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2024-04-25

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精选8篇)

篇1: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地 税 调 研

第四期

门源县地税局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门源县地税局马国政 税收来源于经济,又反作用于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组织地方财政收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调节社会分配的重要职能。作为地税部门,应自觉地将工作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去思考、去筹划,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全力做好聚财文章。近年来,我县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过90%,可以说,地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因此,地税部门积极推进依法治税,确保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不但能有效地为地方财政聚集财力,保证公共财政支出的需要,而且能有效地扶持经济的发展,确保社会的稳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地税部门征收的税种多,税额小,税源零星分散,征收管理难度大。但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用好、用活、用足、用准税收政策,紧紧依靠各项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地税部门的职能作用,就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组织收入的实现。

二、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税收收入规模,税收收入的实现要以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基础。地税部门在抓好组织收入的同时,要树立“税收服务于经济”的观念,运用好税收这一重要的宏观调控杠杆,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完成税收任务的关系,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要坚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市场需求,搞好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正确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增加税收。综合运用税收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素质的提高。一是注重发挥税收杠杆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支持大项目建设,努力培植骨干税源。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培植大财源的重中之重,支持发展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多的骨干税源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发挥龙头效应,带动和辐射相关配套产业的跟进发展,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全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第三产业是繁荣发展地方经济的加速器,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通过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信息等新型行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做强地方主体财源。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税收开辟新的经济税源。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起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新型经济体系,为地税收入增长提供更稳定、更广泛的来源。二是注重发挥税收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积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弱势群体就业工作,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各类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积极支持“三农”

工作,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种植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做好残疾人保障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以及工会经费、资源补偿费、价格调节基金等规费的代征、代收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税,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税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监管保障。一是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具体执法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好 “两个关系”,即:完成收入任务与严格依法治税的关系,严格组织收入原则,把税收收入的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征收服从政策,任务服从税源,把税收管理工作从收入导向型转移到法制导向型,用法律制约不良税收行为的发生;追求执法效率与体现执法公平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公平执法理念,严格掌控执法尺度,防止和制止收“人情税”和“关系税”的现象,防止执法不严造成的纳税人税负不公,切实维护好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让纳税人在同一稳定的政策和执法环境下放心干事创业,创造财富。二是大力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围绕营造良好的经济税收秩序,进一步健全对纳税人的服务和管理新机制。考虑到现时税收政策日益繁杂、税收征管措施更加严格、面临的纳税风险越来越大的现实状况,坚持从人性化管理出发,以有效预防和规避风险为目标,建立起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和谐新理念,有意识地指导和引导企业实施纳税风险管理,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防火,避免利益受到损失,保护和发展好纳税人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对全社会的税收宣传机制。坚持日常宣传、专项宣传与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切实提高影响力和渗透力,促使纳税人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提

高纳税遵从度。进一步建立对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机制。以还诚信纳税者一个公道,保护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努力把准经济脉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好参谋。对地税部门来讲,大力组织收入,为国聚财是首要的大事,积极主动提供信息,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参谋也是一项重要职责。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调研分析,特别针对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工作,形成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分析报告,为各级领导决策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一是加强经济税收分析。税收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积极开展经济税收分析,全面把握经济税收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宏观方面,关注政治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收的影响、重视国际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在微观方面,强化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的总量分析、强化税收完成情况的结构性分析、强化重点税源情况分析。二是加强政策效应。当前,国家税收政策不断有新的调整和完善,认真研究各种税收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措施和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寻找新的政策结合点,积极向党委政府提供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壮大产业的意见;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协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通过对引进项目的预期投资收益分析、税收收入分析和适用政策分析,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还要树立起税收政策的资源观念,通过对各地税收政策运用情况的研究,通过与相同区位地区的经济指标和税收指标分析,找差异、寻差距、提建议,为政府提供积极的决策参考意见。

五、积极帮扶企业发展,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

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把地税工作为地方经济

发展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纳税人。

要发挥地税部门的信息优势和业务优势,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以壮大经营规模。帮助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按照“两则”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严格财务核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主动参与当地政府举行的企业发展项目论证会等重大经济活动,用好、用活、用足、用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提供税收政策导向,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扶持,培植好后续税源,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为纳税人提供办税快、效率高、效能佳的办税服务。首先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尽快推行和普及网上咨询、申报、审批、缴税等功能,降低纳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拉近税企双方距离。其次要大力建设“阳光税务”工程,提高办税公开和透明度,要以诚信办税换取诚信纳税。把互信、和谐、双赢或多赢作为税企关系的主旋律,建立一种经常化的沟通、交流、协作机制,消除征纳矛盾,增进税企感情,实现税企共创和谐征纳氛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发挥地税的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且是地税工作的一项实际内容。既要收好税,确保税收收入任务圆满完成,又要肩负起服务纳税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地税部门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积极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业绩来助推藏区先行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多作贡献。本期报:州地税局,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电视台、各报社 本期送:本局各局长、纪检组长、各科室,档。

