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技术

2024-05-02

客观技术(精选十篇)

客观技术 篇1

考试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把客观题的答案填写到一个Excel表中,考试后,教师把学生客观题答案逐一与标准答案比对,得到学生客观题成绩。人工阅卷工作量很大,而且易出差错。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VC++平台,利用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对Excel表中的学生答案信息进行提取,然后与标准答案对比,得到学生成绩,最后把学生成绩汇总输出至另外一张Excel中供教师查看,从而实现客观题自动阅卷。下面对其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1 简介

在Windows程序开发中,自动化是基于COM/DCOM之上的技术:它可以使一个应用程序来操纵另外一个程序中的对象,使用该程序提供的丰富的功能;或者是一个应用程序通过提供一些对象及对象的方法和属性来允许另外一个程序使用它提供的各种功能。其中,将提供对象和对象属性方法的应用程序称为自动化服务器端;使用对象属性方法的应用程序叫作自动化的客户端[1]。例如Microsoft Office套件中的成员Word、Excel等都是自动化服务器。

2 Excel的层次结构

要利用Excel的ActiveX Automation功能实现Excel的读写,必须与Excel对象模型提供的对象进行交互[2]。Excel提供了一百多个可能需要与之交互的对象,但程序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对象[3]:

Application对象

代表整个Microsoft Excel应用程序。Application对象包含:应用程序范围内的设置和选项(例如“工具”菜单上“选项”对话框内的许多选项)。返回顶级对象的方法,例如ActiveCell和ActiveSheet等。

Workbooks集合

Microsoft Excel应用程序中当前打开的所有Workbook对象的集合。

Workbook对象

代表Microsoft Excel工作簿。Workbook对象是Workbooks集合的成员。Workbooks集合包含Microsoft Excel中所有当前打开的Workbook对象。

Worksheets集合

指定工作簿中或活动工作簿中所有Worksheet对象的集合。每个Worksheet对象代表一张工作表。

Worksheet对象

代表一张工作表。Worksheet对象是Worksheets集合的成员。Worksheets集合包含工作簿中所有的Worksheet对象。

Range集合

代表某一单元格、某一行、某一列、某一选定区域(该区域可包含一个或若干连续单元格区域),或者某一三维区域。

3 Excel的读取

3.1 添加Excel对象库

在使用Excel对象前,必须先导入相应的类:在MFC应用程序中,调出MFC ClassWizard(可通过菜单“查看”--?“建立类向导”,也可使用快捷键Ctrl+W),在Add Class…按钮上单击向下的箭头,选择的From a type Library菜单,如果要使Excel 97自动运行,请选择Microsoft Excel 8.0对象库;默认位置为C:Program FilesMicrosoft fficeOfficeExcel8.olb。如果要使Microsoft Excel 2000自动运行,请选择Microsoft Excel 9.0对象库,其默认位置为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Excel9.olb。如果要使Microsoft Exce2002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自动运行,则对象库将被嵌入到文件Excel.exe中。Office 2002中的Excel.exe文件的默认位置为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0Excel.exe。Office 2003中的Excel.exe文件的默认位置为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1Excel.exe。在选择了相应的对象库后,请单击“打开”。本文采用Office 2003,因此打开Excel.exe。根据需要在“确认类”列表中选择相应的类,然后单击“确定”。本文中选择了_Application类、Workbooks类、_Workbook类、Worksheets类、_Worksheet类和Range类。然后在StdAfx.h中加入#include”exce1.h”,这样就可以通过建立这些类的对象与Excel交互了。

3.2 初始化COM组件

在主程序的InitInstance()函数中初始化COM组件。

3.3 标准答案的读取

3.4 学生成绩汇总输出

通过学生答案逐一与标准答案比对,得到的学生成绩存放在CStringArray对象strArrayScore中(按学号存放),然后再读取存放学生姓名的Excel文件得到的学生姓名存放到CStringArray对象strArrayName中(按学号存放)。最后把数据输出到score.xls文件中供教师查看。

4 结束语

无纸化考试已经是一个趋势,同时,考试后的评卷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准确快速又公正是计算机阅卷系统的基本要求。在对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Excel的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利用Excel的ActiveX Automate提供的程序接口,在VC++平台上,实现了客观题自动阅卷。该方法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用中,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马宁,蒲浩.Excel表格自动输出[J].计算机应用,2000,20(7):69-72.

[2]郝建,张红瑞,吕延岗.VC++和Excel对象接口的研究与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4):75-78.

客观技术 篇2

红外热像仪最小可辨温差客观评测技术

摘要:最小可辨温差(MRTD)是评价红外热像仪的重要技术指标,传统的测量方法都是基于测量人员的主观判读得到的,结果重复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客观评测方法,提出两种特征量--杆均值与背景极值对比度和相邻极值差与均值对比度,使用数字CCD摄像机代替人眼,采集大量图像数据输入人工神经网络,使用BP网络的LM算法进行训练.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具有类似人的视觉系统的判读能力,可以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对不同频率、不同温差下的4杆靶图像进行判读.通过Matlab模型和软件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大量测试结果表明:测量结果准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相同测量环境条件下由人眼主观测量的MRTD结果相吻合.采用该技术研制的测试设备已成功地应用于某试验单位的检测中,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 王东伟  张旭升  何川  林家明 Author: WANG Dong-wei  ZHANG Xu-sheng  HE-Chuan  LIN Jia-ming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北京,100081 期 刊: 红外与激光工程   ISTICEIPKU Journal: 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年,卷(期): , 39(4) 分类号: B96 关键词: MRTD客观评测    红外测量    人工神经网络    红外热像仪    机标分类号: TP3 X 机标关键词: 红外热像仪    温差    客观    测技术    IR thermal imager    MRTD    测量结果    人工神经网络    重复性    人的视觉系统    判读    均值对比度    Matlab模型    CCD摄像机    主观测量    训练    图像    数据输入    软件验证    人眼 基金项目: 预研项目 红外热像仪最小可辨温差客观评测技术[期刊论文]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0, 39(4)王东伟  张旭升  何川  林家明最小可辨温差(MRTD)是评价红外热像仪的重要技术指标,传统的测量方法都是基于测量人员的主观判读得到的,结果重复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客观评测方法,提出两种特征量--杆均值与背景极值对比度和...

