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重点

2024-05-08

马哲复习重点(精选6篇)

篇1: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2、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

4、阶级、阶层、等级关系

5、科学与技术(区别与联系)

6、科技的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7、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一对范畴)

8、社会形态的更替

9、认识的本质

10、认识活动的结构

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一对范畴)

12、辩证思维的特点

13、结构与功能(一对范畴)

14、真理、价值、价值形态

15、社会进步的含义

16、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7、代价的含义,以及代价为什么不可避免

18、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一对范畴)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1、概念解释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从静态上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项内容;从动态上来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的统一体。

2、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1、生产关系式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即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经济关系。生产活动总是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某种生产关系进行的。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2、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

变革。

3、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个社会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

1、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

2、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地产生而又解决,解决而又产生。在这个矛盾运动过程中,贯串着一种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即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作用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方向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如果不适合,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才能形成效果,否则,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情况,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决不会让这种不适合的情况长期存在下去的。

四、阶级、阶层、等级关系

1、阶级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阶级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层

各个阶级内部还有阶层的划分。阶层一般是指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人在与特定的历史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上是共同的,但是在经济地位、职业上又有明显差别,并由此必然反映为政治上、思想上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还有些社会阶层存在于社会的基本阶级之间。

3、等级

地位、身份、门第、职业的标准

五、科学与技术(区别与联系)

1、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操作性手段。其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2、区别

A、与自然关系不同,科学是认识关系,技术是实践关系; B、追求目的不同,科学是追求“为什么”,技术是追求“如何做”; C、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的成果是新知识,技术的成果是新产品; D、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度,技术是获利程度; D、更新速度不同,科学更新慢,技术更新快。

3、联系

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科学日趋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

六、科技的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

A、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B、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C、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2、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利益而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质,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科学技术广泛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使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的结果。

七、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一对范畴)

1、社会革命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社会革命作用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从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换言之,社会革命使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同时,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社会改革

如果说革命使社会形态的质变,那改革则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跟不上说,改革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新举措。

4、社会改革作用

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如果说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经不能容纳它的旧的

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改革则适用于解决原有的社会体制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换言之,改革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历史规律的途径。

八、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一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它的具体内容是: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尤其内在的原因;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队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从纵的方面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在人类总体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一次更替;从横向上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有共同的本质。

3、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在纵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横向上看,社会形态的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

九、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十、认识活动的结构

在认识活动中,认识的主体、客体以及联结二者的中介工具、手段等,构成了认

识活动的基本要素。

1、认识主体,指在认识活动中,采取主动、积极态势,居于能动支配地位,具有主导性、自决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和功能的一方,即从事认识的人。其社会构成形式包括人类认识主体、社会认识主体、集团认识主体、个人认识主体。

2、社会客体,指在认识活动中,采取被动、消极态势、居于受动、受控地位,具有非主导性、受动性、依附性的特点和功能的一方。认识客体即进入主体的对象性认识活动领域,同主体的认识活动发生功能性联系,为主体认识活动所现实指向的客观事物。

特征:对象性:即它对主体的功用性和可知性。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思想意识客体也有客观性。

社会历史性:有历史演变过程。类型: 自然客体。最基本、最初。

社会客体。人对人的自我认识。

精神客体。作为认识的对象的精神成果。

3、认识中介,指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认识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认识工具、认识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

十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一对范畴)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联系—(1)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区别—感性直观认识客体的外部形态,理性思维认识客体的内部本质;

感性直观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特点,理性思维具有抽象性特点;

感性直观是低级的认识形式,理性思维是高级的认识形式

十二、辩证思维的特点

1、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揭示思维形式的内在矛盾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法或辩证逻辑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

2、辩证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

3、特点: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某些方面、某些要素上。

十三、结构与功能(一对范畴)

结构——功能方法是用事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其中,结构方法是从结构上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的方法。结构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层次性的特征。

功能方法是从功能过程来认识、复制和创造复制事物的方法。功能作为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力,必须通过与周围事物或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功能作为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体现着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转换关系。

结构方法与功能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通常把结构方法称为“内描述法”,把功能方法称为“外描述法”。实际上,事物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要完整地把握事物,就要把“外部描述”与“内部描述”、结构方法与功能方法统一起来。

十四、真理、价值、价值评判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凡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正确的,才是真理。真理作为一种认识,是通过语言、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因此,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2、价值,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方面,人即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事物或现象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容。表现在:(1)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2)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

