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24-05-09

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精选8篇)

篇1: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政法机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功能、担负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机关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增强自觉性、主动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级党政部门、社会组织。政法机关必须把握好职能定位,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政法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担当者。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些任务无一不与政法工作密切相连,无一不与政法职能息息相关。政法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作为执法司法机关,直接承担着最基本、最大量、最经常的社会管理任务,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作用。必须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政法机关肩负的职责任务,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切实担负起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重任。

政法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政法机关的执法司法工作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加强政法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政法机关通过充分履行职能,惩治违法、打击犯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持社会良好秩序;通过公正处理各种案件,协调社会关系、平复社会矛盾;通过对典型案件、类型案件的处理,规范社会行为,树立道德标杆,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引领社会风尚;等等。因此,政法机关应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有效发挥执法司法活动对社会的引导、示范、评价等功能。

政法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者。政法机关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又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会管理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又是开展社会管理的前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靠强有力的司法作保障。政法机关通过司法裁判、司法建议等形式,及时纠正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偏差,消除管理中的盲点,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通过强化司法职能,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和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管理;通过执法司法的具体行动和广泛的法制宣传,增强公民法律素养,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政法机关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政法机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始终。社会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人、发展人,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造福广大人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须把尊重群众意愿放在首位,以满足群众切身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深化“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的认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水平。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法机关的一切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努力实现服务到位、管理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让人民群众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社会管理创新才有坚实基础。比如,北京市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安保工作中,构建了群防群治新模式,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共保首都安全的铜墙铁壁。实践证明,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应不断适应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需求,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机制,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管理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管理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追求和根本标准就是群众满意。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社会管理政策的依据,做到查找管理问题听群众呼声、谋划管理思路向群众问计、出台管理措施与群众协商、各项管理工作受群众监督。近年来,首都政法机关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社会安全感调查、公正廉洁执法考评等工作,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行动和执法为民的实际效果,也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把群众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把群众工作作为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深入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实践证明,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用好群众工作这一重要法宝,才能真正赢得支持、有所作为。近年来,首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爱民月”、“开放日”活动,开通“平安北京微博”等,不断拓宽渠道、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深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在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和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深入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丰富群众工作的内涵形式,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注重实效性。

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推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的创新,实现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从重在治标向标本兼治、从研究探索向成果转化、从单点突破向整体集成的转变,全面提升政法机关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抓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标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首都的特殊地位和工作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从战略、宏观层面来高位谋划、系统设计,努力在科学、整体、系统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上取得实效。在工作立足点上,把社会管理创新放在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大局中去统筹推进。近年来北京市制订《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体系框架。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选择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区、城市发展新区中的顺义区作为综合试点区,通过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为全市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示范。

抓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又要抓住关键环节、要害问题,通过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来带动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政法机关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社会管理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信息网络管理等重点工作。对这些重点难点问题,要一项一项地深入调研,找准根源、研究措施,破解难题、完善机制,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把社会管理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抓资源整合,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基层资源,通过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建设,把基层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在基层实现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约、行政执法大联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完善培育扶持政策等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党委政府主导下实现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信息采集、整合各地区各部门信息等手段,推动社会管理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抓责任落实,确保社会管理创新落到实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落实责任,通过落实责任来推动各项社会管理任务的落实。针对社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约工作推动的症结性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折子工程》。政法机关应按照职能要求,层层分解细化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要求和责任,确保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社会管理服务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同时,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及时跟进掌握工作进展,推动各项重点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政法委书记)

篇2: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前不久,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强调指出,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作为我们司法行政机关,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整合力量,发挥职能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一、发挥法制宣传教育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提供良好法治环境。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使群众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提高,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矛盾进一步化解;开展重点区域、特殊人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拓展“法律七进”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活动规模,丰富活动内容。把法律送到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寺院,送到每个干部群众手中。要充分整合司法行政和社会各部门的力量,把法制宣传与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结合起来,与服务民生、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主题宣传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大力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改革发展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与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生产生活、民族团结进步等密切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民依法办事,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重点就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组织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二、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运用人民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要化解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类型的专项纠纷,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山林土地、征地拆迁、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等类型的纠纷,要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比较突出的、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矛盾纠纷,多年积累的、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集中开展排查调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重点做好三种矛盾的调解:一是对已经掌握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自己掌握的纠纷,也包括党委政府交办或者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移送或委托的纠纷;二是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特别是通过开展专项排查,及时发现陈年积怨和新的纠纷苗头;三是对已掌握的和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做好化解工作。同时,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卫生、药品安全、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努力做到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分批次对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员进行全员培训,特别要强化对调委会主任、调解小组长和调解骨干的培训。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服务大局、调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三、发挥律师依法维权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要充分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有效化解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升矛盾纠纷调处的公信力和成功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建立完善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市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担任乡镇、街道、社区、村社法律顾问,为律师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度,明确要求律师要紧扣矛盾纠纷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释疑解惑、疏导群众情绪,力求定纷止争;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实际情况,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要紧扣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建立完善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信息上报机制。强化矛盾纠纷舆情信息汇报工作力度,律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司法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报送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信息,特别是对涉及可能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积极采取前期预防措施。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功能作用,宣传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典型案例及先进事迹,提升社会各界对这一工作的关注程度,不断推动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发挥公证司法证明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篇3: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 管理会计的职能应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相呼应