客观技术 篇3

【关键词】电子基础实验  客观评价  评分矩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0-02

一、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在苏州大学是电子类专业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专业实验课程,该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是:1)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类型的电子元器件并确定元件参数;2)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类实验所用基础仪器的特性与使用方法;3)引导学生能能够根据已学电路知识设计与分析基本电路、练习焊接技能并学会电路检错与调试。总之,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经历基本电子线路从认识、应用到设计与实现的整个流程,建立对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的感性认识,获得相关的基本技能。

实验对于工程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是被广泛认识的,诸多的作者探讨了实验的目的、过程及要求等[1][2][3]。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则是用于确定教学的效果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水平的提高具有引导意义。事实上,分数被同学们视之为努力学习的成果,教师们视之为勤奋工作的回报,它至少具有四方面的属性[4]: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大学期间表现与未来潜质的一种反映,学生继续学习与不断进步的动力以及一门课程或一个阶段结束的标记。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分数所关联的同学们学习状况信息来指引日后的教学安排与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可见课程评分是件严肃的事情,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实验课程的评分对于教师而言是费时且具一定的挑战性[5]。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教师,考核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I. E. Achumba等人对于虚拟电子实验环境的实验结果评价给出了一种智能评估方法[6],而陆冬妹等人则讨论了层次分析法的应用[7]。对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对象与实验设计,恰当的评价系统的设计是必要的。

现行的实验考核中,评价学生实验成绩事实上一直是个难题。基础电路实验这一类实验课程常规的考核方法有:(1)随机挑选已做过的一个实验,考核是再做一遍,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2)对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进行打分。然而这两种评分方法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观性、随机性与模糊性,进而给教师与同学都可能带来困扰。前者各个实验难度难免存有差异,公平性存疑;后者则因为仅取决于所提交的实验报告,常会出现实验内容描述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同学之间类同的情况[8],体现不出他们实验中实际准备与完成的真实情形,甚至有时候老师别无选择地只好根据书写的认真程度来给出评价。综上所述,有必要建立实验的客观评分机制来反映同学们实际的实验进程与实验成果。

本文结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电子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用于该课程的客观评价体系,包括评分标准的设计与这种评分体系的结构。该方法也可适用于相关实验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中。

二、电子技术实验客观评分机制及评分矩阵

电子技术实验客观评分体系包括考核项目、标准、分值、评分表及评分矩阵的设计与应用。考核项目是由实验设计所决定的,本实验课程包含三个项目:电子元器件识别与参数测量,基础仪器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电路的设计、焊接与调试。每个项目细化为多个考核要素,每个要素有考核标准并被赋予分值。一个项目的全部要素一起构成该项目的评分表。

项目评分表及其中关于要素的定义把同学们在实验准备、实施及总结等项目执行全程的学习状况体现到这些要素的完成情况上,教师通过考核同学们是否满足了各个要素标准进行客观评分。项目评分表所有要素分之和即是同学们完成该项目的得分。所有项目的得分合成即为该实验课程的总得分。这个合成过程是通过课程评分矩阵完成的。本节给出评分矩阵,下一节中给出评分表。

评分矩阵是把多个项目的得分合成课程分数,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各个项目的分数简单求和或简单平均。然而,为了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主要用于反映不同项目在整个实验中的重要性与复杂度,实际的总分计算并非是这样的简单和而是执行加权和。所谓加权和是赋予每个项目一个权因子,具体的评分矩阵如表1所示。

如果总共有 个项目,则权因子 必须满足以下约束:

其中,与第个项目对应的权因子大小反映的是该项目“受重视”程度,如果某个项目比较重要或是比较复杂,可以赋予它一个相对较大的权因子,反之,则使用小一点的权因子。当然,所有权因子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满足上述约束条件。

假设每个项目的小计得分为 ,以百分制计分,于是课程的加权总分为

得到的结果依然是一个百分制的课程总成绩。

权因子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完美地平衡各个项目的工作量、重要性、复杂程度等各种因素,也使得不同的教学要求得以体现。

三、项目实施与要素的建立

每个实验项目都分为三个流程: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及项目总结,这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流程基本相吻合[9]。对每个流程的规范要求可引导学生从大学最初阶段就走上面向优秀工程师之路,从文档准备、方案提出、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及项目总结等方面都得到规范的训练。实验项目要素的分析与定义将反映这些要求。本节以本课程的项目3为例说明如何建立恰当的项目要素。

该项目需要完成基础性验证实验—《模拟电路》中分压偏置式共射放大电路。目的是让同学们能够理解电路原理,构建物理电路,测试电路内部及输出信号。通过本实验项目,帮助同学们理解与掌握:项目的准备,项目实现方案的确定,理论分析与评估,电路设计,合规的项目成品制作,调试与数据分析,项目总结报告的撰写。要素定义与考核要求正是为完成上述目标而设计的,既达到客观评价同学们的工作成绩,又能正确引导同学们实现上述目标。

