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2024-04-23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精选9篇)

篇1: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59.81%。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32.1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8(6):741-743.

[2]牛春红,刘斌焰,李丽芬,等.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1):16-18.

篇2: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目前社会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执业医师制度的推行,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要求越来越高。就业难题表现在市场,但其根本在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调整,应以成才观念的变革为先导,顺应多元化就业市场体系的变化,满足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需求;关注基层,强化基础,强化社区医疗保障,是实现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12-02

随着执业医师制度的推行,医疗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更是困难重重。在此环境下,如何转变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其成功就业的关键。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医学类毕业生在选择报考医学院校时,其初衷就是为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就业“一锤定音”,这就造成就业范围窄、难度大。

大城市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工作环境好,发展机遇多,生活质量较高,广大毕业生总希望留在大城市、大单位。即便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生活在城市的毕业生不愿放弃城市到基层、农村去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农门,毕业后也没有再回基层、农村工作的想法。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等、靠思想,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一些毕业生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下统包统分的思维定势,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培养了我,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人都有惰性,总不愿自己主动去努力,在就业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畏难情绪,总把希望寄托到学校、家庭上,自身缺乏敢拼、敢闯的勇气与毅力。

二、专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些年,医学院校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如今,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医学院校毕业生供给紧缺已成为历史。特别是一些地方卫生学校升格为大专,医学专科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从而使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高校毕业生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转变,对医学院校解决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校应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而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就业前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对就业工作给予充分重视。要建立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制度,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同时,加大就业经费投入,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为医学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显得非常重要。虽然高学历是一个很重要的就业选择指标,但具有真才实学,且能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同样能被自己所中意的用人单位录用。

(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开设职业生涯进修

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要积极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要求,适应市场需求,以此作为学校办学和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开设专业录取学生。通过开设职业生涯选修课,向学生们系统地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过程、任务、步骤,并运用测验的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决策。然后,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或团体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比如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应聘技巧、签约以及创业等。这样,学生们就能“有的放矢”,从容面对职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要“走出去”、“请进来”, 对有用人潜力的单位应高度关注与进行积极沟通,完善以学校为主的就业市场建设,在参加综合性洽谈会的同时,以学校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有利于今后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

(四)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对毕业生的价值观、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调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化就业单位的“公有”、“私有”观念,使毕业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理念。针对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只看眼前自身的利益,忽视国家、社会需要及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盲目追求高薪、高待的现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思想上的引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培养毕业生务实的工作态度,从思想观念上教育毕业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医学专科毕业生应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医学专科毕业生要实现广泛就业,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走出医学狭隘,到西部、基层、农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大众化就业观。

(一)走出医学藩篱,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广大医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及早做好准备,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以便随时选择各种行业和岗位。

(二)准确定位,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与“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大学生已成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部分。因此,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要有客观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期望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越简单,毕业生求职将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实现起来越难。作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窄,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三)到基层、西部、农村去就业

基层、西部、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那里缺少更多的人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就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脚踏实地,着眼未来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总是过于看中眼前的工资待遇,而不从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方面来考虑,缺乏战略眼光。看待一份工作好与坏,不能只看起初的工资待遇,更要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具有成长性。只要有能力、有学识还可以找到发展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就高不成低不就,只会错失发展良机。只有放宽心态,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选择的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事业成功是每个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通往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只有确立远大目标,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走向成功。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样大有作为。这里可以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篇3: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关键词:专科生,基层,就业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来, 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整体效果仍不令人满意, 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何引导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成为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本文在对辽宁省高校专科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对基层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基层就业的范围

基层就业一般是指县以下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包括农村以及城市的社区。依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精神, 基层包括在以下区域单位的就业或以下方式的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等艰苦行业企业。

