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节日

2024-04-21

印度的节日(通用6篇)

篇1:印度的节日

印度节假日

印度节日

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国名释义: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政府规定每年1月26日为共和国日。

◆印度的丰收节

丰收节是印度北方农业产区人民每年4月间举行的传统节日。

◆印度的“胡里节”

在印度伯尔萨纳,周身被洒上各种颜料的人们欢笑着庆祝“胡里节”。“胡里节”又称“洒红节”,是印度教的春节,也是印度全国性节日。这一天,人们友好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水彩和红颜料,以示庆贺。

胡里节是印度人庆祝春天开始的传统节日。

◆印度的沙漠节

◆印度“奥里萨节”

“奥里萨节”3月27日至31日在新德里举行,旨在展示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独特风情。

◆印度教“黑天圣诞节”

“黑天圣诞节”是印度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徒在这一天庆祝黑天神的诞生。

◆印度驯牛节

参赛者必须抓住牛跑上50米,才能获得奖金;如果牛逃脱了,奖金就归牛的主人所有。

◆印度女神节

女神节是全印度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在印度教神话中,“难近母”女神是力量与胜利的象征,拥有8或10只手臂,骑狮或虎行走。

◆印度宗教节日“昆梅拉节”

“昆梅拉节”是印度最盛大的朝圣节日,每12年内分别在恒河之畔的“赫尔德瓦尔”、锡布拉河畔的乌贾因、戈达瓦里河畔的纳西克和恒河与亚穆纳河交汇的安拉阿巴德举行一次。“圣浴”是“昆梅拉节”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又称恒河圣水沐浴节。

相传,自古以来印度教徒一直视恒河水为圣水。他们认为,在圣水中沐浴,可以洁净身心。因此,在此节日期间,成千上万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来此拜佛、沐浴,以祈求神灵保佑。

◆印度教师节

每年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师节。根据传统,学校的老师在教师节当天不用授课,而是由学校最高年级的同学充当老师,给低年级的同学上课,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与伟大。校方也会根据“学生”老师的表现给他们打分,评出最佳学生“老师”。图为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所学校,一名学生向老师献上贺卡后行“触足礼”。

◆印度空军节

10月8日是印度空军节,印度空军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帕拉姆空军基地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和空中飞行表演,庆祝印度空军成立72周年。

◆ 印度“排灯节”

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是印度传统的“排灯节”,它是印度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印度“为夫祈祷节”

10月31日是印度传统的妇女节日----为夫祈祷节。在这一天,已婚妇女都要精心梳洗打扮,包括在手上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同时在月亮出现之前禁食,以祈求神灵保佑丈夫健康长寿。

◆印度比哈尔邦牲畜节

11月26日,在印度比哈尔邦松布尔举行的牲畜节上,几头大象穿过人群。牲畜节是松布尔的传统民间活动,每年印度历8月月圆之日开始,持续二十多天。历史上的牲畜节是印度人买卖各种牲畜的交易大会。来自印度各地甚至是国外的牲口贩子都聚集在牲畜节上贩卖牲畜。今天,牲畜节成为带有宗教色彩节日,在节日中要举行许多宗教仪式,许多外国游客也前来参观。

◆印度民间舞蹈节

1月2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公园小剧场内,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演员在表演当地的特色舞蹈。当天,2004年“共和国日”印度民间舞蹈节在新德里开幕,来自印度各个邦的民间艺人将表演各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庆祝共和国日。此次活动将持续到本月29日。

◆印度大象节

斋普尔大象节每年在印度教重要节日“洒红节”前夕举行,举办大象“选美”、大象“马球”、大象赛跑、大象与游客拔河等妙趣横生的活动,因此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参加.◆印度的象鼻神诞生日

印度教象鼻神在印度传说中是大神湿婆神的儿子。他是财神、智慧神,也是欢乐神,是印度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象鼻神诞生日是印度、尤其是印度南方的重要宗教节日。

◆印度的系绳保护节 系绳保护节(Raksha Bandhan)在每年8月间月亮最圆的那天举行。节日中印度妇女不分宗教和种族,把丝线织成的绳子和花朵,系在自己兄弟的手腕上,表示请求他们的帮助、保护和友情。据印度神话传说,在古代,许多神被魔鬼从天上起了下来,他们用一根绳子作信号,互相传迅,暗示大家联合起来同魔鬼战斗,结果赶走了魔鬼。最初仅是印度教徒在印度各地庆祝这个节日,约400多年前穆斯林教的胡马云国王接到了细绳,不问宗教的区别出兵援救了拉贾斯坦一个信仰印度教的女王。从此该节日成为各教派和种族共同庆祝的节日。回答者: 风飞女孩玫瑰梦-总监 九级 5-18 10:33

印度由于宗教多,民族多,加上地方大,所以节日多达上千个。全国性较大的节日有(印度节日多充满宗教色彩,所以日期多以印历计算,有别于公历,故无法确定其公历日期,以下月份均以公;历计算):

元旦 1月1日

印度共和日(Republic Day)1月26日,即国庆日,各邦首都均有庆祝盛会及巡行,而以首都新德里的巡行最壮观。

甘地逝世纪念日 1月30日,是日在首都的甘地陵(Raj Ghat)有诵经、祈福活动。

湿婆神节(Shivratri 或Mahashivratri)也叫湿婆神之夜节,在印度教寺庙庆祝,时间在公历2-3月(印度12月黑半月第四天)举行。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都要斋戒。洒红节(Holi)洒红节就是泼水节,是印度纪念黑天的节日,源于古时的丰收祭仪,在每年2-3月(印度历为12月望日)举行。节日期间,成群结队的印度教徒,载歌载舞,在篝火旁边尽情跳跃,庆祝春天来临,并互相泼水,向路人撒红粉或红水。

