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24-04-29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用6篇)

篇1: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筠连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夏敏

近年来,筠连县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1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能源兴县战略、坚持立足资源禀赋科学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战略步骤是卓有成效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立足基础、勾画蓝图。我们要看到,未来10年我县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个10年极有可能成为我县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立足我县经济社会现状,谋划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及下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任务,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抓资源要素,实现跨越发展

我县有富集的资源禀赋,想要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围绕煤炭资源上项目势在必行。项目是煤炭产业化的载体,要在抓牢抓好地方煤矿技改、新维、船景煤矿等在建项目建设推进、加快海瀛煤制甲醇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煤炭精深加工项目、煤化工项目和机械加工项目。

一是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的各项产业政策。紧紧抓住国家近期发展政策要领,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及任务,积极争取我县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强化煤炭主导产业定位。密切关注国家陆续出台的西部发展倾斜政策、全省及全市针对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出台的各项措施,抢占先机、把握优势;

二是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创新招商手段,坚持把资源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储备一批、包装一批、打造一批、引资一批、落户一批煤炭产业项目;继续

优化发展环境空间,积极创造招大商、引大资,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工作氛围。

三是谋划产业发展布局调整挖潜力。加强资源保护,着力开展资源重组改造。我县煤炭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不合理,在“十二五”和下一个五年期间,要大力实施资源重组改造,采取以大的企业或集团对全县小型煤矿实施资源重组,在资源重组,兼并改造或收购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利用洛表、洛亥、蒿坝、大雪山等煤炭资源远景区,力争在几个远景区合理规划布局几个标准化、规模化的大中型地方煤炭资源开发矿井,配套资源远景区其它项目建设,综合利用煤炭资源,大力推进煤炭资源保护与节约,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全面提升现有煤矿管理水平和提高矿井单井生产能力,扩大办矿规模,实现生产、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经营六到位。

四是加强与省市的协调联系争政策。争取省市各级支持,积极协调联系,争取新政策、上马新项目;多方争取融资渠道,壮大企业融资力量,争取省市县及其它对口企业为拉长煤炭产业链条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二、抓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筠连作为一个资源依赖性县,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县,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近80%,这是全国高耗能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一段时间,我县煤炭工业引起的环境问题已逐步显现,严重的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堆积如山的煤矸石污染、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资源流失加剧必将深刻影响和制约我县未来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资源和环境问题必定会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也是今后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一个时期,我县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强化传统

煤炭产业链、建材业的技术改造,全面推进发展生态农业、商贸旅游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力争在将筠连建成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同时,建成四川省的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循环型产业基地、生态产业基地。要抓好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三个领域的发展工作:一是发展循环型农业,加大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工业化链条,建设新型农业、新型农村;二是发展循环型工业,建设清洁生产基地,生态产业基地;三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健康城乡、文明城乡、和谐城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三、抓园区建设,实现聚合发展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工业园区是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园区的目标就是把地域集聚、产业关联的工业空间区域有机统一起来,注重产业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发挥企业群聚效应,实现产业集中,依靠市场力量,经济增长方式向内生性高增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县有农业基础起点较低、工业经济初具雏形,矿产资源富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基础薄弱的现实,下一步要形成特色鲜明、良性互动、持续健康、绿色低耗的循环产业链群,必须依据筠连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一是建设工业循环产业区。工业循环产业区主要包括:巡司工业园区、维(新)乐(义)工业园区、镇舟煤化工工业园区。工业循环产业区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煤炭采掘,电石、聚氯乙烯、氨、尿素等产品生产,利用劣质煤和煤矸石发电提供能源,利用石灰石、煤矸石、电厂燃料燃烧后的灰渣、电石

渣等生产水泥多孔砖、空心砖等建材,形成资源开发及化工产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循环产业区。

二是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海瀛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开展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相应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入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肉类深加工、茶叶及衍生产品生产及酒业生产项目;建设海瀛机械生产和技术创新区,适度发展上规模的矿山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农业项目科技创新及设备生产制造企业。

三是建设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区。在腾达镇、沐爱镇试点发展草—畜—沼—果—禽产业模式。种植草、蔬菜或玉米,精菜和部分玉米供应当地以及周边地城镇居民消费,同时发展无公害蔬菜及优质玉米食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壮大农业基础、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配套发展服务行业作为巡司、维乐工业区配套供给。

