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要求

2024-04-26

客观要求(通用10篇)

篇1:客观要求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等原因,农村老年扶养比逐渐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遭遇种种问题,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已成为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试点阶段和全面推广时期,现在仍然在不断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一些地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已经做出了新的创举。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年扶养比

试点工作

基本方案

五保村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7%,而农村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保障农民生活的问题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一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发展:

一、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客观要求

我国60岁人口中靠离退休生活的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城镇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主要还是靠“亲属提供”和“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这种养老方式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然而如下几种社会变迁使人们有充分理由调整老年人收入结构,发展新型老年收入保障方式:

第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迅速上升。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扶养比1逐渐增大。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使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比城市更严峻的形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外来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82.4%,从全国分年龄人口迁移状况表明,全国15-29岁人口的迁移比例为53.24%2,低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瓦解,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使传统养老方式存在的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传统道德观念的弱化使人们养老意识越来越淡薄。

第三、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种植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种植技术受到挑战;其次是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三项产业齐头并进的局势。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从事非农 1 老年人口/劳动人口 刘昌平:《城市化: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载《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 第8期 第61页

产业的农村劳动人口己占20%以上,其中从事乡村工业(包括建筑工业)的约占农村非劳动力的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4%,从事其他产业的约占20%1。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传统种植技术、经验的作用下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权威下降,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第四、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地区,造成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地区。农村老年人丧失了一部分提供养老服务的资源。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是有一定基础的。许多农民愿意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据198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养老保险意愿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42人中,有93.78%的人赞成搞农村养老保险,而且80%以上的希望有30岁以前开始交纳保费。山东的调查表明,富裕地区的农民有90%以上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2。农村养老保险是由原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的。1986年,原民政部号召各地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986年10月,原民政部和有关部委在江苏沙州县召开了“全国农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确定:在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社会救助和扶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等地区,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解决,在这些地区,基层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兴办福利工厂,完善五保制度,建立敬老院,以解决残疾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区,发展以社区(乡、镇、村)为单位的农村养老保险。后来一些地区搞的社区型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1年6月,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制定了以县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这个基本方案就是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开展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规范。

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组织试点,在山东组织了大规模的试点。第二阶段,总结经验,扩大试点。

第三阶段,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步伐。1992年7月,原民政部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在这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92年底,170多个县基本建立了面向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国 1刘庚常:《我国新“空巢”家庭》 载《人口研究》2004年1月 第28卷 第1期

吴忠观:《社会保障与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研究报告》,国家计生委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课题 1995年11月 2 已有3500多万的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共积累了保费10多亿元。1992年12月,原民政部门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江苏省在全国全面推广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

这次会议标志着全国范围大规模、大区域的试点工作告一段落,而转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三、有关《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坚持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方向。由点到面,逐步发展。

保险资金的筹集

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个人的交费和集体的补助(含国家让利),分别记帐在个人名下。按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在没有实行独生子女补助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参加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可高于其它对象。具体办法由地方政府制定。

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

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殖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基金使用,必须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同时要建立监督保障机制。

此外方案还具体规定了保险对象及交纳、领取保险费的年龄,制定了交费标准、支付及变动等。

四、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的储蓄,“保险”的色彩很淡,既没有代际内的调剂,也没有同代内不同收入者之间的调剂,只有个人自助性。如果要弥补这一欠缺,只能在缴纳保费这环节上做文章。即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相对高于对高收入者的补贴。但现行农村养老方案并没有体现这一点,集体对个人养老的补助所占份额不高,而是通常对贡献大者给予更高的补贴。

其次由于是一种资金积累制,在积累期间一方面积累了一大笔资金,同时通货膨胀在另一方面吞食掉一部分资金,使养老保险的价值大打折扣。通过变值缴费,变值领取养老金的办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这一问题。而对农村养老保险决不能采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做法,即将保险待遇和物价指数或工资指数挂钩,那样将给国家和集体背上沉重的包袱。

再次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解决的是“未来老年人”的收入保障问题,对当前的老年人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要从这种养老保险方式中受益,必须要经过很长的积累期,现在已经60岁的老年人口平均余寿为男16.24,女19.22。1 现在没有任何积蓄的老年人还要活16-20年左右,如何妥善安排这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是个大问题。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创举—— 五保村

