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2024-05-04

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精选8篇)

篇1: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关注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微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的独特空间。

我们又为什么要选择“细节”这一视角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呢? 其

一、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综合实践活动课集生成性、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学生活动的空间、自由度比学科课堂更广阔,教学活动就更应该关注细节,以便在培养学生活动兴趣、体验活动过程、发展实践精神的时候,逐渐养成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思维方式及言行习惯。

其二、一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从中去体悟教师实践智慧,高效地实现专业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组织教学时预设难度大,生成性的事物更容易在课堂上产生,并且有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往往当场无法解决。显然,课堂教学的细节正是最生动、最原生地保留着这种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并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关注这些细节,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善于倾听,使活动小组更加协调。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教学细节更多的就是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闪现出来的。课堂中,我们善于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才能使课堂真正实现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

在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课堂上,小组合作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合作是一种交互过程,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何有效解决探究学习中的组内冲突?

我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头发丝的妙用》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在巡视中发现角落里有一组同学,三个同学忙得不亦乐乎,而其中一个女同学却趴在一边,用旁观者的身份和眼神观看组内的同学。我本想责问她不专心,她一见我就气愤地要求我给她换组,并且强调去哪组都比这组强。我耐心地询问原因。她委屈地说:“每次我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都要听从他们的,没意思!”听了她的话我心里不停地权衡着两个词:换,还是不换。课后,我查阅了很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资料,有了初步的解决办法,但我并不满足此,打算认真倾听来自各处的不协调的音符,仔细辨别组内同学的冲突原因,对症下药。于是,我们对二、四、六各年级各取一班学生做了调查和谈话,发现冲突主要存在四方面矛盾:

1、各个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差异,权威说了算的现象比较普遍。

2、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协调。

3、冲突来自孩子性格、习惯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独生子女个性太强。

4、学生缺乏交流沟通技巧而与他人发生冲突。上面案例中发生矛盾冲突的一组学生认知水平旗鼓相当、各执一词,缺少核心人物,反而难以合作;而这位女孩子生性好强,言辞偏激,与人沟通方式过于自我,那就更容易导致与组内同学失和。为此,我在班上大动干戈,本着两方面的原则进行重新分组。一方面通过调整小组结构、增强小组凝聚力、制定合理的规则等措施来防范破坏性冲突,另一方面对待良性冲突,我们积极激发、充分利用,将其转化为推动探究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合作。星期三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纸的妙用》的资料,活动前我特别花了几分钟时间让各组进行分工,并对分工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这节课小组合作相当顺利,高效高能,效果不错。

解决探究中的组内冲突,必须像医生一样,善于倾听,敏锐发现,细心的梳理各种病理和病症,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治标又治本。把这些最可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契机,这是教学的智慧。

二、善于引导,使活动过程顺利进行。

教学的大智慧是由一个个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对教学细节的把握源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艺术的娴熟运用。同样的文本,同样的学生,为什么不同的老师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我想这不在于教学环节上有多大 出入,而在于对教学细节处理上的差别?它主要集中在方法细节与文本细节上。

方法细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程序的运用上。如果说方法细节是教学的外部的赋予,那么文本细节就是教学媒介的“内置”,它是镶嵌于文本之中等待开掘的魅力富矿。

如我在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火柴搭高》一课,要求学生在木板上,用橡皮泥作粘结剂,将火柴搭成一个架子,越高越好。如果我仅仅按照文本中如此简单的要求让学生开展活动,学生肯定能搭出五花八门的架子来。可课堂上只能安排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学生要在短短的十分钟里快速地搭建出又高又稳的架子难度很大。课前,我特意留心观看学生自己琢磨搭建的架子,材料花费多,重量分布不均匀,不稳定,一高就容易坍塌,不懂得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不知道利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高的架子。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独立感悟。我不可以把搭高的要领直接告诉他们。虽然文本的后续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探究:怎样的结构才牢固?用橡皮泥粘接火柴时,是不是越多越好?但在搭建之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具有思考牢固性的初步意识,才能在搭高的过程中产生研究“搭高牢固性”的强烈欲望。

于是,我在教学之前做了这样的引导和铺垫:让学生观看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塔等塔型建筑物,学生发现:塔顶基本是三角形的,有的最顶端还加上了一个细细的针形钢条,这样让塔显得更高。我还特意出示了几幢只有钢架结构,没有砌砖和水泥的房子,让学生明白身边的建筑物,就是像火柴一样细细的钢管通过橡皮泥似的焊接搭建起来的,这一细节是为了杜绝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的生活经验错觉,错把橡皮泥整块当粘接剂,好似围墙,这种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是不可能搭建出高建筑物的。我还在活动要求中附加了一个条件:只能用规定数目的火柴数搭高。这样既增加了活动难度,活动之后容易评选;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动手实践能力,和思考既高又稳的探索精神;把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善于反思,使活动计划落到实处。

