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07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凭自己的经验教学,教法单一。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3、汉语拼音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关键环节,老师重视度不够。

4、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存在极大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有不科学的因素。

5、学前教育的老师存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师德休养、个人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对进入一年级的新生有多方面的影响。

6、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略了对孩子的贴身教育,辅导力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不强。

7、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够充足。三至六年级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点。

8、学风不浓、学生厌学是存在着的普遍现象。

9、城乡学校差别大。师资力量有悬差,超大班额突出,教师是人不是神不能做到全顾。

10、教学设备分配不均,没有做到城乡资源共享。规模小的学校只能是希望、盼望加渴望,最后是失望。

二、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把师培师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使用多层次、阶梯式、不等式等方式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面放宽,让大多数教师都受益。

2、教师利用培训、读书、网络等学习多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对幼儿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学前教育对义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很多方面:性格、兴趣爱好、勤学好问、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

4、培养教师专长及特长。分配教学科目用其长。

5、定期或不定期对对家长进行培训。档次不一定要好高,班内校内培训都行,不需要大道理,只要切合实际即可。

6、密切家校联系。家校互动,随时掌握孩子(学生)的动态,不让学生处在夹层中,失去了家校的监管。加强对孩子的家庭辅导。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都要实行正面教育。扶正学生的身心。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7、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在于外表搞得怎么样,关键在于: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老百姓的夸奖、老百姓的口碑能成就学校教育的兴衰。老百姓呀,应该利用他们那张金口多为学校摇旗呐喊,把指责变为理解,把误解变为宽容,把阻力变为动力,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8、加强安全管理力度。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一切最终的责任都是学校承担。我觉得只要学生购买了人生伤害意外安全保险,一旦发生伤害,经济补偿这块应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

9、各级政府及组织要把关心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从舆论上、思想上、生活上多关心教师。空头口号少喊一点,具体工作多做一点,把温暖送到教师心间。

篇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其呈现特点有二: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获取高分,一方面课堂被教师烦琐的理性分析所代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只要是公开课优质课,现代多媒体技术装备披挂上阵,闪亮登场,从头发武装到牙齿而所有的一切看似热闹,实则先天不足。还是吕淑湘先生一语道破:“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则更是满目苍夷惨不忍睹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忧虑。

一、当前作文教学走入的怪圈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曾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我们教师过度的扶、牵、抱、乃至越俎代庖,将学生身上固有的灵性逐渐消灭殆尽。

1、教师的短视行为和速成训练与学生作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矛盾。(1)、“摹、套、抄”。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都往往去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或给学生写个样子来,让学生模仿着去写;另一种作法是从审题、选材、列提纲教师都进行详细的分类指导,这本无可厚非。本来嘛!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示范是最佳的语言。但时间一长,我们将哭笑不得,我们种瓜不会得豆,不少学生的习作思路受到了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有的结合课文“套”,有的依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照着别人的“抄”。

(2)亮“绝招”,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已发表的优秀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由于原《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更有改头换面,移花接术的“绝招”,将学生背下来的作文稍作改装,一篇作文便可应付多个题目。作文教学走上了“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放松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在作文时,不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篇的雷同现象才怪呢?长此以往,谈何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教师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说近点,无异于搬起石关砸自己的脚,说远点,纯粹误人子弟!

2、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的矛盾

作文为什么长期伦为讲读的附庸,恐怕与长期受“读是写的基础”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影响有关。诚然读与写是具有着整体的联系的。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但是阅读和写作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读”与作文教学中的“读”不是一回事,学生阅读教学中的“读”,其功能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掌握相关语法知识,而作文教学中的“读”,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模仿的范例。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作文教学中的“读”。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名家的小说,散文,但不要求学生写小说和散文。作文教学时,教师提供的范示,一般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作文水平相当的习作。就作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中的“读”对写来说追求的是长期效应,作文教学中的“读”对写来说追求的是即时效应,然而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将其人为地割裂开来,且各行其是。

