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2024-05-01

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共8篇)

篇1: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摘要:

《堂·吉诃德》是一部欧洲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讽刺杰作,这部作品作为“反骑士”文学的代表在西方文学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辉,而文中的堂•吉诃德更是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堂·吉诃德也给中国文学也带来很大影响。

本文目的是在《堂·吉诃德》文本的分析的基础上,从堂·吉诃德作为时代声音的倾听者、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以及在他身上崇高与滑稽的完美统一三个方面着手,并通过分析《堂·吉诃德》在外国与中国的接受来更好的理解这一人物形象背后的意义。

翻译如下:

Summary:

Don Quixote Is one of the epoch-making satiric masterpiec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literature.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 Anti knight literature”, the great work Don Quixote glittersitsdistinctive brilliance.Therefore,the characterDon Quixote, as the work itself making much difference toChinese Literature, has even been attractive to generations of Chinese reader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 Don Quixote ,combin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itshero——the listener of the voice of that era, the defender of truth and justice with the perfect unity of loftiness and ridiculousness in him,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eper meaning behind the figurer with the comparison

of thein bo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篇2: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1、译为副词:

语重心 长 правдиво и сердечно, многозн ачительно и проникновенно 轻描淡写вскользь, бегло 迫不得已 поневоле

2、译为不带前置词的名 词第五格:

全力以赴 всеми силами 夜以继日 и днѐм, и ночью

3、译为带前置词的名词 词组:

毅然决然 с твѐрдой решимостью 毫不夸 张 без всякого преувеличения 毫不犹豫 без всяких колебаний 全力以 赴 изо всех сил, со всеми силами , всей силой, в полную силу, во в сю силу

4、译为副词性的固定词 组:

大手大脚 на широкую ногу 日新月异 не по дням, а по часам

5、译为副动词或者副动 词短语:

团结一致 сплотившись воедино 精益求 精 непрерывно стремясь к лучше му 孜孜不倦 не покладая рук 专心致 志 целиком посвящая себя чему-л., отдавая все силы чему-л.6、译为形容词、形动词 或形动词短语:

心神不宁 встревоженный 专心致志 поглощѐнный чем

7、译为比较短语:

篇3: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一、功能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德国出现了以莱思, 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人物的功能派。莱思 (K.Reiss) 翻译功能理论的创始人。她主张人们应该从语篇的角度研究翻译, 语篇的功能就是传意、表情和呼唤, 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应该以语篇功能来划分。其学生弗米尔 (J.Vermeer) 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都从语言学的角度解决。他主张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 任何一项翻译活动都必须服务于目的。翻译目的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目的语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诺德 (Nord) 也认为, 为再现原文的信息功能, 必要时应对原文语篇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与文化规范。

从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功能理论已经为翻译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了给目的语的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并且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商标翻译者必须要做到了解目的语的文化, 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他们的价值观。

二、汉语商标翻译的原则

(一) 商标的特点

要想成功地翻译汉语商标, 必须要了解英语商标的特点。尽管人们对商标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 但总体来说, 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性的特征。

1. 商标简洁易读, 朗朗上口。

这是商标的最基本的特点, 有助于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不易忘记。如A-didas—阿迪达斯;Coca Cola—可口可乐。

2. 商标经常表明商品的特征或者优势。

如Accutron (瑞士名表) , “accu”表示“accurate”—“精确”之意, “-tron”表示“electronic”—是一种电子产品。同样, Electrolux (伊莱克斯, 冰箱) , “electro”表示电器;“-lux”暗示着“豪华高贵的品质”。

3. 商标具有新颖独特性。

独特性是商标无论在读音还是在拼写都要有别于其它商标, 使消费者不易产生混淆。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联想集团的电脑商标“Lenovo”。在2003年以前, “联想”被译为“Legend”, 寓意“传奇”, 但是因为legend是一个英文单词, 跟很多国家的产品有冲突。2003年, 联想将其英文标识从“Legend”更换为“Lenovo”, 其中“Le-”取自原标识“Legend”, 代表着秉承其一贯传统, 新增加的“-novo”取自拉丁词“新”, 代表着联想的核心是创新精神。2004年, 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