门源县地税局办公室2011年10月25日印

篇2: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

行政监察是国家行政系统内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予以监督的一种法律制度。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由于行政监察主体、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使它在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认真研究和努力探讨新形势下的行政监察工作意义重大。

一、提高认识,增强履行行政监察职能的主动性和紧迫感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逐步深入,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领域越来越宽,任务也越来越重。作为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一是发挥行政监察职能是完善党政监督体制的内在要求。纪检、监察机关都是专门的监督机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合署办公以后,无论是党内监督,还是行政监督,都是监督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可以减少工作交叉,使党政监督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效能。二是发挥行政监察职能是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政府形象的有效举措。抓好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不但有利于督促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进一步改进作风,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政府部门认真纠正和处理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改进措施,完善工作制度,密切党群关系,提升政府形象。三是发挥行政监察职能是深化治本

措施,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需要。当前,腐败行为的主体大多数是公务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尤其是反腐败斗争从侧重治标到标本兼治,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的力度以后,很多方面涉及到政府部门的业务工作。发挥行政监察职能,就是要把行政监察监督渗透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面,规范行政行为,防范和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发挥行政监察职能是履行职责,促进政府职能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既是《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神圣职责,也是政府适应入世形势,职能与国际接轨,逐步走向规范的重要体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将行政监察工作逐步寓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事项的贯彻落实开展行政监察,保证政令畅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以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优势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行政监察工作只有立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来开展,工作才会有起色,也才能充满活力。一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开展行政监察,保证改革措施顺利实施。要善于运用《行政监察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力和手段,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坚决纠正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行为,严肃查处因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确保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基层,落到实处。二是贴紧经济建设,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积极有效地开展行政监察,保证廉洁高效。作为政府内设的监督部门,行政监察工作与政府各项业务联系密切,与经济工作贴得比较紧。行政监察机关要善于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主动深入到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立足保驾护航、清礁除障,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部位的跟踪检查,以堵塞漏洞,促进管理,提高效率。三是抓住群众反映、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执法监察,保证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执法监察,是行政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纠评建并举的方针,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治理整顿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行政监察工作对部门和行业治理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风貌。

三、完善制度,确保行政监察工作有章可循、取得实效行为需要用制度来约束,管理需要用制度来规范。行政监察工作要从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从遏制性治理向预防性治理、从被动纠正向依法治理方向发展,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坚持及时地向政府请示、报告工作,主动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既是《行政监察法》的要求,也是行政监察机关职责和义务的本质要求。要强化对政府负责的意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和大案要案的查处等重大监察事项,都应及时向政府请示、报告,对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都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使政府全面了解行政监察工作的情况,实现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

导。二是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行政监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专业性强,单由行政监察一家负责,工作难以深入。为此,要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建立由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财政、物价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要工作的安排、重大事项的部署,组织协调行政监察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三是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制度。纪检和监察工作有共性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区别,要在对共性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管理的同时,把行政监察工作的任务、目标和责任纳入目标管理,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实行量化动态考核,从而强化各级行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四是严格执行政投诉和责任追究制。要以信访举报和投诉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行政投诉机制,着力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效率低下、办事推诿等问题。对行政投诉和行政监察中发现的问题,要帮助督促整改,并狠抓责任追究,坚决反对重监督检查,轻追究处理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违规问题得到有效地纠正,违纪违法行为得到严肃处理,保证依法行政,树立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创新,不断推进行政监察工作深入开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行政监察工作也日益深入,越来越多地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都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在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的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行政监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思路及方法。一要整合力量。纪检监察机关在行政监察工作中,要进一步理顺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经济监督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关系,既要敢于唱主角,主动参与行政监察,又要善于当配角,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行政监察的效果,真正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和合力。二是创新方式。要拓宽行政监察的渠道,充分利用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促进行政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采取听取汇报、抽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和检查评议等多种形式开展行政监察;要主动介入,防微杜渐,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行政监察和作风建设、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行政监察工作的完整性。三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适应形势要求,重视机关作风改进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熟悉业务、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干部队伍,为行政监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实际,认真履行职责,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监督、惩处等各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1、切实履行教育职能,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融入反腐倡廉教育之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之中,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倡导廉洁从政氛围,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廉洁环境。

2、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促进科学发展落实。要紧贴中心工作,谋划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及时了解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作的落实情况,了解党员干部执行决策和措施的情况,确保政令畅通;要突出监督重点,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3、切实履行惩处职能,解除科学发展障碍。要充分运用惩处手段,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突破口,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妨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严肃处理违背科学发展观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尤其是查处违反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的各种腐败问题。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肃查处各种办事拖沓、效率不高、作风不实、办事不公的现象,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篇3: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1.1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央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纪检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 因此, 一定要将其深入落实到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之中。

1.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科学发展观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坚持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不断增强为中心和大局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及敏锐性, 努力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时效性。

1.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目标。

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反腐倡廉的重任, 职责的履行必须有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战斗队伍作为保证。纪检监察工作应努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1.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能的根本保证。