管理会计, 又称“对内报告会计”, 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会计。管理会计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监督和决策的需要服务, 它注视市场、立足企业、面向内部, 对企业将要发生的未来经济行为进行预测、规划和调控。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它以专业化为前提, 系统化为保证, 数据化为标准, 信息化为手段, 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 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是做细事、算细帐, 而管理会计的首要职责就是算帐。算帐不等于算细帐, 且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 操作的是最基础的核算资料, 把帐算细, 才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分核算单元, 用“显微镜”观察数据, 透过这些数据了解过去、审视未来, 找出工作的薄弱点, 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因此精细化管理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 二者相适应、相呼应, 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 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结合的工作着力点

2.1 在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融合方面

所谓市场化精细管理, 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系统、各单位以及单位内的各班组、各道工序, 用市场用户的关系加以链接, 使各系统、各单位、上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和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 实行有偿往来结算, 以达到激励员工、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中, 具有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的管理会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2 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

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 充分借助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规则, 根据管理的需要, 完善内部核算体系。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核算, 与原来的核算方式相比,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核算人员上, 将会计人员充实到核算岗位上。二是在核算方式上, 由统计核算变为会计核算。三是在核算内容上, 由部分成本核算变为完全成本核算。为将各单位逐步做成“经营实体”, 必须加大成本考核力度, 除管理费用、维检费用、塌陷补偿费用等由矿业公司统一控制外, 将制造成本中的其余各项指标全部分摊到各单位的成本之中。同时, 还要对各单位的成本构成进行细分, 将内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部分。四是在核算的层次上, 实现了核算主体的下移。按照层次核算到区队、班组和员工, 分类核算到科目, 使用情况核算到工程, 真正体现了精细化的特点。

2.3 发挥企业内部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规范内部结算、内部核算、内部控制等业务流程, 确保公司内部各单位间经济往来结算和经营成果核算的高效、准确、有序运作, 依据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 集团公司建立内部银行。内部银行具有以下主要职能: (1) 管理职能:负责制定内部银行的业务范围、运营程序等管理办法, 经公司审批后执行。 (2) 结算职能:这是内部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它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往来进行结算, 为内部核算、绩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3) 信贷职能:开展内部资金信贷业务。以服务生产、满足生产需要为根本宗旨, 按照公司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 积极开展内部材料、设备资金及工资等方面的信贷业务。 (4) 监督和控制职能:以公司预算为根本前提, 对各级市场主体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及时对各内部资金信贷用户及信贷情况进行逐月统计分析, 确保贷出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 并逐月向公司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分析结果, 为公司领导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2.4 充分发挥内部价格体系的杠杆作用

为确保内部结算准确、核算可靠, 集团公司本着“从微观管理入手, 以实现宏观管理为目标”的原则, 以历史数据为基础, 以预算管理为手段, 进行大量的数据测算工作, 健全企业内部价格体系。为有效结算、核算奠定了基础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班组、员工个人通过精细化核算系统可以快速查阅当日当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材料及电力消耗情况和日、班的劳动成果评价, 知晓个人的当班和当天的劳动收入, 为下一个工作日追赶先进、克服不足定下目标。使按劳分配原则在基层得到很好的体现, 工人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3 规范预算管理体系对管理会计乃至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保障

企业经营预算是经营活动的起点, 是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 制订科学合理的预算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为加强预算管理, 集团公司成立预算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 制定预算管理办法。

按预算的层次划分, 集团公司下属公司建立四级预算体系。一级预算包括财务预算、内部承包预算、内部投资及安全费用预算, 编制预算的责任部门为财务部。内部承包预算是指企业以财务预算为基础, 剔除基层单位不可控费用项目、考虑企业修旧利废收益、增加内部投资及安全费用等项目资金后, 用于对企业内部各单位进行承包的预算。二级预算是指生产任务及各专项成本预算, 编制单位是各个专业市场部和机关各职能部门。三级预算是指专业市场部与基层单位进行有偿结算的预算, 编制主体通常为基层各单位, 专业市场部负责审核。四级预算是指基层单位对其内部班组进行市场化精细管理的预算。