4. 商标使人产生美好的想象。

好的商标, 让消费者看到的第一眼就能使人产生良好的印象。如“Safeguard” (舒肤佳) , “Safe”表示“安全”, “-guard”表示“保护”, 所以当消费者看到或使用该产品时, 会使人产生“安全”的联想。

(二) 商标翻译的原则

商标翻译是否成功, 就看它能否被目的语的消费者所接受, 是否适应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在汉语商标英译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原则, 功能等同原则和简洁原则。

1. 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原则。

即商标的翻译要完全适应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这有别于传统的“忠实”原则。“忠实”原则强调源语语言的“真实性”, 以源语为导向;而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原则强调适应源语语言环境, 尤其是适应其文化环境。总之, 好的商标翻译应该既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 又能被其接受。在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冲突。Sprite (雪碧) 是可口可乐 (Coca Cola) 公司推出的一个新品牌, Sprite原本是可口可乐标识下面一个精灵古怪的小男孩, 这是因为Sprite在英语中是“小妖, 精灵”的意思。如果采取“忠实”的原则, 那么中国的消费者会感到很费解, 也许会误认为是“somethingevil” (邪恶的东西) 。作为一种饮料, 把它译为“雪碧”, 可谓是煞费苦心。雪, 有寒意;碧, 清澈碧蓝, 使人产生美好遐想。中国曾经有个非常有名的品牌“白象”电池, 质量非常好, 在国内收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译成英语时, 采取了忠实于源语语言的原则, 直译为“White Elephant”, 在国外铩羽而归。这就是译者没有考虑文化差异的结果。“Elephant” (大象) 在汉语中意味着“强壮, 吃苦耐劳”, 而在西方却是“没用的废物, 累赘”的象征。

因此在商标翻译中, 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尽可能消除文化障碍, 使汉语商标在目的语中自然贴切, 被国外的消费者所接受。

2. 功能等同原则。

“译者给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 与源语作者给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样, 感受相同”。换言之, 商标翻译必须注意文化移情, 使异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同样的兴趣, 引起其心理认同, 激发其购买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必拘泥原文, 而是要大胆创新, 不求貌似, 但求神合。典型的例子就是进口奶粉商标“Dutch Lady”的翻译。荷兰牛奶牧场闻名遐迩, “Dutch”这个商标使消费者想到的不仅是其奶粉的优质, 还有牧场轻松舒适生活的感觉。其中文译名“子母牌”所拥有的隐含意义与“Dutch Lady”的意义非常相近:妈妈为她的宝贝选择的奶粉肯定是最好的, 当妈妈和她的宝贝在一起的时候, 这种喜悦和舒适的感觉是描述性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当译者运用功能等同理论时, 一定要注意译文与原文要有共同相关的基本要素, 换言之, 无论在发音, 意义, 以及文化内涵上都要像吸引国内消费者一样吸引外国消费者。

3. 简洁原则。

商标的翻译一定要简洁易懂, 便于记忆。商标具有信息性、独特性和诱惑性。因此, 商标的翻译也要尽量体现这些特点。商标尽量通过一些小词来表达丰富的信息。中国的商标习惯用两个字或者是三个字, 英语商标习惯是双音节或是多音节, 最多不会超过两个词。例如:森马 (服装) 译为“Semir”;摩尔 (烟草) 译为“More”;美特斯邦威 (服装) 译为“Meters bonw”。反之, 云山 (烟草) , 就不宜译为“Cloud and Mountain”, 译为“Yun shan”更为恰当。

三、汉语商标翻译的方法

商标的翻译不必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对应, 而应力求功能相似, 效果相近。商标的翻译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音译, 直译, 音意结合。

1.音译。音译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翻译成汉语的拼音。如长虹 (电器) 译为“Chang Hong”, 红豆 (服装) 译为“Hong Dou”。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但是很多西方人不太熟悉拼音, 通常不知如何发音, 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该品牌的销售。因为我们要采用第二种音译法。即按照英语单词的发音规则对商标的音译做出适当调整。如立白 (洗衣粉) 译为“Liby”;好迪 (香波) 译为“Houdy”;格兰仕 (电器) 译为“Glanz”.

