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4-04-27

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通用9篇)

篇1: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如今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绕大学生的主要难题。也是迫与这个压力,我对大学生就业情况做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近几年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每日为找一份工作的奔波。就业,已经成为了毕业生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转折。

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学校、个人三者共同面临的难事。

据调查表示:大学生实际的就业率将继续下降。

“未来就业率统计表明还会略有提升,而实际就业率会明显下降。我们目前的大学就业率是由高校来统计的,这里面虚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是所说的表面就业率。2006年的就业情况和前几年又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从去年年底,大部分企业和单位的招聘就已经开始进行。很多知名企业招聘的90%都是研究生,剩下的10%也都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这就给本科生带来了很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这个形势会持续,未来的实际就业率还会下降,到2010年,就业的高峰期就过了。”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团成员王全一说。

面对就业率仍然下降的趋势,“一招鲜,吃遍天”,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事先判断好的专业,仍然明智的选择。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人事部日前在国家人才网上公布了国家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另外,据调查显示,决定未来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就业意识和素质水平、学校就业工作水平、政府政策协助状况以及就业统计体系设计等是最为重要的。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组织能力。

然后: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调查。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19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四、五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从最新调查获得的数据得知,截止到2006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 没有找到工作;15.02% 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以惠山区为例,近两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为400—500人,比建区之初(2001年)减少60%—70%以上。今后,该区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再次: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经过对无锡市人才市场、无锡市惠山区人才服务中心的各种求职信息的汇总,得到的结论是:需要工作经验的社会单位达到了71%,这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学校和大学生在如何获得就业信息、怎样参加应聘面试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有些大学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挫折后,出现一蹶不振、心灰意冷的情况。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全国招生,以前哪来哪去一直是大学生分配的一个主要流向,到今天,“就业全国化”实实在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大家都奔向东部地区,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四是性别问题。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吃香,比较容易就业。

最后: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解决思考

1、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改革教学方法。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各高校要从教学、教师、教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着眼点,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用就业率和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2、高校营造活跃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创设多学科相互交流的环境,鼓励学术风格多样化与个性化,形成师生在学术上自由讨论的氛围,不断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共同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学校不仅要在学生毕业学期开展应急性培训和就业指导,更应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使学生本身与社会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同频共振。

4、学校要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使用人单位有义务接纳高等院校学生的对口实践,并对承担学生实践的企业实行政策激励,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这是解决学生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看来,就业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调整自己,采取积极适应社会的态度才能在当今社会上曲申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就业调查》

篇2: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这次暑假回家,和同学交流,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大家都开始关注就业了,我们口中所谈论的不再是那些衣服,奢侈品了。更多的人开始把眼光放在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上。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有了危机感,不再觉得自己未来可以不经奋斗,就一片大好了。同时,各个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作为即将进入大二的我也开始积极的为自己的就业开始准备,暑假假期间我通过网络,采访了解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对现状的原因做出了调查。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提高关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 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7年的496万。据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创历史新高。

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07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 没有找到工作;15.02% 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一)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或者说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二)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三)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

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四)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

首先,大学生们在择业时会比较看重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我们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三.解决方法

作为马上就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峻,同时应去积极的为自己的工作去准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我们,我们就要朝那个方向去努力。

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就可以说消灭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业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就目前情况看,并

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应当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兴的。但是,大学生自己也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目前我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现在的大学生,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要比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还要多。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心理和“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心态;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2.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我们大学毕业生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必须提升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一是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会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三是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总之,未来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而对只“专”不活的人、缺乏个性特点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则不受欢迎。

篇3: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思考

近年来, 全球经济增速不容乐观, 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 我国面临实体经济加速放缓、虚拟经济扭曲加剧和风险上扬、结构问题持续恶化的问题, 面临增速下行、通胀下行和经济转型等短期与长期问题叠加的多重压力, 同时还要应对欧债危机恶化的外部冲击和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复杂局面, 国内各行各业也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压力和困难。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如何推进和妥善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 树立就业信心

(一) 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

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目光还仅仅局限于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上, 认为只有“端上铁饭碗”才能算就业, 不能接受风险就业, 追求保险就业。其实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 国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各行各业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 当代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和意识, 不能好高骛远, 应切合实际, 寻找个人专业和能力相吻合的就业单位。