二、2009年高校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丹东、朝阳五个城市的高校发放了989份问卷, 调查对象是2009届专科毕业生, 回收有效问卷967份, 回收率为97.77%,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男生占42.76%, 女生占57.24%, 农村生源占69.14%, 城市生源占30.86%。试卷题目主要是调查毕业生对去基层就业政策了解和去基层就业的看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走访了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 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 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 毕业生与基层单位的信息不对称。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表示, 知道国家及省政府鼓励基层就业政策, 但对具体的“辽西北”、“三支一扶”等项目就业单位情况不了解, 学生在报名时顾虑重重, 只好先报名参加面试及考试, 如果项目内的基层单位不满意, 就决定放弃, 再考虑找其他工作。

(二) 大部分专科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

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生源的专科毕业生居多, 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不高, 比较困难。他们表示, 愿意到基层就业。原因是刚刚毕业离开学校, 找工作困难, “先生存, 后发展”, 到基层锻炼二年也是可以的, 边工作边考虑深造或以后的职业发展。况且, 现在国家还给毕业生代偿学费和贷款的鼓励政策, 也可以缓节他们目前经济状况。

(三) 有两成的学生表示坚决不去基层就业。

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毕业生生源地区在大城市的学生, 到县级以下城市工作没有人脉资源, 条件艰苦, 待遇差, 满足不了成长需要, 就业仍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一部分毕业生生源为农村的学生, 他们想脱离农村的贫困地区, 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 如果在大城市读书深造后仍回到农村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 误被村里人认为是学习不好又回到了农村。另外, 目前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也确实艰苦, 企业的“五险一金”也难以兑现, 有些创新想法也很难得到认可和实现, 部分毕业生还受到原单位人的排挤, 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 有意向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其就业目的不尽相同。

在调查中, 约有48.17%的学生认为选择基层就业的目的是“锻炼个人能力”, 21.54%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在基层就业的担忧调查中, 有30.71%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发展空间”, 29.03%的学生选择了“再择业困难”。在是否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的调查中有67%的学生选择了“要专业对口就业”。调查结果表明, 有意向去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是考虑个人发展, 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理想, 想通过在基层的努力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

三、对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 政府应建立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专科毕业生由于学历层次和经济原因所限, 第一次就业选择了基层, 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是无耐之举, 从内心而言是不愿下基层, 只是迫于就业形势和政府的鼓励引导。因此, 他们在基层工作只是临时的想法, 基层单位若想留住这些人才, 政府需进一步完善保障体制。一方面, 要完善各种支边活动的长效考核机制, 切实体现保障基层, 激励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建议政府考虑对扎根基层工作时间较长的毕业生可以实行“参公管理”, 即按照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建立长效机制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回首近年来我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践, 不能不承认, 更多的措施来源于政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过程一般都相当艰难, 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障碍, 或多或少影响着促进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法律依据的缺失。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应的机构没有法律上的责任压力, 也难以采取法律救济手段。”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措施如赋予法律的义务, 才能为基层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使国家政策与法制的约束相结合, 为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打开通道。

(二) 政府应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去基层就业, 反映基层单位条件差, 没有学习培训的机会, 没有发展空间。近年来, 为缓节毕业生就业压力, 国家在基层挖掘的岗位只是临时的办法, 还没有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进行长远规划, 这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基层就业人员, 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服务, 要在工作上更多关心关爱他们, 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为他们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 基层单位应主动进校园宣传招聘情况, 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和谐发展。

现在毕业生在学校报名参加“辽西北”、“三支一扶”等项目的面试与考试, 还停留在盲目选择阶段, 基层单位不能直接与学生联系, 毕业生与学校不了解基层单位具体的情况, 以致于学生到了单位才知道自己找错了“婆家”。建议基层单位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 深入高校校园, 了解学生需求、困惑和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需要、创业条件, 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单位可以到学校召开宣讲会, 直接面对毕业生, 详细介绍和宣传招聘情况, 同时避免用人单位重复招聘活动, 也减少了毕业生找工作的开支。

(四)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经常化、专业化、全员化。第一, 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即“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只有是否适合之别”的观念, 合理定位。面对大城市的残酷生存竞争, 不如到基层单位去就业、创业, 同样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二, 毕业生要了解自己, 准确定位。正所谓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 专科毕业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及社会经验决定了刚进入社会的艰难, 在基层工作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丰富工作经历, 找出自己的优势, 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第三, 要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 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 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工作。