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使命就是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深入企业建设的第一线, 针对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将关口前移、防范在先, 将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发展重要决策和措施之中, 探索直接有效地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的方式、方法, 为全面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2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工作上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关键

2.1 变被动为主动。

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纪检监察工作与公司各阶段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促进反腐倡廉与企业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

2.2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要求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把握“创新”的时代灵魂, 全面推进纪检监察工作思路创新, 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谋划新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 做到机制、载体和制度的创新。

2.3 既不缺位, 也不越位。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 这是党中央确定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必须妥善处理好反腐倡廉领导体制中的各种关系, 形成共同合力,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功能, 以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2.4 抓住制度建设根本。

在制度建设中坚持立行并重,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形成靠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体制机制。

2.5 加强自身素质提升。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纪检监察人员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 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积极探索和把握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要着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形成新思维, 充分借鉴不同领域和学科关于反腐败的研究成果, 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3 联系实际、开拓创新, 措施上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

3.1 加强廉政教育, 优化发展环境。

在国网公司深化“两个转变”的进程中, 面对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 要始终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坚持深入宣传反腐倡廉形势任务, 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培训、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

3.2 强化中心意识, 保证政令畅通。

对企业重大决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了解有关情况, 对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性地研究对策, 提出纪律要求。改进监督方法, 把监督的关口前移, 逐步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立体监督管理网络。

3.3 推进制度创新, 严肃制度执行。

进一步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研究推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努力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使制度执行情况与业绩考核挂钩, 严格责任追究。

3.4 深化效能监察, 促进管理高效。

紧紧围绕公司决策部署开展监督检查, 把效能监察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由纠偏纠错向改进管理、提升效能的转变。

3.5 加大办案力度, 发挥治本功效。

认真执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处理办法》, 提高受理工作效率。对于群众来信来访, 紧急问题马上办, 重点问题优先办, 疑难问题联合办, 尽量少转多自办, 保证快查速结。对于一些重大信访, 班子的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加以解决。

3.6 主动组织协调, 形成整体合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发挥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作用, 形成反腐倡廉的工作合力。结合“危险点”分析, 围绕安全生产管理、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成本控制等关键领域, 选题立项开展效能监察。督促有关职能管理部门严格履行专业管理职责, 有效规避风险, 确保管理规范、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

3.7 注重素质提升, 适应形势需要。

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党的忠诚卫士, 当群众的贴心人”, 主动服务于群众;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 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行好职责。

4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努力构建反腐倡廉工作新格局

4.1 树立“一盘棋”思想, 以“大协同”建立反腐倡廉新机制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建立“大协同”工作机制, 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的高度融合, 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效率, 保证企业科学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 “大协同”意识就是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党政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纪委组织协调的作用, 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真正做到党委统一领导。

4.2 强化“干事、干净”理念, 以“大宣教”打造反腐倡廉软环境

突出“干事、干净”核心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资源,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形成宣传教育的整体合力, 以“大宣教”打造反腐倡廉软环境, 以廉洁从业教育为重点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实现由少数人承担任务向全员参与转变, 培育员工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营造尊廉崇廉氛围。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重言教、更重身教, 增强宣教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

4.3 构建“全覆盖”网络, 以“大监督”筑牢干事创业安全区

篇4: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这次全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座谈会是本届最后一次会议。五年来,全省人大教科文卫系统的同志紧密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紧扣时代主题、关注民生热点、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认真履职尽责。每年一次的座谈会,都能够结合工作要点,确定会议议题,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工作。本次会议主题是“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刚才各市州作了发言,介绍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有理论有实践,听后很受启发。结合会议主题和大家的发言,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题、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重要决定之后,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用一届中央全会来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足见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重申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总目标,并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讲话对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总书记“7·23”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文化氛围。

二、全面贯彻中央《决定》和我省《实施意见》,充分把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央《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为贯彻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省委于2011年12月召开九届十二次全会,通过了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做出了明确部署。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支持边境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发展民办非营利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大力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管好、用好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公共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管理和服务创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加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其他文化场馆活动经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国有文化单位、体育、教育等机构开展公益文化活动,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帮扶机制,关注困难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定期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上是我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要认真理解和把握,明确重点,使工作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三、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的职能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省文化事业大发展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就文化领域而言,国家将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列入有关法律,单独制定和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等一批法律法规,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文化立法工作,特别是地方立法工作还需要加强。如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点鲜明,通过立法加强对黑土地文化、长白山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是人大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省委文化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各级人大应把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做好文化立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规定。没有立法权的各市人大,应积极参与有关调研活动,配合上级人大的文化立法工作。

(二)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为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保障。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决定重大事项这一职权,对涉及文化建设重大事项,在充分调研论证、认真审议基础上,适时做出决定或决议,同时要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视察、跟踪检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促使政府把有关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使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形成的审议意见成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三)有效行使监督权,为文化惠民提供强大动力。常委会要把文化监督摆到应有位置,与经济监督和其他监督统筹考虑,紧紧抓住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重大事项,开展监督工作。当前应重点在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抵制境外腐朽文化渗透、改善农村文化条件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委员会要加强与文化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常委会开展文化监督当好参谋助手。