3、题材的单一以及训练内容的空泛与材料残缺乃至全无的矛盾。

教师布置的习作题目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任务题”,如果教师没有布置学生课前积累习作素材,学生习作往往只能盲目应付。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布置学生习作时,对所布置的题目学生是否有材料写心中无数,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望“题”生畏。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平常的日记和“小作文”,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习作活动是真实的,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就是说材料充分。而在完成“大作文”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这时的习作活动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能躲则躲,不能躲就胡编乱造。加之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作文是受情感支配的,每个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况且等到作文课时再来组织材料,有还好说,若无材料呢?结果完成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

4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与学生习作粗糙的矛盾

纵观目前教师的批改,罗列问题的多,肯定成绩的少,当然“文不符实,评价不当”不在此列。正所谓“优点不找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翻开学生的习作练习,满眼的红圈和杠子,什么错别字,病句,标点等一一纠正过来,有的还是整段话的改写,以为发现问题多越多,越说明我们批改认真负责,本本如此,人人如此,篇篇如此,时间够不够,姑且不论,殊不知,这种以纠“谬”为主的批改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次次的习作中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的滋味,连习作兴趣都荡然无存,还奢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

别外,我们教师的评讲课,大都是唱的“独角戏”或说“单口相声”,无论是教案上反映的还是课堂上,评讲时,基本上是开批斗大会,教师苦口婆心,诉怨诉屈,学生满头大汗,情绪低落。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和鼓励的批评,会使人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言而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转变作文教学的理念

承认作文是一门科学,一门科学,有意识地将作文从以讲读为主的语文中分离出来,改变其处于附庸的地位,只有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发挥它在创新教育中特有的功能,时至今日,尽管全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独立的小学作文训练方面的教材或“纲要”之类的东西,但我们根据自己本班本年级,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制订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训练方案总还可以吧?这样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不会出现各自为政,或盲人骑瞎马式的训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避免重复无效的训练。

2拓展习作训练的时间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前面已讲到,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也是个未必。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或许,因为某种因素的干扰与制约,学生不想写的时候恰逢上作文课。比如上节课某科成绩测试不好,或同别人闹了小矛盾„„懊恼尚未消除,心态还没平衡,却紧跟着被别人牵着鼻子去写作,这种压抑,别说心理机能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就是成人又如何立即进入写作状态?如此强人所难,谈何习作质量。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特别是组织材料,事先要统一安排,让学生有了感触就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个,错字,错句,错标点本应放在草稿纸上纠正的,也可让学生合作订正,毕竟作文课的主旨要解决的是文章的立意,选材,表达的问题,不是其它的语文练习。另外,从点摘抓起,从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抓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思维健康发展,努力加强逻辑性、条理性训练。

3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绘画:由图画变成文字,让画面与习作互补。实验: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制作与操作:让学生谈过程、说感受。表演:将动作要领和失误记录下来。另外电影、电视上的卡通人物也可以进行描写。

(2)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做到活动的内容越丰富,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就越多,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智力竞赛,小记者采访,擂台赛,文娱表演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线索和广泛的素材。

3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较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我们熟知的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教师只要能驾轻就熟,就可以避免学生由于习作材料的欠缺而造成无从下笔的局面

5变换评价的方式

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多元化,有助于超强纠错。教师要知道,学生评价的主要的目的不在于确定文章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习作水平,学生要评价别人的文章,先要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评价的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判断文章的得失。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标准是训练的关键。标准不同,评价的结果也会不同,学生就是在正确确定评价标准,辨别评价结果的是非中提高欣赏和习作水平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对评价的评价”是极有训练价值的。6搭造“发表”的舞台

(1)教师评讲时,择优过程中,尽量放宽,让学生的习作在本班尽可能多的得口头“发表”。

(2)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并就班上,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热点或带倾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哪怕三言两语或只言片语也可。

