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就业思考

2024-05-18

我的就业思考(共10篇)

篇1:我的就业思考

我的就业困惑

作为大三的学生,我们的学习即将结束,接下来就是为实习和求职而绞尽脑汁。随着毕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对就业就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困惑一:没有工作经验 现在不少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何来工作经验?

在学校中只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或者暑期实习来增加自身的经验,不能与社会上的其他应征者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困惑二:优势不明有点自卑

在学校中,大家习惯性地把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分为学霸和学渣两类,殊不知在这学校中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中等者。很不幸,我就存在于这样一个非学霸也非学渣的群体之中,学习不好不坏,成绩不高不低,感觉不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困惑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身边会有同学在讨论毕业后是先选择就业,还是先选择择业?先选择就业的同学认为先找份工作让自己避免“毕业即失业”,至少在毕业后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不用继续向家中伸手要钱。先选择择业的同学认为就业的环境以及公司的规模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所以初次就业就必须仔细筛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让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有时就会在这两种选择中徘徊不定。

困惑四:证书是否越多越有利于就业?

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什么热门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投入了时间和精力,问及哪张能为将来的发展加分却一脸茫然。

当然,与我们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的证书也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有工作年限的限制,作为学生的我们只能观望,不能参加考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增加自身的求职砝码,“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的双证组合已成为很多求职者的必要装备,招聘会也演变成各种证书“血拼”的战场,到最后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茫茫然一片,不知路在何方。

篇2:我的就业思考

11造价六班20110131628刘伟

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面对着这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只有 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的面对挫折,迎难而上,施展出自己 的才华,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就业前,对自己思考了一番,其实我们要做的准备有很多:.准备转换角色。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在思想上做准备。心中要有个规划,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也许这个规划是肤浅的,但是它是个方向,要经过不断地修正,努力去实现。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在择业的路上,充满荆棘和坎坷,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当然,还要在思想上准备好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在学校里,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帮助,100分的知识学会六成也能及格过关;而在社会上,一项工作交给你独立完成,没有及格与不及格的标准,只能拼命干好。

在知识上做准备。大学学业,一刻也不可放松。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过时了,工作用不上,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工作后边干边学就行。这种思想害人不浅,没有知识的沉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习惯,就算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也是在修筑空中楼阁。多少次在招聘会上,看见那些苛刻的人事主管们,把求职者词藻华丽的自荐信搁置一边,直奔主题寻找英语等级证书、奖学金证明,你再抱怨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分数又有何意义?知识储备还要抓紧时间,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告诉我,毕业后想去应聘程序员,大三下学期准备开始学习几种编程语言,问我这个目标可行吗?确实,她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但为什么学习不从现在开始,非要等上一年呢?

在能力上做准备。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上大学这几年,抓紧时间学知识之外,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择业路上,愚者等待施舍,智者则提早准备。就业形势严峻,我们无法逃避,只能主动出击。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篇3:我的就业征途

就业信心与希望同行

今年的就业压力几乎笼罩在所有的学子的心头, 路在何方?

大约从08年的10月份开始, 09届毕业生的就业征途就开启了。大约此时, 我也加入了茫茫求职大军。但直到12月份, 我没有接到任何的面试通知。此时, 我找到了本科时的团总支书记邢老师, 一位曾经在生活上给予过我无私帮助的老师。他告诉我:“你要充满信心, 自信能够给人带来好运。慢慢来, 别太急, 我相信凭你的实力肯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同时他让我做好创业的准备或者先就业再择业。没有办法, 只能够选择坚持。

在找工作的日子里, 时光流逝的速度似乎也在加速。转眼就进入了09年, 此时的我只能选择自信, 选择不抛弃、不放弃。春节之前, 我先后去了两所民办高校和青岛某五星级酒店参加了考试。可能是因为自信和充分的准备, 很荣幸, 我都成功了。