(四)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有的放矢地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一是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代表进行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的培训,组织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增强其参与热情,为加快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组织代表抓住文化建设中带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并通过抓好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出谋献策作用。三是鼓励和引导代表积极参与和支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五)加强人大机关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机关。要把机关文化建设作为凝聚力量、树立形象、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建设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和谐人大机关。要重视改善人大机关的文化生活。在经费、设施等方面为机关文化活动创造条件。重视营造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氛围,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良好的文化观念,努力建设文明机关、和谐机关、学习型机关,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

篇5: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镇巴县人民检察院

位于陕西南部的大巴山脚下,有一个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服务大局、善打硬仗的执法机关——镇巴县人民检察院。近年来,该院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线,立足职能,围绕大局,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在今年上半年省委政法委组织的群众对队伍满意度测评中,该院位居全省检察机关第5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测评中,干部群众满意度达99.6%。

立足职能 执法为民显成效

近年来,镇巴县检察院紧紧抓住检察业务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围绕全县工作中心和大局,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努力追求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该院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坚持以查办新农村建设和涉农工程项目等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先后立案查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19件19人(涉农案件10件10人),其中,大案5件5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今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该县黎坝乡在实施土地复垦时对土地造成严重损毁的问题后,该院迅速立案查处了县国土资源局分管复垦的原副局长和复垦中心主任受贿窝案,在该县引起了强烈震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坚持惩防并举,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治理商业贿赂犯罪和救灾重建工作大局,以预防公共权益、公共项目、公共资金管理中的职务犯罪为重点,先后开展预防调查8件,针对发案单位开展预防4件,开展专项预防宣传活动7件、行业系统预防6件,针对公共投资项目开展重点工程预防6件,较好地发挥了在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加强同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提前介入、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增强打击合力。去年以来,共批准和决定逮捕63件79人,起诉81件89人,案件的结案率、准确率、有罪判决率均达到100%,有力打击了犯罪,维护了一方平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和主观恶性不大的 轻微犯罪,依法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从宽处理,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在诉讼监督中,积极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去年以来,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4件15人,1案被评为全省十佳立案监督案件,监督法院刑期计算错误1案,减少被告人刑期15天,针对公安机关批捕后随意取保、以保代侦等情况制定的《关于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监督办法》,被全市通报表彰;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10件,法院改判10件,改判率为100%;以防止超期羁押、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以及监外执行人员为监督重点,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该县看守所连续六年无一起超期羁押案件、无一起事故发生。

从严治检 提升素能树形象

镇巴县检察院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检察工作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检察队伍。坚持以班子建设为龙头,调整充实班子成员4名,优化了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下降3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100%。并通过“三个一”活动,即每年每人作一次专题讲座、每人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一篇调研文章、每人承办一件重大案件,不断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坚持以政治思想建设为先导,加强检察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 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念和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理念。大力开展晋升学历教育、正规化分类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狠抓司法考试和人才招录,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检察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比去年初上升2个百分点;先后有18名干警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牢固树立正人先正己,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观念,在全市率先推行了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纪检监察部门同步介入制度、办案考察回访制度;并把对干警的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之外,制定了《检察人员8小时外活动规范》,向干警家属发出了《家庭助廉倡议书》,聘请1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干警作风监督员,形成了由个人、家庭、社会组成的8小时外监督管理网络;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的监督考核力度,对获省、市各项表彰和全市对口考核前三名的科室或个人,予以重奖,对在全市目标考核中末位和在本院连续两年考核末位的,责令部门负责人主动辞职,在全院形成了和衷共济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情系百姓 为民服务得民心

镇巴县检察院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切实把亲民、爱民、为民的措施落实 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近年来,该院花费10余万元建立了检务公开电子触摸屏,群众办事指南栏、干警去向牌,公开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办案期限,极大方便了来访和办事群众。对来访的群众笑脸相迎、热茶相敬,详细了解其诉讼请求。并积极推行首办负责制、挂牌接待制、点名接待制,让群众信赖的检察官接访,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析案释法,并能结合接待来访、办理申诉案件,积极帮助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今年,该院协助市院成功化解息诉了一起长达6年的上访案件。扎实开展“两下移、三贴近”活动,深入全县24个乡镇,开展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主动了解、解决群众诉求。今年以来,先后在社区、乡镇设立联系点6个,带案下访、巡访20次,为群众送去法律书籍2000余册,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00余次,直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6件。并捐款5000余元,协调资金50余万元,修建便民桥2座,解决了近4000群众过河难的问题。