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

细节的同时打造成功,成就完美。

我在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生活中浪费水源的现象,再请同学们写写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行动方案。本想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应该会有许多金点子,设想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同学们热情很高足足填写了20分钟不肯停笔,行动方案点子很多、涉及面广。但我却很不满意。一个方案中既有主张在学校里贴宣传标语,又有打算在社区里发节约用水的宣传资料,还有准备在家里安装节水器具等,活动范围虽广,却没有具体的活动过程,小组实施非常困难,活动点太多,开展不扎实,活动收效肯定很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制定无法实施的活动方案,只是走过场,不就失去了此课的意义了?课后我做了反复的思考和推敲,第二节课我在细节上做了改动。我把学生节水活动地点分成三部分:学校、家里、社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地点,详细的制定节水行动方案。这样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针对一个地方根据浪费水源的现象,细致的制定节水的金点子和具体实施措施。其中家里节水小组还特别记录了家中实施节水方案前后,三个月的水费开支,用事实依据证明节水行动非常成功。有一部分同学以社区为活动的主要阵地,他们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窗、分发宣传纸、社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各种方法,向社区的居民宣传节水意识,虽然没有向“家里”为阵地的同学那样有事实的水费节支证明,但小区内公用厕所的水龙头的长流水现象慢慢减少了,难道这不是成功吗?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资源,细节是一种智慧,因为有了教学细节,课堂才充满思辨与灵性。关注教学细节,不仅是关注精彩细节的教学方法,更是关注课堂上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关注我们习以为常了的一句评价、一声激励,关注真实状态下即时生成的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在关注中反思,在反思中重建。陈建先老师曾经这样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与细节处见功夫。”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生态课堂的大量信息,都是学生、教师生命发展的节点。细节展示生态,我们可以听到开花的声音;细节构成人生,我们可以观赏缤纷的色彩。细梳这一缕缕的细节,我们才

充分感受到了生态课堂的和谐与美丽。

篇2: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江门市实验中学

陈兰香

教学课题: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关注PM2.5》选题指导课

教学背景:

大气污染问题现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把PM2.5的治理写进政府报告中,可见政府已重视PM2.5对人类的危害,身为初中学生,也应好好关注PM2.5,认识PM2.5,从我做起,减少PM2.5,减少大气污染。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七年级学生,基本上无接触过研究性学习,对课题研究的选题基本上不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材分析: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有一项是研究性学习,本主题选取自然与人的关系领域的内容开展活动。《关注PM2.5》这个学习主题总共需三课时,这节是第一课时——选题指导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研究性的学习项目,学习方法不明确,所以老师要详细讲解选题的过程和方法。另外,要引起学生对这个学习主题的兴趣,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创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提高学生对大气中的PM2.5的认识,防范PM2.5对人体的危害。(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3)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中选题的流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探索科学意识。(2)培养学生勤思考,严谨求实的良好品质。《关注PM2.5》选题指导课

江门市实验中学

陈兰香

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科学地选题,规范地表述课题。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归纳科学选题的方法并将此法应用于实践。

教学方法:

讲解法、情境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法、比较法等。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网上下载《我爱大自然》歌曲视频和《空气中的那点事》视频。

2、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3、自制小组问题汇总表,方案制定表,小组分工表等表格。

4、多媒体硬件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1、播放《我爱大自然》歌曲视频,让学生感受美好大自然。

2、提问: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想?(提问两个学生)

3、引出主题:破坏美好大自然,影响清新空气的一个凶手是PM2.5。

(二)趣味启发,引导思考,提出问题。

1、播放《空气中的那点事》视频,让学生对PM2.5有大概的了解。视频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提问:看完视频,请你谈谈对PM2.5感兴趣的问题。(提问两个学生)

3、小组讨论并列出对PM2.5感兴趣的五个问题,组长把问题按规定写在白板上。

(三)分析讨论,科学选题。

1、设问: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也不少了,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研究和值得研究 2 《关注PM2.5》选题指导课

江门市实验中学

陈兰香

呢?

2、板书问题的种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分析这三种问题的研究难易程度,研究价值大小。总结筛选问题的原则: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

4、[大银幕显示]:

合并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中,出现的内容重复、雷同、范围过窄等现象,可以进行合并处理。

老师在白板上所有的问题里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合并问题的方法。

5、[大银幕显示]:

分解问题:针对有些问题中出现的内容涵盖范围过大、过宽等现象,可以适当进行分解处理。

老师在白板上所有的问题里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分解问题的方法。

6、小组根据筛选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讨论本小组的问题,筛选出一个研究的问题。

(四)规范陈述,完善课题。

1、老师启发:选择了问题,我们还要考虑如何使它转化为课题?

