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的调查报告

2024-04-07

大学生的就业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大学生的就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势的调查

化学化工学院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学号姓名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大学生就业有难度,但是国家的人才缺口也是非常大的。据统计,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50万,而社会新增就业机会有大概900万,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难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于2011年4月份对我所在的徐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使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当前就业实际形势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调查目标:1.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和当前实际就业形势

2.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调查方法:被调查的学生为徐州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差别也很大,选择外资企业的占调查人数的28.2%,选择合资企业的占13.8%,选择事业单位的占13.7%,选择国有企业的占13.6%,选择党政机关的占6.3%;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0.25%、北京29.56%、深圳11.56%、广州7.85%、大连5.01%。

2.大学生就业态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态度不够端正,不能了解择业对其以后生活有何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找工作甘当啃老族。现在许多学生,以为自己拿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不愁没有好工作,但是事实证明,找不到工作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数不胜数。所以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优势和对自己有过高期望的情绪,但是社会竞争是残酷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是全方面的,而且对于那些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们来说既没有实际工作经

验也没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薪高职往往不会垂青于他们愿意接纳他们的往往都是一些低薪低职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职务我们骄傲的名牌大学生们却常常不屑一顾的。反过来却不停的抱怨找不到好工作,怀才不遇。

3.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这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并不是定终身。

4.学校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的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有96.3%的学生看到或听到学校有安排就业指导方面地讲座,但只有40.5%的学生真正参加过此类讲座。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但从一个方面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国家方面: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另外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大学生自身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此次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就业态度与就业方向都在不断地改变,总体来讲现在的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篇2:大学生的就业的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

调查的调查报告

姓名:温文达学号:12090323班级:09国贸3班完成日期:2011.8.18

指导教师:周耕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一.调查题目: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下,当代的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方式和就业的观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调查对象:广州市的大学毕业生。

四.调查方式:随即问卷调查,在广州大学门前和市中心随即发放对调查对象问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3份,回收率93%。在对这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

五.正文部分: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就业指导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阴影,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4.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根据调查我省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因此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确立清晰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分目标分阶段地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低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学会规划自己大学的生活;高年级以职业能力、求职技能与常识为主线,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强化能力训

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要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篇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1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此次选择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共回收调查问卷123 389份,在挑选出无效问卷后,得到117 382份有效问卷,样本在各个变量的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1.2调研问卷

此次调查以2015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为基准,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对就业、薪酬等方面的满意程度。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就业意向、理想的就业地区等等。第四部分为自主创业,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是否有创业意愿,对各项创业政策是否了解等信息。

1.3调查结果分析

在对此次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A.毕业生起薪差距较大

此次研究主要是对离校大学生的就业起薪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毕业生的起薪差距比较大,这一状况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结构层次、选择范围等多个方面。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起薪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从性别上来看,男生的起薪一般比女生高一些,以4 000元为基准,女生起薪在4 000元及以下的比例要比男生高,而男生起薪在4 000元以上的比例要比女生高得多;从学历上来看,学历层次不同的毕业生在起薪上的差别也非常显著,在3 000元及以下的区间内,专科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而随着学历的提升,比例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本科生的起薪一般在4 000元及以下这一区间内,硕士和博士生的起薪范围在3 000元及以下的非常少,而在7 000元及以上的区间则比较多。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实际薪酬水平与学历程度有着紧密联系,一般来说,学历越高,起薪水平也就越高。

B.招聘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毕业生的求职渠道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校园网站招聘会等渠道,再就是通过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来求职,还有毕业生通过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等方式求职,但这类毕业生相对较少。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来源比较多元化。

2政策建议

2.1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任务作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当前经济形势日益变化,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加,高素质人才成为各个领域争先抢夺的目标。大学生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储备力量,其就业难题始终摆在他们面前,虽然在国家采取了多种举措之后,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一定的提升,就业去向也相对稳定了很多,但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改革方向,勇于创新,始终坚持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以此来不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促进毕业生能够充分得到就业并且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