2.直译。这是翻译商标的常见方法, 它是根据原商标的含义, 在译入语中选择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译出。如自由鸟 (服装) 译为“Free Bird”;雪花 (啤酒) 译为“Snow”;真彩 (颜料) 译为“True Color”。这些都能在国外消费者中产生美好的联想。

3.音意结合。这种译法既保留了原商标的大致发音, 又克服了音译法缺乏具体意义的弱点, 可谓音意兼备, 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如海信 (电视机) 译为“Hisense”;飘柔 (香波) 译为“Rejoice”;九阳豆浆机译为“Joyoung”。采用音意结合法翻译的商标响亮上口, 简洁易记, 音译俱佳。

从语言上看,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语际符号转换活动, 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 注意商标的特点, 遵循商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才能使汉语商标为西方的消费者所接受, 使其产生美好联想, 激发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1 (4)

[2]Nord, C.Translatingas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篇4:汉语无主句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无主句 翻译 主语 英译技巧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英语是突出主语的语言,重形合;汉语是突出主题的语言,重意合。因此在组句子时,英语首先要确定主语,因为主语是谓语讨论、描写和叙述的对象。除了祈使句和某些惯用语里的主语可以省略,英语句子一般不能缺少主语。汉语句子组织起来没有那么读的限制,有时不需要汉语主语。因此在英译汉时确定主语是译入语灵活的关键。

二、翻译技巧

1.增补主语。汉语经常省略第一人称,在做汉语句子无主语英译时,可以适当的增补主语,例如we, they, you, things等。

例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译文:We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例2.不到长城非好汉。

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例1和例2在汉译英时,分别通过增加主语we和he来满足英语结构的需要,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使用 “there be” 结构。汉语里,时间、地点短语可以放在句首充当话题,句中会出现“有、出现、发生”等表存在或出现意义的状态动词,在译成英语时可以使用“there be” 句型。

例3.除了枪声,再没有其他声音。

译文:There was no sound but that of the gunfire.

例4.山谷中流淌着一条小河。

译文:There lies a river in the valley.

例3和例4都含有存在的概念,类似这类句子都可以使用 “there be”句型进行英译。

3.增补形式主语“it”。汉译英时,增补主语 “it”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汉语在描述气候、天气、温度或时间、地点、距离时常使用无主句。

例5.要下雨了。

译文:It is going to rain。

(2)汉语表达观点、态度、要求时也经常使用无主语。

例6.活到老,学到老。

译文: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3)句中有据报道、有人认为、由此可见等词语的句子时,常用it +is/was +V-ed that......句型。

例7.据悉他今天不来了。

译文:It is said that he cant be here today.

(4)翻译汉语强调结构“是+被强调的部分”,可以增补it作主语,即“ it+is/was+被强调的部分+that/who 从句”句型。

例8.重要的不是谁统治我们。而是看他怎样统治。

译文:It is not who rules us that is important, but how he rules us.

4.重新确定主语。英语中名词占优势,汉语动词占优势.

(1)英语常用抽象名词或名物化结构做主语。因此在汉译英时,通过词类转换将动词转换成抽象名词或名词化结构,并将其置于主语位置。

例9.一看到这条河,我便想起了故乡。

译文:The sight of the river reminds me of my hometown.

(2)转换施事主语。汉语句子习惯用人或者有生命的名词做主语,而英语更多使用抽象的名词成分做主语,在英译汉时,注意人称主语与物称主语的互换。

例10.记忆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跃上心头。

译文:A tiny fragment of a memory leapt into her mind.

(3)时间或所处名词做主语。时间或所处名词做主语在英语里较常见,在汉译英时可以考虑时间和处所名词做主语。

a.时间词做主语:英语中经常会有一些没有意志力的时间名词和表意动能力的动词(如find, see, witness等)组合且做主语。

例11. 20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

译文:The 20th century brought dramatic changes.

b. 处所词做主语

例12. 这间卧室可以睡三个人。

This bedroom can sleep three people.

5.翻译成被动语态。在不能说出实施者或者不需要说出实施者时,汉语可以使用无主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语态。而英语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不能缺少主语,但可以采用被动语态,将句子的施事者隐藏起来。

例13.没有爱心就无法了解人生。

译文:Life can 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much charity.

三、结语

除了以上汉语无主句的翻译方法外,还有译为倒装句和祈使句等无主句的翻译方法。但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英语的表达习惯和句子结构。同时,在处理汉语无主句的翻译时,要灵活调用目的语提供的多样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其莘,仲伟合,许钧.英汉比较与翻译.2012.