2、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规范陈述课题的方法和要求。

[大银幕显示]:表述课题要明确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表述科学、准确、简洁。

3、各小组把研究课题按要求表述好,填表上交。

4、老师把各组的课题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来评一评,到底表述得好不好。

(五)总结提升,布置任务。

1、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关注PM2.5》活动选题的几个环节。

2、布置课后任务:确定好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初步分工,研究方案的构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在网络上看了很多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实录,才知道选题指导课该怎么上。3 《关注PM2.5》选题指导课

江门市实验中学

陈兰香

可是要上好选题指导课,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主题,一个好的主题真难找。适逢全国两会里报道的空气质量问题,我想到了PM2.5,我想这个问题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而且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应该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结果真的不出我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澎湃,看视频很专注,讨论很活跃,这令我很满意。

当学生提出了琳琅满目的问题时,我惊讶他们思维的广宽。面对这么多问题,筛选问题是个难点,所以我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照着葫芦画瓢。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众多的问题里,有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不好研究,但可以进行修改,变不可研究为可研究。

课题表述的环节中,课题里应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但研究方法这部分学生不怎么懂,所以在表述课题时有点不知所措,我想以后我要跟他们讲有什么研究方法,什么时候研究方法可以不写出来,什么时候需要点明研究方法。

篇3: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一、简言方能激趣

失去了精神“故乡”的鲁迅带给读者的是忧郁和悲凉, 而行文开始却仅是一句“我冒了严寒,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二千余里”“二十余年”, 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浓缩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一个背影, 两行清泪”感动了无数现代中国人, 而文章开首却如学生作文般简单“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名家写文章开篇“用语”是那样简省, 表达的“语用”却是那样意味深长, 我们的课堂开始是不是应该简言导入呢?

授课之初, 教师表情或宁静平和, 如春日里柔柔的阳光;或豪放奔腾, 似黄河的一泻千里, 而用语却期待要言不烦。简略不繁琐, 学生自然不会“烦”你, 不会讨厌课堂, 这样做能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首因效应。

“随笔”写作指导课堂我这样开场:

有人讲:随笔掌中看, 天地无限宽

也有人说:随笔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随笔有哪些特点, 该如何写呢?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的热切愿望, 明确的学习目的, 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第五卷12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无欲不举笔, 无情难成文”, 要言不烦的导入, 能攫取学生听课的心, 引导他们搜寻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感点, 产生听课的冲动。

二、感知方能顿悟

教学中, 我们常常重文章的条分缕析, 轻学生的多读多练;重字词句段语义的解析, 轻语言的实际应用;重作文指导的理论言说, 轻学生随手随笔作文后的心得感悟。语文学科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科目, 是慢功夫, 需用温火不急不缓的煨。教师常用演绎法操练语文教学, 学生常常是“欲辨已忘言”, 而用归纳法分解整合语文, 学生往往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但却很难精妙地运用语言。教随笔, 讲随笔, 首先需出示随笔佳作, 在感性的基础上梳理随笔的特点, 学生方能自我感悟, 抑或灵光顿现, 触摸作文真谛。

随笔指导课堂我先让学生读两篇短文:《多看了一眼》《面具》

多看了一眼

有一回, 一位老人对我讲: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一本书, 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 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 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 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 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 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 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 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 坐在一把椅子上一直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 在他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 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 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 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 从这一边看过去, 我发现老人的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 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 那位人物, 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 一下变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 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 轻易下判断、作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多看了一眼。”

([美]马里杰·斯比勒·尼格文, 李娟译, 选自《百味小品》,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面具

人面原不如那纸制底面具哟。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喜笑的、悲哀的、目眦怒得欲裂底面容, 无论你怎样裹奖, 怎样嫌弃, 他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 白的还是白, 目眦欲裂底还是目眦欲裂。

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底小玩意儿好而且活动, 带着生气。可是你褒奖他底时候, 他虽是很高兴, 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 你指摘他底时候, 他虽是懊恼, 脸上偏要显出勇于纳言底颜色。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我们要学面具, 但不要戴他, 因为面具后头应当让他空着才好。

(选自《许地山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章:结合随笔的特点, 谈谈你对这两篇作品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默读, 思考, 言说, 总结, 教师聆听, 观色, 辅学, 释疑。师生初步总结了随笔的特点:

板书:随笔特点———随真活短

随 信手随意

真 取材、情感真实

活 表达灵活

短 篇幅短小

结合佳作, 印证随笔的特点, 避免学生宕开范围, 远离教学主旨, 降低教学实效;对作品的体会和认识, 应让学生感知思考、继而交流汇集, 然后在班级范围内分享。此环节, 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到底什么是“随笔”, 目力所及, 口中所读, 心里所想, 嘴上所说, 环节相扣, 使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知道这就是随笔, 好的随笔里似乎还包含着一些特点。这样, 会给学生留下可观的视觉和真实的感受。

