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2024-04-09

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共10篇)

篇1: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建筑间距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和《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结合当前实际,制定本补充规定。

第二条 当建筑之间形成对角布局(指一建筑在另一建筑的正向及侧向延长线之外),且住宅为被遮挡建筑时,遮挡建筑与被遮挡住宅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当遮挡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时,遮挡建筑与被遮挡住宅的最小间距应满足水平距离大于8米或垂直距离大于15米的要求。

当遮挡建筑为小高层时,遮挡建筑与被遮挡住宅的最小间距应满足水平距离大于15米或垂直距离大于20米的要求。

当遮挡建筑为高层时,高层建筑与被遮挡住宅应当满足日照计算的要求。

第三条 住宅建筑南侧阳台(不包括突出于山墙面之外的部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

(一) 阳台累计总长度大于该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

(二)阳台悬挑长度大于2米的。

第四条 南北向布置的建筑,当住宅为被遮挡建筑且方位偏角小于30°时,其东侧或西侧一般不得设置裙房以外的东西向建筑;设置裙房且该住宅内与裙房等高部分布置为卧室和起居室的,其窗洞与裙房连接点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米,或须满足日照计算的规定。

第五条 新建建筑与建设用地以外现状无电梯的7层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照《细则》第四十三条中建筑与多层住宅的规定控制。

第六条 当建筑平行布置且遮挡建筑为高层住宅、被遮挡建筑为非住宅建筑(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除外)时,高层住宅与低层非住宅建筑之间不得小于15米,高层住宅与多层非住宅建筑之间不得小于18米,高层住宅与高层非住宅建筑之间不得小于25米。

第七条 与住宅南北侧相邻且单独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且与住宅相邻一侧不开窗时,传达室与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6米,配电房与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9米。

第八条 历史文化保护地段的建筑布局方式可不执行上述规定。

第九条 本规定自1月1日起施行。

篇2: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开征求意见

为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调整管理,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五城区规划管理实际,对《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筑项目规划条件及设计方案调整管理办法》(成规管 [2010]71 号)第三章的有关要求补充规定如下:

一、调整条件

经法定程序审定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不得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并符合以下条件:

(一)国家、省、市有关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建设标准等政策发生变化,建设单位响应变化的;

(二)在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经审定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不符合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建设标准,且必须调整的;

(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因政策变化产生的必要调整;

(四)相关部门在下阶段审查时,发现经审定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不符有关规范,且必须调整的;

(五)规划条件调整后产生的必要调整;

(六)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建筑工程需要调整设计方案的,报局长办公会确定能否调整。

二、调整程序

在签章阶段应同时完成以下工作:

(一)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经审定的调整后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骑缝加盖局技术管理专用章,新存档页与存档的调整后的建设工程设计方

案总平面图骑缝加盖局技术管理专用章。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中原有的各半个局技术管理专用章上盖“此件已调整”蓝章并签署时间;

(二)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附图收回,加盖“此件已调整,存档”蓝条章并签署时间;原存档页、审批表、存档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加盖“此件已调整,存档”蓝条章并签署时间。已归档的,对档案内的存档页、审批表、存档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加盖“此件已调整,存档”蓝条章并签署时间后,应在档案备考表中说明情况,加盖局技术管理专用章。

(三)核发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经审定的调整后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的,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一并收回,并按局有关注销的程序规定予以注销。

三、申请材料

在报建时应收取以下资料:

(一)《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报审单》 1 份;

(二)调整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说明 1 份;

(三)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 1 份;

(四)调整后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比例 1 : 500 或 1 : 1000)4 份;

(五)调整后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 2 套;

(六)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电子图形数据格式》(成规管 [2010]159 号附件 1)要求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电子文件(光盘)1 套;

(七)日照分析综合计算图(原件 2 份,比例 1 : 500);

(八)原经审定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 1 套;

(九)《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原件;

(十)其它所需材料(按规划条件要求提供)。

四、其他要求

本补充规定中未尽事宜,按《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筑项目规划条件及设计方案调整管理办法》(成规管 [2010]71 号)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篇3:护理文书补充规定的书写与管理

关键词:护理文书,补充规定,书写

为促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 把护士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更有效地实施基础护理, 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中改革护理文书书写就是本次活动的重大举措之一。我院2010年11月中旬接受山西省“护理文书书写及护理质量控制”培训后, 于2010年12月中旬对我院护士长和科室质量控制员进行了培训, 2011年1月正式启动了新护理文书的书写, 但运行中发现文书标准以外的护理文书补充规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护理部加大培训力度, 增加督导、检查的次数, 特别重视执行中及时与护士长、科室质量控制员共同商榷, 使全院护理文书书写得到进一步统一、规范、完善, 避免了医疗隐患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证了护理质量。

1 护理文书补充规定的内容

1.1 省培训班培训的内容 (仅为执行中有疑义的内容)

病人直接入手术室, 待手术完毕后, 由病房护士填写入院、入院时间, 其中入院时间以病人办理住院手续进病房的时间为准, “手术”按最近时间, 首次生命体征即为手术回房的生命体征;临时医嘱已下达, 护士已处理但未执行, 若医生下“取消”, 文书补充规定在护士签字处红笔写取消、签名、时间;临时医嘱的执行时间按处理医嘱的时间, 其他用执行单;病人出院, 体温单上出院时间按病人离院时间填写。

1.2 我院护理文书补充内容

病人拒绝测量生命体征, 文书补充规定, 在该时段划小“△”, 体温用蓝铅笔, 脉搏用红铅笔, 呼吸用蓝钢笔, 体温之间、脉搏之间不连线;原则上不允许请假, 遇特殊情况, 如女病人月经来潮不能手术、病人需到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 文书补充规定在病人离开、返回时段, 35°空格以下写“请假”与“销假”, 并在病人返回后, 第1续页住院天数的第一空格处, 除去请假天数如实填写住院天数;正点入院、转入、死亡的时间一律写“整”;文书补充规定手术病人要完成前1天19:00与手术当日07:00生命体征的绘制, 方可离开病房。

2 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的安全隐患

病人出院, 体温单上出院时间按病人离院时间填写, 检查中发现出院医嘱时间与体温单上病人出院时间相差5 h以上或更多;正点入院、转入、死亡时间若不写“整”易在后面填加分钟, 特别是死亡时间, 发现一份病历体温单与医嘱、重护记录单死亡时间不一致。

2.2 易造成缺项

病人直接入手术室, 手术完毕后未回到原科室, 而入住重症医学科, 而住院手续在原科室, 故出现无入院、入院时间的漏洞。手术病人手术完毕并未回到原科室, 而入住重症医学科, 由于习惯是每日下午15:00后绘制三测单, 故造成病人前1天19:00、手术当日07:00生命体征空缺。

2.3 工作推行困难, 产生不良后果

临时取消医嘱, 有的不执行、有的执行了但缺项, 有的甚至与护士未处理就已“取消”的医嘱混淆, 无法辨认。临时医嘱按处理时间, 其余按执行单。约占40%的科室未实行, 50%的科室实行但执行单管理不到位, 10%的科室心存担忧, 10%科室无反应。

2.4 管理乱, 满意度下降

病人家属拒绝测生命体征, 护士不问理由直接画拒测标识, 致使发热病人不能及时反应, 医生不满意, 病人不满意。给不需要住院的病人开了绿灯, 还有化疗病人第1疗程与第2疗程之间按请假, 导致医保科提出质疑。

3 管理措施

3.1 消除医疗隐患

出院医嘱要在病人准确确定离开的时间后再下 (与医务科、质控科协商决定) , 确保与体温单上出院时间相吻合。正点入院、转入、死亡的时间后一律写“整”, 其余按文书标准填写时、分。

3.2 优化工作流程补漏洞

急诊科护士在接到病人、家属办完入院手续后, 迅速建立体温单并测量生命体征, 除入住科室、房间号、床号不填外余均按文书标准正确填写, 空缺项由手术完毕后入住科室护士填写, 同时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达成共识, 急诊科的资料一并入病历, 保证绿色通道有效开通。手术病人在离开病房前应先绘制前1天19:00与手术当日07:00的生命体征及其他。

3.3 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 增加执行力度

召开科室质量控制员、护士长会议, 规范各种执行单及执行单的内容、格式、保管方法。组织全院护士, 培训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执行单的有效性, 对“谁执行谁签字”与按“执行单”执行的两项规定进行花费时间、过程比较, 让护士明白省时、省力的好处。对本次改革护理文书书写的真实内涵等内容进行培训。加大督导检查的力度, 执行单就是法律的依据, 认真执行, 让护士明白严密保管执行单是确保法律依据的重要手段。经科室质量控制员、护士长会议一致通过取消“拒测生命体征”“请假”的文书补充规定。