拉玛节(Ramanavami)每年公历3-4月,印度较徒庆祝毗湿奴(Vishnu)的化身拉玛(Rama)的生辰。

马哈维那节(Mahavir Jayanti)耆那教徒庆祝其祖师马哈维那(大雄)寿辰之日(3-4月)。过节时,数以万计的较徒聚集在当地耆那圣人的大石像前举行祭典和参拜活动。

复活节(Good Friday)4月,纪念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后第三日的复活。

佛诞节(Buddha Purnima)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公历在5-6月。每年的此日,各国的佛寺及僧众都要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用香水洒洗佛身。同时,崇佛之家还要以花献佛,祭拜佛祖,施舍僧人。

独立节(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是印度全国性节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过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获得了独立。独立节这一天,印度总理要在德里的红堡上升起三色国旗,发表讲话,总统要向全国人民致辞祝贺独立节。

十胜节(Dussehra)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又叫凯旋节。仪式共举行10天,庆祝拉玛战胜邪魔。时间在9-10月。

灯节(Diwali)灯节是印度教徒四大节日之一,在公历10-11月举行。灯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印度教神庙显得格外热闹,人山人海。妇女们虔诚地手捧摆满祭品的盘子,缓步朝庙堂走去。祭祀仪式开始时,人们双手合十,闭合双眼,对着神灵,默默祈祷。祈祷仪式结束之后,祭司在教徒的前额上点白灰、朱砂等,然后给教徒一点神赐的圣水和祭物。庆祝灯节会使人的身心得到净化,逢凶化吉,同时表示光明战胜黑暗,善良战胜邪恶

篇2:印度的节日

·元旦 1月1日 ·国庆节 1月26日 ·独立纪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纪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节日

·印度教灯节 10月-11月 ·印度教十胜节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节 5月-6月 ·伊斯兰教开斋节 2月 ·伊斯兰教古尔邦节 4月 ·基督教复活节 4月 ·基督教圣诞节 12月25日 ·锡克教那纳克诞辰节 11月

·耆那教摩诃毗罗节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举行

像印度文化色彩斑斓一样,印度的节日也是五花八门。有政治性的,有宗教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由来已久的,也有新推出的。印度节日数不清

印度的节日实在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笔者曾经就此请教过一位很有学问的印度朋友,他开玩笑地说:“一年有365天,我们印度人有366天是在过节,你说有多少?”如此回答,乍一听,似乎有点逻辑不通,但当你醒过味来时,就由不住抿嘴一笑了。

在印度,除了一些政治性节日,其他重要的节日大都是宗教性节日。印度的宗教多,宗教节日当然也就不少。印度官方认可的节假日每年有120多个,其中多数节日不仅与宗教有关,有着神话般的由来,而且还有别具特色的传统庆祝方式,下面就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大致按时间顺序给读者列出,以供参考:

元旦 公历1月1日。这是世界性节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户都要喜庆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点本国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时,要在亲朋好友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点,以示吉祥。

国庆节 公历1月26日。1929年,印度历史最悠久的政党国大党在其年会上通过决定,规定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此后,这一节日每年都过。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独立后,1月26 日被正式定为国庆节。1950年1月26日,印度颁布了共和国宪法,1月26日具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每年1月26日,印度政府都要在总统府前的广场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

甘地纪念日 公历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当代印度国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后,这一天便成了人们参拜甘地陵墓、纪念他伟大人格的日子。

萨拉斯瓦蒂节 一般在公历1月到2月间,是印度教节日。在此期间,印度教徒要纪念知识女神萨拉斯瓦蒂。

洒红节 公历2、3月间,是印度教节日,也是全国性的大节日。此节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细节下面另述。

开斋节 公历2月前后,是穆斯林节日。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开斋节没什么两样,开斋节前,穆斯林要封斋一月,白天不得进食,到了开斋节,穆斯林们到清真寺礼拜,尔后宰牲摆宴,欢欣庆祝。

丰收节 也叫“庞格尔节”,在公历3月中左右,盛行于南印度。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打扫清除,人们要穿戴一新,烧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阳神,尔后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团聚。人们还要举行敬牛仪式,给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牵牛游行或举办赛牛会等。

复活节 公历3月2重日至4月25日间,是基督教节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礼拜,庆祝耶稣复活。

大雄诞辰 公历3、4月间,是耆那教节日。耆那教徒要举行集会,到耆那教庙敬香,祭拜大雄。

佛陀日 也叫“吠舍节”,在公历4、5月间的月·圆日,是佛教节日。南传佛教认为,佛陀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盘都在这一日,因而定为佛陀日。这一天,佛教信徒要举行法会,到佛庙敬香拜佛。

宰牲节 公历4月左右,是伊斯兰教节日。这一天,穆斯林要沐浴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互相拜会,宰杀牛羊。

除十节 公历5、6月间,是印度教节日。该节源于古代对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认为,节日期间到恒河等圣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种罪恶。

扎格纳特乘车节 公历6、7月间,是印度教节日。扎格纳特意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纳神,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节日期间,印度各地凡有扎格纳特庙宇的地方都要举行沐浴节。沐浴节后15天,将扎格纳特等神像安放在礼车之上,放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庙中去,信徒们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格外热闹。