(五) 农村生源的专科毕业生应扎根家乡建设。

近年来, 在高校就读的学生每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各项开支约一万元, 学制三年需三万元, 这笔费用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农村家庭要想脱贫致富难度很大。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是靠国家的富民政策, 提高农民的收入;二是农村特别需要一些高素质、有责任感的优秀专科毕业生长期扎根于农村建设。一方面, 农村生源的专科毕业生来自基层, 更能体量农村生活之艰苦, 也最能感到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和迫切需求;另一方面, 专科生培养方向即是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所以专科毕业生服务基层, 回馈家乡, 也是他们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修新路, 宋亚菲, 李军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研究, 2009, 8

[2].李在法.论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权益的法制保障[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5

[3].潘日鸣, 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0

[4].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2009, 2

篇4: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已大大超过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医学专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何提高医学专科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进行探讨。

一、当前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成因

1.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就业总需求则相对减少

近几年来,医学高等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再扩大规模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靠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来促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形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目前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择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从而更加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医学生就业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去向定位为城市或者县城。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择业定位在大中医院,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的是为个人需求,能考虑社会需求,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少之又少。这与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

造成学生就业误区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固守“精英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抱着“宁做大医院一条虫,不做小医院一条龙”的择业标准,让整体就业流向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使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做就业选择时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当然,目前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也容易使毕业生滋长“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

3.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由于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存在,使一些毕业生对社会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就业靠关系”错误思想,从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这又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对策

1.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择业技能,信息面狭窄,心理压力大,不知从何着手,相对而言学校信息面宽,老师经验丰富,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到:①针对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把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生源及专业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有需求的单位可到校选择。②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校友,拓宽新的就业渠道。③组织召开各种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双选”氛围。

2.降低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专科生来讲,在学历层次上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在学历竞争中处于弱势。目前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我欲望过高。因此要对专科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3.面向基层大有可为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同时,卫生部逐步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让大部分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正式临床工作之前都能在大型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消除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院校应在就业教育中,向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意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旧。

4.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择业心态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不安、过分谦虚、盲目自大、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等,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这些消极心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择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辅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进行个别交谈等,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的职业。

5.加大贫困生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贫困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长远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结对服务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做好每一个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分析工作,及时为其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篇5: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一、情况分析

综合来看,我校毕业生的择业准备和就业意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知识不了解,就业指导有需求。

调查显示:了解有关 求职 就业方面的课程、相关的讲座或看过相关的书籍的学生占46.91%;了解学校的相关就业制度和就业流程的占11.99%;学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占95.2%。

(二)“工资收入”、“符合家庭的要求和期望”、“行业发展前景好”是择业标准最为看重的前三项 。

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主要受其择业标准的影响。为了了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我们选择了A工资收入高;B行业发展前景好;C工作时间有弹性;D有利于发挥个 人才 能;E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F住房等福利待遇好;G符合个人兴趣爱好;H家庭的要求和期望;I距自己家庭的距离近;J易于转换单位或岗位等10项标准。大学生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择业标准也是多样的。

(三)绝大多数希望选择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81.64%的毕业生选择了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选择在西部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6.8%。未确定的为11.57%。可见,毕业生择业地点还是趋于集中化。

(四)学校还是师范大学学生就业的首选。

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首选的就业单位”这一问题,44.25%选择了“学校”;19.97%选择了“国家机关”;12.25%选择了“国有企业”;11.67%选择了“三资企业”;9.38%选择了“私营企业”;“其他”的2.47%。

归结起来,把“个人发展”、“地域”和“单位性质”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可能会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择业时,可能会不惜牺牲个人的专业、兴趣,甚至无视社会的需求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势必会给某些毕业生顺利择业和就业后个人作用的发挥造成障碍。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会对工作单位过分挑剔、要求过多,落入就业期望目标过高的误区,盲目追求初次就业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失去就业机会,造成择业困难,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着手从学校和毕业生这两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学校历来在毕业生就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每个毕业生就业:(1)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2)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供毕业生随时查阅。(3)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好高校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 招聘 会”。(4)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5)建立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和职业测评等的各项服务内容。丰富就业指导的手段,突出个性化服务。