4 讨论

护理文书记录着每一位病人就诊时的详细资料, 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也是医疗技术鉴定中最重要的基本材料[1]。因此新护理文书标准要求护理文书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规范。但执行中由于病种、疾病发生的缓急、还有病人自身因素千差万别, 常出现超出护理文书书写标准以外的特殊问题, 若这些特殊问题没有统一规定, 会造成管理混乱、无章法。但若要有统一“规定”, 这个“规定”就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它的可行性, 比如“拒测生命体征”、“请假”两项规定运行不下去就应取消。“规定”不严谨会导致人为的医疗隐患, 流程不合理会出现漏洞, 影响护理质量;“规定”没有说服力, 工作推行就会有困难, 可能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反面效果。因此, 对护理文书标准以外的文书补充规定要非常重视。首先, 这些补充“规定”一定要听取科室质量控制员与护士长的意见, 这也是最重要的;其次, 要及时发现问题, 查找原因, 提出解决办法。我院护理部加大培训力度, 增加督导检查次数, 适时与科室护士长、质量控制员共同商榷, 结果4月、5月、6月检查中上述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4: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摘要】 在现代化社会,人们不仅对住房水平提高了,对办公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南京软件园(西区)建筑的规划设计为例,对其建筑设计规划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对现代研发办公建筑的可持续开发做出了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建筑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建筑设计;规划;

办公建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做好研发办公建筑的设计,确保良好的办公品质,保证功能的可靠性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可持续的开发使用,是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案规划区位于南京软件园(西区),位于南京主城和老山生态风景区的交界地带,南侧坐拥壮丽的长江及绿水湾湿地公园景观带,是整个园区中最靠近江北新城中心区的地块。综合研究各种背景优势,我们计划在本启动区地块实现一种园区复合发展的全新引领模式:以软件园区的智能生长为核心,为创业者,技术研发人员,投资机构, 多媒体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注入低碳生态的综合技术,提倡自然环保的新型社区,实现产业,生活,娱乐和学习环境的和谐共生,激发各产业的互交性, 引领先导作用的国际化生态智城。本设计本着以人为本、低碳生态、和谐共生、引领先导的理念来精心设计的;以优化社区人群的使用需求为根本---生态优先,创造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一个协调发展的多功能社区---整体园区发展概念的绝对主导。

一、规划理念

本规划将以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平台的组合作为园区智能生长的基本细胞体,在一定服务半径内实现园区功能的自己自足。随着中试平台和大型企业办公逐步增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当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之时,多功能住宅,城市功能综合体和文化商业广场也将建设完成,从而完善整个社区功能的辐射。宜居的生活区域伴随着办公功能和服务功能衍生并发展成熟,这就是实现园区智能生长的核心原则。规划中的建筑形态多以L型组合,形成自身的围合空间,为后续开发与组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相互渗透的庭院空间,由起伏的景观步行绿带串联,形成变化丰富,尺度宜人的公共交流空间。这些带状公共绿地整合各功能地块,与之形成和谐共生的空间序列。

二、动态混合功能

本案提出复合社区的概念,将四个地块的功能动态混合,平衡优化人群的聚集和分散活动,促使园区形成一个生动且富有创造力的区域。在垂直空间上,本案也混合分布了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功能,力图缩短服务设施和办公空间的距离,提高园区整体运作效率。功能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紧密联系和多样化分布,体现了城市的特性和园区的活力。

三、无缝连接

多层次无缝连接的道路系统覆盖整个社区,强调各区域地面和空中联系的多样性和连续性。该系统合理安排私人出行和公共交通之间的资源分配,并提供多种选择,为未来的使用者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商业街区环境。启动区的车行交通以外围环线为主,并在基地外围设置下客点和地下车库出入口,实现内外人车分流。绿色庭院,景观步行绿带,户外餐厅等公共空间点缀于园区各处。通过减少车行交通的出入口, 增设自行车道路和停车场,提倡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为园区居民营造一个尺度宜人,节能低耗的新型社区。交通换乘的便利连接,将提高地铁,公交巴士,出租车,私家车相互换乘的效率,地下层结合商业区,为商家和顾客提供便利。绿色庭院,景观步行绿带,户外餐厅等公共空间点缀于园区各处。人行步道廊桥分布于建筑体量之间,形成独特与生动的交往空间,高低错落,营造轻盈灵动的建筑形象。

四、独特识别

双塔形式的地标建筑作为整个园区的门户,其建筑定位强调了基地的中心轴线,引领轴线上商业文化的综合空间序列,形成丰富的城市视觉走廊。地标双塔建筑与周围高度起伏的建筑一起构成独特的天际线,呼应老山的生态背景。空中花园和垂直绿化是地面绿色景观的延伸,在空中形成连续的绿色交往空间。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可形成更多的交流共享空间,增强区域间的渗透性和可达性。起伏的地表通过各种景观斜坡,绿色屋面,植被层叠等形式的设计,表达多样化的地貌特征,提供宜人的人际交往场所,形成丰富的景观视觉层次。环境设计则考虑引入各种艺术小品,营造公共艺术空间,增强使用者的空间体验,激发更多文化产业发展的潜能。

五、可持续生态

生态绿化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强调生态技术的应用和控制,而不是传统的补漏和修饰。以实现低碳生态园区为准则,广泛运用生态技术,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通过对南京气候特征的分析,本规划将为未来的用户由内而外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夏季,庭院空间及建筑间的阴影和凉风为公共空间提供凉爽的环境。冬季,建筑体量的合理布置令公共空间拥有足够的日照和热能,同时庭院的围合空间,阻挡冬季冷风。立体庭院绿化与绿色走廊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体系,实现低热岛效应,减少夏季对室内的热辐射,节约能耗。同时本案建议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包括:浅层地温能利用,太阳能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能源化”。

六、市场开发策划

本案以自给自足,智能生长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强调开发策略灵活可变。

开发方式1:以地块价值为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由外向内分4期开发,孵化加速---中试加速---企业总部---大型公共配套

本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充分利用地铁公交的交通核心作为提升土地价值,充足的人流量,带动相邻沿街商业,增加企业投资入驻的吸引力。优先完成主要道路沿街面的建设,加强启动区主要城市界面的完整性和门户形象。

开发方式2:以企业总部办公,培训,数据,金融支持为带动体,由内向外分4期开发,企业总部---中试加速---孵化加速---大型公共配套

本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引进高端企业总部,以四个地块的交界为开发的中心,带动各地块的后续开发。企业总部可以更高效的形成园区的产业环境,为后期中试加速企业树立本地段发展的投资信心。

七、结束语

篇5:南京市小学学籍管理补充规定

为了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和《小学管理规程》,保证适龄儿童全部按时就近入学,现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补充规定:

一、新生入学

1、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6周岁。

没有丧失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其入学年龄可针对具体情况放宽到7周岁或8周岁。

2、适龄儿童入学应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实际常住地、产权证(产权证是指房屋所有权证,持有者是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三者一致。属下面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并持有相应的证明,按正常入学办理。

①儿童随父母一方在施教区常住,父母中的另一方是不在南京地区工作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在外地工作、务农或出国定居;父母离异,儿童户口随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常住的。

②儿童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施教区常住的,其父母双方都是不在南京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

适龄儿童随父母户口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落户的,其父母双方均未购买或分配住房并实际常住且户口从未迁移过的。

③儿童户口单立,其父母是不在南京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且户口应与实际居住地一致。

3、小学招收新生不得进行智商等各种测试。任何小学(含民办小学)接(招)收各年段的学生不得进行选拔性的考试或变相考试。

4、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产权证)不符的,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

5、凡是小学新生报名工作开始后出现的适龄儿童家庭住房、户籍变更的,由学校登记情况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校就读。

二、转学

1、小学生户口因家庭住址变动迁移的,父母(法定监护人)可持有关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学校联系转学,经转入地学校同意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学校对符合条件的转学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转入学校如班生人数确已满额,也应先予登记,并向家长说明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再由应接受学校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学额的学校就读。

2、转学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三、借读

1、学生在非户籍所在施教区入学作为借读处理。凡是因故要到施教区外借读的新生,也应先在户口所在地小学办理报名手续,取得学籍后,才能办理借读手续,到借读学校就读,并注明借读年限。

2、学生家庭住房变更,未办理转学,仍在原学校就读的,按借读处理。

四、其它

1、学生家庭住房(二手房除外)变更,只要其情况符合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学校应按正常情况处理入学问题。特殊情况由学校上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2、学生家庭有几处住房的,父母应以一处为相对固定居住地,其子女入学的户口要按规定办理。

3、二手房购买者子女入学的规定:

①一年级新生入学,其父母(法定监护人)应在小学招生报名前办好二手房的产权证及户口迁入手续,并实际居住。

②凡在学生学习中途购买二手房的,根据该学区学额情况安排入学,如施教区内的学校学额已满,本着相对就近的原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学生就读。

③学校对施教区内二手房的每套住户,只能同时安排一名学生在相应学校就读(非独生子女家庭除外)。

4、拆迁户子女就读规定:

①拆迁户在购买新房后,应按新的居住地,到所在施教区的小学办理就读手续。

②有困难的拆迁户(因各种原因未购买新房的)子女可以在原施教区入学就读。

③拆迁户在过渡期间,确因暂住地与原户口所在地较远,无法在原施教区就读的,持户口簿、拆迁证、暂住证等有关证明到暂住地所属学校办理借读手续,如学额已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有学额的学校借读,并按规定缴纳借读费。

