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2024-05-09

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共8篇)

篇1: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全班按照毕业去向分为三组

出国组:赵翩翩 方怡 谭琳 刘晓芳 邢耀宗 陆恩光 罗灵明 王政 成青松 罗志韬 吴耀辉 王旭 周健泽

考研组:屈茜茜 杨瑞雪 刘骞泽 元腾飞 冒亮亮 沈灿 董涛 谈笑 王冲 肖悦 韦儒 吴多贵

就业组:侯志勇 龚超杰 张明洋 蒋耀坤 叶若愚 高兴坤 喻路 王旭 甘敬雷 阮星元 杨毅 吴向超

注意事项:

1.出国组需调查国外哪些大学在交通土建类学科上有突出建树,这些大学在这个学科的全球排名 师资力量 学科设置 硬性申请要求,以及研究生留学申请的必备条件(本科学历、本科GPA(本科成绩)、GRE、托福、三名推荐人)和其它要准备的东西(个人陈述、个人简历、财产证明)

2.考研组需调查国内哪些大学在交通土建学科领域领先的学校,这些大学的师资力量(知名导师 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学科设置 考研保研政策(初复试科目 报考难度 招生录取比例 历年录取分数线)

3.工作组需调查国内这个行业的大型企业(包括甲方 设计院 施工单位)。这些企业(央企 省企 外企)的 工程级别 企业资质 承包范围 在西安历年的招聘计划 招聘门槛,以及在这些企业的 福利待遇 升值空间 工作环境

4.每组人员自行商议确定一名组长,由组长安排每名组员在小组中的工作,需在实践报告末尾注明组长和每名组员所负责的部分以及发挥的作用,最后每个小组统一完成一篇实践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二者都要)实践报告严格按照格式撰写

5.小组需在13周周末之前将实践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交给谈笑,实践报告算马哲的平时成绩(30分),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附:实践报告格式

实践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定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实践报告”、“关于××××的实践报告”、“××××实践”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

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 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第二种 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第三种 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

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还可以在正文前添加:

实践名称: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报告正文:

篇2: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我首先进行采访调查的是与我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于姓老人一家。于老人今年五十多岁了,身子骨也看起来不是很硬朗,老伴也年过五十,同样也有一些顽疾在身,但是当我与两位老人谈话时,却并不能在他们的话语中体会到想象中因病同而生的担忧痛苦,正相反,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两位老人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欣慰。当我问及这个问题时,二老的答案揭开了我的疑惑。他们说,现在不比以往,从前得了病就只能自己想办法筹钱进行治疗,如果家境不错的话疾病还可以得到抑制或者治愈,但是对于许多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治疗的费用会相当于他们几年的生活费,于是,这样的人在旧时侯只能被迫放弃治疗,默默的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而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在近几年越来越向民生倾斜,各种惠民政策不断出台,尤其是医疗保健与农村合作医疗,是最令于老人那老两口欣喜的,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现在无论是什么疾病都已经不再是无力承担的致命杀手了,于老人现在正在接受骨病的治疗,老伴也在进行胃病与心脏病的保健治疗,他们高兴地告诉我,他们治疗费用的百分之九十都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进行报销,而且平时吃药之类的也有相应的保障。由于二位老人工龄比较长,现在在国家的政策下,他们的退休后工资也不低,各种福利也都很有保障。谈话接近尾声时,我看到了老人的孙女,据他们说,小女孩现在在读初中,成绩非常好,同时还在学习钢琴演奏,在女孩的钢琴演奏声中,二位老人幸福的依偎在了一起,看着他们,我不仅在心中感叹,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老人们才能在国家的照顾下治疗疾病,乐享天伦,安度晚年。

