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24-05-05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转变观念,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使理论真正进入头脑并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提高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靠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行分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调查、参观、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参与实际活动,可以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最后养成行为习惯,实现“灌”与“启”、“输”与“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城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是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很困惑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看法,而要改变这些偏激的看法,单靠课堂上理论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很难奏效。实践教学使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有利于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了解认识国情和发展现实,解决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对国情了解不够,有些消息难辨是非,很容易被误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其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形式单一。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形式比较单调,多以参观为主,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动听、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覆盖面窄。组织实践教学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安全、师资等,这必然影响参与学生的人数,使实践教学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上的广泛性。时间不连续。很多时候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或集中起来搞一些突击性活动,没有连续广泛的开展,断断续续,缺少稳定一贯的运行机制,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主题讨论时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自己写而是在上抄袭,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想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培养要靠“灌输”;部分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必要开展,或者虽同意开展,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些学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保障机制有欠缺。比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起来更复杂,涉及诸多保障条件,如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等,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协调合作不畅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任课教师,它还涉及宣传、团委等诸多部门,没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得不到认真的关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效果不好。考评体系缺乏科学。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缺乏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就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

1.转变思想观念。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实施体系,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支持。

2.完善课程管理。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多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灵活的实践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理论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2)坚持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3)明确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理论素质和道德品质。

4.建立实践基地。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性工作,建立实践基地,可以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载体,真正做到课外课内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

篇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又有它存在的特有问题,只有理清实践教学的内涵,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实

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明确提出落实课程新方案要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教社科[2008]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

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

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

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政党思想宣传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任务,在该课程中,实践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配套进行,具有直观性、可见性、有效性的特点,对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感体验具有较高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区别的,在校内或校外,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

体系。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的,内容上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重在传授理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但因为理论性强,光是理论授课显得很空洞,没有实体体验,效果不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兴趣不大,接受理论还停留在背诵和记忆程度,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实践环节的辅助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理论,而在于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听、看、走、谈、讲、写等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升华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思政”课的实践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又分为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课外进行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内的实践活动组织的形式一般有课堂讨论、观看教育片或纪录片、主题演讲、社会调查、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各种校园活动等,校外实践主要以参观考察为主,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所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做出了多项改革,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根据要求,专科院校需设1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怎么安排,安排什么内容,部分学校却是由老师自己说了算,随意性很大,出现了“有时间就搞,没有时间就算”的情况。除此以外,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很难做到全覆盖,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都不易开展,尤其是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即使开展也因为人数和课时的限制草草了事,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其余学生因无法参与就抱着“看戏”的心态,缺少认知的提升。课后布置的社会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更是应付了事,到网络上搜索后直接下载修改,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就提交了实践报告,教师也往往因为工作量大以及文章千篇一律简单批改,根本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校外实践也要受到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再加上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以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或减弱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师各自为战,缺少统筹安排,合力缺失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涉及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还涉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一些行政人员,而这两类人员隶属于两个系列,不能很好地结合,将实践教学割裂开。比如,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宣传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的教师却不清楚、不了解,具体开展情况和结果反馈也搞不清,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花了钱耗费了时间,因为缺少统筹安排,却没有收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担任组织协调、理论指导的角色,且都是单兵作战,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这位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也会因为顾虑而选择放弃或简化操作。

3.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课实践,忽视“思政”课实践

篇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对学生思想升华产生的实际效果, 是使书本理论内化为学生具体的理想、信念和意志, 净化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人格, 最终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如何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教得愉快, 学生学得轻松, 掌握得全面, 在生活中真信、会用,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 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35周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学生关注的问题更加现实。他们关心与自身联系紧密的问题, 如关注本学校专业的就业情况, 但却对宏观经济不感兴趣;他们关注社会新闻热点, 但却对政治毫无热情……他们更愿意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社会问题, 在价值取向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 枯燥、乏味, 离生活很远, 解决不了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困惑和生活难题。所以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 就经常出现学生逃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在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的今天, 高职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现的诸多变化。

网络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便捷且成本低廉。3G时代的到来, 让学生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 媒体的多元化也导致社会消息的多元化以及这些媒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多元化, 所有这些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与此相对的是教师的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逐步丧失, 权威地位也受到挑战。

