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感想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马哲感想范文

马哲课感想

体味“马哲”

-吴成龙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2.坚持协调渐进,注意整体效应。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就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反应。

对于马哲课,再没上之前我就早有耳闻,它重重的传闻,让许多人一开始都认为马哲是大学中最乏味的几门课之一。但是一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却对这门课的感触最深,不管这种感触与这门课本身有无多大关系,总而言之,它作为一种象征式的记忆存留方式让我们在大学中留有马哲的一席之地。

我是艺术生,早在高中的政治课上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刻印象,曾经倒背如流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联系与规律,量变与质变,辨证与统一等等这些的原理与定义让我对于马哲有了系统上的概念,也让我毋庸置疑地认为自己是个辩证的唯物论者。但是到了大学,我渐渐开始对这种认识产生了怀疑,因何缘由暂且不说。重点在于,这种思想上的变化让我重新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对其内容和定义慢慢地由清晰变得越加模糊,曾经认为唯物与唯心之间明显的界限甚至荡然无存。这种思想上的困顿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哲学家探讨精神问题的价值所在—人类实现自我存在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基石。

对于马哲课的老师,我是很满意的,她并没有啰里啰唆的照搬书本上解释了跟没解释的定义跟我们讲长篇大论,她善于用生活中的常识性例子和文学言语来解释哲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她还带领我们看着很多的纪录片,意味深长。简言之就是,她的课很生动,简洁,明了,引人思考。

这学期开学之后,马哲课在第二星期就上了。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虽然内容都耳熟能详了,但其实探讨哲学的魅力正在于此,就是基于相同的问题,无数次的理解与讨论,得出千万种不同的结论。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的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我们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刚进入大学时有些同学会选择进入学生组织工作,刚参加时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学校和同学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我们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其实以上这些话都是些老生常谈了。从小到大,其实长辈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做人的,只是那时候不会究其理论来源罢了,如今一看,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产生的人生哲理。但其实正像我在开头说到的,与小时候不同的是我从理论源头上对唯物产生了困惑,因此对于已经坚持了很久的原则也发生了改变。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依然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的观点来解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于事物,于我,皆如此。对于一件事产生困惑的开始,就是自我思想进步的开始,甚至是被思考事物重新发展的开始。

最后,我个人为哲学最实际的价值就是它可以重塑人格,颠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仅此对于哲学,我们不能急于下定义,特别是哲学立场。确定的人终将怀疑,怀疑的人终将确定。哲学去探讨死亡,活着的人又有什么资格断定对错?

第二篇:马哲读书感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

读书活动感想

题目:《论语新解》读后感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11 月 17 日

《论语新解》读后感

钱穆《论语新解》 对于《论语》 学习的意义在于, 不但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常识, 帮助扫清文字障碍, 懂得《论语》 读法; 一般研究者亦可从中明白读书当先知人, 学习《论语》 当先学习孔子之人品、道德、风范。

1. 读《论语》 贵在做人。

( 1) 如何读《论语》 ? 钱穆先生在写作《国史大纲》 时就反复申明, 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者来说, 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怀着温情与敬意”。此一原则被推广到其所进行的所有研究之中。《新解》 指出读《论语》 同样首先的一点, 即是要有对孔子之崇敬心情, 否则便将一无所获。《子张篇》 篇末《新解》提示道: 司马迁称赞孔子, 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读《论语》者, 本此十六字心情, 庶可以渐企乎有窥于圣道之几希。使初学者明白读《论语》 之目的, 首先在于学习做人。对于此, 《新解》 尤殷殷切切, 无处不提示点明。如《学而篇》 之一章申述道: “孔子一生重在教, 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 重在学为人之道。”又如《公冶长篇》之二五章为孔子与弟子讨论人生志向, 《新解》特意指出: “读者最当于此等处体会, 是即所谓志孔颜之志, 学孔颜之学。又按: 孔门之学,言即其所行, 行即其所言, 未尝以空言为学。读者细阐此等章可见。”又, 《雍也篇》 之一八章《新解》 有按语: “孔子教人,循循善诱, 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 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 浑然而为一, 乃为可乐。”指出学习《论语》 当是为己之学。如《阳货篇》 之一五章《新解》按语提示学者学习《论语》 当是学习为人之道, 当求为己之学: “人品大略可分为三类, 有志于道德者, 此为己之学。有志于功名者, 此为人之学。有志于富贵者, 即本章之所谓鄙夫, 乃不可与共学之人。”强调学者学《论语》 当“善自反省”, 与个人之修养相结合方有效果。《卫灵公篇》 一二章《新解》 按语: “孔子论学每言好, 如言好德好仁好礼好义皆好也。好色亦好也。有志于学者, 当先辨己心所好, 此义至深长, 不可不善自反省。”指出学者当以群为乐。如《卫灵公篇》 之三0 章《新解》按语谓”人必生于群, 必于群中而始成其为人。故学非一人之学, 道非一人之道, 亦必于群而始有学有道也。””故君子贵乎乐群而敏学, 不贵离群而独思。”指出学者当自强不息。如《子罕篇》 之一八章《新解》 按语谓: “本章言学者当自强不息, 择积久而终成。若半途而废, 则前功尽弃。其止其进, 皆在我, 不在人。”