我第二个进行访问调查的是一户前后几年变化非常之大的农户之家——曹姓一家。他们一家可以算作是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发家致富的一个代表,他们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向我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自立发展的故事。从前的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一个农民之家,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尽管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可是大部分还是靠天吃饭,收入自然不必说,跟做生意以及其他的生财之道比起来可谓是十分微薄,但总的来说日子也还过得去。可是上天是残酷的,的一个夜晚,一场龙卷风席卷了整个村子,很多房屋被摧毁,曹家也不例外,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党和政府传来了福音:政府给受龙卷风侵袭的各家各户拨款,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的盖房建屋,并联系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为他们进行捐款。而正是在这场社会人士与他们的见面中,曹先生见到了一位朋友,并在谈话中产生了不再继续进行北朝黄土面朝天的生活劳作。于是他开始积极地与政府进行交流,在政府的扶持下,他迅速的开展了自己事业的准备。众所周知,五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尤其是五常大米,更是享誉四方,因此曹先生便将目光投向了利润丰厚的大米产销,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如今的曹家早已今非昔比,今年他们的年利润已接近50万,不但不再需要像从前一样靠天吃饭,为温饱担心为糊口奔波,反而有了余钱,在宁波买了房,购了车,安置了家人,转了户口,孩子也转到了宁波市里上学,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从一家农村人到城镇人的转变!他们骄人的成绩与如今幸福的生活,让人不得不感叹,党的政策与国家的扶持对于干斌他们全家人的命运真的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的最后一站,到了我最熟悉的地方,也就是我的家,也是我切身体验最真切的地方。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喜欢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从前的故事,其中他们小的时候的故事是我尤为喜欢的。在爸爸妈妈的叙述中,我得知,他们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吃的穿的大多需要用票

篇3: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遵循《陕西省普通高中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建设研究实施方案》, 我们在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 在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 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 积极进行“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实施的探索, 除平时按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外, 还在暑假集中10天对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本次实践研究总结如下。

一、实践研究背景

高中课改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下文简称《纲要》) 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 《纲要》指出,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 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二、现状描述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 全市总人口83万人, 有普通高中13所, 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4所;宜君县总人口约9万人, 其中初级中学6所, 普通高中1所 (宜君县高级中学) , 全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不足千人, 高中招生安排在第三批, 所以生源很差, 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全部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 即使这样, 本科升学率还是很低, 绝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升入高职院校或直接就业, 如何培养这些学生, 提高他们的素质, 使这些同学高中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 是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实践研究的主要目标

1. 调查了解高中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2. 分析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

3. 探索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 提出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方面的建议。

四、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筹划启动: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 并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 积极吸收学校骨干教师加入, 在广泛学习中统一认识, 协调行动, 深入扎实地开展研究。

2. 制定实践研究方案:

首先通过调查,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立足本校实际, 结合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 摸索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为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施提供决策建议。

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第一, 这些课程与升学无因果关系, 但对学生素质有提升作用, 可谁考核、谁评价、谁认可, 社会、学生、学校观念很难改变。第二, 这些课程受师资、设施、生源、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选修课程,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要求各异, 统一实施有难度。第三, 这些课程投入都很大, 空间、时间上的矛盾冲突较多, 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校尝试分类分层推进, 具体是将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领域的的必修课按教学计划统一实施。将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借鉴国内外的做法 (如欧美倡导的“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 日本在新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等) , 我们探索了倡导课程间的综合渗透的“学生素质综合集中培训”。

3. 培训内容 (实践研究) 。

在2011年暑假7月11~7月20日, 利用10天时间, 设置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果树栽培、音乐、美术等六大类27门课程 (见表1) 供高一高二年级共636名学生选择。学生选课情况如表2所示。

4. 实施。

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分成13个教学班, 选了学校部分物理、计算机、美术、音乐、通用技术,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外聘4名 (电子操作、电工操作、农艺师、网络工程师) 共28名教师, 另外抽调管理服务人员10名, 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培训所用设备主要有我校两个计算机教室, 职业中学计算机硬件操作实训室, 职业中学中、初级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电工技术初级、中级实验、实训室以及电子、电工、电力拖动三合一实验室。