四是建设生态农业和旅游循环产业区。利用武德乡和古楼的优美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和旅游循环产业区,在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配套相应地产项目和城市基础项目,在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增大我县有限自然资源的容量,分解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压力,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五是建设巡司镇、筠连镇综合商贸物流功能区。利用连通川滇两地的区位优势,建立的商品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和相关工矿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立以煤炭、农业特色产品、消费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基地,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和现代物流平台,培育流通经济增长点。

四、抓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一)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社会,一是要争取上级支持,建立专门的环境治理基金,通过上级对煤矿及衍生产业的管理和调剂,配套建立废弃矿山土地

复田基金帮助采后地质区域回填和环境治理。二是争取上级政策和配套资金,加大对农业专合组织项目、农业深加工项目的帮扶力度,加强对农村建设投入。三是利用工矿企业规模化入驻契机,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定向培养的形式,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事业,培养一批中、高技术人员,化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和供需矛盾,同时储备一批高级人才,以确保产业持续升级。

(二)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带动城镇化。通过以园区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走以煤炭资源深度开发、集约化发展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新型工业化辅助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几个园区内,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道路;工业产业摆脱原始采掘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集约化、清洁化发展;服务行业配套供给、旅游行业和生态农业交互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初具规模。全县区域内呈现出数个经济增长点,带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形成带面布局,由此实现经济社会迅速跨越、城镇化进程提速。

(三)加大公共服务,提高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人民群众切实受益的目标,必须要打破GDP指标思维束缚,着力思考和推行社会公共服务,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面貌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设施及农民生活环境的改造力度;加强对城乡环境风貌的整治力度;加大对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探索对公共服务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立法、政策、财税、直接投资等形式补贴、干预公共服务需求的提供,如对农民、弱势群体的补贴和对进入高等学校学生的补贴,探索医疗、就业的保障政策,探讨对住房和群众发展需求的平衡方式,以解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过程中,社会公

共服务和需求之间失衡的矛盾、公共服务和均等化步骤之间的矛盾,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群众普遍受益、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共服务同步提高的局面。

篇2: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今年以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坚持“工业立市、项目强市”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投资增长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有力推动了市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我市上半年项目建设基本特点

元至6月,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85万元,同比增长44.7%,占计划15.3亿元的 44.8%;其中市县属完成45389万元,与上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0359 万元,同比增长1.82倍;技术改造投资36629万元,同比增长89.54%;房地产开发投资3215 万元,同比增长1.53倍。元至6月,纳入我市重点检查、督办项目82个,当年竣工、在建项目40个,计划投资总额33165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03730.73万元,其中2004年完成投资61688.8万元;签约项目13个,计划投资94801万元,前期工作项目29个,计划投资717075万元。全市的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重点考核项目进展顺利,骨干项目强力带动,中小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投资向主导产业聚集等特点。

(一)重点考核项目进展顺利。今年,我市纳入**市考核的项目共6个,即沱江酒业扩规项目、沱江天颐食用油项目、沱江市奥美公司扩规项目、沱江市湘宜水产品加工项目、沱江市上百里洲江堤整险加固项目、同飞电容器项目。目前,除同飞电容器项目因电力供应紧张而推迟开工外,其余5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1、沱江酒业公司扩规项目:该项目占地225亩,分酿造车间和制曲基地二处建设。酿造车间选址在现在厂址的西北部,占地117亩;制曲车间选在公园路北端,占地108亩。建设规模为年产3000吨基酒和10000吨商品酒。建设内容为粮库、酒曲库、制曲车间;酿造、勾储车间、白酒仓库、质检中心、10条灌装生产线、包装车间及其它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11528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新增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利润800万元、税收800万元,安排就业400人。截至6月底,酿造车间、锅炉房、酒库、粮库等土建工程已全面展开,累计完成投资4993万元。

2、沱江市天颐食用油项目:该项目为续建项目,总投资16332万元,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新建清理、预榨、清除、精炼、包装生产线和饲料厂,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0540万元,其中今年完成690万元,已建成3座平房仓库、一座密封仓库。