2. 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 入校分数相对偏低, 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中学时期在老师、家长和高考的三重压力下, 很多问题被搁置, 进入大学后, 三重压力已不再困扰学生, 使他们处于一种无约束的自我管理状态, 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另外, 随着“90后”学生进入校园, 不同于“70后”“80后”, 他们体现了全新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特色, 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性格上更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变化给课堂教学尤其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 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 高职教育特别注重实践, 既要让学生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 又要让学生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 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比普通高校更难开展。如由于学制时间较短, 高职的各门课程都面临缩减课时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不得不进行系统性的压缩和删减;部分工作者和学生片面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3. 教师在教学态度、方法、理念上的差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巨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呈现单一化、简单化趋向。

第一, 传统教学态度表现为教学管理者、教师高高在上,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 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搜集、分析和研究, 讲课内容照本宣科, 重灌输、轻引导, 枯燥乏味, 缺乏时代气息和有关外面世界的鲜活材料, 难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第二, 教师备课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最简单、高效, 一次备课, 终身享用, 其中不乏思想政治理论本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课年年听, 年年一样, 不同班级同样专题的内容, 备课内容也完全一样, 上课“吃老本”现象严重。对每个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点的把握不准确, 对“90后”大学生还继续沿用“70后”“80后”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授课内容脱离时代, 对大学生们普遍关注并渴望得到回答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不能及时、客观地做出回应, 对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人际交流问题、就业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够。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和生活没有关系;老师的感觉则是现在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 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 工作热情不高, 成就感不强, 最后恶性循环, 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无从谈起。

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 明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地位

当前, 高职院校多以理工科为主, 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几乎左右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 成为学校工作的起点和归宿。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 高职院校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积极营造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 使高职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进行教改尝试

第一,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使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讲授式、讲座式、互动式、探究式、参与式或由教师主导精讲、结合分析与提问、学生登台发言、组织座谈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近一年来, 笔者所在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结合工科高职院校的特点, 模拟专业课项目化教学的方法, 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进行了项目化教学尝试。具体操作方法是由系部牵头, 教研室主导, 组织本教研室老师集体备课研讨每门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这些问题整合形成课题或项目。将学生按照自愿组队和老师协调相结合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5~7人, 每个小组根据组员的兴趣、特长、关注点不同选择自己的课题或项目, 回去开始搜集资料、整理讲稿、制作PPT、剪辑视频资料, 小组成员注意分工协作, 各取所长, 最后在课堂上以一节精彩的小课的形式来展现小组的工作成果。这种改革思路经过一年的实践, 比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有一定的教学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教改思路。

第二, 任何教学形式的改变都是以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为支撑的,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下足功夫, 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的国际、国内资讯, 及时反映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情况, 并将这些内容经过消化整合之后穿插到课堂教学中, 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传播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方法、一种态度。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时效性、现代感, 对老师备课和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老师, 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变化, 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做到“目中有人、心里有书、手里有法”, 这对改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尴尬局面非常重要。

3. 探索多种教学评价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考试为主, 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难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进行全面的检测。改革教学评价手段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的方法, 而是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形成评价体系。笔者所在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改革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课程的最后成绩不再单一由期末试卷的成绩决定, 而是形成了一整套评价体系。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项目化教学、社会实践, 还有学生本学期的德育操行分, 以及期末的论文写作或问卷答疑都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每一项考核方式都是从一个角度考查学生的能力, 比传统的单纯考试或交篇论文要科学、合理, 只是操作起来需要老师下更多的功夫, 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预期的效果。

4.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应突出实践性,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方式, 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明显, 这与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大环境不符。笔者所在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如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学期, 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 之后组织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辩论,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把法理辨清, 把课堂知识吃透, 这样一次旁听可能比老师在课堂上十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好。在开设概论课的年级, 结合课堂理论内容, 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影视作品。同时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 要求每一位学生回去完成一幅作品, 可以是摄影、观后感、板报, 也可以是新闻, 作品题材不限,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以作品展的形式完成实践课检验。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教育相比, 最大的益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给他们自己发挥的空间, 并且他们的想象力有了展示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素质高一些的专业和班级, 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假期安排这些班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 老师给一些项目,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进行社会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些实践活动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强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总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理念, 优化教学内容,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提倡双向互动交流,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以真理的力量感召人、以人格的力量感染人、以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素杰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8 (6) :81~82

