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2022-07-02

第一篇: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关注课堂细节

关注课堂细节,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河南扶沟县高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最响亮的口号。为此,教师们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课本剧表演、新闻发布会、法庭审判、辩论会、小老师登台等新颖形式,开展了翻天覆地的课堂变革。这种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这表面的浮华热闹之后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如在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有位教师执教的《动物游戏之谜》就是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教师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别代表文中的四种观点(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和两种新假说(生理说、发泄说),开展新闻发布会,展示科研成果。这节课竞赛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掌声、笑声不断,然而学生很少与文本对话,何谈品味语言、鉴赏文本?最终得分也可想而知。如此大动干戈而又收效甚微,不如从课堂细节入手,从学情出发,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有效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一、 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制定

一堂课首先应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本节课为什么而学,从而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然而,常规做法是教师把事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在上课时展示出来,一闪而过。这些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诸如“举一反三,增强语言运用能力”“鉴赏品味语言韵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阅读中的再创造能力”等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大都是教师想当然、大而无当的目标,而不是学生自己愿意实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况且一闪而过,学生不可能清楚明了。那么学生完成这些目标的积极性将大受影响。

倒不如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如在学习《登高》时,我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我们要学习这首诗的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鉴赏”。我进一步引导:我们应具体鉴赏《登高》这首诗的什么?学生回答:“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我又进一步引导:除了景物描写和情感,这首诗还有什么值得我们鉴赏?学生认识到“名句赏析”。最后梳理归纳,得出学习本诗要完成的目标是:1、概括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作用;2、体会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情感;

3、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

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制定(最起码感觉上是)的目标,学生对之清楚明了、印象深刻;由于这样的课堂是为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由于是在学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需要学的内容,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二、 切入点:从学生的已知出发

一般语文教师上课总是从第一部分、第一句开始讲起,或从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开始讲起,这样的课堂预设性太强,学生不得不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也谈不上是课堂的主角了;这样的开头,太过突兀,一时半会也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心灵上的共鸣。不妨先了解学情,明了学生知道什么,以此为出发点,步步设问,层层深入文本。就《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学习而言:

我首先问学生:初读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从“独怆然而泣下”看出作者的心情悲伤、低落。

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作者为什么悲伤?

生:怀才不遇

师:从哪看出?

生:课下注释

师:那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注释(生读)

师:课下注释中有一个信息点,幽州台是燕昭王延揽天下才俊之地,在诗中有没有所指?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不见什么样的古人?不见什么样的来者?

生: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

师:所以此句中作者悲伤的原因是……

生:渴望明主而不得

师:那么“前”“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

我接着又从学生的已知点引导:作者悲伤难过还有没有其它原因?

生:可能与“念天地之悠悠”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生无语)

我引导:这句写了什么?

生:天地辽阔广袤

我进一步引导: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有没有写天地广袤的诗句?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作者写天地广袤之时个人是什么情感?

生:表现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襟

反衬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师:那在本诗中作者是……

生:反衬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李海林教授在《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不懂,即‘将已知转化为未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在学生没有注意的地方发掘精华,要在学生觉得平凡的地方发掘出深刻。”《登幽州台歌》这样的课堂,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从学生的已知点出发,层层设问,让学生明了这篇课文虽表面懂了,但其中仍有未知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自觉地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如此设计,以学生的已知点为主线,贯穿前后,使课堂紧凑精巧。学生会觉得不懂的内容懂了,觉得语文课堂有用,从而喜欢上语文。

三、 答案出示:从学生口中说出

课堂是解决一个又有一个问题的过程,若遇到难点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总是习惯将答案公布,条分缕析地讲给学生听,或直接把难点答案印在学案上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养成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等待老师讲解的习惯。如此这般,本篇课文理解了,下一篇下下一篇呢?正像李海林教授所说的“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关键是让学生觉得语文有用”,这样的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未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有何用?学生又怎会喜欢上语文?如上文提到的《登幽州台歌》的学习,学生不知“念天地之悠悠”的情感时,我并没有给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联系刚刚学过的诗句,不断引导,最终答案从他们口中说出。又如:

我在讲王维的《终南山》时,问到: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历来为人称道,其妙在何处?

学生无语,但我并不急于把答案说出,而是引导:“隔水问樵夫”中有没有声音?

学生立刻认识到:水声、问声、砍柴声。

我进一步引导:这些声音有何妙处?