价值的客观性是指价值虽然离不开人,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痛快人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客观的现实关系。

价值的相对性有两种情况造成:(1)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属性、本质、结构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2)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的需要也是具体的有限的,他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和利用不可能是无条件的。

3、价值评判即价值评价,是指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一定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十五、社会进步的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社会进步的观念是对人类历尽曲折但总是在前进这样一个事实的承认,是进步的社会力量所固有的历史乐观主义的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呈现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行程。但社会进步并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进步的信念本质上是人类改善自身状况的需求,是人类发展和实现其本质力量的内在要求在观念上的反映。

十六、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这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人没有

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民将在自觉调节的丰富而又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十七、代价的含义,以及代价为什么不可避免

1、代价的含义,代价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

2、代价的不可避免性

第一,人类发展的需要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越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人类的发展越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在社会发展仅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时,人们不得不放弃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二,无论社会或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推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必然会抑制或延缓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和人的发展片面化,由此而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即付出代价。

第三,合理的社会发展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但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活动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价值选择上的盲目性或片面性,最后活动的结果难以达到这种统一,因而难免付出代价。

十八、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一对范畴)

一切社会成员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每个人既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又享有自由时间并运用自由时间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统一。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将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一方面,自由时间具有了生产劳动的性质,人在自由时间内的发展同时也

就是劳动力在扩大规模上的再生产人运用自由时间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是自己成为新的主体。在自由时间内获得新发展的人投入社会生产过程,会更有力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时间也具有了自由的性质,劳动成了自由发挥和发展人的才能的场所。尽管物质生产劳动仍是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由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事情,但这种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做人自我提出的目的。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篇2:马哲复习重点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认识和实践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所以,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总之,生产资本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是不同的,会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在资本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固定资本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就越快。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决定资本周转速度的首要因素。资本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持续时间,也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从大的方面说,它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而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本身又有许多组成部分。不同的资本,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是不同的,会影响资本运动速度。具体包括:第一,劳动期间,是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时数。劳动期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我国目前许多教材将劳动期间改成劳动时间,这是不准确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计算劳动时间时要包括劳动者人数,而计算劳动期间不考虑劳动者人数。)第二,非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的另一部分。非劳动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正常中断的时间即正常停工时间、自然作用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要缩短周转时间,加快周转速度,不仅要尽可能缩短劳动时间,而且要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第三,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应改变运输条件、加强市场信息搜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5.为什么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不可能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观察不可能突破可见光的界限;在宇航事业开创之前,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不可能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6.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的大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主要有:(1)关于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原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2)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3)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4)阶级斗争的理论。(5)统一战线的理论。(6)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7)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思想。(8)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9)共产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10)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11)自由人联合体的原理。上述这些理论观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的。15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这些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7.试述20世纪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20世纪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巨大的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的存在及其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的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迫害人民,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显示出不足.8.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性b.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f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9.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是被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0.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1.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12.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3.联系实际论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一、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内涵着中国特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第二,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切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和根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有不同的规定性,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矛盾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就矛盾存在和性质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就具体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言,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其次,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二、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是因为,这种关系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事物矛盾问题的各个方面。是我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指导线索。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基本方法。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第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是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医学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在反应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5.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第四,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7.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趋势: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 1.贸易自由化.2.生产国际化.3.金融全球化.4.科技全球化.18.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在反应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

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9.简要说明商品的二重性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及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3)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二、辨析题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正确。(请注意: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一个著名命题,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当然,作为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朴素的。)这个命题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不息的。

河水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我们刚才踏进这条河流,但等一下再踏进去,原来的河水已经流走了,我们踏的(即接触的)是另外一些河水,因而河流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河流了。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要注意: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够有一次踏进一条河流,如果取消这种静止,人就连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这其实就是赫拉克利特一个学生的观点。被认为是诡辩。)

2、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错误: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含下来。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正确。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多有论述:“在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时代以前,空想社会主义本身包含着这种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些人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4.现代社会技术和科学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错误的,现代社会技术和科学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劳动或不变资本实物形式。现代社会技术和科学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结晶,他的普遍使用会大幅度的提高生产率,是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并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2.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篇3:马哲复习重点