3、沱江市奥美公司扩建项目:该项目新征土地128亩,新上脱漂生产线和无纺布、卫材生产线,总投资12000万元,1-6月已完成投资4670万元,土建工程已全面铺开。

4、沱江市湘宜水产品加工项目:该项目占地60亩,总投资7500万元,建成投产后可年加工鱼回鱼2.7万吨,生产鱼片1万吨、鱼粉3000吨,实现税收1600万元,利润2400万元。该项目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5724万元,场地平整、围墙工程已完成,主体厂房、员工宿舍及办公楼正在抓紧施工。

5、沱江市上百里洲江堤整险加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4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50万元,堤身填筑27450 m3,土方开挖73240m3,清基11400m3,碎石垫层8380m3,干砌石22100 m3,干垒石1.64万m3,浆砌石6676m3,水下抛石30000m3,累计完成工程总进度计划的45%。

2、调整工作思路,目标到位。今年,根据沱江项目建设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定了全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总目标,即力争全年引进项目20个以上。其中投资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项目2个以上,投资过5000万元、税收过500万元的项目5个以上,投资过1000万元、税收过100万元的项目10个以上。根据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来看,有望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3、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到位。根据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发展需要,今年我市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沱江市鼓励投资若干政策规定》,在土地征用、规费征收、经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对项目建设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4、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到位。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探索并完善了一套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度。一是坚持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机制。坚持大员上阵,每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一个市级领导挂帅,有一个专班跟踪服务。二是坚持“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按照《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兑现奖惩,做到考核有章可循,奖惩有法可依。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与各镇(街道办事处)及市直有关部门签定目标考核责任状,缴纳风险抵押金,年终,市委、市政府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除按有关规定实施奖惩外,对未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三不一调”,即不得评先、不得评优、不得提拔,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适时调整岗位。三是坚持定期督办,进一步强化督查机制。对重点项目坚持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发现问题现场办公解决;对全市项目进展情况由市项目办牵头,坚持一月一督办,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严格考核;对各部门服务客商、协调项目建设的情况由四个中心适时督办。

(二)搞好四个结合,拓展项目建设空间。

篇3: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阜新市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是以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资源化 (recycle) 为三大原则,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 它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资源城市的良性成长。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 资源型地区是重点, 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辽宁省阜新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循环经济是阜新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出的总动员, 也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实现的路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正是最佳的实现路径, 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实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

2. 循环经济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共性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多年的矿业资源开发给阜新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 到2006年末采煤沉陷区已达到13个, 沉陷面积101.38km2;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矿渣、废水、积尘等, 给矿区周围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危害, 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废石堆、煤矸石等挤占大量土地;矿井突水、矿山疏干排水等会引起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干涸, 市区地下水严重超采, 地表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紧张情况日渐凸显。环境污染明显, 风沙频繁, 地区可持续发展基础逐渐减弱。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最佳利用和良性循环, 这将有效解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 它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循环经济有利于阜新产业结构的优化。

与第一、二产业相比, 阜新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偏慢。从各个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我们也可以看出, 阜新市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从阜新市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第一产业逐年稳步上升, 第二产业先小升后大降, 第三产业则先大降后小升。这表明第一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对第三产业来说, 对GDP的贡献率一直没有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可以延伸产业链,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阜新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优势及制约因素

1.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阜新市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将在农村电网改造、蔬菜大棚项目的启动资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引水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考虑, 为阜新经济转型“输血”, 使经济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了保障。经济转型以来, 一批生态项目得到国家的支持。国家的大力扶植和优惠政策对阜新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渐提高。

当前, 阜新市开发利用煤层在气资源, 煤层气在发电和居民用气、工业用气、车辆加气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开发利用矿井水资源, 大大地缓解了城市供水紧张的状况;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工业、农业、城市生活三大领域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在转化废弃资源的同时, 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促进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3.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初步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框架。

到目前为止, 阜新市已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结构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正逐步显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阜新工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形成一定的产业布局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壮大, 经营发展较快, 成为阜新市的主导产业之一, 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园区、专业养殖基地的互动发展, 形成生猪、乳品、食用菌等14个农业产业链, 初步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框架。