篇6: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一、地税收入对工业区财政具有支撑作用

曹妃甸2002年开始前期建设,2006年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期。据工业区管委会统计,2006年全年实现投资98.9亿元,超过了以前所有建设投资总和,标志着曹妃甸建设开始驰入“快车道”。一年来,各项围海造地工程的全面展开,煤码头、原油码头、LNG码头、精品钢基地陆续开始前期建设,以及矿石码头投入全面运营,曹妃甸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火朝天景象。在这一年中,工业区地税局作为一支新成立的机构,在组织税收工作中依据税收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和堵漏增收,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3855.7万元,其中税收收入13346.7万元,占当年工业区财政总收入的94.8%,是工业区财政收入的重中之重。

进入2007年以来,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抢抓机遇、科学分析、提早谋划,对开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建设项目,落实责任单位,确定投资计划。据工业区管委会资料显示,2007年工业区重点建设项目将有5类63项,一是以服务区造地等项目为代表的围海造地工程,这也是曹妃甸建设的最基础工程;二是以煤码头、原油码头项目为代表的港口建设及港口附建工程;三是精品钢基地建设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这也是曹妃甸最具标志性的工程建设;四是以唐曹高速项目为代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是其他工程。上述工程预计投资总额将达到300亿元,这为地税收入提供了充足的税源。在工商企业尚未形成生产力的期间内,地方税收必将保持着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

从曹妃甸的整体发展规划来看,其开发建设工期长、投资大。工业区生产力布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围绕大码头、大钢铁、大电力、大化工的建设,前景蔚然可观。但无论是现在未形成生产能力,还是将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仍将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体现在:一是港口运营实现税收。矿石码头设计能力为年接卸矿石3000万吨,煤码头设计能力为年输出2亿吨,加上原油码头、LNG码头及其他散货码头,港口运营收入将是地税主要税源。二是工程建设实现税收。曹妃甸工业区是纯粹意义的“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三通”,到围海造地,再到工程项目建设,整个投资过程都与地方税收密切相关。三是房地产开发实现税收。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生产项目的逐步深入,与之配套的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建设也将迅速投入,其产生的地方税收必将成为工业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织部分。

二、近期影响地税工作的几个问题

从2006年组织收入情况看,曹妃甸工业区地税收入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分行业构成中,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税收为全局税收收入的主体,左右着区局税收,乃至工业区的财政收入。二是建筑业税收收入中,以外来施工企业实现营业税为主。由于曹妃甸属新开发建设的工业区,区内尚未形成较强能力的建筑企业,外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营业税就地缴纳,但所形成的所得税仍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回机构所在地缴纳,造成了利益外流。三是从分税种来看,税收构成以营业税为主,其他税收为辅。这同其他传统县区地税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地方税种四分天下的格局不同。也表现了区域税收对营业税的依赖性,税收征管的延展空间不大。四是工业区建设全面展开,工程项目之多,施工队伍之多不虚“一号工程”的称谓。一个项目发包给多个队伍,一个队伍承担多个项目标段,使得工程项目与施工队伍相互交叉,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难度。

上述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当前乃至一段时期内影响地税部门税收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是地税收入以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营业税为主,地方税收构成单一,收入进度取决于投资进度和营运收入,税收弹性小。新办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由国税管理,独资、合伙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固定不会成为工业区内主流经济性质,也决定着区地税部门不可能在所得税的管理上有太大作为。

二是项目广泛、工程浩大、队伍庞杂、人员众多,给税收管理造成一定难度。随着续建与新建工程的全面展开,曹妃甸2007年工程将达到60多项,投资总额将达数百亿元。据我们初步统计,目前在区内施工的队伍,仅较大规模的总承包企业就有70余个,其下的分、转包企业和“三包”队伍、清包工队伍将有数百个,工地施工人员总量将达到数万人,随着工程展开将会更多,这对新建不久、人员较少的地税部门来说,确实是个考验。

三是地税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曹妃甸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浓厚的区域特色,地税干部还没能及时转变原有的税收管理思维定势,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支持

企业发展的思路不开阔。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单纯考虑税收收入和财政需求,容易形成税收围着财政转的“就税论税”的被动局面,不能较好地发挥地税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发挥地税职能作用,促进工业区地方经济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视察曹妃甸工业区时强调,“曹妃甸是一张白纸,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要想在这张白纸上做出漂亮文章,那需要所有建设者群策群力,各尽其责。笔者认为,地税局作为工业区的一个职能部门,要认真处理好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做好执法与服务两篇文章。

(一)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收入

1.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一个处在建设期的工业区,面临的工程浩大、项目繁多、问题多样,五湖四海的建设单位云集于此,给规范地税执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地税机关在税收管理中,要想真正体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关系,首先就要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管理规范,严格按照税收规定和税法程序办事。既不能巧立名目多征税款,也不能擅自减免税收,真正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从而保证地方税收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