所谓要素系指设计该实验中需要实现的目的及为此目的必须历经的过程或采取的方法。每个要素的要求必须是具体、可检验且无歧义,不然就意味着要素的定义可能过于宽泛不确定了,需要加以分解或重定义。每个要素赋予一个分值,其大小取决于要素项数及所采用的分值体系。建议使用百分制,且要定义足够数量的要素项,每项的分值不要太高。评价时,一个要素是否完成由教师根据要求的指标,只可以给出完成/未完成的二进制选项。二进制评价是保证客观性的重要机制。表2是一个实例,列出了为本课程项目3设计的所有要素。

该列表中的有几点需要别指出:整个要素列表必须完整覆盖整个项目的全部过程与内容;对于文档的要求应当具体,因为撰写规范文档对于一个工程师极其重要;要素设计遵循引导性原则,可以看出有关焊接、连线、布局等要求十分具体,使同学们在执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电子装配方面的一些规范的熏陶。

四、项目与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全程考核形态,这意味着每个实现项目都构成了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前已说明,合成方法是使用评分矩阵完成,全部项目考核完成后,课程考核也就结束并会得到课程成绩,这部分内容不再重复。

至于项目考核是使用项目评分表完成的,表3展示的是项目评分表的一部分。它是从要素表上作简单扩展而来的,保留要素表的所有内容,扩展出完成状况及得分二个列。方便的做法是设计好一个电子表格,链接有后台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或是为移动终端开发一个APP应用。设计时,可以把分值及得分列设置成只读模式,仅使得完成状态是可写的,且最好将它定义为逻辑或二进制属性。

五、结论

本文所述的基础电子实验客观评分体系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13、14级学生进行了实际应用,应用结果初步表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多数的主观随机性已经被剔除,因为考核要素仅需要判断同学们有没有做到,无论是对同学们自己或是现场打分的老师都是直观明了的。其二,因为明示了每一个项目需要完成与实现的每个细节要素,使得同学们对该项目的目标很清楚,主动性得到某种程度的激发。其三,由于是对每个学生个体执行该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仪器的熟练使用,实验过程中的“少数人动手,多数人围观”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其四,减轻或消除了现场打分老师的压力,同学们不再会有类似“你怎么只给我这几分?”这样的想法了。

本方所述的评分体系的基本思想并不限于本课程,通过设计适当的项目要素是可以应用于其他课程上。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该体系还可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

参考文献:

[1] Carter G.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Studies [J]. Proc. IEEE, Sept. 1980, vol. 127, no. 7: pp. 460-472.

[2] Edward N.S. The Role of Laboratory Work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Student and Staff Perceptions [J]. Intl J. Electrical Eng. Education, Jan. 2002, vol. 39, no. 1:  pp. 11-19.

[3] Feisel D.L. and D. Rosa.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 [J]. J. Eng. Education, 2005, vol. 94, no. 1: pp. 121-130.

[4] Walvoord, B. & V. Anderson. Effective Grading: A Tool for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8.

[5] Chika I. E., D. Azzi and R. Williams. Students Laboratory Work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 Conference ICL2008, September 24 -26, 2008. Villach, Austria.

[6] Achumba I. E., D. Azzi, V. L. Dunn, et al. Intellig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aboratory Work in a Virtual Electronic Laboratory Environment [J]. IEEE Tr. Learning Tech., Apr.-June 2013, vol. 6, no. 2: pp. 103-115.

[7]陆冬妹,岑小梅.层次分析法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课成绩评分中的应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9,第22卷,第3期:65-70页.

[8]张学文,司佑全.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第3期:97-101.

[9] Schwalbe 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 7th Edition [M]. Boston: Course Technology, 2014.

客观技术 篇4

降低“能耗”是现代社会最紧要的问题之一。仪器中电源消耗的能源占了总能耗的一大块,本文就如何降低电源的能耗同时保障运行的性能作出阐述。

目前常用的电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启发式策略和随机型策略。启发式策略主要指“Time-out”电源管理策略和预测式策略。系统在达到设定的时间之后,电源管理组件就将状态切换到低功耗状态,由于其实现简单,被广泛使用。预测式(Predictive)电源管理策略使用预测的方法,推断下一个系统空闲阶段达到预测的时间值之后,系统完成切换。这两类策略都是预先设定的,只限于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不能保证达到最优效果,且不能处理交互式系统。随机型策略建立在随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处理多个状态之间的切换,能用于交互式系统。隐马氏过程的动态电源管理建立了部分可观的模型,系统的状态通过解决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三个基本问题得到。部分可观的马尔科夫随机策略 , 部分可观的半马氏随机策略,用一种belief状态以及连续的状态控制基来描述,状态空间无限且较难实现。

马尔科夫过程在每个在每个状态转换的时刻采取不同的决策,同时,系统性能是用户的需求,系统在性能约束条件下搜索最优策略,马尔科夫决策问题就转化为在给定性能约束条件下寻求最小功耗的线性规划问题 (LP)。分别采用二次约束的线性规划(QCLP)和有界策略迭代(BPI)求解该线性规划,得到马尔可夫过程的最优解比较分析两种算法的优劣与适用情况。

1 系统模型

1.1电源管理模型

电源管理系统包括电源管理器(Power Management,PM),服务提供 者(Service Request), 服务队列(ServiceQueue), 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考虑离散时间的情况,时间被描述成一连串无穷的离散值。电源管理器通过观察整个系统的状态,发出控制命令操作管理对象的状态。

1.2部分客观的马尔可夫决策模型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是指在给定当前状态的情况下,决策行为只与当前状态有关。在马尔可夫链的每一步,系统根据概率分布,可以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也可以保持当前状态。因此,就可以根据系统的状态转移模型得到控制系统运行的最优策略。一个部分可观的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六元组:M=