三、合作方能共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 是对学生互助学习的期待。张永君老师曾著文讲,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支持、扩充、建议、悦纳”等习惯。

基于此, 我在示文题—说思路—写文章后, 安排了以下环节:

1. 组内交流

(1) 学组内传阅。

(以学组为单位, 交流作品,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几篇文章, 毕竟, 多读———无论何种方式, 总是需要的。)

(2) 推荐一篇最好的, 学习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并简要写下评语。

(学生甄别、筛选, 合作写下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拓宽写的途径。)

2. 展示修改

(1) 实物投影学组推荐的随笔

(2) 所属学组提出拟就的修改意见

(3) 学生各抒己见谈体会

无论组内传阅, 书面推荐, 抑或佳作展示, 组际共享, 均期待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 在学组高层次的范围内交流分享, 激荡学生的思维生成, 疏浚学生表达渠道。你文我读, 我文你阅;你文我评, 我文你说, 在合作中共同提升。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 创造火花, 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 通过讨论、辩论、争论, 认识不断提高, 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 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如是期待。

四、尊重才是教育

语文教学中, 要求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并非让你蹲下身子甚至“跪着教书” (特级教师吴非语) , 倡导教师保持师生平等的心态,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心绪的每一处细微变化, 打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课堂, 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场中得到主动、和谐、自由的发展。

随笔指导课堂上, 学生习作展示后, 学生的发言、习题、文章等当做靶子被同学“指手画脚”时, 可能会心生不快, 我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习作者发言。“随笔”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探索, 一种对自我人生意义和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探求和追问;“随笔”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表述, 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流露。给小作者一个发言的机会, 阐述写作心得, 抑或辩解明志, 对作者是一种尊重, 给其他学生也会带来新的认识。这样做, 或许应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它要极为小心, 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简言、感知、合作、尊重, 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语用的教学目的出发, 是为了学生激趣、顿悟、共赢, 也是为了教育———学生个人抑或授课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师授课时, 应该顺应教育规律, 关注师生行为, 注重学生体验, 突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 说出声韵悦耳的话语, 合理妥帖地将汉字生灵组成和谐优美的篇章, 让学生自如地使用我们的母语, 在本应生机盎然的学堂, 充满对生活的美好遐想。

一堂课下来, 稍有授课后的轻松和成功, 或许, 离姚伟斌老师在《江苏教育》2012年第1期著文憧憬的理想又进了一步, 他如是说:“只有当‘有效’成为我们的教学追求, 成为教学的现实的时候, 教师幸福地教, 学生快乐地学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2]周治南主编.语用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祖晶策划.蔡汀, 王义高, 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语文建设, 2008, (Z1) .

篇4: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关键词:关注细节;方法指导;有效实施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30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工作,最终却没有什么成效;实施了很多主题,最终还是没积累到什么经验,学生也学不到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那是因为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过于粗糙、随意,学生得不到细致的指导,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只有关注细节,才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 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

关注细节,意味着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到活动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方法指导。由于学生对活动中将遇到的种种困难缺乏预知能力,若不给予他们活动前必要的方法指导,随时跟踪学生的活动情况,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活动中无所适从,导致活动成效不高甚至是“白用功”。

笔者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写好活动计划以后就分组行动。很少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在活动中并没有做好详细的计划和分工,也没有掌握相关的技巧。我才意识到,学生在活动前,因为没有教师详细的方法指导,他们只能盲目地去做。从那以后,学生每实施一个活动主题,我都会从确定主题开始,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在活动中的每节指导课上,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活动的方法。如在采访活动前指导学生制定好采访计划,做好采访卡;采访回来后,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稿等……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的方法越来越多,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二、 关注细节,跟踪学生的活动进度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全程跟踪,深入了解,能 “监测”到学生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客家礼仪探究》的主题中,就有不少学生向我埋怨:“老师,我们去广场访问那些叔叔阿姨他们都不理我们”。详细了解以后才知道,这些小组的学生都没有掌握好访问技巧和沟通方法。访问时没有选好适当的时间,没有注意认真倾听,还常常打断别人的话,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这样,当然会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于是,我借机开展了《采访的方法与技巧》的方法指导课,让学生说说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反思是什么原因使活动不能顺利开展,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领悟并总结出许多采访的方法技巧。从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连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这一难题也突破了。

三、关注细节,将“观察入微”与“契机教育”结合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观察入微。有一次,笔者在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时发现,制作完后的垃圾有学生会自觉收拾好,而大部分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这些细节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习惯与素养,于是笔者从这一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时刻跟踪。关注细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考虑问题,细致地指导他们。

