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2024-04-30

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精选8篇)

篇1: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我为转型跨越做贡献”征文

韩店工商所郭少峰

一、高瞻远瞩,全省吹响跨越发展的号角

2010年7月29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中提到:“我们必须以无畏的胆略和务实的举措,从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计划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封闭守成,小农意识,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要牢牢树立转型跨越是山西发展必由之路的思想。

2011年4月22日,全市干部大会。市委书记田喜荣向330多万长治人民发出进军令: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省委书记袁纯清 “7〃29”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

2011年4月,长治市工商局党组,为深入落实国家工商总局“五个更加”和省工商局“五增五创”工作主题,为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促进全市工商系统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出了实施“五提工程”的工作主题,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大力实施服务提质工程、监管提力工程、维权提效工程、执法提级工程和形象提升工

程,优质高效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2011年,县级党组为保证转型发展出台“八问责”制度。

二、与时俱进,当好服务转型跨越发展中的“经济卫士” 着眼今天,放眼未来,我个人认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增五创”工作主题,认真践行“五个更加”根本要求,忠实履行“四个创新”基本目标,扎实推进“五个深化”工作举措,坚持做到监管与服务并重,才能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创先争优。

(一)、认清发展大局,立足工商职能定位。

袁纯清书记指出:“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是山西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具有登高望远、谋划未来的眼光,认清山西未来的发展路径,反思当前自身的问题与不足,立足工商职能定位,提出全新的发展战略和更高的工作要求,为转型发展提供环境和支持。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要自觉把工商工作放在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中考虑,更加自觉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战略的高度、创新的思维强化监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做到服务转型敢于建功立业,创新监管敢于领先一步,各项工

作敢于争创一流。

(二)、深化服务理念,做到主高效创新服务。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剧烈变革的今天,在经济发展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发展问题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深化服务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个中心,全力服务发展这个大局,在已有基础之上,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在活跃市场主体、活跃融资平台、活跃品牌资源、活跃信用活动、活跃发展环境等方面上下足工夫,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促进市场各类经济主体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快发展、大发展,真正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创新服务,切实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充分发挥好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的职能作用。

(三)、强化市场监管,培育转型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市场监管面临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复杂、多变。面对这种监管局面,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深化市场监管手段,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完善市场监管机制、防范市场监管风险,在查处常规市场监管领域、监管重心、监管重点、监管行业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查处虚拟市场、查处高端市场、查处新

型业态、查处新兴行业、查处新兴领域、查处新型市场等方面违法行为上下足工夫,不断探索市场监管新思路、新模式、新手段、新机制,以适应市场发展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担负起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任。

深入开展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打假维权力度,重点查处仿冒企业注册商标、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监管维权关口前移,做到维权管理属地化、责任落实网络化,发挥“12315”平台作用,实现消费维权快速反应、应急处置。逐步建立起政府牵头、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消费维权体系和常态机制,有效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培育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商户留得住、做得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推崇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

袁纯清书记说:“创新是生命,标准是价值。既要适应市场又要敢于引领市场”。这句话指导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强树立品牌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品牌战略,从能源型经济向品牌型经济转变。努力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率,力争驰、著名商标数量得到稳步提升。同时,指导企业利用广告提高商标知名美誉度,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指导知名商标企业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商标在推动企业品牌经营和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建设创业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五)、大力帮扶企业,切实服务发展。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要不断完善企业帮扶政策,创新企业帮扶方法,多方面齐抓手助推企业发展。一是推行绿色通道跟踪服务制度,建立年检服务专用通道,放宽个体工商户登记名称核准条件、变更登记条件限制、创办企业经营场所限制。二是尽职尽责服务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发展,并积极鼓励多种创业形式,对创业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帮扶。三是做好银企沟通员,密切银企关系,建立沟通机制,通过搭建银企合作、互惠共赢的桥梁,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取得长足发展。四是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强化“真招助企,真心留企,真能引企”的服务理念,大力支持信息、生物、新材料产业和现代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推动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诚招商多途径招商引资。

“山西转型发展正当其时,山西跨越发展前景灿烂。”我们要抓紧时代赋予的机遇,迎接挑战,排除万难,鼓足勇气,开放思路,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

篇2: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总方略。税务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要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中有所作为,就要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已任,充分发挥好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服务发展的职能作用,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政支撑、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一、强化收入措施,确保组织收入,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政府要投资民生工程、社会公共事业等,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税务部门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为国聚财,为民收税。首先要采用有效措施增收入。通过培植后续税源、涵养潜在税源、拓展地方税源保证税基的扩大,税收的增长。通过强化征收管理,税源管理专业化、纳税评估精细化、信息管税系统化保证征收手段的有效,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其次要

强化重点税源监控促收入。税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大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对重点税源情况调研、分析,牢牢抓住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再次要突出稽查保收入。要树立严格执法也是优质服务的观念,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进行表彰奖励,做到奖惩严明,起到良好导向作用。总之,要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和禁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完成好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结构调整,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税务部门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落实好各项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一是要领会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税收政策。作为基础税务部门,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的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就是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好的支持,在政策的落实中,特别是