④所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省有关借读的收费标准,按学期收取借读费。不得按学制一次性收取,不得强行要求学生家长另行交纳赞助费或另立名目收费,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拆迁户子女入学。

5、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要认真贯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按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6、本规定由南京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7、本规定自二○○六年五月一日起执行,原有补充规定即行废止。

2010年南京市小学新生入学有关规定

一、报名条件

1、入学年龄:六周岁(即2004年8月31日以前出生)。各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小学入学年龄为六周岁的规定,不得招收不足年龄的儿童入学。没有丧失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其入学年龄可针对具体情况放宽到7周岁或8周岁,学校不得拒收。

2、适龄儿童入学应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实际常住地、产权证(产权证是指房屋所有权证,持有者为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三者一致。属下面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并持有相应的证明,按正常入学办理:①儿童随父母一方在施教区常住,另一方是不在南京地区工作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在外地工作、务农或出国定居;父母离异,儿童户口随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常住的。②儿童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施教区常住的,其父母双方都是不在南京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适龄儿童随父母户口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落户的,其父母双方均未购买或未分配住房并实际常住且户口从未迁移过的。③儿童户口单立,其父母是不在南京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且户口与实际居住地一致。

3、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产权证)不符的,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

二、报名时间和入学办法

1、各区县可在5月中、下旬确定具体报名时间,做好小学新生报名工作。

2、适龄儿童监护人员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学校施教区范围,在学校公布的报名时间内到学校报名。报名时需出具监护人及适龄子女在本施教区的户口簿、产权证等有关证明。办理手续时,学校可了解儿童有关情况,但不得通过任何书面考试或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

3、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各学校应将查验预防接种工作纳入入学的报名程序,认真依法落实该项工作,切实做好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4、新生入学后,学校要按省教育厅《关于统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用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建立学生电子档案,按时、准确填写学生数据,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5、学生在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入学作为借读处理。凡是因故要到施教区外借读的新生,也应先在户口所在地小学报名后,再到借读学校办理借读手续,并注明借读年限。

6、凡是小学新生报名工作结束后出现的适龄儿童家庭住房、户籍变更的,由学校登记情况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校就读。

三、发榜时间

篇6: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1.房屋内标注“空中花园、入户花园、入户阳台、绿化空间”等类似建筑空间,均按阳台计算规则计算建筑面积。此类空间及阳台,不论其高度,均按照实际设置的层数计算建筑面积(顶层为无顶盖的露台除外),其水平投影面积总和不应大于套型建筑面积的15%。

2.在阳台、走廊、空中花园、入户花园、入户阳台边设置花池的,无论有没有围护,均整体按阳台计算建筑面积。

3.跃层式住宅套内空间原则上只允许客厅及阳台做上空处理,且客厅上空开洞部分面积不应大于本楼层建筑面积的30%。

4.点式住宅户型(每个单元3户及以上)或大进深板式住宅(进深达3个柱网跨度以上)设计由于建筑通风采光需要挑空(或凹进)处理,每套住宅原则上控制在1处以内,单层挑空(或凹进)面积控制在该层住宅建筑面积8%以内,建筑密度按照该主体结构外围计算;

禁止在屋顶或建筑主体结构外作柱(墙)梁等框架处理,除局部建筑造型需要以规划审定的单体平面和立面为准。

5.住宅集中设计设备平台(空调机位、空气能热水器位置等)每套控制在1处以内,面积在5平方米以内不计入容积率,超出5平方米则按照阳台计算建筑面积;

6.为房屋采光和美化造型而设置的窗台高度达到或超过0.45米的凸出外墙的单反式凸窗(图6中a)和双反式凸窗(图6中b)、平台式落地窗(图7中a)和反凸式落地窗(图7中b),进深不超过70CM,不计算建筑面积;进深超过70CM,该空间应计算建筑面积。窗体未凸出于外墙的窗、或窗体虽凸出于外墙但窗体外侧围护结构部分为墙体的、或窗体上(下)方凹入部分的外侧以各种类型建筑材料(不包括单纯以百叶窗)封闭的等其它不符合凸窗构成要件的均不视为凸窗(落地窗),(图8a、b、c)该空间应计算建筑面积。

图6 2

图7

篇7: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

发布时间:-5-8 信息来源: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文字〖 大 中 小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市委市政府“立城优城”战略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是指以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等城市功能)为主导,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城市功能组成,以轨道交通节点为支撑,最终形成的一个由建筑空间、内部功能、交通流线相互有机结合的具备较大建设规模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建筑设计,本市其余区(市)县范围内的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选址和规模

第四条 规划选址应同时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临近轨道交通站点;

(二)应临两条(含两条)以上道路;

临两条道路时,其中至少一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40米(含40米)以上;临三条道路时,其中至少两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25米(含25米)以上;临四条(含四条)以上道路时,其中至少一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25米(含25米)以上;

(三)应符合《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 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二环路以内的,不宜小于15万平方米;

(二)二环路以外的,不宜小于30万平方米。

第三章 城市功能

第六条 应由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交通、住宅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城市功能组成;

除住宅外,应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城市功能作为项目的主导城市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如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体、会展综合体等;

主导城市功能的建筑面积应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25%。

第七条 规划用地性质应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可兼容的住宅建筑容积率与总容积率的比例应不大于30%。

第八条 公共交通设施应引入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例如轨道交通站点、公交首末站、出租车乘降点等。

第四章 规划控制

第九条 总容积率应满足道路交通承载能力,道路交通承载能力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建筑密度以方案合理性进行确定。

第十条 建筑后退规划宽度40米(含40米)以上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0.0米,后退空间作为人行通道或集散广场,不得用于停车;

地下室机动车入口坡道地面起坡点后退规划宽度30米(含30米)以上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20.0米,后退其余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5.0米。

项目用地范围内新增道路时,其用地面积可纳入规划指标计算,建筑后退新增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5.0米。

第十一条 机动车入口闸口与道路上机动车开口之间的内部通道长度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大于30万平方米的,应不小于60米;

(二)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的,应不小于90米。

第十二条 项目应为公交首末站的设置提供条件,公交首末站设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公交车停车位及配套用房; 公交车停车位应按12米公交车规格进行控制,配套用房应临近公交车停车区进行设置;

(二)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大于20万平方米的,公交车停车位应不小于6个,配套用房的建筑面积应不小于20平方米;

(三)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大于20万平方米的,公交车停车位应每增加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时增加1个,配套用房的建筑面积应每增加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时增加5.0平方米;

增加的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足5.0万平方米时应按5.0万平方米进行计算。

第十三条 应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出租车乘降点,出租车乘降点的.停车位应不小于4个。

第十四条 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的,应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专用变电站。

第十五条 鼓励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和立体街道系统; 项目地下空间应与地铁站相互连通;

货物集散空间应设置于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得占用市政道路。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规定为《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补充部分,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其余应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两年。

[成都市建筑形态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

发布时间:2011-4-19 信息来源: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文字〖 大 中 小 〗

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理念,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建筑形态、提升城市建筑品质,形成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对建筑形态规划管理补充规定如下:

一、建筑轮廓

用地规模在 3 公顷以上的住宅、公建类高层建筑项目应依托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

(一)建筑高度

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中宜以一幢(组)较高建筑形成空间制高点,较高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 25 %,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与纵深的空间层次。

(二)屋顶

1 .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多层公共建筑屋顶宜作适当处理,丰富建筑特色,提高建筑品质。

2 .高层建筑屋顶形式是城市轮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貌协调的基础上,屋顶应作适当造型处理,电梯房、设备房、楼梯间等屋顶建构筑物应进行美化或遮挡处理,形成丰富的建筑天际线。

3 .高层建筑屋顶宜进行夜景造明设计,采用适当的照明方式展现建筑的轮廓与特色。

4 .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按上述要求处理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其屋顶形式合理性。专家论证结论作为方案审查的参考依据。

(三)为鼓励建设项目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轮廓,对《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补充规定如下:

1 .住宅用地、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总建筑密度可在《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8 )》第 2.2.2 条、第 2.2.3 条基础上适当提高,最大增加值不超过 5 %且总建筑密度上限为 30 %,住宅建筑密度不增加。

2 .住宅用地自动兼容公共设施的比例可适当增加,自动兼容公共设施比例最高不超过 20 %。

3 .纯商业建筑、商业综合体裙房部分总建筑密度在满足建筑退界、建筑间距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可以方案合理性确定。

二、建筑外观

(一)总体要求

建筑外观应体现多样化,可采用组群布局方式,通过建筑组群之间材质、色彩、形态、立面处理上的区别,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

(二)建筑立面

1 .临规划宽度 30 米(含 30 米 )以上道路的住宅建筑外立面在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8 )》第 5.0.10 条公建化立面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建筑外立面不应设置外凸悬挑式阳台。