生:动静结合,给终南山之景带来生机活力

我又引导:“欲投人处宿”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隐居。

这显然有些不合适,我也不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联想王维的另一首诗《山居秋暝》,我问:“欲投人处宿”和“王孙自可留”一样么?

生:有点不一样,“欲投人处宿”仅是投宿,“王孙自可留”却是留居于此

师:留居于此可称隐居,投宿一夜呢?

生:不是隐居,只是不舍得走

师:那这句就表达了作者对终南山的什么情感?

生: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其实,想知道答案很容易,难就难在如何把学生从不知道引导到知道,这也正是一个教师的功力所在。如果课堂仅仅是简单地揭晓一个又一个答案的过程,将会索然无味。其实,当学生发现自己有未知点想知

道答案时,是最投入、最积极思索之时,若能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领着学生的思维去“爬山”去探索,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最终答案从他们自己口中说出,那种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和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大的变革,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但它是为学生自己的目标上的,从学生的已知点出发、让学生弄懂未知点的,让学生有成就感的课堂,这不仅是本色的富有韵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高效课堂,也是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优秀课堂。

第二篇:关注课堂细节 注重有效教学

──非校长之论坛,一位村小学教师的拙见

会宁县焦河小学教导处

人们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基于此,我想就《关注课堂细节 注重有效教学》这一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几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

一 一节优秀的课,必定有一个优秀的教案设计,怎样的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呢?

1、有智慧(内容精到),体现有效性。教案在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切合学生发展需要,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关注课程最新资源)、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学科思维方式)。

例如李晓娟老师的《Tian’anmen square》一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师

- 1“书读百变,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章所包含的领悟能力和主题的发掘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欣赏能力,等等。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多读,多品才能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几个语文教师都很注重这个。

四 课堂提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等等。

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五 态势语

态势语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态势语实际上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师教学意图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完成和学生

- 3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臵起来,臵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八 锤炼课堂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听有些教师讲课,就是一种享受,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师生间的交流有如行云流水,并时常能碰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那精妙的课堂语言,那诗意的课堂,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让听者沉浸其中。

课堂教学中,“嗯。”“好。”“不错。”这样含糊而又廉价的语言太多,学生从中感受不到教师的激情鼓励,长此以往,他们便会丧失了回答的兴趣。

老师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可以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刘洋老师的课堂语言就比较好,如“帮老师找„„” 九 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有很多教学方法,关键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总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出最适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刘洋老师启发、诱导运用多,李晓娟老师演示法多,谢文华谈论法多,王珂老师使用实验法。

十 内容的细节处理

谢文华老师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对课文中指导员说的三句话中省略号的讲解深入浅出。刘洋老师的《山沟里的孩子》一课最后两段的讲解,我建议,

- 56 -

第三篇:关注细节 打造有效课堂

[摘要]“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有效的教学源于有效的细节。打造有效课堂,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设计细节、尽心呵护细节、真心体验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让课堂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 细节 有效

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 细节里可以窥见万物的模样,透视世界的众生态。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有效的教学源于有效的细节。“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细节,见证智慧!细节,彰显魅力!细节,成就完美!细节展示生态,我们可以听到开花的声音;细节构成人生,我们可以观赏缤纷的色彩。细梳这一缕缕的细节,我们才充分感受到了生态课堂的有效、和谐与美丽。

所以,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用心感悟课堂,精心设计细节、尽心呵护细节、真心体验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让课堂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精心设计细节,引领有效对话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教师理念引领和灵性处理的综合效果,是匠心独运,慧心设计。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预设教学细节从研读文本细节开始。一位特级教师指出: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对这些关键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文本细节,精心预设教学细节,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1.切准文本脉搏处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将阿炳的人生极度浓缩,引导学生聚焦“坎坷”二字,切准了文本脉搏,使得原本很离散的文本介绍一下子有了一个中心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点”让学生进行读文,进行提炼。如果仅仅阅读文本来感受人物那是“纸上谈人”,显得苍白无力,留于表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走入一个生活中的阿炳,使得阿炳的人生经历在

1

孩子脑中真正走入“坎坷”境地。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中真正埋入感情的种子,动笔使得“坎坷”流于笔端。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做法,学生收获到的是有效阅读,使得语文课堂“深刻”而又“真诚”。语文课堂只有“深刻”了,才能让文字“流出文本,流进心田”,才能看山似“螺”、看水似“镜”;只有“真诚”了,才能“心灵交流”。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憧憬与向往。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

2.品赏耐人寻味处

文章的耐人寻味处内涵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这样的细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语言文字,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掂量、玩味、精细化地感受语言的内涵,从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请看《猫》一文“蹭”的教学:

①换词比较:“蹭”可换成什么?哪个好?为什么?