培训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以实践操作为主, 着重让学生在高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实践中加深和验证所学知识, 为学校电子技术班准备了收音机、电子门铃、对讲机、万年历等电子制作套件让同学最后每人完成一件, 电工班的同学怎人完成一块家用照明电路的布线安装模版, 并实训了用接触器控制电动机的电路等实训项目。课余时间, 由学生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 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全部动起来了, 积极性很高,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本次实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收获

1.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经费困难。本次集中实训, 采购各种实习、实训耗材3万元。水电费2万元, 教师补助共计5万元, 其它1万元, 共计11万元, 生均173元。 (一般的高中学校还没有实习实训设备, 如果再采用租赁方式解决, 费用会更高) 。经费全部由学校自筹, 而我校每学期学费收入约30余万元, 对于一个学生不足千人的学校来说, 筹措这笔经费的困难相当大, 如再无其它筹资途径的话, 这种集中实训今后将无能力举行, 肯定不能坚持下去。

(2) 师资馈乏。普通高中通过技术、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师资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的教师培养体系中无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学校编制中也没有这种编制, 学校的办学经费中也无专门用于外聘这些教师的经费。经过这次培训, 我们认识到, 高中的物理老师或其他教师在动手能力, 培训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还难于胜任, 所以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也受到师资的限制。

(3) 家长不支持。在传统观念中, 家长认为学生到学校就是考分、考大学, 学校利用暑假时间集中搞培训和社区服务, 学生在校增加了家长的开支, 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不支持。

(4) 社会不认可。长期以来, 高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升学教育, 高中搞技术教育会被认为是不认真搞教学, 放弃学生。所以社会多不认可, 甚至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技校, 不管升学, 只管就业, 影响高中学校的招生。

(5) 学生安全压力很大。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传统的课堂授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学生毕竟要用一些工具, 要接触220V和380伏的强电, 要走出校门,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 所以学生安全是学校最大的担心,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学校的责任不可推卸, 集中培训十天时间内, 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和预案, 如履薄冰。

六、经验及总结

1.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次培训这些课程力求以实践为主, 学生自已选课, 学校不加限制, 所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特别是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 有了自已的动手机会, 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 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电子班的同学亲自组装的电子产品发出声音时, 那种激动是他们以前未曾体会过的。

2. 为高中学生增加了生活体验。

高中学生的生活大多一直在学校学习, 对社会的分工和专业的概念知之甚少, 普通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高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或直接参加工作, 毕业前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 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为学生择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篇4: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0-0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总之,“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课程的实施时间尚短,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规划、实施组织、引导策略、评估取向上,还是在成果展现上,都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更深度的研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国教育报.2001-6-15(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郑振纮.海口市中山路近代店铺的整体风韵[J].南方建筑,1995,(5).

[4]彭青林.骑楼魅影旷世奇葩领风骚[N].海南周刊,2010-7-12.

[5]张 毅.海口将打造“大三巴”牌坊[N].南方都市报,2010-12-11.

篇5:马哲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对我国的变革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2016年 11 月 10 日

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对我国的变革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从广东到福建,再从深圳到珠海,我国逐渐形成沿海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开放格局。2008年我国超过日本,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惊人成果的取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得益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往后的各届国家领导班子,对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和应用。21世纪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惊人,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文革”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如果继续封闭,走封建社会的老路,我国将停滞不前。只有对外开放,吸收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对外出口产品创汇,才能使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资本输出理论 对外开放 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

引 言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目标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二战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国着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而其中,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成为国际生产关系和贸易往来的重要依据。我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清晰地意识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1]前后的本质差别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支关注点的不同。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我国正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战略,越发显示出伟大的变革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

(一)资本输出理论概要

马克思指出,“过剩资本”是物质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资本输出则是过剩资本的必要出路。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资本输出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剩余价值的刺激下促使资本家加快实现剩余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造成资本垄断,形成剩余资本,即“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资本。”[2]另一方面,资本家将资本向国外输出,实现更高的利润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过剩资本的存在决定了资本输出的必然性。

