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2024-04-27

考勤管理补充规定(通用9篇)

篇1: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公司各部门:

为了加强公司车辆管理,满足生产生活用车,明确车辆使用中的主体责任,现对公司各部门使用的车辆管理做如下补充规定。

一、部门使用的车辆及号牌:

生产部: 供应部: 销售部: 质量部:

总务部:

工程部:

二、部门负责人为部门车辆安全、调度、维保和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部门车辆的出行登记、安全用车情况、车辆事故责任认定负责。

三、部门负责人需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车辆,加强车辆管理,妥善安排车辆的出行。每天认真填写《车辆外出登记表》。月末将《车辆外出登记表》同车辆行驶里程、油耗等报总务部备查。

四、部门使用车辆,如发现行驶里程、耗油等方面出现明显异常时,总务部有权要求用车部门就存在问题写出文字说明及处理意见。

五、除指定领导专用车辆外,非工作时间内,公司所有车辆必须统一停放在公司停车厂内。无论工作或非工作时间,公司车辆每出厂区时,门卫需凭部门负责人签批的《车辆外出证》出厂。无《车辆外出证》者,门卫不得将车辆放行。遇特殊情况,车辆无法及时开具《车辆外出证》者,部门负责人须电话通知门卫,门卫做详细登记后方可放行。

六、部门使用车辆的驾驶人员,必须是具有驾驶资格并在总务部备案的驾驶人员。任何人不得将车辆交予无驾驶证或未在总务部备案的人员驾驶。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责任人自负,并追究部门负责人管理责任。

七、部门使用车辆如有酒后驾车、出私车、无证驾驶等违章违纪现象,一切后果均由当事人自负,并追究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

特此通知。

附件:《车辆外出证》

篇2: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1、所有员工上下班均以打卡的形式考勤。员工上下班必须打卡,打卡次数为一天2次,员工应严格按工作时间的规定准时打卡上下班。

2、员工上班时间内应公事到盱眙以外出差,不需要打卡但必须有经批准的《出差审批单》,提前1天交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该员工外出事由确定是否需要添加出勤记录。

3、员工上、下班漏打卡者,2日内必须填写《考勤补卡申请单》,经部门主管审核确认后,交办公室作补卡依据。当月累计补卡超过4次,从第4次起每次按50元处罚。(特殊情况除外)

4、员工休息日需加班的,必须事前填报《加班审批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理审批后方为有效。没有《加班审批单》的,考勤记录不作为加班依据。

5、所有员工上班均应于规定的上班时间前打卡,如发现打上班卡后不上班,或未到下班时间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而下班时间再回公司打卡,除按旷工处理外每次加罚款50元,以示警告,累计3次以上者扣除年终奖,情节严重者调离工作岗位。

6、员工考勤记录作为员工核算工资的依据之一,每月办公室编制《考勤统计表》,并予公示,如有疑问应在3日内提出更正申请,否则不予更正。

7、员工请假必须填报《请假条》,1天以内经部门主管审批;1天以上经部门主管审批总经理批准后,送交办公室备存。无请假条按旷工处理。

8、一个月内连续请假10天以上,且无故不按时返回工作岗位者,视为自动离职。公司可以单方面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特殊情况报请董事长批准。

7、本规定与公司原《考勤管理制度》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篇3:护理文书补充规定的书写与管理

关键词:护理文书,补充规定,书写

为促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 把护士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更有效地实施基础护理, 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中改革护理文书书写就是本次活动的重大举措之一。我院2010年11月中旬接受山西省“护理文书书写及护理质量控制”培训后, 于2010年12月中旬对我院护士长和科室质量控制员进行了培训, 2011年1月正式启动了新护理文书的书写, 但运行中发现文书标准以外的护理文书补充规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护理部加大培训力度, 增加督导、检查的次数, 特别重视执行中及时与护士长、科室质量控制员共同商榷, 使全院护理文书书写得到进一步统一、规范、完善, 避免了医疗隐患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证了护理质量。

1 护理文书补充规定的内容

1.1 省培训班培训的内容 (仅为执行中有疑义的内容)

病人直接入手术室, 待手术完毕后, 由病房护士填写入院、入院时间, 其中入院时间以病人办理住院手续进病房的时间为准, “手术”按最近时间, 首次生命体征即为手术回房的生命体征;临时医嘱已下达, 护士已处理但未执行, 若医生下“取消”, 文书补充规定在护士签字处红笔写取消、签名、时间;临时医嘱的执行时间按处理医嘱的时间, 其他用执行单;病人出院, 体温单上出院时间按病人离院时间填写。

