小我县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我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载的教学资源与本地学科教学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同步,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挥教研室、电教馆等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结合项目认真组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课题实验研究,做到每个学校落实10个科研课题,每学期分片区进行2次观摩教学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

PA县项目办

篇3: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为例, 结合2008年5月下旬对辽宁省部分农远项目校进行省级检查、验收和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地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还有一些工作做得不够, 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 还需客观和理性地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冷思考, 分别从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两个层面、维度出发, 采取相应措施和有针对性的办法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指导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作为。少数地方没有硬性措施、没有评价激励机制, 管理不到位, 不能将远程教育工作当作常规工作来抓, 从而使得教师不会用、不敢用、没有使用积极性, 或是想用也无资源可用, 甚至设备不能使用。如:个别项目学校没有具体分管“农远”项目的校级领导, 对“农远”项目建设和意义认识不够, 校级领导没有参加省级管理者培训班等。

(二) 人员管理方面

其一, 部分项目学校存在“农远”项目管理人员边缘化问题, 导致岗位稳定性不够。不少学校虽然在争取远程教育项目时都安排和落实了专 (兼) 职“农远”管理人员, 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 既是学科任课教师, 又是“农远”项目的管理员, 任务重、待遇低。由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农远”认识不够、观念不明确, 对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育了解不多, 看不到学校“农远”工作人员所做的繁琐工作, 导致学校“农远”人员常被视为技术工人, 待遇普遍低于“主课”教师的平均水平, 在职称评聘、调资晋级时, 量化考核成绩还比不过一般教师。这使得他们觉得搞此项工作实现不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难以保障在岗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从而导致设备无人管理和维护, 使之闲置不用。

其二, 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在检查和验收过程中发现, 在部分模式一学校中, 使用“农远”教育资源的教师一般只会播放光盘, 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 能灵活运用“农远”资源并且与自身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师寥寥无几。水平稍好的项目管理员有的也只会开机、关机、接收资源, 对资源的整合亟待提高。“农远”师资、技术人员的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挥效益的瓶颈。

其三, 各项目学校“农远工程”设备专职管理人员紧缺。“农远工程”的项目管理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是“农远工程”软硬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目前多数学校都缺少会管理与维护的技术人才, 相当多的学校还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

(三) 设备管理方面

其一, 自“农远工程”实施以来,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宁可用坏, 也别放坏”, 原因就是随着电子产品领域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设备的更新换代频率、折旧率较高, 加之保修期限等时效性很强的因素限制, 所以一定要让设备用起来, 充分发挥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益, 但从检查和验收的情况来看, 部分学校“农远”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

其二, 对“农远”设备管而不理, 从而造成“农远”设备闲置乃至挪作他用。从检查和验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远”设备主要由学校领导或农远管理人员直接管理, 虽然减少了设备及系统意外损坏的机会, 但管得太死、太严, 反而给教师学习及使用农远设备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一些学校的“农远”设备“掌控”在学校少数人手里, 甚至将设备放在办公室或个人家里, 成为校领导的专用办公设备, 教师反而很少有机会接触。

其三, 有的项目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三种模式”要求摆放设备, 出现未对相应模式的设备配备专用教室, 擅自缩减专用教室数量, 一室多用或随意将“农远”设备放在别的教室等现象。

其四, 设备日常运行和维护经费亟待落实。虽然“农远工程”设备配备和资源接收使用对学校全部免费, 但设备日常运行和维修费用对学校而言仍是不小的负担, 这也是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部分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仅设备运行电费支出也令学校不堪重负。设备到位后, 许多学校的电费支出均有大幅上升, 特别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的“模式三”学校电费支出增长十分明显。此外, 目前设备处于保修期, 维修费用暂未成为议题, 待到保修期后的维修服务和维修费用问题将会日益凸显。

其五, “农远”设备售后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设备维护保养任务繁重。“农远”设备启用后, 因自然损坏、操作不当或误判故障等原因, 设备硬件和软件的损坏或故障报修频繁。个别供应商存在售后服务不良、没有实现本土化服务、维修电话打不通、没人接、维修不及时、换货和维修时间周期长等现象;另一问题是, 虽然承包商确定一名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全县设备维修服务工作, 但由于设备布点多、范围广, 偏远山区交通闭塞, 维修人员应接不暇, 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 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方面