4 做好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参照行业和本部门的实际状况, 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作为核算及考核的参照依据, 为准确核算打好基础。二是严格落实资金定额, 控制规模和额度。资金占用通常涉及到储备资金定额、生产金额、成本资金定额及流动资金定额等步骤, 在成本管理中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有助于企业资金战略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规划, 以保证单位资金的运用自如、生产经营的井然有序。三是原始记录和凭证的完整性。涉及产品产量的传票、台账、劳动时间及个人考勤簿, 原料的领料单等相关消耗单等原始记录要划分责任部门保管, 按规定的时间交回财务部门进行归集整理。

综上所述, 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 可以为市场化精细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 有力地推动市场化精细管理的深入开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为企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轨道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 充分借助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规则, 根据管理的需要, 完善内部核算体系, 是强化企业管理精细化的基础。因此, 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管理会计工作的精细化为企业管理精细化的基础铺垫。本文就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推进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的需要进行阐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荆新.财务管理学[M].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罗福凯.公司财务周期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积极发挥党校重要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党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路径和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从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看,党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坚持“三性”。

一要把握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注重把握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四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科学严谨、完整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科学把握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互促共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能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现实载体和有效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提升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长期任务。这就要求建立一个能够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确保其按照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既定目标和发展路径逐步推进的长效机制。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各方面内容充分贯穿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思想舆论引导等各个层面,不断提高其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要突出群众性。应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主力作用,发挥“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知名公众人物的独特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人人有责的理念,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生动局面。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就要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经济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社会和谐有序带来的好处,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要强调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实践、重在落实。为此,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开展研究和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头脑中生根发芽并转化为自觉实践。党校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紧密结合实践开展研究,及时回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结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等。兼顾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坚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贴近群众的认知水平、思想实际、语言习惯和愿望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宣传普及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宣传普及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手段,使之既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真正转化为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同时,利用各种载体、时机、场合,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广阔平台,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活化、常态化。

二、充分发挥党校自身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

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共进,在探索中推进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党校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各种有益的学术成就,创造性地形成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海西文化,努力形成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西绵延不断的精神血脉和精神纽带。

二要坚持“走转改”实践中求质量。近年来,由于学术大环境的影响,学术浮躁之风盛行,个别党校工作人员把天下利器当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学游戏,远离社会基层,远离时代实践,从概念到概念,从论著到论著,不切实际,不着边际。洋洋数十万言,管用的没几句。研究方法由原来的“剪刀加糨糊”进化为“复制加粘贴”,低层次重复乃至辗转剽窃,洋洋万言不见一个文献出处,不见自己一点个人见解,人云亦云,甚或以讹传讹,严重影响了党校应有的学术严肃性和文化软实力。所以必须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和扎实严谨的学风文风,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大兴调研之风,成果要从社会实践中来,要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推动文化创新是党校在新的发展时期一项重要的职责。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党校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中大力倡导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营造敢为人先、敢于超越、敢于求异、敢于竞争的思想氛围。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培育党校教师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矢志不移、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塑造党校教师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媚世俗、不惧权威的精神和品格,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四要加强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使党校学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使党校学员胸怀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

五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党校是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继续再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各种文化思潮交流和碰撞集中的地方。在各种文化思潮中,既有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党校学员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广大学员,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特别要适应当前校园文化多元多样发展的趋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理念,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六要提升党校学员综合素质。依托党校学员丰富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把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鼓励学员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引导学员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引导学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能力与素质。

篇5: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司法行政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制保障等方面的职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功能,担负重要使命。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着眼于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重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利益问题,着力于预防冲突、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以加强司法所建设为基础,以强化人民调解为重点,以深化法制宣传为先导,以优化法律服务为关键,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不断增强司法行政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联动性,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以加强司法所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化解基层矛盾的组织机制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最基层组织,是司法行政事业发展、职能作用发挥的根基,也是司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基础和抓手。基层司法所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不断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整体水平。

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创建活动,是深入推进司法所建设的有效载体。要全面加强司法所组织机构、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加强司法所内部管理和业务建设,健全落实司法所内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司法所业务工作评查活动,进一步规范司法所台账簿册和业务档案,推进司法所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做好规范化司法所复查复检工作,加强动态管理,开展优秀司法所评选活动,开展群众开门评选“我最满意的司法所”和“我最满意的司法工作者”等活动,推出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司法所。不断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改善司法所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司法所零距离接触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范和化解矛盾的优势,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司法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

