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2024-05-05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共8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金晓锋指导老师:王少非

摘要:小学课堂评价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课堂评价的概念,现今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堂评价;概念界定;问题分析;实施策略

小学课堂评价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过程的调控。而现今采用的评价标准、方法等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在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课堂评价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国内外课堂评价研究概况

纵观各国关于课堂评价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各国都在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各国教育工作者对课堂评价的相关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对象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美国教育评价出现了新的动向,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顾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他们认为“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看法,评价过程也只能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程。”这种评价思想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英国的学生评价研究认为:课堂评价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静态的一个个学生,而应该将学生的学习作为评价对象,从而凸显评价对学生实际学习的促进作用。[1]

(二)评价目的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评价学者威根斯首先提出“真实评价”这一概念,并渗透到评价改革研究的各个层面。其认为评价不是要求学生的答案符合惟一正确的标准,而是要看

学生能否在复杂的任务中,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结论;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监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使他们明确方向,改进不足。这方面的研究和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不少研究者提出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理念正好不谋而合。刘志军老师认为,当前发展性课程评价应确立三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使课程不断改进和提高的理念和面向多元的理念。赵明仁和王嘉毅两位先生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原则、学生中心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3] [2]

(三)评价运用及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教学及其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研究者们认识到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王北生先生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及时评价进行课堂调控。“及时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及时评价可使他们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自我调控,不断进取。” [4]也有教育研究者从教师语言艺术的角度专门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其中就有教师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也涉及了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如有人认为课堂上用好即兴评价,即调节性评价语,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积极作用。对问题答对了的学生,立即给予肯定,发现学得好的,及时加以评价。

二、课堂评价的概念

在《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一书中给出的“课堂评价”的定义为: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Thomas A.Angelo和K.Patricia Cross认为课堂评价是一种方法,它被设计用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程度。这种方法是学习者中心的,教师指导的,教师和学生彼此受益的,形成性的,与班级环境相关的,过程性的,紧紧扎根于实践的。陈娜在其论文中采用了上述有关课堂评价的定义,将课堂评价界定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实施的,也可以由学生之间甚至是自己来实施,用于收集学生各方面信息的过程性评价,以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张静在其论文中将课堂评价界定为: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即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所做的即时性的表扬和批评。

黄跃华和袁玉涛认为:课堂评价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主[6][5]

要是教师,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而课堂评价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课堂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即外部评价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来实施,重视鉴别、分等级、排队,而课堂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实施,有时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来实施(如自我评价)。

由此可见,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做出的一种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些评价方式组成;包含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关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即时性内部评价。[7]

三、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小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少教育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诸多教育研究者的看法,笔者将现今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归结为:

(一)评价功利而盲目

我国学生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受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从而使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杨雪在其论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功利。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评价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9] [8]

张静在其论文中表示: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但是有的教师对新课标把握不透,以至于盲目鼓励。其在日常评价过程中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敢批评,害怕对学生的批评有悖新课程理念。岂不知这些“中彩率”极高的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10]

(二)评价过于单一

滕玉英认为课堂评价存在的单一问题归纳为:课堂上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模式而造成的评价主体的单一;课堂上教学目标单一,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培养造成的评价内容的单一;教师过分重视鉴定甄别功能而忽视评价其他功能导致的评价功能的单一;课堂评价采用相对评价标准而忽视绝对评价标准、个体内差标准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单一。[11]

黄鑫把课堂评价存在的单一问题总结为:在评价功能上,学生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方法上简单量化,忽视质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主体上,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多主体评价。[12]

(三)评价多而无效。

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应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了评价的多样性,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降低了评价的效果。

[13]

四、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

对于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许多教育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对策。综合诸多教育研究者的看法,笔者将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总结为:

(一)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发展

关于评价的盲目性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D.1.Stufflbeenaj)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他把评价界定为“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针对性评价。

关于评价的功利性张虹认为:教学目标是动态生成的。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有鉴于此,教师对于评价不能完全按照己有的条条框框来限定学生,一则忽视学生的个性,二则不符合教学实质的要求。教师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15][14]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日益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中,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因学生个体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认识水平、认知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所以,承认差异、认可多元是当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设若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限定学生,必定会适得其反。[16]

曹利娟认为: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评价在方法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其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的方式以外,还可适当地运用实物评价,态势语评价(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使课堂显得异彩纷呈。最后,课堂教学应视作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定向等多种功能,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使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新的成长。[17]