部分项目学校领导认识不够, 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应用和管理上有不懂或有畏难情绪, 导致出现下属责权不明、任务不清等问题。一是部分项目学校出现功能室标牌名称还不规范, 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课程表还没按要求上墙的现象。二是档案管理不齐全和不规范, 管理档案和应用档案没有按照评估和验收细则进行归类和整理。

(五) 资源的下载与管理

其一, “农远”资源接收不及时、不完整。一些学校资源存储空间受限也舍不得投资升级扩容, 设备损坏未能及时维修、更新。周未资源重播时, 部分管理人员因待遇问题、责任心不强而不愿加班, 导致一些学校资源接收不及时、下载不完整, 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与教学研究时调不出“货”来。

其二, 资源分类梳理困难。“农远工程”为各模式学校都配备了数据光盘等大量教学资源。自设备运行以来, 大多数卫星教学收视点通过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接收的教学资源也有数十G之多。面对着海量数据, 如何存储和索引已成为直接影响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可行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结合目前“农远”现状, 提出如下对策, 以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深化、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提高项目设备资源使用效益。

(一) 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健全完善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责建设

1. 加强市、县项目办建设

各市、县要承担“农远工程”的管理、指导任务,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 要读懂、学透“农远工程”的相关文件, 充分认识“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 了解设备的性能及相关要求, 加大对“农远工程”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教师对“农远”工作的认识, 实施激励政策, 推动“农远工程”的良性发展。

2. 健全项目学校管理机制

“农远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抓好“农远”工作, 孤军奋战是不行的, 它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要设立远程教育办公室, 建立健全以学校主要领导、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学校远教办公室、教导处、教研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职责, 明确分工。

(二) 加强人员管理, 保证岗位稳定、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

1. 农远项目学校要加强对农远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必须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 配备专 (兼) 职项目学校管理员, 实行岗位责任制, 落实待遇。要制定出“农远”项目管理员的管理办法, 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 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项目管理员应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其工作绩效应与本校教师“农远”资源应用技能的提高程度、教育教学应用的数量和水平挂钩。采取多种措施, 保证“农远”项目管理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有所倾斜, 保持“农远”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项目管理人员要自觉加强自身角色调整和素质的提高

一是增强自身工作职责, 做好设备管理、日常运行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备份归档工作以及宣传、校本培训和教学应用指导工作, 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更优化的资源应用环境。二是加强学习, 不断“充电”, 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三) 加强设备的规范管理, 保障正常运行

1. 落实“一保”、“三专”、“九制度”

首先, 项目学校要做到“一保”, 即保证设备的安全。一是学校完成工程建设后, 要对所有设备都进行全面登记造册, 统一纳入单位管理, 做到账物相符;制定《项目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落实管理责任, 架设避雷针、安装空调、防盗门、购买消防设备, 真正做到防火、防盗、防尘、防漏电、防雷击、防高温;使用操作要严格按照规程, 并认真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 避免设备出现人为损伤;要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并对维护情况进行登记, 安排人员值班, 确保财产安全。二是更换管理员时要做好设备的交接工作, 认真填写交接表, 由双方签字, 由学校存档。

其次, 项目学校要做到“三专”, 即保证设备和软件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人维护, 做好设备运行情况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做到“小故障不隔夜, 大故障不隔周”。

第三, 项目学校要认真落实“九项制度”, 即认真落实《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卫星教学收视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管理服务制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管理人员管理办法》、《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服务管理办法》等关于项目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用制度管理设备, 有设备才能应用。

2.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远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组建并完善各级技术支持服务队伍, 尤其是县级技术支持队伍, 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 抽调部分学校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组建成一支稳定的片区技术服务队伍, 对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负责对设备的日常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维系学校和厂商的联系。形成“县、片、校”技术服务网络, 从而进一步完善“厂商维修服务、县技术支持队伍咨询答疑、乡中心学校就近排障”的三级立体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此外, 各市、县项目办还可以通过协调沟通, 让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关系, 利用城区学校技术相对较强的优势, 为“三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人网”增加多个有力的支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网”的辐射及技术支持作用。