2.大力组织收入,增强税收计划的科学性。曹妃甸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期,并将在今后若干年内保持现状,这就对我们的税收计划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尽量使税收计划做到科学、准确,实现地税收入的及时均衡入库。因此,地税部门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客观公正地搞好税源调查,掌握税源底数。另一方面还要细化收入指标,通过税收管理员,将收入计划详细分解到每个纳税人、每个工程项目,从而有利于科学把握税源,均衡合理地组织收入。此外,还要建立起严格的组织收入考核制度,把任务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征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全局内形成人人关心税收的良好氛围。

3.深化征管改革,提高征管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当前曹妃甸地方税收征管中,很多细节工作亟须完善,质量有待提高。结合实际,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改革现有税收任务考核机制。曹妃甸建设实际决定了他的地方税源同传统县区的税源构成不同,用传统的收入考核方式显然不切实际。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淡化收入计划概念,而将工作重点放在常规税源的组织与挖潜增收上。二是适时调整征管工作重点。曹妃甸建设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地税征管工作重心也应随着工业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要宣传与管理并举,把加强管理作为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重要举措,不断寻找新的税源增长点;三是规范征管基础工作,从清理漏征漏管户、健全纳税档案、提高申报质量、加强发票管理上下

功夫,在落实中创新。要在各项工作的规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切合曹妃甸地税实际的新理念、新办法,实现在创新中发展。

(二)树立服务理念,优化税收环境

1.创建优惠的政策环境。曹妃甸工业区已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工业区管委会也在不断地向国家争取更加优惠的区域税收政策。地税部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局要配合管委会创建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环境,就是要在不违背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及时落实各种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建议和制定实质性的倾斜政策和灵活的征管办法,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较大项目落户曹妃甸,使工业区内迅速形成工商企业群,促进工业区的规模建设。建议管委会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到曹妃甸投资,特别是要在规划前提下,鼓励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推进工业区迅速发展。

2.打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曹妃甸工业区的纳税人有两个较大特点,一是范围极广,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聚集在区内施工。二是规模不一,钢铁公司、煤码头等大公司与小规模的一人公司、个体户并存。但对每个纳税人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税收权利是一致的。在当前情况下,如何给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税收环境?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岗责体系,规范岗位责任制和税收业务流程,杜绝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让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参与对税收的评议和监督,增加税收工作的透明度,确保税收的社会性和公正性。三是要提高纳税人税收意识,增强税收管理的人性化意识,变重查重罚为以宣传、辅导和服务为基础,辅以分析、约谈、评估等主要手段,促使纳税人走上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的轨道。

3.营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文明与严明并行,这对正处在初期建设的曹妃甸工业区来说非常重要。地税部门要加大税法的学习宣传力度,使纳税人对税法的各项政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要优化服务意识,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认真、快捷、高效;要廉洁勤政、文明办税,合理把握征纳双方的辩证矛盾,增强相互配合意识;要实行公开办税,增加税收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评税,让纳税人监督,让社会监督;要严格办税程序,规范征管办法,不给纳税人形成不必要的负担,形成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扶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促产增收,拓宽地方税源

1、加强地方税源建设。曹妃甸的特点决定了目前税源结构的单一性,要弥补税源结构的缺憾,就要多方位加强税源建设。一是要做到重点税源重点管理,切实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好经验,确保主体税源不流失。二要做到小税种的精细化

管理,特别是对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易漏难征税种加强监控,落实规定,从严要求,从严把握。三是要对具体行为具体分析,对建筑材料的混合销售行为的管理、外来施工企业的所得税管理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加地税收入。四是协助当地政府大力培植新的地方税源增长点,壮大地方财力。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和方式,鼓励个人投资,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税收比重。

2、建立广泛的协税护税网络。变税收管理部门行为为社会行为,是对税收传统管理观念的重要改进。针对曹妃甸税收管理特点,我们有必要大力依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全体公民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地税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来“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积极宣传税法赋予各个机构、各个单位的协护税义务,提高社会办税的广泛认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建立起由政府和建设、规划、财政、公安、审计、国税、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协护税组织,使各部门、社会各界都能参与进来,建立制度,信息共享,通过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地方税收环境。

篇7: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倾力为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对公安分局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发展大局的调查

中国共产党寒亭区委办公室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寒亭公安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本着对区委、区政府负责、对寒亭人民负责的积极态度,以“让区委、区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目标,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保平安”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开拓创新,为全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推动全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该局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创人民满意先进单位”、“全市平安工程先进单位”、“全市推行警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市四杜绝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历次人大代表评议和区直部门行风评议中均名列前茅。在今年10月份开展的社会问卷调查中,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5.6%,对公安机关满意率达96.3%。

一、抓队伍、强素质,大力提高整体战斗力

开创新局面,建好队伍是关键。一流的队伍才能干出一流的业绩。区公安分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围绕“打牢思想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清洁干警队伍,取得建设成果”的总体目标,正警风、严纪律、强素质、树形象,有力地推动了队伍正规化建设。