②联系明意:看来“蹭”虽然有摩擦之意,但不仅仅是摩擦,联系上下文读读,应该是怎样的摩擦才是蹭?(轻轻的、亲热的、客气的„„)

③个性发散:轻轻、温柔、亲热地蹭着老舍爷爷的腿,小猫在说什么?这一蹭还蹭出了什么?(蹭出了友谊、蹭出了感情、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

④美读体悟:通过个性化的美读,加深对词的感性体悟。

这样的课堂正可谓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师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潜心会文,含英咀华,涵咏在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去知冷暖,知其流之急缓,知其味之甘苦。学生采撷文本细节,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品读时幽香缕缕,回味时清香阵阵,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灵性的涌动、情感的流淌、个性的张扬,富有浓厚的情趣和韵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3.捕捉文章细微处

古诗词有许多佳作。作者抓住某一意象,层层递进,起伏跌宕,回环照应,起到一唱三叹之效。如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现实到未来,从孤身一人到两人共剪,从巴山到故乡,作者主抓了“巴山夜雨”这特定的意象,反复运用包含了人生多少的无奈和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也要学习古诗词的写法,对有的课文细微的言语训练点,也要紧抓不放,巧妙设计,回环递升,一唱三叹,在语文课堂上拾得晶莹的宝石。

三年级《狮子和鹿》中的“语气词”教学案例:

⑴初步感知:在学文中,让学生体会小鹿喜欢美丽的角和讨厌细长的腿,初知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

①咦,这是我吗?(“咦”字突出小鹿为自己的美丽而惊奇。)

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一个“啊”字,高兴、喜悦之形溢于言表。)

2

③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唉”,懊恼、丧气之形象呼之欲出。)

⑵寻找规律:连起来读小鹿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读、填中明白看似简单的一个语气词,就把小鹿心情的复杂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语气词不能乱用,也要用得精确。

⑶迁移运用:

①第一次迁移:当体会小鹿灵巧地把狮子远远甩在后面时,让学生用上语气词,说一句话。“( ), 。”狮子灰心丧气不想追了。

②第二次迁移:正在这时候,糟糕!美丽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猛的狮子一看,机会来了!鹿吓得直冒冷汗。

狮子:( ), 。 小鹿:( ), 。

③第三次迁移:这次死里逃生让小鹿恍然大悟,运用语气词,说一说鹿的感想。 “( ),原来 。”

当然,这样的语气词教学是在结合整体文本学习的,并不是孤单、静止的教学,是和学生自主感悟、说话想象、朗读体情、动笔练习结合在一起的。

小小的语气词,可以做大文章。一唱三叹,层层递进,回环运用,内化巩固。我们为老师的慧心折服,利用这小小的语气词,让学生领悟了汉语的精妙,掌握了一项技能。“作文之根在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点滴积累,领悟用法,和文本进行对话,真可谓一箭三雕。小小的语气词,生发的却是有效的训练。捕捉住文本这样的细节,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变得智慧。

二、慧心发现细节,产生有效交流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细节做大做精,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有位教师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有这么一个细节处理很让人欣赏:在快要结束本课教学前,老师问:“对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弄不明白的问题?”一个学生起来问了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司机怎么叫那泰国人阿玲呢?”老师先是一愣,后故作为难地说:“对呀,怎么知道她叫阿玲呢?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书思考,看谁先想出来。”两分钟过后,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图中阿玲的手腕上戴着一个铃铛似的手链,说不定司机是根据这叫她阿玲(铃)的。”有的学生说:“书上说:‘她三十岁左右,穿着绣花上衣,白底红花的裙子’。我猜,她一定长得又漂亮又小巧玲珑,所以司机叫她阿玲。”有的学生说:“她肯定是专门为司机服务的,胸前应该佩有工作证吧。”同学们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还有的学生说:“我猜司机肯定来这儿好几回了,说不定还经常得到阿玲的帮助,早就熟悉了。”„„

3

思维是可以被带动的。一个看似毫无价值的“稚疑”,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人文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思考,各种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观察力强的同学,从图画上发现了答案;能力强的同学,从课文外貌描写中找到了答案;生活经验丰富的同学,凭着自己的想象力,也得到了答案。一句巧妙的追问,让学生在自主领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地掘深文旨,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真是“稚疑”甚可爱,追问更精彩。