(二)对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的运动规律。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3]这揭示了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得高额利润是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因此它要求资本以 “不断过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4]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在“竞争”中使资本输入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通过上述手段,“资产阶级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了资本输出的过程也是其生产关系扩张的过程,在客观上不自觉的促进了当地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新生产关系的确立。[6]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制定与调整以吸引外资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关政策。由此可见,资本输出理论充分凸显了资本输出对输入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三)资本交换的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扫门前雪”的时代俨然成为发展本国经济的绊脚石。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区域间文化、科技的交流,确立了政治互信,尽管少数金融寡头资本垄断的现状依旧存在,但无口否认,“命运共同体”正成为国际间处理各项矛盾的基本出发点。

1、文化:① 有利于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② 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④ 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2、科技:① 借鉴和学习他国技术优势,服务于本国,改善本国国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本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② 有利于弥补社会发展的不足,促进政治、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③ 加强国际能源、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全人类为立足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3、政治:① 有利于增进国家、地区间的政治互信,协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② 对国际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协商,使事态良性发展等。

4、经济:① 国际投资合作通过国际引入外资弥补了本国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而引进外资弥补了本国先进技术的不足;② 政府、科技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种组织参与了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了本国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缩小了国家间的差距;③ 国际贸易促进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参与了国际分工和交换,获得了比较利益,提高了经济效益等。

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1860年,英军的大炮强行打开了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回顾历史的惨痛教训,清政府傲物自恃,自给自足,用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世界,当英国成功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国社会却依旧遵循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历史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开放”的重要性。

1978年,“文革”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宣告结束。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济陷入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在经过解放后近30年的建设当中,没有实现进步,甚至面临温饱问题。小平同志后来概括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主要的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1958年-1978年20年时间里面,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7] 小平同志在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后,不断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后,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8] 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阶段(1978年—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出口产业结构,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层型产业的产品取得外汇,并以此支持内地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水平,不断增强国内企业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国外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吸收国际资金促进内地的发展。

2.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1998年至今)

前一阶段虽然我国的外汇数额不断的增长,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所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企业主要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以农业和制造业为首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益要远小于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到4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真正融入了国际贸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而密不可分。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品牌,使得国内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实现了从过去量的发展到质量效益的发展,从有限领域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

三、结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果,这不失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又一次深刻探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优越性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9]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所肩负的国际责任越发巨大。我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领域提供无偿帮助;援助他国灾后重建;在空间、信息、能源等方面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投资创建亚洲发展投资银行,积极欢迎各国参与,为全人类的发展谋福祉。

当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一项伟大的战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将加紧节奏、加快步伐,预计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的指挥下,用更加饱满和自信的姿态,张开双手迎接世界,早日实现中国人民深切期盼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远达《毛泽东思想研究》第一期;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1988版,第129-13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79-28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85页

篇6:马哲读书报告(共)

在书中,马克思揭露了英国等国对中国的侵略,声讨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野蛮罪行。他指出第二场鸦片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揭露英国政府勾结法国,进行这场侵略战争的罪恶目的,驳斥了英国为发动这场战争而制作的荒唐借口。英国靠这种不光明的手段撬开别国的市场、危害别国的利益,实在是令人不齿。

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是由鸦片输入而引起。英国工业自1850年以来空前发展,在最惊人的繁荣当中,已不难看出日益迫近到工业危机。尽管有新大陆的发现,尽管当时人口大量地、史无前例地外流,但是这潜藏的危机依然迫在眉睫,为此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英国的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不仅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而且使中国人精神受到摧残,道德败坏。英国政府一方面假装同鸦片走私无关,说是东印度公司的企业行为;一方面,殖民政府却在印度种植罂粟,提炼鸦片,通过走私运往中国,牟取非法暴利。

然而太平天国已经延续了10年之久,汇聚成当时的中国革命。不管当时的起义是由哪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英国大炮无疑是推动这场革命的爆发。