克里希纳神诞辰 公历8、9月,是印度教节日。这天,印度教教徒会斋戒、沐浴,唱颂诗,祭拜克里希纳神。

佩镯节 也叫“拉克夏·本坦”节,一般在公历7、8月间,是印度教节日二相传在古代,因陀罗神在决战之前,其妻在他的手腕上系了一个绸带做的护符,叫“拉克夏”。因陀罗神戴着它最后大获全胜。所以,每逢过节,姐妹要给兄弟戴上“拉克夏”,以求天神保佑他们一生平安。不过,这种“拉克夏”现在变成了绸带、红线或是手镯。做兄弟的当然也不能只受惠,不出力,他们也会向姐妹们保证,他们将终生保护她们。

独立节 公历8月15日。纪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布国家独立。

十胜节 公历9、10月间,是印度教节日,也是全国性大节日。该节源于史诗《罗摩衍那》,是为了纪念罗摩大战魔王罗波那,最后取得胜利。细节另述。

杜尔迦节 与十胜节同时,是印度教节日。该节是印度东部孟加拉地区的最大节日。当地人民主要庆祝恒河女神杜尔迦下凡。节日期间,信徒会塑立杜尔迦女神像,大念杜尔迦经,举行庙会,·到第十天,人们开始举行盛大的,赛神会并游行,最后把神像抛人河中。

灯节 公历11、12月间,是印度教节日,也是印度最隆重的节日。细节另述。

那纳克诞辰 公历11月的第一个满月,是锡克教节日。这一日,锡克教徒会到金庙中念经祈祷并吃甜粥。

圣诞节 公历12月25日,是基督教节日,印度的圣诞节与西方的圣诞节无异,只是没有那么隆重罢了。

在众多节日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灯节、洒红节和十胜节。这三大节日实际上是印度教的节日,但印度其他宗教的信徒也照过不误。印度不同教派之间,屡屡发生争斗,可在节日上却少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一旦被政府定为国家性节日,上班族就可休息。在老百姓看来,管它什么节日,只要能够休息,何乐而不为呢? 回答者:

弦之月NONO-魔神 十六级

4-16 16:47 印度由于宗教多,民族多,加上地方大,所以节日多达上千个。全国性较大的节日有(印度节日多充满宗教色彩,所以日期多以印历计算,有别于公历,故无法确定其公历日期,以下月份均以公;历计算):

元旦 1月1日

印度共和日(Republic Day)1月26日,即国庆日,各邦首都均有庆祝盛会及巡行,而以首都新德里的巡行最壮观。

甘地逝世纪念日 1月30日,是日在首都的甘地陵(Raj Ghat)有诵经、祈福活动。

湿婆神节(Shivratri 或Mahashivratri)也叫湿婆神之夜节,在印度教寺庙庆祝,时间在公历2-3月(印度12月黑半月第四天)举行。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都要斋戒。

洒红节(Holi)洒红节就是泼水节,是印度纪念黑天的节日,源于古时的丰收祭仪,在每年2-3月(印度历为12月望日)举行。节日期间,成群结队的印度教徒,载歌载舞,在篝火旁边尽情跳跃,庆祝春天来临,并互相泼水,向路人撒红粉或红水。

拉玛节(Ramanavami)每年公历3-4月,印度较徒庆祝毗湿奴(Vishnu)的化身拉玛(Rama)的生辰。

马哈维那节(Mahavir Jayanti)耆那教徒庆祝其祖师马哈维那(大雄)寿辰之日(3-4月)。过节时,数以万计的较徒聚集在当地耆那圣人的大石像前举行祭典和参拜活动。

复活节(Good Friday)4月,纪念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后第三日的复活。

佛诞节(Buddha Purnima)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公历在5-6月。每年的此日,各国的佛寺及僧众都要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用香水洒洗佛身。同时,崇佛之家还要以花献佛,祭拜佛祖,施舍僧人。

独立节(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是印度全国性节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过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获得了独立。独立节这一天,印度总理要在德里的红堡上升起三色国旗,发表讲话,总统要向全国人民致辞祝贺独立节。

十胜节(Dussehra)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又叫凯旋节。仪式共举行10天,庆祝拉玛战胜邪魔。时间在9-10月。

篇3:印度的节日

福斯特在1913年刚刚结束第一次对印度的访问时开始写《印度之行》, 但是, 到1921年, 他又开始第二次印度之行, 这部小说才得以修改并完成。这次他是作为德瓦尔斯省高级长官的秘书。1924年, 《印度之行》发表, 该小说审视了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即将结束的时候以民族误解和文化冲突为特点的复杂英印关系。

《印度之行》是对英印关系的一个探索, 福斯特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在印度的两种社会。在小说里, 跨民族的友谊障碍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当面对融合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会怎样误解彼此, 以及会带来的后果。福斯特刻画了人与人之间不能成功交流和不能去除对彼此偏见而关系建立失败。

印度和英国的文化冲突

当英国人和印度人正面交往时, 产生了很多文化差异, 虽然这不是小说的主题, 但是, 对于深化主题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小说中几对主要的人物关系为起点, 分析他们交往中的文化冲突, 及对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一、印度和欧洲的宗教

基督教的代表是莫尔太太。她带着一颗善良和通情达理的心来到印度, 对基督教充满信任, 但是离开时却忧心忡忡。可能是被戈德博尔的歌吓到了, 也正是这首歌让莫尔太太和阿黛拉陷入思想混乱中, 莫尔太太虽然对于印度教的大统一也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 她在印度的经历也让她对她所感知到的基督教的狭隘感到不满。