1.2 我院护理文书补充内容

病人拒绝测量生命体征, 文书补充规定, 在该时段划小“△”, 体温用蓝铅笔, 脉搏用红铅笔, 呼吸用蓝钢笔, 体温之间、脉搏之间不连线;原则上不允许请假, 遇特殊情况, 如女病人月经来潮不能手术、病人需到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 文书补充规定在病人离开、返回时段, 35°空格以下写“请假”与“销假”, 并在病人返回后, 第1续页住院天数的第一空格处, 除去请假天数如实填写住院天数;正点入院、转入、死亡的时间一律写“整”;文书补充规定手术病人要完成前1天19:00与手术当日07:00生命体征的绘制, 方可离开病房。

2 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的安全隐患

病人出院, 体温单上出院时间按病人离院时间填写, 检查中发现出院医嘱时间与体温单上病人出院时间相差5 h以上或更多;正点入院、转入、死亡时间若不写“整”易在后面填加分钟, 特别是死亡时间, 发现一份病历体温单与医嘱、重护记录单死亡时间不一致。

2.2 易造成缺项

病人直接入手术室, 手术完毕后未回到原科室, 而入住重症医学科, 而住院手续在原科室, 故出现无入院、入院时间的漏洞。手术病人手术完毕并未回到原科室, 而入住重症医学科, 由于习惯是每日下午15:00后绘制三测单, 故造成病人前1天19:00、手术当日07:00生命体征空缺。

2.3 工作推行困难, 产生不良后果

临时取消医嘱, 有的不执行、有的执行了但缺项, 有的甚至与护士未处理就已“取消”的医嘱混淆, 无法辨认。临时医嘱按处理时间, 其余按执行单。约占40%的科室未实行, 50%的科室实行但执行单管理不到位, 10%的科室心存担忧, 10%科室无反应。

2.4 管理乱, 满意度下降

病人家属拒绝测生命体征, 护士不问理由直接画拒测标识, 致使发热病人不能及时反应, 医生不满意, 病人不满意。给不需要住院的病人开了绿灯, 还有化疗病人第1疗程与第2疗程之间按请假, 导致医保科提出质疑。

3 管理措施

3.1 消除医疗隐患

出院医嘱要在病人准确确定离开的时间后再下 (与医务科、质控科协商决定) , 确保与体温单上出院时间相吻合。正点入院、转入、死亡的时间后一律写“整”, 其余按文书标准填写时、分。

3.2 优化工作流程补漏洞

急诊科护士在接到病人、家属办完入院手续后, 迅速建立体温单并测量生命体征, 除入住科室、房间号、床号不填外余均按文书标准正确填写, 空缺项由手术完毕后入住科室护士填写, 同时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达成共识, 急诊科的资料一并入病历, 保证绿色通道有效开通。手术病人在离开病房前应先绘制前1天19:00与手术当日07:00的生命体征及其他。

3.3 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 增加执行力度

召开科室质量控制员、护士长会议, 规范各种执行单及执行单的内容、格式、保管方法。组织全院护士, 培训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执行单的有效性, 对“谁执行谁签字”与按“执行单”执行的两项规定进行花费时间、过程比较, 让护士明白省时、省力的好处。对本次改革护理文书书写的真实内涵等内容进行培训。加大督导检查的力度, 执行单就是法律的依据, 认真执行, 让护士明白严密保管执行单是确保法律依据的重要手段。经科室质量控制员、护士长会议一致通过取消“拒测生命体征”“请假”的文书补充规定。

4 讨论

护理文书记录着每一位病人就诊时的详细资料, 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也是医疗技术鉴定中最重要的基本材料[1]。因此新护理文书标准要求护理文书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规范。但执行中由于病种、疾病发生的缓急、还有病人自身因素千差万别, 常出现超出护理文书书写标准以外的特殊问题, 若这些特殊问题没有统一规定, 会造成管理混乱、无章法。但若要有统一“规定”, 这个“规定”就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它的可行性, 比如“拒测生命体征”、“请假”两项规定运行不下去就应取消。“规定”不严谨会导致人为的医疗隐患, 流程不合理会出现漏洞, 影响护理质量;“规定”没有说服力, 工作推行就会有困难, 可能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反面效果。因此, 对护理文书标准以外的文书补充规定要非常重视。首先, 这些补充“规定”一定要听取科室质量控制员与护士长的意见, 这也是最重要的;其次, 要及时发现问题, 查找原因, 提出解决办法。我院护理部加大培训力度, 增加督导检查次数, 适时与科室护士长、质量控制员共同商榷, 结果4月、5月、6月检查中上述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4:三级课程管理的延伸与有效补充