四、 关注细节,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鞭策

能支撑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走向成熟的,一是学习方法的引领,二是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主题活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学生的探究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特别是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激励和鞭策。另外,学生长期处于灌输式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缺乏创造的热情。当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鞭策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也经常传来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从而影响了小组的有效合作。

在《走进良种猪场》的主题活动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不少。因为活动开展时是个非常时期,流感盛行。猪场的主人不让学生进行参观采访,家长也不放心他们去接触那些猪,总是百般阻挠。这一度使得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阻滞。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想把活动进行下去,就一定会有办法说服场主和自己父母,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让组长先带头想办法说服自己的父母支持自己参加这个活动。然后让他们把方法告诉其他组员。慢慢地,家长方面的阻挠解决了。猪场方面的呢?其实我已经和场主联系好,告诉他这个活动的意义,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并保证这次的参观活动会做好相关措施,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我没有把自己做的工作告诉学生,只是鼓励学生再去联系一下,用真诚的态度,清楚地说明此行的目的。学生对说服别人有了一定的信心,当再去和猪场的主人联系时,不但表现得大方,自信,还获得了赞赏。活动就这样在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中顺利开展了,学生也从中变得更自信。

五、关注细节,最终将成就学生对细节的关注

教师对细节关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使活动成为学生自主的行为,使活动变成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些课堂之所以变得沉闷压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因为教师为学生考虑得太多,学生什么也不用想,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了。无怪乎有教师感叹,一堂活动课在我的细微指导下不“活”了,归根到底是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没有培养学生的细节意识,让活动成为学生的兴趣。

笔者善于利用情景再现提高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度。虽然在实施活动之前已经制定好了实施计划,但学生在活动开始后有的小组兴趣会转移,有的小组会丢三落四等,导致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笔者会让学生充分利用录音机、照相机或情境创设等把活动的画面再现出来,让学生在画面或情境中发现细节,进行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无细节。但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件点滴小事,都可能激励或挫伤学生的心,影响他的一生。事情虽小却可以见大。只有关注细节,才能在点滴小事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熔铸出大写的“人”来。

参考文献:

[1] 于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与范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南方出版社,2007.

篇5: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细节——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是一本可读可借鉴的好书。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了行动在于细节,任何大事情,最总还是要落实到细节上,细节承载着社会的文明。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多么平实朴素的论述,推及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呢?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更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轻车熟路的驾驭课堂,就要从教态细节、备课细节、课堂教学细节和育人细节等各方面加以关注。细节虽小,折射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成功的教育,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我们当教师的应当关注细节,从细节入手解读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

润物细无声——教态细节

1、微笑。雨果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脸上的冬色。学生在我们的微笑中辉学会关心,谅解,善待他人。当你已执教多年且逐渐懈怠,当教师职业成为一种“机械操作”时,你迫切地需要微笑,需要将微笑带入课堂。当你面对“教学困境”(学生多次未完成作业,多次违犯纪律)时,希望你能保持不燥不火,淡定自若,面带微笑。给学生以谅解的微笑,耐心的辅导,那样你完美的教师形象会在学生心中保留得更长久些。

2、姿态、手势。站立讲台的姿势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让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严禁坐教,这有损教师形象,不利于进行教学指导。教师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手势表达情感,注意不要频繁地使用食指,如果频繁使用食指会给人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感觉。

3、目光。目光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并兼顾其他。教师授课时,要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教师要学会用目光鼓励学生发言,用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

4、语言。多运用商量的口气,注重民主、平等的讨论交流;少用命令式的口吻,杜绝语言暴力,如动辄指责,辱骂。

于无声处听惊雷——备课细节

备课不是简单的照抄备课用书,而是研究导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有以下需关注的细节:

1、备教材。抓住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指字、词、句、段、篇、章,文章修辞、体格知识等;人文性指教材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感、人生感悟、生命意义等。),充分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

2、备课程资源。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注意相关学科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相关的资料补充。

3、备教学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从一种模式的,程式化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自主创建的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能力目标的建构式课堂教学过程。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备课在教学手段、方法选择上要尽可能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讨论、朗读、领悟、体验等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

4、备学生。备课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能力等有一个全面的深入了解。设计的教学方法、过程是否适用于本班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来,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怎样回答学生问题并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万紫千红总是春——课堂教学细节

1、提问细节。提问时易出现的问题是提问过多、问得太简单或太复杂;难度小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难度大了学生会感觉摸不着头脑;(3)、“顾及一小面,打击一大片”,只问优等生,忽略差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提问时既要注意难易度,有的放矢,也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比例,尽可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

2、板书细节。板书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随意涂抹,缺乏严谨性。如一年级语文教师画四线三格教拼音,就有不用直尺画的,高年级画几何图形也有老师随意徒手就画,语文老师授课时边写边擦黑板,动作都缺乏严谨;(2)、内容空洞无物,缺乏概括性。有些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领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不能概括文章主旨。