(三)重视评价的整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已逐步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已努力进行着各种尝试,但有时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把握不同类型评价的特点,并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恰当地运用评价,使各种类型的评价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共同发挥评价的整体功能。

[18]

注释: [1]王凯.英国学生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9-23.[3]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科学院,2002:1-3.[4]王北生.教师的教学情感及心理状态的把握艺术[J].普教研究,1994,(1):46-48.[5]陈娜.高一物理课堂即时评价行为转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7.[6]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2-3.[7]黄跃华,袁玉涛.建构主义观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N].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49-50.[8]黄鑫.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7-8.[9]杨雪.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5):10-11.[10]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15-16.[11]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4-5.[12]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5-9.[13]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16-17.[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15]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22.[16]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22.[17]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39-46.[18]唐玲.妙语点评精准高效[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7-8.参考文献:

[1]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2]张广才.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3]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Icy Lee,David Coniam.Introduc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for EFL writing in an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xamination-driven system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5] Lambert W.T.Schuwirth,Cees P.M.Van der Vleuten.Programmatic assessment: From assessment of learning to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Medical Teacher,2011.

篇2: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导引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问题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与导答,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

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而问题是教师事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的提问容易造成问题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很少得到教师真正关注和重视,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进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师提问多,导答少

以问题来组织教学是很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如有位教师上《生命生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课堂上大大小小一共提出了45个问题,而很多问题只是教师提出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回答,特别是一些重点问题,教师只是提出来,而如何回答教师引导很少,学生也很迷惑。

(三)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针对性少

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提问。课堂上,教师提问随意性大,看到什么就问什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些问题偏离课文内容,有些问题层次不分,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回答。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工作’一词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见过周总理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完课文,教师小结时再提问:“谁来说说《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40分钟,学生在回答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中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了。这无疑是受到教师随意提问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提问随便,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没有思考所提问题的价值,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四)教师逼问多,追问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提问来达到。有时为了得到答案,教师不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而是采用逼问方式,逼学生说出答案。如有位教师教学《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他将“迎客、相见、接待、联欢”那四段表达的思想感情分别概括为“热情、深情、盛情、激情”。教“接待”那一段的时候,教师提问:“这段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本段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拼命地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上靠拢。谁知学生并不领情,说了很多带“情”字的词语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盛情”这个词儿,老师面带怒色,冷冷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是怎么学习的?”于是老师说:“同学们想一想,比‘深情’还深的情是什么‘情’”?这一下,课堂里出现了“冷场”现象,学生再也回答不上来了。多嘴的学生只好在下面悄悄地说:“那就是‘爱情’了。”

(五)学生参与面不广

教师提问面对优生,很少提问差生;提问面向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学生参与面不广。

以上种种问题,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解决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鼓励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外,还得讲究提问的策略。铁匠打铁诀窍有三:一是切准“火候”,趁热打铁;二是切准“打点”,锤锤到位;三是切准“力度”,大锤成型,小锤修饰。课堂提问也是如此。

1.切准“问时”,问在当问处。滞后提问,学生兴致已过,燃起的求知欲望已经消失,再关键的提问也难以形成精彩。前置提问,时机不够成熟,学生对问题不够敏感,应对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容易导致课堂沉闷。前置或滞后提问都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推进学生向深度对话、思考的动力。时效是实效的前提。如同样是为了教学《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屋外寒风呼啸,惊涛骇浪,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一位教师在讲读伊始就将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内容上。另一位教师在讲读结束时将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回答不仅包括了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内容上,而且还包括了家庭中夫妇心心相印,穷人间相互体贴关怀等更深一层的内容。两位教师的提问,问点一致,问法相同,可发问的时机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后者效果明显比前者好。这是因为这个问题覆盖全篇课文,学生在讲读初始,仅仅获得的课文开头部分的知识,当然不会完满回答这个问题。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效果就不大。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上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该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问或追问。

2.切准“问点”,问在关键处。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应该选择问点,优化问点,问在关键处。这里的关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虑文本学习的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二是考虑学生学习状况的关键处。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关键处提问,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问点,即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点”上提问。这个“点”是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如教学《惊弓之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了启发学生认识更羸正确的推断得力于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得力于细致的观察,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拉弓,不搭箭,更羸就能把天空的大雁射下来,你们信吗?”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对更羸的语言和行动产生怀疑,并在心理失衡的驱动下主动地去阅读课文,解除自己心理上的疑惑,进而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认识教材中更羸观察、判断和推理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文本整体入手,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思维,设计统领全篇的问题,从而提纲挈领、牵一发动全身。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关键是问什么问题,是否问到点子上。

