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2024-05-20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共8篇)

篇1: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就业为民生之本。人民群众所盼、所期,也是各级党政组织民生工程所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个个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会才能安全。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07-2008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07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赶超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强做大我区的经济总量。思想解放是向导,争取上级支持是前提条件,招商引资为抓手,提升能力是关键,落实上级政策是保障。与此同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摆在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

2、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推出**、介绍**,构建和谐**,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来**投资兴业。对落户**的企业,要倍加关爱,帮扶到位,打造诚信政府和尽心尽职帮扶的**人。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企业,要加大援助和帮扶力度,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对困难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五缓四降两补贴”等扶助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和企业一起应对危机,迎接挑战,从长计宜。

3、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就业保障平台的作用。一是大力扶持产学结合型,校企结合型的即:既培训技能又安排介绍就业的平台,如**区天利电声公司的模式。二是充分发挥好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好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好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按照《促进就业法》的规定,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对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区级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对“4050”人员、肢体不全人员、女下岗职工等困难就业群体、零就业家庭人员实施不歧视,安排购置公共就业岗位,安排这些人员就业;大中院校回区就业的毕业生,要从就业上和创业上给予信心的支持,创业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对劳务输出有功者给予奖励,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方便,对下岗职工就业的优惠政策要一以贯之加大落实力度。

总之,就业问题向来是民生之本,随着就业群体的持续扩大,如解决不好,影响社会安定,所以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具有更紧迫性。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要加大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领导力度、工作力度。

以上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和困难的分析判断不一定全、更不一定准,提出的几点建议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仅仅是笔者对人民群众就业和再就业重要性的一个态度或认知,求抛砖引玉之实。

妖兽帝国 极道修行录 仙魔战记 掌生控死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篇2: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自己的前途,还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当代大学生求职求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发这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呈上升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都存在较大的调查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机制有关,也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我国的民生之本,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大学生“一毕业就要失业”的说法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可效的解决方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发生,全球进入了新的一轮的经济困难时期,各国企业也是进入了一个受难阶段,这务必给当代大学生增加了就业压力。今年,我们在大学城可以看见这样一类人,他们身穿西装,手提公文包,面目紧张着急,穿梭在大街上,他们就是当今求职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是我们一直以来徘徊在人们心中一个永久的话题,人们年年都在提,政府年年都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而大学生则年年撞得“头破血流”。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进行大量裁员或减缩招聘人数,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我经过调查对大学生求职求业作了个大致的分析。

一、大学生求职求业所存在的问题

(一)因具有不足的工作经验,而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在大学生中,有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到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还有一些大学生反映认为自己的实践经验不足,工作中感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渺茫,一些难度大的工作,怕无法胜任。

(二)自我认知偏差大

据调查有78%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都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自卑和自负两方面。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有名的企业不去,非有高薪收入的不去,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而失去了一些机会。

(三)自我的优势不明确而产生不必要的自卑感

据调查有50%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26%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优势,20%的同学能列出1-2条自己的优势,仅有14%的同学能够说出自己3条以上的优势。这样的结果,使我们不由的怀疑当自己都不了解优势在何处时,你又该如何向用人单位顺利推销出

自己呢?怎样才能让用人单位录用你呢?你又怎能在这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里脱颖而出呢?

(四)证书太多,不知考哪个才是对自己有用的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或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当前社会有什么热门就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有许多不必要考的证书而让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问哪张能为你以后的就业之路加分的大学生对此都一脸茫然。

(五)频繁跳槽,而导致用人单位不敢录用

有的大学生个人有一定优势,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但他们在一个单位做不到好久,就又换其他单位,导致用人单位怕录用他们,因为怕自己的商业机密被别的单位所知,而让自己公司遭到麻烦。

(六)家长意见左右孩子就业

有些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因家长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不够好,就让孩子不要选择这份工作,让机会就此流失。

(七)表达能力欠缺影响面试表现

有些大学生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却因为不善言辞等原因而失去了良好时机。例如环境与化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沈同学的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的他一到求职的面试阶段就特别紧张。“那时准考官问了我两、三个问题,我都回答不出,只能说:对不起,我答不出来。”表达能力的欠缺不但大大影响了小沈的面试表现,还让他失去这次工作,并且打击了他的自尊心。

