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

2024-05-12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共5篇)

篇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①意识的概念。

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

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⑵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

⑴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篇2: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

①主要采用归纳法进行叙述。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造成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

导入新课

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自然界既不是“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以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所以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即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这些内容。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课程标准》从高中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仅限定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教材有所扩展,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三点::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抓住重点,进行对比,透彻分析不同类型的意识为什么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材列举了三组有差异的材料,每组的材料也是有差异的。

设问: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提问:人脑与动物的大脑有什么不同?人脑有什么特殊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脑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人脑与高等动物的大脑相比,二者有质的区别,它们的物质基础不同,形成的机制不同。这就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的高度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提问: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为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例:

20世纪代,美国社会家曾报告,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件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但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提问: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事物在人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

多媒体显示: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各种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提问:如何区分正确思想意识和错误思想意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想一想:为什么在平面镜前很美的人,而在哈哈镜前变丑了?

教师进一步点明: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都是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主观想象作出判断,作出脱离实际的决策,以及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都是错误的思想意识。

宗教观念中的上帝鬼神,是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呢?假如这是一种反映,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反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是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为,第一,它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障碍。由于学生易把 “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因此,从直观上找 “鬼神”、“抽象思维”和“未来”等同的客观事物,这当然找不到。第二,认清宗教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克服有神论。讲解时,可通过课本书第15页的最下面一段文字,以学生已有的体验为基础,说明“宗教”可抓住“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像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从而理解“反映”的含义。应主要分析为什么是 “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揭示宗教本质。

多媒体显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的

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

解释恩格斯语录“外部力量”和“幻想的反映”。外部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一种是统治人们的社会力量。当人们能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它时,就不会具有神秘感。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它时,就会采取“超人间的形式”,成为盲目信仰的对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和宗教的本质。表明宗教的荒唐观念在人间有它的原型,它是客观事物的“幻想的反映”。

提问:是否可以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上帝鬼神,客观世界中也一定有上帝鬼神呢?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宗教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想一想:为什么说货币概念是商品经济的最深刻的反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为具体的货币,形象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货币的职能也不同。而货币概念舍弃了具体货币的差异,抓住了货币的本质。它是通过人的思维来把握的,是人对货币的深刻反映。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要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商品经济,必须使用货币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货币概念是商品经济实际的深刻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提问: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是根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对现状的一切感受与认识,都根源于现阶段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根源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那么,人们是依据什么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总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历史不是空白,自然史遗留下许多痕迹,社会历史则保存下许多历史资料,如实物器件、文字记载、口头传说、图画作品、近现代科技兴起后遗留下声像记录等。这些历史资料作用于人脑,经过加工分析形成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发展规律的反映。所以,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

例举近现代史中一些事实来说明,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都可以依据客观事物现状和史料记载作出反映。但未来是还未出现的客观事物,人们只是有想象中的未来事物的状态,就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并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不管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如此。

教师强调: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多媒体显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

提问:这个例子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教师用历史知识归纳。)

(l)原来的预计,是对过去客观事物当时的现状作出的反映。

(2)现在看来,是对1948年解放战争这个客观事物现状的反映。

(3)再有一年左右时间,根据解放战争这个客观事物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对未来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预见。

总之,《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理论,它的预言,依据了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这说明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师设疑:“电脑也能思维。”这种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释疑。)

“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第二,“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构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第三,“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没有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第四,“电脑思维”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类智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第五,“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 (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才有的机能。

综上所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观点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而且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意识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③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人脑 ④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2.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 )

A.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实践的产物

C.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人脑特有的机能

篇3: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理解意识概念的含义。

理解概念,就是理解的定义,而定义是由判断来表达的,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也就是对观点的理解。学习本框题必须理解的中心观点是:“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是在意识本质上的分歧。2.能力方面

要使学生通过对意识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概括,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3.觉悟方面

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重点和难点: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相同的。

一是:“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第一,它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的障碍。由于学生把“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就认为既然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那么宗教观念中的神鬼应是客观存在的神鬼的反映。但学生又认为“客观上有鬼神”也是不对的,从而处于思维两难的境地。第二,从思想教育来说,认清宗教观念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主,克服唯心主义,尤其是有神论的错误观点。

二是:“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也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的一个障碍。原因仍在于学生把“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当这样理解时,就怎么也不能从直观上找到与抽象思维等同的客观事物。

三是:“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观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也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的一个 障碍。原因同样在于学生把“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在直观上找未来,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于是,关于未来的认识就不可能是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是直观思维所带来的结论。

篇4: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依据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前一节课“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强调的是意识来源于物质, 表明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 是属于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而本课“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让学生弄清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帮助学生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历史和现实条件为基础,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尽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3)怎样从主观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4)“知识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主要是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通过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从中体会基因的神奇之美,并从人类的意识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来体会思维(意识)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过欣赏课本第21页的唐诗和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从中体会唐诗和漫画的艺术美和思辨美,要求人们看问题要端正立场。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四)教学难点:

(1)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 展示古诗朗诵、漫画展示, 录像幻灯应用等,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也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形成。

二、说教法:

为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讨论法、归纳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高。同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单纯的哲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哲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在本课案例的选择上我主要选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对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同的人对猪的不同认识等。

2 、讨论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归纳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示案例―― 阅读教材――热烈讨论――分析案例――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进行讨论。

学生列举事例(如:克隆技术、对“非典”病毒的研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

概括总结:

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

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提问:这句话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要创新 ,要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参加实践,努力学习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1和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

1、教师出示小猪图片,问:猪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家的答案虽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看做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知识要求同,更要求异,需要不断创新。

2、教师设问: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如果有正误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

(学生总结)只有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到此,我们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2和3,并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过程和方法目标1和2。

篇5: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②怎样从主观方面入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能力方面

运用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继续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学会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觉悟方面

①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能够知道“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改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上一篇:刑事案件侦查练习题下一篇:共青团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