三、用心处理细节,激起有效思维

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也最应当发生错误的场所。错误是学生学情的鲜活反映,是知识发展的生长点。错误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错误中有时包含某种合理的成份,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

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小芳站起来张口就背出了四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春色满园关不住,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哪是一首诗啊?分明是三首诗嘛!老师就对同学们说:“小芳真厉害啊,一口气给我们背出了三首诗。有谁听出来了?”有的学生还摸不着头脑,不就四句诗吗?怎么说是三首诗呢?有的学生则已经听出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背诵了3首诗。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说说,小芳为什么把三首诗混为一谈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白了三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而且韵律相似。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上述案例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有价值的细节,立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其实,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机智地处理好这些教学细节,让“错误”精彩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到位,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追求教学的高品位。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有效捕捉与珍视细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每一颗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深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颗独特的生命。在倾听中捕捉细节。在活动中捕捉细节。我们只有精心去把握,去探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细节优势”,在细节中探索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实现师生间有效合作,体现精神和语言的有效融合,使语文课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 刘仁增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彭钢

第四篇:关注教学细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走进学校和校长和老师们聊课改,听到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是一套一套的。走进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突出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始有了变化。教学活动也都是热热闹闹的。这是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细节,教学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课改表面化,也是课堂教学的通病。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必须落实到行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转化为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课程改革中的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将不可避免。因此,在深刻理解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密切关注教学细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学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打好基础。

细节,就是细微而具体的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的细节就是教是那些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关注了这些细节,教学双方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细节呢?站在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有三个方面的细节必须关注: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三是教学评价。

一、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安排,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设计领域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原则,但是总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学习内部条件并安排好相应的学习外部条件。根据这个解释,教学设计应关注的细节或我们教师应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学生应能够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一句话,就是通过学习,学生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

这样的目标设计,我们应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哪些领域、哪个层次(或水平)?掌握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知识、技能和情感。我国课程改革纲要把教育目标也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虽然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学习层次,比如在知识领域,最低水平的学习是“识记”,接下来依次为“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共6个层次。高一级层次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层次的学习为基础。进行目标的细节设计,不仅要统筹设计目标领域,还要具体思考目标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 常常见到这样的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以下词汇和短语”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理由是,1。目标大而笼统——描述的是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诚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以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指导。然而,仅仅了解总目标、总任务是不够的。目标设计还必须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把学期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阅读,是通过阅读学习词汇、语法,还是通过阅读获取相关信息?阅读后理解大意,细节还是推断作者的意图、文中人物的意图?理解多少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2。行为主体错位——“培养”、“教”都是教师的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但是,无视这些细节,教学目标就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学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学的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 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这些目标是否可操作、可实现(doable)?在这个细节上,主要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学,那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重要概念是图式,即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要让目标可操作、可实现,就必须从细节上考虑,创造“同化”、“顺应”、“平衡”的条件。

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必须了解学生,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现有水平。仅就现有水平而论,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independent performance level),把握好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潜在的发展水平(potential performance level),才能有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变化。

3.怎样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确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具体领域和层次之后,就要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方法、活动、手段。总的原则是不仅要方便教师的教,更要方便学生的学。具体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目标应用哪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例如英语学科教学要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要了解英语教学领域有哪些语言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它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和局限性。考虑这些细节,才能扬长避短。

比如,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关注细节。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我们有许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讲义、作业纸等)。但是,在实际使用上,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作为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我们对它们的功能、作用、长短优劣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领域、不同的目标层次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不加选择,一味使用某一种媒体,就会出现本末倒置倒置现象(不是帮助学生的“学”,而是表现教师的“教”,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以及顾此失彼现象(“信源”滔滔不绝,“信宿”手忙脚乱。随着鼠标轻松点击,教学内容在屏幕上快速出没,容量和速度大大超过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等。把细节做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保证“信源”(教师的陈述和媒体内容的呈现速度)和“信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同频共振”;教师要熟悉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便选择适当的媒体辅助手段。

无论是策略、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些因素在教学系统中虽然是细枝末节,但是,对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保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二、 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

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或迁移的能力。”关于教学过程,众说纷纭。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阶段说(后来被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5阶段说);凯洛夫提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新课目的要求、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6阶段说,加涅提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9阶段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取长补短,不必亦步亦趋地追随某一学说。但是,顺序或“阶段”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关注细节,关注每一个“阶段”的行为细节,才能把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1.组织行为