二、以强化人民调解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的调处机制

人民调解工作是中国特色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近5年来,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80534件,防止因民间纠纷引发自杀案件605件,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4310件。人民调解工作的大力开展,将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以学习贯彻人民调解法为契机,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依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着重加强行业性、专业性建设,把人民调解工作向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域延伸;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调整充实、规范各类人民调解组织,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重点加强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实行分级培训,盟市司法局重点组织人民调解员骨干培训班,旗县司法局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一次普遍轮训。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调解档案和文书格式,组织开展人民调解业务评查和优秀人民调解案卷评选活动,提高人民调解案卷建档率。积极组织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引导激励广大人民调解员进一步提高调解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机制,加快推进旗县级矛盾纠纷协调指挥机制建设,进一步创新发展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旗县司法机关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月要深入苏木乡镇司法所一次,至少主持化解一个民事纠纷、写一份人民调解协议书、帮带一名人民调解员,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

三、以深化法制宣传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基层矛盾的源头治理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从源头上治理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行政部门作为依法治区和普法治理的主管部门,承担着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在法制宣传中,应继续发挥好传统宣传方式的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深入开展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努力培养全体公民的爱国守法意识,为促进经济社会 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继续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活动,针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进一步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抓好对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宪法和法治观念。同时,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用,形成推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的整体合力。

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一方面,能够促进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法治理念、服务理念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与人民群众协商对话,改善干群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培养公民意识,让广大公民既懂得依法维权,又懂得依法履行义务,促进有序的政治参与,就自己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依法提出意见建议。要切实抓住“六五”普法宣传启动之年的契机,发挥网络宣传方便快捷的优势,利用微博、QQ群和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为农牧民群众免费发放一本法律宣传册,一个村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开展一次普法报告,宣讲一次群众急需的法律知识和新近颁布的法律法规,切实发挥法制宣传标本兼治的作用,形成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社会特定群体的稳控机制

监狱劳教戒毒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的特殊领域和形式,健全完善监狱劳教戒毒场所内部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加强管理,确保监管场所稳定,是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特殊职能。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司法行政工作的首要标准,加强对罪犯劳教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任务。要积极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大局,充分履行监狱劳教戒毒管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职责,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加强监狱劳教戒毒工作管理,大力加强心理矫治和技能培训,按照构建大教育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个别教育,针对每个罪犯、劳教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一人一策、科学施教,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抓好出监(所)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建立健全监所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对服刑在教人员监所表现及社区服刑、回归社会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依据。破除“各自为阵”的做法,加强监狱劳教机关与盟市、旗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沟通,推进刑罚执行资源与社会管理资源的有机整合,着力构建监管场所与司法所和家庭、单位、社区、基层安帮办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工作衔接机制,落实社区服刑人员与归正人员的衔接管控,按照“无缝对接” 的要求,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必接必送,努力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措施有力、机制完善的完整链条。

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实行社区矫正作了明确规定,写入了刑法。作为社区矫正的主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应与公、检、法等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密切配合,完善社区服刑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环节制度,规范社区矫正文书格式和台账薄册,逐人建立矫正档案,落实监管帮教组织和措施,促进社区矫正规范运行,进一步提高矫正质量,探索应用科技手段,如GPS定位系统,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通过建立电子围墙,使社区服刑人员在掌控之下、管理之中。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承担帮教一名社区服刑人员、指导一项矫正工作、探访一户服刑人员家属等工作任务,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管理,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和安置问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基层末端延伸。

五、以优化法律服务为关键,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疏导机制

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服务职能,是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重要路径,是通过参与信访处理,提供法律服务,依法平衡、协调和维护利益各方的权益,从而消除对立情绪,减少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近年来,我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在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中作用明显。仅2010年,全区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74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0.3%;提供法律咨询8 万余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法律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逐步提高。当前,司法行政机关要紧紧围绕自治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总体要求,创新法律服务方式,落实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便民利民措施,着力为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法律服务。大力深化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充分发挥“12348”法律咨询、法律建议和法律援助方面的优势,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向乡村、向边远地区延伸,在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法律服务,积极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篇6: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榕江县司法行政工作情况汇报

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州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全省、全州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开展“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教育、“和谐司法,促进和谐”等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

一、司法行政工作基本情况

(一)坚持从源头抓起,努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多发于基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必须从基层抓起,从源头预防和化解。力争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努力把基层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2010年,全县共排查基层各类民间纠纷1306件,调处1301件,调处率99.6%,调解成功1279件,成功率98%。防止民间纠纷激化13件,防止民转刑9件9人,防止群体性纠纷4件。

l、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一是对全县排查出的重大疑难纠纷,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案责任制。二是认真做好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教育疏导工作,通过析法说理,促使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依法达成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2010年,全县基层司法所共调处各类纠纷315件,均实现案结事了,取得了较好的调解效果;三是积极引导律师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法律服务,配合人民法院、行政执法部门做好代理案件当事人工作,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在2010年中,全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共担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营企业等42家法律顾问,共办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代理案件137件(其中刑事40件,民事95件,行政诉讼2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18件,法律援助122件,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5次,处理涉法涉诉上访事项2件,办理律师见证186件,解答法律咨询625人次。