3. 各级项目办要将设备的售后服务问题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协调解决售后服务问题。各市县项目办要加强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监督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减轻项目学校的负担。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联系, 为项目学校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 为项目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此外还要加强对集成商的规范管理以减少不安全隐患。

4. 建立经费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有效落实运转维护经费

“农远工程”的实施与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开支。虽然一些项目市、县制定了关于“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后续资金的计划, 但还没有具体落实, 影响了“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行政部门、各项目市县可以采取县级财政从教育经费中列出一定数额专项经费予以补贴, 项目学校还要将信息技术教育费从“一费制”和“一补”中单列出来, 从学校公用费用中增加“农远”专项经费投入, 从而形成农远项目可持续发展经费“双补”和“双保”模式, 切实管好用好这笔费用,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保障体系, 用于包括设备运行和维护、软件升级更新与资源后续开发与建设、管理和各类支持服务以及人员配备和培训等费用。

(四) 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保证档案健全、完备

首先, 工程档案资料是反映本地区开展工程实施的重要资料, 各地要高度重视, 指定专人负责, 切实做好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各市、县和学校都要根据本地区工程实施的实际, 建立工程实施和资源应用档案, 没有建立的应尽快收集建立, 已经建立的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档案建设要力求规范、详实。规范就是严格按照目录要求收集整理、装订整齐;详实就是既内容丰富, 又要没有逻辑错误, 经得起推敲。所有档案材料要能反映出学校进行“农远”管理与应用工作的真实过程, 内容应包括:工程的组织管理、教师培训、设备管理、教学应用、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方面内容。

其次, 为确保工程设备安全及顺利运行, 教育主管部门及时研究制定了“三种模式”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及有关操作流程, 明确了设备维护、资源接收使用、教师岗位责任, 使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 职责分明。对于各项规章制度, 要做到各功能室统一装框上墙, 并存档备用, 认真落实, 严格执行。

(五) 资源接收整理备份要及时完整科学, 要有专人管理教学资源

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 学校远教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按时完整接收、整理和备份远教资源, 确保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 由于“农远”资源的内容丰富, 涵盖学科广泛, 存放目录较多较深, 会使广大教师浏览、查阅和调用极不方便。为方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 必须按学科、年级和资源类别科学地整理接收下载的“农远”资源, 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管理, 创建Excel电子表格资源目录, 提高索引、查找资源的效率。此外, 不仅要把已收集到的资源和光盘保管好, 还要把教师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教案、课件进行收集、整理、遴选。最后对归类整理好的资源应集中刻成光盘或建立学校资源库, 并建立资源目录, 便于教师日后查询使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发挥效益的关键阶段。“农远工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管理、讲究实效, 深入及时地研究解决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推进“三种模式”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 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缓和终端接收站点技术方案的通知[Z].教基厅[2005]5号.

[2]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辽宁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方案[EB/OL].http://www.lnen.cn/secpage.htm?actionType=viewjsp&id=3346, 2006-06-05.

[3]查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 (12) :35-39.

[4]黄志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和维护[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6) :86-88.

[5]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纵深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5-6-17.

篇4: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近年来,在中、盛市教育部门和项目办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的远程教育工作发展很快。2002年顺利实施了“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年,县教育局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和“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工作先进单位,受到省厅的表彰奖励。今年,我们又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和“试点项目”,其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为我县

109所农村初小和教学点安排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50所农村完小安排了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17所农村中学安排了多媒体教室(模式三)。