国家制定适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产业15%的低税率,购买安全生产、节能节水设备抵扣投资额10%的税额,对公益事业“三免三减半”等。二是要树立“不落实优惠政策就是征过头税”的理念。制定考核监督机制,对不落实的人、不落实的事进行责任追究。三是要打造“政策洼地”。我们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提出可行性报告,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争取更多有利于转型和综改的政策倾斜,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及政策体系,打造“政策洼地”,以政策创新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建立有效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要服务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做大做强。税务部门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服务经济的职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征纳和谐的氛围。第一,树立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的理念。秉承“大税收、大服务”的理念,积极处理好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两大核心业务之间的关系,创新纳税服

务工作观念,加强纳税服务理论体系建设,用具有山西地税特点的服务理念引领基层人员服务好转型跨越发展。第二,打造地税纳税服务优质品牌。要以争创全国一流水平为目标,在继续巩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传统性常规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落实好“两制”、“两个减负”和“两个操作示范”,进一步打造地税纳税服务优质品牌。第三,要建立纳税服务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整合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效为标准构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响应纳税人的合理需求。第四,优化纲税服务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深化网上申报、电子缴税、机打发票等业务,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办税,进一步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人是第一资源。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局中,只有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加强干部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本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做一名优秀的税务干部。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就业务素质、工作技能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税务干部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廉政教育。树立“监督教育就是关爱”的理念,教育税务干部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确保我们的干部队伍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不出事。

篇3: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标准化是服务绿色转型的第一抓手

从最基本的职能优势———标准入手, 太原市质监局浅尝初试,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怎样才算是绿色转型?用什么样的尺度来衡量绿色转型?从何处下手抓绿色转型呢?用太原市市长张兵生的话, “在这个问题上, 政府走了一截弯路。刚提出绿色转型时, 大家都有畏难情绪, 畏难说明这项工作有潜力。拿不出实施方案, 绿色转型就是空话。太原市质监局从标准化原理、作用和效果上论证了建立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的可行性, 我们才发现, 用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办法做绿色转型的工作, 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以标准化工作为切入点, 为太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为地方经济服务, 太原市质监局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运用标准体系协调、规范系统性问题是标准化的优势, 但绿色转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如此宏大的系统, 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太原市质监局知难而上, 先后学习太原市委、市政府有关绿色转型方面的文件、讲话、指示, 掌握其精神实质。学习“绿色浙江”、“绿色大连”等城市的先进做法, 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太原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实际需要, 本着立足体系、面向应用的原则, 太原市质监局提出了用标准体系来综合、集成、创新现有各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关标准, 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绿色转型标准体系, 在标准层面实现软性突破。撰写了《太原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的设计与研究》论文, 阐述绿色标准在绿色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编制了《太原绿色转型标准体系工作方案》草案, 报送太原市委、市政府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 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为使这一体系更科学、严谨、合理, 更符合实际, 太原市质监局编制人员一遍遍翻阅大量的国家标准, 多次专程去北京拜访奥组委、国家标准委、北京市质监局和中南财经大学的相关学者、专家, 虚心请教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学的有关知识, 聆听各方面专家的建议。通过各种会议培训、详解实例、分析现状……30多次地反复征求意见、研讨、修改, 力求使标准得到完善和提升。历时8个多月, 《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第1部分:总则》和《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第2部分:框架》终于通过了专家审定。参加审定的国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标准体系结构合理、覆盖广泛, 对太原市各部门制定各类绿色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该标准充分运用标准化的优化、简化、系统化的原则, 对太原市绿色转型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和优化, 为太原市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全省、全国首创!

根据太原市政府的要求, 顺应绿色转型发展的需求, 太原市质监局乘势而上, 一鼓作气, 在太原市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组织领导下, 又负责起草了《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第3部分:实施》和《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第4部分:评价与改进》。在《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的总框架下, 相应绿色标准应运而生, 太原市质监局指导协助各级各部门编写并发布了《太原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与使用规范》、《太原市绿色餐饮企业规范》、《太原市绿色商业零售企业规范》、《太原市旅行社绿色服务评定标准》、《太原市绿色工业企业导则》、《太原市绿色医院导则》、《太原市绿色学校标准》等20多个绿色标准, 涉及农业、教育、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城建、环保、行政执法等多个领域。日前, 由太原市质监局指导, 太原市水务局、广电局、行政执法局起草的《太原市河道管理规范》、《太原市绿色传媒》、《太原市绿色执法》等6项标准已经邀请专家初审, 有5项标准已于2009年底发布实施。