4. 制约因素。

阜新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自然环境、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如研究开发循环经济, 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更需要大量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 而本地人才大量外流, 外地人才引入艰难, 造成阜新科技基础薄弱,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阜新市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城市的财政基础相对薄弱, 财力支付能力不足, 限制了地方财政和企业自身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此可见, 阜新市发展循环经济, 既有优势和基础, 又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 应抓住“突破辽西北”战略这一机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在“突破辽西北”战略中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1. 以辽宁省委、省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保障,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阜新有丰富的风力资源, 可以大力发展风电产业, 阜新萤石、沸石、硅砂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依托资源优势, 用循环经济模式科学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可以为阜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以往的“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尾矿”的线形经济运行模式, 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使矿业生产链加长或成环状, 增加矿产品附加值, 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这种模式需要大量资金作为保障。在“突破辽西北”战略中, 辽宁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阜新市的财政投入, 其中包括支持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加大资金倾斜等。同时, 推介突破辽西北100个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 这些项目总投资2500亿元, 涵盖了冶金、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这些政策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2.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 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阜新市有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 人才智力资源是固有优势。“突破辽西北”战略中, 省里将在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扶, 此举将大大增强阜新市的科技力量,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阜新市应借此契机, 引导企业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展开密切合作,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 如污染治理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环境无害技术、水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 并以此为核心, 逐渐形成符合阜新实际情况、具有阜新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3. 以政策支持为导向, 优化产业结构。

以往, 由于鼓励和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一些企业在自主扩展和延伸内部产业链、进行循环生产过程中, 往往遇到一些政策性障碍, 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而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是“突破辽西北”的首要任务, 将建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聚集区、林木加工产业聚集区、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制造业聚集区、液压件产业聚集区和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另外,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是“突破辽西北”的关键, 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重点行业战略性重组,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举措都将优化阜新市的经济结构和行业结构, 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阜新市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 尽量减小资源开采业在城市产业中的比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发展创新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等附加值高的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信息、动漫等技术含量高、污染程度小的产业, 最终形成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损害低“两低一高”的高度化的产业结构。

4.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建设绿色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 就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态绿色的协调发展的目标。而阜新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系统脆弱, 严重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解决生态的瓶颈制约问题。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中, 由于辽宁西北地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 风沙干旱、土地瘠薄, 生态环境脆弱,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包括超前研究“东水西调”工程方案, 解决干旱问题;加大绿化力度, 使森林覆盖率尽快达到40%, 实施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和防沙治沙五大工程, 力争到2012年辽西北地区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 这将大大改善阜新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 阜新市应在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经济结构、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生态农业和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加强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形象, 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等;引导市民转变消费观念, 提倡绿色自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对垃圾实施分类处理, 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持续发展, 打造全新的绿色阜新、生态城市。

篇4: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突出顶层设计,循环经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设计,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推动循环经济立法。2015年9月《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今年1月1日颁布施行。《条例》通过总量控制、重点监管、考核评价等内容加强了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有效制度保障,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期遵循。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出台了规划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成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

二、突出重点领域,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展开

园区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也是循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2013年初,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江苏省十二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70%的国家级、50%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开展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6个省级示范试点园区,拿出4.5亿元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并配套制定出台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同时,连续三年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程,并积极开展了循环化改造专家行、园区投融资对接、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苏州市还按照“大产业、大区域、大循环”思路,创新提出开展全市16个园区整体化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88家开发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其中国家级40家,占100%,省级48家,占52.7%,全面超出省定目标。

三、突出问题导向,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加快推进

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对此,全省突出问题导向,从重点领域入手,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难题。一是结合江苏废弃物特点推进“城市矿产”建设。在培育邳州、如东、戴南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两批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5个示范基地(企业),再生资源集聚量已达3000万吨。二是深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苏州等5市被列为国家试点城市,南京等9个市县列为省级试点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已达到每天2000吨。三是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制定了《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考核办法》,以秸秆禁烧倒逼秸秆利用。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四是积极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2015年8月,国家认监委批准张家港筹建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再制造产品认证的检验中心,目前全省再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突出服务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按照“严立法、定标准、做平台、推普惠”思路,突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保障职能,着力营造“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建设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江苏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启用,成为全国首家正式运行的省级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1.5亿元、建筑节能引导资金近10亿元、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资金4.5亿元。三是强化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布局循环经济各类科技计划792项,获国家级成果奖励31项,产生经济效益约434.64亿元。四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