S——以b0为初始状态的有限状态集

A——有限状态行动集

P——状态转移矩阵,P(s’|s,a) 表示系统执行动作a,从状态s转移到s’的概率

R——系统报酬,R(s,a)表示系统处于状态s,且执行动作a所得到的报酬

O——有限观测集

OS——观测转移矩阵,OS(o|s’,a)表示当观测是o,且执行了动作a,系统转移到s’的概率

系统总报酬是从运行开始之后的所有时刻报酬总和。如果系统的运行是无限不停止的,那么在无穷远时刻的报酬用折扣和的形式表示,用以描述有限的报酬和R。在系统运行的每个时刻都将对应一个观测O,在行动a下,状态发生转移,产生下一个状态s’的概率由OS决定。

在系统控制过程中,我们引进有限状态控制器(Finite state controller,FSC)来决定系统的状态转换。假定系统有有限个节点与状态有关,这些有限个节点构成一个有限状态控制基,控制POMDP系统的状态转移。由于系统状态不是完全可观测的,只能获得有限个状态的观测。有限状态控制基可以看作是使用有限的历史观测序列,控制器基于这些观测序列做出决策,即控制系统的行动。有限状态控制基可以表示为一个三元组:

Q——表示控制节点与状态之间 (q,s)的有限个状态集

Ф——表示每个节点 (q,s) 执行动作a的概率

η——表示节点之间的转移概率

在每个状态下的每个控制节点所表示的值函数形式为v(q,s),在不同的行动下值函数满足方程:

2 策略优化

系统的功耗和性能分别由power(s,a)和l(s) 表示,功耗取单位时间内设备的功率,如表一所示。性能可以由两方面估计:一是队列的丢失率,二是系统请求的响应时间。因为队列的丢失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请求的响应时间,在此,我们仅考虑系统的丢失率作为唯一性能指标。丢失率定义为在队列不为满时为0,队列满时为服务速率的倒数。

y(q,s) 和v(q,s)分别表示在每个状态下每个节点功耗和性能的值函数。(表1)

策略迭代(PI)算法也称策略空间逼近法,通过每一次迭代改进策略,得到最优策略的过程。基于有限状态控制基的策略迭代算法,每一步迭代都将增加控制基的节点数,控制节点的增大提高了决策精确度,也会导致存储空间膨胀,产生无用的冗余节点。Poupart和Boutilier提出了一种方法叫有界策略迭代(Bounded policyiteration, BPI), 该方法在策略改进的同时不增加控制节点,策略迭代时保持节点数不变。BPI算法如表2所述。

正如策略迭代算法,有界策略迭代算法与初始概率分布无关,这将会比给定初始分布的情况需要更多改进步骤。由于BPI所得到的是多目标最优。试验证明节点数为固定的有可能找不到最优值。于是我们做了增加有限状态控制基节点数的测试。

Christopher和Daniel等提出了二次约束的线性规划方法,将性能和功耗一起看成二次的线性约束,如表3所示。

BPI算法通过策略的评估和改进得到最优值,在QCLP算法中,给定的初始分布概率则不需要迭代,只需一步就可以求得最优策略。QCLP的目标是线性的,包含功耗和性能报酬函数与有限状态控制基约束,是一种带二次约束的线性规划。

BPI与QCLP的比较

1)BPI算法有较强的鲁棒性,与初始状态无关,搜索到的是多目标下的最优策略,对于不确定初始状态的问题,结果讲比QCLP更优;而QCLP必须指定初始状态,搜索到的是当前初始状态的最优策略,对于某些确定的问题搜索快捷准确。

2)QCLP一步到位,但算法复杂,计算困难,BPI为线性规划(LP)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迭代,运算简单,易于实现。

在这次试验中,为了比较BPI和QCLP算法的效果,我们选取了目标和QCLP中一致的初始分布概率b0和q0。

3 结束语

“客观”概念的定义 篇5

首先,按照这一定义,“客观”概念的外延可以仅限于自然界,定义前半句中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高级运动形态。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显著的区别,按照列宁的说法,有意识的生物的社会(即人的社会)必须依赖于有意识的生物的存在而存在和发展(《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31—332页)。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中,“人的意识”作为类意识内在地包含于其中,它是人类社会的有机部分,并且,正是这个特殊部分的存在,才使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因而,当“人的意识以外的”作为定语加在“物质世界”前面,而“人”的意识又理解为“类”的意识的时候,人类社会实际上被排除于“客观”概念之外了。

其次“人的意识”也可以理解成“个体的”或“人们的”意识,在作这样理解的时候,“客观”概念的外延就把人类社会囊括于其中了。人类社会无疑是在个体的或人们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

第三,定义的后半句“认识的一切对象”具有比上述两者更宽泛的外延。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包括社会意识。例如,为了全面了解一个社会,单单认识它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和社会生产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它的传统、风俗和习惯,认识它的文化背景。不仅如此,个体的人的心理和思想也是人们认识的对象。“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德尔斐的古老神庙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的箴言,成为许多思想家追求的目标。

在上面关于客观的三种不同外延中,前二种外延过窄,它们都把社会意识排除于“客观”之外。实际上,虽然社会意识是个人主观活动的产物,但是,当它们在历史的演化中成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不断地积淀下来的时候,它们就构成了社会的文化的和精神的背景。这种背景虽然是精神性的,但它存在于个人之外,不依个人的思想、意识为转移。因而,正如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一样,社会意识的客观性不在于它要排斥人的参与,而在于它是人一生下来就碰到的一种既定事实。

与前二种不同,第三种的含义则过分宽泛。严格说来,人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反思,是在主体内进行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及其对象不能认为是客观的。

客观评价 促进成长 篇6

一、用激励的话语评价学生

1. 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高度肯定。

农村学校, 学生擅长发言的人较少。而学生能在课堂上心态平和、语言流畅地发言正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 每次让学生发言时, 我都不惜给学生一些激励话语。一次上“家乡的变化”作文辅导课, 班上的同学说不出所以然来, 还说家乡没什么变化。平时很少发言的杨小勇站起来说:“我觉得这几年家乡的人员变少了, 因为很多人都搬到城里住了, 有的人外出打工也不回来了……”听了他的话, 同学们似乎找到了话匣子, 从各个方面开始说变化了。我也抓住这个时机表扬杨小勇:“你说的非常好!你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变化, 很好!”