(二) 加强素质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在金融危机下, 就业相对变得竞争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取到就业岗位.个人素质和信心是必胜的条件。所以, 首先要树立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相信经过高等教育。获得合格毕业证的人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 具备了岗位所需的基本条件, 能够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大学生以积极心态应对就业。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一方面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展开就业指导。一方面或走出校门或联系各企业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桥牵线。许多毕业生不出校门就已经落实工作单位。但在金融危机下, 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 应以多重方式开展就业, 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精神、足够的勇气走出校门, 走进企业的大门, 介绍自己、推销自己, 展现自己;调整好心态, 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基层单位需要大学生.也是大学生锻炼和体现自我价值最好的场所。而对于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为毕业生提供缓解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 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和就业。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高校工作的很多方面。首先各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设置专业。多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动态的效果。根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宏观对经济的调整等等, 都会对行业和企业产生影响, 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在不同的时期发生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高校应主动追随行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结构, 修改人才培养目标, 迎合就业市场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高校应做好充足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 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深化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服务队伍专业化、合理化是保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大多为政工人员, 在管理能力、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专业学科背景出身的指导教师偏少, 在调研能力、个性化辅导方面还有些欠缺。国外高校成熟的就业指导中心的经验提示我们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积极打造个人品牌, 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毕业求职及今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比别人更容易成功。而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校毕业生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人数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年轻群体。就业指导教师还应具备心理、教育、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专业的基本素养, 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是一个必须的工作;其次, 在制度、经费、硬件设施各方面的建设也需要完善才能真正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 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促进就业市场中的信息充分流通,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包括有形市场, 还包括无形市场。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与各二级学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 比如校园招聘会。

参考文献

[1]张岫峰:《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之我见》, 《阴山学刊》, 2005年01期。

[2]戴树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04期。

[3]赵春玲、龙玲、王铁梅:《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思考》, 《商情》2011年47期。

[4]刘伟南:《为大学生搭建就业的桥梁》, 《职业》, 2001年04期。

篇4: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基本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贫困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人社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积极做好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仪征市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

1.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大学生基本情况

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7月两个月,我们都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开展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登记工作。调查登记的主要对象是申请人属仪征市户籍的当年应届普通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并且是仪征市总工会核发的市直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市民政部门核发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以及市劳动部门认定的“零就业”家庭子女。上述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持相关材料到市人才交流中心填写《特困家庭毕业生推荐就业登记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2.走访企业,征集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

在开展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登记的同时,我们主动到有关企业走访,征集就业岗位。对贫困大学生按照“面向基层、专业适用”的原则推荐工作岗位。对用人单位接收仪征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并与其签订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按照有关规定,免收档案托管、合同鉴证等各项费用。

3.加强培训,做好就业前岗位培训工作

受传统观念束缚,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期待到事业单位或大企业工作。为此,我们对登记对象逐一辅导,帮助其转变择业观念。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要求不一致的情况,由企业通过员工培训的办法加以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岗前培训率达到了85%。

4.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

按照省政府统一要求,仪征市今年共开发了25个基层劳动保障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家庭和困难毕业生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2008~2011年,仪征市共登记特困家庭毕业生104人,推荐就业84人,推荐成功率为80.8%。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存在的不足及主要原因

近年来,仪征市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通过调查走访企业和援助的贫困大学生,我们发现,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毕业生增多使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且就业市场渐趋饱和,使得就业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我们在市区一家企业征集到一个就业岗位,准备推荐一名贫困大学生,由于企业也通过其他渠道发布了招聘信息,有2名外地的大学生同时向企业递交了求职简历。在综合比较了3名应聘人员的基本情况后,企业没有选择我们推荐的贫困大学生。