绿色标准体系引发连锁效应

太原市推行城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 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政府、市场、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推进绿色转型的联合阵线和复合动力系统。为确保绿色转型标准准确实施, 太原市质监局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了覆盖全市各部委局办,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一把手”、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参加的各级各类标准化培训班。通过培训, 太原市各部委局办及相关单位加深了对标准、标准化知识的理解, 由原来的一筹莫展转变为制定标准的热情空前高涨。太原市已逐步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 各县区分级管理, 部门相互协调, 专家出谋划策, 各方良性互动的绿色转型推进机制。围绕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太原严格实施“绿色高压线”, 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了企业转型, 实现了优胜劣汰。目前, 太原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 山西名牌产品73个, 2008年太原市53家名牌企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超过75%。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 以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太原市9家老陈醋企业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并于2009年6月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山西省地方标准《山西老陈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细则》的颁布实施, 更为老陈醋这一特色产品穿上了“保护衣”, 增强了太原老陈醋的市场竞争力。此外, 绿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拥有35项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规范建设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5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40多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提升, 城乡清洁工程、道路拓宽改造、天然气置换等惠民工程让百姓直接受益。拥有2 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 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篇4: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一、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财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财政部门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经济波动剧烈、重点税源严重减收等不利因素影响,积极主动协调税务部门,强化征管措施,狠抓挖潜增收,财政收入“块头”不断壮大,收支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2008—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五级跳”,相继突破30亿元、60亿元、80亿元、90亿元、100亿元大关,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是2007年的3.7倍,成为继武汉、襄阳、宜昌、十堰之后,全省第5个财政总收入跨入百亿元“俱乐部”的地市;全市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由2008年14.9亿元增至2012年的50.7亿元,年均增长35.8%,2012年总量是2007年的4.2倍;全市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012年完成36.8亿元,是2007年4.7倍,占全市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7%,比2007年提高7.1个百分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完成地方公共预算支出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是2007年的3.6倍。

二、服务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财税杠杆作用日益凸现

结合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中央、省重大产业资金政策,超前调研,主动参与市级顶层方案预案设计,当好发展参谋。不断调整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先后制定市对高新区、漳河新区财政体制,设立两地金库,进一步理顺市区分配关系,调动了两区发展积极性。密切关注和掌握中央、省投资政策,与市直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主动跑省进京,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2012年,全市净争取上级各类补助和项目资金90亿元,比2011年增加近7亿元,比2007年增加近63.4亿元。不断加大发展投入,2008—2012年全市共用于工业、农业、科技等三方面的财政投入达102.5亿元,年均投入20.5亿元。其中,2012年投入27.2亿元,是2007年的4.1倍。市本级每年也整合一定的建设资金,用于设立科技风险基金、工业投资项目奖励和园区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零收费制度改革,为李宁、中集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促进项目尽早投产达产。认真落实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此外,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了“八艺节”、省十三运会、油菜花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开展。

三、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投入大幅增长

将民生支出作为预算第一支出,优先安排,全力保障。積极筹措配套资金,参与制度设计,稳步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改革政策的落实;全面落实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促进就业、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各项民生政策,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生活待遇水平。2012年,全市实现民生支出11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1亿元的77.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四项直接民生支出61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4亿元,比2007年增加近45.6亿元。此外,通过提高单位公用经费标准,增加公车补助等方式,逐步提高市直单位经费保障水平;通过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和发放生活补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

四、财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更加精细

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行市直部门预算细化评审,将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并于去年全部纳入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试行国库支付清算无纸化,财政资金清算效率和动态监控水平有效提高。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非税收入税式管理,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各项收入全部及时清缴入库。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2008-2012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合计36.2亿元,年均7.2亿元,资金节约率达9.1%。稳步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通过创新评审方法,出台量化考核标准,完善评审约束机制,提高评审效率和质量。自2009年市评审中心成立以来,四年共评审金额73.3亿元,年均审减率达12%。此外,其他一些改革工作也在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如会计建账监管的“荆门模式”,基层财政建设及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改革得到省厅肯定,在全省推广;财政基础工作受到财政部领导的关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受到全国性表彰等等。

五、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多年来,围绕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三大建设,不断创新方式,优化载体,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坚持一年一度的春节集训制度,一年一个主题,相互衔接、延续递进,为干部职工树立思想和行动指南,促进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台阶。结合部门实际,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强财政基础工作、财政文化建设等,在活动中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开门纳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工作,简化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行上挂下派和内部轮岗交流制度,选拔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到省财政厅跟班学习,帮助开拓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通过严格的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督促各项工作快速高效落实。目前,全市财政系统有7个单位获省级或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有44个单位获市级或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市财政局连续3次荣获市级最佳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仅2012年,市财政局就获市级以上单项荣誉表彰达46项。

篇5: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省情,提出了未来几年我省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地税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地税部门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的新使命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地方的大发展,都是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的。转型发展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跨越发展是一种突破常规的赶超发展,是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同样都需要解放思想。袁纯清书记立足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在讲话中提出了“加快结构转型,构建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的要求,为我们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主攻方向,必将引领全省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面临争先发展形势和难得机遇,我们怎么办?近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税费收入总量先后从2006年的不足10亿元,以每年近10个亿的增幅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36亿元,增长幅度、收入进度和超收比例等主要指标连续三年均居全省前列。一方面,我们既要看到近几年来忻州地税快速发展积累的扎实基础,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全市税收总量仍然偏小的现实,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争先跨越,努力实现新突破。要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大局,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税收收入规模的较快扩张,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营造公平的征纳环境,全面发挥聚集财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积极支持和促进忻州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结忻州地税近几年来解放思想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和成果,进一步坚定深化“三个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忻州地税自2007年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以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工作方法、征管手段和用人机制“三个创新”,成功解决了全市地税工作面临的税源短缺、经费不足、干部队伍结构偏老的难题,成功走出了壮大贫困地区可用财力、贫困地区税收精细化管理、条管单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三条新路”,推动了全市地税事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工作方法,从政策源头挖掘税源,开辟壮大贫困地区可用财力的新路