然而通过莫尔太太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切生灵同一性的恐怖。当想到缺少差异很恐怖后, 莫尔太太对人际关系的世界失去了兴趣。尽管福斯特本人也大体上赞成印度教一切生灵合一的思想, 但他也指出这一思想可能存在的固有问题。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第7章中, 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小姐都感到很失望和不解, 因为巴塔查尔亚一家没有像当初承诺的一样用马车来接她们去家里参观。阿齐兹谴责了信仰印度教的巴塔查尔亚一家的无礼, 然后邀请两位女士去他自己的家参观。但是, 让他惊恐的是阿黛拉马上接受了他的邀请, 还向他要了家庭住址。阿齐兹对于自己破旧的屋子感到很羞愧, 马上和阿黛拉聊起了印度的建筑, 以此来分散她对自己家的兴趣。

事实上, 当阿齐兹要邀请两位女士去参观他的家时, 他所有要表达的仅仅是对于她们的礼貌, 对于英国人的热情而已。阿黛拉却欣然接受, 这种曲解让阿齐兹很不舒服, 因为他对自己的家境感到很难堪。这种文化差异下的语言使用的断裂, 是在小说中是英国人和印度人的重要分歧之一。

三、阿齐兹医生和莫尔太太

整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阿齐兹, 一个前德波尔城里的穆斯林医生。他在清真寺遇到了莫尔太太, 而且两人在后来的交谈中, 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的相同点让他们聚在一起, 他们的种族和身份背景却让两个人分开。

除了言语上的交流, 莫尔太太和阿齐兹医生之间好像还包含了宗教和神秘的色彩。他们的相遇在一个清真寺里, 在莫尔太太到来之前, 阿齐兹在思考伊斯兰教与爱的融合在清真寺的建筑建筑结构上的表现。后来, 我们也看到莫尔太太意识到, 精神的崇高是建立在对世间万物热爱的基础上的。

在开头的章节中, 莫尔太太和阿齐兹在清真寺的相遇被认为是英国人和印度人唯一成功的交际。因为他们二人都是以平等姿态真诚交谈的。阿齐兹觉得莫尔太太有用直觉而非理性的分类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次相遇才有了第一部分的标题“清真寺”。

四、阿齐兹和菲尔丁

在小说的所有角色中, 菲尔丁应该是和福斯特本人最接近的人, 在前德波尔的英国人当中, 菲尔丁在发展和保持与当地印度人的关系中是最成功的。和其他英国人不同的是, 菲尔丁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当地印度人的种族区别。他觉得印度人是能够用互相尊重, 礼仪和智慧连在一起的一个群体。

在小说的最开始, 阿齐兹对英国人是很瞧不起的, 觉得他们很滑稽, 自己会完全忽略他们的存在。但是, 在清真寺和莫尔太太在直觉上的相知, 打开了他和菲尔丁的友谊。在小说的前半部分, 阿齐兹和菲尔丁代表了积极自由的人道主义:菲尔丁觉得如果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可以像他和阿齐兹之间相处一样——把对方作为有价值的个体, 用坦诚, 智慧和仁慈对待彼此, 那么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就会很成功, 英国人也会受到尊重。

在他们去了马拉巴山洞后, 阿齐兹和菲尔丁的友谊因为菲尔丁对阿黛拉的尊敬和拥护而破裂。阿齐兹觉得阿黛拉让他进了监狱, 应该赔偿他;菲尔丁却认为阿黛拉的勇气是值得赞扬的, 而不能在经济上损毁她。阿齐兹和菲尔丁在这件事上的分歧也展示了两个人世界观的分歧。尊崇理性和推理的菲尔丁看到阿齐兹的变化无常和感性, 他把自己感情建立在直觉和菲尔丁无法理解的一系列联系上。相反的, 阿齐兹也觉得菲尔丁屈从与英国人的物质主义。

五、阿黛拉和男性的关系

阿黛拉, 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女士, 是受过教育的能够自由思考的个人主义者。当她和莫尔太太一起来到印度时, 她的性格发展是和莫尔太太平行的。但是, 莫尔太太的愿望来自于她对印度真正的兴趣和喜爱, 阿黛拉却是完全出于理性要去了解印度;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 而不是发自内心。

阿黛拉在山洞的经历让她游走于理性和感性的边缘。在她指控了阿齐兹之后, 她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阿黛拉意识到对她的侵犯, 和一直回荡的回音都代表着一种在她正常理解范围之外东西。她意识到自己对于阿齐兹和其他人造成的伤害, 但是, 她却不能对自己的过错作出补偿。然而, 阿黛拉还是勇敢的面对了法庭之后的困境, 这些举动, 也让她赢得了菲尔丁的友谊, 菲尔丁觉得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士, 而非自己民族的叛徒。

虽然阿黛拉聪敏的个人主义让她和其他的英国人不一样, 她还是拘泥于英国的写实主义。阿黛拉和阿齐兹的友谊就是这样的, 她想要了解真正的印度, 并希望阿齐兹能够展示给她。这是她的第二个错误, 即使她找到了一个单独的印度人, 真正的印度也是存在于无数个面具下面, 没有哪个单独的个体能代表整个印度人。

结语:

尽管《印度之行》是极富有象征性甚至神秘的文本, 它也是一个现实纪录片。记载了主要在前德波尔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对于印度人的态度。福斯特用大量的章节描述英国人对于受自己控制的印度人的不同的态度。对于女性, 福斯特文笔是严厉的, 充满了性别歧视和自我为中心。对于英国男士, 却赞赏有加, 虽然可能在印度人眼中不同, 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都很尽职。福斯特批判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方式, 但是对于英国是否有权统治印度却没有疑问, 他觉得如果英国表现得更仁慈, 更有同情心, 会得到和他们相处的印度人更好的服务。