不为彼岸只为海——细节育人,以身示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所以,身为教师,只能用自身的精神领域去教化学生,成就学生。

教师需从小事做起。如黑板没擦,自己擦黑板;地上有纸屑,弯腰捡起;学生大扫除忙不过来时,教师去帮忙等。从细节入手,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示范。

篇6: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精心创设教学细节、发现和捕捉教学细节、深挖教学细节、自我反思教学细节,那么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精彩,更有成效,才能使数学成为最有魅力的学科。“细节之处见真知”,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课堂,必定是精彩的课堂。【关键词】关注 教学细节 精彩课堂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众所熟知,课堂是由教学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课堂中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从而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善于精心创设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构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

如在下面的教学场景,我们可以随机创设这样的教学细节。“叮铃铃„„”上课了。孩子们齐唰唰地坐好了,突然,一个小男孩怯生

生地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哈哈„„”底下一阵哄笑,这时老师轻轻打了个手势,让大家安静,微笑着说:“今天,我们正好要学‘时、分的认识’,就让我们在等待这位小朋友的过程中共同来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吧。”说完将一个作教具的钟挂在了黑板上,小男孩则红着脸冲出教室,不一会就回来了。老师摸着他的头说:“ 1分钟就解决了?可真快!那你知道1分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吗?”这时,同学们都开始讨论起来,经过一系列紧张的交流、讨论,大家都愣住了,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啊,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的念头牢牢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头。教师通过一分钟的“等待”,不仅化解了小男孩的尴尬处境,使他在无形中认识到上课去厕所是不应该的,还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1分钟,知道1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师的一个“等待”,不仅在保护小男孩自尊的同时,深深地教育了大家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还让课堂充满了温馨与人性,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于“惯常”处拓开一片新天地,及时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并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诞生了。

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这就启迪我们在备课构思时,要精心创设细节,这样才能明确和控制导向,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二、善于发现和捕捉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教学细节稍纵即逝,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到不按预设跳跃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中:你能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约数吗?

1、把36的约数写在横线上,2、算式写在方框里。有位学生交流时答到:1、36;

2、18;9、4;

6、6。“谁有补充?„„你们认为他为什么会漏?你认为找一个数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思考要有序,才能准确全面的找出来。当这个学生找因数找漏了,老师没有放过这个错误,简单的追寻结果,而是让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漏?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更深一步,最后“竟然”感谢这位学生:“感谢你的错误让大家的认识更深一步,你自己以后也会更注意的!”。老师对细节的处理不得不让人赞叹,不仅抓住了错误的教学资源,而且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要做到敏锐地发现细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每一颗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深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颗独特的生命。

永远对“人”充满感情、充满真切眷注,充满着终极关怀。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珍视每一颗童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三、善于深挖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深挖细节”是对捕捉到的细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课堂捉虫”手记》中说:“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之中。”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而名师们对一些课堂细节的处理,可谓四两拨千斤,教学效果非常好,真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显然,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深入挖掘,在细节上作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才能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曾看过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分数的意义。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分出篮子里果冻的1/2,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让几组学生作为代表,上台展示分的情况。每组果冻个数是不等的。其中有一组有8个果冻,只见那组代表将8个果冻从中间一分,一边是4个,然后看着老师说:“我们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指着一堆)4/8就是1/2。”这时该教师不是很随意的接过话头说:“对!这样的4个就是这堆果冻的1/2„„”。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么好的一个教学资源!他借题发挥,让学生摆出果冻的4/8,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充分感知1/2=4/8,这样既不离题,又无形中为后面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埋下了伏笔。

四、善于自我反思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再则,课堂上往往存在着教师急于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平稳地上完一堂课的现象,怕出现乱子的心理,于是难免存在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地方,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现象。有这么一个例子:学习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要求点到名字的学生到讲台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等这十个同学都站在讲台上,教师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学生很快排好了。当老师让学生回到座位上时,学生一拥而散(秩序混乱)。这时有位学生说:“不能乱挤,要按顺序下去。”当时老师没有在意这句话,但是学生这句意外的话值得老师去“深思”,这节课不仅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和组成,还可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德。

篇7:关注课堂细节提升课堂实效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五小学 陈 卉

“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有效的教学源于有效的细节。精彩的细节有的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整堂课的亮点;有的往往看似简单,平凡,甚至有些随心所欲,然而,简单中蕴含着不简单,平凡中体现着不平凡,看似随心所欲中透射的却是执教者参透教育真理的灵光。所以,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用心感悟课堂,精心设计细节、尽心呵护细节、真心体验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让课堂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精心挖掘细节,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现场中的教学细节,它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优势,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够挖掘的。我们要在直觉中把握细节。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不可完全预设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独特体验,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经验和智慧,运用直觉对即时闪现的细节做出瞬间的判断,从尊重文本的价值与学生的发展出发,看它有没有开掘的必要。