忻州市骨干税源缺乏,能否拓宽组织收入的思路和视野,能否跳出原有思维模式,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面对忻州地方财力基础薄弱的困境,市局领导班子从维护贫困地区人民利益的高度出发,经过反复思考和分析,抱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从争取税源政策入手,积极破解跨区域税收分配难题。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神华集团所属的神朔、朔黄两条铁路专线,有288公里的路段穿越我市8个县市境内,我市付出巨大的土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成本,但是按照国家原来的税收法规政策,这两条铁路运营实现的营业税几年来一直全部在其机构所在地陕西榆林缴纳。2007年,市局新一任领导班子抓住这一事关忻州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等不靠,积极向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争取神朔铁路营业税分省缴纳政策。市局主要领导带领相关单位人员先后十余次赴财政部、税务总局反映情况、陈述理由、争取支持,最终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以文件形式专门特案规定神朔铁路从2008年1月起按省分段缴纳营业税。该项政策争取成功之后,市局主要领导又先后五上北京、七赴陕西协调该项税款的落实,最终于2008年8月促成神朔铁路运输营业税正式在我市正常入库,连同随后参照执行的朔黄铁路每年可为我市市级财政带来超过3个多亿的收入增量。同时,市局还于2008年成功争取到神东保德煤矿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这两项重大税收政策的争取,为忻州地方财力带来了每年6亿多元的税收增量。

(二)创新征管手段,实现科技兴税,闯出贫困地区税收精细化管理新路

忻州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全市地税面临征管战线较长、管理难度较大的困境,如何通过强化征管手段促进发展,贫困地区能否实现科技兴税,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面对传统的征收管理模式,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认为只有创新征管手段,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提升科学化、精细化专业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征管的长足发展。2007年,我们在全市地税系统开展了银行网络缴税、电子核税、电子网络审批和征管档案“一户式”电子管理等征管手段“四项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拓宽纳税申报方式上,由传统的办税服务厅集中缴税转向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银行网络缴税;在改革个体户定额核定的方式上,由落后的人工核税转向先进的电子核税;在突破征管档案旧有管理模式上,由繁琐的人工管理转向便捷的“一户式”电子化管理;在革新行政审批模式上,由慢节奏的手工传递审批转向高效率的电子网络审批。征管手段“四项创新”把大量容易滋生不规范、不到位、不廉洁等问题的执法环节纳入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执法人员与纳税人的直接接触,排除了人情税、关系税等人为因素对规范执法的干扰,有效地规范了税收执法,优化了纳税服务。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简报》专刊报道了忻州地税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予以推广。

(三)创新用人机制,实施“5+1”长效用人新机制,趟出条管单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路

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保障。2007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忻州地税组建十四年积淀的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更新缓慢、年龄结构偏老、工作活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要不要改革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调研和征求意见,在符合上级要求、符合忻州地税实际、符合干部职工意愿的基础上,市局果断推出了“5+1”长效用人新机制,即:实行5个制度(竞争上岗制、职务任期制、领导干部交流制、考核评价制、末位淘汰制)和1个办法(关于推进干部年轻化的办法)。目前这一用人新机制已在全市地税系统顺利实施,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干部使用格局,在全系统形成了凝心聚力、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创先争位、活力迸发的喜人局面,此做法受到省委组织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批示推广。实践证明,“5+1”长效用人机制符合市委书记董洪运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句话、二十个字”中关于“选贤”的标准和要求,符合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所讲的“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的用人导向和风气。2009年,我们又制定出台了《忻州市地税局科级领导干部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淘汰处罚办法》,形成了灵活、合理、具备科学导向的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淘汰处罚指标体系,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金道铭对我局这一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忻州市地税局的这一举措很有探索性,值得高度重视”。

忻州地税就是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中全面实施工作方法创新、征管手段创新、用人机制创新等“三个创新”,才产生了“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典型、弘扬“右玉精神”的典型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全省地税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荣获“双优单位”,连续三年获全市行政执法单位政风行风评议第一名,多项创新经验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2009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以“最强的竞争力是创新”为题报道了我们创建文明的经验和做法。

三、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三个创新”的发展成果,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袁纯清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开展思想解放讨论活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跨越发展的保证。忻州市地税系统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大税收”、“大服务”理念,全面落实全市地税“1423l”工作思路,一手抓巩固深化“三个创新”,一手抓夯实提升管理基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推动地税事业快速发展。今后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组织收入的压力依然较大。同时,我们更要认清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坚持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应对各种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深化工作方法创新,需要重点把握制度建设与督查落实两个着力点,实现“治本”与“治标”统筹兼顾