2 .建筑立面各种标识、店招、空调外机位及各种管道应结合立面统一设计并预设位置。

3 .外墙材料

建筑外墙宜采用石材、环保复合材料、玻璃、金属等高品质的装饰材料展现建筑的品质感,严禁使用劣质、非环保外墙材料。

(三)多方案比选

下列建设项目需提交由至少两家国内外知名规划建筑设计机构设计的不少于三个设计方案,并应进行专家论证比选。

1 .总建筑面积大于 5 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项目(办公、商业、酒店等)。

2 .市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项目。

三、人性化空间

建设项目环境营造应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建筑品质,形成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一)临规划商业街两侧的建筑宜设置近人尺度的骑楼、檐廊、挑檐、挑廊等人性化过渡空间。

(二)公建项目后退道路空间宜对地面铺装、花池小品、城市设施(座椅、树池、垃圾桶等)、人行道等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形成开放性、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三)商业建筑项目临规划商业街不得设置围墙,商务建筑(办公楼、酒店等)临城市道路不宜设置围墙,可采用绿化、水景等景观方式界定空间;住宅、学校、幼儿园等需要明确空间界限的项目,应采用透空栏杆、绿篱、通透式围墙等形式。

(四)临街商业用房不得设置封闭式卷帘门。

四、未办理规划条件的建设项目,应充分论证建筑空间形态与规划指标的对应关系,合理确定规划指标,并按照上述规定在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中明确相关要求;已办理规划条件(含拍卖地块)尚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宜按上述规定优化建筑方案。

篇8: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发布文号】建设部、商务部令第121号 【发布日期】2003-12-19 【生效日期】200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

(建设部、商务部令第121号)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已经2003年12月9日建设部第24次常务会议和商务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

商务部部长 吕福源

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

为了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的发展,鼓励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建筑业企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现就《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建设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13号)做如下补充规定:

一、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申请设立建筑业企业时,其在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业绩可共同作为评定其在内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依据。管理和技术人员数量应以其在内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的实际人员数量为资质评定依据。

二、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全资收购内地的建筑业企业。

三、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设立的建筑业企业承揽中外合营建设项目时不受建设项目的中外方投资比例限制。

四、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的建筑业企业申办资质证应按内地有关法规办理。凡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可依法在全国范围内参加工程投标。

五、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设立建筑业企业以及申请资质,按照《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以及有关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

六、本规定中的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应分别符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关于“服务提供者”定义及相关规定的要求。

七、本补充规定由建设部和商务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八、本补充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篇9: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厦规„2010‟6号)

为加强规划管理,统一审查标准,针对近来在建筑方案审查中,概念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名词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关于阳台

《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附录二:计算规则第3(4)点补充修改为:住宅建筑阳台,无论凹阳台、挑阳台、封闭式阳台、未封闭阳台进深不应超过1.8米,进深超过1.8米的,超过部分按水平投影面积的全部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

二、关于露台

露台又称晒台,指供人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有围护无顶盖的台面。露台在建筑设计上应位于建筑底层或建筑顶层或建筑裙房屋面。

三、关于空调外机搁板

(一)居住建筑及办公、酒店等建筑的空调外机搁板的总宽度不应大于60CM;采用分户式中央空调的,空调外机搁板总宽度不应大于1米。空调外机搁板不得封闭,不得设栏板。

(二)每户空调外机搁板的投影面积不应大于2平方米。

四、关于居住建筑挑空空间

居住建筑中挑空的户内空间:除跃层住宅客厅可挑空外,其余均不得挑空。跃层住宅客厅的挑空面积应小于本套底层户内面积的30%。

五、关于建筑外墙及阳台外侧设施或构筑物

建筑外墙及阳台外侧不得设置除空调外机搁板之外的设施或构筑物,设置空调外机搁板的按本补充规定第三点执行。

六、关于凸窗

凸窗挑出建筑外墙部分的高度应小于2.2米,挑出外墙部分的窗台板总宽度不得大于0.6米,且窗台底面距本层楼板的高度应不小于0.45米,上下二层凸窗之间的楼层板不得超出建筑主体外墙。

七、关于“与其上盖相距三个层高以上的阳台、挑廊”及“上盖投影面积小于阳台、廊道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二分之一的阳台、廊道”

“与其上盖相距三个层高以上的阳台、挑廊”是指楼板与上盖相距三个层高(含三个层高)以上,挑出外墙并至少两面开敞的阳台、廊道。

“上盖投影面积小于阳台、廊道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二分之一的阳台、廊道” 应挑出外墙并至少两面开敞。

“与其上盖相距三个层高以上的阳台、廊道”与“上盖投影面积小于阳台、廊道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二分之一的阳台、2 廊道”在建筑设计上,每户仅可设置一处,且面宽不超过两个开间、进深不超过3米。

八、关于“凸窗挑出外墙部分的窗台板总宽度” 凸窗宽度不应大于开间的一半。

九、关于居住建筑所有类型的阳台、廊道、入户花园面积计算

本补充规定第七点的“阳台、廊道”及阳台、入户花园投影面积总量不应大于套内建筑面积的15%。

本补充规定适用于生效之日起尚未取得《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批复》的建设项目。其中第一至第七点自发文之日起生效,第八至九点自发文之日起30日(即2010年2月18日)后生效。

篇10:南京市建筑间距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经2006年10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二00六年十一月六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和空间,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居住建筑,是指住宅建筑(以下简称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中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托幼、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疗养院病房楼,养老院宿舍楼等建筑(以下简称公共建筑)。

第四条 本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有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建筑间距管理

第五条 建筑间距以遮挡建筑遮挡面至被遮挡建筑主采光面外墙之间最小垂直距离计算。遮挡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间距的确定应考虑遮挡建筑屋脊对遮光的影响。按遮挡面宽度计算建筑间距时,以最大遮挡面与被遮挡建筑主采光面外墙的最小垂直距离计算。遮挡建筑外墙有凹凸变化(如设置阳台等),且突出部位累计长度大于外墙总长度1/2或连续长度大于外墙总长度1/3的,建筑间距按遮挡建筑突出部位外缘至被遮挡建筑主采光面外墙计算。被遮挡建筑每套房屋只确认一个主采光面。主采光面按建筑南、东、西方向的主次顺序排列,非主采光面山墙设窗的除外。

第六条 遮挡建筑计算高度以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面的垂直距离)加上遮挡建筑室外设计地面标高与被遮挡建筑室外设计地面标高的差值计算。

第七条 按遮挡建筑高度计算的建筑间距系数为建筑间距与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的比值;按遮挡建筑面宽计算的建筑间距系数为建筑间距与遮挡建筑最大遮挡面投影宽度的比值。

第八条 遮挡建筑分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的高度应为24米以下;高层建筑的高度应为24米以上。

第九条 住宅建筑高度在40米以下时,面宽不大于80米;住宅建筑高度在40米以上时,面宽不大于60米。

第十条 多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两幢建筑平行布置或相互夹角在30度以下时,建筑间距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在三环路以内地区,当遮挡建筑计算高度小于18米时,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9米;当遮挡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8米时,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

(二)在三环路以外地区,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9米。

第十一条 多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两幢建筑垂直布置或相互夹角在60度以上90度以下,且短边对东、西、北侧住宅长边时,建筑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短边宽度的1.3倍,且不得小于12米。

第十二条 多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两幢建筑夹角在30度以上60度以下时,建筑间距系数按平行布置时的系数相应折减0.2。

第十三条 高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建筑高度与建筑面宽之比小于1.2时,按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确定建筑间距系数:

一)在三环路以内地区,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

(二)在三环路以外地区,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2.0;

(三)经市政府批准的政策性保障住房,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第十四条 高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建筑高度与建筑面宽之比大于1.2时,按遮挡建筑面宽确定建筑间距系数:

(一)在三环路以内地区,当建筑高度在40米以下时,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3,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当建筑高度在40米以上时,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4,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40米;

(二)在三环路以外地区,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40米;

(三)经市政府批准的政策性保障住房,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3,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

第十五条 两幢建筑短边相对且至少其中之一为住宅,建筑间距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多层建筑短边相对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8米;

(二)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短边相对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多层建筑短边的1.3倍,且不得小于13米。

第十六条 沿城市河流、大型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布置的高层住宅建筑,当退让用地界线小于本规定相对应要求的建筑间距一半时,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相邻建筑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新建建筑的平均建筑面宽的2/3;独栋高层住宅朝向开敞空间一侧的面宽不得大于其临界面宽度的2/3。

第十七条 沿城市主要道路一侧并列布置的高层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除满足本规定相对应的建筑间距要求外,不得小于30米。

第十八条 公共建筑与遮挡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多层建筑遮挡公共建筑主采光面,两幢建筑平行布置时,建筑间距系数按建筑高度确定,不得小于2.0;两幢建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系数按遮挡建筑面宽确定,不得小于1.5。

二)高层建筑遮挡公共建筑主采光面,当遮挡建筑高度与建筑面宽之比小于1.2时,建筑间距系数按遮挡建筑高度确定,不得小于2.0;当遮挡建筑高度与面宽之比大于1.2时,建筑间距系数按遮挡建筑面宽确定,不得小于1.6。