【关 键 词】课程管理;班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7-03

一、班级课程管理的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国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应用,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课程管理问题,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一样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程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研究尚属空白。[1]国家既有的课程管理研究,其兴奋点也是放在学校管理这一层面上。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纲要》还明确规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这与我国以往的历次改革相比可谓是一个创举。从2001年启动到实验及后来的推广,迄今11年。在这11年的课程实施中,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课程管理中以它独特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不免会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层面“松控”与“紧控”失衡;地方层面把教材编写等同于课程管理;学校层面以应试要求裁剪新课程的实施。[2]三级课程管理之所以在各个层面都出现问题,笔者认为就是课程管理没有关注真正发生教育的现场——班级。班级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现场,所以课程计划只有到课堂这一特定场所才能真正落实,所以只有班级一级的课程管理才能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课程管理是从管理中推演出来的。因此,笔者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做了一个延伸与补充,并从管理层面上提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让课程管理能真正落实到微观层面,真正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

班级课程管理相对于学校课程管理,关注的层面更微观,虽然学校课程管理也涉及到班级这一层次,但大都是一种应然的逻辑推演,班级课程管理才是在真正教育现场对课程的一种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而班级课程管理是从管理的层面考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校长,而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主体只能是教师;学校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落实在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实施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班级课程管理是指班级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的要求,结合学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开发与评价的组织活动。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把“书面类课程”转化为“施教类课程”。课程类型有七种:建议类课程、书面类课程、施教类课程、支持类课程、评量类课程、习得类课程和潜在类课程。[3]这七种课程发生的现场都是班级,而教师更是这七种类型课程的联结者,尤其是施教类课程与习得类课程。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即制定班级学期学习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和评价课程。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非常必要,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

二、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与具体职责

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开发课程与充实课程;三是评价课程并进行补救教学。班级是教学发生的现场,班级课程管理首先必须得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开发去进一步充实书面课程,使施教类课程更易于学生接受。另外,班级课程管理要通过对学生习得类课程的检测对课程进行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而查漏补缺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

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是在班级课程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笔者并没有像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那样分别针对性的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管理只是从管理层面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并没有相应的提出班级课程,而是只指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的职责。笔者沿用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的体例,[4]尝试厘出班级课程管理主要的具体职责:

1. 根据教育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班级课程实施年度或学期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

2.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管理计划与指南,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3. 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实课程。

4. 建立班级内部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之后进行补救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便于区分出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笔者在三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职责表的基础上加入班级课程管理职责形成了下表:[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一脉相承,班级课程管理关注的更微观,是从实践的层面上对课程进行的管理。也因此,班级课程管理与三级课程管理形成了四级课程管理体系。

三、教师担负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

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得具体职责,主要表现在:

1. 制定学期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学期计划是一种文件的形式,经常以事例的方式呈现。学期计划一般包括本学期教师授课时数,各单元进度,国家、学区及学校可能影响教学进度的重要记事等。首先,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基本资料(例如学期周别、校运动会等影响教学重要的大事)计算出可使用的总教学时数。其次,依据教材确认教学单元的主题,并排列出各单元的教学顺序。然后评估各单元实际所需教学时数,依据各单元的难易程度将教学时数分配到各单元。最后,将上述提及的各类信息均记载到学期计划的行事历上。

随着学期计划行事历的拟定完成以后,教师就要进入到下个阶段——编拟学习单元。首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每一个单元都应明确地指出1~4个主要学习目标。其次,就本单元去确定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并对先前所列出的单元目标加以反思。第三,决定所学的知识以及取得的途径。学生要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就得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就要考虑学生该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策略。第四,草拟课时计划。随着单元计划的完成,接下来就是进入课时这一层次,但在这里并不需要教师编拟详细的课时计划。

2. 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此处所指的充实是指超越或扩展既有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由国家设计的,要求在课堂上必须实施的课程。但是核心课程一般占80%~85%左右,其余课程就需要教师根据地方和学校学生的特色来充实课程或进行补救教学。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师在讲授核心课程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兴趣、核心课程的主题、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对课程进行充实,让学生更为轻松活泼地学习,同时也为课程增添些许情趣。教师应该明白,仅是忠实地执行标准的课程是不够的,教学的过程也是课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实施课程时,教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得进行补救教学。补救教学既包括每堂课后的辅导,也包括阶段性系统复习与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持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救教学。

3. 评价课程。课程应该在每个阶段中受到评价,教师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者,评价课程当然教师最有发言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底实施情况如何,能否符合发展的原理,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也都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习得类课程进行评价。

教师担负起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整合等能力。

总之,班级课程管理是与三级课程管理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与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构成四级课程管理体系。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主体,应担负起具体职责,把课程真正地与课堂和学生联结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1.