2、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有效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作用的新机制。一是加强与县法院协调配合,逐步建立普通民事案件诉前引导调解,诉中委托调解以及人民调解效力确认和支持等工作新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联调联防多元化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积极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重点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队伍,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二)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积极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试点工作,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社会性、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政府职能部门分管,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帮教和管控工作的意见》等有关精神,根据“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总体工作思路,我县严格执行《黔东南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施意见》、《黔东南州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讨论草案)》,进一步强化衔接管控,逐步建立监狱、劳教所、司法所、家庭、单位、社区相衔接的工作机制,防止脱管漏管。一是健全安置帮教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安置帮教机构285个,县、乡、村级均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二是建立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互通,努力做到“无缝对接”,严防脱管漏管。目前,全县、乡基本建立刑释解数人员信息管理操作平台。对我县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登记造册,建立安置帮教档案。三是建立帮教基地,落实帮教措施,确保帮教到位。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建立帮教安置基地1个,先后安置刑释解教人员3人。四是认真做好我县社区矫正全面试点前各项准备工作,主动协调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人员配备。对社会矫正工作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作了全面规定,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一是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司法行政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树立司法行政工作自觉服从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理念,确保司法行政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抓好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司法行政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州委执法大培训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黔东南州司法行政糸统2010年培训计划》,重点对律师、基层

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骨干、法律援助人员、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进行4期理论业务培训。培训人员达69人次。

三是夯实基础,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重点解决司法所人员有编无人的突出问题,去年新招录公务员7名公务员,缓解了我县司法所严重缺人的问题。

(四)深化司法行政工作机制改革和工作创新,不断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发展

1、认真抓好法治县创建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法律八进。一是按照《黔东南州201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意见》,认真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抓好青少年农村群众普法宣传教育。二是积极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制定了《榕江县“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方案》、《榕江县机关“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组织对全县各乡镇和单位进行验收,完成了“五五”普法工作总结和自查,设计制作了反映榕江县“五五”普法工作成果展。全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2、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积极推行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服务的新举措。一是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做到应援尽援。二是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广泛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积极推行在村(居委会)、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站(点),建立村(居委会)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工作。三是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窗口。四是组织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大回访”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检查评查工作。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保证受援人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2010年,全县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5件(刑事44件,民事111件),解答法律咨询465人次,代书152份。

3、加强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推动司法行政后勤保障工作新发展。全县司法行政机关抢抓中央国债项目司法所建设、司法业务用房建设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完成2008年3个司法所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启动了2009年7个司法所建设。

二、工作体会

在司法行政工作中,我认为在思想上要树立“五个理念”

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价值追求就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二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本质作用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范畴;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是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司法行政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必须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积极发挥各项保障、服务作用;

五是要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检验司法行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成效,作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1.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

社会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措施都源于社会管理理念,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只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已成普遍现象,对社会民生建设热情不足,对社会基础设施的了解情况不全面,对常规化、科学化管理的研讨不深入。如: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视弱势群体权利的现象、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已成为根深蒂固的老传统、老观念。

2.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

当前,我县正处在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拆迁安置矛盾、居高不下的信访人员,都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社会管理事项,不能继续使用单一化、机械化的行政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强权化的行政执法方式、随意化、隐蔽化的行政执法方式,这就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需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快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共同抓”的责任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而各负其职是关键。

3.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特别是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渠道有所拓宽,但总体而言,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有待提高,缺少相互沟通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四、两点建议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政府职能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社会也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从而涌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这些都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信访问题、青少年犯罪行为增多等等。所有这些社会变化都冲击了传

统社会管理的基本支柱,同时又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法治的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也给法治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来支撑。一是建立社会管理组织指挥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加快建立起政府的调控机制和社会的协调机制,政府的行政功能和社会的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的管理力量和社会公众力量的工作机制。各单位、部门要坚持条块结合的原则,明确责任,合力推进,加强组织协调,切实推进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社会管理协调调度机制。政法综治中心要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职能。三是建立社会管理规范引导机制。建立相对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规范社会管理。通过规范和引导,实现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和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引导社会活力。四是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为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公益性或非营利性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援助。五是建立社会管理考核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纳入到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考评之中。

2、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

(1)加强社会重点人群服务和管理

围绕流动人口关注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计划生育、劳资纠纷、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提供优质服务。严格落实出租人、承租人的治安管理责任,大力推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着力解决出租房屋漏管失控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多渠道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有效减少流动人口落脚点的治安隐患,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快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严厉打击流动人口涉黑涉恶犯罪、团伙犯罪、流窜犯罪,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

