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试题及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马哲试题及范文

马哲试题1

马哲考试试题资料

(时间:120分钟 共100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B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 依据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物质和意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 唯物辩论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1.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B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 C )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

D.客观真理论

15.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 ( D ) A.伦理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经济关系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C

A.世界观与方****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 空间的特点是(C )

A.顺序性 B.持续性 C.三维性 D.一维性

21.感觉、知觉、表象是(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23.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C )

A.主观认识 B.客观事物 C.实践 D.实用主义

24. 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B )

A.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场所的变更 D.渐进性的运动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B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9.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 B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1. 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3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 D )

A.科学技术

B.工具

C.个别劳动生产率

D.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D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B)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3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C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7.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38.平均利润的来源是 ( B )

A.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A.各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本部门预付资本总额D.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商业资本的职能 ( C )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销售商品,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补偿商业流通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 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国古典经济

42.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D.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3. 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BCD )

A.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C.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4. 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 ( AD )

A.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B.企业生产的性质

C.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45. 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述正确的是( ABCD ) 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三、简答题:46~49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4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8.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对立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9.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实质。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

(2)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好坏,好地有限;(土地有优劣之分)

(3)级差地租的实质,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对待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51.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D 2.C 3.C 4.A 5.B 6.A 7.B 8.A 9.C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C 19.D 20.C 21.A 22.B 23.C 24.A 25.B 26.A 27.A 28.B 29.D 30.B 31.C 32.D 33.D 34.A 35.B 36.C 37.C 38.B 39.C 40.C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ACD 42.ABCD 43.BCD 44.AD 45.ABCD

第二篇:马哲试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是历史的必然。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两个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可分为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

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二者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四.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六.矛盾及其基本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八.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需要认识到: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能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第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一.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二.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离开的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费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条件: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为群众所掌握

4.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2.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五.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 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两个根本缺陷:

1.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时,推动;不适合时,阻碍。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时,促进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发展和变革。

第四章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三者关系)

总括: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四.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对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的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全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有机资本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九.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与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形成机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一.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金融资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结构)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即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是把过去的国家军政要员聘请到自己的企业担任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实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

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消极方面: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与实质

新变化:

1.生产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六章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历史贡献: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局限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1.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三.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第三篇:马哲试题

一、填空、简答、论述

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填空 简答)

答:客观条件:马哲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

阶级基础:产业革命导致阶级关系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的觉醒。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尤以1830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2.马哲产生的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填空)

3.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

4.1835年,在中学毕业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表达了为全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

5.马克思于1841年3月写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 6.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8.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发表了两篇重要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他的表现。因此,不应该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是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并且深入揭示宗教的社会根源。

第二,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并不是像鲍威尔所说的那样在于摆脱宗教,而是要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 第三,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第四,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 9.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在教材中找答案)

10.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1.在《神圣家族》中马恩是如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

第一,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派用“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荒谬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鲍威尔只是片面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自我意识,把它推向极端,变成了独立的绝对。同时否定了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否定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本身,把自我意识变成了绝对的创造主体。

第三,为彻底批判鲍威尔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在批判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 11《神圣家族》的意义

• • 第一,从思想程序的关系看,《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了断他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的重要环节。

第二,从思想建构的角度讲,《神圣家族》不能被单纯视为一个论战性的著作。而应当同时被看作,马克思建构他新哲学构架的开始。

第三,从对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长远影响看,《神圣家族》所涉及和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永恒的探究价值。

1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恩合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形成。

13.恩格斯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4.《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二,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第三,人口生产 第四,人们在生活的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出社会关系。

15.《哲学的贫困》(1847年出版)和《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16.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来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 17.阐述《共产党宣言》包含的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一,《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将阶级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二,《宣言》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深入揭示了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必然成为统治地位的力量,并指明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

第三,宣言在揭示经济生产对政治上层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时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第四,宣言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18.《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 19.简述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所阐述的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答: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中实际发生的辩证运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自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是关于人的思维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关系: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根据和内容,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表现和形式,是第二性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依赖前者。 20.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答:关于跨越资产阶级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但是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一下子越过资本主义跳到社会主义,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共产主义不管从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基础上都明显弱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方法,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丰富的文化,借以发展自己的国力,并在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沟通等,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2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

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22.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是如何通过对三次社会分工的考察分析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的?