篇5: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摘 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在全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各地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两型经济,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两型经济”四种概念进行深入辨析,阐述其基本实质内涵和偏重点,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 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发展策略

近几年,在全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按“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理念,国内各地纷纷出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大会后,“低碳经济”这一新的名词又开始盛行于各级各方的施政报告之中,加之此前的“绿色经济”与“两型经济”等概念,一时概念飞舞,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本文试图对这几个热门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经济概念及内涵辨析

循环经济的定义,国内外文献有多种说法,国内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1]。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2]。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3,4]。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

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5]。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6]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绿色经济”则过于抽象,“两型经济”则过于生疏,因此,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当前,各中西部城市应下狠决心淘汰小水泥、小造纸、小冶金等落后产能,否则“不破,焉能立”。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盲目上马,仓促上马,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

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7],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即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8]。

3、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此,土地的节约是当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但也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亟待引起更大的重视,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招商、发改、工业、国土、规划等政府部门间的沟通脱节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需引入目前英美澳等国倡行的整体性治理思路(holistic government)予以解决,防止发生任何公共政策议题“一热就抢,一抢就乱”的现象。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

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4、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08.[2] 张 叶,张国云.绿色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7

[3] 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15)4:98-102

[4]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05

[5] 金乐琴,刘 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1):84-87

[6] 吴前进1.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资源与产业, 2008(6)10:1-4

[7]关凤峻,王永生.循环经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1):4-6

篇6:以项目为载体 加快园区经济建设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园区经济区域经济的缩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突破口,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要求,它有利于突出产业特色和优势,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先进地区的园区经济实践证明,园区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地方经济中最大和最快的增长点,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强大推进器。园区经济是一个集合体,是由一系列、一大批相关的项目组成。项目是园区经济的生命线,是基础、是核心、是灵魂。没有项目,就没有园区经济,离开了项目,园区经济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强化措施,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园区经济建设。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园区经济建设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因地制宜避免盲从,特别是要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园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规划作指导,盲目发展,无序推进,是难以产生良好效果的,甚至事与愿违,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浪费宝贵的发展时间,错失良好的......(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加快发展集群经济

白米镇人民政府 二00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白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工业经济、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主线,在全市率先建设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经济。短短的几年时间,已建成白米私营工业园和曙光工业园两大园区,其中曙光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000亩,建成面积2500亩,进园企业31家,已打造成石油钻采设备及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该区2006年实现纳税销售18.15亿元,利税3.8亿元,固定资产总额7.18亿元,从业人数达到2600人,经济总量占全镇的60%以上。2007年预计实现纳税销售26亿元,利税5.8亿元,固定资产8.8亿元,从业人数增加到2800人。

一、科学定位,把曙光工业园确定为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基地。

白米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把私营工业园定位为以纺织、机械工业为主工业集中区,把曙光工业园定位为以石油钻采设备为主要产业的精品工业园、特色工业园、曙光工业园,立足于招大商、引巨资,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除石油钻采设备及相关产品外,其他项目原则上不安排进曙光工业园区。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白米镇一方面积极上争用地计划,一方面对建园初期某些投入不大、产出不快、效益不佳的企业,采用腾笼换鸟的办法,置换土地,同时还规定曙光工业园区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不少于150万元,确保把有限的土地用于石油钻采设备项目。

二、快速推进,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白米镇先后在曙光工业园区投入人民币1个亿,按照“五通一平”的要求,坚持项目未进,配套先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成硬质路面20万平方米,铺设下水道3.5万米,变压器装机容量达到2万KVA,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路灯、绿化配套齐全,由政府及机关工作人员做到项目开发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确保正常开工建设。为缓解投资者的资金压力,已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白米镇坚持筑巢引凤,由政府及机关人员投资,建设标准厂房5万多平方米,目前全部租赁一空。

三、营造环境,用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客商来曙光工业园投资创业。

为了把曙光工业园建设成为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加工基地,白米镇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该园除享受姜堰市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黄桥老区的优惠政策外,还根据项目规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情况,采取优惠政策随项目定的特殊政策,在供地、税收返还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了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实行项目审批代理制,落实专人为前来投资的老板办理证照审批手续;实行项目建设招投标,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每个项目都力求做到有一个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对无理阻挠施工、强装强卸的行为,一经举报或发现,都能在第一时间协调处理。