据一家语文刊物统计,那些爱上作文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90%是因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兴致勃勃地热爱写作,且自我激励奋发进取的,如此长期训练,一大批“小作家”,“小记者”自会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

三、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

当今时代,学校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多元思维交相辉映,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引导他们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如《我的爸爸》可启发学生从爸爸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掌握,就会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不至于出现雷同的爸爸。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如《在红色的三月中》一般是应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所举事例,无非“五子登科”,(扶瞎子,让位子,抱孩子,捡包子,推车子)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可采用本班,本校一群人在三月中的表现来突现中心;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六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即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立意,用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雪”为例,既可“赞雪”:由纷纷扬扬的雪花,联想到粉妆玉砌的世界;由冰天雪地,联想到孩子们打雪仗的欢乐;由厚厚的积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由雪天,联想到春天即将来临;由雪的洁白,进而联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洁白无暇,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亦可“贬雪”:以其洁白的外衣,来掩盖世间的污秽,揭露雪的虚伪;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以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揭露雪的残酷无情;以雪经不起阳光的照射,联想到没有气节的人。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由于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这样设计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抒情和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我们的文学入门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品德思想成长,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与家长十分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乏味枯燥,亟待获得有效的改革创新。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这时候的小学生具有极好的好奇心,并且十分活泼好动。由于难以抗拒自己爱玩的天性,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一般都不会过于沉静,通常也不会对语文这一门学科产生太大的学习兴趣。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小学生大都选择了思想转移,其注意力必然不在教师的讲课当中。而且相比较而言,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成长属于较慢的,需要从认字学词开始,而对于这些陌生学识的灌输,学生一开始还是十分乐于接受的,但是长期的重复使得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语文的教学效率也就因此而逐渐下降。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学生在下面听,一堂课就这样一气呵成地过去了。虽然不能对其给予完全地否定,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地缺乏教学活力,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被磨光,学习效率必然会逐步地降低。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与现有的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相违背,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思想得不到切实的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行舟的过程,而他们的语文思想就是风的方向,学习兴趣就是船桨,失去了风向的支持和船桨,这艘知识海洋上的小船又能够向前行进多远。

2.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思维无法获得有效培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处于底层的探索阶段,虽然新课改已经逐步地落实和深化,但是小学的很多教学科目都没有进行确切的方法改革,大都停留在原始的教学方法中。小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不知道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合适,对于它们的创新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亟待教育领域进行综合性地引导和指示。事实上,不同学校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的学习风气和行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创新应当是主动的,教师应该根据班内学生的行为风格制定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固本守元,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会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本质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 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程的起始点,并不是那么难,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得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爱好和想法,并从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和兴趣出发,规划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和教学思路,与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进行结合。教授新的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举一反三地引出旧的知识,来提醒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对于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接龙,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而在学习长篇故事课文的时候,可以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课文的串联,带领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在其中。

2. 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充满了疑问和不解,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尽量地创设一些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虽然未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学生对语文问题的兴趣,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嫦娥奔月》的时候,询问大家:“嫦娥为什么要奔向月亮呢?如果她不去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开展。

总而言之,时代的潮流涌动也唤醒了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太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改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敢于创新,创设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并从中培育健全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婷婷.民间小学语文读本对小学教材的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2016.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育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人才,如果继续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当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相脱节时就失去了知识的价值,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脱离生活、授课方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感情的空洞说教等,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努力才能根治的。

二、如何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僵硬、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各方面的能力却不高,这些都是由于教师没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语文渐渐失去兴趣,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约束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惰性加重,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开发受到阻碍,枯燥的教学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从授课方式上进行探究,寻找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这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大胆地改进才能完成。例如通过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说教的教学方式不能使晦涩的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导致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的,而且视觉冲击力能够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记忆。