[2]张书建.汉语无主句英译技巧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报,2007.

篇5:现代汉语“V成”结构的配价研究

后郭锐[5]对动结式的配价提出了公式法,但我们发现“V成”结构的配价分析并不适宜用公式法。因为在不同句子里“成”的语义和指向往往有很大的区别,不同情况的分析给计算带来麻烦。笔者发现“V成”的价数不仅仅和动词或“成”各自的配价情况有关,也与结构选择的句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结构对可进入的句式有严格限制,那么就根据句式对论元的选择确定结构的配价。

对现代汉语“V成”的分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两类”说,把“成”分为“成为”和“成功”两类,代表人物有:吕叔湘(1980)、吴为章(1985)[6]、邵敬敏(1988、1990)[7][8]。“三类”说,代表人物是玄玥(2006)[9]。“四类”说,代表人物是胡建锋(2002)[10]。分别是:(1)“成功”类。“成”有致使义,意义较为实在,表“通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使…成了”。(2)“变化”类。“成”表“变成、成为”,表A事物通过动作V,最终成为了B,“成”义也很实在。如:它质软,富有延展性,稍加敲打即可加工成工具和生活用品。(3)“达成”类和“当成”类。“成”表实意的功能开始弱化,和前后的名词性成分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如“达成”类:我没去成上海。再看“当成”类:他把我看成孩子了。“成”无明指,多用在“把被”字句中。本文采纳的是胡的观点,依次记作“成1”、“成2”、“成3”和“成4”,并按照这四类分别探讨结构的配价。

1.“成功”类“V成1”

“V成1”和“V成2”类相似,这类“V成”一般可用具有施动性的人做主语,但结构后NP不是必有论元,即使主语和宾语的性质不同,也不需要引入其他成分来使句子完备,所以都是一价的。如:

(1)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吴承恩写成了。

(2)几年间,他搞成了“可控硅充电机”等11项革新成果…

———他搞成了。

在“把/被”句中的成分省略,仍然是完句:

(3)我把活干成了。

———我干成了。

2.“变化”类“V成2”

“V成2”中“成”和“成为、为”等系动词作用相似,有的也可以直接被这些系动词替代,且此类“V成”结构很多可以进入“把/被”字句,可以根据句子引入的成分来判断结构的配价,但引入的成分并非一定是结构的论元。如:

(3)许多顺德人把它作为资料编辑目录,装订成册。

(4)他还第一个在俄罗斯把毛主席诗词译成了俄文。

(5)如果将煤切成纸一样的薄片放到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植物的细胞组织。

这三个句子的“V成”结构都是三价的。(3)和(4)句即使省略“把”字,论元仍是潜在的,主语是人(施事),即使通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仍不能成为宾语,必须引入第三个成分。(5)句则是省略了主语“我们”,“切成”这个结构和三个论元发生关系:我们、煤、薄片。而有的表变化的“V成2”,则不能进入“把/被”字句:

(6)水从“枪管”中逼射出来,化成一束湍急的水柱…

(7)脂还同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

这两个句子里的动结式是二价的。

综上,可用是否能进入“把/被”字句来分析“V成2”的配价,因为这类“V成”必带宾语,可以转换的就是三价,不可以的就是二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包括转换后的“成”义发生变化的。如:

(8)我把买来的东西做成了饭菜。

———我做成了饭菜。

虽然第二句也是成立的,但是“成”义发生了改变,变为“V成1”类了,所以不能说“做成”可一价可三价,表“变化”时,“做成”就是三价的。

3.“达成”类“V成3”

在这类结构中的“成”表动作完结,和前后的NP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成”的语义已经虚化,是虚化的词尾。“V成3”都不可进入“把/被”字句,结构的配价情况取决于是否可以带宾语。学界一般把补语虚化的动结式的配价等同于动词的配价,郭锐 (1995) 把这情况和其他类型的动结式归为不同质的问题。当补语指向动词时,动结式配价计算有两条原则:第一, 补语的所有论元都参与动结式的配价计算, 而动词只有主论元参与计算;第二, 补语的主论元和动词的主论元同指就合并, 如果不同指就转化为动结式的宾论元。当补语指向动词时就发生销价。这样就形成以下结果:

(9)我吃不成饭了。

“吃不成”属于二价的动结式,等同于“吃”的配价。但我们认为句式对结构论元的选择在分析“V成3”的配价问题上有决定性作用。如:

(10)我送不成他了。

(11)我歇不成了。

(11)的“歇不成”符合前人的论断:动词加虚化的词尾,结构的配价和动词一致:一价动结式。但(10)的“送成”和“送”的配价情况并不相同。“送成”是二价结构,而“送”是三价动词。“V成3”不可进入“把/被”字句,所以首先句式选择上就使“送”发生销价,成为二价动词;然后加基本虚化的词尾“成”。按照前人的研究,这时的“V成”结构和“V”的配价一致:属于二价动结式。要强调的是:配价的价数应该是必有论元,对于那些可省略的论元不能算入。再看:

(12)我去不成上海了。

“去不成”也符合销价原则,属于一价动结式。这是个在动态语境中的句子,句子的焦点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设计的语境是:“我”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去,但惟独是“上海”不能去了,那么“上海”就是不可省略的。

综上,我们认为“V成3”结构的配价分析符合前人的论断,要补充的是:同时也受到句式对结构的限制,应优先考虑到句式的选择。

4.“当成”类“V成4”

周国光(1996)[11]曾对三个价位的动词进行过分析和研究,认为仅可用在“把/被”字句的V并和三个成分有关的,可认定为三价动词。按照他的分类标准发现,“V成4”大多数出现在“把/被”字句中,“V”和“成”组合较为紧密,粘宾性也很强,但“成”义较虚,结构往往联系三个论元成分。先看“把”字句。如:

(13)张学良收到后十分生气,当场把钓鱼竿折成两半,掷于地上。(14)我把那只苹果吃了,将纸条揉成团,塞进了口袋里。

(15)他在报社作报告,把墨西哥说成“黑西哥”,把钓鱼岛念成“钩鱼岛”…

三个句子的“折成、揉成、说成、念成”分别有三个成分相联系:“折成--张学良、钓鱼竿、两半”、“揉成--我、纸条、团”、“说成--他、墨西哥、‘黑西哥’”、“念成--他、钓鱼岛、‘钩鱼岛’”。所以在“把”字句中的“V成4”是三价的。

在“被”字句中,“被”后的一个论元经常被省略,变为“被+V成”结构。如:

(16)这个故事有时也被(…“说”的施事)说成是关于波斯国王与勃拉明之间的事,可见它曾在古代的东方广为流传。

句中“说成”也有三个论元成分相联系,“被”后的NP省略。再看句子成分完整的:

(17)你看看,这篇文章都被你念成什么样子了!

和“念成”相联系的三个论元成分是“文章、你、什么样子”,所以“被”字句中的“V成4”也是三价的。

通常“V成4”出现在“把/被”字句中,但也有例外。如:

(18)退一万步说就算这12个字是抄他的,可我的剧本有4万字,能说成是剽窃或抄袭吗?

---我的剧本能(被)说成是…

(19)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对的,要学!要用!但不能当成耶酥基督的圣经来念,那样就会变成教条了。

———但不能(把它)当成耶酥基督的圣经来念…

这些句子中“V成”的必有论元也是三个,不过由于“把/被”的隐现,“把/被”后的NP也不出现了。所以“V成4”结构对句式选择较为严格,一般只能出现在“把/被”字句中,是三价动结式。

5.小结

综上,在分析“V成”结构的配价时,我们要着重考察句式对结构的论元要求。如“把/被”字句中的动词或动词结构一般有三个论元相联系,这和动词或动词结构本身的关系不大,而是出于句式的选择。而其他的三类“V成”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从句式的选择来讨论,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论。总结上面的讨论,归纳如下:

“V成1”:全部一价

“V成2”: (1) 进入“把、被”字句的,为三价

(2) 不可以进入“把、被”字句的,为二价

“V成3”: (1) 等于动词的价数

(2) 不可以进入“把、被”字句的三价V,“V成”结构随着V的销价销价为二价

(3) 取决于具体语境中的NP2是否可省,句式的选择是关键因素

“V成4”:全部三价

参考文献

[1]《述结式的配价和成分整合》1995郭锐, 北京:商务印书馆。

[2]陆俭明2001关于句处理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 《语言研究》第1期。

[3]王红旗1995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A]。

[4]李小荣1994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 《汉语学习》第5期。

[5]《述结式的配价和成分整合》1995郭锐, 北京:商务印书馆。

篇6: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摘要:汉语句子中诸多动词如何翻译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难题,本文通过具体例句的翻译,总結了汉译英过程中汉语动词翻译的主要三个方法—介词法,现在分词法,过去分词法,本文是对汉语翻译的有益的补充,帮助语言学习者快速了解英汉差异,掌握正确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汉译英,介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中图分类号:H085