四、强势招商,使曙光工业园成为石油钻采设备产业集聚的洼地。

一是以曙光集团为主体,实行企业招商。曙光集团利用与美国格兰特公司合作生产石油钻杆的机会,实行以商引商,与新加坡客商合资开发了石油钻铤项目,与中国海隆公司合资开发内涂层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与美国老板的合作力度,围绕石油钻杆系列产品不断加大开发力度,除常用石油钻杆外,先后开发了加重钻杆、海洋用石油钻杆高抗扭石油钻杆等产品,以产品招商。与石油钻杆配套的接头,原先由华北油田供应,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常常供货不及时,影响生产。曙光集团在自主开发成功的基础上,把接头毛坯加工项目拿出来招商,吸引了东台老板投资5000万元为基配套加工,另外全镇还有10多家企业为其配套加工接头。二是广泛动员,实行委托招商。我镇专题召开了与油田设备业务相关的销售人员座谈会,让他们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收集信息,引进项目,鼓励他们投资兴办石油钻采设备项目。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招商信息,委托社会中介帮助招商。三是机关全员抓招商。机关全体人员人人都有招商任务,并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通过日常招商和突击招商相结合,在岗招商和离岗招商相结合等多种途径,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江苏海隆石油钻具有限公司就是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走上招商前线,引来的一个投资达亿元的石油钻杆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预计今年新增纳税销售3亿元,利税达5000万元。

五、注重引导,把创优创牌创新工作作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大事来抓。

一是加大IS09000国际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宣贯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目前园内已有10多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二是加大创优创牌力度。园内企业拥有3个省级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1个,泰州市知名商标1个。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园区内的企业先后获得泰州市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专利38件,实施省级以上星火、火炬计划3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8个。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集群经济,白米镇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后,白米镇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产业集群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做大、做强、做优石油钻采设备这一优势产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把曙光工业园打造成全市一流的、特色鲜明的工业集中区。

以三大园区为载体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大港打造滨海新区南部引擎

2007-12-05 09:38

稿源: 天津日报

编辑: 任欣

【字号:大 | 中 | 小】 【背景色 】

建设石化产业园、规划中华民营经济园、打造官港生态游乐园,三园规划面积125.85平方公里

投资近50亿元、列入新20项重大工业项目也即将开工

大港区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立足区情,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全力构筑滨海新区南部引擎,推动全区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该区重点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园、中华民营经济园和官港生态游乐园,三园总面积达125.85平方公里;同时,投资近50亿元、列入市委市政府新20项重大工业项目也即将开工;全区干部群众决心把大港建设成为发展模式新、经济实力强、人居环境优、生活品质好、和谐程度高,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化宜居生态新城。

大港区面积1113.83平方公里,占滨海新区总面积的一半。区内石油、天然气、电力、地热、土地等资源丰富,驻有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公司、中石化四公司、大港电厂等中央大型、特大型企业。该区遵循“理念融合、产业对接、双向服务、共同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与驻区大企业结成产业依托、建设依靠、发展依存、命运依赖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人才共用、产业共兴,形成事业发展、感情融入、互利双赢的共同体。全力服务百万 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紧紧依托主业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加快一期35平方公里的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到目前已经引入投资35.2亿元的天津渤化集团精细化工基地项目、投资20亿元的北京金伟辉乙烯裂解项目、投资19亿元的天津一轻集团精细化工项目等近60家企业落户园区,切实把石油石化产业做大做优,将好处落地。该区石化产业园区招商势头强劲,已经初具规模,25平方公里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开始启动,重点发展一批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精细化工项目。配套规划建设石化专业码头,建设功能完备的大型石化产品流通平台,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目前,天津渤化集团精细化工基地项目和落户大港开发区、投资14亿元的天津冶金集团冷轧薄板项目已被列入市委市政府新20项重大工业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

该区抓住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相关规定,进一步放开视野、放大空间,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布局,整合农村土地与人力资源,促进活力强大的民营经济发展。邀请世界一流的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在位于津汕高速公路太平镇出口和黄万铁路郭庄子专用站附近,规划建设占地43平方公里的中华民营经济园,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有识之士和各类资本来大港投资创业,努力打造滨海新区乃至全市民营经济最具特色、最富活力、最有影响的经济增长亮点。