在组织教学行为中,“热身活动”(warming-up)可以说是很常见的教学组织行为。组织“热身”活动,第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已经上课了”;第二来可以激发兴趣,振作精神;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为即将发生的学习做铺垫,为学生进行新的建构创造条件„„。落实了这些细节,“热身”的功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了,活动的效果就会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细节考虑不周全,有的教师为了“热身”而“热身”,把热身的功能狭窄化也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如:热身活动没有与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没有能够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等等。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费时低效。

一堂课的学习氛围主要靠我们教师去营造,营造的结果如何,主要地要看我们教师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2.呈现行为

呈现行为可分为讲授呈现、板书呈现、多媒体(声像)呈现、实物呈现、动作呈现等等。比如,讲授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都表明,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讲授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它适用于知识层面的教学,效率高。讲授如果很有意义,能启发思维,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那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即使是知识层面的教学,如果教师讲解太急,只注意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除了讲授速度这个细节外,教师的语言是否标准(如普通话还是方言)、讲授用语的层次(日常用语还是学术用语)、讲授时的语流(流畅连贯还是断断续续)等,都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和质量。再如板书,它的功能是配合讲述,提供讲述内容的要点和结构,为记忆、保持和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等。内容与讲述内容相同,但是既不能因此而不板书(学生因此会不得要领),也不能过多板书(教师因此中断讲述)。只有精当的、设计合理的板书,才能帮助学生学习。

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内容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情境的创设。没有了情境,脱离了适当的情境,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教学对话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注互动行为的细节,既要关注外显行为,也要关注内隐行为。

这些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问答行为;二是小组讨论行为。

问答对话是学生参与水平最高的活动。其作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听说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迁移,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等。因此,关注这些细节,问题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发挥上述功能,就是无效的问题。

问答互动中要考虑的细节是,提问对象、提问次数、问题的清晰度、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候答时间等。例如,给成绩好的学生YES-NO QUESTIONS,他可能会沾沾自喜,也可能感到索然无味,反之,给成绩差的学生提一些难度大的、不是力所能及的WH-QUESTIONS,他很难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产生挫折感,无能感,甚至觉得你是变相体罚。

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批评性思维,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等。要有效发挥讨论的功能,避免形式主义,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密切关注以下细节。

一是小组的规模,一般以4---6人小组为宜;

二是小组成员的构成,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视实际情况而定; 三是小组成员的座位,以围坐成一圈为佳;

四是小组讨论氛围,应培育支持性气氛,应热情友好,相互帮助,缓解冲突和紧张心理。

五是小组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应力求做到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六是要明确小组讨论所需要的时间、讨论结果的处理形式等。 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4.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行为包括独立学习指导行为、同伴或小组学习指导行为。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具体分为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指导、技能(听、说、读、写)的学习指导、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的学习指导等。落实到具体细节,那就是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兴趣)、不同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同学习环境的具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随着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说母语习得可以不需要多少语言知识的话(如:一个文盲照样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语言进行交流),那么,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对语言知识的依赖程度就非常大,因为外语学习缺少习得的环境,主要靠课堂学习或自学。

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如词汇学习,他包括词汇的认知策略和词汇的使用策略。在词汇认知策略中,有联想记忆策略、分类记忆策略、对比记忆策略、查词典记忆策略、利用语境策略等等。在词汇学习原则之下,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发生的个别化、个性化特点,具体给予指导,就是我们应予以注意的细节了。

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有预测策略、猜词策略、扫读策略、略读策略等等。这些都要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加以指导。

这些策略有的是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的策略,有的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策略;有的是部分学生喜欢而其他学生不太喜欢运用的策略。因此,在学习策略的指导中,既要给予一般性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词汇学习有那些有效的策略,又要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让不同的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适合他学习风格的独特的学习策略。

三、 关注教学评价的细节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发展。就学生评价而言,我们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与要求以及评价目的,适当采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等。这些评价工具包括了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中,过分测试性的评价而忽视了非测试性的评价;在测试性的评价中,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教学之初的定位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测试性评价技术上,无论是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诊断性评价,甚至是日常教学中作为学生练习用的非正式的评价,也是“高考、中考考什么(内容),日常教学就练习什么(内容),高考、中考怎么考(用什么题型),日常练习就用什么题型练”。这样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殊不知,升学考试无论披上什么样美丽的外衣,终究遮不住要将学生分为