三、如何避免教学与生活脱离

教学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凸显教育的意义,小学语文学习的很多知识都源于生活,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通常浅尝辄止,只为学生讲解知识的表面而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组词造句的时候,教师只是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水平,没有将这种能力延伸到日常生活的表达交流上去,导致学生写出一段流利的语句却不能在日常交流中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例如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置于近似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感受,通过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来记住所学知识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四、开展阅读教学

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将一篇文章进行分化肢解,让学生记忆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更加注重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然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丰富的作文素材,这种作文素材是通过平时的阅读不断积累,写作灵感也是在经过大量阅读之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时候其文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而且阅读理解能力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来培养的,这种能力考验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在分析文章结构和理清文章脉络时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不断锻炼自己,而且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通过阅读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拓展眼界,还能够使一个人的胸怀更加宽广。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展现出教育的魅力,应试教育仅仅强调学生的分数,没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加以重视,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能从教科书上寻找答案并没有联系实际生活,更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只凭自己的单纯记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没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问题,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的思维长期僵化,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现在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不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点,小学语文教学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还需要不断尝试才能完善,小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和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要经过仔细斟酌改进,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是经过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才不断完善起来的,所以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够完成。

参考文献:

祁瑞.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4(12).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受教学资源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低,教学配套设备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作文水平一直处于不太理想的状态,作文教学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文章客观分析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多维度探索了限制小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提出了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一、引言

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具有深远意义。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逻辑结构不清晰,立意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不平衡,应引起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

1.写作兴趣低。在作文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差,由于各学生语文基础、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极易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的情况。

2.存在套话现象。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写作知识和方法以死板的教学方式灌输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会在写作中照搬教师的框架和理论,使得写作缺少个性化的内容。

3.作文内容虚假。由于诸多小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写作资料积累习惯,通常会在实际写作中参考大量作文大全,使作文出现诸多雷同,影响了作文质量,难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时间少。从客观方面来讲,小升初的压力巨大,于是,小学生每天都在与教科书、辅导书、作业、习题甚至试卷打交道,而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从主观方面来说,很多小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在浪费时间。这大大降低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阅读条件受限。由于受到农村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图书室较小,里面的藏书较少,不能满足小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很多家长缺少给孩子创造阅读条件的意识,从来不支持孩子买课外书阅读,很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从未拥有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

3.教师缺乏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成绩当作学生的紧箍咒,争分夺秒地?o学生灌输知识,搞题海战术,根本舍不得抽出空余时间给学生读课外书,一点都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然而教师们根本没意识到: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三)教师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就目前的小学作文课堂来看,大部分教师会选择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即不给予学生任何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文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自由,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拓展,无法将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写作中。

2.作文教育理念受到限制。受到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过于强调作文主题的思想意识,而忽略了作文题材的典型性和创新性,如果过于强调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3.作文教学模式化情况严重。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若严格按照教师提出的写作模式,则会导致学生的写作格式、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出现类似的情况,完全忽视了学生作文写作生活化的需要。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弊端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观念的最大特点是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农村小学作文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使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能更好地抒发情感,表现现实生活,张扬个性等。

(二)教学方式的影响

当前的教学方式对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1.备课阶段。教师在备课时,难以兼顾到全体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与一部分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思维水平不一致,限制了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2.授课阶段。小学生作文教学弊端在授课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指导简单化,重视作前指导等;指导仅流于表面形式,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和贴近生活真实素材等方面较为薄弱。

3.作文评改反馈阶段。作文评改是一个再传授、再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疲于劳作,难以长时间保持耐心、细心和精心。而且教师评改的时间跨度较长,有时候学生的一篇习作要在教师手里停留一至两周才可以批改完毕,这样就导致了作文评改反馈的效果极其低下。

四、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低效问题的措施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全面发展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坚持表现生活原则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符合21世纪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表现生活简单而言,便是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写作中,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二)实现作文评价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相长