当前,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给刚出校门、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毕业生应该正确面对这一现实,自觉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促进自身就业:

(1)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毕业生应该把择业看作是自己的他人不可替代的责任,通过学校、人才 市场、报刊、网络、亲友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搜集各个方面的就业信息,积极主动地联系单位、推销自己。要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切忌盲目攀比、随大流,过分追求个人发展、高薪和热门职业。

(2)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 人才 流动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

篇6: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尊敬的校友:

您好!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基层医生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现状。请如实填写,我们承诺保密。

请根据情况直接在相应选项上打勾(勿空项),划线部分请用文字说明。谢谢合作!

河北北方学院

2013年1月

一、基本情况

1.姓名来自于省市(县)

2.性别: ①男②女

3.出生于19年月4.年月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本科/专科

5.在河北北方学院本科/专科所学专业

6.您目前身份:

①在读研究生②就业③公务员④自主创业⑤其它

7.您目前所取得的最高学历:

①研究生及以上②大学本科③大专

8.您目前所取得的最高学位:

①博士②硕士③学士④无

9.您目前具备的执业资格是:

①执业医师②执业助理医师③其他④无

10.您目前的职称是:

①高级②副高级③中级④初级⑤士级⑥无

11.您现在的工作单位是:

①三甲医院②二级以上医院③ 县医院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⑤乡镇卫生院⑥民营医院⑦医学相关行业⑧医学无关行业⑨机关、行政单位⑩其它

12.您目前的人事关系是:

①正式②合同(一年以上)③临时聘用④其他

13.您现在主要工作的科室是:

①全科医学科②内科③外科④妇科⑤儿科⑥口腔科⑦康复科

⑧中医科⑨预防保健科⑩精神心理科⑪眼耳鼻咽喉科⑫麻醉科

⑬药剂科⑭医学检验⑮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⑯其他

二、现状

14.您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满意吗?

①非常不满意②不满意③一般④满意⑤非常满意

15.您目前月收入(全部):

①2000元以下②2001-3000元③3001-4000元④4001-5000元⑤5001元以上

16.您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①非常大②大③一般④小⑤非常小

17.您对自己的工作有成就感吗?

①非常没有②没有③一般④有⑤非常有

18.您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

①非常低②低③一般④高⑤非常高

19.您认为自己的职业前景:

①非常不好②不好③一般④好⑤非常好

20.您对自己工作及生活现状的总体满意度:

篇7: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琰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51(2004)-02-0055-0

4近两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全国共有 212万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其中专科毕业生为108万,相较于2002年的72.7万,多出了将近35万。今年是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的高峰期,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去年增加32%。这对今年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将会持续存在。

一、当前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形成原因

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责任的主体上来讲,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机构方面的原因,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从责任的属性上来讲,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总之,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需要从深层次分析、了解和把握。

(一)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不够,体制改革措施不到位

根据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包括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可以来去自由,户口保留原籍,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等等,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社会所抱的期望值还有相当的差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着重宣传轻措施,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要以利益导向为主,宣传导向为辅,目前政府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条件仍然十分有限,广大毕业生眼中的到西部就业和创业的希望和前景依然模糊,采取的措施依然无法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另外,政府机构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选拔与任用机制﹑人才流动和利益分配机制,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使得大量有能力的毕业生难有用武之地。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在择业时喜欢到大城市,喜欢到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喜欢从事白领职业。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以及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急需高级人才的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没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做科学、全面、理性的思考,没有磨练意志、提高技能、汲取经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这也影响了毕业生建立正确的择业取向。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量的专科层次的人才,使得这一档次的人才过剩,特别是某些热门的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另外,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高职教育还难于满足这种要求,造成供需两方面在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三)社会认知观念保守,企业价值取向偏狭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等级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地域观念和终身职业制观念也严重。人的身份和地位观念往往左右着职业选择的去向,忽视一些当代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在这种背景下,生产者、劳动者总是处于从属的、低下的位置。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求学取向、就业取向。在一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人的身份,以身份决定人的地位的社会里,多数大学毕业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当技术工人的。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影响则是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狭。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攀比、虚荣心理,喜欢不计成本地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执迷于“高学历情结”。