从那以后, 杨小勇在课堂上愈来愈活跃, 从他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到学习状态都有了质的发展变化。从中我体会到学生的成长有时就在教师的不经意中的激励话语中, 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能唤起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对学生善意的行为习惯给予肯定。

一个学生行为习惯良好, 就说明他的成长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恰恰, 有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不良的, 有的甚至是恶劣的。学生行为习惯改变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鼓励学生规避不良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

去年, 我班有位学生叫张浩, 他父母来将乐打工多年, 他们长期居住在工棚式房子里。可以说张浩的生活环境极差。这导致他养成了一种不讲卫生、不注意待人的不良习惯。当我发现他这些情况后, 我先是鼓励他为班级扫地 (值日以外的) , 然后让他担任红领巾志愿者, 参与学校的卫生、纪律等管理活动。每次值日完后, 我都对他的表现给予表扬:“今天表现不错, 还应该大胆些, 主动些。”一次次, 一天天, 他在我的话语中改变自我, 在值日中塑造自我。这就是学生的成长, 就是教师鼓励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1. 相信后进生也有闪光的时候。

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立足点就是对学生的成长评价必须客观、全面、公正。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带着主观意识的有色眼镜, 只看到优生的闪光点, 看不到后进生的发光点;只追求优秀的成绩, 忽视学生心灵深处的萌动力。我认为任何一个后进生都有发光的一面。2010年下半年, 在我班有一名学生叫车涛。他语文成绩勉强及格, 数学成绩处在50分线上, 他在课堂上既不搞小动作、讲话, 也不举手发言。他在教室里仅占了一个桌位而已, 有时不觉得他的存在。一段时间后, 我反复琢磨, 他为什么不退步、也不进步呢?于是, 我慢慢与他搭话。开始阶段, 他比较冷谈, 也不拒绝。不久的一次谈话, 让我震惊。我问:“车涛, 你上课为什么不发言?”车涛冷看我一眼, 说:“以前的老师, 都请那些他们喜欢的同学发言, 从不叫我……”我呃然, 然后说:“下次你发言好吗?”在一次阅读课上, 他发言了, 令我吃惊, 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师:“曹冲称象在当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车涛说:“曹冲称象的方法是很好, 但他为什么不直接把河水装入船舱, 而去搬来石头呢?石头又笨又重。”的确, 用“河水”比用“石头”要简单得多——省时省力。于是, 我给他很多鼓励。

从此, 他一改过去的“不思进取”, 上课积极发言,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可见, 后进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是有发光点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不能心存偏见, 应当客观公正。

2. 相信落后的班级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在一所学校里, 总有一些暂时处于落后的班级。但是, 不等于落后的班级, 学生就没有上进的信心, 没有集体荣誉感。一个班级变成落后的班级除了学生因素外, 教师管理不利的因素是主要的。那么, 教师该怎样评价这个班级呢?学校该怎样评价这个班级呢?我认为应该客观点, 应当确定他们也是一个班集体。

2011年秋季开学后, 我接手一个中年级的班级。我接手后, 发现班级中学生上课爱讲话的人占多数, 不完成作业的有十几个人……

面对这样的班级, 我从整顿课堂纪律入手, 从抓完成作业打开突破口, 把问题逐一解决掉。

在一次跳绳比赛中, 班级里要求参加的人特别多, 为了选出最好的“选手”, 我用了一节课进行预赛, 比出了“选手”。这样, 不但落选的人心服口服, 而且参赛选手竟然在比赛中获得年段第一名。从此, 我死拽这次比赛不放, 大力整顿班级。

秋去冬来, 班级的面貌渐渐改观, 逐步摆脱了“差班”的困境。在我看来, 评价一个班级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一个阶段, 而应该从过去到现在加以客观评价, 从现在到将来给予思考, 应该从这个班集体中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评价。

三、用现实的要求评价学生

1. 承认差异。

班与班之间有差异, 生与生之间也有差异。我们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应当看到这种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家庭塑造着不同的学生。对于暂时处在“表现好,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然应当给予赞许。但是, 对于“表现不良, 不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 我们也应当科学评价, 激励成长。

2. 以小见大。

优生的优秀是培育出来, 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象天上的星星, 大大小小很多。但是差生未必就一差到底, 一无是处。相反, 差生的一点进步, 比优生的一次成功更值得教师关注, 更值得教师激励。有人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善于抓住某一点表扬学生, 就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积极的评价。

3. 偶然与必然。

优生有“偶然”犯错的行为, 差生有“偶然”做好事的现象。优生的一次“偶然”可以得到教师的原谅, 差生的一次“偶然”就应当受到表扬, 得到发现。学生存在“偶然”现象是正常的, 我们应当客观评价, 不能主观地加以褒贬。否则, 评价是不公的, 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有害无利。