加强督查落实可以创造“治本”的条件,制度建设可以巩固“治标”的成果,我们需要继续引申工作方法创新,一手抓好制度建设,一手抓好督查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关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构建推进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工作项目的督查跟踪力度,既要肯定成绩和亮点,又要敢于“挑刺揭短”,着力提升行政效能,不断推动工作落实。结合近期市委提出的“市民素质提升”行动,要在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税收管理员、税收稽查员、机关行政管理人员中选树一批落实市民素质提升行动的先进典型,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人人争做好公仆好市民,维护“全国文明单位”形象,进一步推动工作方法创新。

(三)进一步深化征管手段“四项创新”,需要重点把握提升税收科技含量和优化征纳关系两个着力点,实现征管效率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和普遍性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要运用科学的税收管理方法,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切实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息化形成的硬件优势与技术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银行网络缴税、电子核税、电子网络审批、征管档案“一户式”电子管理等征管手段“四项创新”成果,打造出科技含量高、管理效能好、纳税服务优的税收征管平台。要创新工作理念,优化服务载体,精心打造纳税服务优势平台,努力推进办税特色服务,以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科学管理。要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完善服务,既要面向所有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规范化服务,也要根据不同纳税人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切实做到纳税服务需求及时响应,纳税服务效能大幅提升,纳税人办税负担明显减轻,纳税人满意度持续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四)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创新,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素质教育与作风建设两个着力点,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塑造的全面发展

篇6: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2012年5月2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协职能、促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一简要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做到“党委领导到位、政府支持到位、政协履职到位”,政协组织在全县跨越发展中奏出了强音、在开拓创新中彰显了特色、在自身建设中迸发了活力,成为了我县实现“五大目标”、建设幸福大竹的参谋部、智囊团和加速器。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用事业营造氛围

坚持把政协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党的事业凝聚县委一班人的思想共识,营造政协工作良好氛围。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将政协工作纳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县委常委会学习上级有关政协工作精神,听取政协工作汇报,研究政协工作发展。县委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政协工作,人大、政府分别明确一名领导联系政协工作。凡事关政协的重大问题,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过问、亲自批阅。重视发挥政协

领导同志的积极作用,安排政协主要领导挂包重点项目,政协副主席参与重大项目指挥实施,放心、放手让政协班子成员发挥才智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二是政治上充分尊重。坚持政协主席列席县委常委会议,副主席列席人大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创新开展政协专委会对口联系县级部门,参加部门重要会议。县委、县政府定期邀请政协委员进行座谈,及时通报情况,沟通思想,听取意见和建议。对政协的重要调研成果和建议,县委认真研究处理,并限时予以答复。

三是制度上重点保证。县委、县政府先后修订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政协工作、党外人士参加重要活动、政协委员考察调研等制度,建立健全了《政协领导参加有关重要会议制度》、《重要情况向政协通报制度》、《提案办理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等,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社会关注的政协工作氛围非常浓厚。

二、紧扣要务,用发展凝聚力量

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包容性强等优势,积极为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搭建广阔舞台。

第一,以增进共识为重,凝聚各界之力。认真落实“三在前、三在先”要求,坚持并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将政治协商纳入县委决策程序,做到“一个100%,三个全部实现”,即:县委作— 2 —

出的重大决策,如护城河治理、国道外迁、土地滩水库建设、山后快速通道建设等,100%主动协商在党委决定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十二五”规划、2020年城市总规等,全部实现先协商后决策;乡镇党委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等重要人事安排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全部实现先协商后决定;制定的工业发展“30条”、服务业发展“10条”等创新措施,全部实现先协商后通过,增强了协商的主动性和统一性,避免了协商的随意性和形式化,达成了广泛共识,凝聚了多方合力。

第二,以加快发展为要,谋求跨越之策。主动给政协点题目、交任务,引导政协委员投身“两化互动”、新村建设、文化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去年以来,先后安排政协委员就软环境建设、保障房建设、食品安全等14个课题和交通基础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等31个专项进行视察调研,县政协提出了《关于山前山后统筹发展的报告》、《关于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等15个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专题报告,县委、县政府均一一批示落实。同时,县委还采取委托政协举办议政会、听证会、约谈会和主题论坛等形式,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资政,第一时间倾听委员意见,为县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以决策落实为上,促进监督之实。完善监督机制,主动接受民主监督。知情环节,建立了重要决策向政协通报制度。

沟通环节,建立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同政协组织及其专委会对口联系制度,定期沟通情况,交换意见。评议环节,县委批转了《政协大竹县委员会关于向重点执纪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委派政协委员担任行风监督员的试行办法》等文件,支持鼓励政协委员对执纪执法部门开展民主监督。截至目前,累计聘请政协委员302人次担任行风监督员,开展行风民主评议8次,评议单位15个,有效促进了作风大转变、发展大推进。反馈环节,加大对委员提案、委员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的交办和督办力度,及时向政协通报办理转化情况。2011年,共收到提案136件,审查立案134件,2件作为意见转有关单位,办复率达100%,委员满意及基本满意率达99%。