随即就是漫长的寒假, 整个寒假我都在思考就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一种矛盾的心理时断时续的充斥着整个生活, 我想当一名老师, 这种声音越来越强烈。春节过后不久, 我就赶回了学校, 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但不久, 我接到了江苏某大学的通知, 因时间冲突所以放弃了公务员考试而参加了辅导员考试。但终因准备仓促, 我以细微的差距而失败。

之后的一个星期里, 每天还是投简历, 并且尽量让自己充满信心。大约在3月20号左右, 我接到了河北某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的考试通知, 因为不是同一天考试, 所以我选择了两个地方都去尝试。河北这边竞争对手包含很多中国人大、北师大等985和211高校的毕业生, 总分中有20的基础分, 因为自己不是名牌高校毕业生, 所以仅这一项就少得5分, 笔试之前几乎信心全无。但是出人意料, 经过笔试我的名次从第23名提到了第11名。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有了一定的信心, 并自信的参加完了面试。在河北考试结束之后, 我又连夜赶到了烟台参加考试, 因为感觉到考试选拔的公平、公正氛围, 所以保持了放松、自信的心态。27号考试结束, 第二天上午, 我几乎同时接到了2所学校的录用通知。

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 温家宝总理曾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 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表达了一个理念:“在经济困难面前,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了信心和希望, 就会有路。就业压力面前, 我强迫自己坚定了信心。

大学生活选择拼搏与努力

大学生活选择是多样的, 应该怎样生活?

在拼搏中实现梦想、在孤独中升华智慧, 这曾经是我写在笔记本上的座右铭。我也是尽量按照所写所梦走过大学生活的。

20 02年的落叶时节, 我走进了曲园。那时的我是一个梦比天高、心似鲲鹏的毛头小子。当看到院里有三四个同学能够免试保送读研, 我非常羡慕, 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 争取保送读研。也许缘于自己不服输、追求优秀的个性。大学我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接触了很多的学生工作, 希望通过这些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许因为自己的认真负责, 我先后担任了教科院院刊《教育视界》主编、教科院团总支副书记、曲园之声广播台学生台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值班员等学生干部职务。在担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 我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些让我在求职的过程之中受益颇多。但是我始终要求自己学习上决不能落后, 专业课成绩最终在全班82人之中排名第五。06年, 我以教科院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免试保送研究生。

06年9月, 我进入了成人教育研究所攻读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院里的学习、科研氛围非常好, 学院要求也比较高。我很快便融入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 研究生阶段共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其中两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加上学习成绩在专业12个人中排名第二, 我获得了学校每年研究生四个名额的华藏奖学金。同时, 我还担任班长和院研究生会主席职务, 更加锻炼了自己。

七年磨一剑, 大学生活是辛苦和艰难的, 但我收获了很多。学生首先要把学习搞好, 但是仅仅学习搞好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选择担任学生干部的方式来加以锻炼让我更加自信。另外,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在学校广播台的日子里, 跟老师、同学学到了很多语言功底。在帮导师打稿子的过程中, 我学到了老师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与老师平时的相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做人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生选择了拼搏与努力, 可能就会有充实的生活和美好的前途。

收获于主动

求职的过程是艰辛的, 但我亦收获了些许宝贵的东西。

《南方周末》曾推出了一个大学生就业专题, 其中有很多的声音值得我们反思。其中“大学生找工作, 不抛弃不放弃”“真的猛士, 将更加奋斗而前行”“大学生应该让自己的内心更坚强”等言语让我反思颇多。

篇4: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再就业;思考;建议

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任务,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返乡民工尽快实现就业,国家、各省、市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各地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稳定和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好就业培训补贴资金,加强各类人员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特殊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其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就业资金管理,保障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笔者结合宿迁实际就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提出几点建议。

一、就业再就业培训开展情况

“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是宿迁城市精神的体现,宿迁市长期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导向、普及培训”的基本原则,通过“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2009年全市投入就业资金1.2亿元,支出再就业资金11014万元,其中: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376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2156万元,发放职业介绍补贴467万元,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支出227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下。

二、就业培训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培训机构规模小,开设专业有限,无法引进优秀师资,加之设备良莠不齐,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培训种类繁多,部门之间存在重复管理现象。现阶段,就业培训包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特别职业培训等,种类繁多,而开展培训工作的部门涉及人社、农业、财政等部门,管理权分散,不利于规范管理。