福斯特把探讨英印关系放在菲尔丁和阿齐兹的个人友谊层面, 但是两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趋向, 友谊不得不一次次破裂。福斯特最后展现的英印友谊的可能性是悲观的, 因为这种友谊只可能存在于英国的土地上或印度解放以后。也许最终是可能的, 但是“现在还不可能。”

参考文献

[1]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in, 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 ed.By Forster, E.M., A Passage to India, (St Ives:Penguin, 2005)

[2]崔少元,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主义读本, 国外文学, 2000 (1)

[3]李琨译, 《文化与帝国主义》[M], 北京:三联书店, 2003.

[4]陶家俊, 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民族一国家意识,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5]杨自俭, 邵翠英译, 《印度之行》,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6]袁霞,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误读, 山东外语教学, 2002 (4)

篇4:《印度的女儿》撕裂印度

死不悔改的强奸犯

2015年3月3日晚,印度新德里一家法院下令:禁止媒体播放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这部由英国和印度的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影片为何会在播出前不到一周的时间遭到禁播?

穆凯什,这个在3年前参与制造了那个暗夜悲剧的男子或许是这场风暴的风眼。据纪录片导演莱斯利·尤德文表示,在长达16小时的采访中,穆凯什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悔意。相反,穆凯什认为人们对他们的行为太大惊小怪了。莱斯利在过去两年里一直都致力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为了探明罪犯心理,莱斯利选择了穆凯什作为采访对象。在获得印度内政部的许可之后,她一连三天对穆凯什进行专访。

在纪录片中,穆凯什公然宣称“一个巴掌拍不响”,质疑一个女孩子为何要在晚上九点还在外面晃荡,女孩比男孩更应该为强奸负责。正是穆凯什这些毫无悔过之意的言论,在印度国内掀起了舆论风暴。印度内政部部长拉结纳特抨击穆凯什的嚣张言论“是对女性的侮辱”。这些片段的公开,也使得该片在印度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据《新印度快报》报道,正是穆凯什的反女性言论引发民众强烈抗议之后,印度政府做出了禁播纪录片的决定。但并非所有印度人都主张禁播。印度议会上院就有议员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因为在印度有很多男人有着与罪犯一样的想法。3月2日,《印度斯坦时报》在网站上发起投票,结果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印度政府应该播出这部纪录片。

而对于纪录片在印度遭禁播,导演莱斯利·尤德文多少有些意外。这位57岁的英国导演本人就是强奸犯罪的受害者。尤德文认为,应该感到耻辱的不该是受害者,而应该是强奸犯。在她看来,如果拍摄过程中没有采访到强奸犯,就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她找到的问题根源就是,问题不出在强奸犯身上,问题是印度社会男女严重不平等的深层次隐疾。

深层次的社会隐疾

纪录片中有一个受害者叫乔伊蒂,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但是并不富裕的家庭拿不出钱来供她读书。为了供乔伊蒂读书,父母把祖传的土地卖掉,然而这却招致叔叔们的非议,因为在他们看来,为了一个女孩卖掉土地,这实在不可理喻。

虽然印度宪法第14条明确提出男女平等,但是现实中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男性。在纪录片中,穆凯什就公然宣称男女地位本来就不该平等,女人就应该在家做家务。很多印度男性更是认为,女性在外抛头露面不成体统。印度警方通常对强奸犯罪低调处理,往往以免于起诉不了了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男人就开始伺机寻找机会,设下圈套,引诱女性上钩。

穆凯什承认,自己并没有接受过教育,习惯了游手好闲。而印度几乎所有的犯人都缺乏足够的教育,生活环境十分之恶劣、拥挤。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男女关系严重不对等,女性被侵犯、折磨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妓院的存在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因此,一些男性被抓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惊讶:为什么要抓我们?而另一方面,女性一旦受到侵犯,往往成为不被理解的一方,舆论通常会质疑女性为何要外出。

印度禁播消息传出之后,BBC决定提前播出这一纪录片,将播出日期从3月8日提前至4日。3月4日当晚,约30万人收看了在第四频道播放的纪录片,节目播出后,BBC收到约30封投诉信。而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导演莱斯利因担心被捕,现已离开印度。尽管莱斯利强调,此片拍摄不仅得到受害者家庭的支持,也获得了印度内政部和监狱方面的采访许可,但印度内政部依然认为莱斯利在该片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完成之后并未向监狱方面展示完整版的采访素材。

在印度,强奸案多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经济发展悬殊过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民主制度在面对传统习惯时有心无力。多种因素的叠加,不断摧残着印度妇女的身心。可以说《印度的女儿》再度揭开了印度社会的伤疤,而这种揭示的方式本身所引发的争议,也成为了印度新的伤痛。对于力图变成现代化强国的印度来说,硬实力的增长也不能掩盖社会软效应的威力。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这一条现代化社会成长之路还漫漫无期。

篇5:印度教节日屠妖节

相传世界被妖魔所侵扰,天神下凡降魔。降魔後,大地女神为天神诞下一名儿子-「Naraka Suran」。身为大地女神之子的他却与邪恶为伍,并强迫百姓不准点灯。天神应百姓所求,与Naraka Suran展开正邪大战。Naraka Suran死後,人民点灯庆祝。