1.相互合作,自主批改。采用相邻的两位同学优带差进行交叉评改。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批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确保学困生能够开动脑筋,对所批改的作文进行评议,批改,下结论;二是锻炼优等生对语句的提炼和补充。

2.自评和自我反思。学生每写完一篇作文,建议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渗透其中,便于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

3.教师评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总结同学作文中的优缺点,然后在黑板上另行补充,再对照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这种评改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如此作文的缘由并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师的指导意图。

(三)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降低作文起始难度,要求1-4年级学生从写话、习作入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选题要贴近生活,《新语文写作》中明确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写作: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提出这三个写作阶段的目的在于确保小学生的成长能与其自身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发展相吻合。

2.采取多种作文训练方式。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形式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教材规定训练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表达需要,展开多形式、多类型的作文训练。

(1)情感作文。属于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作文训练,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在其他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作文经验建构过程。这种写作训练方式可增强学生的体验、观察效果,使其更好地将真实情感融入写作中。

(2)口头作文。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包括口头造句,扩展句子,复述课文,备稿演讲等。

(3)坚持写周记。激励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体裁、内容都不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的真情实感得以表达,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3.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鲁迅先生曾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写作即生活。因此,教??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写作时才会有真实的材料,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加强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里词典”和“心里图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五、结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写作通病,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做好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学习工作,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

【参考文献】

篇6: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中心学校 赵小彦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启蒙学科,是学生将来交流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它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形成独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学科。如何提高这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合理的方法,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学除了使学生达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作用。良好的语文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综合性人才。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改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谐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于放任,缺乏对教学领域内容重点、方法策略和相关规律的指导、提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和形式主义,有严重脱离文本、忽视双基的倾向;应试教育痕迹严重,部分语文教师普遍侧重应试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欣赏却普遍不够重视。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却明显下降了。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但是,由于受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认为一篇课文教学只要完成了这三步,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千篇 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在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应该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钻研精神。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这也是导致教育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着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代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必须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有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对教师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培养出祖国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很强,教师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要尽可能地创造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学习氛围,寓教于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同时,还应该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善于捕捉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语文的能力。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重视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自己巧妙地加工,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的影响,达到学生“以情促知”的效果。所谓互动,就是强调师生间的交流、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答,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因而课外师生的情感交流也必不可少。我认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最好能保持朋友的关系,首先,就是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上课时,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教师的身份,而下课后在与学生个人相处时不妨轻松点儿,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这样,在不经意的说说笑笑中,学生就会慢慢地把你当成一个大朋友,师生之间才能架起友谊的桥梁。孩子才会“亲其师”近而“信其道”。

新课标提出: “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内含。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篇7: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湖北郧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凌祖宏

[内容摘要]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和重读轻悟的现象。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有必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出合适的对策解决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未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思想已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取代,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主义的阅读教学,片面追求教育结果,以考试的分数论成败,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考试模式对课文进行讲解,把熟记、难写的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完全不涉及原文的情、意、道。有的教师甚至将课文编成考题,要求学生在不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考题。

(三)重内容理解,轻人文熏陶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__学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重于对阅读内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和机械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育,激不起爱美的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

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__“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__“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四)阅读缺乏体验性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我们研究发现单纯的介绍背景,告诉贝多芬的困苦往往不可以打动学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曾提到:“一切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现在学生大多生活宽裕,很少有经历过极度痛苦失望的时候,很多老师发现这一难题却没有十分可行的方式。他们深知缺乏体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距离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感。在这种情形下老师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处理,假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以迷路时忽然得到帮助来类比贝多芬遇见盲姑娘时的心态,将文章的深层内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随着生活阅历的渐渐增加,激起学生思考科学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爱科学、讲文明的良好品质。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的定位,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二)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地读,而是落实到每个学生潜心地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作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直至读出感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读书百遍了,其义也自见了。