教师在执教《小珊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先令、便士等英国钱币单位以及和人民币之间的转换,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先令=( )便士,1便士=( )分。

对于1先令=( )便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那位先生给小珊迪1先令,买火柴需1便士+丢了7便士+归还的4便士,等于12便士”计算出来,但对于1便士=( )分却较难。师:1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1角少一点,大概只有六七分。这时学生满脸惊讶:原来就这么点钱啊!珊迪怎么会为了这么点钱竟一次又一次地“纠缠”我呢?教师灵机一动,趁机引导:小珊迪多次纠缠我,可见他多么贫穷呀!他为什么那么需要钱呢?有了钱,他又能干什么呢?生:有了钱,他可以购买衣服御寒(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购买面包充饥(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医治自己的双腿(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照顾自己的弟弟(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上学,去过像我们一样的幸福生活。教师边认真听学生叙述边激动地板书一个比一个大的.“钱”字。最后话锋一转: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崇高品质。

在这里老师紧紧抓住文本,采用扬弃的态度,关注了这个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在“钱”字上下工夫。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大胆地用教材教,学生的情感在细节的铺垫之下,走进了文本,深刻感受了小珊迪善良、守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教学的范例而已。教师应创造性地挖掘这些细节隐含的内涵,让它们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会课堂倾听,有效生成细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只有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把握教学的脉搏,依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思维的障碍在何处,从而果断的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学生的接受范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训练《做事不马虎》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唐老鸭和米老鼠的烤鸭店如何才能重新赢得顾客呢?请帮唐老鸭当“小参谋”。学生答案异彩纷呈,其中一个学生说“他们可以招聘几个能干的服务员”,教师一听,觉得很有新意,便灵机一动,问“如果他们要写招聘启示,你们认为至少要有哪些条件?”于是,预设的教学过程就在这一“细节”调整,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学生们兴致盎然,每个人的招聘启示中都赫然写有:做事仔细,不马虎。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将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出来了。这一切得益于教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生成教学资源。

三、利用干扰因素,收获意外资源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往往会打乱课堂的教学节奏,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往往把它看成是一种干扰因素。其实“干扰”也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有些课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这些隐性资源并非我们可以预料,它往往不在教师认定的教学内容视野内,但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时会让教学有意外收获。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教师在黑板上逐行贴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有学生认为“窗含”的“含”应该是“寒”字,还说语文书上是这样写的,老师让他翻书确认后,他捧着书红着脸不好意思了。到此,原本“插曲”已经结束,可老师却抓住这一细节,让余音延续。他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头,对全体学生说:“老师在想,他记成这个‘寒’是有道理的。你们猜得出来吗?”稍一静场,孩子们便议论开了。“因为他读到了‘千秋雪’,雪是很冷的,他便记成了‘寒’。”“因为‘千秋雪’是积了千百年的雪,很冷很冷,所以他记成了‘寒’。”“这里为什么用‘含’呢?你们看!”老师顺手拉开教室的窗帘,用实地、实景,让孩子观赏、体会教室里的窗含着校园的春景。在观赏中、议论中,孩子们理解了“含”字的意蕴。

这首古诗的教学,其中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对“含”字的理解。这位老师的原有设计中,想必把这个字的理解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当教学流程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进行时,这位老师及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了调整,为学生的出错找了个“美丽”的借口,给全班学生一个深入学习的提示,转换了一下思考的角度,巧妙地接着孩子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将这个关键的“含”字的理解还给孩子。这样的细节因为老师的灵活变通、细心剖析而没有成为一个简单的可有可无的插曲,它延伸着,成为了深入探究诗歌内涵的契机。

篇8: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

“儿童深度”是指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以儿童的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达到的程度。就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而言, 表现在它的活动目标、活动要求与活动内容等方面。其特质和核心是“儿童立场”, 即如何看待和对待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儿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要关注儿童深度, 就要根据儿童的经验、需要、能力来确定具体的目标, 关注儿童思维的挑战性、探究性、创造性, 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不断质疑——关注思维的挑战性