(八)想自主创业,但担心没有经验和资金

大学生刚步入社会,想自主创业,必定会受到资金短缺、怕自己公司不吸引人才的加入等困扰,再加上社交关系面狭窄和社会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们失去信心,怕自主创业。

二、大学生产生这些求职求业的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产生求职求业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分别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1、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点

大学生求职就业难的主要是他们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应在好的事业单位工作,就应有丰厚的待遇在等着你,片面认为自己在大单位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意味追求物质上的追求,却不想自主创业。许多家长也是不希望自己的心肝或者宝贝受到一点苦,而去嫌弃这个公司嫌弃那个公司,说实话,在哪个公司不吃苦呢?

2、大学生素质下降

在许多高校里,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谈恋爱方面等,使得大学生的素质下降。

3、受以前大学生的错位思想

由于以前有些大学生没有职业操守,把一些企业当成向更高职业的跳板,通过企业培训后,没有收获相应的成果,使得有些企业不信任应届大学生。

【客观原因】

1、政府的政策

当前大学进行扩招,大学生多如牛毛,这使许多的大学生感到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

2、社会问题

社会没有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现如今经济大萧条,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使得大学毕业生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求职求业难的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应完善政府机制,建立与毕业生就业行为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等制度法规,如落实企业自主用人的规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人才的模式。

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多开展一些这一方面的讲座,鼓励现

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当支教,既可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又想学知识的孩子们,又能给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

2、企业方面

用人单位应减少对大学生性别歧视的观念,对就业歧视现象作过深入探讨的学

者指出,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性别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有增无减的严峻现实。希望企业取消这个观念,和大学生们一起创造美好的蓝图。

3、学校方面

(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学校应通过介绍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以前一些毕业

生就业情况等方式,来指导学生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

涯。对大二的学生,学校应指导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根

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于大三的学生,学校应通过职技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来指导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提供求职

信息,帮助大学生们找到合适自己的理想职业。

(2)学校应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身心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们,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时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者

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怨天尤人;或依赖父母,不主

动去争取,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或随波逐流,不结合实际地去跟着追逐热门

职业。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当务之急是学校应引导大学生们调整好心态,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观,教育学生以自己对其职业的兴趣度为主,以讲求待遇

为辅,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就业。

4、大学生方面

应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调整就

业心态。应树立良好的求职求业观念,要认清自己优势与劣势,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第二步应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不是进去了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要增强紧迫感,为自己以后的路早做准备,自己应多去兼职,汲取更多实践经验,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现如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自己与他人竞争的核心力量。最后,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不是没有企业录用你,你就无路可走了,你还有自主创业,让大学生们减少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求职求业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我相信经过我们国家、企业、学校和我们的不断努力,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是一定能解决的。所有的大学生们都会拥有自己想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

[2]杨德广.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

[3]傅新华。浅谈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对策。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8

[4]盘意文.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反思.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篇3: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从二十世纪末开始, 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 有效地保证了新的就业形势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革,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 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未形成体系, 甚至仅停留在形式上。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内容枯燥, 形式单一, 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必要性

各国学者对就业的含义做了不同解释。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就业是劳动者能够从事的有酬工作或者说就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劳动角色。”[1]我国教育学者认为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经济活动。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 就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 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事它的那个人的社会地位。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就业是劳动者能够从事的有酬工作或者说就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劳动角色。”[1]帕森斯在其1909年出版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第一次将职业指导界定为帮助求职的个体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正确选择职业, 实现人—职匹配的实践活动。

高职生进入学校后, 在老师的引导下, 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状况和技能,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概念。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不仅仅是为就业而进行的就业指导, 更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的就业指导, 就内容而言侧重于就业能力、素质、观念、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是指高职院校教育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职业, 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 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培养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同时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切实的指导与服务。因此, 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非常必要。

