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论文

2022-04-21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但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理论的应用性、指导性等方面也呈现了诸多不足。展望未来,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将在就业指导内容个性化、指导方式和环境多元化方面寻求新思路和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摘 要: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匹配阶段、过渡期的计划匹配为主与市场导向为辅相结合的阶段、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导向阶段等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宏观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导向阶段,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借鉴经验、获得启示,为今后的就业指导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制度 历程 启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有了明确的体制依托。与此相应的是高校就业指导开始步入课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

1.1 1990年至1992年

进入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得以深化。高校毕业生分配方式扩大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接触,但仍以计划分配为主,只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被称为是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

90年代初期,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深圳大学等高校也率先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取代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并在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

1.2 1993年至1996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深化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从此彻底打破了我国大学生上大学有国家统包统分的制度。

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省开始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教师培训。199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写并出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在全国高校试用。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也开始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指导服务为主。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逐渐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1997年至1998年

1997年全国一千余所普通高校启动“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机制,标志着建国40多年来双包体制的结束和双自体制的建立。1997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逐步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省市都积极行动,召开了多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取得良好效果。

这期间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高等学校普遍认同。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各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校也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面向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初步建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信息中介;二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推荐;三是择业技巧指导;四是有关政策咨询和毕业生离校服务;五是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1.4 1999年至2006年

始于1999年的大规模高校扩招使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与总量过剩的问题同时激化,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8年前后超过350万。就业市场供求矛盾逐渐突出。加上大学学科设置不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劳动人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导致的就业结构性失衡,使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为此,国家采取了多种就业政策和措施,一是把毕业生就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并向社会公布高校就业率;二是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体制;三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日益规范和完善,户籍制度等限制性政策逐步放宽,实行了暂缓就业、失业登记等制度;四是毕业生就业走上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就业信息网发展迅速;五是自主创业逐渐受到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1.5 2007年至2010年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据2009年2月2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当时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但对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来说也是一次机遇,2007年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是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对于真正落实“大学生自主择业、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具有重大意义。

这阶段的就业政策主要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个性化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1.6 2011年至今

2011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国家进一步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加大就业制度改革的进程,同时结合政府调控,更加充分地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策上,主要是继续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对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实行补贴政策;全国和各省市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等项目,逐渐重视对项目实施情况、满意度反馈、实际效果和改进措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2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模式始终滞后于学生规模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缺乏科学、系统、全面的认识还很薄弱,特别是对如何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气质类型的分析、让毕业生明白自己所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还是比较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度和系统性不足。

(2)重视程度仍不够,观念意识不到位。不少高校还是重招生轻就业的,对就业指导的定位和内涵理解存在误区。往往是负责就业的办公室或部门孤军奋战,普遍缺乏对就业指导思想的深层次思考,把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的,过于强调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仅将其狭义地理解成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方面,忽视了它的教育功能和本质涵义。

(3)专业化程度低,理论研究成果少。我国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研究的人数少、人员分散,也没有专门研究机构,目前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和成果还不多。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较低。就业指导的师资来源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二是个别学科教师。前者忙于应付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后者多是兼任,缺乏实操经验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4)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深入和系统。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诚信教育以及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着力还不够,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3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的现实启示

(1)全程化和全员化:全面向生涯辅导转变。高校从理念上应把就业指导纳入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探索,逐步建立起服务全员、贯穿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展开有关生涯辅导理论的研究,尽快促进高校就业指导从单纯为个人就业安置和职业选择服务的阶段转为满足社会发展、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生涯辅导高级阶段。

(2)专业化: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发达国家,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都有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我国,目前还是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但在专业教师方面,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编制,使就业指导不再是客串,逐步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家化;在兼职教师方面,关键是网罗阵容强大、经验丰富并且深刻了解就业市场、教育体制、大学生心理和就业特点的各界专业人士。

(3)专门化:规范和完善就恶意指导机构建设。成立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就业指导机构,其中的职业指导师必须脱离行政事务而专门负责就业咨询和指导。就业指导机构也要转变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和教育功能上来。此外,必须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

(4)理论化: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把我国就业指导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积极整合研究力量,不断提高理论支持力度。一是亟待对我国就业指导基本内涵、原则、方法、内容等的认识和界定;二是职业分类、职业标准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于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对学生的评价研究,也就是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评价、认识自我的测试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四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化研究;五是结合就业市场的调研等。国外不少大学设有择业指导专业,有得还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也应在某些高校设置这类专业,促进学科建设的完善。

(5)多样化:改革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和完善就业指导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二是加强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素质;三是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和诚信教育;四是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和实践的内容。就业指导的形式应由集中教育转变为全程辅导,从群体辅导转到个性化指导上来。

参考文献

[1] 池忠军.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2(5):88-89.