半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部、盛市项目办的安排部署,积极动员,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现已基本完成了工程任务。在项目实施中,我县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干部带头,群众支持,涌现了许许多多典型的人和事。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年3月,我县就对原“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重新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教育、计划、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县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年7月,在省上召开了项目工作现场会后,我县又于7月27日及时召开了彬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会,传达了省项目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全面安排了我县项目实施工作,印发了项目实施方案,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项目实施工作目标责任书。县委副书记张忠、副县长王生江分别到会做了重要讲话。会后,各乡镇、各校区也成立了各自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对项目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促使各部门、各乡镇、各校区及各项目学校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确保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二、多方筹资,全面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奠定项目设备安装的良好基础,~年3月,县教育局就印发了《彬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31.2万元,作为县级配套资金一次性划拨到省项目办指定资金专户上;县委组织部从党费中划拨8万元,为各项目学校统一配备了微机桌椅。县教育局千方百计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为各项目学校统一制作了“远程教育室”、“党员教育中心”、“农民技术学校”三种门牌。各乡镇、各校区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项目工作资金。炭店乡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6000元,补助给各村,做为项目启动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各村实施项目工作的积极性。义门镇党委书记蒙恩博、镇长霍忠宏,新民镇党委副书记张平均、龙高镇主管副镇长豆清泉、底店乡党委副书记杨占勇等乡镇领导多次和学区校长深入各校,研究问题,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新民学区校长张占雄、小章学区校长兰俊杰、城关学区校长贾润民等多次深入各校,协调村、校关系,争取乡村支持,检查工程进度,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新民堡子村投资一万余元,新建机房2间,装备光盘播放教室2个,村支书李呆学、村主任安耀民坚持吃住在工地,现场监督工程建设,保证了施工质量。彬县水帘洞煤矿矿长李作虎在得知水帘中学项目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后,慷慨解囊,捐资1万元,帮助水帘中学完成了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在村上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永乐镇安家河村支书安文红个人贷款3000元,投工投劳,不辞辛苦;香庙乡庄农村村主任康振兴等三名村干部垫资7000元;小章镇留丑村支书朱岁民垫资5400元,小章村支书郑和平垫资4100元;车家庄乡席家店村支书席银仓垫资4800元¨¨¨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截止8月10日,全县各乡镇总计投资70.01万元,建起中学微机教室17个,多媒体教室17个,小学光盘播放教室159个,远程教育机房50个,而且所有项目学校的防盗门窗、供电线路、照明灯具、防尘设施、电视柜等都已到位,为设备安装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矗

三、精心实施,认真完成设备安装

为了保证设备验收、安装工作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教育局负责同志多次亲临现场,具体指导设备验收、安装工作。~年9月,项目设备陆续到货后,县教育局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逐项验收设备。设备验收完毕后,县电教中心组织人员,及时将设备发放到各项目学校,县教育局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乡镇的办法派员下乡督查指导模式一设备安装工作。县委副书记张忠、县政府主管领导王生江、县教育局局长曹建平等多次下乡,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工作。10月,模式二项目设备到货后,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由主管副局长张逢春和电教中心主任张滨泉亲自带队,分组下乡,加班加点巡回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为了加快进度,确保项目工程如期完成,安装组的同志每天早上7时出发,晚上11时回家,废寝忘食、马不停蹄地安装、调试。10月19日下午,施工人员赶到北极镇雅店学校时,天已黑尽,紧张劳作了一天的同志们不顾天黑、风大,找来矿灯、手电筒挑灯夜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施工,终于完成了雅店学校的设备安装、调试任务。西坡学区校长秦振锋、城关学区校长贾润民等也多次深入基层学校,亲自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到

10月21日,模式二项目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全面投入使用。

四、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篇5: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一、互助县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 互助县共建成水利工程18类635项, 其中:中型水库1座, 小 (一) 型水库7座, 小 (二) 型水库29座, 涝池50座, 治沟骨干工程20座, 淤地坝41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0平方公里, 电管灌站87座, 水轮泵站3座, 灌溉机井48座, 喷灌工程6处, 小水电站8座, 万亩灌区10条, 民营渠道71条, 集雨利用工程1项。固定资产达4.58亿元。水利工程控制灌溉面积21.37万亩, 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22.06万人、23.47万头 (只) 牲畜的饮水不安全和困难问题。这些项目的建成,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近几年来, 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