一、热点

热点指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 能用来指导、分析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容易与历史、地理学科组成跨学科综合题的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 无论是全国卷, 还是地方卷, 都高度关注了以下一些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对外开放问题;质量、品种和效益问题;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社保问题;民生问题;宏观调控问题;环境能源问题;文化思想发展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与这些热点现实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包括:农业的地位、经营体制、入世挑战、粮食问题、发展途径、比较优势、结构调整、农业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农民增收;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全球化;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我国政府的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复习策略:理论知识只有联系现实的热点问题, 才能深化理解和认识;考试和解题能力也只有在应用于解决现实热点的问题过程中才能提高。因此, 我们要依据本年度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确定考点中的热点, 对未考热点要高度重视。对已考热点仍要重点复习, 但要改变思路, 更换考点、角度和题型。

二、重点

三类知识应理解为重点:一是在政治学科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可再生的知识, 即必考考点;二是易于学科内综合的知识;三是与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 既是前面所叙的热点, 当然也是重点。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分析, 以下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大, 应重点复习。

经济常识:重点复习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核心考点, 包括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货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与手段;企业及其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我国税收的作用;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利率的调整;债券和商业保险;市场交易原则中的公平和诚实信用;消费的分类、结构、水平、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外汇、汇率和外汇储备、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作用和基本原则, 等等。

哲学常识:重点复习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其中, 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 强调世界的客观性, 内容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等。辩证法研究世界的状态, 强调世界存在的状态及发展规律, 内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的统一性;坚持两分法, 防止片面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趋势等。认识论研究怎样认识世界, 强调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 内容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人生观、价值观研究各种关系, 强调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以及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等等。

政治常识:重点复习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考点, 内容包括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人民政协的性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对外政策, 等等。

复习策略:一是立足学科内容, 夯实基础知识, 强化学科内综合;二是建构整合学科知识体系, 力求点透 (对每个重点考点的相关要素作透彻的分析、理解) 、线通 (对重点考点的线索全面准确把握, 要求脉络清晰) 、面全 (对重点考点所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及内在联系要全面把握, 防止遗漏) 。

三、冷点

冷点是指那些相对简单, 可命题的角度少, 或随时代发展, 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的知识, 为选考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 以下考点在命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可归为“冷点”。

经济常识:货币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扩大就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税收及其基本特征;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哲学常识: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实践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政治常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质和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反对封建迷信;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新秩序。

复习策略:这类考点每年出题的可能性有, 但不大, 一般隔几年考一次, 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般不会出大题。因此, 按考纲要求掌握基本知识点, 不必过多花时间分析。

四、冰点

即近几年高考从未考到的考点, 这些考点一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不重要、零散或者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如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崇高理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 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等等。

复习策略:复习时可按考纲要求, 略作认识和了解, 不强求记忆。总的来说, 我们要把有限的复习时间花在对热点、重点考点的掌握上, 不必纠缠于“冰点”。

篇4:高中教材重点实验复习

A.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 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 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参考答案:C。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不能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食盐溶液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无法提取DNA并鉴定,故不可以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2.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表1所示。

请回答:

(1) 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A. 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 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 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 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 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 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 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

① 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5%

② 使用的酒精的体积分数为95%

③ 使用的龙胆紫染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④ 解离液的两种液体的配制比例为1∶1

⑤ 解离的时间为10~15 min

⑥ 漂洗的时间为10 min

⑦ 染色的时间为3~5 min

(7) 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常常因解离固定前不好确定取材时间,在所取材料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很少,影响实验效果。如果我们能了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周期,确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其根尖分生区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在此时取材解离固定,实验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一天中什么时段分裂期细胞较多(设分裂期时长为半小时)。

① 写出你设计的实验简要步骤:每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B D A (2) 使用显微镜时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 (3) 观察部位不正确(该同学看到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 (4) 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 B C (6) ①③④⑥⑦ (7) ① 30 min(若时长在1 h以上不给分)取材(或剪取洋葱根尖)一次;制做装片(若写出详细制作装片过程不算错);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区;列表记录最佳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或将各次数目列表记录) ② 根据所列表中资料,数目最多的时段,就是大多数细胞分裂期所处的时段

3.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能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变化,从而鉴定生物组织或分泌物中这些化合物的存在。现欲鉴定牛奶中是否有乳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1) 该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至少要有牛奶、吸管、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仪器_______等。

(2) 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B. 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4~5滴的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即成

C. 双缩脲试剂是将3~4滴的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合而成的

D. 双缩脲试剂含有两种试剂: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3)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牛奶中的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B.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再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C. 2 mL牛奶稀释液同时加入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D. 在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中加入2 mL牛奶稀释液

(4) 下列实验需要用显微镜的是()