长期以来,五保户生活保障是“全国性老大难”。对五保户我国主要实行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两种方式。集中供养即通过建立县、乡镇级敬老院来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这个办法投资量大,且远离五保老人的原住地,入住率、巩固率不高。分散供养即靠五保老人所在村采取社会统筹、社会捐助及政府补助方法解决五保户的供养问题。这种方法又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广西贺州市总结钟山县试点的经验,决定实施五保村建设工程,采取村级集中供养方式,结合两者优势,克服了两者不足,摸索出“家庭化集中供养、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化自我管理、社会化持续发展”的模式,让五保户住得进、过得好,让五保村建得好、管得住。

在贺州农村,只要有10个以上的五保老人,就可建一个五保村。五保村多为四合院,每户一房一厨一卫。由于五保村“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适应了农村五保老人的心理特点,克服了过去五保老人离村供养管理的诸多弊端,同时可让村民及时帮助五保户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困难,减轻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负担。

在贺州市三县一区,随处可见一道乡村新景观:一座座新建的五保村成为农村五保户的新家,随时可见一个个五保户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安度晚年。

贺州五保村建设,集中供养五保户,使农村五保户生活有了保障,生活质量也有提高。这种适应农村特点的新的五保供养方式,为农村养老方式从家庭型向社会型逐步转变创造了基本条件。

1劳动部信息中心编,《城镇从业人口生命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建立、健全正式的养老制度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趋势和最终目标。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农民建立起包括养老、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相信,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昌平,《城市化: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载 《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

2、刘庚常,《我国新“空巢”家庭》

载 《人口研究》

2004年

3、吴忠观,《社会保障与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研究报告》,国家计生委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课题

1995年

4、劳动部信息中心编,《城镇从业人口生命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5、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篇2:客观要求

内容摘要:现代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已成为现代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作为满足人性化需求最佳方式的人性化营销,必将成为新时期企业营销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只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人性化营销,才能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人性化营销”不仅是一种营销理念,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它融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人性化营销新理念

在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消费观念向外在化、个性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消费内容的多元化、消费结构及消费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程度日益提高,精神消费和心理消费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导致人的精神需要和个性的充分满足越来越高,这些都无不在说明市场潜力的巨大,无不在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性化营销的魅力无穷,只有真正实现人性化营销的产品才会赢得市场。作为满足人性化需求最佳方式的人性化营销,必将成为新时期企业营销的核心和根本所在。

篇3:客观要求

1.1规划和布局

在小区的建设规划中, 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地理位置合理布局养殖小区的结构。做到集中治理, 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2地势和地形

猪场场址一般应选在地势高燥、平坦、开阔、背风、向阳、没有畜禽疫病病原微生物污染和工矿企业严重污染的地方。山区和丘陵地区猪场选址要低于居民区, 在不影响生产的同时要有一定坡度。平原地区猪场应建在城乡结合部, 抛开城乡规划办中长远规划之外的城乡结合部。

1.3土质和水源

对土质的要求, 一是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要求;二是对土壤卫生状况的要求, 看土壤中是否存在恶性、烈性传染病病原。猪场的用水量较大, 确定猪场厂址时, 应考虑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水, 基本要求是水量充足, 水质达标。

1.4交通和电力

猪场应该建在远离闹市、交通便利, 同时距离交通主干道1000m以上的地方。猪场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电, 没有充足的电力保障, 将会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和生活。

2猪场布局

2.1管理与生活区

管理与生活区位于猪场的上风向、地势较高处, 保证有良好的卫生条件, 便于与外界联系。

2.2生产辅助区

生产辅助区位于管理与生活区的下风向、生产区的上风向。包括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车间、车库、药房、水塔、配电房和杂品库等。

2.3生产区

生产区位于管理与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的下风向, 隔离区的上风向应用围墙与生活管理区、生产辅助区和隔离区分开, 实行封闭式管理, 人员和车辆进入时严格消毒。

2.4隔离区

隔离区位于猪场的下风向、地势较低处, 分为引进种猪观察区和污染区。

2.4.1引进种猪观察区。为引入种猪进行检疫和观察的区域, 靠近生产区的卸猪台, 建有观察室, 观察区门内设有消毒室。

2.4.2污染区。污染区包括病猪隔离治疗舍、兽医室、粪污处理场、尸体处理坑、垃圾场和沼气池等。病猪隔离舍包括母猪舍、产仔猪舍、保育舍和肥育猪舍, 进入隔离舍的猪一律不能返回生产区。