底线道德及其客观基础 篇7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义务,公正

当前, 社会现实诸多道德问题和因道德转型而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衡现象的存在, 仍影响着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对底线道德进行研究, 就是渴望推动大家对一些最基本的、最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重视, 克服种种不良道德行为, 并由此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底线道德———道德建设的一个基础视角

什么是“底线道德”?所谓“底线”,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首先, 它是相对于道德的层次性而言的, 指的是善的最低层次。一定的社会对其所有成员规定着一个行为界限, 这个界限把人们的行为分为道德与不道德。在这个界限内的行为属于道德的行为, 越过这个界限的行为则是不道德的行为, 而这个界限本身即临界点的道德, 就是底线道德。其次, 它是相对于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而言的。道德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一个人可以在不违反基本道德要求的前提下, 追求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 只要他的这种追求不损害其他人的合理追求, 不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也就是说, 人们可以追求各式各样相当歧异的目标, 但有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无论如何所有人都应遵循的, 这就是“底线”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可见, “底线道德”是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角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

底线道德作为道德的最低层次, 有其明显的特征:其一, 行为约束性。底线道德一般以“不准”、“必须”等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如不准偷盗、必须遵纪守法等。一个人, 如果禁止做的他做了, 而必须做的他却不做, 那么他就会由此受到社会的贬斥和谴责, 这种贬斥和谴责就体现了底线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这是一种不可逃避的制约, 而这种制约在较高层次的道德中, 则不明显。其二, 普遍渗透性。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 时刻伴随着底线道德的存在。买卖东西讲求公平不欺, 待人接物讲究文明礼貌, 人我交往要尊重他人, 公共生活要遵守秩序等等, 这些都是底线道德的内容, 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这种要求在强调人人都必须做到的同时, 也体现了社会对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尊重和关心。其三, 互惠互利性。底线道德既不能是利己, 也不可能是利他, 与之相对应的就应该是超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极对立的具有普遍可行意义的互惠互利。在人与人的道德关系中, 底线道德要求做到“必须双方同意”和“切勿使人受害”, 而不是要求地位平等中的双方的某一方作出单方面的克制和牺牲。

2 重视底线道德建设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础上, 适应中国社会现实要求而提出来的

2.1 克服国民伦理道德素质的本源性缺陷, 必须加强底线道德建设。

几千年来, 我们的民族素以崇尚伦理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过, 我们的传统伦理主要以家庭、家族为核心和基础, 因而“私德”显得相对完整和发达, 而“公德”则未得到充分发育和发展。就是在这样的伦理背景中, 我们启动了现代化, 这样, 在飞速发展的转型社会里, 一方面“公德”———公共生活伦理的建设无可避免的出现滞后, 另一方面“私德”———以私人关系、亲情关系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规范未经任何“创造性的转化”而直接进入了“公德”的领域、代替公德发挥“作用”。这就是今人伦理道德素质的本源性深层缺陷。只有克服这种国民伦理道德素质的本源性缺陷, 加强底线道德建设, 才能减少并进一步遏制坑骗、假冒、贪污、行贿、巧取豪夺、权力寻租、腐败等等行为。

2.2 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市场秩序, 必须加强底线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 这就要求一种起码的为全社会所有人都能奉行的道德规范来维持市场秩序。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所提出、为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所发挥的观点:要在市场和其他任何领域中建立起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必须认可社会中存在的共同的规范标准。这种共同的标准是什么呢?应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 能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普遍化”原则。这种道德规范标准必定是底线道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普通的人们不会无边地做好事, 只要合法经营, 诚实劳动, 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他就是一个好公民, 一个道德的人, 这就必然使诚实守信、平等互利等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凸现出来。

2.3 促使人们的道德境界从道德义务走向道德崇高, 必须加强底线道德建设。

底线道德是人们力所能及且必须恪守的基础的道德要求, 它体现为人们对种种不可回避的道德义务的履行。相对于底线道德而言, 高尚的道德是人们基于高度自觉之上成就高尚人道德格, 达到崇高道德境界。践履高尚的道德要求, 行为者由此会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 从而获得一种道德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 这是行为者的应尽之份。义务的道德是高尚的道德的基础, 对于一个人来说, 只有在能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实现高尚的道德追求。当然, 高尚的道德是义务的道德的灵魂, 人们对道德的需求不应只局限于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上, 而应在确实履行道德义务的基础上逐步在道德层次上跨越新的台阶。

3 底线道德的基本规定和价值尺度

3.1 义务———底线道德要求的基本规定

道德义务, 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在道德上应尽的责任。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 客观上都必然要对社会或他人尽义务。一般说来, 人一生下来就被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氛围中, 这种道德氛围作为社会道德的客观表现形式, 对个体来说, 是既定的、先在的、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 必须首先学习、接受和适应它, 方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认同, 参与社会生活, 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底线道德是个体首先面临的客观存在的社会要求, 是个体不可回避的道德义务。当然, 由于个体自觉程度的不一样, 他们履行道德义务的态度也并非一致。有的人把履行道德义务作为完善自己道德境界的基础, 自觉自愿地去履行;有的人自觉程度不够, 但迫于社会和公众的压力, 在大部分场合能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有的人则唯我独尊、无视他人, 这种人一旦危害、侵犯了社会和公众的利益, 就理所当然要受到谴责甚至惩罚。

3.2 公正———底线道德权利义务分配的价值尺度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评价 篇8

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写下了他一生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历史指定给书本的任务是:评判过去, 教导现在, 以利于未来。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这句话被后人千百次地引用, 似乎就是这句话首次揭示了客观主义史学的宗旨, 即“如实直书”。