(三)高技能人才缺乏,培训专业开设滞后,导致参陪劳动者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

(四)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缺乏对培训机构的监管,缺乏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财政部门未全程参与监管,不能有效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职能,容易造成培训补贴资金损失。

三、加强就业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研究制定加强培训补贴资金管理的综合和单项文件,明确补贴对象、补贴范围,规范申领程序、申报资料、部门职责、项目实施、资金拨付;二是制定招生宣传、培训定点、办班审批、新学员注册、台帐制度、教研活动、教学计划、结业考试、督查制度、信息公开、评估验收等制度,规范就业再就业培训日常管理办法;三是归并相似培训职能,明确责任,制定相应的违规行为及相应的处罚办法。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一要进一步拓宽职业培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筹资渠道,建立紧缺人才培训补贴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开设紧缺型专业;二要充分调动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在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发掘、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技师培训基地,调动行业、企业培养新技师的积极性;三要加大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力度。大力拓展定单式培训模式,对部分专业可尝试把企业的车间建在学校,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建立培训机构资质动态认证管理机制

人社、财政部门可采取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工作,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筛选出具备一定培训能力和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质量较高、培训与就业结合较好、具备一定培训资金垫付能力的培训机构,支持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实行动态监管,畅通培训机构准入及退出渠道。

(四)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

建立五项制度,不断加强培训过程监管。一是建立合同制度,明确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建立开班备案制度,建立台帐,登记学员姓名、性别、年龄、培训时间、培训项目、联系方式;三是建立公示制度,确保培训补贴政策“阳光操作”;四是建立督查制度,不定期对培训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五是建立验收制度,实行培训和考证结合,接受统一的技能鉴定机构的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五)加大财政对就业资金投入

要提升本地的劳动力水平,首先应整合资源,建立一批具备条件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社会信誉好的就业培训基地队伍;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中、高级工培训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赞助;第三,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财政投入规模,满足失业人员创业的贷款需求;第四,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补贴,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六)加强培训资金审核拨付及管理

一是人社、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收费标准、规范财政补贴申报程序、合理确定补贴标准;二是严格申报手续,建立补贴资料层层审查制度。三是严格补贴审核,建立培训机构、就业管理机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四级审核责任制度。

(七)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作用

加快“六统一”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并向村级延伸,实现招聘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备案、失业登记、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业务经办的网络化管理,从而建立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实现就业服务各项业务有机协同管理。

(八)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政府、财政、人社、培训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

纪委、检察院、审计局密切配合,关注确定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实施效果等各环节的情况,对截留、挪用、挤占、虚报冒领等行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施林超.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和建议[J].企业家天地,2008,(12).

[2]吕德明.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9,(3).

篇5: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县是全省贫困县之一,经济相对欠发达,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比较复杂,扩大就业与再就业的任务比较繁重。我县一贯高度重视抓好就业与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几年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总结、分析,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几点思考。

一、我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现状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都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扩大了再就业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共实现城镇新就业39915人,城镇新增就业34046人,领证人员就业人数28793人,实现城乡劳动力劳务输出96603人次,开发公益岗位4957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开展创业培训7170人次,技能培训22300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7840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发放《再 1

就业优惠证》14610个,为促进再就业提供了坚强后盾。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县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不可掉以轻心,不可有一丝松懈。截止目前,我县总人口29万,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万。城镇总人口为万,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我县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人,我们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民工转移进城就业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四重压力,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二、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技能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岗位由于对技术性岗位要求和年龄要求普遍过高(要求30岁以下的居多)而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求职者劳动技能单一素质不高,且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有些甚至即使年龄和技术条件放宽也不愿意去。还有一些人员对技能培训认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也造成自身就业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目前我县缺少初、中、高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支撑,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尚有待时日。

二是对外劳务合作基地建设缺乏力度,特别是外省地区互通交流机制还没有建立,难以满足劳动力地区间正常流动和企业普遍用工需求。由于缺乏条件支持,我县吸引外省地区劳动力互通