三、优化环境,用创新激活源头

大力探索支持政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建设“和谐、活力、务实、创新”政协。

一是加强政协班子建设。利用换届契机,调整充实新一届政协委员,委员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断优化。加强政协班子配备,选推2名县级部门“一把手”担任政协副主席,选配19名精明肯干的干部担任委室正副主任,选调3名文秘人员充实到各委室,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支持政协建立和完善制度,加强政协常委及委员业务培训,政协组织成为了政治坚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协作、廉洁奉献的坚强集体。— 4 —

二是全力支持政协创新。大力支持政协筹办“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大竹县乡友智力支乡联谊会”等团体,举办“委员沙龙”、“委员五个一”等活动,鼓励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创新建言平台、交流平台和履职方式,放手放权支持政协委员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服务发展的先锋、促推跨越的先锋。

三是努力创设无忧环境。落实政协办公经费预算,全力保障政协机关办公设备、公务用车等所需经费,确保了机关办公无忧。加大委员活动经费投入,将政协全委会等大型会议纳入县会务中心统一承办,将政协听证会、专题约谈会及委员视察调研等所需经费纳入财政统一保障,确保了政协活动无忧。坚持“看德才选贤能、凭实绩用干部”导向,加大政协干部交流力度,大胆使用年轻有为、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政协干部,先后有2名政协中层年轻干部提拔为乡镇党委书记,确保了干部前途无忧。

篇7: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税系统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围绕市委、市政府‚转型提升、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好中求快‛的总要求,找准税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助推作用,主动对接,优化服务,把国税工作融入湖州经济发展大局之中,全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主要举措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转型升级工作机制

结合湖州国税实际,我局从建立健全转型升级工作机制入手,把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税收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是从年初开始,明确将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的要求和部署,制定实施《深化‚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局‚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深化‚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策落实情况季报、服务举措交流以及工作例会制度,并确定专人担任联络员,定期向各基层单位通报工作进度。

二是在工作考核中增设了‚服务经济奖‛、‚优质服务奖‛等单项奖评比,对基层单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举措,特别是落实税收政策、纳税服务、建言献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三是完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根据纳 1

税规模、进出口规模、股改上市、项目投入、科技创新等情况,确定联系服务对象,通过走访调研,重点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创新举措,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务实有效

我局把市委、市政府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要求同国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创新税收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一是深入开展税收经济联动调研。探索建立新增工业企业税收贡献调查长效机制,按照每百万投资税收、每亩土地税收、人均税收、吨标准煤税收等四个指标,对全市‚十一五‛期间新办税务登记且注册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或美元、欧元200万元)以上的597户工业企业开展税收贡献调查,并进行特点分析,为政府招商选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决策服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文贲、副市长杨建新分别对此项工作作出了肯定性批示。为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深入开展税收政策效应的分析评估。对童装、木地板、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等产业税源的调研分析,围绕提升地方重点特色产业的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面临产业实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从税收角度提出转型升级的建议,如针对金属管道与不锈钢产业提出了持续支撑龙头企业发展以增进产业做大做强,推动行业重组以增进产业发展质量提高,促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建议,并通过《国税专报》等形式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沟通,建言献策。

二是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辅导。为了使纳税人更好地了解掌握各类优惠政策,我局对增值税转型改革、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进行梳理,出台了湖州国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40条措施,并印发成册,分发到企业手中,加强宣传辅导,发挥好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如增值税转型改革体现了结构性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政策目标,扩大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就是以减税形式直接让利给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逐步增强投资信心,加快转型升级。同时,为扶持全市90户境外投资‚走出去‛企业发展,在湖州国税门户网站开辟‚走出去‛企业服务模块,提供相关税收知识和政策查询、下载等服务;召开政策宣讲会,对企业境外所得税抵免、税收协定相关条文释义、应对国际税收纠纷措施等进行讲解。

三是不折不扣落实税收政策。用足用好各项税收政策和国税部门促进湖州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40条措施,通过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出口退税政策、所得税优惠措施、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等,引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让一切税收政策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让一切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受益于税收政策。从我市近两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申报抵扣情况来看,企业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在新政实施后的第一个月即2009年1月份为最低,仅为861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年全市企业共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8.86亿元,同比增长96.45%,增幅列全省第一。今年1-9月份,全市共受理企业申报固定资产抵扣8.38亿元,3