第十九条 公共建筑与遮挡建筑之间呈其他布置方式时,建筑间距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条 居住建筑长边对北、西、东侧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15米以上多层建筑之间和15米以上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20米;

(二)高层建筑主体之间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

第二十一条 被遮挡住宅建筑的底部为2层以上非居住建筑时,遮挡建筑计算高度按其实际高度减去扣除底层后的非居住建筑高度计算,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20米。

第二十二条 规划红线宽度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筑之间,以及本规定中未涉及的特殊情况,建筑间距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章 住宅日照管理

第二十三条 住宅日照是指住宅主采光面居室的满窗日照时数。日照标准日为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带为上午8时至下午4时。

第二十四条 除原有住宅日照达不到2小时,且新建建筑对其日照不构成影响的情况外,新建建筑对周边原有住宅日照产生遮挡的,应保证被遮挡住宅日照达到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

第二十五条 新建高层住宅或高层和多层混合的住宅成组布置时,新建住宅日照应不低于大寒日1小时。

第二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设单位在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时,须提供建设项目日照影响分析报告:

(一)新建建筑周围已经有居住建筑的;

(二)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或高层和多层混合住宅;

(三)建筑形体复杂的遮挡建筑。

(四)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日照影响分析报告必须由具备甲、乙级规划设计资质或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日照影响分析软件必须采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的正版软件。日照影响分析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和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应对报送的日照影响分析报告及其他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按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或补充有关材料。报送材料不实,或隐瞒有关情况而产生后果的,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日照影响分析报告不真实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建设单位对规划、建筑设计单位有追偿权。

第二十九条 确因用地条件限制,新建建筑遮挡周边原有住宅,达不到大寒日2小时标准的,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前,建设单位可与被遮挡户协商按市场评估价格进行货币购买住宅或房屋换住安置;协商不成的,可根据下表规定的标准按房屋建筑面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略):

第三十条 因新建建筑影响周边住宅日照并引发群众上访的,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解决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

对无理阻碍办公和生产秩序,辱骂、殴打工作人员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新建住宅日照达不到大寒日1小时标准的,建设单位在房屋销售时应向购房者告知,并签订书面协议。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中小于和以下的数字均包含本数。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区域级别与本市住宅房屋拆迁区域级别相同。

第三十四条 城市规划区内副城和组团区域范围内的旧区改造涉及的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可按本规定三环路以内的标准执行。

城市规划区外的城镇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参照本规定三环路以外地区建筑间距标准执行。

第三十五条 城市规划区内居住建筑中的临时建筑,以及未经批准为居住的建筑被遮挡的,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发布的《沈阳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规定》(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26号)同时废止。

大连市城市建筑间距及挡日照处理规定

【实施日期】2002/06/01【颁布单位】大连市人民政府令17号 《大连市城市建筑间距及挡日照处理规定》

业经2002年3月25日大连市人民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李永金

二OO二年四月三日

大连市城市建筑物间距及挡日照处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经济、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保护居民基本的生活环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结合大连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大连市城市内从事建筑物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市及县

(市)、旅顺口区、金州区的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辖区建筑物间距及挡日照审定、处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 新建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间距符合本规定,但小于建筑防火间距及卫生间距时,须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第二章 建筑物间距规划设计

第五条 沿城市主、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30米)新建的多层和点式高层建筑,不考虑其对道路另一侧原有建筑的挡日照影响。

第六条 位于市级公共中心和副中心区以及县

(市)、区级公共中心区内住宅的卧室和起居室的主要采光窗,在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第七条 新建多层建筑,除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情形以外,按下列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控制建筑物间距:

(一)对原有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和卧室,中小学教室,医院医疗病房的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

(二)对原有住宅的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

(三)新建多层建筑的山墙面对原有建筑物长边时,山墙宽度小于或等12.5米的,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0。山墙的宽度大于12.5米的,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

第八条 新建高层建筑,除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情形以外,按下列条件控制建筑物间距:

(一)对原有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和卧室,中小学教室,医院医疗病房主要采光窗,在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得小于3小时;

(二)新建点式高层建筑与原有住宅的距离不得小于40米。

第三章 挡日照的处理

第九条 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含公有房屋承租人),认为自己所有或使用的房屋被挡日照韵,均可到当地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确认。

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确认申请后,应指定具有相应勘测设计资格的单位对被申请确认的建筑物进行技术勘测或测算,作出是否被挡日照的确认。

第十条 经确认原有建筑物属于被挡日照的,由新建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在确认后的―个月内,给予被挡日照建筑物产权人或使用权人一次性补偿。

同一建设单位建设的住宅区(或商住区)由于不同步实施或违反规划设计要求造成挡日照影响的,由该建设单位负责解决。

第十一条 市内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城区内被挡日照建筑物的补偿标准如下:

(一)位于一、二级地的,2000元/每平方米;

(二)位于三、四级地的,1708元/每平方米;

(三)位于五级以下的,1400元/每平方米。

当事人双方对补偿另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标准执行。

其他县(市)、区的补尝标准,由当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第十二条 被挡日照的下列房屋的使用面积为补偿面积:

(一)住宅的卧室和起居室:

(二)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和卧室;(三)中小学的教室;

(四)医院的医疗病房;

(五)市政府规定给予补偿的其他房屋。

第十三条 经确认为被挡日照建筑物的产权人、使用人与建设单位因补偿发生争议的,可申请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裁决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在对新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及建筑设计时,应按本规定准确测算挡日照范围,向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有关资料与数据,并对所测算的结果负责。因规划建筑设计单位过错,给建设单位造成挡日照赔偿的,建设单位有追偿权。

第十五条

对阻碍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辱骂、殴打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秉公执法,接受社会监督。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规定技术用词含义:

(一)建筑物间距。指原有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医疗病房等建筑物,与其正南、正东、正西、东南、西南方向的新建建筑物之间最小水平的距离。

(二)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标高至建筑物檐口的垂直距离。当确定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时以新建建筑物与被遮挡建筑物相对标高

(扣除底层公建高度)计算。对于宽度小于或等于12.5米的出屋面水箱间、机房、楼梯间不计入挡日照建筑物计算高度。

(三)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指建筑物间距与新建建筑相对高度的比值。

(四)高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建筑指建筑高度小于24米的建筑。

(五)主要采光窗。指当―个房间有两个或两上以上采光窗时,按南、东、西排列其主次顺序。

(六)有效日照时间。指大寒日早8:00至下午4:00的时间段。

(七)市级公共中心区。

青泥洼桥中心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北至双兴街,南至南山路,西至英华街,东至大连港东区的地段)。

(八)市级公共副中心区。

西安路公共副中心区(面积约0.9平方公里。北至兴工街、长江路,南至五一路,西至中长东五街、如意街,东至抚顺街、成仁街)。

星海湾公共副中心区(面积约1.75平方公里)。

北部公共副中心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规划的南关岭火车站南侧)。

(九)区级公共中心区。

岭前公共中心区(桃源街的解放路、八一路两侧100米控制范围)。・

长春路公共中心区(北至民政街,南至五四路,东至沈阳路,西至东北路)。

春柳公共中心区(北至春柳街,南至学工街,东至华北路东200米控制范围,西至凌山街)。甘井子公共中心区(北至甘井子路,东至甘井子街,西至文体街)。

(十)其他县(市)、区的公共中心区,由县(市)、区政府划定。

(十一)土地级别。按市政府《关于调整市内四区土地级别及土地出让金标准的通知》(大政发[2000]40号)执行。

第十八条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大连高新产业技术园区内的建筑物间距及挡日照处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鞍山市建筑日照间距管理暂行规定

时间:2005-5-10 13:53:00 文章来源:(1992年12月18日鞍政发[1992]65号发布)

第一条 为加速鞍山城市建设,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及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鞍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结合鞍山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一)托儿所,幼儿园。

(二)医院,疗养院。

(三)住宅。

第三条 凡在鞍山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下同),均须执行本规定。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建筑间距,是指两建筑物主体之间的水平距离(个别突出部位,如楼梯间、阳台、烟囱、垃圾道、壁柱等不计算在内)。

建筑日照间距(以下简称间距)是指满足一定标准的日照时数所要求的建筑间距。

建筑檐高、女儿墙顶高(以下统称檐高),是指建筑物室外设计地坪与檐口顶部的垂直距离(个别突出部位,如水箱间、楼梯间屋面出口、设备间、烟囱等不计算在内)。

南北向建筑,是指主朝向在南偏西45度(含45度)与南偏东45度(含45度)之间的建筑,其余的均为东西向建筑。

点式建筑,是指主体高度大于主体面宽1.2倍的建筑。

第五条 在城市新区建设居住小区(含街坊、组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住宅呈行列式布置的:

1、正南向(包括南偏西15度至南偏东15度之间)布置的,间距不小于檐高的1.6倍。

2、南偏西(东)25度左右(包括15度以上至35度)布置的,间距不小于檐高的1.5倍。

3、南偏西(东)40度左右(包括35度以上至45度)布置的,间距不小于檐高的1.4倍。

(二)住宅垂直布置的,间距不小于12米。

(三)独立建筑的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卧室、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的主要居室,疗养院、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间距按本条