新加坡庆典

屠妖节时,新加坡的小印度的大街小巷、大小庙宇都会升起幡带、点亮灯火,欢迎神仙与凡人。届时维达帕提雅卡拉曼兴都庙(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维拉巴蒂拉卡拉曼兴都庙(Sri Vadapathira Kaliamman Temple)、斯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都会举行壮观的灯火展出,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也将灯火通明,迎接屠妖节的到来。甘贝尔巷(Campbell Lane)将化身欢乐的市集,张灯结彩的店铺纷纷出售丰富多彩的印度特色物品:精巧的珠宝首饰、传统服饰、艺术手工艺品等。

服装

庆祝屠妖节,新衣不可少。男士穿Jippa,妇女则会穿上颜色鲜艳的丝绸“纱丽”(Sari)或旁遮普(Punjabi)式的衣服。小女生,一般是穿Pavadai。和华人一样,印度人也避忌在屠妖节当天穿黑色的衣服,因为这是不吉利的颜色。

祷告

在屠妖节当天,印度同胞们起得特别早,在天亮前进行膏油浴仪式,以示洗净身心。之后,他们会在家里点油灯,进行祷告。

信徒相信,在家中置放一盏传统的印度油灯,再供奉食物、新衣、鲜花等,可以为家人带来好运。按照传统习俗,新衣上会涂抹一点黄姜粉(tumeric)。

印度人也在地上绘图,这种图案叫做“古拉姆”(kolam)。古代在乡村里,人们常受昆虫干扰,于是用面粉或谷类撒在屋外门前,绘成图形,昆虫有食物吃,就不会进屋。

祭祖

印度同胞庆祝屠妖节,也有祭祀祖先仪式,祭祀方式与华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常屠妖节祭祖会选择在节日前3天或5天,之前数日先祭祖,节日当天就可以互访祝贺,免去了当天因为祭祖而赶得辛苦。

印度教徒丧礼都采用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将之送入水中水葬,一是将之土葬做个坟墓。倘若是土葬的,屠妖节祭祖时,除了在家祭祀外,也得上其坟墓祭拜一番。水葬的仅在家祭祀即可。

祭祖的仪式:首先把先人的相片一一排列在一起,包括早故的幼辈也一起祭祀,如果没有相片就念出他们的名字,请他们到来享用祭品。接受祭祀的对象,通常是丈夫的父母、祖父母、妻子的父母、祖父母等人,通通一起请来接受祭祀享用祭品。

接把祭品摆放在相前,祭品包括各种食物、饼乾、水果、咖啡、茶、酒、香烟等等。在烹调祭品食物时不能试味道。通常在烹调食物时,人们都会试试味道的咸酸甜辣,但凡是祭祀的食物均不能在烹调时试吃其味道,可见印裔文化与华人有些是相通的。

除了上述祭品,尚有敬献衣服。这些衣服都是真的,不像华人的纸衣。衣服分两类,一是活人自买的衣服,那是展示给已故亲人观看,表示后辈都有在大节日里购买新衣,他们均有本事自力更生了,让已故长辈看了欣慰心安。另一类则是买了给已故长辈穿的,放置在另一端,在祭祀后,这些真衣服就由后辈拿去穿用。

最特别的祭品则非“金钱”莫属了。原来印裔同胞在祭拜祖先时,都要献上纸钞及钱币等真“金钱”,他们说是奉献给祖先用的。然而奉献的金钱不会多,只是几块钱而已。这与华人的死后风俗观念很接近,只不过华人采用阳间不能使用的纸钱。

祭品摆置好了后就举行祭拜仪式了。每位后辈轮流祭拜,先敬以香(类似甘文烟的香),再敬以一种印度樟脑灯芯片,拜时转动3圈(祭祀神明是顺时针拜3下,祭祀祖先是逆时针拜3下),然后以一种香灰粉涂抹在额头上。接下跪祭拜祖先。

印裔屠妖节的祭祖,基本上与华人的大同小异,诸如必须有许多食物祭品、衣服、金钱等敬献先人;不同之处是印裔不分父母双方的已故长辈一起祭祀,而华人只祭祀父亲的长辈而已。衣服及金钱都是纸做的,焚化后供先人用,印裔的衣服及金钱皆为真实的物品。

篇6:印度的节日

关键词:印度能超越中国吗,内容介绍,评价

一、全书简介

中国和印度同为拥有灿烂的人类古代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如今同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同样悠久的历史和相似的地理环境并没有使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朝着相同的轨道发展,双方的关系令人难以置信,正如前印度总理经济委员会顾问古鲁斯瓦米的评价一样:“一个十分尴尬的现实是,由于缺乏直接交流,中印两国长期以来其实都是在通过西方的视角观察对方。误解、曲解、偏见随处可见,尽管我们两国领土相连,国情相似。”(杨浩勇,2009)作为一名中方的贸易代表,作者常驻印度十几年,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了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立足于中印两国文化的视角,深度阐释了中印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给读者开启了一扇正视印度并反思中国发展的窗口”(杨浩勇,2009),《印度能超越中国吗》一书以时间为脉络,从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着手,分析不同文化的选择对两国行为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的影响。

二、内容介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与当代的中国和印度。作者追溯历史,发现中国与印度拥有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庞大的人口这两个最大的共同点,但这两个东方国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文化上。