(2)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围绕拆迁安置、就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善于做群众工作,及时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和生活问题,从利益层面上确保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决杜绝和制止暗箱操作及采取野蛮手段强行执行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完善矛盾纠纷处置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提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能力,不断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质效。

(3)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督管理

深入开展“合格网吧”的创建活动,以农村、社区和学校周边地区为重点,加强专项整治,落实网吧业主治安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作用,严厉打击网络诈骗、赌博、引导青少年学生沉迷网吧和看色情淫秽和低俗的电影等违法犯罪行为,促使网吧业主依法经营。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网站法律意识,提高网上发现、控制、处置的能力。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明确职责,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切实做好应对网络的炒作事件。

(4)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

深入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重点地区和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切实健全完善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机制,坚持动态排查,强化重点排查,落实滚动排查,通过随机抽查、实地暗访、交叉检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收集违法犯罪线索,及时排查梳理和研判,切实做到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群众反响强烈的治安热点问题情况明、底数清。对治安重点薄弱地区、部位、场所以及治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要协作配合,联合执法,标本兼治,确保不形成治安热点。

(5)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篇7: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并大有可为的工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瞄准社会管理难点,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人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依法规范本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决策基础。地方各级人大应抓住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立、改、废并重,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任务,不断积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社会管理行为。一是要打破传统思维,以积极的态度,以改革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理直气壮地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二是要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调查研究制度,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形成决定之前重调查、决定过程讲民主、决定内容求实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作出的决议决定符合客观实际,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是要突出决策重点,对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等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大事、要事,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依法讨论决定,要突出。

2.抓住社会管理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加大监督工作力度,着力促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监督支持政府、“两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一是督促政府加大对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观念,促进公民了解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社会管理的各种制度,从而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执行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和依法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形成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二是把社会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作为地方人大开展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在监督政府的执法检查工作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注意收集有关意见和建议,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监督政府部门认真改进。三是不断改进监督方法。开展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要讲究方法和效果。要抓好每个工作环节,切实抓出成效来。为此,一要把好议题选择关。要广泛征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抓住、抓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精心研究,选好议题。二要把好调研关。在常委会听取和审议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前,可由相关工作机构对社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广泛的前期调研,包括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力求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还可组织代表视察,视察要突出重点,围绕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视察形式可以多样,要把明察与暗访结合起来,把视察过程变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三要把好执法检查关。把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等方面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作为对政府执法检查的重点,进一步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四要把好审议关。对社会管理有关议题要认真审议。在审议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要突出问题,有理有据,讲深讲透,切中要害。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提出的各种意见,应归纳综合,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审议意见。五要把好督办关。要认真抓好督办工作,开展跟踪督查,采取各种形式,督促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把审议意见落到实处,抓好整改和反馈,避免为审议而审议,流于形式。

3.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地方人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扎实做好代表工作,努力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好几方面作用:一是发挥代表在监督工作中的作用。要引导代表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人大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坚持和完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邀请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查、执法检查和工作评议等活动,支持代表采取约见“一府两院”工作部门负责人和询问等形式,了解、督促“一府两院”不断改进工作。通过在代表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提升代表履职水平,发挥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坚持和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走访代表和选民,有效发挥代表活动室议政督政、了解社情民意的阵地作用,不断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感情上真正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发挥好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管理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三是发挥代表在议案建议督办中的作用。代表提出议案及建议是代表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要健全并落实代表建议办理制度,规范政府及其承办部门办理代表建议的程序和标准;充分发挥代表在议案和建议督办工作中的作用,及时组织代表对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进行视察调查;加大对代表议案和建议的督办力度,在提高落实率、问题解决率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质量。

篇8: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力保面向全体

1.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近年来, 我们根据《大港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港五年布局调整规划》, 确立了“整合城乡资源, 集中优势;融合区企资源, 扩大优势;联合外部资源, 集聚优势”的资源优化“三大战略原则”, 实施了资源优化“三大战略工程”。一是“壮腰强基工程”。三年间争取市、区两级资金3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达标, 四年间翻建和新建了17所学校, 2008年维修改造了所有农村学校, 对大港各学校的校舍进行了一次安全隐患排查, 2009年又对区域内6所学校进行扩建改造。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一年迈一步, 三年跨大步。二是“惠民助农工程”。实施撤消“麻雀校”、兼并薄弱校、壮大镇 (街) 中心校策略, 调并6所农村校;坚持“城乡一体、专业对口、逆向流动、统筹协调”的原则, 实施保护性的农村师资均衡政策, 四十多名城区教师进村下乡, 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区企共融工程”。顺利接收中石化、中石油、中建六局等31所企业办中小学, 对学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维修、改造、提升, 对师资队伍进行了强化培训, 有力地提升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促进了区企资源融合, 使区域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 优化教育结构。