3.切准“问度”,问在适中处。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思想。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心理水平,而且要充分考虑经过努力,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一味顺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超越学生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反复思考,仍然不得其解,便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或灰心丧气,失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简单,学生无须动脑便能轻松脱口回答,那又等于白费了时间,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认识的发展都无益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把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心理不平衡,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努力去实现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的重新组合,进而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教学《一个苹果》(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阅读材料),同样是想让学生体会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我们一次吃完一个大苹果不在话下吧?可整整七天没有喝过一口水的八个志愿军战士吃一个苹果,在转完一圈后,却还剩下大半个,这说明了什么?”另一个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什么叫深情厚谊?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得出战友间的深情厚谊?”两相对比,前者比后者更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引起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关于问题设计的难度,可以参照教育测量中的难度公式。H=P/W,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表示回答问题通过的人数,难度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1,全体学生都能回答,提这种问题就没有必要了;若难度接近0,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说明它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相差甚远。提问的难度一般控制在0.3至0.8之间,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答问题。所以,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把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有的教师提出,复习旧知识时,应问在后进生易获成功处;传授新知识时,应问在知识迁移处;巩固练习时,应问在后进生易错处。还有的教师提出,课堂提问应注意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这些都不失为掌握提问分寸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4.注意对象,讲究问“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见解”的创新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等生,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四、五种主要用来提问优等生。

(二)讲究导答的艺术

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还应着重分析学生的反应,包括分析学生能不能回答,回答是否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难表情等。如果学生面有难色甚至惊慌失措,说明他们准备不足,教师应该变换话题或者降低问题的难度;如果学生顺利回答,教师可以对问题作适当的延伸或拓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更多情况下,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次到位,甚至偏离问题的方向,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启发诱导。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已知,以旧引新。为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受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旧引新,引导回答。有一篇写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文章《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提问:“小张衡听爷爷说,北斗星总是围绕北极星转,他为了证实爷爷说的话,一夜没睡好觉,几次起来看星星。如果他不去睡觉,一直观察不是更能表现他的刻苦精神吗?”这个问题截取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引起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有的说:“一直站着看,脖子会酸,膀子会难受,腿也会软,那样实在太累了。”有的则反驳说:“课文中说张衡刻苦钻研天文,他不会怕酸怕累的。”这两种回答都不准确,因为他们都只是孤立地思考,没有联系有关的知识背景。看准了这一点,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学过的有关知识:北斗星转动很慢,它围绕北极星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联系这一知识,学生恍然大悟:长时间不停地观察反而不容易看出北斗星的移动,所以张衡才一夜起来观察几次,可见张衡不仅刻苦而且聪明。

2.举例类比,启发思路。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提问:“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哪些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回答,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例举第一件事:鲁迅和我谈《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其余则由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学生照着教师的提示,顺利作答。

3.分解问题,降低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容量过大,难度太高,超过学生思维的实际水平,学生苦苦思索也不能正确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降低思考的难度。在教学《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讲了闰土的外貌描写后,向学生提问:“这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学生都没有举手,教师马上反应,将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2)“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习惯的穿着)(3)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4.回扣原文,启发回答。学生回答偏离了方向,甚至完全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扣原文,从切入问题的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一篇写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问学生:“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这个问题概括性强,学生回答有点难度。不少学生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十分固执的人。”这样回答显然偏离方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扣原文,让学生再次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的真正含义,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人。

5.补充追问,由表及里。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追问。有些问题学生表面上回答完了,但并没有真正领会问题的实质,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追问,引导他们由表及里地理解问题。在教学《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提问:“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学生的回答尽管是正确的,但还不能深入教材内容,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对方’指的是谁?”(清朝政府)“帝国主义者抓住了清朝政府的什么弱点?”(既无自己的工程师,又缺乏技术力量)“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答应什么要求?”(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交给他们)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顺利地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和缺乏技术力量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拥有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要求。

篇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一、评价观念———重问题, 轻学生

表现: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围绕着一些问题展开,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提高的过程。但有些老师总是把一堂课的焦点放在为文本设计的问题上, 把解答问题当做一堂课的终点, 把问题解答的“对错”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 学生往往会被冷落甚至不断地被否定;而老师为了解决“重要问题”, 会百折不挠地“拷问”学生, 结果问得自己身心疲惫, 问得学生云里雾里。教师在课堂中, 忙于“拷问”,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参与的程度、新颖的学习方法,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视若无睹。