2.2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

紧紧的将大学生就业与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促进毕业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业,这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氛围也会得到极大改观,其实在大学毕业生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有自主创业意愿,打算毕业之后进行创业的比例非常高。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我国各大高校要及时做出教育教学调整,加强教师素质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再者,各大高校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相关的创业政策,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利用信息化平台来宣传创业政策,这样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这样一来创业政策才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将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才能够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大学生的就业率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现如今很多企业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素养水平作为留人与选拔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非常必要,不断加强对学生专业岗位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探索出一种适应全新企业化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发展,调查报告,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视阈中的政府职能转变[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2010.

[2]杨艳霞.关于陶行知社会与个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调查报告[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2010.

[3]张传玖.“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课题工作报告[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

篇4: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38—02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素质模型,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指标的选取

1.指标选取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对于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调研,考虑到调查中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标的选取必须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遵循实用性原则。(2)定量化原则。对素质的评价我们采用对比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调查问卷,打分评价必须运用量表将指标定量化,用数字来分析问题。(3)全面性原则。大学生就业素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真实反映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就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大学生在应聘时所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指标的构架。根据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的原则,选择下列相应指标,用图示反映如下:

三、调查方式与取样

本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素质,从大学生、研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三个不同的群体着手调查。发出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其中有效问卷672份(大学生男性240份,女性225份,研究生105份,人力资源管理者102份),占发出问卷的89.6%,占回收问卷的92.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项的处理

1.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视程度的分析。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考察的重点,心理素质其次,身体素质关注的最少,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究生对企业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期望过高,在他们看来,企业需要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研究生所期望的大学生的水平与企业所培养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

(1)大学生、研究生、企业注重综合素质,其比例都相当高,相差无几,足可见综合素质的重要程度。(2)有22.55%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仅有18.28%、11.9%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3)身体素质:在就业素质中,大学生比研究生、企业更看重身体素质。

2.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专业知识和知识机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外语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关注最少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专业知识,高于企业实际的7个百分点,高于大学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研究方向的细化使他们对专业方向十分敏感。(2)知识结构:在专业素质中,企业和研究生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这与大学生的33.44%的认同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在专业素质考核失败的因素之一。(3)外语应用水平:在专业素质中,有16.67%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大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而研究生和企业实际的重视比例则相对少的多,可见外语水平在大学生和企业心中的差距。(4)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相对研究生来说更重视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的一致性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3.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表。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不难看出,就心理素质而言,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而情绪的控制能力关注不多。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责任心作为接任一份工作所不可或却的因子,三个层次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中的工作责任心。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大学生现行的工作责任心的预期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去提高。(2)有32.35%的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感,分别高出大学生、研究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可见,现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3)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中企业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出入,这在第5点的分析中可以体现。(4)情绪控制能力:在心理素质中,有15.69%的企業更重视情绪控制能力,而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少些,这需要大学生进一步去加强。(5)从横向对比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重视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和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工作责任心和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这两个心理素质,两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4.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就综合素质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而其余三项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未呈现规律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际操作能力中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当,高出研究生认为的7个百分点,可见,研究生对企业的此能力预见不高。(2)大学生对思维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研究生的关注度。(3)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实践经历,而现实中只有8.33%的企业重视实践经历,可见,企业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真实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在校的情况,实践经历不足,一般的企业会给些必要的培训,使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的岗位。(4)有20.1%的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有将近12%的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欠缺,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5)有13.73%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相对低一些,可见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改进。(6)大学生、企业、研究生对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实践经历等关注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整体相当,但就企业需求的社交能力而言,大学生与之不同,足可反映当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范围有限,导致对社交能力认知度不高,需要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交能力,积极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等,从而将企业所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重点培养,并结合加强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篇5:大学生的就业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我市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市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4.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3.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树立基层意识,创业意识和奋斗意识,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把握自身特点,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学会捕捉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篇6: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一)调查的对象与范围。本次调查覆盖了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等三个学院大三年级与大四年级的学生。我们按照各个学院总人数的比例从其中随意抽取同比例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小组同学共同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并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毕业后的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心态”、“就业去向”、“就业因素”、“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政策”等七个方面展开,设计了15个选择题。