三、

六、九等以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的嘴脸。因此,升学考试的目的主要就是选拔,为了实现选拔的目的,发挥选拔的功能,试卷的题型当然就必须为选拔服务。目的决定任务,任务决定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升学考试的目的完全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手段也直接影响功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什么样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技术。一味使用高考、中考题形,只能挫伤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能否落实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仅仅指导一些理论、原则是不够的。在运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时,要具体思考评价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才能实现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是激励还是挫伤,怎样评价才能真正地激励学生学习等等,并椐此选择教学评价的策略、技巧、方法、手段,而不应过多地使用与升学考试相同的题型。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改革关乎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前途和学生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再大不过的事情。然而,要把大事做好,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细微小事做好。教学细节都做得完美之日,就是成就课程改革大业之时。

关注教学细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关注细节,才能有效推动课改。 关注细节,刻不容缓!

第五篇: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我的低段教学感受散记

西华师大附小

彭赟

歌德的《叙事谣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似的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看到一块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彼得不愿弯腰,装作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捡了起来并用它换了钱买了十几颗樱桃。走到荒野中时,耶稣猜测彼得已经渴得厉害,就悄悄地让樱桃一粒粒从袖口落出来,彼得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从烦琐的小事做起,贪图一时的轻松,将会使自己在将来付出数倍的代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许多大事成败的关键都是源于极小极小的事物,“教育无小事”体现的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就应该从细节做起,从小事抓起。因为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处处都有教育的点,现在麻烦点就是为了以后少麻烦或不麻烦。

一、关注行为细节,规范行为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是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体现的。由于一年级是低幼衔接的关键时刻,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老师的“保育式”的呵护下走过来,正处在生理“断奶”到“自立”的艰难历程。一切的行为习惯包括坐立行走都亟待规范。因而老师在开学伊始就必须对新生有一套完整的常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无数次的重复或联系中逐步固定下来变成条件反射式的自动化,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起立敬礼、离座后主动将椅子靠桌前、规范摆放和爱护学习用具、上课时快速安静地取出所需的学习用具的习惯、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讲卫生守纪律等习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加以训练:

1、利用口号或儿歌训练:在训练时,体现训练方法的教育性与趣味性,把课堂常规编成“短平快”的口号或儿歌,让学生一边游戏一边拍手唱,在玩中学习,在唱中规范。如我校老师用得较多效果也不错的: “一二三”学生自动接上“坐端端或坐好了”,并迅速地做出行动;又如“谁的耳朵灵” ? “谁的眼睛亮”? “谁当小老师”等等。儿歌如:“铃声响,进课堂,书和笔,摆整齐,静息好,口号亮,争发言,勤动脑„„”又如:“写字三个一(眼距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前一拳),答问三个大(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大方应对)”。既可以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要求,又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但须注意:口号与儿歌的编写要简洁明了,易记易懂,不能太冗长、太深奥,也不能太多太杂。说口号时老师要专心面对全体学生,检查学生是否规范统一,不能一心多用,让学生有机可乘,达不到整齐划一的效果。

2、利用活动或评比激励:为了落实训练,可以在班上举行 “常规表演赛”、“三姿达标(即写姿、坐姿、站姿)等比赛活动激发竞争意识,也可以开展主题队会。在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可以利用后墙的黑板或将学生名单打印几份张贴,设置表扬栏,按“守纪小标兵”、 “环境小卫士“、“发言积极星”、“勤劳小蜜蜂”、“小小书法家”等方面实行分类评定,采取加“★”加分或其它方式进行鼓励。还可以设立家校联谊卡,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也纳入评比。“孩子是夸出来的”,许多孩子因为有着求胜心理便会自觉规范行为,形成一个“人人抢先,个个争优”的可喜局面。

在集体中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做做停停。并且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的习惯,正确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答问的习惯,有感情朗读的习惯,独立作业认真书写的习惯以及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此外,班主任还应与其它各科任老师和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进行统一教育与训练,形成合力,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1、合理安排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只有精心备课,才能使课堂紧凑有效。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仓促上课与精心备课后上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心情也大相径庭,学生的表现也判若两人。在备课时仔细思考:在低段的一课时教学中,复习引入、新授包括阅读讲述、识字写字各环节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还得留有余地,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唤起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恰当运用表演、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编语境歌、创设情景、出示情趣图、引进直观教具或音乐绘画、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趣味乐园。上课时,要将学生真正地调动起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编出一些动作表演,使学生的手有事可干,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如教学拼音或生字时,拼读b-ā,巴巴巴,嘴巴的巴;b-á,拨拔拔,拔河的拔;„„眼睛盯着音节或生字,嘴里有节奏地拼读,手也有节奏地给韵母或音节打声调、恰当地给生字配动作。动口动手又动脑,眼睛认真看,耳朵注意听,因为内容和动作都有所变化,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学生的手不会有空闲玩小东西,还能使他们迅速持久地记住新学的知识,大大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学质量也可大大提高。