一是建强班子树榜样。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钢班子,才能带出铁队伍。该局领导班子深谙此理,提出了 “全体干警向班子看齐,班子成员向一把手看齐”的口号,先后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的规定》等五项规章制度。具体中,局领导班子成员在上身先士卒,每遇重大警情和重大行动部署,从局长、政委到班子其他成员,无论是否属于自己的分管范畴,都主动亲临现场坐阵指挥。在作风上清正廉洁,为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等庸俗、腐朽的不良习气,使每位党委成员耐住清贫、管住小节,党委“一把手”同其他党委成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和“四杜绝”责任状,从制度上保证了领导班子廉洁从政。在决策上民主集中,有事同研究、共商量,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成为该局领导班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特别是对重大问题,一律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从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充分尊重班子每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每位班子成员有职、有权、有具体分管的。正是通过事事处处的以身作则,公安分局领导班子以对公安事业的执着、以公正廉洁的操守、以扎扎实实的作风,在干警中建立了威信,树立了榜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兵随将领草随风,党委一班人的一言一行影响、带动和震撼着全体公安干警,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该局在刑侦、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十多个方面创造了历史新纪录。近年来,先后有一名干警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卫士”,二名干警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32个基层单位、114名干警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

二是强化教育提素质。该局始终把加强素质建设摆在重要地位,积极搞好政治理论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整个干警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使广大干警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上级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仅今年以来,就先后组织开展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五条禁令”、“学习二十公精神,铸造忠诚警魂,建设平安寒亭”、“学习任长霞、树立执法为民宗旨意识”等一系列教育整顿活动,为整个公安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干警“充电”,先后将46名干警输送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学习,组织51名干警参加了自考、函授,使干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了82%。注重科技强警,先后组织部分干警参加了计算机安监、刑侦技术、信息通讯、办公自动化等技术培训50余次,组织45岁以下的干警进行了计算机应用培训,参讯人员全部取得了省级计算机应用资格证书。

三是完善机制增活力。为加强队伍正规化、规范化建设,该局先后制定完善了《值班备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廉洁勤政制度》、《打招呼制度》等15项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约束了干警行为。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在全局推行了等级化管理考核制度,坚持用一把尺子对干警的业绩进行考核,并将集体利益、中层干部利益、一般干警利益三者紧紧捆绑在一起,在队伍中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实现了“以人治警”到“以制治警”的重大转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优先提拔;对不用心不用力、敷衍塞责的给予批评,严肃处理,极大地调动了各基层单位和每位干警干、争一流的积极性。注重督导检查,围绕优化投资软环境、重大警务活动、节庆保卫、执法办案等每个时期的中心,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检查与复查抽查、现场督察与专项督察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明查暗访,跟踪督查,对存在问题的相关人员,采取“打招呼”的方式及时予以提醒,有效杜绝了干警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今年以来,共开展现场督察29次,专项督察32次,督察干警350人次,处结群众投诉19起。同时,分局各单位定期召开执法执纪监督员座谈会,向社会各界发信征求意见,将干警的执法执纪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是改善待遇聚合力。公安性质特殊,累、环境差,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位置。为此,该局将切实提高干警的各项待遇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为公安干警解决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近几年来,该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干警住房楼两栋,建成了集干警学习、锻炼和娱乐于一体的警官俱乐部,对丰富干警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干警体质、激发干警的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今年以来,在政治上,先后提拔干部24名,安排优秀干警32人次外出参加培训,组织干警50余人次到外地进行学习考察,有13名干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上,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全体干警进行了免费查体,使干警对疾病苗头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为全体干警加入了人身意外伤害伤残保险,解除了干警的后顾之忧;对生病住院的干警,局党委或单位领导都前往看望、慰问,最大限度地帮助解决困难。同时,适时组织开展警民联欢、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干警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二、抓重点、保平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8: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早在1979年, 全区工商部门就登记注册了1135户个体工商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到今年4月底, 我区非公经济市场主体 (包括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达到117.08万户, 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46%;注册资金达到14554.96亿元, 占全部注册资金总量的63.94%;从业人员426.23万人, 占所有市场主体登记的从业人员的76%。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数量快速增加、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发展结构趋向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布局比较集中、从业人员迅猛增长。