2.缺乏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参与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积极性不高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年6、7月份,我们都在全市各企业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征集工作,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对用人单位接收仪征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并与其签订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免收人事代理、合同鉴证等各项就业费用。但在實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就坦言,企业追求的是效益和利润,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成本之一,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投入与产出比,如果选择接收贫困大学生,就违背了企业自主用人的原则。这种想法在很多企业都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中央和地方都缺乏鼓励企业接纳贫困大学生的配套政策,企业缺乏参与就业援助工作的积极性。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受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在校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在学业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则缺乏锻炼,使得综合素质有所欠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就业援助期望值偏高。很多贫困生,包括他们的父母一心想去事业单位或大企业工作,对小企业不感兴趣。2009年,我们曾经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贫困毕业生先后推荐了3个工作岗位,但其本人一直怕苦怕累,不愿到岗,后来经过我们耐心细致地辅导教育,才到岗工作。二是缺乏专业技能,岗位适应性不强。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贫困生集中就读在一些地方性院校或者农林师范类较冷门的专业,这些专业院校收费较低,但就业面也较窄,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就业面较窄。三是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自卑等原因,在校期间很少参加社会、学校的各类集体活动,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为欠缺。从我们调查的特困生被用人单位拒绝的主要原因中可以看出,综合素质欠缺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其中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为严峻和值得关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未来。对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广辟渠道,提供更多的岗位、更好的平台,吸纳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到企业就业,通过各类供需见面会、人才交流会和网上招聘会,千方百计为其“牵线搭桥”。对已经纳入的新人要加强入职培训、试用期指导,让其尽快转变角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加大国家对贫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见习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

二是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正视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及人才结构的现状,适当调整某些脱离实际的择才期望值,尽量避免由于招聘新人时的求全责备而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引导企业树立“先引进人才,后培养人才”的择才观念,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三是全面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特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自身的努力。要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正视贫困,树立自信,亮出自己的精彩。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生成功的保证,这已被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所证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而特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心并予以解决。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5: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

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篇6: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本次实践项目旨在聚焦大学生自主就业这一新兴热门话题,当今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实践,结合实地调查,深入搜集资料、采访各地学生、调查问卷发放汇总,详细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自主就业情况,同时,对于自己的学识内涵和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考虑。

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搜索资料、访问周围大学生、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和最终形成报告这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本次实践。1.搜索资料。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主要通过实地观察,与同学交流,上网浏览信息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学生对于选择就业的看法和态度,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2.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访问调查对象。根据初期得到的资料,通过整合,针对不同的两类调查对象,编写了一份调查问卷。一是针对普通在校学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大范围的掌握全部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态度和了解程度,以方便之后的分析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广泛性。二是针对已毕业大学生的深入调查,主要旨在了解这些在面临生存压力学生的创业诉求、规划及成果,通过实地的走访,面对面的交流,真实的采集了调查数据。两类人群均具有很高的研究分析价值,是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合问卷、采访记录和调查数据分析,形成实践总结。通过四天的调查访问,结合相关数据,经过理论提炼、撰写实践论文、总结实践成果,最终形成了本次的实践总结。

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针对这一与我切身相关的社会现象,在调查过程的初期,我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这一调研主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首先这是与我们生活工作切实相关的话题,在学生中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这说明了就业对于学生在经济、生活中都有重大的影响。而目前,学校、政府、社会都对学生就业给予了经济、场地、政策上的支持,我认为这是的一个很好的起点。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我感觉到学生们对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十分关注,了解程度非常详细;但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可以依靠家里的关系。这是我在确定主题未开展调查前所未想到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都是有各自不同想法的独立个体,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调研更有信心。

当然,光有信心是不够的,在这期间,我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首先是问卷的设计。问卷的设计要贴近调查对象,要把每个层面的问题都想到,把各种有可能的回答都列为选项,丰富问卷的内容,使我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精确的信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有的人对我的实践目的持怀疑的态度;有的人对我不理不睬;有的则因为调查问卷内容太长、问题较多而拒绝或者敷衍。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原有的实践热情大幅度减低,面对困难就变得胆怯起来。但我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分析现状,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寻找不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最终克服这些困难,基本圆满的完成了调查过程。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也是对我应对挫折的能力的考验。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但是就业压力同样迫在眉睫。怎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摸索、探寻,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接近目标。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准确职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社会调查的结论是,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如果我们想接受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要学好各门学科,还要广泛地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不知的过程,迎接满意的结果。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我与陌生人的交流能力,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我也认识到,正是挫折与困境使我变得聪明和成熟,在不经意中学会自我宽容,能容忍挫折,遇事不慌不乱,乐观向上。社会实践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只拉近了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的巨手,同时也是培养能力、锻炼才干、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

