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22-12-08

1 关于“就业率”的困惑

1.1 中职学校的高就业率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

“毕业生就业市场受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较大, 其需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坏成正比”。 (1)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近3 0年了, 社会政治和经济一直在快速稳步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必然形成市场的良好发展, 而市场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对人才需求的势态。这种良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客观上造就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快速发展。首先, 国家经过经济结构调整, 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已经产生, 随之出现的是许多高新技术及设备的使用, 需要一大批中职校毕业生;其次, 一批高新产业的出现;一批外资、合资企业的进入;再则, 西部大开发以及一大批民营企业的掘起, 在这些经济领域里急需大批中职校毕业生。 (2) 福建省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人才需求量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需求量加大, 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较大的就业空间。然而, 在这高就业率的背后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即在大量的毕业生跳槽现象出现的同时, 也滲杂着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流失现象的出现。这种就业流失现象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2 高就业率下掩盖着严重的就业流失现象不可忽视

由于有上述的社会就业需求现状, 毕业生要找一份工作做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是想找一份他们认为理想的工作就十分困难了。于是在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支配下, 进入初级市场的毕业生大都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可上岗后不久就出现了大量离岗现象, 即就业流失。每年在职场上这种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出现的就业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种随意离职的行为对初涉职场的年轻求职者带来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在再求职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将前后职位相互比较, 这种对比往往造成更高的择业期望, 加大再就业的难度。这部分毕业生离岗后出现再求职困难的现象, 不仅影响了自身发展, 也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他们离岗的随意性,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和学校的信誉度大打折扣;由于他们的再求职出现困难, 社会上的人们对敏感的高就业率的数字便产生了怀疑。

1.3“先就业后择业"的利与弊

“先就业后择业”的提法, 既不拖学校的后腿, 又使学生较快溶入社会接受锻炼。二则,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大都心态偏高, 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 扎实地走向社会, 对缓解就业压力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毕竟越来越多的已失去工作的毕业生漂在社会, 对整个社会有弊而无利。

2 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是转变就业者的就业观念

毕业生就业流失有它的主客观原因, 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的差距等。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毕业生就业时的流失, 就业时表现出的无措、无助以及无奈, 都反映出毕业生主观上存在的对就业认识偏差以及就业竞争力的缺欠。学校应该着眼于实际,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要做好这方面工作, 我认为应采取如下两方面的措施。

2.1 改进社会舆论导向, 转变家长的观念, 做好学生就业的思想引导

结合中国家长对子女特别呵护和“望子成龙”的社会习俗、历史传统特点以及中国存在大量独生子女的现状, 有必要不但教育指导学生, 也要改进社会舆论导向和影响改变家长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和认清职业的性质和各种职业对工作者的具体要求,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 通过分析比较, 作出比较理智的职业选择。

2.2 面向就业市场, 创新就业指导

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优化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中职学校要及早入手, 重心前移, 从一年级开始, 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进行就业教育, 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期望以及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最终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

3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是保证就业率的关键

应该让所有毕业生认识到, 在就业这个问题上, 自己要承担起最终的责任, 因为毕业生是找到工作的最终受益人。这个自身就业问题的主要当事人, 不能过分地依赖外在关系或力量, 因为没有其它任何人可以为他的职业前程买单。所以, 我认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重中之重。中职毕业生自强自救的就业能力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 两者的运行规则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 往往使得学生的看法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冷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慢, 适应过程长。这就需要毕业生在就业前就应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3.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要引导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注意提高心理素质,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 充分了解就业信息, 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 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3 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有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企业认为首要的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防止出现就业流失现象, 就应当培养毕业生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1) 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而不是被动的“等、靠、要”。事实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 毕业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 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能力说话。

(2) 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 实现多元化就业。在现实中, 适合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还是有很多的, 比如销售行业和服务行业, 这些行业的人力需求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现实, 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 避免盲目追求, 正确认识自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走出误区, 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觅到自己一席之地。因此, 稳定毕业生就业, 是我们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尽的责任。我们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 才能向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摘要:毕业生就业这一敏感的社会问题牵涉面很广, 国家领导, 平民百姓都在关注, 人们已经将它列入民生问题的层次来考虑。可目前社会上的毕业生就业率的确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本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一矛盾, 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本人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角度, 客观地对如何稳定毕业生就业, 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一问题, 作一次尝试性探讨。就业率即应届毕业生当年已就业人数与该届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今已经成了教育部门规划未来工作任务的重要指标, 也是教育部门既往工作总结的重要数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路江.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32.

[2] 杨传裔.中职生就业指导 (第一版) [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9:49.

上一篇: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下一篇:霍春阳国画艺术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