功能一直较为欠缺。从工作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劳务合作基地势在必行,但目前在人力、财力、精力和管理等问题上都还跟不上,加之自身职介服务功能不健全,如缺少职业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场所、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影响了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企业用工的有效供给。

三是就业基础设施条件要素缺乏,特别是缺少能够举办大规模招聘活动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场所,难以满足广大企业和求职人员进场参会需要。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开展的力度也还不够平衡,受人员编制、软件技术和配套资金等问题影响,目前各乡镇的劳动保障服务站职能还不能发挥到位。

三、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也是复杂的“攻坚工程”。要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力改善就业服务环境,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就业再就业“为民办实事”项目又好又快地完成。

二是加快平台建设,健全公共就业的服务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就业要求,打造集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服务功能完备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使之早日发挥对就

业再就业整体工作的支撑作用,使劳动保障工作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工作人员的使用上要达到正规化管理,逐渐解决平台在编人员配备问题,对聘用的人员一定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且解决一人身兼多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服务流程,规范基础管理工作和工作制度,努力实现服务的多元化、人性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改善供需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继续大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各类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综合性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特色培训,实现就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无缝衔接,为社会和企业用工提供取之不竭的技能人才。科学利用信息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上岗,为企业挑选合适员工,努力打造企业技术人才高地。

篇6:我的就业指导课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装控08-2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大学生就业指导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就要面临毕业就业问题了。学校为了使我们能够顺利的、更好的就业,这学期给我们大四同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学习了就业指导课我们明白了许多有关我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感谢学校给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各行各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面对就业,使我们能顺利地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

就业指导课像一盏灯塔,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点燃了希望。它对我们进行比较系统的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首先是让我们了解到了目前社会的需求形势和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然后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就业愿望综合把握好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我们还学习到一些职场中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和职场技能等。这对我们就业一定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就业指导课中我们学习到我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我们对以后就业什么样的单位大概有了了解。提早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的准备。期间我们还了解到我们专业有关职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看的更长远。在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方的基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我们还了解到目前的一些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熟悉了国家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因为就去年的金融危机,使我们的就业变难,虽然就目前来看缓和了一些,但我们的就业问题依然是严峻的,我们绝对不能轻视。除此之外,就业指导课还给我们进行了一些就业对策和方法的指导。这对我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应为刚毕业的我们对社会不是很了解,缺乏一些经验。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我们有可能会没法抉择。而通过就业指导课使我们掌握了一些求职必须的途径和办法,给我们求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就业指导课还鼓励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顺应历史的潮流,更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永远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业指导课是我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有了合理的择业标准和明确的就业方向。使我们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顺从国家倡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就业政策。虽然在基层比较艰苦,但是艰苦的环境才能是我们得到锻炼,挖掘除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业指导课中的政策指导使我们了解了就业制度、政策、方针和有关劳动人事法规、以及我们在择业过程中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义务。主动克服择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课上,老师还对我们进行了心理指导。通过老师的讲授,我们分析自我心理、素质和特点。调整自我,使自我保持一颗平常心,勇敢面对现实。在就业中,我们不能盲目顺从。还要掌握必须的求职技巧。首先熟悉就业的程序,把握好机会。学会写求职信、填写简历。还有怎样在招聘会上赢得招聘者的青睐。比如简历,好的简历要扬长避短、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在面试时注意的一些礼节,语言技巧等。在求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自信,要会说话。在面对聘用单位的人员说话时,要心不慌、脸不红,要知道哪些该说、详说,哪些该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要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总之,使我们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我们的就业能力。在课上,老师还要求我们主动搜索就业信息,积极关注学校就也信息网,对就业信息的把握对我们就业至关重要。最后,在就业过程中老师还提醒我们自身安全的问题,学会保护自我的正当权益。

篇7:我的就业能力提升计划

以我的理解来说,就业能力包括好多方面,现阐述如下:

首先,我必须要考虑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包括,知彼,与决策。我要认识我自己是什么人?我的才能和可能的限制是什么?另外我要考虑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和有什么发展机会?最后我要比较利弊得失,审时度势把自己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上。

第二,职场最核心的还是要看你个人技能,我要提升我个人的专业能力。行行出状元,但一个人不可能行行都优秀,他必须有一个专长,以我来说,我的专业是应用化学,我必须精于自己的专业,他首先是你的敲门砖,只有我有一个核心技能我才能借此扎根向更好的位置爬升。实际点来说,我首先要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积极解决各种专业问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例如去工厂和有关单位实习,以及一定要拿到奖学金和其他有关化学的证书,提高我专业方面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第三,以我来看,人力资源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本和优势。朋友遍天下的人做事肯定能得心应手,人力资源是一种巧实力,他看不见但在工作做事时你却能因它而获益不少,在行行色色的关系网中,人力资源总能为你提供便捷的帮助和需求,对与你之前还没有碰到过的或者是你难以去完成的,你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来取得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我来讲,我觉得人力资源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它是无声无息就建立起来的,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要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多做社会实践,多联系本班同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同学,多点帮助别人。

第四,职场是十分考临场发挥的,积极的心理调节因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能你的专业技能很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如果心理不过关,在面试和做关键事情的时候出错,那就是很不值得了。我觉得心理调节包括减低内心的烦躁和恐惧,增加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一种不卑不亢和心情的愉悦和放松,暗示自己做好就行,切记暴躁和灰心丧气。

篇8:我的就业思考

近来, 我们对盐城市所辖192个社区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以“4050”失业人员为主的困难人员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 所占份额大

截止去年年底, 盐城市失业人员约1.42万人, 其中就业困难人员6019人, 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42.38%。其中“4050”人员3100人, 双失业2677人, 单亲、特困人员242人, 分别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21.83%、18.85%和1.7%。就业困难人员总数已接近失业人员总数的一半, 所占份额如此之大, 给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二) 职业介绍成功率低

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以来盐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共发布就业信息16700个, 职业介绍成功6870人次。其中, “4050”人员1968人次, 成功率为29%, 双失业人员980人次, 单亲下岗失业人员260人次, 成功率仅为14.3%和3.8%。困难人员职业介绍成功率总体趋势偏低。

(三) 女性较男性更难就业

在这些困难就业人员中, 女性3250人, 占54%, 男性2769人, 占46%, 女性比例远远高出男性, 可见女性在就业上比男性处于更为困难的地位。其次, 在40岁以上的困难人员中, 女性多有自卑、怯懦、被动、不切实际的就业心理, 因此许多就业机会都与她们擦肩而过。而男性就业观念更为现实, 更容易把握机遇。

(四) 失业周期长, 再就业周期短

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人连续几年未能就业, 长期的无岗可上使他们产生了消极念头, 就业再就业积极性日益降低。即使其中一部分人好不容易实现了再就业, 但他们挑挑拣拣, 眼高手低, 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不高, 工作时间不长又面临再次失业。

二、原因

分析困难人员就业难原因,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就业岗位偏少

近几年, 盐城市每年需要就业人数约18000人左右, 但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0个左右, 年度供大于求约8000人, 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满足不了就业需求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有限的就业岗位是导致困难人员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职业技能偏低

盐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年龄普遍集中在35岁至50岁之间, 而目前劳动力市场对35岁以上年龄段的需求仅占总需求的25%。同时, 绝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只有初中或高中 (中专) 文化水平,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8%。在6109人中, 有就业能力的有1217人, 仅占19.9%。年龄过大, 能力有限, 职业技能不高, 且已有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转岗的需要, 致使困难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屡次失败, 他们的就业再就业信心严重受挫。

(三) 政策尚不完善

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 困难就业群体可享受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政策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服务型企业和社区也可利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招用下岗失业人员, 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 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但因小额贷款程序复杂、条件苛刻, 造成自主创业起步资金难以到位, 再就业愿望难以实现。而各项补贴资金使用规模较小, 阻碍了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的进度。