(一)项增加檐高的0.3倍。

(四)点式建筑沿南北向布置的间距不小于建筑面宽的1.0倍。

第六条 城市旧区改造的间距可以比新区建设的间距标准减少檐高的0.2倍(指自我影响的部分)。第七条 前后两栋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相差在0.5米以上的,需考虑由此引起的间距影响。第八条 在建成的街区中补建或插建建筑物,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与原有建筑物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南侧新建筑物与北侧原有建筑物的间距按第五条

(一)项执行;

(二)与原有建筑物呈东西向平行布置的,间距不小于新建筑物檐高的1.5倍;

(三)南侧新建筑物的短边与北侧原有建筑物的长边相对,间距不小于南侧新建筑物短边面宽的1.0倍;

(四)南北向新建筑物的短边与原有的东西向建筑物长边相对,对主要采光面的一侧,间距不小于新建筑物檐高的1.0倍;

(五)点式建筑与东、西、北侧原有建筑物长边的间距不小于新建筑物面宽的1.0倍。第九条 新建筑物与其北侧农田的间距不小于檐高的1.0倍,点式建筑为面宽的1.0倍。第十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暂不按上述间距标准控制:

(一)对城市市容景观有较大影响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沿街重要建筑对周围原有建筑的日照造成影响的;

(二)市、区级集中商业区内的建筑物;

(三)住宅非主要采光面(居室少、厨房、卫生间、楼梯间多的面为非主要采光面);

(四)山墙开窗的;

(五)原位置、原面积、原高度翻建的建筑;

(六)新建建筑物位于南北向原有建筑物面宽以外的部分;

(七)立交桥、人行过街桥、高架轻轨等城市交通性质的构筑物;独立烟囱、水塔等细高构筑物。第十一条 如因特殊需要,不能满足本规定中间距要求的,建设单位对被完全遮挡或严重遮挡户(或单位)给予调房或经济赔偿(每户1000元至3000元)。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鞍山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可参照本规定自行制定具体规定。第十四条 本规定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图一)新区建设的建筑物日照间距(附图二)旧区建设的建筑日照间距

(附图三)在已建成的街区补建或插建建筑物时的建筑日照间距。(附图四)暂不按日照间距标准控制的

抚顺市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保障居住建筑的日照卫生环境,科学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居住建筑,是指居民住宅(以下简称住宅,含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设施中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宿舍楼等建筑(以下简称长日照建筑)。

第四条 居住建筑间距应当满足国家规定的日照标准。

第五条 居住建筑间距应当符合本规定,同时应符合消防、管线埋设等规定。

第六条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居住建筑间距管理

第七条 本规定所称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外墙面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

第八条 按遮挡建筑计算高度计算的建筑间距系数为建筑间距与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的比值;按遮挡建筑面宽计算的建筑间距系数为建筑间距与遮挡建筑在被遮挡建筑主采光面上垂直投影宽度的比值。

第九条 遮挡建筑计算高度是指被遮挡建筑室外设计地坪至遮挡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面的垂直距离。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室外设计地坪高差200毫米以下不计入遮挡建筑计算高度。

遮挡建筑为坡屋面时,应分别计算屋脊和檐口的遮挡因素,按影响大的高度计算;退层建筑按照影响最大的建筑高度计算。

第十条 遮挡建筑外墙有凹凸变化(如设置阳台等),且突出部位累计长度大于外墙总长度1/2或连续长度大于外墙总长度1/3的,建筑间距按照遮挡建筑突出部位外缘至被遮挡建筑主采光面外墙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计算。

第十一条 遮挡建筑分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的高度为24米以下,高层建筑的高度为24米以上。

第十二条 多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两栋建筑平行布置或相互夹角在30度以下时,按照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确定建筑间距系数,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并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8米。

当两栋建筑垂直布置或相互夹角在60度以上90度以下,且短边对东、西、北侧住宅长边时,建筑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短边宽度的1.3倍,并且不得小于13米。

当两栋建筑之间夹角在30度以上60度以下时,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并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8米。

第十三条 高层建筑遮挡相邻住宅,当遮挡建筑高度与长面宽之比小于1.2时,按照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确定建筑间距系数,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

当遮挡建筑高度与长面宽之比大于1.2时,按照遮挡建筑面宽确定建筑间距系数,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3,并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

第十四条 两栋建筑短边相对,其中之一为居住建筑,建筑间距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多层建筑短边相对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6米;

(二)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短边相对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9米;

(三)高层建筑短边相对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3米。

建筑突出物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遮挡建筑与长日照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多层建筑遮挡长日照建筑主采光面,两幢建筑平行布置时,建筑间距按照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确定,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2.0;两幢建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按照遮挡建筑面宽确定,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

(二)高层建筑遮挡长日照建筑主采光面,当遮挡建筑高度与长面宽之比小于1.2时,建筑间距按遮挡建筑计算高度确定,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2.0;当遮挡建筑高度与长面宽之比大于1.2时,建筑间距按照遮挡建筑面宽确定,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6。

第十六条 居住建筑长边对北、西、东侧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多层建筑之间、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8米;

(二)高层建筑主体之间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24米。

第十七条 被遮挡居住建筑的底部为非居住建筑时,遮挡建筑计算高度应减去被遮挡居住建筑底部非居住建筑高度,并且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8米。

第十八条 居住建筑高度在40米以下时,长面宽不大于80米;居住建筑高度在40米以上时,长面宽不大于60米。

第十九条 沿浑河、大型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布置的高层建筑,独栋建筑面宽不得大于其用地界限宽度的2/3,成组布置的高层建筑与相邻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新建建筑平均建筑面宽的2/3,且不得小于20米。

第二十条 沿城市主干路一侧并列布置的高层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除满足本规定相对应的建筑间距要求外,不得小于20米。

第二十一条 规划红线宽度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筑间距,以及本规定中未涉及的特殊情况,建筑间距由市规划委员会确定。

第三章 居住建筑日照管理

第二十二条 住宅日照是指住宅主采光面居住空间的累计日照时数;被遮挡新建住宅只确认一个主采光面,主采光面按照建筑南、东、西方向的主次顺序排列。

第二十三条 住宅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第二十四条 长日照建筑日照标准必须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非法改变规划使用性质的建筑按照原使用性质考虑日照影响;临时建筑及设窗的山墙不考虑日照影响。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提供建设项目《日照影响分析报告》:

(一)新建建筑周围已有居住建筑的;

(二)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或者高层和多层混合住宅;

(三)建筑形体复杂的遮挡建筑;

(四)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日照影响分析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日照影响分析软件必须采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的正版软件;日照影响分析报告应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和承担日照影响分析的单位应对报送的日照影响分析报告及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报送材料不实或隐瞒有关情况而产生后果的,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因用地条件限制,新建建筑遮挡周边原有住宅,被遮挡住宅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日照标准,建设单位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前,必须在自愿协商基础上通过购买、产权调换、经济补偿的方式取得利害关系人书面同意。

第四章 附

第三十条 本规定小于和以下的数字均含本数。

第三十一条 城市规划区外的城镇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2000年11月7日发布的《抚顺市建筑间距管理办法》(抚顺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同时废止。

本规定实施之日前,已获得土地使用权、详细规划经市规划委员会审定的项目仍按原办法执行。

本溪市生活居住建筑日照间距规定

本溪市人民政府令

(第69号)

《本溪市生活居住建筑日照间距规定》业经2000年8月14日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于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刘国强

二000年八月十七日

本溪市生活居住建筑日照间距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保障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溪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生活居住建筑是指居住建筑物和公共建筑物。居住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寓、独身宿舍;公共建筑物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卧室,各类学校的教室,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托老所的居室和其他有特殊日照要求的建筑物。

本规定所称建筑日照间距是指满足一定日照标准的两栋建筑物外主墙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第三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活动涉及日照间距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生活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的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条 被遮挡建筑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规定:

(一)临时建筑物;

(二)未经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生活居住建筑物和擅自改变原设计使用性质的建筑物;

(三)建筑物的非主采光面(辅助房间多的一侧)及设窗山墙;

(四)原地、原面积、原高度翻建的建筑物;

(五)位于规划道路红线25米(含25米)以上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建筑物。第六条 建筑日照间距、遮挡建筑物计算高度、建筑日照间距系数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一)建筑日照间距以两栋建筑物相对外主墙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计算,个别突出部位(如阳台、楼梯间等)不计算在内,但突出部位累计长度超过其所在墙面总长度二分之一的,即以突出部位的外墙面计算;

(二)遮挡建筑物计算高度以遮挡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室外设计地坪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面的垂直距离)加上其室外设计地坪与被遮挡建筑物室外设计地坪的差值计算。屋顶个别突出部位(如楼梯间、水箱间等)面宽小于12米的,不计算在内。遮挡建筑物为坡屋顶的,坡度大于1:2时应考虑屋脊对日照的影响。若被遮挡建筑物底部为非日照公共建筑层,其计算高度应减去非日照公共建筑层的高度;