1. 外部因素

首先是就业压力大。当前,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 发展速度略有下降, 再加上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的四大人口高峰期, 这一现状决定了社会为高职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社会就业容量不足给高职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是就业空间小。相对于高校生来说, 高职生的就业面比较窄, 他们既没有高校生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没有高校生的宽阔的就业面。同时, 在“最难就业年”的状况下, 一部分高校生会考虑一些基层就业岗位, 进一步压缩了高职生的就业空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高职生靠仅有的一点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竞争, 残酷性可想而知。

最后, 企业要求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实用性的, 高职教育本身和学生自身的成才方式适应比较慢, 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针对高职生的就业困境, 使高职生认清就业现状, 找到合适的职业, 积极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校就业发展的需求, 更也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期望。

2. 内部因素

首先是自身定位的偏差。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毕业就应该有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 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同时有些院校创业教育不到位, 一些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素质不过硬, 导致毕业生单纯地依靠现有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 即使单位提供的条件和机会不是很好, 也愿意被动地依附于现有的工作。

其次是就业心理的危机。随着教育体制深化的改革, 就业竞争的加剧, 如何使高职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职业, 已成为各高职学校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高职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普遍存在, 并且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总之, 高职院校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内部因素, 适度开展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 正确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引导。

(二)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重要意义, 并且在引导高职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起步较晚, 发展不太成熟, 就业指导队伍普遍缺少专业化队伍指导, 形式单一, 这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市场需求极不相称。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层次和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 缺少专业化队伍指导

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分配的主要部门是各校的“学工处”或“就业办”, 就业指导队伍实际上就是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缺少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指导,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来源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 另一部分是其他行政人员转岗来的。他们缺乏实践经验, 就业观念落后, 而且缺乏就业指导理论知识, 尤其缺乏学校以外的市场化、社会化知识和经验。同时,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 就业指导队伍也不例外。他们在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内, 既要管理学生, 又要抓好思政党团建设, 还要搞好就业指导意见专业教学, 等等,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培训和进修, 他们很难扮演好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由于从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教育人员需要很强的专业性, 一般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成才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该从业人员只具备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并且一般是直接上岗, 缺乏必要的完整性和专业性的进修和培训。虽然近年来我国就业指导方向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但大部分集中在高等学校, 在高职院校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凤毛麟角。所以专业师资力量缺失对于目前很多高职学校来说是很严峻的问题。

2. 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多数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 重点在于求职技巧的指导, 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 在对高职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这样的班会形式单一枯燥, 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失去了开展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初衷。在组织形式上, 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组织形式单一, 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许多高职院校缺少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规模, 空洞的讲解的比较多, 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及择业指引, 从而导致主题班会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方式, 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套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并且作为多种专业背景交叉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 活动形式不应该是单一不变的, 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该类主题班会的模式和普通主题班会模式没什么区别, 缺乏多样性和活泼性, 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知识的需求, 更达不到就业指导的效果。希望高职院校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形式, 增加模拟招聘、互动沟通等环节的活动模式。

二、改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对策思考

(一) 专业队伍的强化

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指导老师, 更需要全体教职工的热情参加。与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 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课程教学人员不仅掌握有关政策, 而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 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 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协调校内各个部门的力量, 不可能单纯依靠一两个部门完成。

目前, 一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将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工作交给各班辅导员和学生基础管理人员或者学院的德育老师, 没有产生院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开展教育的效应,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善目前的状况, 在校内, 需要构建院校领导和行政部门人员、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 专业教师和德育课老师, 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共同承担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的机制, 确保班会活动的高效性。在日常工作中, 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者的主体性。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 注重培养一支专职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工作队伍;在校外, 构造用人单位, 政府有关部门, 社会各行专家代表, 创业就业先锋代表等于高职院校共同合作的体系,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就业。在具体工作中, 建立校友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和经验,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累职业经验, 邀请企业精英定期做演讲和模拟面试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 等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就业主题班会的有效性。