(四) 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了以机关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制度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部分私营企业落实情况不够理想, 多数私营企业老板认为“能给你发工资就不错啦, 还能给你上保险, 简直意想天开?”虽然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但仍有部分私营企业主我行我素, 对国家法规政策不予理睬, 导致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不高, 挫伤了困难就业人员的就业积极性。

(五) 主观因素的影响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困难就业人员对计划经济“恋恋不舍”, 认为只有到事业单位工作、当上公务员才算正规就业, 不愿到临时性、季节性、灵活性岗位就业。调查发现, 有接近80%的困难就业人员虽然主观愿意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但由于怕丢面子、不胜任新的岗位、工资低等原因自动放弃工作。在“4050”失业人员和双失业人员中, 大多上有老, 下有小, 思想包袱重, 职业取向功利, 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范围。“低保”政策影响。一些“低保”户把社会保障当作永久性福利, 往往抱着等、靠、要的思想, 不积极主动去争取就业机会, 因而有劳动能力也不愿出去工作。

三、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要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难题, 重中之重是要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围绕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制度及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展开。

(一) 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 才能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包括三方面内涵, 一是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服务不仅应包括与居民吃、穿、住、行、娱乐、健身等方面有关的服务, 还包括诸如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二是社区服务市场化。将社区服务引入市场机制, 由于经营者置身市场之中, 他们的神经比较敏感, 更能把握需要和创造需求。三是社区服务规模化。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大批量的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拓展社区服务内容, 扩大社区服务需求。

(二)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职业技能不足是困难群体下岗失业的主要原因。按照“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促进就业”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失业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在场地、设备、人才、经费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建立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 以基地为平台和抓手, 为企业培养人才, 为盐城市储备人才, 向外输出人才。筛选适合盐城市发展的创业培训项目,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指导, 把失业人员变成多面手。

(三)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

对不同年龄失业人员实行不同就业政策, 因人制宜。比如, 年龄在25~35岁的应以市场就业为主, 辅之以政府的职业指导, 培训和资金税收的支持;对35~45岁的中年人, 应以半市场半政策扶持为主, 引导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鼓励企业扩大雇佣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对招用下岗职工并与其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企业, 可按招用人数发给一定的工资性补贴;对招收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也可享受一定时间内减免税收的待遇, 并优先享受小额贷款或贷款贴息。根据不同灵活就业形式的特点, 确定不同政策指导重点。对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 重点是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受雇于大中型企业的临时工、钟点工、劳务工和季节工, 重点应放在规范这些企业的用工行为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对非正规部门即小型企业的劳动者, 重点是通过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对从事独立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 如家庭钟点工、临街小贩、打零工者, 重点抓紧研究这一就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同时, 要注重解决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问题, 这是推动和促进灵活就业的关键。

(四) 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的力度

要使失业人员稳定就业, 关键是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 对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非法收取劳动者押金、随意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和拒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 依法从严查处。加强对失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 让他们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让用人单位市场行为真正得到有效约束, 让劳动者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五) 从制度设计层面解决制约困难群体的就业瓶颈

篇9:我的就业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自1999年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等他教育逐渐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本科大学生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商品,要想完美地融入市场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接受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检验,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缺乏自主权,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下,学生对于未来就业产生了茫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产生了焦虑、消极、恐惧和烦躁不安的不良就业形态,这些情绪对于就业选择和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分析,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形态和志愿,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工作。

1 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情况,笔者首先对本市几所大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和相关取证。其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法,以学校的专业和年级开展调查,从而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差异,下面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1.1 对自我能力、专业水平和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高年级的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加不认同专业水平,在专业认知方面,大四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为23%,一年级新生所占的比例为52%,二年级和三年级所占的比例为25%。对自我能力判断方面,大四毕业生相加习惯结合实际,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能力,由于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未来就业没有直观的认识,缺少社会实践,所以还没有正确看待自我能力,但是受到社会上一些就业难的舆论影响,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消极情绪。当问及到就业形势险峻时,对学生的未来规划进行调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认为考研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历,为自己谋求一份好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前往一线大城市打拼,自己创业。