结构决定品质。面向全体, 既要关注横向的资源覆盖, 也要关注纵向的结构组成。因此, 我们确立了“初、高中逐步分离以及幼儿教育规范多元发展, 义务教育高品位快速发展, 高中教育特色创新发展, 职业教育自主灵活发展, 特殊教育积极稳步发展, 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思路, 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出现了可喜变化。一是幼儿教育逐步达标升级。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 至2008年, 城区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 农村儿童学前两年受教育率达到90%;2009年, 大港又新建中塘、郭庄子两所国办中心园, 标志着大港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由两所市级示范园引领, 国办示范、民办加盟补充、企业联办助力的多体制幼儿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幼儿教育呈“雁阵式”发展态势。二是义务教育走在全市前列。近年来, 大港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100%, 义务教育完成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五年前已完成小升初无缝对接,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经验已向全市推广;22所小学中有15所被评为“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在严格控制补课、杜绝泛滥加课、规范课程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三是优质高中开启新格局。连同油田实验中学, 区域内已有3所示范性高中;局属高中“一体 (大港一中) 两翼 (实验、三中) ”格局效益初显, 大港居民的子女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比例达到全市较高水平。四是高标准建设了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少儿随班就读、免费入学机制已经形成, 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权益得到保证, 区域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五是职业教育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投资2000万元新建滨海中专实训基地, 争取市、区投资1400万元补充设备, 促进职业教育硬件条件的完善达标。六是农村成人教育投入加大。目前, 大港3所农村成人学校全部晋升为市级示范校。

3. 关注教育重点。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始终做到三个特别“关注”, 即关注难点区域, 关注难点工作,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难点区域———农村教育。一是发挥优质带动作用。做强中心校, 发挥片域中心校辐射影响作用, 以中心校为焦点促进片域共同体发展。做到“三个坚持”, 即坚持农村校办学设备、设施标准与城区学校同步;坚持办学要求不降低;坚持同标准、同要求、同考核, 对督导、评估、考核等列后三位的学校, 要综合诊断、限期整改。二是让人员流动。实行城乡“手拉手”, 农村校教职工到城区校学习培训, 城区校骨干教师到农村校挂职、兼职, “拉手校”同活动、同考核、同建设。三是让教师感动。对农村教师实行了职称、评优倾斜, 进修优先, 子女上学优惠;设立“敬业奖”等13项稳定农村教师的举措。每年的教师节都要为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发放慰问金, 切实做到用待遇、用政策、用感情留人。关注难点工作———加大投入。我们做到了“四个优先”。一是优先考虑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 我们新建了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四所小学、一所特教学校、一所幼儿园共8所学校 (园) ;对小王庄中学、太平村一中等学校进行了改造,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优先划拨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足额到位, 将其纳入城镇 (街) 目标责任年终考核, 开设教育专用账户, 加强监管、审计、检查, 严格拨款流程, 提高了班主任津贴。三是优先支持培养、引进。2007年招聘教师70名, 2008年招聘教师75名, 2009年招聘71名新教师, 全部到岗。四是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争取信息化“六通四建”经费, 设施设备投入取得明显成效。关注难点人群———弱势群体。一是恪守理念。“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大港教育人的共同守则。二是坚守原则。坚持教育普惠性,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样的待遇。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权, 一样就近入学, 一同划片招生。三是制度保证。政府督查室定期督查义务教育经费保证, 确保“三个保持”和“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区政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 同时还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建立了“环科水务助学金”等6个专项基金“解困助学”, 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助困”档案。

二、力争全面发展

1. 健全制度规范。

一是规范机关行政行为。自觉做到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活动坚决不搞, 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会议坚决不开, 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文件坚决不发, 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依章循矩办学, 保证发展环境。二是规范学校管理行为。制定了“大港学校办学九项标准”, 规范了课程、课时、作业量、学生在校时间、考试评价;实行了安全稳定、课程计划、义务教育完成率、教育收费“一票否决制”。三是规范教师从教行为。颁布“六条禁令”、“十要十忌”等文件, 将“六条禁令”设为教师师德的底线, 通过“万名家长评学校”、“局长信箱”等形式进行测评, 严查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2. 加强课程管理。