在兰克看来, 历史著作的基础是史料;史料的准确无误得到了保证, 也就保证了历史著作的真实性。他把各种历史事实看做是独立于史家的主观意识之外, 只是简单地“出自那里”, 等待人们来收集、分类、描述和解释;史家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够获取这些历史事实。历史学家除了要不遗余力的搜集、挖掘史料, 不仅是回忆录、日记、信函、外交报告、见证者的原初叙述等材料, 还要对不同版本或同时代不同著作进行校勘, 了解史料提供者的个人性格、人品学风、治史能力、所处历史环境及其地位等多方面因素, 以此来考订史料的真伪。他坚信用这种“外证”“内证”相结合的方法考证史料, 通过语法、体例等史料表现形式判别史料, 就能形成对史料的正确认识。这是兰克留给世人的最大史学财富。

梦, 这比起直来直去给孩子说教产生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在“如实直书”这一口号的指引下, 历史学家们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 强调历史学的客观性, 相信历史学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因此, 兰克所代表的传统史学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 代表着19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虽然兰克多次强调历史撰述要如实直书, 但这远不是兰克思想的全部。兰克的史料考证方法以及消除自我的撰述方式是其确立历史学的科学性的法宝。他把历史看做是没有被完全理解的神意的显现, “所有的时代都同样可以在上帝面前说明它的发展是有其道理的, 而每一个时代都同样可以同上帝直接联系。”历史个案研究是特殊、具体的, 而隐含在其中的内在“趋向”、上帝的神秘力量是一般性的、无限的。历史学就是从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感知出发, 最终触及到一般、无限的内在“趋向”、神秘上帝的, 历史学的科学性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的。上帝的意志虽然是无处不在, 每一事物都能体现上帝的伟大, 但是, 上帝似乎更关注某些特定国家、特定人物。这样选择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叙述以国家与政治人物为主题。因此, 导致其史学研究也多局限于政治史领域, 归根到底是“所用史料中证据的性质本身, 致使叙述的范围从启蒙学者们的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史压缩成注重政治事件、宗教事件和有权有势者活动的历史, 脱离了他们更广阔的结构环境”。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相信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摒弃主观性, 可以森说的第一句中“我想本清楚自己的所为”却违反质的准则, 如果不带感情色彩的反映客观历史。但是我们会发现, 从兰克到吉泽布雷希特, 从阿克顿到莫诺, 哪一位“客观主义史学家”的著作中不带有道德感情呢?其次, 客观主义史学还认为历史的研究目的仅仅在于“如实直书”, 而不需要追求那个崇高的任务, 即“评判过去, 教导现在, 以利于未来”。然而, 事实是既没有哪一部著作真正完整地阐明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 也没有哪一位客观主义史学家不在教导现在。其实, 任何被人们承认的历史学家都拥有对过去行为的解释权, 他的写作正是通过利用这种解释权指导着现实。

新闻报道应客观严谨 篇9

一、树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在采访一些不懂、不熟的问题时, 事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说要去陌生的地方采访, 我们要事先了解好当地的地情、地貌、气候, 如果是人物采访, 则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 比如他的经历、职业等, 并根据他的特点制定采访方案, 不说外行话。如《牡丹江晨报》的小记者知道他们将在2011年9月10日采访篮球名将赵爽, 于是他们在头一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对赵爽的出生、所任职务等进行了解:“我知道赵爽姐姐是1986年出生的。”;“我知道她在亚锦赛中担任前锋。”;“她作风硬朗、顽强拼搏的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对赵爽的了解, 在当天的采访中, 小记者们虽然人小, 但能落落大方地采访, 提问时不尴尬, 与采访对象交流融洽。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报道者要树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要具有政治家的眼光。人的认识各有千秋, 新闻报道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立场、价值观, 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 这些主观因素或多或少且不可避免地介入其中, 因此树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对于新闻传播者非常必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加宽, 网络平台一方面为信息传播和接受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大量的虚假信息充斥网络。如2011年度评选出的假新闻“2011年11月, 有人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中传播一条信息: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 多人感染艾滋病。”让一些人一时间失去了理性, 不敢下馆子吃饭, 引起了社会的恐慌,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有损国家形象和人民利益, 这时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冷静思考, 不轻信谣言, 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下, 发挥耳目喉舌功能, 及时做出澄清, 安抚人民的情绪, 从正面进行引导。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业务素质不过硬听信谣言, 则可能会误导受众, 使事态扩大化。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命和责任, 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选取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加以反映,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以真实性为基础, 用客观事实说话

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传播、宣传、教育载体,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996年,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的时候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工作者要在马列主义的领导下, 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坚持正确的导向, 准确反映和传播信息, 这样才能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好处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做好精神文明建设, 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 把握报道的导向, 使新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使人民团结一心, 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多个方面, 既有本质、假象, 又有全面、片面、主流和支流, 报道要全面, 既要报道好的一面也要报道不好的一面, 既要旗帜鲜明, 又要分清主次, 防止片面和绝对, 那种以偏概全、只报喜不报忧、以点代面的报道都是错误的。新闻工作者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 要与受众保持平等的关系, 以达到双向交流。不同新闻的报道, 其写作手法和角度也应不同, 对有较大争议的新闻要表达出争议双方的不同观点, 不要以说教式的口吻进行报道。

三、以客观陈述为前提, 语言表达要严谨

新闻工作者要有作家的技能, 新闻报道虽然不是文学作品, 也要让读者有审美的感觉, 不能干巴巴地传播事实, 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新闻传播者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事实。标题是版面的眼睛, 标题制作好了, 可以起到美化版面、吸引读者、提示新闻内容的目的。比如, 2011年9月8日, 凤凰网上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深圳10万元手术广州8毛钱搞定?”自此诞生了一个“8毛门”事件, 题目中“10万和8毛”两个数字的对比, 让人产生一种一探究竟的想法。此次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引起受众一系列的质疑。我们不反对修饰性的语言, 但不提倡天马行空的自我捏造、想当然的发挥,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基础上的客观严谨。