2. 丰富主题内容的全面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次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生职业方面的指导, 应看成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2]高职院校主题班会应全程化, 整体规划, 全程指导, 分层次组织。大一阶段, 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对专业了解的基础之上, 初步了解职业内容, 了解自我, 并对职业进行更多的了解, 按照拟定的目标有步骤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大二阶段, 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对企业的需求状况有了基本认识, 通过就业主题班会活动指导和落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依据理想的长期目标, 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 以及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是有计划的发展历程”, 职业生涯也是一个人一生职业与社会人际关系的总和, 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3]。在大二阶段, 学校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引导大学生关注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竞争力。大三阶段, 高职生进行顶岗实习, 面临毕业和走上工作岗位。此时, 高职院校必须协调一切力量和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优质、高效就业。

高职院校就业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形式方面来说, 高职院校就业主题班会应包括班会、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面试、心理测试等。借助这些形式多变的主题班会活动, 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就业主题班会, 促进就业。就内容方面来说, 高职院校就业主题班会应包括职业规划教育、择业观念教育、职业信息指导、求职技能训练、创业能力培养等。通过这些内容全面的主题班会活动, 引导高职生认识职业自我, 了解职业世界, 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 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协助学生调整择业心态, 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高职生学会获取有效的职业信息, 顺利找到合适的职位;介绍一些自我推销的技巧, 对毕业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最终寻找到适合高职生自己发展的职位;鼓励高职生自主创业, 引导他们树立创业意识。“一名毕业生能不能选择到理想的工作, 除了与他的人生观、对国家就业形势、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关系外, 还与他对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在自身条件与他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 求职方法与技巧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4]

(二)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 发挥学生主动性

发挥学生主动性, 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有效性。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各种学生的特点安排主题内容, 按照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组织各种班会活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散的小型辅导活动, 从而达到就业主题班会的良好效果。

通过典型的实例分析进行高职生的职业入学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企业精英入学与学生互动, 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专业背景,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加强就业培训主题班会活动, 学校开展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 并对毕业生开展企业所需综合素质及相关能力的培训, 拓宽学校的就业渠道, 保证学生顺利就业。通过模拟面试等主题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压力和企业需求, 塑造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除此以外, 学校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 保障毕业生就业。这样的就业主题班会,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互动性提高了, 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了学生各类就业信息。

2. 构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升,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职院校就业主题班会各种活动中, 有利于高效率的就业。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 更好地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才能在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活动中, 做到有的放矢, 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高职院校就业主题班会向学生讲解构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培养的学生一定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 而且对使他们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远大理想有着重要作用。所以, 高职学校应该结合就业指导主题班会, 构建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针对性, 又能使学生认清企业需求,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总之, 高职院校就业关乎社会、家庭和个人切身利益, 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是一项由全员参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的活动, 只有协调形成合力, 构建科学体系, 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摘要:文章就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对策思考,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健.大学生求职训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1-2.

[2]龙献忠.高校扩招与大学职业指导[J].高教探索, 2002, (04) .

[3]汤耀平等.大学生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6.

[4]靳和连.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52.

[5]文卫兵.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工作 问题与对策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初步形成。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困难,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1.1 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高峰期。今后几年,全国城镇就业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400万人。

1.2 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

1.3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并存,离校待就业毕业生数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居高不下,择行业、选地区、挑单位、讲待遇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4 部分毕业生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许多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很多用人单位都发出了雷同的感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2 大学生就业工作应采取对策

在当今如此严峻就业形势下,我们必须群策群力,努力开拓,勇于创新,把就业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首先要确定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二是提倡全方位校企合作。

职业规划是每一个人规划自我人生的一条捷径,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

2.1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表现在学习盲目性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周围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等,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来解决。因此,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要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规划自己一生可能的职业发展轨迹从而帮助他们更快的成长为行业或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全程化职业指导理念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二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2.3 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应该针对不同的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不仅可以按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科进行分类指导,更可以按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條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其次,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注重培训式指导。让大学生在亲身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指导,达到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的目的,如组织讲座、参观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实践,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提前为职业发展做准备。

职业教育自起步以来其目的始终是企业顺利接纳学生对口、高质量就业。那么,企业和学校就是学生从进校到就业的两个关键点。构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则是缩短两点间距离的有效方式。

