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区循环农业论文

2022-04-17

一、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内涵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是一种新型种养加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是利用高新生物技术、物种多样化微生物技术,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农业与传统种养农牧融合为一体,在农、林、牧、副间形成一种生态链条良性循环系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示范园区循环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论文 篇1:

东南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思考

摘要 当前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已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转型,而循环农业发展虽已有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农业循环规模小且分散、链接距离远且缺乏设施化、循环模式多样但不经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产业化园区为平台,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的“4R”原则为设计主线,形成完整的和相对闭合的产业网络,并将现代农业的设施化技术应用于产业开发,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思考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3.07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on th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 in Southeast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Industrial park;Farming modernization;Thoughts

基金项目 中央引导地方发展项目(2016L3004);福建省发改委“五新”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王义祥(1978—),山东泰安人,研究员,博士,从事生态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5

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农业面临保供给、促增收、保生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新时期农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机遇。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福建省调研时提出了对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的殷切希望。当前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及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构建,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南地区农业正处于一个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循环农业,并将循环农业升级模式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走现代化的高效、安全、循环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当前转变东南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

1 循环农业科技进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在世界农业上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世界各国因地制宜创造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如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无土农业”[2],中国台湾“永续农业”等理念延伸的“稻-(萍)-鸭共作”“猪-沼-果”“多层次间作套作”等循环农业模式。我国循环农业探索始于1985年[3],之后有关“循环农业”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自2006年中央一号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至今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继续强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及其相关技术[4],这是我国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自2007和2012年科技部对循环农业陆续立项,全国各地科技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循环农业研究,这一阶段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的时期[5-7]。至今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技术就有上百种,“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整理统计就有89种,“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将趋同的技术归纳形成5大技术体系,包括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种养加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物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集、风险污染物减控技术集和购买性资源减投技术集。将趋同的模式创建为5大模式群:農田复合生物循环模式、农肥(或饲)牧高效循环模式、农菌牧高效循环模式、农沼牧循环工程模式和农企(园区)循环模式。黄国勤[8]将我国循环农业的特征归纳为资源节约、排放低碳、环境友好、结构复杂、模式多样和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特征,技术综合、产业融合和经济高效的经济特征,以及产品安全、管理系统和社会和谐的社会特征,同时也对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9]。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技术与科技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我国循环农业发展[10],这也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持续推进的动力。

2 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以园区为试验载体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园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循环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现实选择。循环农业园区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园区为载体,将不同产业的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关系,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生活过程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友好的目的,是循环农业基本原理、技术、模式在有限空间内的技术高度集成与产业集群开发[11]。它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方式,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二是增加农业产值,提高效益和就业。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可以形成一种相对闭合的产业网络,将每一级的废弃物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的产出能值,同时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三是产学研一体,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12]。自2010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已认定了2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不少示范区逐渐形成了种养加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因此,如何以园区为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将园区打造成为循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载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对引领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现代化的装备与技术:实践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农业手工劳作正在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替代。农业装备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就越高。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循环农业科技工程及各地方对循环农业项目支持下,我国循环农业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循环规模小且分散、循环链条短且链网建设缺乏、循环技术多但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低,循环生态性强而不经济、农业示范园区不少但缺乏循环体系构建等实际问题,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成效的显现。骆世明[13]指出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社会经济研究比较弱,赵其国[14-15]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生态高值农业,并把循环农业模式作为生态高值农业的主要模式。高旺盛等[5]指出“只有物质循环,而没有经济效益,最终的技术模式还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循环农业的经济性也应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点。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是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16]。我国循环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研发了一系列秸秆还田、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机械、养殖废弃物固液分离机、食用菌栽培料上床等技术装备,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明显成就,但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开发应用程度仍较低[1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物联网运作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关键技术环节和装备不完善,而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设施由于运行成本太高,在我国尚未普遍应用,仅在部分农业示范园区得以试验探索和集成应用。因此,为转变循环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东南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发展,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效益共赢,应以产业化园区为平台,进一步针对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向设施化农业转型,循环农业发展循环而不经济等实际,将现代农业的设施化技术应用于循环农业发展,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的“4R”原则为设计主线,应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进行技术集成研究,以循环农业的现代化为切入点,以实现园区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為目标,力求解决园区现代农业的有效循环链接,实现园区循环农业的产业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4 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定位

新时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为底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的新型经济模式。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贯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市场等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实体,使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轨道。相对传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其在生产经营、开发规模、市场潜力、风险共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我国,尽管循环农业发展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产业化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生态循环农业不是为了循环而循环,更应该注重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是通过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环节的提升。循环农业产业化园区,是引导具有上下游、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园区集聚,提高资源循环和高效转化能力,实现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通常,企业是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主体,通过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水平以及产品竞争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具有资金保障、市场开拓、品牌创立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循环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在保障措施方面,一是要加强科学规划与引导,通过系统、科学地规划,重点扶持发展符合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企业或项目。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加强循环产业链关键接口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循环经济发展要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组织研发有重大推广价值的能源节约与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实现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形成技术优势[18]。三是要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对符合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企业可以考虑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支持,增加对循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6):9-11.