( 2) 提醒不应在字句上追求, 而应当求其精神。如《雍也篇》 之二章《新解》 按语: “可见孔门之学, 主要在何以修心, 何以为人, 此为学的。读者当取此章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章对参。志之所在, 即学之所在。若不得孔门之所志与所学, 而仅在言辞间求解, 则乌足贵矣!”

( 3) 提示读者当从人身体验上领会《论语》 之义。如《子罕篇》 之一七章《新解》 按语提醒读者读《论语》, 贵亲从人生实事上体会, 不贵多于其它书籍牵说。”又有提醒”学者其善体之”者。《雍也篇》 之九章《新解》 按语告诫道: “本章孔子再言贤哉回也, 以深美其虽箪食瓢饮居陋室而能不改其乐。孔子亦自言, ) 饭蔬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宋儒有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之教, 其意深长。学者其善体之。”

2. 指出读《论语》 贵在通贯。

( 1) 指出应将各章与《论语》 全书结合起来读, 方能理解孔子学说之真谛。

如《述而篇》 之一八章《新解》 之按语告诫“学者就此章, 通之于《论语》 全书, 入圣之门, 其在斯矣”, 其辞曰: “凡从事于学, 必当从心上自知愤, 又必从心上自感乐。从愤得乐, 从乐起愤, 如是往复, 所谓纯亦不已, 亦即一以贯之。此种心境, 实即孔子之所谓仁, 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 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 毕生以之。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 亦即与孔子之为人合一而化, 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 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 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 而其所不能及者, 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学者就此章, 通之于《论语》 全书, 入圣之门, 其在斯矣。”

( 2) 指出会通全书方可“透彻了解”《论语》 之深意。

如《宪问篇》之一三章《新解》 按语: “此章当与孔门四科之分合参。颜闵德行一科, 绝非自外于智、勇、材、艺、事业、干济之外而能空成其所谓德行者。所谓博学于文, 亦非专指书籍文字, 智、勇、材、艺皆文也。学者当会通《论语》 全书求之, 则孔门理想中之所谓完人, 与其教育精神, 可以透切了解矣。又按: 成人之反面即是不成人。无行斯不成人矣。严格言之,无材亦不成人。再严格言之, 不有礼乐之文, 犹今言无文化修养者, 纵是材能超越, 亦不成人。学者于此章, 正可作深长思。”

( 3) 指出关键词之通贯全书是研究的基础。

如在《卫灵公篇》 之一0 章《新解》 按语中反复申明一以贯之之重要, 不但是了解《论语》全书之基础, 而且是进行思想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其语道:孔子曰:“好古敏以求之。”又曰:“予一以贯之。”若读此章, 不知敏求一贯之义, 则《论语》 以外, 可不再从事于汉、唐、宋、明历代之探求。有所探求, 亦仅博闻, 而无以贯之, 此非所以学孔子。”