3猪舍的设计与建设

3.1猪舍的设计

猪舍按屋顶形式可分为单坡式、双坡式、联合式、平顶式、拱顶式等。按墙壁结构与窗户的设置方式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密闭式。按猪栏排列的方式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和多列式。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墙混凝土式和塑料大棚式。

3.2猪舍的建设

猪舍的结构包括地面、屋顶、墙壁、门、窗以及通风换气口。猪舍地面要求坚实耐用, 平整不滑, 有一定坡度 (2%~3%) , 保温性能好, 尿和污水宜排出, 不潮湿, 耐腐蚀, 便于清扫、清洗消毒, 适宜猪活动。猪舍屋顶要求坚固、不漏水、不透风, 保温隔热, 有一定的承重能力。猪舍墙体分为纵墙和端墙, 沿猪舍长轴方向的墙称为纵墙, 两端的墙称为端墙。承重墙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必须满足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 坚固耐久, 保温隔热, 耐水防火;内墙壁光滑防水, 便于清扫、冲洗消毒。猪舍窗主要用于采光和通风, 窗大采光和通风效果好, 窗小保温性能好, 一般南墙窗大、北墙窗小。

4猪的环境控制

4.1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

4.1.1生猪饲养方式。目前农民“养猪肥田”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 猪粪不经任何处理直接作为肥料施入农田。粪便中的磷、铜等元素, 在环境中富积, 引起土壤的营养累积, 造成环境污染。粪便直接作为肥料下田, 造成的部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累积, 通过雨水引起地表水的污染。部分粪便直接排入河道中, 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

4.1.2人为原因。个别饲养户在饲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 各类有害物质残留在畜产品中, 通过人食用进入体内, 产生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4.2营养调控, 减少污染

4.2.1营养饲料。日粮的配制, 要根据原料营养价值和猪的生理需要准确计算出不同生长阶段、条件下的营养需要, 对各种营养要求。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配比都做到科学合理。

4.2.2安全饲料。饲料作为畜禽生长的物质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畜禽生产, 应避免饲料原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及农药残留, 饲料中决不添加防腐剂、开胃药、兴奋剂、激素类药、人丁合成色素及禁用的抗生素安眠镇静药等。

4.2.3生态饲料。合理添加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中草药等, 提高饲料转化率,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如生长猪日粮中添加2%的海泡石、臌润土, 可减少尿、粪中氨的散发量。

4.3改变饲喂方式

将过去追求最大限度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转移到采取多种方式来有效平衡提高猪生产性能, 以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要量制定出与猪生理需要相一致的日粮。

4.4规范饲料行业

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规范饲料行业,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打击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安定等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

4.5粪便处理

4.5.1粪尿直接作为有机肥料还田。采用先清除粪便再用少量水冲洗圈舍的方法, 将猪的粪尿作为有机肥料直接应用到农田, 改善土壤。这种方法要求猪场周围有足够的容纳消化猪场粪尿污水的农田。

4.5.2粪便堆积密闭发酵、尿液曝氧还田。采用先清除粪便再用少量水冲洗圈舍的方法, 将猪粪尿干湿分离, 干的粪便堆积密闭, 经过发酵后应用到农田, 尿液与污水经曝气氧化塘+生物稳定塘处理后用于农田。

4.5.3粪尿—沼气—肥料。采用先清除粪便再用少量水冲洗圈舍的方法, 将猪粪尿干湿分离, 干的粪便堆积密闭, 经过发酵后应用到农田, 尿液与污水, 通过管道进入沼气池, 经厌氧发酵的途径, 制取沼气。

摘要:猪场所处的位置, 猪场的布局合理与否、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与符合猪的生活与生存的要求, 直接影响着猪只的健康。为创造猪只适宜的生存环境, 分别从猪场的选址、猪场的布局、猪场的环境控制、猪舍的设计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猪,环境,健康,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宝林.猪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篇4:客观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文明目标:文化建设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中,经济发展目标位居榜首,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的经济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任务确实十分宏伟,同时又非常艰巨。它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如期实现,着力建设一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营管理队伍,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中央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及时提出了“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理人才队伍”的任务要求,第一次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市场化提到了议事日程,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