随着四六级考试对汉英翻译分值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重视汉英翻译技巧,但受其母语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做汉英翻译试题时对汉语句子中存在的诸多动词不知如何翻译。导致了所译出的句子中动词太多,不符合英语语法,如例1的译文1和译文2所示。

例1: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的神话和教义的总和,内容涉及神和英雄,世界的性质,以及古希腊人的宗教和仪式的起源与意义等故事。

译文1: Greek Mythology is a summary of old Greeks Mythology and significance, it includes heroes, the truth of the world and the region and significance of Greek religion story.

译文2: The myth of ancient Greek is the mix of the Greek story an believes. The contents cover in gods and hero, the materials of the world and the origin of old religion manner of the Greeks 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mysterious origin.

译文1和译文2所示的句子都是把汉语的动词“涉及”转译为英语的动词“include”和“cover”这是汉语结构直接转译为英语句子,此种表述方式不符合英语句子表述习惯,是中式英语,以英语为母语者看不明白此类句子。其实在了解了汉英差异之后,汉语句子中诸多动词的翻译并不难,可以将其译成英语的介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英语是一种介词性的语言,介词的使用频率在英语中是相当高的,其可以将汉语中的诸多动词以介词的形式转译出来。如例2所示。

例2: 曼哈顿的地铁站正好是他办公楼的地下室,因此直到在布鲁克林我们接他回家,他都不用再出去。

译文3:In Manhattan the subway station was the basement of his office building, and he would not have to go outside again until we met him in Brooklyn on his way home.

“回家”这个例2句中的动词在译文3中被译为了“on his way home”介词短语,这是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的介词。

例3: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译文4:When next I looked out he was on his way back with some ruddy tangerines.

“往回走”,“抱”这两个汉英动词在译文4中分别被译为“on his way back”及“with”介词短语及介词。

现在分词在英语句子中担当的成分很多,几乎可以担当除谓语动词之外的所有成分,其在汉译英过程中可将汉语句子中的动词转译为现在分词,如下列译文所示。

例 1;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的神话和教义的总和,内容涉及神和英雄,世界的性质,以及古希腊人的宗教和仪式的起源与意义等故事。

译文5: Greek Mythology is the body of myths and teachings that belong to the ancient Greeks, concerning their gods and heroes,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and the 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own cult and ritual practices.

例4: 我们用计算机把音节组织成各种不同的模式从而合成了一系列曲子。

译文6:Using a computer, we composed a series of synthetic songs by shuffling natural syllables into different patterns.

例1汉语句子中的“涉及”在译5中就被译为现在分词“concerning”,此类翻译例证颇多,例4中的动词“用”在其译文中译为“using”这个现在分词。

此外,在汉译英过程中也可以将汉语动词转译为过去分词如例5,例6的译文所示所示。

例5:查尔斯达尔文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进化论,并且为好几代的严肃学者所接受,但至今,许多社会群体仍然拒绝接受这一理论。

译文7 :Charles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 proposed over one hundred years ago and accepted by all serious scholars for generations , is still rejected by large segments of society.

例6: 圣经》是一部古老的故事合集,由《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组成,分为66本独立的书,由至少四十位不同的作者历经大约1600年书写而成。

译文8:The Holy Bible is an ancient collection of writings comprised of two major parts: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including 66 separate books and written over approximately 1,600 years by at least 40 distinct authors.