参考文献

[1] .姚福申:《关于新闻倾向性问题的思辨》, 《新闻界》, 1999年, 第4期。

[2] .严怡宁:《广播电视新闻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年, 第45页。

客观理性看待他 篇10

他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

他不想去控制内部的激进势力

他从骨子里是不是不愿意放弃武装斗争

三个局限性

李绍先 首先,传说他的政治遗嘱要交权给卡杜米,如果这一政治遗嘱属实的话,就带有个人发泄的性质。阿拉法特用传位给政治上更强硬的卡杜米的方式,报复以色列在最后几年中对他的有意忽视和排斥。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他死后顺利运转的难题。

其次,主要表现在晚年在受到各种各样制约的情况下,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当年阿拉法特从戴维营回到加沙的时候,受到巴勒斯坦人的热烈欢迎,据说有50多万人,可以说是万人空巷。那一场面完全不像是和谈失败,而是凯旋归来。很多分析家认为,在失败的戴维营会谈中,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人的领袖,没有从巴勒斯坦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勇敢的决定,而是较多地考虑了个人的声望、名誉、历史地位。据说,当时无论是巴拉克的和平方案还是克林顿的提议,其内容对巴勒斯坦人都是非常有利的,在今天看来甚至可以说是求之不得的。戴维营和谈失败后,巴以冲突已成必然。在沙龙参观圣殿山后,巴以局势急转直下。以色列认定,正是阿拉法特利用沙龙“参观圣殿山”这件事发动“阿克萨起义”,而起义开始之后又控制不住局势,最终造成了日后难以收拾的局面。

最后,还表现在他晚年,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和平进程出现了一定的机会,如“路线图”出笼,阿巴斯、库赖被推举出来。但他始终不改变统一领导的方式,始终不愿意放权,结果坐失和平良机。

信奉兄弟之间不阋于墙

殷 罡 阿拉法特的“过”在于他没有控制内部的激进势力。例如早在约旦期间,巴解组织成员哈巴什提出建立大巴勒斯坦主张:要先解决约旦问题,解放约旦河东岸,再解放西岸。哈巴什不断地和约旦军队发生冲突,并试图刺杀国王,所以巴解不可能不被约旦赶走。到黎巴嫩后,阿拉法特又重复了在约旦的错误。1978年和1982年以色列两次入侵黎巴嫩,第一次借口是五个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从海法登陆,抢了一辆公共汽车,走一路杀一路,快到特拉维夫时才被制止。第二次是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刺杀以色列驻英国的大使。这两件事不是阿拉法特策划、领导的,也不是他同意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但最终受到惩罚的是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整体事业。

1994年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的土地,建立起一支一万多人的巴勒斯坦武装警察部队时,他的错误又显现出来。1994年11月,哈马斯第一次和法塔赫游击队员改编的巴勒斯坦警察部队发生冲突,双方伤亡100多人。阿拉法特完全可以利用这次冲突取得对加沙的绝对控制。也就是在确立了和平目标,以政治和平解决的方式回到加沙之后,阿拉法特反而没有彻底地控制住内部倾向于暴力、倾向于恢复武装斗争的运动,这是导致他晚年凄凉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骨子里愿意放弃武装斗争吗?

王锁劳 阿拉法特为什么十年时间都没有解决哈马斯和杰哈德这两个激进派别的问题?以色列认为阿拉法特是要在自己公开放弃武装斗争后利用这些激进派别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色列还认为阿拉法特没有从根本上放弃武装斗争,只不过是用合法的手段掩盖起来,典型的例子就是2000年戴维营和谈失败后,他脱不开与阿克萨起义的干系,他想要借此发泄一下巴勒斯坦人的情绪。想不到后来失控和导致今天这个局面。可以说,阿拉法特从骨子里不愿意放弃武装斗争。这也可以从他毕生迷恋军权中看出来。在国际大背景下,他不得不放弃武装斗争,但他从内心深处是不愿意的。不过,阿拉法特至死也没有公开说过要再次拿起枪杆子进行武装斗争的话,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另一方面,主张进行武装斗争的阿克萨烈士旅是否得到了他的默许和军费上的支持?阿拉法特一死,阿克萨烈士旅就改名为“阿拉法特烈士旅”,是不是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以色列难以找到和平伙伴

王锁劳 在中东地区看一个人和事,还得看他的对立面。谈阿拉法特,就不能不谈以色列。特别是阿拉法特回到加沙后,他的所作所为一步一步地导致丧失和平的机遇,离不开以色列的因素。拉宾遇刺后,以色列和平呼声越来越弱。这也迫使阿拉法特考虑:我和谁谈?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执政的几年更使阿拉法特寒心。中东和平“路线图”推出后为什么不成功,阿拉法特为什么拒绝放权,可能就是他认为沙龙和布什都不是和平伙伴。我认为,2002年6月布什讲话宣布阿拉法特出局,推出“路线图”计划时,阿拉法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他也意识到,一旦自己放权,其他人做出的举动是否会有利于自己的名声。

阅读背景卡杜米现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客观技术】相关文章:

客观要求04-26

客观健康05-04

客观报道05-05

主客观范文05-15

遴选客观题范文05-22

如何客观评价他人04-11

主客观条件04-15

写作简历客观陈述04-28

客观的认识自己05-02

客观必然性05-13

上一篇:英语口语语言意识下一篇:大数据与电信业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