答,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使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因此交换从偶然性因素变成了经常性的,商品交换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剥削、占有他人劳动的奴隶主和被剥削的奴隶,奴隶制产生了。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的价值,奴隶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奴隶制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内容。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导致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文明时代开始了。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又控制生产的寄生阶级,奴隶劳动成为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分化日趋尖锐,阶级分裂最终摧毁了氏族制度,国家出现了。

2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24.简述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

答:第一,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人们创造的,而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人的意志愿望在积极地影响历史的进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不同,它既受社会物质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的意识在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它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的愿望形成多种多样的甚至冲突的“总的合力”,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社会历史实际进程也是在包括个人、阶级、政党在内的多种意志的“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25.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同

答:相同点:都曾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是辩证的唯心论者。他们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和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同步的。马恩哲学思想的发展,是和他们研究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密切相关的,也和他们深入实际斗争密切相关。

不同点:马克思多从事文献资料的研究,恩格斯多对现实作考察。

他们能离开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正是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26.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哲学的党性原则的?

答:列宁认为,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全部哲学流派只能区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没有第三个派别。这些基本派别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彼此之间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而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之间的第三个派别如二元论、不可知论、实证主义并没有超越唯物或者唯心,只是不同比例的唯物和唯心的混合而已。 27.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是什么?

答: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认识的本体论前提)

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认识的本质)

第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的思考。(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28.列宁是如何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

答:认识论根源: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片段孤立化、绝对化,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

阶级根源:唯心主义得到通知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巩固。 29.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第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第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0.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内取得胜利”的理论是怎样的?

答: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一站之后垄断资本的出现更加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引起的后果之一是帝国主义战争,其二便是薄弱环节的出现,这就使得在一国,特别是经济文化水平较低,但社会矛盾尖锐 的国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因此他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31.《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代表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 32.《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3.《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二、名词解释

1.劳动的“对象化” 2.异化劳动 3.客观辩证法: 4.实事求是

5.“青年黑格尔派” :

6.《哲学的贫困》 7.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8.市民社会 9.哲学的党性原则

第四篇:马哲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 A. 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

41、43小题每题7分,

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

45、

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

1.C 2.D 3.D 4.B 5.B 6.A 7. C 8. C 9.B 1O.B 11.B 12.D 13.C 14.D 15.B 16.C 17.A 18.C 19.D 20.C 21.B 22.D 23. C 24.D 25.B 26.D 27.A 28.D 29.B 30.C 31.AD 32.ABD 33.ABC 34.ABD 35.ABDE 36.ABD 37.BCDE 38.CD 39.ADE 40.ABCDE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分)

42.(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

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 43.(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6分)

44.(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1分)

45.(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46.(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4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47.(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分)

第五篇:马哲原理试题

一、单选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形成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下列选项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 )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11.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1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最多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最少劳动时间

1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自由竞争规律 B.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C.货币流通规律 D.价值规律 l6.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

) 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使用价值 B.剩余价值 C.价值 D.交换价值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的是(

) A.合议制和专制独裁制 B.合议制和二元君主制

C.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D.专制独裁制和二元君主制 19.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 ) 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 D.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

21.下列关于利息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B.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动

C.由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D.与平均利润率和企业利润率按相同比例变动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B.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经营权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23.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

) 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 24.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

) A.借贷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借贷资本输出和职能资本输出

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

) A.卡特尔和托拉斯 B.辛迪加和托拉斯

C.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托拉斯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

多新变化属于(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列宁 B.恩格斯 C.马克思 D.斯大林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共产主义

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2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多选

3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 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3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 A.产生 B.性质

C.具体特点 D.变化发展 34.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用于娱乐消费所支出的费用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金融寡头

B.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9.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性、彻底性和深刻性在于(

)

A.它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B.它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C.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D.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

) A.劳动成为解放人而非奴役人的手段

B.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 D.全民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 时间性概念

B. 空间性概念

C. 历史性概念

D. 物质性概念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消灭利益差别

10.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进程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 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1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社会发展的()

A.

两种不同的状态

B.

两种不同的选择

C.

两种不同的道路

D.

两种不同的理想

15.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B

3.A

4.A

5.B

6.D

7.C

8.C

9.D

10.D

11.D

12.A

13.D

14.A

15.D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规律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

下列现象属于共产主义

社会特征的有()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5.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 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7.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 获得绝对自由

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

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8.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9.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A. 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 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

C.

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

有其历史局限性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 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 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

1.ABCD

2.ABC

3.ACD

4.BCD

5.ABCD

6.BCD

7.CD

8.ABC

9.BCD

10.ABCD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

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l.D2.B3.A4.A5.B6.D7.C8.C9.D10.D11.D12.A13.D14.A15.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又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矗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旨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

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1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ABCD2.ABC3.ACD4.BCD5.ABCD6.ABCD7.BCD 8.ABCD9.CDlO.ABC11.ABCD12.BCD13.BCD14.ABCD 15.BD

上一篇:母爱演讲稿范文下一篇:蒙古族马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