[2]胡丹鸯.新课程方案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模式建构[J].职业圈, 2007 (14) :195~197

篇4: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是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何增强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永恒的话题和难题。就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做到“三结合”。

一、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构成,每门课程各有特点,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来开展教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在内容上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时代特征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发展,进行的理论创新,每一个理论都有严谨的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概论”课是一门集理论性、知识性、政策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课程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

1.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除了理论教学学时外,还要有实践教学学时。但是,许多高校没有能够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教学环节。就“概论”课而言,一方面要开展好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党的重要理论、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概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扎实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主题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素养和对政策的认识水平。比如,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个内容,组织学生观看 “两会”视频,关注代表们的提案、议案;结合党以发展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组织学生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状况、农村合作医疗状况、城乡养老保障状况、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就业状况等选题,开展城乡民生发展状况社会调研;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调研等等。

2.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定位应当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是非判断力、政治洞察力,提高政治认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激发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感,以促进社会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因此,传授知识和育人是“概论”课的双重任务。“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基本经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帮助他们按照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标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这个任务决定了“概论”课应当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大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育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实际开展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实施的对象,“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因此,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脉搏,是我们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基础。

1.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式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两个特点。第一,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了解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过《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原著。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生平事迹知之不多,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缺乏了解。二是知识面较窄。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储备。三是理性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想事情容易偏激,认识偏于感性化,不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第二,对待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行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重视和行动上轻视的矛盾。根据对我校2013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有85.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个人思想素质培养帮助很大,是青年成才的必修课,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又把思政课当作“机动课”,部分学生带上专业书或其他科目的作业,到“概论”课堂上“加班加点”。只有当老师讲到特别有趣的问题或是提问到自己,才会去听一听、想一想。二是心理上想学行动上怕学的矛盾。大多数学生对理论造诣比较高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很佩服很崇拜,为他们对社会问题一针见血地分析所折服,也期望拥有这样的能力。可是当老师让他们就某些问题开展思考讨论,并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时,大多数学生都流露出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多讲案例,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他们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偏差,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把握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脉搏以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概论”课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问题;第二,分配理论中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及共同富裕的问题;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第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疆独、藏独问题;第五,民主政治建设当中的基层民主建设、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等问题;第六,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与钓鱼岛、南沙群岛等问题。可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带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学习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正确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统一性就是要很好地领会和把握教育部社科司提出的“概论”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完成一般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灵活性就是要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握好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增减空间,使其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迫切需求。把握好这个关系,我们就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就在于: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对教材每章的教学内容或前后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解构或重组,删繁就简,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加”、“减”、“乘”、“除”,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就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就是要根据课程中心主线,结合世情、国情、区情、校情,即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社会热点问题、民族地区实际、学生特点,有所侧重,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体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又体现现实实践性,让教材内容“活”起来。

三、结合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展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德育资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充分挖掘、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地区所蕴含的独特丰富的教育资源。

1.与民族地区的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

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革命历史资源,既为“概论”课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又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广西的百色学院所在地就是一块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红土地,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其丰富的历史史料和遗址,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素材。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参观清风楼、粤东会馆、黔东苏维埃等革命遗址,瞻仰革命英雄纪念碑,亲临实境参观考察,对学生产生的强烈心灵震撼是我们的课堂效果所达不到的。民族地区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与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相结合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硕果累累。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实践成果对大学生而言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东西,因为这些成果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而理论的实践者就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能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一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与民族地区的改革精神相结合;二要把发展战略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成果相结合;三要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相结合;四是把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理论与扶贫攻坚成果相结合;五要把改革开放理论与边境贸易成果相结合。

3.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

民族地区往往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坚强勇敢、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演绎出一幕幕艰苦创业、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感人画面,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不仅为党的理论在实践上作出了生动而又有力的注解,成为“概论”课教学珍贵的素材,同时也为学生如何去实践树立了榜样。在“概论”课教学中,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能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与热情,而且能使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现代课程教育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此外,少数民族热爱祖国和家乡、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故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美好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聪. 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才之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 赵志毅.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民族出版社,1998.