[2] 余霜,李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2(4):183-184,194.

[3] 张元浩.农业的循环过程和“循环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1985(11):49,27.

[4] 黄国勤.1949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专刊):115-120.

[5] 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l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7] 李国学.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8] 黄国勤.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6):117-122.

[9] 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9):1039-1048.

[10] 贾敬敦.科学把握循环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和任务[R].安徽循环农业会议上的讲话,2009.

[11] 翁伯琦,黄秀声,林代炎,等.现代循環农业园区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为例[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1):1123-1131.

[12] 赵志刚,王凯荣,谢小立,等.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5-8.

[13]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4-22.

[14] 赵其国,黄季焜,段增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内涵、模式及其研发建议[J].土壤,2012,44(5):705-711.

[15] 赵其国.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J].土壤,2010,42(6):857-862.

[16] 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3):397-403.

[17] 李瑾,崔利国.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227,-232.

[18] 习近平.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J].今日浙江,2006(15):6-7.

作者:王义祥 翁伯琦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论文 篇2:

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与案例分析

一、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内涵

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是一种新型种养加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是利用高新生物技术、物种多样化微生物技术,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农业与传统种养农牧融合为一体,在农、林、牧、副间形成一种生态链条良性循环系统。按照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有效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物质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从而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数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造就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乡村变美。可以说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模式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发展的意义

1. 节约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农业生产每年消耗的化肥量高达6 000万吨,平均每亩农作物化肥施用量21.9千克,远远高于每亩8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是欧盟的2.5倍、美国的2.6倍。盲目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水质富营养化,而且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实施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可节约大量的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生产大量绿色有机农产品。

2. 变废为宝,治理畜牧业粪便污染,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农村养殖业已由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分散饲养,逐步转变为规模化饲养,目前规模化养殖水平已达到60%以上。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38亿吨,其废弃物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据调查,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产生固体粪便约2 500吨、尿液约5 400米3,其利用率却不到10%。如果实施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把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有效利用,不仅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重塑田园美好风光,而且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质量,增加农业收入和农民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3. 减少农民外出打工,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 836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266万人,本地农民工11 570万人。一些偏远地方和山区农村出现“空壳村”,青年人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剩下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留守,出现农耕地撂荒。实施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可以增加农业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解决了谁来种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農村劳动力问题,是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

三、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模式

1. 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物质能量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是将种植、养殖、加工组成一个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种植农作物(玉米、谷子、高粱等),将农作物生产的粮食、秸秆发展畜牧业,再将发展畜牧业畜禽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处理作为肥料发展种植业(农作物),完成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同时,也可将种植生产的粮食进行加工,加工产出的下脚料用于发展畜牧业饲养畜禽。如黄豆加工成豆腐,豆渣用来喂猪,猪粪用于种植农作物,也可将猪粪投入沼气池,经过气化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烧饭、照明,沼肥用于种植农作物等。

在实施这一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整合当地种植资源(农作物)、畜禽资源(猪牛鸡等)、加工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生态循环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价值,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当地农业经济实力。

2. 畜牧养殖业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是围绕畜牧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资源化逐级合理有效利用,应用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废弃物零排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构建“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种植业,沼气-燃料-民用”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就是把养殖场畜禽产生的粪便和冲洗的污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沼气设备发酵,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用于农户照明、烧饭,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用于周边蔬菜、林果、农作物种植,全部还田资源化利用。构建“养殖-畜禽粪便-有机肥-种植业”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就是对养殖业畜禽产生的粪便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用于种植业。通过上述物质能量循环链和产业链创新,从而生产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促进养殖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种植业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种植业生产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推广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构建“农作物秸秆-气化-燃气”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是把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池气化后产生沼气,沼气作燃气用于做饭,沼渣、沼液作肥料用于种植农作物。构建“农作物秸秆-饲料-养殖-种植”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是把农作物秸秆合理处理用于发展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是利用富含营养成分的花生、豆类等秸秆,以及番薯藤蔓、玉米秸、甜菜叶等加工制成氨化、青贮饲料,发展养殖业,养殖业的粪便用于发展种植业。构建“农作物秸秆-肥料-种植”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是把农作物秸秆作肥料,通过过腹还田、腐熟还田和机械化粉碎还田等方式利用,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弥补磷钾肥投入不足,减少化肥施用量,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还可净化环境。总之,通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案例

1. 宁海县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三级模式案例

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坚持“生态立县”的指导思想和农业发展战略,建立了10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出“点上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发展模式。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①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是科学规划。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两大园区,推进10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创建3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培育3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战略目标。

二是县委、县政府重视。该县从200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多次列入县重点工程,5年直接投资4.5亿元,支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基地、生态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等重点项目。