(四)高职院校不“职业”,技术人才欠技能

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在办学及学生培养方面,往往表现的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及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方向靠,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通过面授方式实现,教学课程设置大多数仍然是老面孔,缺乏新意,不能反映该学科当前发展的最新内容。担任教学工作的教职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学院派”,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实战,重传统轻创新,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无法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最高诉求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要求,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技能训练要么远远不够,要么就是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毕业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这给供需双方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解决此一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法,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一)打破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认知壁垒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要作出根本性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蓝领”与“白领”之分已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变化特征。职业领域的划分已从两极化趋向序列化、多元化,“蓝领”与“白领”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中间出现了大量诸如“灰领”,“金领”等职业型态。从工作内涵来说,各职业型态之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每一个体的职业生涯是呈阶段性分布的。一般初入职场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事较低层次、“蓝领”工作性质明显的职业,经过一定阶段的磨练后,才转入较高层次、具“白领”特性的职业行当。不断涌现的新型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为广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在求职时定位合适,心态端正,认识到位,遵循职场生涯的发展规律,就会求有所获,干有所成。

(二)探索建立高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虽然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掌握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实中的培养模式仍然偏向于学历教育。从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学特色、管理机制、培养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来说,都带有浓重的学历教育色彩。由于培养的学生在学历上无法和公办院校的本科、研究生相比;在实践技能上又无法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主方向,丧失了主战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突出强调自己的技能性、实操性,彰显自己的卖点:经历过什么样的实践锻炼,具有什么样的技能特长,持有何种专业技能证书,一旦上岗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等。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和这种需求特征相适应。首先,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改变以往以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为侧重训练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课堂内教学为主转为以课堂外训练为主的培训机制;师资结构改变以学院理论派为主体的教授群体为以社会实践派为主体的实战团队;高职院校今后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用于学生技能训练的机构和设施方面,将课堂变为实战演练场,使学生变为实习者。其次,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协作机制。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用于实战训练的场所和设施,学生苦于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企业则是一个理想的实训舞台,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技术和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职学生。在校学生的相当部分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到工厂车间里去,把问题从课堂带到车间,再从车间带回课堂,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循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连接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人之需。

(三)寻找走出就业“困境”的突破口——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如果能够获得一种或多种相应专业或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会使自己在择业时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职业准入制度而形成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佼佼者。在德国有279个行业普遍采用行业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在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战略规划的需要出发,政府开始重视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去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的文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当前,高职教育中,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这一趋势已然形成。在就业市场中,不管是已经实行准入制度的行业,还是没有实行的行业,用人单位都开始关注学生是否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都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四)具体对策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定位时,要把着眼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跟着市场走”。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最具潜力的就业领域,如服务行业中的中低端,制造业,这些领域涉及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是就业机会最大的领域,这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及时分析,把握这种趋势,更好地调整就业取向,实现顺利就业。

2“跟着政策走”。针对高等教育扩招后出现的毕业生就业人数高峰现象,国家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广大高职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舞台。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基层也是人才迈向成功的起点,只有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高职人才才有希望获得成功。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创业条件虽然艰苦,但容易出成绩,容易取得成功。广大高职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失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3“跟着梦想走”。在一个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社会中,人们追求成功的路径日益多元化;在一个崇尚财富创造的时代,自主创业日益成为人们致富的首选。当代大学生富有激情,充满朝气,追求财富,崇尚成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和毕业前的创业特训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激情人生谱写一曲异样的精彩乐章,不失为一种进步。国家积极提倡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开办条件,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希望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4“跟着老师走”。高职毕业生无论从学历层次还是技能熟练程度来讲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可行的途径就是继续深造。但是,为了避免走传统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的老路,应改变在学校培养为在企业培养,参照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做法,利用高职院校的学位授予资格和企业具备训练培养的技术和条件,联合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影响这一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大量熟练的高级技工。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将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