先后实施完成了塘川河东、林川马场至包麻、西山氟水改造、南门峡七塔尔至尕寺加、五十甘滩至红崖子沟白马、东沟纳卡至塘拉、东和柳树沟、五峰平峰三村、台子下一至塘川周家、丹麻至高寨等20多项人畜饮水工程, 完成总投资5500多万元, 解决了10.1万人, 14.6万头 (只) 牲畜的饮水困难及不安全问题, 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 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力度, 逐渐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先后实施了沙塘川东渠中低产田改造、丹麻西渠中低产田改造一、二期、本坑沟灌区改造一、二期、高寨和平渠节水改造、昝扎水库灌区改造等10多项农业综合开发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 完成总投资7500多万元, 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达6.8万亩, 初步实现了部分灌区节水化, 灌区的水利用系数达到了0.5左右,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河道防洪设施得到加强

投资2600万元, 完成了威远镇河道综合整治, 湟水诃高寨段防洪堤防等工程,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防洪灾涝的损失,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投资2700多万元实施并完成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一、二期、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哈拉直沟流域坝系、燕麦川生态修复、东沟流域坝系等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通过近几年积极争取, 互助县的灌区骨干工程主干渠改造已基本完成, 但干渠以下的支斗渠 (以村为单位的民用灌区, 大部分为土渠) 的配套建设及节水改造任务还比较繁重。

2.人畜饮水形势依然严峻。经过多年的努力, 互助县已解决了22.06万人23.47万头 (只) 牲畜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这些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地区大部分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工程战线长、规模大、造价高, 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 也是今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难点。

3.控制性的蓄水工程比较缺乏, 水资源比较紧缺。尤其是红崖子沟流域, 由于缺乏控制性的蓄水工程, 在每年春灌、亩灌时水资源相当紧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同时在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中, 农民节水意识淡薄, 工程及生物性节水技术缺乏, 大水漫灌、用人畜饮水工程浇菜地等现象普遍存在,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 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

4.水利工程维修和管理经费严重短缺。互助县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年代久, 标准低 (水库、涝池、电灌站、机井) , 部分灌区配套不完善, 支渠以下民营渠道所占比例较大, 加之缺乏维修管护经费, 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 用水保障能力降低, 急需维修改造, 而全县每年收取水费仅90万元, 经测算, 互助县水利工程每年的维修养护经费需450多万元, 收取的水费远远满足不了工程的维修养护。

5.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互助县水利工程达600多项, 而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60名, 只占27%, 还不到三分之一。且加之近几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多, 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紧缺。

6.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难度大, 由于受地域经济条件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限制, 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难度较大。

7.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综合投入减少, 治理步伐减缓。近几年国家生态治理投入重点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因此, 作为东部农业区, 投入一年比一年减少。

三、对今后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水利基础产业地位, 立足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着力重点加快水源建设、人畜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工程, 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服务体系。按照先进、节水、高效、科学、经济的原则, 建设多环节统筹供水、高效用水的新型农田灌区,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 努力扩大灌溉面积, 提高灌区效益, 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

把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做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 紧密结合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及水源条件,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部实施”的原则, 重点实施丹麻荆州至高塞镇、西山至蔡家堡水改造、东沟石窝至东山等20多项人畜饮水工程, 解决丹麻、高寨、西山、蔡家堡、东山、东沟等乡镇的12万人, 14.7万头 (只) 牲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使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由65%提高90%以上。

(二) 加快以水资源调控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要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基础上, 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 制定出科学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大力加强以水资源调控为主的功能的骨干工程建设, 主要从蓄水、引水、提水、集水和跨流域调水等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本县的水资源;根据全省水利建设规划布局, 积极争取实施一批调水蓄水骨干工程, 调剂弥补不足;充分应用降水和地表水, 形成布局合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当前应集中搞好湟水北干渠南门峡灌区支渠、五峰北干渠等灌区续建配套, 争取松多水库的立项建设, 缓解红崖之沟流域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 提高现有灌溉面积的保障率。

(三) 加快以节水为中心的农业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农业是社会用水大户, 改变农业传统种植和灌溉方式, 加快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行, 充分利用好现有水资源, 使其效益最大化, 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节水工程配套建设, 在改造提高主要灌区骨干工程运行质量的基础上, 加大田间节水配套工程建设, 重点抓好灌区的渠道配套, 实施土地平整, 提高灌溉均匀度, 提高灌区土壤蓄水能力及灌溉水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管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改进地面灌溉, 建立与节水灌溉先进设施相适应的节灌高效种植模式, 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产出效益。