1.2 就业态度、意识、情绪调查情况

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面对险峻的就业趋势,越来越缺乏自信,而一些低年级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就业情绪。低年级学生能够及早进行准备,很多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择业才是最好的结果,这种就业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大四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并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是选择和专业相近的工作。在就业意识方面,高年级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比较强,能够理性认识到就业因素,综合考虑工作前景、薪资福利、工作地域等多方面因素,但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自信,担心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符合岗位需求,在找工作时,经常犹豫不决,难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四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在调查的学生中,由52%的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25%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23%的学生认为创业艰苦,更多的学生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1.3 从众心态严重、好高骛远

根据调查显示,由73%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存在严重的从众心态,看到同学找了一份工作,自己也去选择和同学一样的工作,认为大众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工作,未来一定能博一个好前途。通过对就业意愿分析,国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大城市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目标,选择去国企的学生占到45%,而选择去私企的学生占到23%,选择在二、三线小城市奋斗的学生占到21%,选择去一线大城市的学生占到36%。这些调查数据综合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第一种是稳定、收入高、福利好的国家事业单位,第二种是发展前景好、薪资高、现代化的大企业。但是市场是残酷的,当前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大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識和专业技能,就无法在国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大城市立足下去,必将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可好高骛远,不能跟随大众的心理,要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最终才能打出一片天。

2 就业指导思考

2.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心态越来越消极,必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教师,必须全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后,通过各种形式传播职业规划理念,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教学讲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大一就开始锻炼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以未来就业作为大学学习的指导方向,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职业规划的理论结合实际,经常进入企业实习,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定位,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使大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职业生活。辅导员也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发展成市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2 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很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最终对社会产生的厌倦,最终造成了自杀这一悲惨结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生活管理人员,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访谈活动,和学生谈心,开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消极悲观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缓解就业压力,对症下药,使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未来就业中。

参考文献

[1]蒋臻.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才智,2013,(16):220-220.

[2]孙长峰.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与调整方法[J].大学教育,2013,(18):126-127.

[3]闵金伟.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12):96-96.

篇10:关于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内容涉及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方方面面,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民生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就业

和再就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劳动保障工作就是围绕人的生、老、病、死,人的一生来工作和服务的。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减震器”,建立健全有效的劳动保障机制,是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第一,劳动保障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获得最大利润,而社会的公平性,一般民众的生存权就需要依靠政府来保障。一方面靠劳动分配等行政手段来调节,一方面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劳动保障工作就越显重要;第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就是社会成员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就要求每个劳动者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个就业的岗位,使人们的创造欲望和要求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第三,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不论是就业和再就业,还是社会保障和劳动者权益维护,都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息息相关。关注民生、关注劳动保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第四,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近年来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产业化,大量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成为产业建设的主力军。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的劳动保障工作,将推动农村富裕、农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并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二、xx劳动保障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xx市的劳动保障工作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底,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市登记失业率3.82%,控制在4%以内,劳务输出46.7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5万人,劳务输出为xx市带回资金20.84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从1998年开始执行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任务全面完成,五大保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运行,社会保险基金保障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内部分配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保持了和谐稳定。

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难度大。三是劳动保障执法力量和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怎样抓住用好机遇,实现突破发展?可以概括为:思路决定出路、特色决定发展。

1、以劳动保障执法为切入点,推动劳动保障全面工作

科学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和谐社会需要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劳动保障执法,是劳动保障行政职能的集中体现,是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劳动保障整体工作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2、强力拓展劳动保障工作的新领域

在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前,拓展劳动保障工作的新领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目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新形势的迫切要求。一是要强力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拓展。随着财富总量的日益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重要单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各类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潜力已经并正在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将积极指导他们依法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对象、工作机制由以国有企业和计划指令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维权服务为主的新模式的重大转变,拓展劳动保障工作新领域,探索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二是要认真抓好农民工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对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

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障其合法权益和改善就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现实看,农民工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既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积极扩大就

业,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xx小学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整章建制阶段小结下一篇:餐饮团队激励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