2.3.1 积极开展“订单式教育”,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目前各地都面临高层次人才紧缺、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紧缺的矛盾。如果泛泛地从人才市场招揽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培养紧缺人才,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2.3.2 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友、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强调“走出去、请进来”,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形成较为固定的用人单位网络和具有自身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一项调查,在已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不适应工作需要。从近年人才招聘的情况看,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对实用技能掌握不足,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又一重要原因。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增加大学生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优化知识结构,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2.3.3 为毕业生创建外部条件,密切联系企业。我们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就业动力,把握住就业需求和就业信息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加强就业教育,不拘形式,组织多场灵活、分散、小型、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会,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我们还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篇5: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有待加强。由于我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领域转移。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而这些劳动力当中大多数人都无一技之长,文化水平也不高,无法满足城市就业的需要。

2、创业扶持力度还应加大。随着市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创业群体逐步体现出经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趋势,然而随着经营和生产成本的不断加大,以目前的小额贷款扶持力度难以更好的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从而影响创业者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积极性及我市促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3、“4050”人员和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再就业难度大。随着再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和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将不断增加,这部分人因年龄偏大,技能缺乏,难以实现再就业。因此,解决这部分人的再就业问题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仍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促进就业工作的建议:

1、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扩大就业和统筹城乡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总抓手。制定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双赢”。

2、要大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努力建立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以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主线,广开就业门路,多种途径增加岗位开发数量,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基础,民营经济为重点,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多渠道、多途径、多领域就业的格局。

3、要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体系。要整合我市劳动、扶贫、农业等部门的培训指标、资金、师资场地等培训力量,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和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要充分结合企业的用工缺工实际情况开展培训,重点对缺工现象严重的企业,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4、要全方位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扶持创业的关键是提高创业成功率,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以更大的力度做好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工作。

5、要加大对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就必须要发挥第三产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大税收补贴、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

篇6: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几年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旺盛,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在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就业不稳定的现象。同一批就业的学生,有的已经由刚工作时底薪600元的普通岗位转到了底薪1600元的管理岗位,有的则由于不断地转换工种和岗位,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一样,更有甚者,走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怪圈。这种现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定压力,也给技工教育的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调查发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及待遇与现实差距较大;二是懒散的行为习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四是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必要的求职观念,不能融入企业的人文环境。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以前我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就业指导,由就业办在学生毕业时集中进行,主要介绍就业形势、所学专业适应的职业范围及特点以及求职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简单的应急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想如果在技校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没有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再多的应聘技巧又有何用呢?

二、原因分析

1、技校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由于技校生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大多认为来技校上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不知道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上职校也能为自己开辟光明的未来。

2、学生不了解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水平,认为上技校就是学“一技之长”,轻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有些学生没有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懂遵守职业道德对社会、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不能自觉养成符合即将从事的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些学生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不考虑对社会、对家长、对自己的责任,混到哪儿算哪儿。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实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职业指导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对上技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解所学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这才是前提。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职业指导完成的。

三、应对措施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技工教育应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中。第一、通过“入门教育”使在中考战场上失败的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新生从普通中学进入技工学校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由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许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没有信心。我校应在新生军训的同时开展了职业指导,利用媒体上宣传的优秀技工的事迹及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使学生对技校生的价值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着该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标准在于人职匹配,是建立在对学生恰当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准确定位基础之上。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择业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就业,才能使学生人尽其才。

篇7: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业问题调研

作者:李仁辉 分院: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13404 学号:15 授课教师:赵中秋 学期:2013-2014(上)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的调研报告

调查主题: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 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地点:吉林工商学院 调查对象:校内大学生、卡伦湖附近游客 调查创业就业景: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调查内容: 一.调查形式与方法: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大学生家庭进行调查采访(一般是问卷,偶尔目标有误,此户没有大学生就进行采访),然后到太公湖用问卷和调查采访的方式对非大学生各类人群进行调查。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 1.一些热门专业例如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生太多造成了自身的竞争激烈,当然这只是一些表象,主要原因还必须归于“学业不精现象” 2.学习能力重于学习成绩 :有1|4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成绩非常重要,是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指标;而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更重要,他们认为,工作中更需要的是强的学习能力,只要学会学习,不管在校期间分数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优秀的表现。