例5汉语句子中的动词“提出”在译文7英语句子中以过去分词“proposed”的形式出现,使句式结构言简意赅,逻辑关系清楚,表述方式符合英语的表述习惯。无独有偶,例6中动词“组成”,“书写”被译为过去分词“comprised”和“written”。

以上例句清晰的表明了汉译英过程中除谓语动词之外其他动词可以译为英语的介词,现在分词及过去分词。此文是对汉英翻译的有益的补充,帮助学习者快速了解英汉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参考书目

[1] 何其莘,仲伟合,许钧. 笔译理论与技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丽轩,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100083、18910098770、Juliet1978@sohu.com

篇7:汉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汉语口语,教学方法,少数民族

我国地域辽阔, 拥有56个民族, 虽然汉语是我国的基本语言类型, 但是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很多地区也有自己的方言, 这给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语文是每个学校开设的基本课程, 汉语口语的有效教学方法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领域。

一进行汉语口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对于新疆地区来说, 维吾尔语是其主要语言, 学生汉语整体水平较差, 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学生在跟外界交流时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 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因此必须探索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另外, 汉语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汉语能力, 才能够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为学生谋取更美好的未来。

二汉语口语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 汉语口语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比较典型的有:

1. 教师示范法

在口语教学过程中, 汉语口语教师为学生示范每个汉字的发音, 让学生对老师发音中的声调和语气等进行模仿。要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汉语的声、韵、调、语气、停顿和重音等, 教师必须多次进行示范, 同时还要保证发音标准。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发音, 对发音不准确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 让学生逐步改进。教师示范法对教师汉语口语水平的要求较高, 教师的工作量较大。

2. 多媒体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播放每个汉字的正确发音, 学生跟着录音内容进行练习。多媒体教学方法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不但可以进行图片和文字的展示, 还能够进行视频的播放,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汉语发音时, 可以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图片, 让学生能够知道这个字代表的含义,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有效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

3.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假设一定的情景, 然后在此情景下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将其应用到汉语口语教学中, 即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 如同学聚会、模拟面试等,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该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且为每个组员分配相应的角色, 让学生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 提高课程时间的利用效率。

4. 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应用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即教师事先为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 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后每个小组将其成果进行展示, 最后进行成果评价。也就是说教师按照学生汉语口语的实际水平, 为学生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组内成员需要进行多次讨论, 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口语能力。

三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教师示范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示范和录音进行模仿发音的教学方法, 学生机械式地模仿, 学生兴趣不高, 教学质量提高速度较慢。情景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方法在进行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让他们自觉地去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另外, 特别情景和任务的设定,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 对学生口语发音和表达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 防止其形成习惯。情景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是目前汉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口语教学方法。

四结论

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汉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只有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让学生主动进行汉语口语的学习。一体化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口语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开心的教学环境, 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蔡耘、施绛、赵力.多媒体技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篇8:小议汉语成语翻译常用方法

【摘 要】汉语成语是我们汉民族的语言精粹,其特点是言简意赅,或古朴典雅或妙趣横生。成语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交际之中,在汉英互译时要做到融会贯通,要使懂英语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一目了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翻译时,不但要译出成语的本意,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或隐含的意思。因而汉语成语的翻译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本文试对汉语成语英译方法进行讨论,对几种常用的成语译法进行分析和举例。

【关键词】汉语成语 翻译 常用方法

《汉语成语研究》一书中认为成语的含义应是广义的。“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不管它原是熟语、谚语,还是政治口号、科学术语等等,只要进入书面作为成语运用的,一律总称成语。”汉语成语义项很丰富,当我们进行翻译,碰上一条外国成语的时候,很容易想起一条含义与之相当的自己的成语。为了驾轻就熟,我们每每采用了自己语言中固有的成语,而不去费力翻译那条外国成语。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凡是有汉语成语意义相当的便进行成语对成语的意译。这种处理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互译并非易事,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很多。因而对汉语成语翻译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试议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

一、运用视角转换进行形象的替代

在成语翻译上,视角转换是汉英跨文化理解和翻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

1. 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是修辞手段运用比较集中的语言。汉英成语修辞各有特色。既有共通之处,亦有其各自的特性。找出其异同,融会贯通其本意,对于掌握翻译实践中灵活采用对译的方法,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都不无好处。例如:

鹤立鸡群(like a peacock in the barnyard)

一模一样(like the two peas in the pod)

鱼米之乡(a land of rice and fish)

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

在借用不同喻体和说法的方法中还可分为两种情况:

(1)汉英借喻词不同。

胜券在握(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

胆大妄为(to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nd)

(2)汉语是明喻而英语是暗喻或直述。

暴跳如雷(to hit the ceiling)

巧舌如簧(to have a oily tongue)

2. 借用英语中的原有类似说法。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英语中的一些熟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译各有情趣。