(四)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4月19日至204月22日进行。从最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回收率达到85%以上,没有无效问卷,故本次调查结果真实可信,调查分析以调查结果为基础进行分析。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毕业后的选择。根据本次调查,有17%的同学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58%的大学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部分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另外还有较少数的大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由此可见,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继续学业,所以,对于选择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会减少一部分竞争对手;对于各就业单位来说,可供选择的应届大学生人数也减少了。

(二)就业准备。从本次调查来看,有90%的大学生在大四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了,其中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资讯的占26%,从大二开始关注的占28%,从大三开始关注的占37%。可见,在就业准备上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有: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网上投简历,父母朋友的介绍。其中,人才招聘市场与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最主要的方式。这表明学生能开拓多种渠道求职,另网上求职的方式也开始为学生所接受。在调查中有的学生提出应提高校园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另外我们对找工作时同学愿意为就业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所做的金钱投资也进行了调查,其中愿意投入500~1000元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45%。有13%的人不愿意为其投入过多的资金,17%的人愿意投入500元以下,还有25%的人愿意花费1000元以上为找工作做准备。这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找工作前先武装自己,这样做会给同学增加成功的机会。

(三)就业心态。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有52%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有信心,3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另外还有8%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5%的同学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说明,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过半的大学生还是有信心的,然而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失去信心的同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在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上,6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一份与专业有关联性但不一定对口的工作,有13%的大学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还有14%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工作,有7%的同学也愿意选择工作性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选择专业与工作性质有关的比例最高,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学以致用”的工作认识。

(四)就业去向。关于就业单位的意向,除学校、科研设计单位只有少数人(不到10%)愿意考虑外,其它就业单位都被大学生所接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或私人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均有超过17%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可见,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就业行业意向相对分散,已明显呈多元化趋势,这也相对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路子。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有21%的大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有将近30%的大学生选择在上大学的地方即太原就业,另外还有34%的大学生选择在其他大众城市就业。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会避开竞争压力过大的经济发达地区转而选择中等水平的城市,还有部分大学生想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建立的人脉关系而选择留在太原工作。

(五)就业因素。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考虑最多的两个因素是经济收入与个人发展机会,它们分别占到37%和32%的比重。此外大学生考虑的因素还有工作地点(占15%的比例)、工作单位性质(占9%的比例)。但是考虑专业对口的人数不到5%。由此可见,个人的收入与利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工作的选择。另外大学生在应聘时最看重企业的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占40%),有37%的大学生看中个人的发展空间,16%的人看重薪水的高低,13%的人看重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只有不到5%的人看中的是公司的名气。这说明大学生看待企业已经不仅仅是看企业的外在而更加注重企业的内在发展了。

(六)就业薪酬期望值。对于将来就业薪酬的期望值,800~1000元的占4%,~3000元的占56%,3000~4000元的占26%,4000元以上的占14%。而且大学生对薪酬标准的考虑是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因素确定的:第一,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占45%);第二,用人单位的实力(占29%);第三,人才市场的行情(占26%)。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这与太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是比较相符的,而且大学生对薪酬也可以依据企业状况市场行情等因素综合考虑。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薪金要求已趋于理性化,能开始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以提高应聘工作的成功率。

(七)就业政策。关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着有不到4%的大学生非常了解,24%的大学生比较了解,57%的大学生不太了解,6%的大学生不了解。这就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家级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关心,而且学校等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很多作用。

