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1-30

1 什么是语文

所谓“语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是“口头语”(语)和“书面语”(文)。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训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流畅的听、说、读的能力,以及高超的表达能力。除此以外,语文的学习,还有更加广泛的内容——这就是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学习,以汉语为媒介的思维方式的锻炼,以及以汉语为主体形式的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对个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这一点,从学生到教师,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识到,不太重视。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

2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本来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大学语文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一门课。这是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那就需要了解一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人文性?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大学语文”的地位不够明确。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和专业课教学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好学坏不要紧,教师教好教也不要紧,这些都与学生毕业没有关系。甚至有的院系,有的专业不开设这门课程。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从而造成该课程开设的极大随意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更大的重视,专业课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评硕导、博导比较容易,其待遇也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外因。使得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就很难了!

(4)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怎样看待大年三十之前,中国人口大移动的交通运输高峰现象?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反映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可如果采取死板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但让学生难以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若要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寻求合适的定位。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尽管每一次年会都发出呼吁,但没有解决问题。所以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这门课的课时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定位问题不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最终在事实上取消这门课的存在。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附带要讲的还有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等。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百科知识,是个“杂”家,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求博,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等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的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大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才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严谨治学、与时俱进。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

3.2 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把自己转变成具有高素质的学者。比如教师可采取专题学术报告形式附加答疑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进行论文形式的考试。要求有学生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或者把课外专题讲座、课外诗文欣赏、名作导读等纳入大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形成文学陶冶与“立交型”空间氛围,使学生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单一型”的课堂灌输型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潜移默化来打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确立并经受实践检验,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才能努力出大学语文崭新的局面。

摘要:大学语文是极为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及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新思维,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2003,6,18.

[2] 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2003,8,21.

[3]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4] 黄金海.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尴尬现象透视,福建行政学院,2004,11,19.

[5] 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2004,11,19.

上一篇: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下一篇:浅谈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