[3] 唐凯兴.民族院校德育与素质教育论[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耀灿,陈曼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2001.

[5] 邹日新.把握特点寻找结合点——增强民族院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5).

篇5: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1)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推进社会正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三进”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素质课相结合,有秩序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这对于保证教学的规范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并不限制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活化。教学体系的重建,必须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艺术院校进行思想政治课改革,首先要更好地平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共性要求和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在遵循高校思想中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时,不可忽略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差的客观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其他普通高校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内容应降低难度,消除学生对政治课太难怕学的畏惧心理。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切、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宣讲式的教学方式,采取互动式的、情感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普遍关注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课程本身怎样扎实上好,如何使课程更生动,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关键,在教学中把文艺潮流、文艺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受争议的主旋律作品等内容如何融入课程,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言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结合讨论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解。 积极探索授课形式的改革,构建以课堂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的启发性。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出发,我们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程学习体系,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环节: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讨论;参观、社会调查、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实践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进行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实践教学新方法。

探讨适合艺术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阐释理论,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制作图文并茂,声影交汇的电子课件,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特长,让学生参与电子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学生的艺术技能在电子课件的制作中得到完美的展示,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得到传播,又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改变思想政治课与艺术专业课格格不如,被学生视为艺术院校课程中“异类”的局面。可以用他们平时喜爱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而美术、设计、动画、雕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选用他们制作的美术、动画作品作为装点背景的材料,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形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调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受教育者达到的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3)资源整合、载体多元,开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以学生的社会调查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在该门课中占有一定学分,并且是课程成绩考核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探索中,我们都重视实践环节,在总结通过看录象、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等多层次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统一加强和规范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将课堂教学与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引导同学们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和理性思考,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不仅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同时注重将理论教学向课堂外延伸、向第二课堂拓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大学生素质教育密切联系,形成与本课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机制,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调研题目由教师拟定范围,学生按时按质完成调研报告,然后由教师批阅,最后纳入考核成绩。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调查、实践,学生上交的社会实践作业质量整体提高,许多学生在调查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联系实际有较高的认识。做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我们的教学经验。做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历史课题,需要得到学院党委领导的关心到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2]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注释

篇6: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文章以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的事项,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可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形式有:课题研究、参观考察、专题调研、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各种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更突出的是它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特点。同时,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时,还要求实践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要具体化、规范化;实践教学评价方式要科学化、合理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例如,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长期坚持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广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导,陶冶了情操,心灵受到震撼,唤起爱国爱民强烈意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提高和锻炼了洞察能力、社交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活动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初步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步骤、格式,为三年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实践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5~7人为一小组(其中1人为组长)。每人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共同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实践过程中每个人既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观点,这就需要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相互谦让、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这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及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学习小

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研究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经过对收集资料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过程,还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此外,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了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也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发展。学生们进行环保实践教学活动后,便会自觉地保护环境,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学生们走进贫困山村进行调研活动后,便学会了关爱他人,努力回报社会;学生们为地震灾区的人民进行义卖实践活动后,爱国热情便会持续高涨;学生们为奥运进行宣传活动后,自豪之情便会溢满胸膛。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尤其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我们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忽略了理论与实际联系,就会造成“知行”脱节,影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目前有不少教师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造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脱离实践生活空谈理论,使得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与时俱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以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联系本专业特点,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写出“普及环保知识,共创美好家园”“一次性筷子引发的思考”等调研论文;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经济方面的实践活动,写出“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研究” “当今企业与人才需求”等调研论文;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网络方面的实践调研活动,写出“网络利与弊调查” “青少年上网的调查”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等调研论文。有的教师结合思品课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献出爱心方面及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等方面的调研实践活动,写出“关爱老人” “走进聋哑学校” “便民利民,爱心传递” “爱心义卖,温暖一生” “关于大学生人生态度调查研究”“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消费观”“关于我校大学生新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等调研论文;实践活动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实践活动成果形式多样化。有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绘画作品(美术系学生运用漫画形式完成论文)、精美课件(把实践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且附有个人感言)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前提

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是关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1.教师要具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实践性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特点决定教师要比传统教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教师要指定周密的实