这就不难看出, 我区非公经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牢补充, 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再发展壮大成为“占据半壁江山”的过程, 为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财政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商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总结近几年的工作, 主要在五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从2008年至今, 自治区工商局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规范性文件, 盟市、旗县工商局出台支持文件218件, 全面放宽投资主体、名称核准、经营场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集团登记等限制。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在法律法规范围内, 能够放的都放开了、能够变通的都变通了, 政策的优惠程度、政策红利已经最大化。二是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首先积极疏通融资渠道, 引导和帮助非公经济主体通过股权出资、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债权转股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 五年累计达2621亿元。其次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以行政指导等方式, 大力推动非公经济主体实施商标战略和广告战略, 规范合同行为, 避免不正当竞争,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提高诚信经营水平。并在每年春秋两季, 全区工商系统自上而下举办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再就业招聘周活动, 五年来累计有12万户非公经济主体参加, 达成用工协议9.4万人。三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注重减轻非公经济主体的负担, 2009年取消收了三十年的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年减负达6.5亿元;2012年取消了所有非公经济主体的注册登记费, 年减负达1.2亿元。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新《个体工商户条例》等法律法规, 从自治区工商局到基层工商所, 利用各种形式全面公开办事程序、工作标准、服务内容, 登记注册窗口全部推行了“一口清”、“一条龙”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延时服务制、特事特办制等, 对重大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制, 所有这些制度使大多数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四是抓好舞台搭建工作。深入开展了“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建活动, 依托个私协会组织开展非公经济主体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发展战略等培训, 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助力慈善、公益参与、行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同时还组织参加各类区域间的经贸洽谈活动, 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并根据非公经济主体反映的情况, 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建议, 积极协调一些地方解决非公企业的具体难题。五是规范各类经营行为。工商部门从上到下体制健全, 队伍优势明显, 对遍布城乡每一个地方的非公经济主体都能实现有效管理。通过“经济户口”和市场巡查, 取缔无照经营、加强年检验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查处商业欺诈、反不正当竞争等执法手段, 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推动了非公经济主体诚信经商、守法经营、文明服务。

二、当前影响或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

我区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属于低起点上的高增长, 发展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 与当前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 与承担“8837”发展目标的重任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 从今年以来, 我们按照自治区专项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 把扶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全区工商系统开展了“三级大调研”活动。自治区、盟市、旗县工商局都成立调研组, 以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 深入企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同时, 我们还专门到经济发达省区进行考察, 学习非公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根据区内外调研掌握的情况和非公经济主体的反映, 我们认为在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全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看, 纵向比较我们确实进步很大, 但横向比较我们和发达省区的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总量不大主要是数量较少, 在全国排23位, 落后于河北、山西、陕西、广西等中西部省区。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户均注册资本偏低, 私营企业户均499.26万元, 个体工商户户均4.22万元,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均存活期为2.8年和1.7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私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 占全区总量的53.65%;个体工商户大多集中在赤峰、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市, 占全区总量的6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集中在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 占全区总量的41.51%。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少、龙头企业少、自主品牌少, 特别是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少, 除资源开发行业以外, 我区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少。

从我区社会各界的反映看,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上的部分人, 对非公经济还有一定的偏见, 思想认识上还不够重视, 比如大学生就业的择业观, 一般先选行政事业单位, 再选国有和外资企业, 最后才选非公企业。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资源配置、项目争取、银行贷款、办理行政审批等具体事宜上, 与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不能够同等对待。二是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关于非公经济的优惠政策,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落实的不够到位, 难以惠及非公经济主体, 成为“玻璃门”、“弹簧门”。三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需要优化, 部分公职人员对非公经济业主的冷横硬推、吃拿卡要、执法随意时有发生, 被动评比、变相摊派、违规干预等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从非公企业自身体会看, 有三难:首先是准入难, 主要是在传统垄断行业、大型制造业、金融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国有产权交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方面, 依然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其次是融资难, 非公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融资的主要来源为内蒙古银行、农村信用社、包商银行及外来的招商、浦发、兴业等银行, 很难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贷到款, 由于贷款的利率高、导致企业的成本高。

此外, 通过证券、债券等金融市场融资的比率极低。三是创新难, 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比较差, 致使非公经济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任重而道远。

从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看, 对非公经济主体的监管还没有完全到位。多年来形成了重发展、轻规范的状况, 由于监管不到位、不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非公经济主体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据统计, 2012年全区工商部门办理的6.37万件行政处罚案件中, 非公经济主体占到89%;2012年受理的2.98万件消费者投诉举报申诉中, 非公经济主体占到91%,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前段时间, 我们为落实好自治区“8837”发展思路, 不断发展和壮大非公经济, 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的原则, 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内,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结合我区非公经济发展的实际, 研究提出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考虑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 进一步放宽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我们将在总结多年来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参照广东、重庆、吉林、浙江、江苏等省区工商部门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进一步降低注册门槛, 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 注册费用“零成本”, 积极探索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二是大大缩短办事时限, 努力做到能当时办的即时办, 不能当时办的限时办,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坚持“非禁即入”, 支持非公有制投资者以多种形式设立市场主体, 允许非公有制投资资本进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以外的行业和领域。四是积极推动非公经济主体转型升级。通过放宽登记条件, 有计划、有重点地将个体工商户培育为私营企业, 将私营企业培育为集团公司, 将集团公司培育为上市企业, 促进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升级换代”、做大做强。

第二, 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一要实现“宽进”和“严管”相结合。加强登记审批事项监管,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理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落实监管责任。二要创新监管方式和体制机制, 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建立信用披露制度, 形成市场主体“一处违法, 处处受限”的机制, 提高其违法成本。三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查处商业欺诈、查办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 深入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 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四要通过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等监管方式, 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提高其信用意识, 坚守商业道德。五要强化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做到依法经营, 依法纳税, 公平竞争。

上一篇:2018年特色小镇如何成功申报下一篇: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