但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企业和经济活动的权责利关系,还受到新旧体制转型的制约,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不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则,深化经济体制和企业体制的改革,加速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我们就难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崇高使命。

如何按照“全国人才规划纲要”的要求,建设好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经理人队伍,需要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是要制订出一个社会公认的“中国职业经理人标准”,界定它的对象、范围和职业资格要求。这个标准要体现“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原则。“一脉相承”就是要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承袭进去,形成中国职业经理人自身的特色,“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人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和管理要求,整合出一套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职业经理人标准。第二是根据“中国职业经理人标准”,开发出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大纲计划和课程体系,依托国家经理学院、企业培训中心和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工程”,对在职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有志于职业经理人事业的未从业者,实施职业经理资格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训。使一大批经营管理者通过教育培训工程,获得职业经理人岗位应具备的基础条件。第三是建立中国职业经理人考核、测评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推荐职业经理人的社会中介机构,使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条件和经营业绩得到社会客观公正的认定。第四建设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执行职业经理岗位准入制度,从根本上革除由行政委派职业经理人带来的弊端,让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五是要规范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行为,建立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把守法、诚信、业绩和创新精神作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职业操守。对那些不合格者,随时取消从业的资格,严重失职者永远不准涉足职业经理人行列。

篇5:客观要求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基本保证.

作 者:刘晓云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16 刊 名: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2 关键词:主观   客观   辩证唯物主义  

篇6: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给我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方法论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误区,物质等于客观,意识等于主观。其实二者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区别。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这里的意识是指的整个人类的) 整个世界除了物质现象以外就是意识现象, 显然这是在说明世界的本质,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列宁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可见只有用“客观实在性”才能把物质与意识区别开来。如果用“客观存在”就不能将物质与意识从本质上区别开。

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各种思想认识,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地认识,虽然他们都是意识的东西,但也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中的,我们不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现象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勇于攀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 所以不管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观念,或者是一个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讲也会成为客观存在的东西。

可见,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客观存在”同“客观实在”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后者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赖于“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前者的“客观”是相对于“我”的主观而言,是相对的`,多变的;后者的客观是针对“人们”的主观而言,是绝对不变的。

下面我们分析两道试题,从中比较一下在具体的情境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不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

例一:(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38题第1小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材产增长情况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本届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13 年,先后召开过100 多次座谈会,收到了l万多件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物权法》 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注:《物权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l)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12 分)

分析:在此题中,很明显的说明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越来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民要寻求有关法律上的保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老百姓的这种思想上的要求就是意识的主观的东西,可是这些对于有关法律的制定者来讲就是他们面对的客观现实,相对他们来讲这种思想上的要求就是客观存在而不是客观实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出台了《物权法》(《物权法》既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这样就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原理。

【答案要点】① 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私人财产都有显著增长,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物权法》的制定是这一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

②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物权法》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合法财产,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篇7:写作简历客观陈述

写作简历客观陈述

简历是最重要的工具,您可以使用加速您的求职。这是信息,你可以使用说服招聘经理,你应该接受采访。这不是你的经验,但如何一词认为你是非常重要的。您的简历基本上是你的个人广告雇主说服他们,他们应该聘用你。   有许多部件和类型的恢复。当您设定了将您的简历一起,您将需要研究的类型,恢复最适合您的职业生涯历史。一旦你已经选择了一个恢复类型,你需要收集所有的信息。   第一部分的个人简历将包括您的联系方式和姓名。下一个部分将您的简历两种方式之一。你要么写一个客观的陈述,或写一个定位发言。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的目标是永远的第一部分恢复的联系信息。在最近几年的`事情发生了变化,一些专家建议使用定位声明代替。   什么是客观?   简而言之,一个客观的陈述告诉雇主你在找什么工作,在您要聘用。目的报表争议这些天,因为严格的就业市场让雇主有很多人可供选择。很多雇主宁愿听到你为他们提供,而不是听你想要的。   如果您决定继续使用一个客观的陈述你的简历,那么您需要了解的几个基本点。国家的目标一句简明扼要的方式。使用Active动词,而不是被动的动词来描述您的目标。请确保您的目标是具体的,不使用任何泛泛。如果你说, “我想一个行政工作使用我的客户服务能力, ”这并不让雇主任何具体评价你的。一个更好的例子不用这样的事情, “行政级别的行政与七年专业经验,工艺改进要求加入公司面临的挑战,在新千年头了。 ”这就告诉雇主正是您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工作要搜索。   什么是定位发言?   定位类似声明的目标,但它更侧重于你提供一个潜在的雇主。您可以执行一些相同的意见,它的目标。使用行动的话。这使得权力,并创建一个感觉,你的雇主将是一个成就的组织。下面是一个例子: “勤政成就,善于与客户生产高质量的内容相关的最终用户。 ”请注意大功率行动的话,勤奋,善于。这些话,将巩固这种想法申请人将产生积极结果。   无论您选择使用一个客观的或定位声明,确认你的简历脱颖而出的人群。如果您按照这些建议,您更有可能得到这份工作。