[2] 梁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12):81-83.

[3] 刘金雄.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0-63.

[4] 罗建河.有限政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选择[J].江苏高教,2010(3):96-99.

作者:王慧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但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理论的应用性、指导性等方面也呈现了诸多不足。展望未来,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将在就业指导内容个性化、指导方式和环境多元化方面寻求新思路和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指导

在大学生就业方式由国家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转变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1999年实行了大学扩招后,高等教育规模急剧增大,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度增大,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大学扩招前的文献研究集中在当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就业指导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大学扩招后,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研究文章也明显增多,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对比,探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突破口,以求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个人素质的制约。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受到了影响,毕业生素质出现了显著分化,而用人单位也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王伟利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1.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2.部分毕业生不重视自我推荐;3.信心不足,缺乏主动;4.因自负而失败;5.自主择业能力差。高宝岩认为毕业生:1.胆怯,缺乏自信;2.自我认识能力的欠缺;3.个人主义,没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4.人际交流和沟通的困难;5.应变能力差。因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的效果、方式与其本人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

其次,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指导方式方法上,孙彬指出,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不断改革,但仅仅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被动等待的浅层次服务。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与学生的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上,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就业指导课方式单一;在就业指导具体操作上忽视“过程教育”。吴爱国认为:1.学校不够重视;2.教材过于陈旧,现实的鲜活事例少;3.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少,教学方法过于单一;4.缺乏专业师资。黄仕强则认为:1.就业指导课处在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强;2.应试教育观念挥之不去;3.案例少,内容贫乏无味;4.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5.缺乏个性化指导。谭高武认为:1.观念认识上的狭隘性;2.指导对象和内容上的片面性;3.组织构成上的薄弱性。

最后,就业指导人员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严格按照人事分配制度到指定单位就业,在实行了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后,就业指导的需求出现,就业指导工作虽然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李婷婷认为由于资金、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各种原因,虽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重视,但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学生需求,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对于目前的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学习行为要以社会要求的基准,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从大学生新生开始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从提高全程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地位,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社会分工等方面入手开展全程教育指导。

(二)贴近社会实际,开设就业指导课。

现实的社会需求迫切要求就业指导课能贴近社会实际,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对待就业指导课应该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重视,要从社会需求和本校毕业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建议要灵活使用多样的指导方式,特别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尽早地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以“职业生涯辅导”为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以“订单培养”为导向,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高校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结构。

(三)以职业化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孙江丽认为:1.思想重视,做好经费、场地、人员“三到位”。2.全员参与,建立立体化的就业指导队伍。3.就业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要以“专业化和全员化”为导向,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高。

大家都已达成要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共识,作为研究人员,要开展相关的论证和实践工作,开展跟踪性研究。现阶段此项工作在高校已逐步展开,但是涉及面相对较小,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有必要参照实际工作,从生活上、待遇上、机制上对就业指导工作给予支持,促进这支队伍的成长,以满足现实需求。

(四)国外就业指导成功经验。

由于国外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其本身的体系,在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也有必要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重视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2.政府对就业指导进行宏观调控,为就业指导提供必要保障;3.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4.学校就业指导目标个性化;5.学校就业指导途径多样化;6.学校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7.收集学生信息渠道的广泛化;8.实施就业指导的主体多元化。

三、高校就业指导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趋势

从所查阅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较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而实际应用研究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不够,跟踪研究不够。此外,对就业指导工作各个环节的定量化研究有所欠缺,基本还处于定性描述的阶段。今后就业指导的研究趋势将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相关问题的研究

就业指导对象的多元化,是产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求的根本原因。首先,随着80后人群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多元,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对就业指导的个性化需求;其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各有差异,客观上毕业生未来的不同岗位也导致了就业指导的个性化需求;最后,作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毕业生本身的素质和内在需求就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期望不同,这也产生就业指导的不同需求。

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多次提到了个性化指导,但是对于个性化就业指导采取何种方法、需要的工作条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明确,但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需求却迫在眉睫,因而个性化就业指导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二)就业指导环节的专题研究

