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

2024-05-02

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精选8篇)

篇1: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

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査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人地协调观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描施与政策。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2.区域认知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3.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三、学业质量水平评价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篇2: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

一、课堂教学注重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探究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绘制一张模拟地铁线路规划图、模拟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注重角色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学生平起平坐,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合作者。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3: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的看法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认识到实施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性

经常会听到教新高一的老师抱怨, 新教材上什么都没有, 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 书该怎么教。听了他们几次课, 有的老师别说转变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一成不变, 还和以前一样, 教材上没有的东西老师大量补充, 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 还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偶尔也会补充一些练习,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是越教越乱。我认为那是大错而特错, 作为跨入21世纪的教师我们都还认识不到实施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性, 那还得了。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 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就是教师要面面俱到, 就是教师要无所不教, 学生被动地去学。即使学生主动学习也是毫无新意的去学习前人的成就, 不会举一反三, 不会触类旁通。不会创造性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不敢大胆地去想不敢创新地去分析。所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思想, 创新的意识, 更没有创新的能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民族。不创新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意识要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正是体现了创新教育, 就是要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认识到实施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性。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观念不转变,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更新, 那你真的就要误人子弟了, 还要误国误民了。

二、要注重探究学习的递进式, 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主动地去分析问题, 最后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有的老师就会说了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 你讲他听都不会, 让他们去探究简直是天方夜谈, 那是不可能的。那我只能说你还没有认识到新的课程标准的真谛。也有的教师认为上课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作答就是探究式教学,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那也是大错而特错的, 还是教师本身的问题, 还是你备课不充分。人家是让你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究, 并不只是让你去提出问题而不去创设情境, 要是你创设了情境, 学生还不会去探究, 那么你的提问是有问题的, 注重过程教学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在情境创设中, 在活动设计中, 在问题的提出中要注重递进式, 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 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地理1》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的探究活动, 其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探究“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共设置了4个问题, 前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日地距离及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太阳周围的星际空间、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探究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第四个问题的设问角度发生了变化, 要求学生推测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一个, 为了防止学生主观臆断, 还要要求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推测呢?其实, 前3个问题已经向学生暗示了思维的路径, 就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活动的递进性和台进性。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一) 教师要重视活动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平台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来带动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收集资料并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思考、回答、比较、讨论、交流、探究、阅读、读图分析、调查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中, 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遇到问题学会主动地分析, 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教师要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收集资料, 创设情境, 让学生创造性的去开展, 思考、探究、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应避免绝对化,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展示科学争议, 提供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设计辩论会等开放性问题,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求异的思维。在使用新课标教材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得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研究、去探究、去判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课改的指导下。经过培训, 学习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 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 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角色, 如何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值得我们去探究去研究, 粗浅的认识, 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摘要:对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探究教学的递进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篇4: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探索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标 教学探索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我在自己学校上过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这节课,原来是高三地理的一节复习课。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当我一走进教室。学生此起彼伏的喊着:“老师,看新闻;老师,看海啸新闻。”在学生的强烈要求声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想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海啸的相关知识也未必不可。于是打开电脑,利用网络,查阅了海啸的相关报道。学生兴趣盎然,老师及时分析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规律,海啸中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兴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课后,我也特别兴奋,学生为什么兴趣十足关注海啸新闻?也许,这就是社会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当然,如果这节课老师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勉强要上自己准备好的复习课,那么学生即使听课也可能会心不在焉。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肯定得不到发挥。

总结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并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我就事先作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的表现也总是特别兴奋。比如,在这个学期初,受台风“卡奴”影响,全省开学时间推迟两天。我想,既然台风天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利用网络,将气象卫星云图对台风的实时预报图,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对台风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也因为在暑假中刚经历过台风“海棠”、“麦莎”,记忆特别清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整节课也上得生动有味。

二、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我在上《月相》这一节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圆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师给出答案。

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月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几个人合作。然后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发现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也就是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见,在西边天空,月面朝西,农历下半个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然后再搜集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请学生根据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判断诗人当时是在农历什么时候描写的,推断大概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把问题回答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篇5:地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新课标培训学习是我这么多年来感受最深的一次,时间紧、任务重。既有专家的解读,又有优秀教学成果的分享点评。经过近十年的课改实践,这一次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是我们课改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一次质的飞跃,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一些变化

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之一淡化死记硬背知识点。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突出学生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化之二: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区域差异。

二、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因此,新课标、新教材提出: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比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一、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和范围;

(二)、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

三、经济与风俗。教师只需要有侧重的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其它的学生可根据这一知识体系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讲清思路,让学生学到研究、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的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初一学生一接触地理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会分析地图这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如我们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教师思路一定要清晰。什么是季风?→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冬夏季风差异。→启发学生为什么我国季风气候最显著→看图分析季风和非季风区划分→根据演示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结合当地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思路清晰,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地理,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习了解了新课标的一些变化,更坚定了自己课改的信心。尽管改革之路不会畅通无阻,新课程改革是挑战,同时改革更意味着机遇,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三中分校