同比增长50.55%。同时,前三季度,全市办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退税35268万元,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所得税方面,我局制定‚鼓励进入、优化服务、促进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办法以及落实协定待遇服务‚走出去‛企业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包括动漫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创业投资企业企业、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的所得税减免税优惠,以及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方面的政策。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额5043万元,引导纳税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上,我局依托‚征退税一体化‛管理,开通了出口退税预警提醒服务,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退税未申报、逾期申报等风险,确保做到企业当月申报、当月审核、当月退税。同时,加强与人行沟通联系,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企业,确保退税资金及时到账。截至9月底,全市共办理出口退(免)税47.36亿元,同比增长40.66%。如光伏产业是近年我市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之一,2010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出口退(免)税额达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倍;今年前三个季度,该产业实现出口退(免)税2.43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同时,以光伏新能源中的太阳能电池生产龙头企业恒基光伏为例,该企业今年1-9月份出口额为1.63亿美元,同比增加1.33亿美元;实现退税1.78亿元,同比增加1.43亿元。

三、优化服务,营造助推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我局一直把优化服务摆在突出位臵,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增强服务针对性,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环境。

一是构建纳税人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建立纳税服务定点监测网络,纳税人可以通过网站、电话、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办税服务厅的‚税企联系箱‛等途径,第一时间向国税部门反映在办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得到有效解决。我局在上门走访中,发现荣幸橡胶(湖州)有限公司等5家日资企业由于不熟悉税收政策,没有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而不能及时申报抵扣购买机器设备进项税金。我局主动牵头、多方联系,供货方重新开具了专用发票,使企业顺利办理了约19万元的进项税额抵扣,企业特意致信表示感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水霖作出批示,称赞:‚国税部门作风优良、服务高效,营造了良好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引资环境‛。

二是推出个性化服务方式。制定实施《湖州市国家税务局基层单位纳税服务规范(试行)》,在推进纳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分类服务,采取上门、预约等服务形式为纳税人解决个性化需求。如湖州大润发超市由于公司性质变更,每年电费支出的增值税无法抵扣,今年至少损失60万元。我局了解情况后,组成协调小组,经过多次调研和协调电力部门,顺利为大润发解决了增值税税款抵扣问题,对此企业特意致信市纪委对国税部门优质服务表示感谢。为扶持湖笔产业发展,在南浔区善琏 5

镇湖笔文化园开设纳税服务工作站,派出人员辅导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和规范财务核算,还对符合条件的一般纳税人发放农产品收购凭证,解决了生产企业进项抵扣凭证取得难的问题。

三是公平税负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在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水平的同时,公平税负、维护行业税收秩序也是国税部门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如根据织里童装‚低、小、散‛的产业格局以及经营渠道多样化的特点,以社会化征管为依托,实施童装产业税源分类管理。织里童装产业的国税收入由2004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0400万元,六年间增长了13倍。马以市长对此作出批示:“创新征管办法,公平企业税负,值得充分肯定。”为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我局设立矿产行业增值税分类监控指标,依托电耗、硫酸耗等参数对蓄电池企业开展纳税评估,从公平税负、营造良好税收环境的角度,加快矿山及蓄电池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

四是转变作风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我局把创先争优的意识渗透到国税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提升。国税干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本领和执行力。从6月份全市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至今,注重将民主评议与税收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落实湖州国税价值理念、推进国税特色创新工作有机结合,与深化‚三个年‛活动有机结合,推动民主评议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如在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编发民主评议专刊等形式层层发动,加强宣传,使每一个干部都充分认识民主评议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营造民主评议氛围。6

篇8: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2010年7月29日, 省委召开了全省领导干部大会, 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做了题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 袁纯清书记多次提到标准和标准化问题, 把标准和标准化工作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讲到工业新型化时, 袁书记强调, 要突出创新引领、标准为上。创新是生命, 标准是价值。既要适应市场又要敢于引领市场, 敢于在优势领域创制技术路线、生产模式和技术标准, 实现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谈到农业现代化时, 袁书记指出, 农业现代化的水平首先取决于规模化的程度。没有规模化, 就没有标准化, 就没有高效益。袁书记的重要讲话, 深刻阐述了标准和标准化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做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标准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担负着全面履行《标准化法》赋予的各项职能, 包括省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查、批准、发布和各级标准的组织实施、宣传推广、监督管理等。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和袁纯清书记的讲话要求, 就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入总结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准确把握当前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 切实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努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围绕大局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成效显著

从2007年我省正式启动标准化战略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全省各级标准化机构、各行业部门和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坚持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 大力创新工业标准化, 努力建设服务业标准化, 全省标准化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截至2010年2月, 全省共发布各类地方标准515项, 办理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653项, 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7个, 确立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1个, 承担国家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6个, 2007年一次由省政府组织征集并最终承担国家标准项目20多项, 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我省共有两个企业荣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特别是2009年以来, 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 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一、标准化工作机制得到创新