[2]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3][美]Allan A.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5-96.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7-199.

篇5: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一、公司各外协保运单位按照公司核定的在册人数给予每人2天/月休息日,如有特殊情况请假天数超过2天的人员由各保运单位自行调节,但月度休假的总天数不得超过公司规定的额定休假天数(额定休假天数=月度在册人数×2天),否则公司将按照规定予以考核,当月休假天数未达到公司规定的额定休假天数的,下月不再进行累积。

二、各保运单位要严格履行安装检修公司请销假程序,按照请假管理权限办理请假手续,经同意后方可休假,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岗,如有违反按旷工处理,情节严重者按照《安装检修公司外协保运单位管理规定》相关条款进行处理。

三、因节假日公司统一给保运单位放假的在假期期间休息的人员视为正常请假(请假人员须履行请假手续),计入额定允许请假的天数。

四、各车间每月上报考勤时必须附带请假单,经批准的休假天数且未超过额定总天数的部分公司将不予以考核,超过额定总天数的部分或未经请假擅自休息的天数公司将按照规定予以考核。

五、为了加咳嗽钡奈榷ū阌诳记诠芾恚员T说ノ蝗嗽钡骰还久吭录邪炖矶危吭10日、20日前各保运单位递交新进入人员申请表,次日起公司将向化工公司培训中心提交新入厂人员考试申请,5个工作日内完成人员进厂的相关手续,车间接到保运人员流动介绍信后方可接收且列入考勤,同时完成与清退人员的交接手续后清退人员方可离厂。

六、本规定自20xx年1月1日起执行。

篇6:关于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一、考勤是考查员工工作出勤情况的记录,公司考勤实行记载式和电子考勤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员工考勤记录必须真实。

二、电子考勤打卡:公司员工在上下班、外出办事等进出公司时必须按规定打卡考勤(包括值班和加班人员)。

三、记载式考勤:公司各部门(车间)确定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人员的记载考勤。每月考勤核对无误,并在“考勤员”一栏签名确认、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行政部。

四、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内,所有员工必须做到在职在岗,不得随意串岗、脱岗、早退、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五、员工外出办事必须先报部门负责人或单位负责人,经批准后方可外出;经批准外出办事或因公出差不能及时回公司打卡的,应在当天或次日回公司后报单位考勤员核实记载。

外出办事批准权限:

1、部长以上,报公司经理同意;

2、主管、主任,报各部部长同意;

3、其他员工,报各单位负责人同意。

六、行政部保卫办负责监督员工上下班及进出公司打卡情况,对违规打卡行为进行登记后报行政部。

七、电子和记载式考勤必须严格遵守公司人事管理规定,做到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或包疪、隐瞒虚假事实,一经发现,扣罚当日工资;属考勤员或单位负责人审核责任的,追究相应责任,扣罚考核分2分/人次;情节严重的,

按公司制度严肃处理。

八、本规定自11月18日起,以前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篇7:物资管理补充规定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公司对工厂和各分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逐步细化,一些运行多年的物资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思路,为贯彻公司抓大放小、集中采购的原则,提高采购工作效率,现在在原来物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对物资采购做进一步规范和要求,特制定本补充规定。(1)所有材料采购计划需提前十天到达物资部,以便采购有充分的市场询价和合同评审时间,特殊情况至少提前五天到达物资部,特殊情况须经公司总经理审批。物资部有权拒绝今天申报明天要货的情况;

(2)工厂用主材(钢板、型材、彩卷、带钢、油漆)由物资部采购,为降低采购成本,原则上每一个工程的主材须一次性申报完毕,后补材料须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交物资部采购;

(3)工厂辅材原则上每月只采购一次,如有遗漏,最多只再补采购一次,工厂用小型零配件、低耗品,采购金额在3000元以下的由工厂自行负责采购;