对策:教师应始终“以人为本”, 牢记“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为了文本问题的解决。评价只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才是有“实效”的, 否则, 评价将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

二、评价方式———重单一, 轻多元

表现:语文课堂本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意味着课堂即时评价的对象、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如今, 不少课堂即时评价的实际情形却是:即时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 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 以致让人感觉“为评价而评价”;课堂即时评价以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主, 生生之间, 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

对策:有经验的老师能自然而然地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 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 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 巧妙应对, 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尤其是体态语如果使用得当, 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课堂推向高潮。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一片美的叶子》时,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很多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及对“位置”的独特见解。其中一个孩子发出这样的心声:“家把爸爸、妈妈、孩子连为一个整体, 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 他们都不愿意要我, 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我……我很难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 孙老师走近了这个女孩子, 把她抱起来, 感情那么真挚、执着、轻柔, 眼神那么专注、温柔, 没有隐藏, 也没有炫耀, 但却充满了爱, 那爱弥漫在整个教室里:“孩子, 老师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 叫珍珠贝。这种贝类, 如果有沙或坏的东西跑进里面时, 它会把它们包起来———用温柔的态度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与困难, 这样, 我们的内心就会生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全班热烈鼓掌) 孙老师巧妙地把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相结合, 让即时评价焕发生命的活力。

即时评价,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 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 调动其参与性。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 还有学生, 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 还建立在生生之间, 组群之间。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科学性,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三、评价语言———重随性, 轻巧妙

表现:评价语言单调含糊。不少教师, 在评价学生时, 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 习惯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嗯, 请坐”等语言。这是由于教师语言单调乏味, 评价意识淡薄, 有时想对学生评价, 但又不知如何去评, 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对策:在清晰准确的基础上, 再追求形象化、风趣幽默。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古诗《草》的复习巩固环节中, 于老师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会儿变成妈妈, 说“我的女儿真能干, 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一会儿变成哥哥, 说“还是弟弟记性好, 谢谢你”, 一会儿又变成奶奶, 说“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把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即时评价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 尽显幽默本质。

教师应有意识地学习即时评价技巧, 时刻关注学生, 做到“心中有学生”, 课堂即时评价就能引来芬芳的春天。

四、评价标准———重优生, 轻弱势群体

表现:课堂上, 教师即时评价常常无意中就以优等生为中心定势, 以优等生的思维水平为标准去衡量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表扬有加, 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对差生的回答显得焦急, 甚至一不小心就流露出失望。而对于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老师很少有评价。

篇4: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即时评价;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普及和深入,在要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时,即时评价是一种较为灵动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仍存在评价比较单一,忽视科学性;评价语言缺乏情感交流;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公平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即时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作用。笔者主要结合语文教学中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旨在抛砖引玉,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尽上绵薄之力。

一、实现即时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小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特别是来自于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的即时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教师的即时评价能够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进行即时评价时,评价较为单一,常常使用“很好”“不错”等积极性语言、字眼,如此以往下去,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解,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厌恶等情绪。因此,对于即时评价应当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于课堂表现良好、进步较为突出的学生应当给予积极性的肯定,反之亦然。

二、积累评价用语,融入情感元素

教学目标由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构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因此,即时评价不仅只是针对于学生所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时,将其视为情感交流的过程,使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融入真实情感,运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评价用语。另外,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抗压能力不强等现状,老师在即时评价时,应尽可能地使用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的评价用语。切忌为了过分追求评价所带来的权威性,而采用死板、严肃的评价语言。

参考文献:

篇5: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调研 报 告

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十余年,在近五年中,我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感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也是面面俱到,不能不说教师队伍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得到飞速地发展,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教师基本上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首先,不少教师仍在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侧重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以师者的种种威压,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实施着填鸭式的教学,这不但抑制着学生的思维,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质疑,个别老师为按部就班地照教案进行,总是武断地制止学生:“你不会动脑筋吗?你不会自己想想?”或是“下课在讨论你的问题!”给打发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高年级中的段落概括,常常死扣教参做标准答案,对于段意,也只是照抄现成,基本没有引导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甚至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句概括。

其次是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是应该由教师来决定,不考虑或忽视学情,学生-1-

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活动,教代替了学。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思维僵化,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些教师还是只重视教师“教的一面,却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造成了质量不高的局面。

二、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固然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一些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虽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现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中重工具而轻人文。如:着重讲字的笔画、结构和词义,段意等,而忽视其运用。考试中出现了字的笔顺,而且要学生不能写错顺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笔顺本身也有争议。这主要表现在对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比如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学生正在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试考条文,学生背是背会了,但却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