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服务的,即使是穿插一个游戏或讲述一个故事,都要力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体现教学的“活、趣、实”。例如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设计“做方向操”的游戏作为课间律动,在识字学儿歌进入写字环节的间歇时间,老师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小眼睛看过来,小耳朵竖起来,小朋友们站起来,小手小脚动起来:一二三四指指前面,二二三四指指后面,三二三四跺跺左脚,四二三四跺跺右脚,„„” 这样既调节孩子们的神经,让坐了半节课的孩子活动活动筋骨,增加了趣味性,又与教学紧密结合巩固了方位词。此外,开展活动时还要注意开始与结束时的口令,让学生令行禁止,如刚才的方向操结束时可以说“一二三四,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二二三四,回座坐好!回座坐好!”使课堂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静相宜,活而不乱。

2、活用“儿童化”语言,营造快乐课堂:

教师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工具,它虽然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人的心。教师要努力用语言"粘"住学生,上出一堂堂学生欢迎、知识丰富、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使学生入迷的课。低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当我们面对低段的六七岁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活用“儿童化”的语言。 “儿童化语言”指的是具有儿童特色的语言,但“儿童特色”并不是要求老师捏腔拿调地学儿童腔,而是要使用贴近儿童心理的语言教学、与学生交流。教师活用“儿童化”的语言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语言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架起与儿童沟通的桥梁。

活用“儿童化”的语言,首先老师上课要带着一颗童心,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多使用拟人化的语言。如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生字时,老师可以说:“孩子们,我们刚刚结识的生字宝宝非常调皮,他们躲在课文里跟我们捉迷藏呢?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把生字宝宝找出来。找到后给它修座小房子,(音节用三角形、字用正方形框起来)再叫叫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变成你们的好朋友,也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它们各自的朋友,开始吧!看谁的动作快!”儿童话的语言营造了童话般的课堂氛围,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拼读和认读欲望。孩子们便会全神贯注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生字、认读生字。在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一定要把要求讲细,听说读写的要求都要讲明白,使他们随时懂得“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做了达到什么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这些要求就会成为习惯,老师不必多说一点就知。

其次,活用“儿童化”的语言,教师还应该充满激情。激情是语文教师的生命,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产物。如果老师上课时语调平淡、精神萎靡,势必引起学生的极大反感,更说不上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教师应该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的进入课堂,做到心中有爱、调中含情,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爱,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兴趣。如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清澈的湖水》一课时,欣赏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后,师:小朋友们,听着这优美的旋律,看着这美丽的画面,你感觉怎样?生说:很开心,很高兴,也想去划船。师:是呀!这么清澈的河水!这么多姿的山石!这么葱绿的树木!谁不想去亲自去感受一下呢?请大家静息,养足精神,待会儿我们一起去游览!(板书课题)师:小朋友们,钟声响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走进――(指课题)生:清澈的湖水。师:一边想像湖光山色,一边想像绿树倒影,再把课题读一读。生:清澈的湖水。师:再读得喜悦一点,亲切一点。生:清澈的湖水。刘老师以激情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语文味的课堂。指导学生三读课题。第一次读准了字音,第二次读出了画面感,第三次读出内心的感受,让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韵味。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利用自己富有童真的姿体语言范读和讲述,辅助教学语言,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音量、语调、节奏、表达等,不断修正规范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日臻成熟。久而久之,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都可以意会老师的要求,如此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运用能力和姿体语言表现能力。

3、注重方法指导,搞好识字教学: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先生想测试一下自己的两个学生,就拿来一箩筐的花生,问他们是否能得出每个花生都有一层薄皮的结论。其中一个孩子将所有的花生都剥开来,费了好几个时辰,他才告诉先生每个花生都有一层薄皮;而另外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则将这些花生按大小和胖瘦等进行分类,每类剥开几个,只一会工夫,他就将结论告诉了先生。这个故事说明,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而这些东西,应该是低段教育时期最重要的内容。