“儿童深度”表现为一定高度的思维挑战性。儿童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不满足于各种事物外在的表现, 常常对很多现象表示出极大的困惑或怀疑, 并出于本真及求知的欲望而不停地追问。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过程正是儿童不断呈现挑战性思维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 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 比起简单地告诉儿童, 这种带领儿童所开展的深入探寻, 会更艰难, 也势必更有效。它会激发儿童探求的兴趣, 调动其内在对结果的好奇和期盼, 在求索过程中, 这种好奇和期盼就会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 当成功欲望和求知欲望结合起来的时候, 必定是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最为高涨的时候, 也是儿童思维挑战性展露最为旺盛的时候, 不断质疑便成了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例如, 一次春游时, 学生们发现几乎每个小伙伴的食品袋中都有膨化食品, 而且在交流中还发现家里人也都对膨化食品有独特的偏爱。学生们就决定开展一次《走近膨化食品》的主题活动, 调查膨化食品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活动中, 学生们发现了膨化食品的酥、香、脆等特点, 同时他们在收集资料时也发现了一个关于一名小学生吃多了膨化食品导致出现了“多动, 集中不了注意力”等病症的故事, 小队员们马上提出了“膨化食品对儿童的健康会造成影响吗?”的新问题, 并去人民医院采访了儿科医学专家, 在专家处得知膨化食品是十大垃圾食品之一, 多吃会造成肥胖、发育不良等症状, 还会引起老年痴呆症。队员们又开始了“膨化食品中含有哪些有害成分?”的问题研究, 最终惊人地发现膨化食品中竟然含有对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极有害的“铝元素”的事实。于是, 他们就把自己组命名为“揭秘组”, 并开始探讨“怎样揭开膨化食品的神秘面纱”。就这样, 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班中的开展促使学生对身边的问题多留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爱上了问为什么, 养成了刨根究底的意识。

二、潜入深处——重视执着的探究性

“儿童深度”表现为潜入到活动深处的学习探究性。儿童的探究本能就是一粒可贵的种子, 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粒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珍视下才会生根发芽、执着成材, 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综合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潜入到活动的深处, 在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延伸和拓展主题。

在许多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 发现新的规律, 进入深入的探究。然而, 实践中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收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 就大功告成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深入探究——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你懂得了什么知识?根据研究过程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学生在执着探究的过程中会使研究更加深入, 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 在开展《中、西式快餐对比分析》这一主题活动时, 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从中发现中式快餐在西式快餐文化前节节败退, 西式快餐店的管理制度、服务、卫生质量要求都非常严格, 风格特色、宣传手段上也极其新颖, 于是学生在整理资料后写出了“中、西式快餐店生意悬殊归因”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发现:其实在国外, 西式快餐是很不受欢迎的, 特别是西式快餐代表——肯德基, 更是被称为垃圾食品。队员们马上决定把本次主题活动进行拓展, 开展了一个新的主题活动——《肯德基, 爱还是不爱》。就这样, 一次次新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执着探究的过程中被不断地揭开序幕。

“在活动中, 我自己也像着迷似的感到十分愉快!”这是在这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的一句话。实践让孩子们养成了探究的习惯。面对着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他们总是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在这过程中, 重要的并不是规范的方法、严密的逻辑, 而是让学生在面对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时, 能始终保持疑惑和惊奇、探究和发现, 这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用意之一。

三、出其不意——呵护可贵的创造性

“儿童深度”表现为丰富的活动创造性。每个儿童都是高贵的存在, 他们灵动而清新, 常常令我们惊叹。他们因较少受客观世界规范、原则的限制, 其创造性的丰富、广阔、深入程度都超越了成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强调力求还给儿童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生活, 以其独特的课程优势, 能让儿童的创造特质得到呵护及淋漓尽致的发挥。

例如在《走近膨化食品》这一主题活动过程中, 聪明的林立洲在调查膨化食品的广告时发现了一个秘密, 他发现广告中有不少都在引导人们要多吃膨化食品, 如:“停不了的乐事!”“凯事利, 天然马铃薯, 越吃越有味!”等等。他想出一个金点子:如果我们在广告语或包装袋上加一些温馨提示, 就像人们在香烟盒上印一条“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一样, 既夸了膨化食品, 又能给买膨化食品的人提个醒, 别一下子吃得太多, 就能起到提醒大家的作用了。林立洲还特地设计了一条有趣的广告语来说明他的意图:“金豆豆, 真爽口, 少吃点, 聪明豆, 吃过头, 傻豆豆。”另外, 还设计了一幅包装图, 上面加了一条温馨提示:“豆板脆, 火辣辣, 少吃点, 不上火。”这一创意激起了全班小伙伴的兴趣, 他们兴致勃勃地摆开了小摆台, 来进行设计, 更多的包含着孩子们智慧和美好心灵的广告语和小包装诞生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强调孩子亲身经历, 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 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活动中, 有着无数的出其不意, 这些出其不意是孩子们在实践中创造火花的迸现, 或许只是如一点流星一闪而过, 也像一棵嫩芽悄然冒出。发现它、捕捉它, 不但要有敏锐的教育机智, 而且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给这份创造灵动的呵护备上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久而久之, 儿童可贵的创造特质就会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日益成熟和完善起来。

上一篇: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下一篇:体会数学中的三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