第一章“形”似而“神”离的中国和印度

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人事”;印度是神的国度,注重“神事”。印度教中有三大神,代表世界万物生、住、灭三个阶段。印度的两大史诗《摩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两大主神的故事,哈奴曼是后者的人物之一,据考证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形。印度有“林迦”(男性生殖器)崇拜情结,是创造力的象征,也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在印度哲学“六论”中,吠檀多论认为世界的本源的唯一终极体是自我,即“绝对精神”,因此印度教徒追求精神而忽视物质世界,唯心主义是印度文化的主流。中国则选择了儒家,注重世俗而形成的封建社会。这使两国在近代经济发展模式、政府运作方式、对外关系甚至爱情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别。

第二章种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劳动分工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统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造成了社会分工不同。中国有“士农工商”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划分,有一整套的“礼义”制度,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修习或科举考试实现不同社会分工阶层之间的流动。而印度的种姓制度,是神的意志和世俗职业的牢固结合,传统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密不可分。高种姓的可以跟低种姓的“顺婚”,而不允许“逆婚”,所生的子女在财产继承权利上也有差别。统治阶级强调不同的种姓是神的安排,教徒应该按照神的安排恪守自己的行为标准,从事自己所属种姓应该从事的职业。婆罗门为了统一神权和世俗权力,建构了社会稳定的基本规则,其核心是“羯摩”,即“因果业报”,低种姓要安于自己的现状,才是遵循“梵”(神)的安排,达到“梵我不二”。不追求现实的利益,也就摆脱了现实的痛苦。种姓之间等级森严,结构稳定,在印度独立之后几经改革,逐步与民主宪政体制结合,但影响并未完全消失。

第三章巨人间的交流与碰撞

中国和印度古代的文化交流是借助西域的一些国家,主要是佛教的传播。在汉朝是通过大月氏向中国传播印度的佛教文化,唐朝的玄奘也出使天竺,促进两国的交流。除了陆路之外,中印之间的海路交往从汉代就有记录。明朝的郑和在与印度人贸易时对当地“行规”已相当了解。清朝以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国交往很少,中印独立后两国关系也时冷时热,直至21世纪双边的经济交往出现爆炸式增长。作者亲身接触了华裔印度人,感受了当代中印之间饮食的差异。

第四章李约瑟之谜

在2000年,作者与印度商业伙伴进行贸易使用的不是天平或者中国的杆秤,而是西方的现代工具电子秤。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工业革命并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被西方国家远远地超过了,西方学者将“宪政”缺失归结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印度的军阀贵族统治体系使印度挣扎在死亡线上,英国的统治也只是对印度强取豪夺。中国对农业文明有“路径依赖”,印度人不愿意跨越“黑水”,“封闭”是揭开李约瑟之谜的最好钥匙。

第五章“非暴力”独立方式和独立后经济

甘地被认为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第十次化身,其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高于作为政治领袖的地位。作为“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导者,甘地一直为印度人民爱戴。作者分析了为何在印度只能采取这种手段对英斗争并最终赢得独立。在蒋介石访问印度时甘地也为他支招:先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再采取非暴力的方式来抗日,不战而屈人之兵。蒋介石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在抗战时开辟的“驼峰航线”为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度独立后在道义上主张“不结盟”,经济上奉行“实用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选择了追随苏联,执行一系列限制外资的政策,结果站错了队。

第六章领先一步的中国,落后十年的印度

印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实施“进口替代”政策,许多企业都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出现问题而向“小规模”发展。政府还制定了限制私有企业发展的“许可证制度”,反而造成黑色经济泛滥。

第七章夺目的第一和最好的第二

美国的技术革命带动了印度的技术革命,“千年虫”问题使印度的服务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第二软件大国,中国的制造业实力较强,两国在许多方面存在互补。

第八章依照“神时”的经济运转

印度人认为时空是循环的,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长的宗教时间观念,而不太在乎历史时间,造成了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淡薄,思维也是“葡萄式”的,但在行动上他们却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做事缓慢而认真,勾勒“世界办公室”的蓝图。

第九章“流浪文化”和“苦行主义者”的经济效率

印度教的苦行者希望通过肉体上的禁欲和精神上的反省,获得神秘的力量,而这种苦行者式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是印度传统经济难以快速追赶上中国制造企业的原因之一。

第十章神的“卫生”、“两性”和“教育”观———印度的社会人文发展

在印度,人们认为离神越近的东西越圣洁,牛是神的化身,就是圣物,因此可以忍受遍地的牛粪,乡村极度缺乏公共的排污系统,城市里的贫民窟情况恶劣。在政府花费大量资金投资教育的同时,初等教育停滞不前。印度的妇女地位低下,萨蒂(寡妇自焚殉夫)在农村依然存在,女方在出嫁时需要支付男方一大笔嫁妆的妆奁制加深了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第十一章印度联邦:神的政治经济学

印度的宗教派别很多,在独立后并没有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建国的目标是建立“世俗的”共和国,这是印巴分治留下的伤心记忆,也是印度政府为了维护领土完整而坚持的立场。即便如此,印度国内的许多宗教派别和文化还是互不兼容,极端化的事物比比皆是,许多极端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协调,却硬要杂糅在一起。复杂的文化系统是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联邦制松散,地方性的政党纷纷崛起,越来越分化,导致政府在决策是需要考虑的事情过多,政府的运转效率让人不敢恭维。

第十二章从“话语巨人”到“实力巨人”

印度人对自己的说服能力感到自豪,印度文化和道德让印度人着迷,自信为一个“道德大国”,只是实力有限,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只能妥协。美国把印度视为一个民主国家,想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印度则希望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发展成为一个“实力大国”。