此次社会实践虽然短暂简单但是充实有价值。因为这次是以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需要与他人交流,如此一来在交流中也培养了我的交际能力也能使我的口才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次调查让我更多得了解了大学生就业。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和我一届的同学已经参加到兼职活动中去,我很佩服他们,因为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去参加工作。这次实践活动带给我的丰富的经验将对以后走向社会起到桥梁作用,将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的经历,这个活动也将会对我走向工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1.性别

男 65% 女35% 2.所学专业名称 3.所获学历: 专科 20% 本科 70% 研究生10% 4.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学习成绩 15% 专业技能 60% 实习经历 10% 考试证书/技能认证15% 5.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8%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37% 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18%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15%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5% 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17% 6.对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 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大 25% 该行业收入较高16% 与自己的专业对口34% 创业机会大5% 稳定26% 其它4% 7.您对现在求职形势的看法: 乐观 15% 一般 20%

篇7: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地点:南京市

一、社会实践的背景和地点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以上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总体上有富余。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势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南京是我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学生的人数尤其众多,同时南京也是长三角地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中心,也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城市之一,所以南京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深入地了解南京市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我利用闲暇的机会对南京市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我希望通过这项调查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局面。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100名毕业生,对他们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二、南京市各大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92%大学生认为自己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这种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考研日益升温这种现象。同时由于如今的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保守、陈旧的,以至于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式的要求。

在调查中,仅有25%的学生想过要创业。通过调查发现,我发现真正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正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如今的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十分地淡薄,同时也欠缺创业的相关知识,也未能达到创业所要求的能力。毕业生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挑战时,往往并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7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而不愿意到一般的私营企业,小单位工作。同时在调查中,高达61%的大学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或者是到艰苦的行业中去就业。通过这项调查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大学生

在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上是存在误区的,如今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是不合时宜的。同时许多的大学生并没有很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缺乏规划的。这些大学生并不能主动地适应社会以及市场的选择,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同时也不思考这个问题,因而在毕业时也就难免要面临失业的劫难了。当前许多的大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必然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在面临就业的大环境时在所难免地会处于劣势的地位。

社会问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普通高校进行了大规模扩招,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必须懂得理性地就

业。应当采取“先就业,再择业,能创业,就创业”的策略。同时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切忌单纯地从个人好恶出发,不可以“好高骛远”。

大学时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时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

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对自己各个阶段的职业选择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

目前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残酷的社会和市场竞争。

(二)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保证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就

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建立激励机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此外,政府应该通过一些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比如在法律和税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其次,应该大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就业。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为毕业生能够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高等院校方面

篇8: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别歧视,调查研究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严峻。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比如应聘机会不平等、录用标准不平等、就业待遇不平等以及升职加薪机会不平等,这些问题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郑州市高校为例,针对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女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一、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以郑州市的部分高校为主,利用就业工作之便,随机选取数所不同属性学校的应届女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基本认知、对性别歧视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性别歧视现象产生原因的看法。

二、女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1. 女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由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可知:在专业方面,文科生占比43.52%,理工生占比40.26%,艺术类占比16.22%;从学历来看,本科及大专生占比63.46%,高职高专占比36.54%;从年龄来看,20岁以上占比78.53%,20及以下占比21.46%。

2. 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基本认知

表1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94.80%)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分别由81.87%、82.63%及84.33%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受聘、收入较高以及升职机会较多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

3. 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基本态度

表2显示: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对性别歧视基本不满意,特别是对“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如男生”、“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如男生”、“招聘广告中性别歧视不明显”、“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面试性别歧视不明显”、“在面试时可以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比如有没有男朋友等”这几个问题最为反感。