(4)各分子公司项目用的工程材料,能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的由物资部牵头组织采购,付款由各分公司自行申报付款计划,自行付款。各项目工地负责人在收到材料后须在一个工作日内将签收的收货通知单反馈给物资部,以便物资部能及时在仓库办理入库手续;

(5)各分公司项目部所用工程物资能就近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的,采购金额在20000元以下的,由各项目部自行组织采购。各项目部所用工器具、劳保用品,易耗品等由各项目部自行就近采购;

(6)各分公司接到新的项目后,一定要核算出准确的材料用量和材料进场时间,以便物资部制定具体的采购计划及到货时间。如果材料算错了或算漏了,会增加采购成本和采购工作量,这种情况下,后补材料必须预留足够的采购时间,对于特别紧急的后补材料可由各分公司自行采购;

(7)各分公司由于自身资金问题导致材料不能及时到货的,由各分公司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如因各分公司不能按期支付合同货款的,应承担相应的利息费用;

工厂和各项目零星用车的,由工厂和项目部自行安排叫车,物资部可协助提供物流信息。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在2012年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区委迎来组织部考核组,对共青团区委一年来的工作进的实地测评,感谢组织的帮助与关怀,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接受组织的监督与考核。铁东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广大青年有幸成为亲历者,成为追随者,同时我们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心存畏惧,“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坚定不移的实施 “五区”战略的发展规划,为建设富裕和谐新铁东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篇8: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一、补充养老保险政策背景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涵义“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与“基本养老保险”相对应,并与予以补充而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实施的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性保险。按照新《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的规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原则是由国家和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企业决策,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效益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合理引导社会消费,适当提高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水平。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补充养老保险最早规定见于《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其基本要求是“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5年12月,我国劳动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我国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2000年12月,国务院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第2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即补充养老保险是我国唯一的企业年金。

二、职工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新旧对比

(一)旧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先前的会计处理主要依据是《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61号),该文规定:补交养老保险,辽宁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的企业,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作为劳动保险费列入成本(费用)。账务处理时,按工资总额的4%,一般借记“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贷记“其他应付款”等。非试点地区的企业,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导致应付福利费发生赤字。可知,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并不完全一致,试点地区的补充养老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应全部作为“劳动保险费”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而非试点地区补充养老保险的会计处理首先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只有当“应付福利费”不足列支时,才作为“劳动保险费”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账务处理时,按工资总额的4%,借记“应付福利费”,贷记“其他应付款”等;若“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不足,再借记“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贷记“其他应付款”等。

(二)新准则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职工薪酬的范围包括养老保险费,即包括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如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5条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受益对象,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全部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账务处理时,按工资总额的4%借记“生产成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三)财企[2008]34号文的规定《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规定,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财企[2008]34号文规定,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由企业负担,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在[2008]34号文未发布之前,《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补充养老保险的会计处理完全一致。但[2008]34号又有了新规定,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这就涉及到以下政策的变动:(1)企业将不再执行《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关于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衔接问题,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而[2008]34号新规定是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2)[2008]34号新规定要求,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提取的补充养老保险暂不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5条规定,即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受益对象,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全部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而是先将应付福利费结余冲平,冲平后再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5条规定处理。

三、应付职工工资结余的处理

(一)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是企业对职工个人的一种负债,是企业使用职工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而给予职工的一种补偿(报酬)。[2008]34号文与此前《关于工资基金结余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5]210号)完全一致,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精神,工效挂钩企业的工资基金结余,其性质属于工资,在财务记账上记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延期支付的职工工资,主要用于以丰补歉,如果用于其他用途,如用于截至2006年12月31日拖欠的以下支出: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统筹项目外养老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经济补偿金等方面时,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在工效挂钩政策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中列支。

(二)企业改制、接受新股东出资或实施产权转让时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企业在改制、接受新股东出资或者实施产权转让时,对工资基金结余作妥善处理,原则上应主要用于职工权益。具体参照《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3]313号)以及《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工效挂钩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应当在资产评估基准日转增资本公积,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量化为个人投资。对于如何保证工资结余在企业在改制、接受新股东出资或者实施产权转让时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司及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和保证其实现。

四、涉税处理

(一)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应付福利费的涉税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有关新申报表的填报说明,列支在应付福利费中的符合税收规定标准的补充医疗保险应作为纳税调减项目,在税前扣除。[2008]34号文规定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并不记入会计成本或费用。由于税法上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补充保险金额,会计上记入了“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该科目的使用影响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需作纳税调减处理。