A. 还原糖的鉴定

B. 蛋白质的鉴定

C. 脂肪的鉴定

D. 全都要

(5) 在本鉴定实验中必须加热的是()

A. 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

B.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脂肪

C.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D. 上述都需要

(6) 鉴定脱脂奶粉是否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肯定不需要用到的化学试剂是()

A. 双缩脲试剂

B. 二苯胺试剂

C. 斐林试剂

D. 苏丹Ⅲ染液

(7) 某些单子叶植物中,如大蒜、韭菜等叶子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这些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不宜作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斐林试剂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双缩脲试剂 显微镜 (2) C (3) A (4) C (5) A (6) B (7) 这些叶子的颜色较深,对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的颜色反应起到了遮掩作用

4. 回答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下列问题。

分别在A、B、C 3个研钵中加2 g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表2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3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试回答:

(1) 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 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 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再画线

C.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液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5) 在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中,要使色素带清晰又整齐,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① 定性滤纸要干燥 ② 剪去滤纸条一端两角 ③ 滤液细线画细而直 ④ 重复画线 ⑤ 盖上培养皿盖

(6) 色素下行分离法也能将叶绿体中4种色素分离,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在圆形滤纸上倒入少量色素滤液,随后不间断地倒入层析液,在玻璃管的底部用抽气机不断地抽气。已知胡萝卜素遇Al2O3会呈红色,其余色素遇Al2O3不改变其原有的颜色,问:最先进入Al2O3的色素带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橙黄色B. 红色

C. 蓝绿色D. 黄绿色

(7) 把叶绿体色素滤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的明显变暗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

A. 黄光和蓝紫光区

B. 绿光和红光区

C. 红光和蓝紫光区

D. 黄光和绿光区

参考答案:(1) 黄绿色(或褐色) 叶绿素不是很稳定,容易被分解 (2) 几乎无色 色素不溶于水 (3) 深绿色 CaCO3可以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4) D (5) ①②③④ (6) A (7) C

5. 回答“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的下列问题:

(1) 在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其中需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

A.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B. 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

C. 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

D. 不能导致动物的疾病、感染等

(2)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表3是不同调查面积(单位:cm×cm)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算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5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篇5:马哲复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及其属性,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及其性质,质变量变辩证关系及其区分标志,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发展及其实质,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观,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认识及其本质,认识的不断反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及其分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国家的类型及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分类,社会改革的目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生产力范畴,社会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杰出人物

5、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商品经济的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社会发展动力,产业资本的划分及依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及本质,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本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后果,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垄断的原因及特点,垄断价格,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金融寡头是断垄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垄断的形式

篇6:考研白热化阶段马哲复习建议

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同学仍为之头疼。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处于看不懂、学不会、做不对的状态。分析其中的原因,考研教育政治教研室刘晓亮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同学没有掌握正确的态度和学习方法。马哲这部分的内容和政治其他部分相比更加注重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一直是考研政治中的难点和重点。马哲的冲刺复习重在掌握相应的方法。(来源:考研教育网)

1.要理顺逻辑,构建框架,分区学习。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框架。如,马哲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可以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以上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如辩证法中包括一个关系、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方法、五对范畴等等。答题时需要用相应的原理去分析,切忌张冠李戴,如用辩证法去分析认识论的题目等等。

2.要明确概念,建立联系,相对记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概念众多,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这里刘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相对的去理解记忆。很多概念都是相对应的,如物质与意识、实践和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等。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话,记住一个的同时另一个也就记住了。同时,也要将某一概念或原理放到相应的框架中结合着去学习,把握全局,抓住重点,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3.要理解记忆,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考研政治学科中出题灵活性最强的,不再像以前一样单一的问答而需注重死记硬背,现在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的时候要尝试着将马哲的`原理代入生活,学会运用原理分析处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其实,马哲原理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同学们在学习中务必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此外,考研教育网老师建议同学们不要只为了得分而学习,要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的目的,了解考试的考查目标,这样才能抓住学习重点,也才能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将理论代入生活,最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高分! (来源:考研教育网)

(中国大学网考研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哲复习重点】相关文章:

2019考研政治马哲复习05-13

马哲感想05-04

马哲论文题目05-02

马哲全部范文05-16

马哲感想范文05-17

学马哲有感04-23

大学马哲论文范文05-12

马哲辨析题范文05-20

马哲课感想范文05-20

马哲试题及范文05-20

上一篇:党员先进性教育阶段工作总结下一篇:实习生招聘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