践教学活动计划,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对实践活动有所准备。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选题,确定课题研究,制订研究方案。再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最后,学生的研究论文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认真批改、点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面谈、书信、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随时进行指导。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往往一位教师要上多个班级,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做大量的工作,付出更多的精力。没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教师就不会做到悉心指导学生。指导工作不到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不能有序开展,学生也就不知如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题研究,这将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效果。从上述调研的论文可看出,少数教师指导不够,学生论文质量就比较差,甚至出现从网上、报纸杂志上抄袭现象,违背了实践教学的初衷,达不到实践教学效果。

2.要强化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才能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要科学安排实践活动内容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科学安排好实践活动内容和实践活动的形式。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紧密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要求进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养成优秀道德品质及遵纪守法的目的。如关于环境保护(保护桂林环境、保护校园环境、保护漓江、保护大自然、垃圾处理)、大学生消费观、恋爱观、就业观、劳动观、阅读观、体育观、公共道德修养(爱护公共设施、节约水电)、爱心活动(参观福利院、聋哑学校、支教、义卖、献血、艾滋病宣传、奥运宣传、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内容能结合本专业特点、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与时俱进,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富于爱心、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风貌。另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有限,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实践活动。有鉴于此,赣西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基本上采取学生个人实践方式,5人为一小组(其中1人为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行进行实践活动。有的进行实证调查,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写出文字性调研报告(大多数学生采取这种形式);有的亲自参与公益活动,把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画面精美;有的利用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写出实践性论文;有的结合本专业特点,运用漫画形式完成论文等,活动形式多样,新颖有创意,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4.严格指导论文写作。实践性论文和调研报告是实践教学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实践性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基本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如何选题、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结果与分析、对策等)。学生的论文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调研报告和实践性论文。调研报告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某一方面,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种论文形式。实践性论文是经过认真选题、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某一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论证得出结论的一种论文形式。实践性论文和调研报告都要求学生按学术规范来写作,思路清晰,资料丰富,要能融入个人的收获和体会。

5.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考核评价时要注意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参与过程、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探

究精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考核评价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根据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贡献及研究成果的质量综合考虑,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对认真完成实践教学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给予较高评价,对敷衍了事应付实践教学的学生要提出批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真正做到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要避免教师在考核评价时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考核评价尺度把握不严等现象的出现。如小部分论文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也没有具体分工去查资料,而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老师也给予较高的分数,这就会极大地挫伤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

和实效性的思考

四川省长葫灌区管理局何锡军

【摘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相互联系的一

个整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选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必须克服“两张皮”现象,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预见性针对性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工作,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增强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就是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的认知和把握。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摸准脉搏,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有效地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采取可操作性措施,去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各思想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达到符合三个个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又有现实实效和潜在实效的特点。所谓现实实效就是一种让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比如通过时事政策教育,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通过树立正气,打击歪风,创造良好的风气;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等等。所谓潜在实效就是一种不易被人们立即感觉到但却潜在的效果。如进行革命理论、唯物论、无神论等教育,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辩别是非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使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的等等。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功能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本目的还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的途径

(一)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预测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增强预测的准确性。开阔视野、掌握知识是提高预见能力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地预见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就必须时刻注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开阔视野。

(二)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预见性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的认知和把握。未来不等于现实,但是又离不开现实。因此,要正确预见未来,就必须对今天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今天各种事物存在的条件,及其与各方面的联系,发展变化趋势等,从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找出客观规律性,为预见事物的未来提供可靠的依据。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就是因为坚持深入工作实际,对当前的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增强了工作预见性。

(三)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得到的感性认识有真有伪,必须经常对已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筛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析,从一般事物中概括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作为提高预见性的参考。

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一)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

本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使要使这种理论武装和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

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作出科学的、客观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入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入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做好引导人、启发人、教育人的工作,才有说服力。这是因为: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无论做什么工作,离开了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是要运用解疑释惑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引导人、启发人、教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大道理还得讲。问题在于,讲大道理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解疑释惑,要注重解决人们思想上政治上的疑虑和困惑,要做到正视人们的疑虑和困惑,要用事实说话,要与一个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联系。