第三篇:中国梦我的梦 马哲 运用马哲原理分析

中国梦,我的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梦想,而我也拥有一个对自己未来的梦想。现在的我,是通过我十几年来不懈的努力,才成就而成——如今的大学生,但这是经过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质变,未来的我会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我无限地发展下去。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公务员,这就需要当下的我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积累知识,以促成我未来的梦想。同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所存在的不足,而进行分析并改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我还可以联系过往。现在的我还是一个本科在校的大三学生,靠着父母的资助而生活。他们是我的联系,除此之外,我与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存在着联系,我与周边的同学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我可以与他们相互协助。这种联系还包括我与过往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可以说,“昨日的我”和“现在的我”包括“未来的我”是不可分离的,我常常会想起我以前的同学、朋友、老师等,并和他们保持联系。他们陪伴我走过我的青葱岁月,或是物,亦或是人,他们充实了我的过往。虽然现在的我们都分割各地,但在我通往梦想的舞台路途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帮助我,与我分享或者传达经验。而我现在所学的知识,也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关联,他们融会贯通。这种种联系的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但我们彼此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

当然,如果当下的我不够努力,不够坚持,这就定会对我的未来有所影响。虽然,考上公务员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经过不懈努力,经过不懈追求,最终我的梦想也会成为现实,我的未来也不只是梦。

第四篇:马哲试题1

马哲考试试题资料

(时间:120分钟 共100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B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 依据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物质和意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 唯物辩论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1.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B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 C )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

D.客观真理论

15.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 ( D ) A.伦理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经济关系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C

A.世界观与方****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 空间的特点是(C )

A.顺序性 B.持续性 C.三维性 D.一维性

21.感觉、知觉、表象是(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23.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C )

A.主观认识 B.客观事物 C.实践 D.实用主义

24. 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B )

A.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场所的变更 D.渐进性的运动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B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9.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 B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1. 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3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 D )

A.科学技术

B.工具

C.个别劳动生产率

D.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D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B)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3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C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7.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38.平均利润的来源是 ( B )

A.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A.各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本部门预付资本总额D.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商业资本的职能 ( C )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销售商品,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补偿商业流通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 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国古典经济

42.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D.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3. 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BCD )

A.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C.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4. 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 ( AD )

A.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B.企业生产的性质

C.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45. 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述正确的是( ABCD ) 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三、简答题:46~49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4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8.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对立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9.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实质。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

(2)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好坏,好地有限;(土地有优劣之分)

(3)级差地租的实质,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对待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51.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D 2.C 3.C 4.A 5.B 6.A 7.B 8.A 9.C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C 19.D 20.C 21.A 22.B 23.C 24.A 25.B 26.A 27.A 28.B 29.D 30.B 31.C 32.D 33.D 34.A 35.B 36.C 37.C 38.B 39.C 40.C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ACD 42.ABCD 43.BCD 44.AD 45.ABCD

第五篇:马哲题库

(一)

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C )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B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D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B )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A )

A.资本积累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

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得分 评卷人

二、 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

CD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D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E

)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地理环境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ABCD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E. 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

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 辨证否定的观点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CDE

) A.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最概括的说,生产资料包括(

BD )

A.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

C.劳动资料

D.原料

E.自然物质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B

)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 ABC

)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D.新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E.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10.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

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 2.经济基础是指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D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D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B

)

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C.各个资本家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8劳动二重性指(

B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9.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形成 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BC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

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痕迹。”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BCD )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4.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BD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5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C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相适应的

C.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BCD

) A.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不变资本的数量减少 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C.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8.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不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

)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时间:7月6日(周一)9:00-11:00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 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 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 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 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 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 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 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 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 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 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 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 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 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 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 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第五章 一:垄断

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 垄 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 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 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 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 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 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五:经济全球化

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 后 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 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 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 性质:无 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 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哲感想范文】相关文章:

马哲课感想范文05-20

马哲读书感想范文05-30

学习马哲感想范文06-03

马哲全部范文05-16

大学马哲论文范文05-12

马哲辨析题范文05-20

马哲试题及范文05-20

马哲大作业范文05-20

马哲作业二范文05-20

学马哲有感范文05-22

上一篇:临沂建筑范文下一篇:募捐仪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