3.针对大学校园英语学习热,有1|3的受访者认为在工作中,确实会或多或少地用到英语,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也有1|2的受访者认为,除非进入外资企业,否则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用处并不大,但是英语能力却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因此,招聘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考察能够起到筛选的作用。

3.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大部分,首选实践经验的约占1|4,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约占1|10。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5.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将近4|5。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6.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方面绝大多数人认同:面临的竞争太强,当然作出的补充呢也有说工资、专业等方面也有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是必然要做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

面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面对激烈的竞争,有更好的适应能力。7.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单位更看重学习成绩、当过干部(性别因为专业差异很大暂不说明)、学校老师推荐。从中可以看出在学校学好习跟在学校是锻炼好能力是很重要的就业创业契机,当然其中人际关系也很重要。8.据调查显示:大有约1|2人要求高薪酬才能跟自己所匹配。从中不难看出,单就就业来说还存在“好高骛远”现象,从而导致毕业后选择考验或向更高学历冲刺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当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降低身价就业为先,从而导致很多专业难对口等很多问题。所以就业定点要明确,切实把握好自己的能力水平,该就业就就业该向更高学平冲刺就要冲刺。9从调查中知道:大部分人对国家的鼓励就业创业措施知道很少或干脆就不知道。从而揭露了这方面的方针措施优惠宣传不够位,学生或未面对就业创业压力的人对此关心甚少。因此我认为,学校或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把就业创业问题大众化,让大众出对策出方法,让就业创业者有更好的就业创业氛围。三.调查总结: 根据调查显示可得出: 1.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2.创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创业不成功主要是自己准备不足,对市场认识盲目。创业要摆正心态,用什么心态来创业是最重要的。有的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成熟度不够,停留在“纸上谈兵”状态。创业者对产品或项目未做深入的市场调查,而只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而这种推断往往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3.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2)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3)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4)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5)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4.关于就业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我看,除了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

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5.面对就业与创业的千斤重担,我们的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良好的心态积极去面对。首先缺乏启动资金问题,要学会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合法争取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贷款等等。然后缺乏市场经营经验问题,要培养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在实战中排除“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加强经验与相关的知识。接着是心理承受能力弱问题,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以大学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借鉴他人经验绝不步他人后尘。只要努力向上方法合调查问卷 作答本问卷 预览本问卷 为了解当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特拟此问卷,请按自己见解如实作答,谢谢您的参与。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请问您所学专业属哪一类 理,相信我们就会成功就业或创业的。A文法类 B经济类 C理工类 D艺术类

E医学类 F其它__ 3.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或状况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研究生 F毕业正待业 4.关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跟学习成绩你认为重要吗? A很重要 B有用的 C基本有用 D似乎没用处 5.对英语学习你认为重要吗? A很重要 B一班 C基本没用 D除进外资企业根本没用 6.就业后你最关注什么 A个人职业上的发展 B未来的家庭 C深造机会

D单位前景与经济收入

7.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实践经验 C政策支持 D其他因素 8.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B闲择业,后就业,再创业 C直接先创业 D就业就行 9.你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对社会的了解不够 B工资太低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C业对口的工作难找 D面临的竞争太强 10.您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下列哪些因素《多选》

A学习成绩 B学校、教师的推荐 C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D学历层次

E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F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 G性别 H相貌与身高 I政治条件 11.您期望的月薪是多少? A 1000-3000 B 3000-5000 C 5000-7000 D 7000以上

篇8: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开展就业指导的状况不平衡

近几年, 全国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力度, 但参差不齐。表现为:对就业指导的理解仍很模糊, 工作开展的状况很不平衡, 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尤其在就业指导方面有待深入开展;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场地建设、网站建设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整体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

当前, 全国高校严重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及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兼职来做, 他们是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这项工作, 大多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缺乏行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的生活阅历, 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即“三化”程度不高, 很多就业指导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浅层次的解释层面上。能开拓就业市场、研究人力资源配置等能力的人才几乎一片空白。