 

篇8:客观要求

1.1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是以金融体系全局为对象的总体性谋划, 以实现整体优化为基本目的而做出的长期行动纲领。金融风险管理战略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准点和出发点, 是对未来超前性的决策, 在较长时期内 (一般在五年以上) 所要达到的管理目标。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金融风险管理战略要服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远利益,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1.2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作用

1.2.1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经济实体的意义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能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资金筹集与资金经营的环境, 减少或消除各跨国经济实体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 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金融风险管理战略是管理者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行动纲领, 以此来理顺金融体系内外各种关系, 增强预见性, 把握管理的主动权, 减少或避免管理的盲目性, 增强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保障经济实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实施金融风险管理战略, 利于促使金融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金融企业基础工作展开, 全面提高金融企业素质, 从而不断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使资金筹集和经营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使资金进入良性循环, 减少决策风险。

1.2.2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在全球范围内, 作为价值直接表现形式的货币资金的跨国界流动, 必然引起其他资源的相应跨国流动。而实施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则能减少资金跨国流动时的金融风险损失, 并促使货币资金向所需国家和地区流动, 从而引起其他社会资源合理的流向该国和地区, 最终避免或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提高其利用率。

2 我国金融风险的严重性

2.1 潜在的风险被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所掩盖

管理体制风险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我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体制原因。主要表现在:其一、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近两年在强化一级法人体制, 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推行了授权授信制度、审贷分离制度, 实行垂直稽核体制, 制定了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禁令, 但内控机制尚未健全, 特别是前几年的金融混乱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其二、城乡信用社、证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 风险防御能力弱;其三、金融风险的补救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特别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2.2 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业, 信用风险是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中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中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 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是造成这一风险的原因。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钱, 亏了是亏国家的, 银行亏损国家承担, 国家绝不会让银行倒闭。因此, 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 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 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 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 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 业务做得越大越好, 盲目扩张业务, 不惜血本揽储, 置银行风险于不顾。更有甚者, 热衷于违规账外经营, 导致金融秩序严重混乱, 且由于账外资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风险的行业, 形成呆账, 无法收回, 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 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虽然中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 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 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

3 引进VaR, 降低金融机构综合风险

3.1 VaR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VaR, 直译为“在险价值”, 它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一定的置信水平上, 某一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与传统风险度量的手段不同, VaR完全是基于统计分析基础上的风险度量技术。从统计的角度看, VaR实际上是投资组合回报分布的一个百分位数。VaR对我国实现金融风险管理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发和应用VaR, 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从定性分析向量化管理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应用VaR, 是我国实施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现实选择

3.2.1 正确导入数据

整合VaR系统与银行其它交易系统或数据库之间的关系, 解决好VaR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问题, 要明确外部数据是从哪些系统、以何种方式、是否准确无误地输入到了VaR系统中。

3.2.2 验证VaR的准确性

在VaR系统中, 一般会提供多种方法计算VaR值, 比如常见的历史模拟法、参数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 (具体见表1) , 甚至有的还提供了Bootstrap方法, 但从国内外的实际应用看, 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历史模拟法计算VaR值, 而历史模拟法的计算需要借助于金融产品的定价公式, 所以在使用相应的VaR系统时, 应当明确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形式及每个变量的选取方式。

3.2.3 进行压力测试

我国银行应当根据其市场风险的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来构建压力测试, 应当辨别可能会对其市场风险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 设计的压力情景应该涵盖可能会令银行交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各种因素, 其中还要包括会增加银行市场风险的低概率事件。在此基础上, 银行应对风险因素进行敏感性测试, 考察其假设变动对头寸价值的影响。同时, 压力测试应当包括市场冲击涉及的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因素。