三、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自我定位较准确,就业态度务实,就业选择趋于理性,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过分悲观,就业态度相对被动,或者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其一,从资源稀缺性角度考虑,大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我们知道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从我们对未来无限的欲望来看,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稀缺的,而且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教育由精英化逐渐向一般化转变,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所以大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式现实,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面对稀缺的就业资源,善于抓住机会,自己做出选择。其二,对于就业目标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做出的选择,而且我们都会努力

达到效用最大化即使自己的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深入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认为可以达到效用最大的就业单位。其三,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边际分析法考虑,只有当大学生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去的时候,社会所收获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短期来说,自身的效用可能没有达到最大,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身潜力不断开发,边际效用也会不断增加,实现学以致用,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身价值。

(二)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指导。第一,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与时俱进。各个高校都应及时了解市场动向,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高校脱离社会,不管市场变化而只顾埋头教书,最终会造成供求结构矛盾,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最终会使学生就不了业。第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讲解简单求职技巧等方面,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深入的针对性强的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增加就业指导的内容,如:

①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点、就业政策与择业程序、就业市场求职向导、择业方法与求职技巧;

②邀请专家、校友等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题系列讲座;

③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洽谈会和招聘会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要“精益求精”,便于学生参加,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及时准确地把当前最新的就业信息传达到大学生那里,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掌握就业动向与国家政府的就业政策。

篇7: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河南省专科院校大学生沟通软实力用人单位

一. 河南省专科院校

经调查知:河南省共有55所专科院校。其中,郑州市有27所,新乡市有3所,商丘市有3所,漯河市有2所,洛阳市有2所,信阳市2所,南阳市有2所,焦作市有2所,开封市有2所,登封市有1所,三门峡市有1所,永城市有1所,济源市有1所,周口市有1所,濮阳市有1所,鹤壁市有1所,许昌市有1所,平顶山市有1所。有这55所学校的分布可知,其中27所集中分布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其它28所零散分布于河南省的其它市区。众所周知,郑州市是河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高校云集,教育实力雄厚,其它市区经济教育实力都不如郑州。我们不难得出: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守平有密切关系,正相关。河南省专科院校分布不均这一现状提醒我们: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省教育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河南省的其他市区开设更多的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其教育水平,缩小河南省内部市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河南省整体专科院校的教育水平。

经分析综合可知,这55所高等专科院校综合类有14所,工业类有5所,商业类有4所,信息科技类有4所,医学类有4所,师范类有3所,警察类有3所,其他的分别为:农业类,牧业类,纺织类,安检类,水利类,铁路类,武术类,旅游类,交通类邓等性质的高等专科院校。可见,河南省专科院校涉及多个领域,专业性比较强。但也有个别类型的院校没有涉及到,如:音乐来,体育类,航天类等等。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有好几万,就业压力也很大,所以省教育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开设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专科性院校。一方面提高河南人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经过对河南省专科院校的调查分析,不仅提高了我运用互联网和网上搜索的能力,还让我对本省的专科院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 河南省专科院校开展沟通类课程信息报告

此次调查,每位同学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认认真真的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调用自

己身边可以调用的一切力量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各个院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具体情况,从中我们既得到了所需资料,也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学习沟通类课程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我们采取任务细分制,把55所学校进行细分,然后分给各个小组,再有同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电话网络聊天,发送邮件直接询问同学,朋友,网友等。2.利用实习周亲自走访学校3.从百度网站进行搜索。4.查看相关报纸,杂志。