(四) 加快以适应和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的水利工程配套建设。

立足实际, 在水利工程规划中, 尽量考虑到设施农业布局, 采取“引、提、蓄”等措施发展水利, 积极适应和服务于设施农业。对每条河流旁分布的河滩地、平地、沟台地, 采取“引、提、蓄”发展灌溉农业;对部分因地表水不足、无水可引的耕地, 通过打机井的方式, 提取地下水解决灌溉问题;加快对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灌溉能力;根据地形特点, 采用不同的渠系配套模式, 河谷川水地区以“井、丰”字形配套, 浅水地区以山顶旱窖蓄水池为枢纽, 以“爪“字形配套, 提高灌区水利利用率。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用水户自发形成的农田灌溉制度, 改变在一定时段轮流浇水为根据需要随时浇水, 保证设施农业长期用水要求。

(五) 加快以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流域为主的环境建设。

针对全县缺水的现状, 农业开发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水源上, 蓄好雨水, 用好水井, 引好库塘水, 多途径开辟水源。按照“蓄水为主, 抽取为辅”的原则, 积极兴建地面拦蓄水工程, 新建或续建现有小水库、涝池, 增加地表水拦蓄能力。在地形条件复杂、位置较高地区, 采取拦蓄雨季地表坡面、沟道径流, 或引导汇集小山泉, 建设水池、水窖等微型群系拦水工程, 再利用山地的自然落差, 对农作物进行自压 (或加压) 节水灌溉, 保证农作物关键期的用水。加快水源涵养和流域生态治理建设, 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 认真落实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措施。在巩固以往小流域治理成果的同时, 全力搞好脑山生态自我修复工作, 加快实施林川、哈拉直沟、五十流域坝系、水磨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 实行大封育、小治理, 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尽最大努力为农业用水建设足够的水源地, 最大限度保证农业用水需要。

(六) 加快以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科学运行机制建设。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改变按亩、按人头收费的方式, 逐步推进用水计量收费, 提高公众的节约保护意识和水商品意识, 降低管理成本, 实现人水和谐。加快水利设施产权改革。根据《青海省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意见》和《互助县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 重点对涝池、机井、电灌站、人畜饮水、小 (二) 型水库、骨干工程实施产权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转让所有权,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 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投入, 盘活现有水利资产, 改国家和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多元化、多层次投入, 做带民建、民用、民营。岁受益户较多的工程, 成立农民用水者管理协会, 将用水问题由政府包办交给农民自己办理, 由协会对体系内的工程进行管理和使用。水管单位本着兴利除害、综合运筹的原则, 做好对工程受益者的监督与指导工作, 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通过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调动农民参与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并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有效机制, 营造全民管水的良好氛围, 使互助县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摘要:阐述了互助县的水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论证了今后工作的决策建议, 使全县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篇6: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新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 一般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学校附近, 户型为两室一厅或一室一厅, 每套面积40至50平方米左右, 有的地方则是利用富余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经过改造, 作为教师周转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 不仅直接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 而且为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推进义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不仅改善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无房住、住危房、校外租房的窘况, 还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适合不同层次教师需求的住房建设模式。同时, 带动了农村教师产权房的建设, 促进了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的整体改善。

为全面推进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 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优化师资均衡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日前, 湖北省对今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一要坚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通过加快周转房建设和建设教师住宅小区等多种途径,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基本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无房住、住危房、校外租房的现状, 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条件。

二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 (市) 尽快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分解落实责任, 切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的建设。

三要统筹规划周转房的建设, 采取新建和改建两种模式, 新建, 即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 减免相关规费。改建, 即利用安全可用的闲置校舍, 通过改造建成小户型的教师周转房。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在县城附近或乡镇政府所在地, 统一开发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师住宅小区, 由教师按成本价购买, 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扎根农村、终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四要按照《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维修和改造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实行以奖代补, 对地方政府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县 (市) 给予奖励, 并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五要积极筹措资金, 各县 (市) 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广开筹资渠道。