在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提到了现身说法、专家讲座等等方法,但是具体到就业指导环节中的偏少,文章中的对策指导性不强,就业指导需要形成体系化,这客观上需要对其中间的各个环节明晰,因而需要对例如学生个性因素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就业指导与社会接轨的相关问题研究、就业指导课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大学教育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

目前的大学教育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开展实验性研究,现行的大学教育体系与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依然存在冲突,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无法占据有效时间,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关机构的设置都处于空白或依附地位。如何改进目前的育人体系,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专业学习的同时,又能接受全程的就业指导,将是未来相关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就业工作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日益显现,我们要着眼于长远,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优良的工作素质、务实的工作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健全的工作体系等方面入手开展研究,完善整个就业工作体系,以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目标,夯实就业工作基础,促进大学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

参考文献:

[1]程淑辉.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

[2]孙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3]吴爱国.让就业指导课真正指导学生就业.就业与创业,2007年11期.

[4]王伟利.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社会纵横,2007,22(11).

[5]高宝岩.性格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期.

[6]黄仕强.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探讨.科技信息,2007年32期.

[7]谭高武.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思考.科技信息,2007:317-318.

[8]李强.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01-1002.

[9]鲍勇.全面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安徽教育,2007年11期.

[10]郭玉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刍议.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1期.

[11]杨锐英.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概况及课供借鉴的经验.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年2期.

[12]孙江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高教与经济,2006,19(1).

作者:熊 锦 刘 辉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论文 篇3:

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对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就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国 美国 就业指导 比较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大学生人才价值和高校教育价值的主要形式。然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分析,总体形势上,随着新增劳动人口在增加,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本文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就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思考。

一、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

1.高度重视性

美国高校极为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而招生行情又会影响学校的学费、公司捐款等经费收入。因此,各高校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来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2.体制完备性

就业指导体系完备。一方面是就业指导主体多样化,大学、企业和社会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政府进行宏观就业政策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服务人员队伍整齐,素质高,大学的就职部、企业的人事部及一些社会性机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3.内容多样性

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国外就业指导的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利用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并提供信息。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就业预测信息,并提供多样帮助,提供多种合理就业意见。

4.自由灵活性

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许多大学的医学院、理学院、社会学院、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等不紧与兄弟学校有联系,组成高校联盟,而且他们又都同企业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高校间可以实现方便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一些发达的企业提供资金及先进的科技赞助学校的教育和科研。不少大学的教授及研究人员为不同的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他们的很多研究课题是由相关企业委托而进行研究,并由企业提供研究资金。学术研究和企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既直接促进企业的发展,又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得到实际的应用。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更多的社会经验。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

1.就业指导更侧重于整体

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2.政府规划管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各级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200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体制。学校层面主要以高校为依托、以中介为辅助。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是一个网状结构,政府、高校、學校、学生等各个节点发挥不同的作用

3.双向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逐步由国家“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化。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比较,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相结合,与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而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多高校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理论性高于实践性,而且大多只针对应届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服务与指导,绝大多数高校忽视对在校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致使增加了毕业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出入,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进而完善自己的就业教育指导体系。

1.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模式和工作机制。美国就业指导起步早,发展到现在,有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我们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体系和工作机制。马克思主义的就业指导观,解决的是个人发展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和谐的问题,与美国的自由择业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尊重人的个性,但造就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差别,但二者是可以协调和统一的。我们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又要引导大学生根据国家的需要合理的流向,只有把个人的愿望与国家的需要协调和统一起来,才能使职业主体成为自由的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2.规范和完善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当前,因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不完善,极易造成因忙于应付大量的行政事务而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因此,为确保就业指导的实效,首先,就业指导机构必须与行政部门分离,逐步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的专家化。因为没有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不可能有专家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可以使就业指导的理论和研究进一步深入,更好地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其次,要加大就业指导的投入,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为就业指导提供和落实必要的经费及人员编制,同时要为就业指导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就业指导人员要加强对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3.建立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才有的临时事件,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高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培养。并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指导途径。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使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变化和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切社会力量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Darrell Anthony Luzzo. Career Coun

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 [J].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0:79.

2.Gordon,Howard R. D. The History and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n[M].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9.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何嗣洪 张重阳

上一篇:生物课程教学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情感教学视域中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