(三)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有很大难度,范读很有必要。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则由几个人或全班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为了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线索或提纲,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捕捉关键词句,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则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文、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四)转变教师评价阅读教学的标准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不管学生会不会回答问题,老师都会说“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池,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有的重赏识轻批评、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的阅读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一个严谨、公正、科学、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总之,“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让教师静下心来教阅读,少一些浮华和形式,潜心会文,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2、《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从未真正的进行过朗读教学训练, 每节课40 分钟时间, 学生的朗读时间通常只有不到5 分钟。例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认识生字新词, 但是实际上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鼓掌示意停下来, 开始下面的内容, 朗读变成了一个过渡环节。

(二) 朗读目的不明确

朗读目的不明确。朗读时往往是分小组朗读, 分男女生读, 这个读完那个读, 看似气氛十分热闹, 但是这样的朗读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朗读之前教师没有朗读要求, 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朗读完了也没有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 并没有融入感情。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容易导致学生做事缺乏目的性, 心不在焉。

(三) 学生朗读的知识面比较窄, 仅限于课本

老师在讲桌前面一坐, 要么批阅学生的作业, 要么朗读教案, 要么看书, 总之, 从不管这么一班学生是否在认真的读书, 是否在认真地思考, 只要你在读书就行, 不管读啥都行, 不注意扩大同学们的知识点, 只要你自己读, 只要有声音就行, 这样的朗读教学能有效果吗。

(四) 朗读要么没有指导方法, 要么指导方法机械匮乏

一方面, 学生的朗读教学是需要老师的指导的, 没有老师指导的朗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如《再见了, 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在朗读这句话时, 学生们往往会读得快而高昂, 好像喊口号一样。在这个时候, 要先让学生们体验一下小金花当时内心的沉痛, 要读得缓慢而低沉, 每一声都要有感情, 富有感染力。或者有的时候学生把握不住轻重缓急, 或者分寸感比较差, 重的时候很重, 轻的时候又特别轻, 这样读出来很不协调。又或者在读排比句或长句时,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换气, 该在哪里停顿, 在我观察中, 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们读长句的时候常常上气不接下气, 有时还读成破句。还有学生在练习对话的时候, 他们平时自己说话的时候很流利, 但是在练习对话时读出来的语句会非常呆板, 读不出角色里面的感觉, 只是模拟角色里面的声音, 这就大大削减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 只注重朗读的形式不注重其效果

在我的观察中, 通常一节课会安排好几次朗读, 但是很多只是走一遍形式, 往往是读书声刚刚响起, 不到一两分钟, 就被教师示意停下来, 朗读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六) 老师在朗读教学这一方面缺乏开阔的视野

尤其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这一方面, 显得很是死板, 不会创新, 更有甚者, 别人说怎么教他就去模仿, 结果弄得朗读教学没有搞好, 学生叫苦连天, 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总是心不在焉的一遍又一遍的读书, 最终的效果什么也没有, 只是造成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 在朗读教学的道路上越走来越远。

二、策略

(一) 加强朗读教学的有趣性, 进而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

要达到这一点, 老师必须认真备好朗读课教案, 再也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去读, 无目标的去读, 更有甚者, 把朗读布置在课后去完成, 自习课上用来上语文课, 朗读教案应该注重怎样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才能让学生乐意去朗读, 自己想去朗读, 把朗读当成一种乐趣, 进而让学生千方百计地去认真朗读。我建议, 我们语文老师中午和晚上根本不用布置这么多的课文让学生抄写, 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去读课外书, 这样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的, 久而久之, 朗读一定会提高的。

(二) 教给学生恰当的朗读技巧

当然这个技巧, 不是像前面说的让学生去欺骗老师, 投机取巧, 而是教会学生针对不同的朗读类型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风格, 进而读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朗读效果, 而不是千篇一律, 让人觉得没有创意。