六要确保质量。对周转房的建设一定要按照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进行施工, 同时严格控制住房建设造价, 努力降低成本, 确保真正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民心工程。

篇7:要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几年来, 我们在公主岭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 秉承“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的工作理念, 本着“研究、指导、服务”的指导思想, 从抢抓机遇的现实出发, 充分认识到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胆解放思想, 拓宽视野, 立足本地实际, 放眼省内外, 在“建、管、用”上下功夫, 在“培训、研究、指导、服务”上做文章, 坚持走规范发展和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 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于基层学校, 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教研教改工作, 初步实现了我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长足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一、坚持规范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稳步推进

在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教育局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下, 学校把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纳入日程、摆上位置,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几年来累计投入近200万元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资金, 完善了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更新, 建立了“公主岭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从而为我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此基础上, 学校按照吉林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标准中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要求, 建立和完善了八室六系统, “八室”即:网站工作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音像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综合实验室、心理实验室。“六系统”即:网站信息发布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系统、FTP文件传输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这六个系统构成了公主岭市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八室”、“六系统”的建设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软硬件基础。

2009年, 我们又投入近30万元增加了硬件防火墙和最新的病毒防护系统, 提高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增添了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和数字题库系统, 并且不断引进中央电教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优质资源, 现在自有资源总量达到2TB。公主岭市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系统的建设基本上达到了区域内先进水平。我们通过信息网络平台, 向广大中小学教师及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远程教育手段, 支持各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和自主学习。信息网络平台的开通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 不仅方便了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为基层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 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 我市中小学的教研和培训工作都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培训和指导。

二、注重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作用

一是基础在建设, 关键在利用。

首先, 我们加大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力度。

为了加强设备的管理, 市教育局制定了《公主岭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办法》,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规定, 同时为了管好、用好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与课程的有效对接,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教育局又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每年教育专项督导评估之中, 从保障机制、资源管理、应用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等方面对所有学校进行了严格认真的评估, 并及时召开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专项总结表彰会。同时还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的管理指导力度, 要求各校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每年我们电教馆人员都深入到基层学校检查指导信息技术课的开课情况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

二是加强培训管理, 提高资源应用水平。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 而发挥远程教育工程效益的落脚点是资源应用。我们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过程中把资源应用作为工作重点, 通过培训指导、典型引路、制度建设等措施, 充分调动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推进远程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我们采取“多层次、宽领域、重实效”的培训方式, 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类培训, 如:通过开展培训者培训, 提高教研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培训者队伍;在省电教馆的大力支持下, 对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国家级远程培训, 提高了校长在“三种模式”应用中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同时针对资源应用的薄弱点, 把培训的重心下移, 做到把培训的触角延伸到每一所村小。我市共有村级小学261所, 为了配合我市开展的标准化村级小学建设, 我们共组织三次村小校长信息技术培训班, 参加培训人数200余人, 参培率达到80%。目前, 村小校长已经成为村小应用教育技术的骨干, 是他们带领着村小教师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带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提高了最基层教师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通过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 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2009年我们参加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为期18天共10个学科的国家级远程培训, 培训人数3907人。另外, 我们还为吉林省安康医院、市人事局、市人民法院举办了8期信息技术培训班, 培训人数500余人次, 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三是坚持以活动为载体, 推动工作开展。

为了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 注重发挥电教示范校的引领作用, 相继在公主岭一中、实验小学和二十家子中心校组织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场会, 通过现场观摩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示范课和经验交流, 使与会领导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对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几次现场会的召开, 推动了我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远程教育应用水平的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综合性很强, 教育技术必须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 而且要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效链接,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了课堂的魅力与活力。随着我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步走进我市教师的常规教学中。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教育的现代化, 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的火花。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全员教师的素质普遍提高, 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在四平市组织的教育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 我市参评教师中有8节荣获一等奖, 9节荣获二等奖, 20节荣获三等奖。参赛课时数和获奖数创历年最高水平。在2009年的全省城乡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活动中, 我市选送作品236件, 其中69件作品获一等奖, 参赛作品数和获奖率也是空前的。我市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已经被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积极接受和充分认可, 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银达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新西兰留学生课余时间打工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