从河南省专科院校开展沟通类课程信息中分析可得出:1,未开设沟通类课程的学校较少;2,从专业看,文科类专业开设沟通类课程的比重大,而理科类开设此类课程的比重小,理科类学生本身专业缺乏文学性,理论性,却又不注重沟通交流方面的学习,对将来的社会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3,从开设课程看,开设公共关系学的院校较多,约占34%,并多数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其他科目繁多;4,经济学类专业大多数开设商务交流,商务谈判为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需要的结果,经济学类专业除专业必需的沟通课程之外很少有开设该性质的其它学科,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非经济学类专业开设课程类别较多,如:社交礼仪,人文修养,就业指导等,但这些课程多作为选修课,考查课且课时少,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影响小,无法真正起到作用;5,从对是否双语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沟通类课程没有开设双语的,说明虽然学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但仅限于汉语沟通,没有从社会,国家发展需求出发。国际间的贸易,交流日益增多,应该注重培养双语或多语沟通型人才,以更好的应对国际交流;6,作为专业课的沟通类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长,大多数是两个学期,学时也较多,30—60之间,少数是开设一个学期。而作为选修课,考查课的学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较短,多为一个学期,而且课时较少,小于20个课时。从开设时间总体上来看,开设时间都较少,仅占大学时间的17%—33%,说明沟通类课程并没有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

三,河南省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沟通软实力的调查

在当今社会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各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软实力”相当看重,在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评估中,把包括交流,有效写作能力等在内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同等对待,这无疑对大学生本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调查显示,在意已就业的大学中,因不能满足企业对基本工作技能的要求而遭辞退和因自觉能力不足而主动辞职的人数所占比例很高,在外资合资和股份制民营企业中,离职率更高。而且,应届大学生在各类企业中的离职率远高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而表明了河南省应届大学生对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在学校所学非企业所需,职业技能缺乏,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在回答用人单位工作中什么能力最重要时,这些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回答最多的就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这样写也被企业认为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调查显示,越是热门的工作,对交流能力的需求越高。大学生心仪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认为此项能力非常重要的比例也接近90%。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吴根认为,这一调查街而过反映了应试竞争带来的弊端:学校往往着重培养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并不高,反而那些综合能力如:沟通,表达,谈判技巧等解决复杂的能力更被用人单位看重。2009年12月09日,大河网的调查中,河南某实业有限公司,一位黄先生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企事业单位占据来了招聘会的大多数席位,在放松对专业的限制同时,毕业生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则成了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我们需要的就是在工作初期就具备良好的沟通与适应能力的毕业生。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尽管众多企业及相关人事部门提供较多的职业,但较多的应届毕业生因软实力不足难以就业,而企业等也因毕业生不满足自身提出的软实力要求而招聘不足合适的相关人才。

这次调查可知,当今大多数用人单位均看重的是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沟通类软实力问题,用人单位之所以强调毕业生的沟通类软实力问题。用人单位之所以强调毕业生的软实力也基于一部分原因,企业管理杂志中显示:1.倡导沟通是建立和谐型企业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企业内部的和谐,有了顺畅的沟通,就有了理解支持,有了团结协作,也才会有和谐企业。2.倡导沟通,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方式。学习型企业需要全体成员,所有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促进知识在公司内部快速流畅的传播。3.倡导沟通,是建立服务型企业的重要手段,从企业外部来说,与客户积极沟通,找准客户的需求并满足他们也需要较强的沟通技能。4,有利于企业增强对市场应变的能力。

三.小结

有以上调查及分析可知,河南省专科院校开展的有关沟通类课程较少,但社会用人单位对应届大成学生的沟通软实力有很大需求。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让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应社会以及市场的需要,高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专业结构,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从重视知识灌输转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转变,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3.学科设置上,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全面发展,为学习搭建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软实力的培养为基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无论是文科类院校还是理科类院校,都应加强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学科设置方面的改进,特别是理科工科类,改变课程的性质为必修类的,增加沟通类课时,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二)做好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与成才,促进学校与社会结合,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掌握求职技巧,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学校应从大学生进入校门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社会的需要,正确处理自身“硬技能”与“软实力”的协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特点和实际开展活动,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的精神,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本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个人加强自身建设

很多大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专业化知识,而人文知识却相对贫乏,所以大学生个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人才标准,在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职业定位方面早作准备,在大学期间珍惜时间把握机会,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加强自身专业知道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沟通软实力。此外,大学