篇8: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1.1 高等教育“普遍化”, 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

自1999年以来, 全国高校持续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 大学生也由过去的“精英”转变为“普遍化”。社会市场化机制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高, 级别高的医疗机构人员编制趋于饱和, 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趋向。“三甲”医院所需的医生岗位要求是研究生以上学历, 而县一级医院也要求本科学历, 至于临床专业毕业的专科生, 只有一些药房, 影像、检验等辅助科室才愿意接收, 而口腔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到一些私人的诊所就业。还有很多医疗单位在招聘人员时, 都希望能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工作经验丰富、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人才。专科起点的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考证合格后才有行医资格, 这就给医学专科毕业生增加了就业难度。

1.2 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 就业意向趋高

医专毕业生往往就业目标不准确, 就业期望值过高, 存在“好高骛远、有业不就”现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卫生单位是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但毕业生热情不高, 总认为乡镇卫生院位置偏远、生活艰苦、条件落后、薪水待遇差等, 很多毕业生都抱以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抱有互相攀比的心态, 即使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 但因某些方面条件比不上其他学生的就业单位, 就会自动放弃[1]。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希望专业对口, 一些药店、制药厂、医疗行业的公司来招聘人员时,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接受非临床岗位。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他就业机会, 但大多数医学专科毕业生都不愿意放弃临床医生岗位。这些因素都给医学专科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增加了障碍, 使他们的就业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1.3“僧多粥少”, 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虽然现在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出台了一些像“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公务员招考”等的就业政策, 但是毕竟工作岗位太少,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全国第一考的“公务员招考”为例, 2012年国考计划招考17 941人, 而最后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达110余万人, 总竞争比例为62:1。也就是说, 一个工作岗位将有62个人去竞争, 这使工作岗位竞争愈发激烈。

2 提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

2.1 在校期间着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

在校期间指导毕业生要及早明确职业目标,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充满自信, 勇敢地去面对竞争,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毕业生“先就业, 再择业”。我们也要让毕业生清楚地认识到, 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 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 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 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2.2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毕业生构筑就业平台

首先, 我校每年会在实习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之际, 邀请我校前届优秀毕业生, 特别是一些在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 到校为毕业生开设讲座, 向毕业生讲述他们就业和择业的经历、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经验, 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 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其次, 我校向各个医院或医疗机构发出邀请函, 组织大型招聘会, 邀请就业单位直接到校招聘毕业生, 为毕业生构筑就业平台。据统计, 近两年当场和就业单位签约的毕业生达40%。另外, 学校还组织教师带领毕业生下到基层医院, 调查基层医院的就业需求、工作环境和医院发展趋势。学校“三管齐下”, 帮助毕业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就业。

2.3 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我们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要以创新的思路, 积极引导医学专科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我们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部队医院、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就业, 增强自身专业知识, 并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认真复习, 积极备考;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自愿服务西部, 号召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到医学相关行业如船医、保健康复、健康讲师、医药咨询服务、药品营销、器械推销等非临床岗位就业;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 积极创业[2]。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我们应引导毕业生转换思维, 改变观念, 那么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3 我校近两年医疗系毕业生就业去向 (见表1)

(%)

通过调查, 根据我校近两年医疗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有效数据统计, 2011年, 医疗系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7.3%;2012年医疗系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7.2%。

4 结语

虽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前景不乐观, 但我校根据专业特色, 认真分析影响医专毕业生就业率的原因, 迅速找出提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从现有的调查与统计情况分析, 我校近两年医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是不错的。我们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逐步深入, 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会有一个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标.新时期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 2003 (4) :92-96.

篇9: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6-03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芳.医学生执业心理分析及调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上一篇:“沟通”话题及下一篇:我爱你夏天学生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