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办理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2022-09-11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 几乎所有的推理类电视剧、电影都会用到这句台词。“真相”其实是佛教语言, 犹言本相、实相, 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1]。法律术语有“客观真实”及“法律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事实发生的真实过程, 法律真实是指客观事实中能为证据所证实, 并且该证据为法律所认可的。

在诉讼中, 作为诉讼代理人, 他可能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 隐瞒对被代理人不利的事实, 而提供有利于被代理人利益的事实, 而法官则针对诉讼双方提供的证据, 并根据双方质证, 理清事实的来龙去脉, 以达到还原事实的真相或接近真相的目的, 所以说诉讼中证据很重要。而这个证据应该是为法律所认可的事实, 即法律真实。

那公证证明的是什么事实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 公证是出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 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 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在现代西方国家, 程序正义是其重要指导原则, 一直在追求法律真实。但办案人员是一个单个的认识主体, 但因为是个人, 不可避免的就在主观认识上具有局限性, 只能对案件的发生进行部分的还原, 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真实。然而, 根据公证程序的规则, 公证机构办理公证, 应当遵守法律,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遵守公证执业规范和执业纪律。

在公证界, 对于公证该适用“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这两种说法争论不休。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群都不在少数。认为公证适用“客观真实说”的人认为, 公证的本质就是“客观真实”, 过度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夸大了公证员内心确信对认知过程及结果的作用[2]。持有这种说法的人在公证处设立初期占大多数。那时候公证处主要办理一些传统业务, 如涉外的出生、亲属、学历等公证。认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时间为转移;还有国内的继承公证, 也是以证明亲属及被继承人的死亡而发生财产变更的客观真实。但随着出证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 新业务不断拓展, 这种观点越来越不被人接受。年轻的公证员大多数认为公证应适用“法律真实说”, 因为公证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事实进行认定, 而且客观真实认定还存在成本的问题, 对于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能认定的法律真实, 而非要提出质疑, 把客观事实作为唯一标准, 那无疑会拉大办理公证的时间以及增加成本。另根据《民事诉讼法》, 参67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这一条清晰地将客观真实排除在公证事实认定的标准之外。因此, 若公证事实认定客观真实为标准, 那么经过公证认定的事实就应该是客观存在, 是不可推翻的。

作为一名公证员, 认为公证过程适用法律事实, 并不是没有担当, 或者为了减轻责任找说辞, 而是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考虑, 适用法律真实更为恰当, 主要原因如下:

一、公证部门的调查权缺失

法律规定只有公安、检察院、法院才有调查权,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二十六条, “公证机构在审查中, 对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 按照有关办证规则需要核实或者对其有疑义的, 应当进行核实, 或者委托异地公证机构代为核实。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予以协助。”由此可以看出, 公证机构只能由当事人提供证明, 公证机构再予以核实, 而没有主动调查的权利。但是在实践中, 公安、民政、金融等各个部门是各种的不配合, 再加上大环境下, 政府机构取消了各种证明的出具, 这些部门更有理由不予配合, 那又谈何去查明客观真实[3]。

二、早期档案流失严重, 且多为不完整或相互矛盾

例如, 出生证一般可查都在2000年之后出生的, 基本上2000年之前的出生档案都遗失殆尽。再比如人事档案, 大部分部门由于中间搬迁, 基本都没有保存好档案, 剩下移到档案馆的也大都不完整, 零零散散, 有的仅剩一张, 看不到家庭成员情况的记载, 更谈不上家庭成员的完整性。还比如公安部门的户籍档案, 基本有保存的都是1982年以后的, 村委会有保存的又可信度太低, 经常前后不一致, 笔迹涂改。所以, 办理一份出生证明, 有时候只能依据申请人的自证证言或其他证人的证言去证明申请人的父母, 这样如何保证客观真实?

三、当事人造假成本低, 公证核查成本高

现如今, 假身份证、假户口本、假结婚证、假离婚证等假证泛滥成灾, 办理委托还出现假冒他人, 这才有了司法部的“五不准”出台, 谨守公证行业的底线。经常查出是冒名顶替的, 当事人还振振有词, 因为我们相应的惩罚没有实行高标准, 国民的信誉度太低。因此, 公证员都要有“火眼金睛”, 还得谨慎小心。如果逢证必查, 则加大了办理公证的成本, 也会导致办证时限加长, 引起当事人投诉。因此, 公证适用“法律真实”更符合实情。

四、公证的办证程序及功能的约束

公证办理流程是经办公证员一人办理, 再经另一公证员审批, 审批的过程主要还是核对有无打字错误。因此, 基本上属于坐在办公室闷头干活的类型, 而且过来办理公证的基本上是受益人, 是带着目的来办理公证的, 最多就是制作询问笔录, 看能否问出当事人办理公证的真实意图, 避免当事人隐瞒一些背后的意图, 造成对其他人的侵害, 不像法院, 有控辩双方的质证, 还有一审二审再审这样的监督程序, 即使这样, 法院判决结果也只是适用法律真实, 那公证又怎能硬性地要求它符合客观真实。公证的功能是预防纠纷, 本就不是法院通过诉讼去查明纠纷, 找寻真相。

五、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的要求

现政府部门大力推行互联互通, 今后民政、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建立大数据, 全面推行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对于信息的提供者在规章制度上予以约束,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而办理公证可直接采用这些数据信息。公证主要提供的是法律服务, 用专业的眼光去综合分析这些数据信息, 做专业的事情, 再去审查这些数据信息背后是否客观真实, 这不是一种退步吗?

六、公证办理适用法律真实, 并非降低标准, 同样也要追求客观真实的目标

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 当事人向公证处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故意隐瞒事实真相, 欺骗公证处出具公证书, 以达到其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又屡查不止。故而我们需要相关的依据来保障公证人员或机构的认定行为, 保障公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证据链的形成之后, 往往所证明的法律真实就是客观真实。法律一旦通过了相应的符合真实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使公证人员或机构减轻压力同时有章可循。所以说, 应当以法律真实为主, 客观真实为辅, 保持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高度一致性[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但又是不至上的, 其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同时又是有限的。人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 而对于每个兼具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个体而言, 所能够认识到的真理的层次和范围毕竟有限,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 确立了反映法律真实判断理念的“明显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 所以我们在尊重客观真实本身的同时, 必须充分考虑法律真实。

摘要:公证办理需要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更符合公证办理及出证需要?这很重要, 特别在司法部要求公证处在年底前完成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 未来公证处推向社会, 不再向政府要编制, 要拨款, 这一点已毋庸置疑。所谓变则通, 这就是写这些文字的目的。

关键词:真相,客观真实,法律真实,公证办理

参考文献

[1] 刘疆, 董翠香.公证审查方式新探载[J].中国公证, 2006, (7) :16-21.

[2] 奚仲兴, 梁钟允.诉讼与实践中相关公证争议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公证, 2010, (12) :47-52.

[3] 王京.新形式下对公证真实性审查的要求[J].中国公证, 2011, (12) :18-21.

[4] 王延波.论公证审查标准[J].载苏州公证处门户网站, 访问网ht tp://www.szsgzc.com/case/lilunyantao/2015-04-24/45.html.

上一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高考成绩对主要课程成绩的影响分析下一篇:浅谈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