(1)说法基本一致。下面是一些汉英成语含义对等的情况,此时翻译时可直接借用。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如出一辙(to cut from the same cloth)

(2)说法类似。

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 less speed)

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

(3)汉英对应说法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

杀鸡取卵(to kill the golden goose)

命中注定(be in the cards)

二、直译和意译法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运用

但在很多情况下,借用毕竟是有限的,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最常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1. 直译法。成语的翻译要注重民族性。成语经常使人联想到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状况。汉英成语的对译可以使译文地道,但同时也使译文失去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情调。所以还应该尽可能的直译以保持汉语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可以起到推广汉语文化的作用。那些形象生动易懂的成语可以采用直译,使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

异口同声(with one voice)

一见如故(at our first meeting it is lie old times)

芸芸众生(all living beings)

缘木求鱼(to climb up a tree to catch fish)

2. 意译法。有些通俗的成语若采用直译则无从翻译,所以只能采用意译。如下例:

风平浪静(be right up and down)

不辞而别(to take French leave)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e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You can see good in bad.)

采用意译法时有时也可以加注,使译文意思更加清晰。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ahead only to disaster)

守株待兔(stump watching——a waste of time)

三、在行文翻译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实际的行文翻译中,在成语不是孤立的情况下,就应结合上下文,根据行文的具体情况出发,寻找最佳的译文。

1. 形象喻义只取其一。下面以具体例句来分析。

“耳边风”一般用其喻义,宜于意译,直译不易达意。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红楼梦》第八回)endprint

…but let whatever I say 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You jump to obey her instructions faster than if they were an Imperial edict.

但如果上下文要求字面义则必须直译。

说话是耳边风,错点不打紧,写在纸上,却使我很踌躇。(鲁迅《门外文谈》)

As the spoken word brushes past your ear and is gone, small inaccuracies do not matter; but I hesitate to commit these to writing.

2. 形义参半,有时可以只译成语的部分形象,另外再点明一下它的喻义,构成形义参半的译法。下面就“蛇无头而不行”这个成语具体分析。

下面这个句子只需译形象的主要部分,喻义也只点明这一部分。

此时庄客们“蛇无头而不行”,已不似先前声势了,答应道:“但凭,但凭。”(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

By this time, having lost their leader, Chang's men were like a snake without a head. All their swagger gone, they answered: “Of course! Of course!”

但如果作为引语出现,则需要全译。

自古道:“蛇无头而不行。”若无仁兄去时,他那里如何肯收留我们?(《水浒》第三十五回)

There is an ancient saying, “A snake without a head cannot go forward.' You are our head, and if you do not go with us they will not receive us.

3. 只译部分。在行文翻译中由于上下文的要求,有时只需要把成语的一部分译出来便行了。由互有联系或意义相同的两部分构成的成语如“鬼使神差”,两部分意义相似,但修辞色彩不同,前半贬义,后半褒义,因此不同的场合分别译其一半即可。

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怎么会抽上鸦片烟?(矛盾《春蚕》)

If it hadn't been for the influence of devils, why would a decent fellow like Master Chen have taken to smoking opium?

这个句子中指坏事,所以便译“鬼使”。

这是你一高兴起诗社,鬼使神差来了这些人。(《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You had the bright idea of starting the club, so now all these people turn up as if by magic.

这个句子中指好事,所以便译“神差”。

4. 完全不译。如果上下文已经把成语的喻义说清楚了,再译形象显得啰嗦,那就可以把整个成语略去不译。下面举例说明。

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红楼梦》第九回)

Even if he studied another thirty volumes, it would just be fooling people.

我忽然想到:帝国主义者相信自己偷天换日的本领,常常把自己要侵略的国家想推进水里去,然后再从而饮酒之,以为一转折间,那国家就是属于自己的了。(冯雪峰《猴子和木板》)

This reminded me of the great faith all imperialists have in their own skill. They often push the country they mean to invade into the water, and then set about saving it, thinking that by this maneuver that country will become theirs.

四、结语

当然,翻译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一个成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法,恰当的翻译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进行的。在将汉语成语译成英文时,我们翻译的不仅是外延,还有文化内涵。对于成功的翻译来说,跨文化沟通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的目标是打破两者之间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文化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陈文伯. 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像鹰一样的工作下一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