三是机制保障。该县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6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②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土地流转。自2001年起,全县流转耕地22.83万亩、林地34.1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7.4%、林地面积的21.05%。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经营,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建立宁波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家。企业大力推广集“贸、工、农”于一体的“订单(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1 000亩以上农场和林场22个、500~1 000亩农场和林场33个,构建了茶叶、柑橘、竹笋、蔬菜、西瓜、土鸡等6大主导产业,有效带动了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例如:宁海县绿丰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畜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复混肥加工企业,年生产有机复混肥半成品能力3万吨,解决了全县9家规模牧场粪便问题,同时在全县分片建立了5个养殖散户畜粪收集加工点,年收集粪便2.5万吨,有效解决了全县50~500头分散小规模养殖户畜禽粪便难处理的问题,还研制出了柑橘、蔬菜、水稻等多种专用有机肥。宁海县利丰牧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饲养、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奶牛生产民营企业,公司利用农业主产区的农作物废弃物,饲养荷斯坦奶牛850头,年消耗青饲料9 000余吨,使园区生产基地70%~80%的废菜叶、稻秆、黄豆秆等种植业秸秆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种植—养殖—有机肥料—种植的物质能量循环,净化了农田生态环境,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宁波天虹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把公司区域范围的农用瓶、罐、薄膜等废弃物回收加工利用,回收率达到98.2%。宁海县三禾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等,将全县种植基地所产生的12万吨农作物秸秆集中回收粉碎,制作成秸秆粉末作为有机肥加工辅料、秸秆煤、食用菌培养料等,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是抓好沼气综合开发。全县采用“联户共建”形式,建成沼气池397座,总容积达到23 500米3。据调查统计,506座沼气池每年厌氧发酵处理尿液冲洗水47.33万吨,削减COD 4 969.65吨。20 385米3沼气池每年产沼气192万米3,沼气用户达到2 100余户。

③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三级模式

一是以点带线,建设以企业为重点的内部小循环。在企业内部开展从源头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量化生产。采取农牧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

二是以线促片,建设以互利为纽带的区域中循环。以建立“种、养、饲、加”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目标,构建了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以及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混肥-瓜果菜等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模式,使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率分别达到60%以上。

三是连片成面,建设以园区为载体的县域大循环。按照“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连片成面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县域联动大循环。

综上所述,宁海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循环模式,使全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主导农产品标准化达到85%以上,全县稻谷、蔬菜、茶叶、水果、毛竹等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创建了一大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2.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江水系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模式案例

2016年以来,广西农业厅环保站在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工作,经多年的研究、试验、示范、实践和总结建立了“猪+沼+果+灯+鱼+捕食螨+水果套袋+黄板+生物有机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这一模式由养猪、沼气池、养鱼、果树、诱虫灯、捕食螨、水果套袋、黄板、生物有机肥、生草栽培等要素组成,构建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物质能量相互转换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有机整体。在区域布局中,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组合,空间合理布置,形成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的生态链和物质能量循环链。通过系统生态链和物质能量循环链的创新,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种植业、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模式的构建中一般一户农家庭院建一个8米3沼气池,与厕所、猪圈相連接,形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圈内养4~6头猪,将猪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作为农户生火做饭用气,沼渣和沼液作为果树的有机肥,构建起一个猪-沼气、沼渣和沼液-果树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

同时,在这一模式中再嵌入一个新的生态循环链,拓展增收渠道,即在果园内建造一个下挖式砖体结构,深1米,形状一般为长方形,面积约10米2的养鱼池,鱼池设有上下排水管,池底放一定数量的瓦筒、瓦坛等作洞穴。在每年4~12月,分三批养殖塘角鱼或杂食性鱼类,每批放养800~1 000尾。在水田改建成的果园,开挖行沟养鱼,一般每亩放养2 000尾。在鱼池或果园行沟上方固定安装诱虫灯,诱杀果树害虫,作为养鱼的补充饲料,鱼池养殖的水葫芦入沼气池,做沼气池的原料,实现生态农业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在果园合理布置安装诱虫灯、黄板诱杀害虫,芸香科类果树园可合理应用天敌捕食螨,或采用水果套袋等生态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施用量,生产无公害果品。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街2号山西农科院13号楼 邮编:030006)

作者:梁吉义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论文 篇3:

探索生态能源循环农业新模式:光伏农业

商河玉舜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济南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商河县玉皇庙经济开发区,该园区立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沼气、太阳能、日光温室(种植)、畜禽养殖等因子,以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大型沼气工程和水、肥、光、气一体化利用体系为纽带,辅助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融为一体,形成了“畜—沼—太阳能—蔬(果、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了种、养、肥、源相互结合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园区。

结合2015年生态能源建设项目的实施,园区新建光伏连栋大棚2400平方米,开展光伏农业一体化,通过建设棚顶光伏电力工程,实现了清洁能源发电,其电力供大棚内照明、通风、调温、调湿、作物补光,多余的电力并入国家电网。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实现了立体生产,取得了光伏发电和农畜产品多种收益。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分二期建设,总装机功率为80千瓦,目前已建成30千瓦光伏大棚,待二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3万度,25年的运营期内可发电325万度。

上一篇:基层农业气象信息论文下一篇:资料管理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