中国人民的反抗理所应当的应该被支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如何看待他们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态度是热情支持。这是由中国人民斗争的正义性所决定。恩格斯说,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并且驳斥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污蔑。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中国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感到欢欣鼓舞。

他们预言,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过不了多久,就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克思在详尽考察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掠夺政策,对中国国内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之后,指出中国革命也将对英国并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影响。因此,因此,发生在中国的革命具有明显的国际意义。马克思的原话是“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所提出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相互联系的思想,实际上指明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国际无产阶级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论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本书,我从大师的角度重新看待了鸦片战争。同时也看到了太平天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打击也同样是有力度的。原来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人民的反抗对于英国的侵略来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但是今天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些,太平天国运动尽管到最后是失败的,但是

还是对与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还是起到了抵抗作用的。

强国之理,好比造就一个人才。人要强大必须和他人友好往来及交流,经验也是可以通过交流得来的,并且要切忌唯我独尊的思想。要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就要与其他国家积极往来,打开自己的国门,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走之路。在清朝,统治者无知的排外,坐着前人打下的江山,然而他们却没有看到从前的小国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我们建设国家的时候,我们要积极的和别的国家接轨,绝不能自高自大,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篇7:马哲课读书报告(最终版)

——《国富论》读后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1002班王洋10212049

一、内容概述:《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二.思想观点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著作评价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目前的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原富》(是严复当时翻译《国富论》时使用的译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

三、心得体会:

<1> 读罢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一本书对国家经济产生的巨大改变。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马克思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欧洲200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强。

<2> 读罢全书,我对亚当·斯密的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四、总结:

篇8: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高新区基层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情况, 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进程, 我们对高新区九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进行了座谈研讨, 使我们对全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其中重点了解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

一、现状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体制现状

高新区自2008年成立了文教卫生局, 由教育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工作, 但至今还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目前, 区内各小学已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管理, 由教导处负责。开设信息课、研究性学习课、地方社会实践活动课各一节, 教导处每一学期要检查教学进度。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管理, 只是将其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由德育主任或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分离开来, 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区内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学校也没有集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现状

课堂教学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每一所学校能够保证有教师上课, 能按时上课, 但普遍不能开展正常教研活动。因人员不齐, 小组教研不能正常进行;大型教研活动也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展示等;教师的教学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按照任课教师各自的理解和想法上课。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现状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基本按教材上课, 有个别学校能选择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上课。研究性学习每学期上三到四个主题, 每个主题上三到四节课, 学生每学期能写三至四个主题研究报告, 有少数学校积累了学生制作的小报和手工小制作, 基本很少有社会调查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经调查, 小学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活动:

1.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每一所小学都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开发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学生利用假期清理社区环境卫生, 如清理楼道、清理社区内白色垃圾、清除野广告活动等。

(2)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如社区科技活动、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等。

2. 社会考察

社会考察活动主要是利用春游、秋游时间, 由学校集体组织参观、游览活动。一般是以游玩为主, 很少布置记录、访谈等任务, 回来后只有少数学生写篇作文, 没有学生写参观调查报告, 而且参观过程中学生不能长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实物。

3. 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

组织学生接触各行各业, 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参加农业劳动、除雪劳动, 到市场体验售货员活动等。

学校虽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但各年级基本上按照统一要求完成一定的主题实践活动, 在几年中重复开展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活动, 或者是活动的类型集中在某一种或几种上, 如升旗仪式、艺术节等。另外, 除了春游和秋游这样的活动是全校学生参加外, 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 不能兼顾全体, 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 直接影响了研究性学习, 这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使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不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大部分学校老师都把内容做了调整, 主要是根据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选定的。

(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现状

各小学已建立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但师资骨干力和有效性不足。指导教师主要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担任, 有个别学校还利用社会教育力量, 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指导教师。