生还应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是大学生直接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对技能的要求,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

《中国青年报》本报记者:蒋昕捷

《成功教育》2009年11期作者:朱书华

《企业管理杂志》作者:程磊

《中才网》2009年10月1日

《中国教育报》 2010年6月19日

篇8: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 调查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 对象为高校在读的100名大学生。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时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进行, 其中问卷是自行编写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 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清晰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据此科学的制定自我的职业规划, 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要求, 是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

1. 确定职业目标。

只有在确定了个人的职业目标后, 围绕此中心任务所开展的提升就业能力的行为才会更有效率和价值。当问卷问及“上大学以来是否制定过职业目标?”只有5%的大学生表示有过, 而且非常清晰。有22%的大学生表示有, 较清晰。有52%的大学生表示有, 但是很模糊。有21%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有过。从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确定过自己的职业目标, 但清晰的不多, 另外仍有小部分大学生甚至从未制定过职业目标, 十分令人担忧。

2. 详尽的职业规划。

没有职业规划的职业目标只是空想, 因此周详的职业规划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强大动力。当问卷问及“你是否制定过职业规划?”25%的大学生表示从未规划过, 49%的大学生表示有, 但是不详细。18%的大学生有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 7%的大学生有非常详细的职业规划。上述数据反映绝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职业规划, 对就业和未来做着积极的准备, 不过详尽程度还不够理想, 可操作性不高。另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个人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还在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

(二)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对于相应行业领域工作的完成是至关重要的, 是个体在某专业活动或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 理论能力。

当问卷问及“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处于哪个阶段?”时, 有8%的大学生表示一点也没学会, 有57%的大学生表示只是学会了皮毛, 29%的大学生表示拥有较为扎实的基础, 6%的大学生表示拥有非常扎实的基础。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知识积累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中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处于完全混沌的状态。

2. 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才是王道, 人才往往兼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好的实践能力。当问卷问及“掌握理论知识后你有努力将知识付之于实践吗?”时, 有9%的大学生表示从不理会这些事情, 有59%的大学生还只是仅仅停留在完成学校所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等学习任务, 有22%的大学生表示有较为努力的去参加实践, 有10%的大学生表示有非常努力的去将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

(三) 未来职业的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能力素质, 这些方面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日后职场发展的潜力。1.职业素养。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 职业目标能否达成。当问及“你欠缺哪几个方面的职业能力?”时, 有60%的大学生表示欠缺人际交往能力, 有54%的大学生表示欠缺语言表达能力, 有51%的大学生表示欠缺组织协调能力, 有68%的大学生表示欠缺创新能力, 有37%大学生表示欠缺学习能力, 有21%的大学生表示欠缺团队合作能力, 有9%的大学生表示欠缺职业道德 (保守职业秘密) 的能力, 有23%的大学生表示欠缺对职业正确认识的能力。从中可以发现其中创新能力高居榜首, 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综合能力比重也较高。2.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在工作往往表现在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 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欠缺哪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有53.47%的大学生表示欠缺心理承受能力, 有52.48%的大学生表示欠缺身体素质, 有49.50%的大学生表示欠缺奉献精神, 有42.57%的大学生表示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33.66%的大学生表示欠缺适应能力, 有21.78%的大学生表示欠缺责任心, 10.89%的大学生表示欠缺道德素质。

三、思考总结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提升就业能力, 为日后毕业做好准备的意识和行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急需探索有效合理的措施和对策来解决。

(一) 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实行灵活的教育教学模式, 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将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紧密的联合起来,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 教师和学校理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 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主动与学业导师和优秀学长交流, 积极自觉的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不断的完善自己, 不断的提升就业能力。

摘要: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其高低关系到个体的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本文旨在调查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从大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调研分析现有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并从学校、大学生自身两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假如风也有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