肖海琴

通过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这次培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有必要,它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新课标是在旧课标的基础上,根据一线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做到了紧扣时代的脉搏,时刻保持教学理念的新颖性,让课堂的创造性,可操作性都增强。

新课标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突出学生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比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一、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和范围;

(二)、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

三、经济与风俗。教师只需要有侧重的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其它的学生可根据这一知识体系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标编排的新教材对于旧教材来说增加了很多叙述性的文字,新的时事资料和更加鲜明的图片,还将以前一些隐性的知识点显性化,这样不仅降低了我们对有了很大的帮助,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难度,让我们对于知识点难度的把握也有了新的理解。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思路清晰,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地理,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篇6: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一地理 宋华冰

通过这次对课标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感受到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转变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自身教学行为角色的转换,以及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今后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的变化

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师在今后课程中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三、新课程模块的自身理解

篇7: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

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教师正经历着一个“困惑一反思一超越”的过程。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项任务,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也就成为实验区教师的职责。当我们思考并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困惑之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三:教材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而教师的已有存储知识相对陈旧,难以适应这一点,许多新内容教师都没有接触过,必须“现学现卖”。

困惑之四: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但有点过多,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往往按设计把实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

困惑之五: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篇8: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

对于一节课来说良好的“导语”, 或使学生感到新、奇, 对新课产生兴趣, 从而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或使新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效果显著。对于一本教材,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的“导语”, 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并使用恰当的方法学习地理, 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则有更加积极的意义。由于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在“导语”的设置方面从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就成为使用新课标地理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里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四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研究, 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就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关于“导语”的教学问题提一些建议。

1.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导语”设置的差异

四套教材中, 湘教版与鲁教版教材都设置了“导语”, 均在必修Ⅰ的开篇。其中, 湘教版的“导语”题目是《走进地理学》, 从初中地理开始, 分别从“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么做”三个内容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地理学, 最后还以“学好地理学将使你终身收益”为结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则比较简单, 直接采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的一篇文章《学好地理, 培养科学发展观》作为开篇, 在介绍高中地理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从而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可是人教版和中图版的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则没有设置“导语”部分, 直接开门见山进入到相关章节的学习中。

2. 高中地理课是否该设置并进行“导语”教学的争论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是否该设置“导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否该重视“导语”的教学, 很多老师有不同的意见和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高中地理教材以及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重视“导语”的教学。高中学生并非第一次学习地理, “导语”不过是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高中地理的学科体系, 这些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会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具有很明显的应试教育特色, 认为应该在教材中设置“导语”但是没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导语”的教学, 因为关于“导语”的内容考试不考, 但是作为对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入门, 应该设置并实施简单的教学, 或者认为有无“导语”教学活动无关紧要。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导语”教学非常重要, 是引领学生正确学习地理、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须要认真对待。

3.“导语”设置及教学的必要性

教材的“导语”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是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学科体系、说明教材的编写特点, 同时对学生来说还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导语”无论是从初中、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体系出发, 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来说都是有必要设置并进行认真教学。

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说, 初中地理的教学在我国, 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被忽视, 甚至有些农村中学干脆就不开设地理课, 加上现在中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信息来源非常多样, 初中地理知识学生基本上有所接触但是掌握的又似是而非, 于是学生就认为地理“很简单”、“没有啥可学的”、“学了用途也不大”等等的错误认识。而高中地理由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后, 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 基于这种现实, “导语”必须要设置并进行认真的教学。

其次, 从知识体系来说, 初中地理侧重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学习;初中地理是基础, 高中则是基础之上的升华。从学习方法上来说, 初中地理学习重点在于实现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 能够发现地理问题, 而高中地理学习重点在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的顺利过渡, 就必须设置“导语”并进行相关教学。

第三, 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来说, 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作用在于把新的学习内容融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这里教材“导语”恰好发挥的就是“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即用一种平稳过渡的方式引导学生由初中地理的学习进入高中地理的学习。设置“导语”并进行教学, 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过程从学习的心理上提供铺垫。

4.“导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鉴于上述理由, 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起始阶段, 教师就应该将“导语”教学认真、高效地付诸于实践。通过“导语”教学, 要实现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实践地理学习方法的转化。根据四种版本教材的差异, 关于“导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由下述两种方案。

方案一:基于教材进行“导语”教学

湘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都设置了相应的“导语”, 基于教材中设置的“导语”进行相关的教学。但必须要注意:教师不能够机械的把“导语”中作为一节课的内容来教学, 应该在“导语”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本着让学生熟悉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原则设计并实施教学。

方案二:教师自主设计“导语”并教学

该种方案主要是针对人教版教材和中图版教材, 当然鲁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也可以不使用教材中设置的“导语”, 由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践与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开始学习高中地理的这个契机, 仍然本着让学生熟悉高中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原则,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上一篇:客运班线经营范围申请下一篇:晕车有哪些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