(三)建筑日照间距系数是指建筑日照间距与遮挡建筑物计算高度的比值。

第七条 多层、中高层条式居住建筑日照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遮挡建筑物与被遮挡居住建筑物呈平行布置时,根据其主朝向与正南向夹角按下表规定标准执行:

(二)遮挡建筑物与被遮挡居住建筑物呈一定角度布置时,两栋建筑物夹角小于或等于10°的,建筑日照间距系数按本条一款

(一)项规定标准执行;两栋建筑物夹角大于10°时,每增加10°,建筑日照间距系数按本条一款

(一)项标准减少0.1倍;两栋建筑物夹角大于70°时,建筑日照间距系数按本条一款

(三)项规定执行;

(三)遮挡建筑物与被遮挡居住建筑物相互垂直布置且短边对东、西、北侧居住建筑长边时,建筑日照间距不得小于短边宽度的1.3倍,且不小于13米。

本条一款

(一)项表中的新区是指姚家、大峪及其以东地区和本溪经济开发区、北台、南芬、下马塘、火连寨、歪头山;旧区中的一般地区是指平山、明山、溪湖区所辖城区部分;中心地区是指北地广场转盘起至永丰立交桥止由解放路和人民路所围合范围及沿路两侧和胜利路西段、人民文化宫广场周围的1.5平方公里地域。

第八条 居住建筑物短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条式居住建筑物短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应不小于6米;

(二)多层与中高层、中高层与中高层条式居住建筑物短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应不小于9米;

(三)高层与各种层数的居住建筑物的短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应不小于13米。

第九条 点式居住建筑物(指有一组垂直交通且主体高度大于或等于主体正面宽度的建筑)与条式居住建筑物的建筑日照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单栋点式居住建筑物与条式居住建筑物南向主采光面相对的,新区和旧区中的一般地区建筑日照间距应不小于点式居住建筑物正面宽的1.2倍;点式居住建筑物与条式居住建筑物东、西向主采光面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应不小于点式居住建筑物正面宽度的1.4倍;旧区中的中心地区建筑日照间距按上述标准分别减少0.1倍。

(二)点式居住建筑物与条式居住建筑物短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不应小于条式居住建筑物短边宽度的1.3倍,且不小于15米。

第十条 多栋点式居住建筑物并排布置的,与其被遮挡的条式居住建筑物之间的建筑日照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相邻点式居住建筑物间距大于单栋点式居住建筑物正面宽度,点式居住建筑物与条式居住建筑物主采光墙面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按第九条

(一)项规定标准执行。

(二)相邻点式居住建筑物间距小于或等于单栋点式居住建筑物长度的,建筑日照间距系数按第七条

(一)项规定标准减少0.2倍。

第十一条 点式居住建筑物成组布置的,其相互之间的建筑日照间距,在新区和旧区中的一般地区为遮挡点式居住建筑物正面宽度的1.3倍,在旧区中的中心地区为遮挡居住建筑物正面宽度的1.2倍。

第十二条 遮挡建筑物与被遮挡公共建筑物的建筑日照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条式建筑物遮挡公共建筑物,相互之间长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2.0;

(二)条式建筑物短边与公共建筑物长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应不小于条式建筑物短边宽度的1.5倍;

(三)点式建筑物与公共建筑物长边相对的,建筑日照间距应不小于点式建筑物正面宽度的1.6倍。

第十三条 鼓励在城市规划区内建塔式高层居住建筑,限制建板式高层居住建筑。

高层居住建筑物的建筑日照间距系数应不小于遮挡建筑物计算高度的1.3倍,如间距大于40米,按40米控制。

第十四条 高层居住建筑物的裙房高度低于24米的,建筑日照间距按多层标准执行。

第十五条 建筑物遮挡北侧农田的,间距不应小于建筑物计算高度的1.0倍。

第十六条 从事城市规划建设活动除执行本规定中建筑日照间距标准外,还应符合消防、卫生、工程管线、环保、安全、交通等专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溪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 本规定新区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旧区居住建筑日照间距、建筑日照间距和计算高度的标准分别见图例一至三。

第十九条 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城镇生活居住建筑日照间距,可参照本规定标准执行。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丹东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丹东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丹东市人民政府令第十二号

《丹东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业经二○○○年十一月三十日丹东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代市长:姜作勇

2000年12月1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本细则。

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

丹东市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在新修订的《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前,暂确定为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以及丹东民航机场净空区域、丹东港大东港区、丹东保税区、丹东华能电厂厂区。

第四条 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必须依法制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或废止。

第五条 城市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与工程建设的规划审批权必须集中在城市人民政府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各项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六条 丹东市人民政府负责丹东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丹东市城乡规划委员会负责城市重要详细规划方案的审定。

各县(市)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市、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向同级亿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七条 丹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在各区(含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设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定区域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各县(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丹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市和县级市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应当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市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区的村、镇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详细规划。

第十条 各级城市规划应当以上一级城市规划为依据,其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的总体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上款规定之外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确定和控制建设用地的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对于近期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第十三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保证城市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十四条 编制分区规划,应当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容量控制指标,公共设施分布,主次干道红线的位置和标高,停车场、广场、绿地的位置和控制范围,主要管线的位置、走向和其他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第十五条 编制详细规划,应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详细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座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第十六条 编制居住区详细规划除特殊情况外,应按下列规定控制建筑容量、绿地率和日照标准:

(一)旧区改造规划,建筑密度多层不超过33%,高层不超过25%;建筑容积率多层不超过2,高层不超过4;绿地率不低于25%;日照采光标准大寒日少于1小时。

(二)新区建设规划,住宅建筑净密度多层不超过28%,高层不超过20%;住宅容积率多层不超过1.7,高层不超过3.5;绿地率不低于30%;日照采光标准为大寒日不少于2小时。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的编制,面委托具有相当资格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向被选手单位拨付费用。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标准进行科学规划,并承担相应的规划设计责任。其中,承担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所需经费由政府财政部门列支。

丹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辖区内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审查,并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在本市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单位应当持有相应等级的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外地设计单位在本市进行城市规划设计,须由丹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质审查。

第十八条 重要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审定前,应组织城市规划建筑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多方案比较和技术、经济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重要项目的规划方案,应实行招标。

第十九条 丹东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东港市、凤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丹东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的总体规划和丹东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丹东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其他详细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 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第二十一条 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报请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二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划、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调整或变更,须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三章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按规定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各项建设用地必须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区内选址定点。禁止在城市水原保护区内布置有污染的建设项目,禁止在公路沿线分散布置建设项目。

第二十五条 城市规划确定搬迁的单位和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内影响居民生活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布局调整,逐步或限期搬迁。

第二十六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进步,出让合同必须附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详细规划所提供的出让地埠的位置、范围、规划用地性质、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场地等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必须附具原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规划设计条件未经原审批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变更。

第二十七条 城市现有的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医疗机构用地、体育场地、学校用地等专用土地必须妥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调整,不得改变用途。

禁止占用城市道路、广场、河道、高压从电走廊和占压城市地下管网、依附防汛堤坝建造其他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挖沙取土、围填水面、堆放废渣和垃圾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 沿城市规划道路、河道、绿经带等公共用地安排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规划带征公共用地。

第三十条 建设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申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用地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改作他用或转让、出租,不得建造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临时用地使用期8满,建设单位应拆除临时建筑和设施,恢复土地原状。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之日起,凡无正当理由超过两年未开工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报经市或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无偿收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收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的阅决定。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三十四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按规定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

(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公路、桥梁、管线、隧道、轨道交通工程;

(三)室外装修工程(含窗改门)和改变房屋原有形态、结构的大修工程;

(四)沿道路或者在广场、绿地设置的城市雕塑工程;

(五)以构筑物形式设立的户外广告及各种临时搭建设施(含蔬菜大棚及看菜房);

(六)安装对建筑物立面造型或外部环境有影响的设施。

第三十五条 工程建设需要拆迁建(构)筑物的,拆迁范围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所附的拆迁图中划定。建设单位必须按划定的范围进行拆迁。

第三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含地下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应符合城市景观规划要求,建筑基底线退离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一般不得少于3米。其中,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业场所等公共建筑,应按规定留足人流、车流集散用地。

第三十七条 城市新建建筑遮挡周围原有住宅,致使住宅达不到日照标准的,建设单位应对住户给予经济补偿或安置。但下列遮挡除外:

(一)对住宅建筑非主要采光面的遮挡;

(二)住宅中一居室的日照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对其他居室的遮挡;

(三)原位、原面积、原高度翻建的建筑物对周围建筑物的遮挡。

第三十八条 房屋接层和改变屋外墙形态、进行立面装修及窗改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附房屋产权单位的意见、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建筑设计单位的技术鉴定和其他有关图表、资料。其中,原有房屋装饰装修时,凡涉及拆改主体结构和明显加大荷载的,须另附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房屋安全鉴定单位的安全鉴定书。

城市规划区内的房屋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准接层:

(一)属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完整的住宅组团的;

(二)属六层以上的住宅楼的;