根据石化工业基地的实际,大港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发展为要、环保为先”理念,在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同时,下力量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全力打造生态文明。该区建立“谁生产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谁利用谁付费”的 环境污染治理运作机制,在推进发展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优先节约环境资源、优先增加环保投入、优先考核环保指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按照生态、环保、宜居的要求,实施城市中心东移战略,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港东新城,优化调整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实施石化厂区与生活区绿化隔离工程,与西部厂区相连的绿化带已经树木成林,与南部厂区隔离的南环路生态走廊绿化工程正在加紧实施。遵循保护性开发、高层次引进、生态型建设、休闲式娱乐的原则,坚持四季兼顾、昼夜经营、室内外结合的思路,聘请国外从事旅游娱乐项目规划的专业机构,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22.85平方公里的官港生态游乐园,打造融生态、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景区,使之成为本市乃至华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港区从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目标出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化解民忧、为民谋利,下大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事、办实事,实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着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实施重点倾斜,不断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种渠道、持续有效的增收机制,统筹城乡、区厂联动的就业机制,覆盖广泛、全民享有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加大帮扶力度,做到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创建平安大港为载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使全区人民过得更加安心、顺心、舒心,实现和谐与发展良性循环。

我市以重点园区和大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建设

浏览:

66次

一是科学规划蓝色经济重点园区空间布局。结合诸城实际,科学规划了“三区一带多点”的蓝色经济重点园区空间发展布局。以市区为中心,规划建设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为主的中部高端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区域;围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搭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平台;根据南部相关镇(街道)区域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规划建设集生态、居住、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以临近青岛的百尺河镇、辛兴镇、林家村镇、桃林镇为重点,主动接受青岛的辐射,加快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形成对接青岛的特色产业发展带,打造青潍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立足发挥镇(街)、农村社区特色优势,促进一二三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规划建设一大批特色工业园区、服务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形成“多点”发展的蓝色经济格局。

二是积极做好重点园区和项目提报工作。将诸城市山东头临港高端产业示范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区、海产品集散加工园区及信息平台、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青岛产业园、高端食品安全示范区等重点特色园区和一批重点项目向上级蓝办作了重点汇报,并积极申请将诸城市经济开发区列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海洋经济示范园区。

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在建重点项目136个,总投资906亿元,1-4月份完成投资40亿元,其中过10亿元的项目29个,5至10亿元的16个;拟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66亿元,其中过10亿元的项目2个,5至10亿元的3个。规划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山东头临港高端产业示范区、青岛产业园等“四大”蓝色经济园区在建重点项目74个,总投资281亿元,1-4月份完成投资17亿元;拟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120亿元。

兴仁县: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关键,全面加

快工业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黔西南州工信委 发布日期:2012-01-31 浏览次数:135 近日,笔者在兴仁县有关部门获悉,十二五期间,该县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东西兼顾,开发开放,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工作理念和精神状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关键,全面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努力把工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目标明确。该县确定,到2015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 %左右;工业结构优化,特色产业壮大,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全县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重点企业优势明显增强,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壮大,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群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培育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布局合理。加快陆关轻工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度培育特色食品产业。以辣椒制品、肉制品、荸荠制品、蚕豆制品、精制茶等为重点,培育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期,陆关轻工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力争使特色食品工业成为特色突出、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对农业带动面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产业;加快马路河焦化工业区建设,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建成120万吨/年煤焦化项目:该项目产品方案为洗煤180万吨/年、焦炭120万吨/年、煤制甲醇10万吨/年、煤焦油10万吨/年,到“十二五”末期,马路河焦化工业区力争实现工。巴铃小坪寨是《黔西南州普兴煤电化一体化基地规划》的一部分,主要规划发展以煤制醇醚、烯烃等产品为重点,主要布局120万吨/年煤制甲醇、480万吨/年洗煤、2×1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00万吨/年水泥厂及粉煤灰砖厂等项目,到“十二五”末期,巴铃小坪寨煤电化一体化工业区(含热电年产)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

上一篇:企业年会员工获奖发言稿或致辞下一篇:局关于印发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