(二)应付工资结余的涉税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即2008年1月1日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对于应付工资,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再区分计税工资制和工效挂钩等不同的处理扣除办法,对外资企业也不再实行据实扣除制,而只要属于合理的、实际发生的完全可以据实扣除。[2008]34号文规定,2006年12月31日以前的工资结余用于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统筹项目外养老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经济补偿金,一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应该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第8条规定的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2008]34号文规定,用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工效挂钩应付工资结余,支付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统筹项目外养老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经济补偿金,属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可以在税前全额扣除,但会计处理要求冲抵工资结余,即冲抵“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科目的贷方余额,并不记入会计成本与费用,需作纳税调减处理。

参考文献

篇9:考勤管理补充规定

关键词:效力性;管理性;强制规定

一、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概念

针对效力性强制规定,我国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建远与王利明教授的观点。崔建远教授认为,效力性强制规定是指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私法上的行为,在效力后果上以私法上的方式予以一定制裁的强制性规定。王利明教授认为,其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该类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的规范,或者虽未明确规定违反之后将导致合同无效,但若使该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从中可以看出,效力性规范是对合同效力在民法意义上的一种否定,否定当事人的不法合意。

关于管理性强制规定(又称取缔性强制规定),是指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条文表述采用“应当”的形式或可推导出为强制性规范的形式来表达,但违反其可能只会造成其他法律上的不利结果,不会对合同的效力造成影响。如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只会被视为不定期租赁合同,不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口头合同)无效。该规定便是一个管理性强制规定,目的在于当事人之间以更可确定的形式明确权利义务,避免纠纷以及在纠纷出现时便于提出证据,同时在方便政府对于租赁行为的管理和国家的数据收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历史发展

《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其表述比较模糊、笼统,同时范围过于广泛,这与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建立有关,其打击面过宽,不利于市场活力的释放。因此,在1993修订的《经济合同法》中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无效。这相比《民法通则》的规定进了一步,将违反的“法律”限制为“法律、行政法规”,将其他的规范性文件排除在外。此时,市场经济刚刚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国策,计划经济思维尚未完全散去,导致该规定依然范围过宽,不利于市场交易的活跃与发展。鉴于此,在1999的《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中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性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合同法的规定,将合同无效的事由进一步限缩为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相较于前的规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司法实务中,因引用该条款而宣告合同无效的比例占到了将近一半,这与立法初衷不相融合,鉴于此,最高法于2009年的《合同法解释二》中第14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规定。”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使合同无效的事由,以期更好的发挥合同法保障、促进市场交易的作用,降低合同的无效率,迎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同时也引出了“何为效力性强制规定”这一命题,但遗憾的是,司法解释并未对其进一步解释,这不免是白璧上的一点微瑕。

三、效力性强制规定與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

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确实不易区分,我国学界目前主要采用王利明教授的观点,他对此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区分标准:首先,法律、法规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其违反了就要承担合同无效的后果,该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规定;其次,法律、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合同的无效与否,但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应当认定为该规定为效力性强制规定;最后,法律、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该规定的合同是否有效,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会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则该规定就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是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王利明教授的观点对如何区分两者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意见,该标准具有很好的判定价值。

个人认为,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可被视为兜底性的规定,其为一个开放性的、准用性的条款,在适用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区分标准,易造成适用过多、过滥的情况,反而背离了初衷,因此《合同法解释二》对其进行了缩小解释,这是法律解释学在完善法律,填补法律漏洞,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方面所承载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法律解释学中,多个解释方法可以同时被适用于同一个条款,目的是进一步来明确其含义,增加条文的可操作性。在实务中,引用第五款判定合同无效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其中有严重违法的合同,也有一些不符合立法目的的判决。对此,可结合前四项的规定对第五项再次进行体系解释,以进一步明确其含义。其前四款的内容分别为保护国家利益、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正常市场秩序、保护公共利益,第五项所规定的事由的违法的严重性需达到同前四款相同的违法程度方能被判决为无效。如果违法程度达不到与前四项相当的程度,可视为管理性(取缔性)效力规定。这就是从实质性上去理解该项的含义,使它与前文保持一致,使整个条文更具协调性。适用整体解释的方法去理解该项,在实务中可以使轻微违法或者不符合国家管理秩序的合同不至于出现“一违法即无效的情况”,充分保护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是国家权力对私权利的尊重。从这一点上说,合理的解释和限制52条第五项的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理解该项时还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方能更好的适用该条文,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个人的权利自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38页.

[3]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322页.

作者简介:

上一篇:集合商城商业计划书下一篇: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