第十三章谁铲平了世界:印度服务

2008年《福布斯》杂志列出的世界前十位富豪中有4位是印度人,他们都是经营着家族企业,财富的积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靠软件业发家致富的新一代富豪成为新经济的焦点人物。印度的软件业发展非常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为美国解决“千年虫”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而今,信息产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未来可能会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支柱产业。印度的软件业同中国的制造业一样,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在竞争的压力下,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的质量才可以与发达国家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第十四章多样性PK统一性

文化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印度最近20年的发展。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能以极快的效率做事情,生产效率高,但也存在一个弊病,即社会的“刚性”太强,缺乏多样性的产品面临市场冲击时是最脆弱的。在印度,许多私营企业的发展却采用在不同地方建立小规模工厂的方式进行扩张,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会涉及较多的领域,是典型的“小而全”和“大而全”,这种分散化生产虽然影响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但却能抵御经济衰退或市场结构变化对产业造成的冲击。在新形势下,印度开始从“分散化”走向“同一化”,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应该走品牌化的道路,注意熟悉不同国家的规则并注意行业保护,才不会总是受制于人;意识到生存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更好地生存。

二、简要评价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这两个国家具有可比性吗?在普通的中国人眼中发达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等,也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力不断加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会叫嚣“中国威胁论”,而印度,我们的了解是一个曾经在汉代向中国传播佛教,还有《西游记》中去取经的国家,对于这个国家现代的发展没有真正关注过,觉得它根本不入流,可能这个国家还是处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奋力挣扎的状态,怎么能中国相提并论并可能“超越”呢?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如今的印度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就,许多方面已经把中国远远地抛在脑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去探寻这个国家发展的独特魅力。在经济贸易方面,“2000年,中印间的贸易额不到20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已经逼近200亿美元。尽管这只是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一小部分,但印度现在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贸易伙伴,反之亦然”;(卢斯,2007)“2007年4月—10月,中印之间的贸易份额超过了美印之间的贸易达60亿卢比”。(杨浩勇,2009, P220)一连串的数字说明只有加深双方的了解,才能在经济和其他领域有更一步的合作,避免双方的误解与隔阂。正如丁学良对本书的评论:“印度的成就和困难,就像中国的成就和困难,都是规模巨大、引人注目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印度的弱项,往往就是中国的强项,而中国的弱项,又往往是印度的强项。”(杨浩勇,2009,封底)了解印度,也能更好地找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1. 全书的主要特色

(1)从文化入手,探究文化对中国和印度两国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影响。

“印度与中国亲如兄弟”,(卢斯,2007)两国貌似有许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共同点多于差异,事实上,由于文化的不同,两国发展的轨道相差很大。作者选择从文化入手,也就抓住了比较的最重要方面。中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是典型的伦理型国家,敬畏神却更注重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并不像印度的种姓制度那样世代不变,科举考试能让人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而印度的种姓从古至今成为不同阶层人之间的一道屏障,甚至影响到了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形成了“大一统”、“大而全”的局面,而印度是“小而全”、多样化。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比较优势,但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异军突起。不同国家发展的不同道路,归根结底跟文化息息相关。

(2)透过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寻找两国当代生存发展的动力。

中国和印度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从殖民统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后,中国还是摆脱不了对农业文明的“路径依赖”,一直遵循着“农业—工业—服务业”几个阶段的转型,印度却没有按照这个顺序,而是用依照印度的神时,选择了靠服务业实现腾飞。

2. 主要不足

全书以较大的篇幅论述印度的宗教特点和甘地的非暴力文化及流浪文化,以中国的文化作为参照,而文化本身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正如西方人用西方的标准来比较中印之间的实力有失公平,单纯用中国的标准去衡量印度也有偏颇。例如,作者所代表的是中国一家较大的制造业生产企业,其实力较为雄厚,生产方式也比较先进,而用来作为比较的印度企业则是采用印度的“苦行僧式”的方式生产,制造业不是印度的优势,这就等于拿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的短处,缺乏事实说服力。在谈及印度的“教育观”时,着重描述的是当地的初等教育,“印度自独立以来,虽然已经投资了数十亿卢比来实施五花八门的教育政策,但是普通初级教育仍然糟糕透顶”,“印度政府未能培养出有着一定教育背景的劳动大军,反而导致了文盲和不识数人口的增加”,“印度6—14岁的儿童有两亿,却有8000万人根本没有上学”,(杨浩勇,2009)诸如此类,着重的都是不足的描述,而没有看到印度强大的动力,如“经过20年的发展,印度不仅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软件产业国,而且带动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以及各种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印度的信息技术专业院校一年就可以为国家培养17万名本科生和5万名研究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创新指数中国49、印度48”;(孟祥进,2010)“在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中,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数位居世界首位”。(王兵,2002)数据不多,但恰恰是印度发展的例证。此外,作者在印度的身份是一家企业的贸易代表,活动的范围也局限于印度较为落后的南部各邦,接触较多的也是生意上的伙伴,很难看清楚印度社会各方面的真实面目,只能选取作者比较熟悉的一些事实进行描述,并从作者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仅为“一家之言”,全书的各章之间联系并不密切,“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度较大”(前言),读完全书,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回答书名问题的答案。但即便如此,本书加深了读者对印度文化的了解,也介绍了一些跟印度人打交道时应注意到的文化差异问题,对促进两国的沟通与交流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卢斯著.张淑芳译.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神奇崛起.中信出版社, 2007.11.

[2]孟祥进.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之五维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9.

[3]王兵.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经验初探.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7.

上一篇:读入学手册有感下一篇:欢迎来我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