(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现状

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工具。老师凭着对学生的印象和平时的表现评价成绩, 对学生具体能力的发展关注不够, 出现评价具体指标不明确, 评价过程随意性大, 以教师的总结代替评价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升。

在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时学校一般关注对安全工作的评价, 把活动中师生的安全作为重要指标, 活动方案中重点强调学生安全, 让每名学生都写安全公约, 家长要签字。

二、存在的困难

(一) 意识问题

调查访谈发现学校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 没有专门制度, 没有评价和激励机制做保障。大部分学校说不清楚这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不了解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有的个别学校认为可以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出现不按时上课、不能保证上满课时、落下的课不能及时补上等现象。

(二) 安全问题

目前学校施行的是安全责任制, 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 学校都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减少责任, 学校很不情愿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家长也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赞成学校少搞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搞活动, 有的家长也不赞成孩子参加, 甚至担心影响孩子学习。至于研究性学习, 需要学生自己走向社会调查、实践, 学校和家长更不放心了。

(三) 时间问题

学校虽然设置了一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节课中要确定研究主题, 还要设计方案、教给学生调查研究的方法等指导, 基本一课时就用完了, 教师没有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如果布置给学生业余时间自己进行研究, 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 环境条件问题

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不够。许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活动内容和环节, 都不能有效地完成, 致使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部分孩子的家庭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学校大面积开展研究活动, 只能针对有条件的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小组活动。而且社会大环境对这门课程认可度也不高, 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活动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现实情况是:社会机构与资源对教育系统相对封闭, 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进行现场观察、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却得不到有力的配合, 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五) 成本问题

大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都需要一笔开支, 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有限的, 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 宁可把钱投入到能立马带来社会效益的教学活动、竞赛的辅导上。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这部分经费转由学生家长承担, 就家长而言, 他们宁可把精力和资金放在与孩子学业有关的各项辅导活动上, 也不愿用来投资其中。

三、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和困难,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着重对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思考:研究性学习课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采取研究性学习才最有效, 研究性学习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

(一) 加强规划与管理, 强化评价, 提高开展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等课程形态是相辅相成的, 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因此应该被置于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在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及课程规划中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来说, 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的专门机构, 明确课程的实施目标和原则,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行政部门在评价机制的建立上应加大力度, 从中考评价抓起, 牵动小学及家长的重视。小学阶段也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推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良好载体。

(二) 开展教研与科研, 掌握方法, 提高实施课程水平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活动的力度, 及时掌握最新课程发展动态, 引领区域内教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力。对于新增设的课程, 各校要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出发, 开展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

本着“思考全球化、活动地区化”的特点, 认真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并具体化,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 形成每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

2. 研究确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

针对学校的目标体系要求,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和活动能力, 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活动内容, 确定独具特色的活动主题。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 研制相应的课程纲要, 编制校本教材。选取的内容需要具有四个特点:时代性、趣味性、适切性和特色性。

3.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

研究不同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不同年龄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师指导方式、课时安排等;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及课时安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

4.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在评价设计上, 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采用多主体、多元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 优化师资配备, 及时培训, 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根本特点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一方面,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要研究和探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其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配备要合理优化。尽量配备专职教师, 培养骨干教师, 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秀课和论文评比, 给教师创造机会参加培训活动。 (2) 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 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 设计指导方案。 (3)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外活动指导等。

(四) 从实际出发, 争取社会力量和家长支持,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课程顺利开展

为解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和安全问题, 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成立学校志愿者队伍, 参与学校的安全维护工作、专题指导工作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用于活动课题的提炼和设计;成立督导评估组,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召开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 就小学生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以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帮助。

(五) 合理利用资源, 降低成本, 增加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马哲课程论文3000字06-02

马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1-23

马哲社会实践论文04-22

马哲实践观论文05-02

马哲感想05-04

马哲作业二05-23

马哲论文题目05-02

马哲全部范文05-16

马哲感想范文05-17

学马哲有感04-23

上一篇:校长的自我考题下一篇: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