新课改后,“识字量大”是众多老师颇感头疼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识字”。因此引导学生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识字写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画一画,编一编,想一想怎样记住所学的生字。可以根据汉字的字形部件编字谜:如学“影子”的“影”时,可以编一则字谜帮助记忆:“日头当空照,京京下面跑,影子像三撇儿,你跑它也跑。”记住了字形,又掌握了影子的特点。也可以编成歌诀:在学习唱歌的“歌”时,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字形,左边是什么字?右边是什么字?应该念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编出“哥哥打哈欠,给他唱首歌”的歌诀。这样既记住了唱“歌”的“歌”,又与“哥哥”的“哥”区别开来。还可以采用“生字开花”的方法,给生字找朋友,巩固生字,连词成话;用给“拼音或生字找家”的方法读帖,看清拼音在四线格、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好拼音或生字,使拼音或生字的每一笔画在“家里”舒展自如,美观漂亮。学生们在又编又猜、又找又写的活动中识字,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识字速度,又不会产生混淆。学生们在认清字形、写出好字的同时,还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汉字是多么的生动、丰富、有趣。

4、精心设计板书,规范板书设计: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因此老师每一课的板书一定要精心设计,怎样的板书是低段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乐于接受的,都要思考再三。在设计板书时,当以简洁明了为主,兼顾美观大方。可以多使用简洁漂亮的简笔画,课文中的关键词,易错易混的字词,可以用彩色粉笔板画课文中的主要事物,寥寥几笔便可使一种事物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示范,所以板书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不管是拼音还是汉字的书写,都要一笔一画地认真写,兼顾间架结构,丝毫不能潦草,不能误写,不能写错笔顺。要知道,下面的孩子既是苛刻的评论家,又是忠实的效仿者。尤其是教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千万不能马虎,否则要求学生的书写规范恐怕就会难上加难。每次要上写字课,我都唯恐出丑,先在书上或本子上认认真真地练写几遍,直到自己比较满意为止。但有时候写在黑板上仍不尽人意,过不了自己和下面许多小老师的关,这时候,我就只有老老实实地虚心承认:“各位小老师,我这个字确实没有写好,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希望老师们自己写字时也能这样认真严格,你们现在再教我写一遍,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一定把这个字写好,好吗?”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微笑着举着食指跟我一起书写。写得他们满意了,他们也会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我。

5、合理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是老师课堂教学的有力反馈,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十分注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家长看不到老师和孩子上课的情况,作业就成了家长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尽责、水平高低的标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不要偏多太偏深,避免枯燥重复的练习,增加动口动手动脑的作业,也可以分层次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作业布置下去一定要及时细心地检查、批改,对一年级孩子,尽量做到当堂批改或当面批改。批改作业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以批改促书写: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规范书写、爱惜书本的习惯,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孩子,一定要弄清原因,盯紧一点,否则以后难以纠正。2)以批改促纠错:老师要做好学生作业改错的检查、监督工作,注重批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用正确的改错方法及时纠错的习惯。起初,老师要辛苦一点,加紧督促,当面改错,后来可发动能干的孩子帮助后进生。3)以批改促进学习: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多激励,让学生体会成就感。写一句鼓励的话语,打一个优

+100

,画一个大拇指或笑脸等等,学生都会兴奋好一阵子,后来的学习他们就会更努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认为“成功的教育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即没有痕迹的教育”。贾老师就是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十二年如一日每天用几分钟面对学生演讲,生活、读书、吃饭、行路等都在他的演讲范围。信手拈来,有感而发,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严厉的训斥,但是字字句句如甘露侵润心田,发人深省,催人改过。我自愧没有贾老师的睿智与机敏,我对无痕的教育的理解是:老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自然而然渗透教育,既达教育目的又不着痕迹。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在尝试抛弃板起面孔训人的师道尊严,在微笑着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年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蕴含哲理的好文章,只要稍加点拨,不必过于强化,孩子们自会在学习中懂得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真诚礼让;2)寓德育教育于故事中:农夫和蛇》及《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让学生不要轻信他人,注意保护自己;《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孩子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学会关爱他人„„3)寓德育教育于游戏中:“拔河”游戏让孩子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传话游戏”告诉孩子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同舟共济”的游戏让学生明白要心中有他人、“一分钟能做什么”的游戏告诉学生与时间赛跑,受益无穷等。

在细节中教学,在细节中成长,关注细节,追求无痕,是所有教师应当致力追求的一个方向和目标,我会一直努力奋斗下去。让教学多一份惊喜,少一点遗憾!

上一篇:高中美术老师述职下一篇:高中美术专业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