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必须围绕学科课程落实, 结合区域活动课程开发以及校本课程建设, 更新课程理念, 丰富课程资源。为此,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提高了国家课程执行力。要求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课程计划。在“开足、开齐”的基础上“开好”。我们开展了国家课程生本化研究。组织教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 弥补学习新知的缺陷, 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要求教师上课以效率为核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致力于作业布置、批改的创新, 研究巩固所学的最佳训练量, 防止“讲而不练”和“过度机械训练”两种倾向;推广了大港二中等学校采用的“基本作业与自主作业”相结合的作业布置方式;提倡教师“下水作业”和作业二次批改。二是提高了区域课程的实施力。结合大港实际, 立足学生发展, 着眼我们已有的探索与积累, 将区域特色的“两节一赛”等活动载体课程化, 作为地方 (区域) 课程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让每个学生都练就一种终身受益的锻炼方式, 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 参与一项科技小课题研究, 争做一名践行“三礼”的标兵, 获得一项“读书富脑”的成果。为了保证区域课程的落实, 我们创设了“三礼”教育成果展示周、“富脑工程”建设博览会、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节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大项目平台, 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各校基于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 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围绕“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的主题, 整合校内外资源, 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绝大多数学校已经达到开发6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数量标准, 并做到了“课时、教材 (讲义) 、教法、师资、评价”五落实。

3. 深化评价引领。

我们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推进此项改革, 以此为手段,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持续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坚持评价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将电子档案评价与档案袋评价有机结合, 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全面评价学生的智育、品德素养、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 实现评价内容综合化。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了“一考两评” (每两年对全区教师进行一次业务考试, 每年都要对教师师德、师能进行评价) 。制定出台了规范详尽的教师“一考两评”指导意见, 切实使“一考两评”的实施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二是规范各类教师评比。以“两评”为核心, 对系统内的各类教师评比活动进行分类梳理, 并对各类评比的操作原则、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 进一步提高评比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充分发挥各类评比的激励作用。努力改进学校评价方法。一方面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作为大港义务教育学校必须达到的“基础达标”等级, 要求所有学校个个过关, 个个达标;另一方面, 要着力调整、完善原有的“九项达标”标准, 调整了与《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重复、抵触的内容, 在相关条目后添加大港特色项目, 形成“区域特色”标准等级;同时还鼓励达到“区域特色”标准的学校, 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更具学校自身特色的发展目标, 并报请上级部门督促指导, 形成更高层次的“自主发展”等级。

三、力促办学优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优质是硬道理。教育的优质发展, 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 强化队伍建设。

抓师德, 不断塑造人民教师新形象。我们以“三满意” (“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竞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 争当人民满意的优异学生”) 为抓手, 结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借助“师德建设月”这一平台, 创造了“评、纠、树、建”这一师德建设的新招法。力争在每次活动中“评出正气、纠治歪风、树立正义、建出活力”。每年, 我们都要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强师能, 不断促进队伍素质新提升。我们建立了“三校三地, 三层一站”培训机制, 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个, 培训干部教师不少于2000人次。我们以课堂为载体, 以创建“低负高效”课堂为主线, 在每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 设立主题“教学月”, 从局长到校长, 从机关到学校, 深入课堂, 聚力课堂, 研究课堂, 打磨课堂, 并在此基础上评选优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 百名教有特色教师;举办面向不同层面的“三鹰杯” (雏鹰、健鹰、雄鹰) 课堂专业技能比赛, 带动全员大比武, 我们已从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筛选100名教学有特色的教师, 加以重点培养。

2. 深化课堂改革。

我们把改革的重点聚焦在“三精”课堂的落实上。一是“多中求精”———通过“多人”、“多维”、“多次”、“多用”实现备课的“精雕细镂”。以“多人” (备课组、学科组、各级共同体) 凸显集体智慧, 经“多次 (个体备、集体备、个体备, 课前备、课中调、课后补, 本届备、下届备) ”研磨使其精致, 靠“多维” (备知识, 更要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备教法, 更要备学法) 不断丰富其内涵, 以“多用” (自己用、同伴用, 学生用、家长用;本校用、他校用, 本届用、下届用) 放大一次备课的效益。二是“变中求精”———通过结构优化打造教学的“精湛技艺”。我们总结了几年来大港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 整合提升大港二小、大港二中、大港三中、大港五中、大港一中等学校课堂改革的经验,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 将“学练稿”的使用与课堂上实现“多元互动”的有机结合作为探索方向, 形成以“自学、合学、群学, 预习、展示、反馈”为要素特征的课堂构架, 这样做既有效医治了部分教师多年来形成的“独霸讲堂”的顽疾, 也恢复和放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三是“治中求精”———通过“有所不为”落实作业布置的“精心敬畏”。通过科学精细和强有力的管理, 规定一线教师绝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低水平作业, 绝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 绝不让学校陷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随意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的恶性循环之中。

3. 依靠科研引领。

上一篇:浅谈信用卡的恶意透支下一篇:餐馆转让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