(二)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选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作为具体的单位而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要着力于理论武装、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平衡心理、理顺情绪、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上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必须克服“两张皮”现象,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多是在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中产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来自人民群众在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实际活动,而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又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才能有效地解决人们在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中产生的思想问题,保证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必须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体化。对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分对象和情况,搞“一刀切”、“一锅煮”,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要注意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五)必须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把握人的思想变化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正确把握工作对象的思想脉搏,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大道理固然要讲,更重要的是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群众,就难以收到实效。为群众办实事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扎实的基础,只有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作用,才能增强实效性。

四、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不过硬造成的,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是知识肤浅,有理讲不清,缺乏说服力;二是一味迁就,放弃原则,想用单纯的同情来感动对方;三是以权压人,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四是遇见问题绕道走,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但是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表率作用不够好,言行不一,难以服人。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这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组织保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一是政治素质,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这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二是思想道德素质,即大公无私、胸怀宽阔、为人正直、严于律己,这是是端正工作态度,取得信任,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必备条件;三是知识才能素质,即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组织才能。这是改造世界观、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益的基本条件。

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

[2]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篇8: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是有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一直以来,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地位与作用的忽视, 是造成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在一些学校,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了走形式、摆样子不得不为的行为, 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从而也就不可能取得实效。

(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实践教学?为什么教育部要求思政课必须要有2个学分的实践教学?抛开实践教学的一般性意义, 这是由思政课特殊的性质与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生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不断完善自我。这样的教学目标, 单纯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重新解读书本知识, 通过观察、审视周围环境来检验书本知识, 这样才能由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 认同升华为信仰, 信仰外化为行动。总之,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配合实施实践教学, 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造成实践课不受重视的原因很多, 从实施的层面看,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安排方面, 实践教学从无到有, 但没有另外增加课时, 而是从原有的理论教学学时中分割出一部分学时。理论教学的学时虽然有所减少, 但还是远远超过实践教学的学时。二是在师资方面, 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 思政课教师一般同时承担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 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经验在理论教学方面更占优势。三是从学生方面看, 由于在思政课总考核比例中, 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 这就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的期望值和重视程度高于实践教学。因此, 要彻底改变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太受重视的局面, 还需要付出努力, 尤其是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在完成课程教育目标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是必须的教学环节。

(二)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 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同样内在地体现着这一辩证关系。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理论教学是基础, 实践教学是拓展和深化, 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而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再认识、验证与完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与深化, 完善实践教学, 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的目的、发挥理论教学的实效。因此,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二者应共同发挥作用, 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要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与结束后, 教师都必须及时进行有效引导, 这样才不会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部分教师由于未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而对实践课采取了“放羊”的做法。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就是纯理论课, 只要做好“理论灌输”就行了, 这样的认识是不可能搞好实践教学的。当然, 也不能大力强调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如果不能结合理论、不能紧扣主题, 就不能保证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量齐观并有机结合。

二、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无疑是影响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是服务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的, 但就实践教学本身而言, 实践教学的形式要服从于实践教学的内容。

(一) 关注大社会, 精心选主题。

在实践教学的选题上, 要紧紧地围绕4门骨干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来科学遴选实践教学的内容。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他们调查什么、研究什么,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所提供的实践选题。因此,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对主题进行精心的挑选与设置, 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的效果。一般而言, 实践教学的选题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面向社会现实, 紧密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确定实践选题时, 应尽可能地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融合在选题当中。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视线, 增加他们参与实践的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实践的机会,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比较容易实施。教师在选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生理心理特点,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但老师一定要对题目进行把关指导。学生力所不能及的题目, 将会使他们丧失信心, 导致实践成为走过场甚至有的学生连过场都不走, 网上搜点资料交差完事。第三, 明确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实践主题的选择与设置必须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 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现实。这样实践就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服务, 也可以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题是在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实践的选题要面向社会现实, 让学生从“小校园”走向“大社会”。同时, 又要切实把握学生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中的实际问题, 做到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使每次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 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

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 可以依据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就思政课而言, 课内实践教学是基础, 而课外实践教育是拓展与深化。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的关系, 是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

1. 应着力拓展课内实践教学。

外出参观因人数、经费等问题很难做到全员覆盖;调研则缺乏有效监督, 考核亦存在困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较难普及。因此, 利用课堂展开实践教学, 实际上是思政课教师经常的选择。课内实践教学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等等。课内实践教学相对来说学生参与面较广, 也比较容易组织实施。因此, 课堂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主阵地, 需要大力拓展。