(三)原结构和设施条件满足不了接层要求的;

(四)属非永久性建筑的;

(五)房屋属规划改造范围内的。

第三十九条 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应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变更建筑物使用性质的,须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项目须按有关规定配置绿地、地下人防工程、公共厕所、机动力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应与建设工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不得改作他用。

第四十一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应实行集中供热,并按有关规定配建供热设施。规划集中供热区域内,应严格控制新建锅炉房。旧区内集中供热网建成供热后,原有的供热设施应当拆除。

第四十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管线工程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按照拆旧换新、拆小换大的原则逐步进行综合改造,不断增加容量。同一道路地下不准同方向敷设同类管线。各种管线工程在施工时遇有相互交叉需改变原设计方案时,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

城市干道沿线不得新设架空线。城市干道新建、改建时,沿线原有架空线原则上应敷设地下。敷设的地下管线覆土前,除厂区内自用管线外,均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线合格后方可回填。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验线申请后,应及时到现场验线。

第四十三条 经批准的新建、扩建工程施工时可能对相邻建筑物、地下设施、人防工程、测量标志等设施造成损害时,建设单位应当及时通知产权人或管护单位,并及时报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造成设施损坏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修复或赔偿。

第四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不得进行设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不得施工,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办理拨款、供水、供电手续。

第四十五条 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建筑设计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附的图纸进行施工。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的要求完成各项建设。

第四十六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建设必须严格控制。确需进行临时建设的,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除了因建设工程施工的需要和特殊情况需临时搭建棚亭以外,在丹东市城市建成区内不得进行临时建设。第四十七条 临时建筑的使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延长期一般不得超过一年。临时看菜房批建面积不得大于15平方米,使用期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临时建筑不得改变用途或买卖、转让、出租;使用期满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自行拆除。

第四十八条 临时建设需要占用、挖掘道路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征得道路主管部门同意后,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再到道路主管部门办理占用、挖掘道路许可证。

城市建成我内原则上不得占用道路作为集贸市场,确需占用的,须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占道市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须按规定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城市旧区内的危破居住房屋应当按城市规划成片改造。近期不能成片改造的,经批准后可以进行修建,但原则上不得扩大面积和增加层数。

丹东市城市建成区内的市民户,原则上不批建私人住宅。

城市规划区内农村的住宅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实行集中配套建设。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个人建房,必须根据村、镇详细规划审批;尚未编制村、镇详细规划的,不得审批个人建房。

第五十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工程项目检查制度,对建设活动实行全过程规划管理,及时查处违法建设工程。

第五章 城市规划管理审批程序

第五十一条 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向市或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新建、扩建工程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原址扩建需要使用本单位以外土地的;

(三)需要改变本单位土地使用性质的。

第五十二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持项目建议书及建议书的批准文件向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提出项目选址意见和规划设计条件;

(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符合城市规划选址要求的,核发先址意见书。

建设单位领取选址意见书后,应在6个月内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个月内未办理的,选址意见书自行失效。确需延长办理期限的,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十三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持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及有关图纸、资料,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

个人申请住宅建设,须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填报私人建房申请表,并附街、区或村、镇有关部门对自然情况及建房理由的签署意见,必要时应附有关方面签订的协议。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认定建设用地定点申请及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文件、地形图等齐全有效后,征求有部部门意见,并根据城市规划和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核定建设工程的用地位置、面积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符合前项规定的文件、图纸、资料以及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的规划图之日起10日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用地申请经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手续。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6个月未取得用地批准文件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确需延长期限的,须经原发证部门批准。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的用地位置、面积、性质和界限的,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持建设计划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核定建设工程申请及相应的文件、图件、资料齐全有效,并征询和协调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配套的意见后,根据详细规划,提出建筑设计规划要求;建设单位根据建筑设计规划要求提出初步设计方案,经审查批准后,进行施工图设计。

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住宅小区、主要街道两侧的单体建筑,必须提供两个以上的建筑和环境设计方案,经城市规划建筑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后,报城乡规划委员会审定。建筑方案审定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筑设计方案审定通知单,设计单位按通知单要求进行施工图设计。

(三)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图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定查。除特殊情况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接到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施工图之日起20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四)建设工程开工前,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勘察测绘单位现场放线,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线。

(五)建设单位或个人须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建设。确需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内容的,须经发证部门同意并办理变更手续。

建设单位或个人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后6个月未开工建设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自行失效。确需延长期限的,须到原发证部门办理手续。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转让。

第五十五条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规划要求进行检查;建设单位应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存放施工现场备查。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15日内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验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建设位置、规模、外粉饰、立面造型、环境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等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换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作为办理产权凭证的依据。未经规划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换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有关部门不予办理产权凭证和相关手续。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须在6个月内向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项目竣工档案资料。

第五十六条 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并依法制止和处理违法建设行为。

规划管理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五十八条 对按照本细则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案调查,勘察取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当事人。

第五十九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含临时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六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下达限期拆除违法建设通知书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除的,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拆除的决定,逾期仍不拆除的,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拆除费用由违法建设单位和个人承担。

违法建设工程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对建设单位以工程违法部分造价50%-100%的罚款。

罚款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前,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新的建设项目。

第六十二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罚款时,应当向当事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负责制的罚款收据。

第六十三条 对违法建设工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个人以及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通知有关部门停止供电、供水等。

第六十四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的范围进行拆迁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放线、验线。

第六十五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无故拖延审批时限等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对阻碍城市规划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 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本细则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丹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六十九条 各县(市)可依据本细则制定具体规定。

第七十条 本细则发布之日起施行。丹东市人民政府1996年发布的《丹东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细则》(丹东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同时废止。

锦州市建筑间距、住宅日照、建筑退让管理规定

锦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6号)

《锦州市建筑间距、住宅日照、建筑退让管理规定》已经2011年12月9日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刘凤海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锦州市建筑间距、住宅日照、建筑退让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及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国家有关城市规划标准、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市城市规划区内建筑间距、住宅日照、建筑退让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市规划管理局负责建筑间距、住宅日照、建筑退让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居住建筑应当满足建筑间距和日照标准的规定。

遮挡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应当考虑屋脊对遮光的影响,其坡度及屋脊高度应当满足建筑间距和日照标准的要求。

第五条

本规定将城市规划区分为旧城区和新城区。

旧城区是指松坡路、中环西路、市府西路、小扒沟、凌川大桥、小凌河北河堤及外环东路所围合的地域。

新城区是指旧城区以外的其它城市规划区。

在旧城区内增量建设用地比例达到60%以上的规划地块,其建筑间距、住宅日照、建筑退让,按照新城区标准执行。

第二章 建筑间距

第六条

建筑间距符合本规定,但小于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专业规范对建筑间距规定的,应当按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专业规范对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本规定将遮挡建筑分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高度在20米以下(含20米)建筑为多层建筑,高度在20米以上建筑为高层建筑。

第八条

住宅高度在40米以下时,面宽不得大于70米;住宅高度在40米以上时,面宽不得大于55米。

因特殊情况确需超过上述标准时,应当报市政府批准。

第九条

多层建筑遮挡相邻建筑,建筑间距按照高度系数计算,并满足下列规定:

(一)南北向建筑对北侧住宅呈行列式南北相对的,高度系数新城区不得小于1.6,旧城区不得小于1.5。

(二)东西向建筑与住宅呈行列式东西相对的,高度系数不得小于1。

(三)多层建筑与南侧平房住宅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7米。

(四)进深小于等于15米的东西向建筑与北侧南北向住宅,高度系数不得小于1。且东西向建筑为二层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8米;东西向建筑为三层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2米;东西向建筑为三层以上的,每增加一层,建筑间距相应增加一个层高。

进深大于15米的东西向建筑与北侧南北向住宅,按照本条第(一)项建筑间距规定计算。

(五)东西向住宅与南侧南北向建筑,东西向住宅为二层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8米;东西向住宅为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0米。

(六)东西向住宅与东西两侧南北向建筑,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5米。

(七)南北向建筑与北侧的南北向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和卧室、中小学教室、医院病房、老年公寓、蔬菜大棚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日照标准基础上,高度系数不得小于2。

(八)南北向建筑与北侧南北向办公楼、宿舍、招待所、旅馆等建筑的高度系数不得小于1。

第十条

高层建筑遮挡北侧建筑,当建筑高度与建筑宽度之比小于等于1.2时,建筑间距按高度系数计算;当建筑高度与建筑宽度之比大于1.2时,建筑间距按宽度系数和高度系数计算,并满足下列规定:

(一)高层建筑遮挡北侧同期建设南北向住宅,建筑间距按高度系数计算时,高度系数不得小于1.0;建筑间距按宽度系数和高度系数计算时,宽度系数不得小于1.1,且高度系数不得小于0.7。高层建筑遮挡北侧原有南北向住宅时,建筑间距的高度系数、宽度系数在上述标准基础上,相应提高0.1。建筑错位布置时(不适用对原有住宅),相对应部分不超过被遮挡建筑宽度1/3的,按其相对应宽度计算。

上一篇:维修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林杨经典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