标准化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其中包括沟通协调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工作制度。为此, 我们积极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 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 出台了多项标准化工作制度, 在完成好国家标准委设立的标准化项目基础上, 新建并启动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个, 制定发布地方标准65项, 确立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14个,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30多项。逐步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特别是经费保障机制, 为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有关要求, 加强与环保、经济信息、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充分发挥技术机构的技术优势, 制定发布了《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锅炉经济运行与管理》、《LED照明灯》等多项地方标准,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清洁替代能源方面, 发挥我省全国醇醚燃料生产试点省份的资源和先行优势, 在国内率先提出包含17项地方标准在内的省级醇醚燃料标准体系, 目前已经发布4项产品标准, 其中两项标准经修改已上升为国家标准, 即将发布实施。围绕推动我省服务业发展, 制定发布了《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6项系列地方标准。在《山西省旅游景区景点服务通则》的基础上, 制定发布了《客运出租车营运服务规范》、《尧庙-华门旅游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 为提升我省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围绕我省三大农业经济区和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制定发布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汾州核桃》、《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淡水水产健康养殖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 有力促进了我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围绕太原市委、市政府实施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 制定发布了涉及医疗、教育、农业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太原市绿色转型系列地方标准共22项, 在全国开创了运用标准化理念和手段进行城市综合管理的先河。

三、标准化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是集中展示标准制定、实施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平台, 对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我省的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已经从单一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拓展到服务业、循环经济和良好行为企业等多个领域。目前, 我省已建或在建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8个、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31个、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1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1个;同时, 我们还申报了太原、长治、晋城、运城四个“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综合示范市”项目, 这四个项目已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专家调研, 目前正在审批中。

四、参与国家标准化项目的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 我省企事业单位、科研技术机构参与国家标准化项目工作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工作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目前, 我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共承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7个, 涉及煤化工、新型能源、轻工、日化等我省传统优势领域, 已初步形成了开展各自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工作机制, 掌握了这些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权和话语权。我省相关单位积极申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40余项, 国家标准委陆续批准下达了20多项, 有些已批准发布, 有些正在积极进行中。在国家标准委为奖励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标准项目而设立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中, 晋城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精华科工贸有限公司制定的企业标准获得三等奖。可以说, 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来, 我省的国家标准化项目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涌现出一批在国家标准化工作方面积极有为、成效显著的企业、事业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和国家农副加工产品及白酒质检中心两个国家级中心,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服务我省支柱产业发展, 提升全省标准化工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认清形势增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自觉性、紧迫感

第一,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是实现质量立省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提升到国家公共政策的高度, 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要求, 全社会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 充分发挥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全省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使山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 质量是标准的表现形式, 一个高质量的产品首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标准。我省太重、太钢等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 关键在于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当前, 全省上下正在大力推进质量立省战略, 努力实现质量振兴伟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牢牢抓住标准这个基础、这个龙头, 做到标准开路、标准先行。只有把标准化这个战略抓好了, 质量立省战略才能具有牢固的基础, 才具备取得成效的条件, 才能真正实现全省的质量振兴。

第二,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山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 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比较滞后, 科技水平较低, 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增加自有品牌产品和自主技术,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就难以解决,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 大量的实践证明, 没有技术标准作为支撑和先导, 就不会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 要突破核心技术, 加快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要增加自有品牌产品和自主技术及标准出口比重;要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从战略高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省是煤炭资源大省, 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重省,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 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但首要的任务是立足山西实际, 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围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重点工作, 制定、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否则, 节能减排就无从下手, 就无从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无从对工作效果进行衡量, 节能减排就是一句空话, 就是纸上谈兵。

第四,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

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而质量安全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标准是安全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是保障安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条件。我们要切实处理好标准与市场稳定、社会稳定的关系, 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维护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刻认识做好标准化工作对维护质量安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 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同时, 引导消费需求,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标准化战略向纵深发展

今年是标准化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机遇之年, 也是我省标准化战略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之年。近年来, 实施标准化战略在我省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对标准化工作日益重视, 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标准化工作更加关注。在这样的机遇面前, 作为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 全省质监系统要进一步围绕大局, 进一步开拓创新, 进一步努力提升标准化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以更加有效、更加扎实的工作回报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回报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期待。

一、进一步准确把握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技术标准定位于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公共政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标准化工作与国家和我省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方向。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深入研究探索标准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 深入探索标准化在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生产力方面的政策把关作用, 深入探索标准化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政策引领作用, 深入探索标准化在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作用, 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 夯实基础, 引领方向。

二、进一步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技术标准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化工作要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中心, 围绕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等的要求, 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企业、标准化技术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科研院所的作用, 着力在替代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农业及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制定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当前, 要重点抓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完善、长治市农业标准化推广和晋中市、临汾市旅游服务标准化成果扩大工作, 总结成功经验, 全面引申标准化战略。要严把地方标准立项、审查和批准发布关, 不断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努力达到“制定一个标准, 规范一个行业, 带动一方经济”的效果,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进一步着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

我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来, 标准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的科学发展。要注重加强沟通协调和报告, 围绕国家和我省以及各行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 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实施标准化战略中出现的新问题, 形成推进各行业标准化发展的有效机制;要注重加强管理, 按照国家标准委提出的“强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 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增强标准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严格办事程序, 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注重强化服务意识, 把标准化工作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 切实增强标准化工作服务全局、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注重加强宣传和培训, 充分利用“3·15”、世界标准日等时机, 加强宣传引导, 提升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在全社会形成“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不断提高标准化干部队伍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标准化专业队伍。为标准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上一篇:送早餐活动总结下一篇:四年级上册全册作文参考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