2. 要重视利用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外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 包括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和校外课外实践教学。其中在校内的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师以作业形式布置, 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的, 也有些是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主题征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而校外实践教学是指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 主要形式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较强, 相对而言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所以, 课外实践教学资源也需要不断挖掘、利用。然而, 虽然校外的社会实践学生兴趣较高, 但相对成本也较高, 往往由于时间、经费、学生数量等因素的制约, 最后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 要做到因地制宜, 不能一味热衷于搞需要大额经费的校外参观考察之类的实践活动, 而应立足于课内实践教学, 它便于学生参与, 又不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才能真正把思政课上“活”。

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 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结合课内与课外两个时间和空间维度, 系统规划、科学实施, 最大化地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教学资源, 较好地实现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最大化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 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开展发挥着主导型功能。而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 通过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验参与其中, 两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 共同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进入实施阶段后, 教师的指导将左右着学生实践的进程与效果。有的老师在把任务布置下去后, 完全放任学生“自主”进行, 很少过问, 任凭学生“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的关键。为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必须要在两个方面起主导作用:一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就难以将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因此, 必须要加强思政课基本理论的课堂教学。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 及时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实践教学题目、联系实践教学场所、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回收实践教学的反馈信息、评定学生的实践成绩等。尤其是在学生实施调查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进程, 及时给予指导, 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只有这样, 学生的实践才能收到实效。

由于思政课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大课堂的教学形式, 教学规模大、人数多,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确定性因素多, 因此, 指导教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系统工程来看待, 打破课程界限, 调动所有思政课教师, 同时联合一些相关学科的教师, 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 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功能。

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充分参与“行”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体现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首先是学生对活动的选择。虽然活动的主题是由教师主导的, 但学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以学生为目标的, 因此要符合学生的特征, 要学生容易接受, 要能满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升的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最有发言权。其次是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没有学生参与, 实践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其主动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真正受到教育。最后是学生对活动的评价。一个实践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参与其中的学生的收获是最好的评价标准。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而言, 教师的作用是外因, 学生的作用是内因。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协同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 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虽然考评是在社会实践结束后的总结阶段进行的, 但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应当与其功能相适应, 突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一) 实践教学考评存在的问题。

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 思政课教师应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在实际教学中, 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比例的不均衡。一些教师重结果轻过程, 把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如学生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作为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 忽略了对学生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等的评价, 更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的综合评价。另有不少教师重过程轻结果, 只根据学生参与的活跃程度进行考核。这两种倾向都是存在问题的。二是实践教学考核结果的区分度较差。有些教师结合理论教学成绩来决定实践教学成绩, 甚至只将实践教学成绩作为理论教学成绩的调剂物。如有的学生理论成绩太差, 教师就用抬高实践成绩的办法提高考核的总成绩;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不好, 教师就压低实践成绩以降低考核的总成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区分度很低, 于是实践教学更受忽视。若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实践教学就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从而失去独立的意义。

(二)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应当包括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程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表现、学生实践报告的完成质量等。通过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论文、课堂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学习心得等有关实践材料的评阅, 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及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考核方法要采取成果考核 (如论文、调查报告等) 与过程考核 (包括课内外的实践参与) 相结合的方式。品德修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等都可以是考核的范畴。学生实践成绩是其思政课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要占到30%。为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实践课程成绩与学分的比重, 或者将思政课的实践作为一项专门课目列入单项考核, 这样将会扭转学生轻视社会实践课程的观念。二是建立合理的思政课实践考评机制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实践课程, 提高实践的质量。有一些比较有效的途径, 例如答辩制, 可以很好地对实践的过程进行考核。学生在提交调查报告后, 需要进行答辩, 对其调查设计、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等进行介绍, 并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 还可以遴选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全校性的公开答辩与评优。这样, 就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在一起, 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给予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五、结语

总之,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系统问题。在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 要认真把好选题关;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实践的收获大小是成正比的;而实践总结阶段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使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由“知”而“信”, 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的状况, 让学生在大社会中践行荣辱观,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教学实效性是衡量教学工作成败得失的核心标准, 要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上一篇:告别无门情感美文下一篇:有关张小娴的经典语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