3、学科建设不规范

(1) 缺乏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逐渐显示出其专业特色。与其他学科相比, 就业指导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而且各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方面, 各自为阵, 至使这门学科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形下, 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2) 学科建设不规范

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认为把毕业生“送出去”就算完事。对于就业指导的选修辅修问题、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问题,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4、就业指导工作导向作用不很明显

就业指导工作决不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 它需要有一批“三化”教师队伍, 来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人才供求关系及使用的最佳原则。因种种原因所限, 很难深入劳动力市场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 很难将就业工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学校的其他工作, 难以服务学校全局、对学校的办学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二、高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应充分认识高校就业指导的重大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是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的需要;其次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地位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能否顺利步入社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 影响到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 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群体中, 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 毕业生能否安全合理地迈入职场, 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维护社会的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是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象征。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对学校“产品”检验的最直接方式, 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 从长远来看, 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2、以就业为导向, 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构建六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除了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职责之外, 还应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 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 逐步确定其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事业发展方向, 并合理规划步入社会的职业发展道路。建立以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指导讲座为补充、以网络职前教育学堂为延伸、以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为辅助、以就业实习实践为特色、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就业指导体系,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 完善学科规划体系: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 将大学就业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确定工作重点, 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一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就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和就业意识的指导。通过就业形势、政策、心理、信息分析、面试礼仪、自荐材料制作等环节的指导和训练, 使学生逐步进入职业生涯设计的思考阶段, 并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初步了解职业内容, 了解自我, 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学年末, 建议学生写自我总结, 剖析对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二是对在校生侧重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结合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训, 进行学生就业技能的训练, 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能力、心理素质、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 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 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 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可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要求等等;三是对毕业生采取校、院 (系) 两级共同实施就业指导模式,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角色适应的指导。突出到基层、到艰苦地方锻炼成材的观念教育。毕业前对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 指导毕业生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就业期望值,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鼓励毕业生要面向基层, 勇于实践, 在实践中生存与发展。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人员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

实践证明, 一支过硬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 高校应把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1) 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分配力度, 保持就业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 从事职业指导教师及工作人员, 大都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的背景, 学校在引进就业指导教师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2) 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 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等要求也水涨船高,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按照“三化”的要求, 及时给他们开展必要的培训指导, 更新知识, 补充新鲜血液。

4、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 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

导, 提升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形成就业管理、教育、指导、服务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

(1)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 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功能齐全, 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厅、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等。

(2) 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提升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是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应全方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一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 帮助毕业生对即将工作的行业和地域进行对比分析, 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应建立毕业生咨询接待制度和大学生择业心理接待制度, 实现“一站式”服务。

(3) 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 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一方面, 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可以增强就业工作的透明度,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能充分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可通过建立毕业生求职电子档案, 使信息的传输向纵深发展, 让用人单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让人才需求信息和谋求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实现网上连接, 让用人单位无须登门便可尽揽天下英才。在网络就业的过程中, 需要支付的仅是供需面试成本。对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都是一种成本最小, 效益最大的选择。

(4) 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由坐等方式到主动出击的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中介, 特定的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市场, 应该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 要有主动“登门推销”的精神, 实现由坐等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主动走出校门, 了解社会, 了解市场, 了解行业就业动态,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与更多的用人单位进行密切沟通, 培育“顾客群体”, 从而在社会上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学生销售网点”。同时这些“网点”也应成为学校的“跟踪调查网点”, 通过跟踪调研, 可以为学校的就业工作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5、加强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建设, 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合力, 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环境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思想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工作管理等多个方面,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实行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主管就业工作;学校就业中心和各 (院) 系具体抓、全程抓;教务及其它相关部门协同负责全校教研教改, 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 结合调研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宣传及学工部门借助媒体宣传引导, 大力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 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号召全校教职工都来关心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共同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环境, 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总之,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率。

摘要:目前, 全国高校都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但状况很不均衡。本文指出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就业指导学科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等若干策略。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

上一篇:复活节英文版介绍下一篇:干部培训学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