3.3 我国应用VaR存在的制约因素

3.3.1 数据基础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金融分析中的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都面临样本数据有限的问题, 目前如果要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运用VaR方法来衡量股票市场风险, 最突出的就是数据问题。我国股票市场时间段, 交易数据有限, 这使得VaR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检验非常困难。而且我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历史数据的不足甚至虚假, 都给VaR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检验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3.3.2 资产收益关联度的稳定性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未处于初级阶段, 还很不规范, 市场环境、交易规则的剧烈变化以及过度投机、市场操纵等人为因素的存在, 使得资产收益关联度和系数都不稳定, 历史数据与未来状况的可比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VaR模型对于反映投资组合危机预期的准确性, 使得危机预期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陈静茹.金融法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2]任淮秀.投资银行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兰敏.试论我国金融风险现状与防范措施[J]科技广场, 2009, (12) .

篇9: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这里的意识指的是整个人类的)整个世界除了物质现象以外就是意识现象,显然这是在说明世界的本质,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列宁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可见只有用“客观实在性”才能把物质与意识区别开来。如果用“客观存在”就不能将物质与意识从本质上区别开。

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各种思想认识,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认识,虽然他们都是意识的东西,但也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中的,我们不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现象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勇于攀登的精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所以不管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观念,或者是一个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讲也会成为客观存在的东西。

可见,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客观存在”同“客观实在”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后者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赖于“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前者的“客观”是相对于“我”的主观而言,是相对的,多变的;后者的客观是针对“人们”的主观而言,是绝对不变的。

下面我们分析两道试题,从中比较一下在具体的情境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不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

例一(20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38题第1小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本届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13年,先后召开过100多次座谈会,收到了l万多件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 《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注:《物权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l)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

在此题中,很明显说明的情况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越来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出台了《物权法》(意识),这样就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答案要点】①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私人财产都有显著增长,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物权法》的制定是这一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物权法》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合法财产,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例二 材料一 我县农村医疗改革为何这样难,原因如下:

1.参保受益面相对狭小,筹资低水平与报销高要求的矛盾突出。2006年2492人兑付了医药补偿费用(即报销),不到参保总人数28.86万的1%,这必将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农民不愿续保。

2.筹资难度较大。原因在于农民认识普遍不到位,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不强;受前几年“农保”政策影响,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期性、持续性、资金运行安全心存疑虑,对合作医疗的新形式新方法也抱有观望态度;受经济条件影响,一些偏远乡(镇)村的相当一部分人连交10元钱也有困难。

3.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与医保和农民需求尚存差距。根据调查,近80%的农民愿意就近就医,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技术水平都很难支持,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影响了农民参保积极性。

材料二 解决的对策:1.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统一思想认识,强调政策的严肃性,绝不允许有人打政策的擦边球,绝不允许有人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应享受的合法权。2.重视宣传工作。要通过宣传让农民知道这项制度的目的、好处、自己的权利义务、报销的过程等,特别是要通过典型案例来引导农民,消除不生病的侥幸心理和怕麻烦心理等,促进这项为民工程顺利实施。3.调整方案,扩大受益面。保障水平较低、受益面偏小是影响农民群众参保积极性的“致命硬伤”。4.切实解决农民因大病致贫的现象。5.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与规范化的微观运作相统一。6.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过渡,确保法制保障。

问: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该县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做好医疗改革工作的?

参考答案:①该县充分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为老百姓着想,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做好工作。②该县从全面的实际出发,既看到医疗改革难的客观原因,又看到主观原因,多方面考虑,做到了从全面的实际出发。③改县高度的重视,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统筹兼顾,做好宣传,充分发挥意识的反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医疗改革难度大,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第一点、第三点是客观的,也可以说就是客观实在方面的东西;而第二点则主要的是从农民对农村实际情况做出的反映,不管是心存疑虑还是抱有观望态度,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成为医疗改革小组工作的着重点,成为客体,所以工作小组针对此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就是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10:按客观规律办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客观要求】相关文章:

客观技术05-02

客观健康05-04

客观报道05-05

主客观范文05-15

遴选客观题范文05-22

如何客观评价他人04-11

主客观条件04-15

写作简历客观陈述04-28

客观的认识自己05-02

客观分析医疗行业论文07-03

上一篇:小学政教处总结下一篇:自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