(三) 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在朗读前, 告知学生朗读要求, 要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读准字音。特别是在学生进行自主性朗读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全部学生都完整且用心朗读过, 而不是走过场。让学生在对课文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 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朗读时间, 让他们读出感情, 读出所表达的意境;其次, 在学生朗读完以后, 留部分时间用来评议, 通过评议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激励, 调节和诊断功能。那么时间从哪里来呢?精心设计问题, 让那些烦琐的“讲讲、问问、答答”以及那些没有实效性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总之,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需要我们学校和老师去努力, 多动头脑, 多学习, 多去创新, 灵活去处理, 而不是纸上谈兵, 死搬硬套, 既剥夺了学生读书的天赋, 又使得自己在朗读教学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没有造诣。

摘要:朗读是老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法宝, 是获取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学脱离了朗读, 则难以有效展开。然而, 当前我们的朗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对此, 本文对存在的这些朗读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若干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目的,朗读技巧

参考文献

[1]毛明月, 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

[2]张子静.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 .

[3]韦芳, 石柳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广西大化县、罗城县4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 (4) .

[4]陈贞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 2014 (1) .

篇9: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语文本身具有的最显著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的工具性;二是语文的人文性。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其重要性绝对不容许受到任何忽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语文教师更是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心全意来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服务,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1.语文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师生互相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与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师更重视的是小学生的分数,更重视分数高的学生,语文教师总是习惯性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强行加到小学生的身上来,并不能够从小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来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而是一味地沿用传统且熟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很少与学生沟通,很少真正深入了解小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导致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根本没有针对性,与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出入使得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来共同完成的双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主体,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被无限放大,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正视,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与改善,但是,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没有被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而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使得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是很高,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3.语文教师并不能够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很多的语文教师更多的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字词等等基础知识上面,当然,这些基础知识的确十分重要,但是还不足以让语文教师忽略掉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师却恰恰忽视了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课本来进行教学,更多的是让小学生采用背诵以及听写的方式,不注重学生的沉淀和阅读,在开展阅读教学中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讲解字、词、句、段落的大意以及总结文章主旨等等,而忽略了对小学生吟诵以及思考方面的引导。

二、如何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质疑与解疑的点拨中彰显自主性

要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就要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生探究是要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关键的是“问题”从何而来。是老师提供,还是由学生自主产生?我的观点是: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因为问题是从学生中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做起来往往就更主动,效率就更高些。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筛选,筛选出“共性”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快乐。

举例说明:在讲《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由题目质疑,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说了以后怎样呢?”这样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主导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危急”情景,在语言文字的体验与品味中,感受“刘少奇形象”,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2.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思想和情感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便倡导“文道统一”,这种理念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仍然适用,并且需要继续将其发扬光大。语文课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更不是刻板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文与道本身便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当中来抓住契机培养小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让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举例说明:教学《天鹅的故事》,要真切地感受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在教学第五自然段: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时,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从高处跌到地上的疼痛的感觉,进而体验:天鹅不是“跌”,是一次又一次地“沉重的一击”,那该是多么的疼痛难忍!有了这样的比较体验,天鹅的勇士形象就会立体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会像“贴标签”一样只是嘴上说说。体验,因为结合了学生的切身实际,所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一定会受到震撼,其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也就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确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但是相信随着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善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必然会提升到一个更加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康健 《新课程:小学》 - 201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高兴隆 .《新课程导学》 - 2015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张卓. 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 - 201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杨永佳. 《南北桥》 - 2016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贺鹰 .《教育》 - 2016浅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白银平川长征小学

王育

科学课做为科学领域的一大分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地理知识。从课程标准上看,通过科学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动植物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初步学会运用动植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常见的生物现象,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从教学方法上看,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课。实验课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是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各种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不重视科学实验教学,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实验而取之以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等现象。可以说科学实验仍然是小学科学实验中最薄弱也是最值得提升的一个领域。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科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1.科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科学实验的复杂性。