三、教学方法落后僵化

一是教案为主宰教学: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按照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决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学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赶着学生往指定的步骤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算达到,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点在青年教师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奇制胜。这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二是以统一为标准的一致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强调

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作为授课的标准,这就导致超过一般水平的学生感到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出现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发展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十分吃力,产生失败和无助感。这种状况的存在,难以实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标。而在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比较常见,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实施创新教学,以改变当前质量不高的现状: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性语文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

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在平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伊始的导入阶段,许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倡导质疑问难,展开热烈的讨论等等。这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建立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

三、改革备课内容: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找出的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

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例如语文《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根据学生实际,下限目标定为“能查阅工具书知道„神机妙算‟的含义”;发展目标定为“能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出„神机妙算‟的含义”;上限目标定为“在理解„神机妙算‟的基础自己创设情景运用这个词。”当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教育方式是创新性语文教育一个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改革最推崇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改变了过去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互相问答的三项交流方式。这种综合交流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篇6: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吕莉莉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基本态度、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的发展其实就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其中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如果离开知识这个基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在数学活动中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做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主动去获取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了足够的体验和收获,使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逐渐爱上学习。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 有效性教学 问题及对策

一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

根据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曾论述的教学思想核心:“所谓求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儿童能想的让他自己去想,儿童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教师指导的中心乃在于:引起并激化儿童内部的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借以调动儿童对教材展开主的能动的自我活动。本学段教学内容的特点是课本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但是由本学段引出的问题却很多,且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课文内容贴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与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结合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心理特点,以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二 教学程序设计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个人借助拼音阅读课文——小组探讨较难的字词——讨论归纳课文内容——教师讲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总结——布置作业

三 教学程序实施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心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只是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妈妈与奶奶是如何相处的,却不能通过妈妈的行为举止启发到孩子也应该去学会体贴和孝敬老人,《棉鞋的阳光》正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它通过母亲的行为还感染孩子,让孩子也学会去爱老人。

(二)个人借助拼音阅读课文 皮亚杰说过:“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生字,教师可以将学生认为较难的生字生词写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三)小组探讨较难的字词

维果斯基认为:“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不仅有行为和行为的影响,思想和思想的交流,而且会产生新的行为,新的思想。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已经书写的较难的生字生词进行讨论,读音,字形,结构,字义或近义词,反义词,造句都可以作为学生小组合作的讨论内容。这样也许A学生不会的字词通过B、C、D等同学的模仿,可以达到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讨论归纳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因此竞争、合作、讨论都成为他们喜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无需教师提示,小组间自动展开竞争。10分钟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或是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归类,筛选,得出最终结果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成果被老师认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由此激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期间,教师也要示意让学生体会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体的智慧胜过个人的力量,要竞争更要合作的道理。

(五)教师讲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总结

成就感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而适度的焦虑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也更敏捷,因此,无论各小组前面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都异常关注讨论结果成败的原因。允许学生在前面理解内容正确的一项中选一条,再利用各小组间个体的差异,来体现集体的优势互补效应,教师针对学生的新发现即使给予提问,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结果,得出最后的答案,再由学生代表评价学生解释的合理性,教师只在学生需要时给及启示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效教学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使学生在离开教师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学生小议从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之后,教师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做小结,而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最终给出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学习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六)布置作业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堂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创新,因此教材不应只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还应该是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凭借。

四 有效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一)合理调控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时间的有效操作

1、上课预备铃声响,各任课教师应及时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用具,确保在正式上课之前到达教师,不能以任何的理由迟到。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程度和接受、掌握得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妥善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时间,不提无效的问题,做无效的教学事情,拖延课堂教学时间。

3、精心设计安排课堂练习作业,杜绝“拿来主义”,随意编印题目,每次都要先于学生做过,保证在下课铃声前准时结束课程。

(二)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执教能力,“亲其师而信其道”

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既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也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行动反思,重点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切实符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教师要学会培养高尚的人格。我认为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高的人。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很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排斥,不愿意上他的课。

其次,走进文本、潜心会文是首要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第三,注意教学的组织,环节的安排,方法的运用等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

第五,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原有水平我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巧、活。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不是非做不可的,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坚决不做。做到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同样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是不得不为苦于交差的被动式劳动。在课堂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形式,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原有水平我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巧、活。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不是非做不可的,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坚决不做。做到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同样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是不得不为苦于交差的被动式劳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现实的课堂,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即使不能够做到最好,但我们可以做到更好。以上是我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参考文献]:

篇7: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检测报告表

成果(或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研制单位乐至县中和场镇金钟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检测单 位乐 至 县 教 育 局

检测完成日期2009年9月28日

篇8: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课堂评价,现状,策略

新课标犹如一股清泉, 注入每个教师的心田, 促使每一位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新课标的一些评价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课堂上师生关系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改观, 变得日益平等和谐;课堂评价方式、内容也逐渐多样化, 可是在探索过程中, 很多老师难免会出现诸多困惑。

一、现阶段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 盲目喝彩, 赞扬贬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积极践行以鼓励和正面表扬为主的课堂评价方式。然而, 也有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新课标的精神, 矫枉过正, 一味称赞, 完全不看对象、不分情境。不可否认,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的语文教师已逐步树立起了教学的民主意识。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出现了不论优劣、对错。一堂课上老师对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发言, 不断地重复着“太棒了”、“棒极了”这样类似的、雷同的评价语言达24次, 发生在15位学生身上。这样刻板、枯燥的评价,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但不能得到提高, 就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泯灭。

(二) 注重目标, 忽略过程

新课标注重对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 教师们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的确是煞费苦心, 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重点突出, 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以求能完满地达到既定目标。有些教师不禁被自己较为完美的设计所束缚,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一发现学生的发言有偏离教学方案的倾向, 便立即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来, 以使教学按原计划有序地进行。殊不知在这“拉拉拽拽”的过程中, 师生都成了完成教案的工具。教师在力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全面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 却忽视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捞月亮》时问“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学生说到猴子“不好”时, 老师高兴地评价“对, 小猴子不好, 遇到事情不爱动脑筋, 我们可不能像它们一样。”当学生说到猴子“好”时, 老师立刻生气地说“再读读课文, 好好想想”, 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

试想一下, 小猴子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值得肯定吗?这位老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灵性, 长此以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何谈起呢?这种现象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 当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 教师或沉默不语, 或巧妙地打断学生。只有当学生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 教师才大加赞扬, 就此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这种过于注重既定目标达成的评价, 往往会造成课堂上师生的自我迷失, 对教学是十分有害的。

(三) 语言含糊, 是非不明

现象一:课堂上, 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的时候, 教师都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

现象二:学生答问时, 常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或者是教师教学预设中没有涉及的。这时, 教师不能立即作出判断, 常常会急中生智, 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 然后含含糊糊地问一句:“懂了吗?”学生也懵懵懂懂地点点头, 然后就不了了之。

现象三: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 或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 教师一般都置之不理, 直接喊另一个学生回答, 通过对后者的肯定来回避对前者的直接评价。

教师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准确性, 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启发呢?“你读得真棒”这种模糊的评价语言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行。对于学生‘究竟哪里读得好, 哪里读得不好, 怎样改进, 却缺乏具体的、微观的评价和指导。结果, 你好、我好、大家好, 学生弄得反而模糊不清, 是非不明。到底听谁的?到底哪种回答最佳?教师没有明确, 这种评价态度暧昧、是非不明, 并非出自真心的赏识和鼓励, 反而更暴露了学生的工具地位。

(四) 评价及时, 不留余地

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地给予评价。在多数情况下, 这种即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但教师权威性的评价, 常常是“盖棺定论”、“一锤定音”。例如, 有位教师在教生字“贵”字时, 找了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记住“贵”字的。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贵, 上面是虫”老师急忙制止, 转向全班同学问:“‘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全班学生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学生:“‘贵’:中一贝, 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难怪他坐下后还在嘀咕:“贵, 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本案例的突出特点是教师没有尊重学生, 没有认真倾听学生, 评价得太快,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一) 用心地倾听, 点拨学生的思维

教师经常因为没有认真听学生回答, 因而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只能敷衍了事, 往往因此错过了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 教师的课堂倾听很重要。

小学生思维活跃, 各种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见解随时都会冒出来, 这就特别要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不仅听懂学生的言语, 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 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情境下, 孩子们就乐于将自己的感悟、体会、理解与老师分享。

(二) 有针对性的评价,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而不同的学生发展潜能是各不一样的, 兴趣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潜力大一些, 有的潜力小一些;有的在这方面见长, 有的在那方面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所谓的“针对性”是指评价学生的发言一定要清楚、具体, 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让学生无所适从。有针对性的评价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时目的明确, 兴趣浓厚,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上一篇:XX县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制度下一篇:2022小学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