4. 对性别歧视现象产出原因的看法

国内经验表明,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聘者女性个人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的原因,还有外界环境的原因。本研究对造成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进行调查,请女大学生选出三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生理及心理特征是性别歧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有七成多的女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男女角色分工意识,以及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造成(如图1所示)。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表示反感,其中“女性生理及心理特征”、“传统观念与男女角色分工意识”以及“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是她们认为造成性别歧视的三大主要原因。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从国家层面来看,应该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禁止性别歧视;同时还应该健全和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和生育基金补偿制度,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从社会媒体层面来看,应该加强“职业女性”、“成功女性”、“女性优势”等性别文化的宣传,树立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从企业层面来看,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潜意识的“性别歧视”,改善用人机制,对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从学校和家庭层面来看,要加强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新女性”的观念。从个人层面来看,女大学生应该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弱势群体”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男性进行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徐莉.大学生就业与性别歧视——以武汉市女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6):112-118

[2]谭花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32-34

篇9: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

一、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认识

据统计,201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99 万人,为历年来最多,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推荐自我,沉稳并对自己保持自信,敢于正视现实情况,面对失败也充满勇气,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择业心态,对就业也有着极高的热情。具体表现在:认为在毕业前6个月开始求职的占到六成以上,愿意在第6学期就到单位实习的占到6318%。大多数毕业生能够从个人的学习、能力、所学专业等多个方面做合理定位,对就业前景持平和的心态。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有信心的占到6902%,并且期望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占7296%;即使专业不对口,只要单位有发展空间,毕业生也愿意去的占7779%;当求职状况不尽人意时,只要能够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也愿意去做出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去降低标准。

2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要求

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打算有着比较理性的思考。有595%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264%的同学选择“考研”,76%的同学选择“考公务员”,52%的同学愿意“自主创业”,13%的同学要“出国深造”。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有着考虑及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正逐步影响大学生的观念。那种靠父母、靠学校的择业观正逐步被自主自强、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就业地点的选择上,609%的学生愿意到京、津、沪、渝直辖市、内地的省会城市、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如果单位录用,是否愿意到西部基层工作?”321%的学生表示愿意,这说明大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基层服务意识。而大学生对于就业的待遇要求也有着较为清醒并恰当的判断。对于就业薪酬要求趋于合理,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趋于理性。大学生们对初次就业月薪的选择为:21%的同学选择了1000元至1500元,305%的同学选择了1500元至2000元,391%的同学选择了2000元至3000元,同时有35%的同学选择了1000元以下,59%的同学选择了3000元以上。就业单位的选择上,384%的同学愿意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304%的同学愿意进“民营或私人企业”,进“三资企业”的占312%。这说明大学生在利益权衡时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而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变少了。

3 存在问题

首先,有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仍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对就业形式和现状仍然缺乏清醒的认识;其次,就业方向过于集中,显示出毕业生定位不客观,就业观念狭隘;最后,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境时选择继续深造无疑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对策与建议

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在全面把握大学生就业基本形式、大学生就业基本取向行业、大学生培养的现实状况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切实予以推进,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努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1优化培养,提高素质

大学生不仅要正确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还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朝着这些需求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拓宽知识面,锻炼动手能力和提高自我文化素质。提高自己挑战风险及困难的能力,改变畏首畏尾的缺点。

2挖掘潜力,转变观念

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参加学校的各项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然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提高综合素质,积极转变择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提高择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高校也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和见习,使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的能力,从而在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竞争力。

3开展教育,加强指导

高校在面对就业时, 要指导学生努力打牢专业知识基础, 具备过硬的能力, 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 再立大志, 做大事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针对性指导,做到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经常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 邀请成功人士讲述他们的艰苦创业史, 邀请心理学家分析如何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邀请企业家讲解企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举办就业论坛和进行就业个案分析等。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还应该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也就是说, 在全程就业指导中适当地开展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 把就业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 在职业教育中又融入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提高服务,广开渠道

高校要增强为毕业生服务的意识,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信息网。政府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广泛联系招聘企业,构建一个毕业生供需信息平台。用人单位通过平台查询应聘毕业生的各项信息专业、生源地、在校情况、就业意见等,通过网上筛选确定通知应聘学生。学生也可在网上及时了解招聘单位信息,如单位的规模、需求岗位、待遇等,通过网上报名有意向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共享,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效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 邱镔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轻工教育,2009(4)

[2]裴斐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转换的几点思考[J]文化传播与教育,2011(1)

基金项目:12013年度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及加强就业引导的对策研究》(JRS-2013-1043)

上一篇:三龙镇商标战略实施概述下一篇:书屋优秀管理员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