科学实验取材难。科学课实验不象语文课图文并茂,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高昂。也不像数学那样具有条理性,准确计算、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科学实验,有现成的试剂,有配套的仪器可供随时选择使用,而有的大多数实验材料取材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只能在实验前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或者购买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材料保存时间过长则会失去活性。比如:三年级叶的观察,上课前几天,我就跑了好多地方采集花叶和树叶,苹果树叶、梨树叶、桃树叶、柏树、松树叶、三角梅叶……但是上课时候这些树叶都不新鲜了,有的已经成了植物标本了。再如:五年级探索岩石的变化,探究河流对土壤的影响,这就增加了获取此类实验材料的难度。老师就会因此而放弃实验。有些实验材料连买都买不到,必须是教师自己去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去采集、再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开展实验。比如,三年级蜗牛身体的观察,提前准备好蜗牛,这些耗时的准备,尤其,在大城市的学校,这个过程对科任教师来说阻力太大,放弃实验就成了最简单的选择。有些实验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与季节不协调,也导致实验材料难以采集。

实验时间长。比如五年级上册《植物种子的发芽》实验,从种下黄豆到黄豆的发芽至少得一星期多。又如三年级实验《蚕卵里孵出新生命》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 观察和记录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而我们北方又没有蚕,这给我们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实验困难,对学生刺激性也不强。

2.人的惰性和功利性影响科学实验开展。

从教师的角度。目前教育体制下,有些学校、老师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科学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 虽然也被大多数老师认可,但从应试层面来看,科学识记性内容较多,不一定要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达到好效果,突击强化也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甚至于比实验得到的更全面更准确。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人又总是有惰性的,这两者加起来势必造成教师对开展科学实验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通常也只要求记忆实验现象要点和结论,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抹杀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个性思维,学习毫无创造性可言。这样的科学实验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体验不到科学的魅力。

从学生角度。科学实验步骤繁杂,对学生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而学生又缺乏平时的实验技能的练习,在科学实验中获得成就感比较困难。如在五年级《机械钟摆》中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每次一定要认真细心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再如五年级《造一艘小船》看看它在水中的沉浮。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教师指导,是绝对不可能熟练造一艘小船。加上学生受教师功利性教学影响,思想上也轻视科学实验,认为做与不做对自己成绩影响并不大。

二、解决的对策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所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从观念上改变对科学实验的认识是最重要的。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同组学生的分工合作,体会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通过亲历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体验实验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做为教师,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成立班级生物兴趣小组,以点带面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每班选出10名学生加 2 入兴趣小组,由课代表任组长。利用课余时间依次开展“调查学校周围的材料”、“测量校园温度”、“采集培养小动物 ”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科学实验室陈列的各种动植物标本,人体器官模型等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可以验证教师做过的演示实验、或补做实验课堂内失败的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科学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并服于生活。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要根据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科学。而在玩中学科学,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寓学于玩,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索、在玩中辨析、感悟、甚至创新。许多著名教育家也提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最贴近学习的内容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蕴含着创造,蕴含着科学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纯粹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比如:让学生自己从大自然中搜集观察树叶的种类及结构,并组织采集各种标本保留以备后用,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直接的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助手。当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探究活动设置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定的材料。此时,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放手让学生“玩”,学生必定会玩有所获、受益匪浅。提供材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是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反复的试验,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做充分的预测,进而为学生准备大量合适的材料。比如:我在五年级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这一课时,我提前一周时间在网上搜索了有关这节课大量的几十张图片,有火山喷发的瞬间图片,火山喷发后火红的岩浆流动的图片;地震的图片;还有地形、地貌的很多图片: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雪山、岩石、溶洞、沟壑、沙漠、绿地等;再有大江、大河、大海、峡谷等,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片,学生就观察得格外仔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们没有亲自去体验,自始至终都是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的感觉。3 这节课学生兴高采烈、情趣高昂、激动不已,学生在活泼、宽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真正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

上一篇:于优质课中反思下一篇:大学生的就业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