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印度教案

2024-05-22

区域地理印度教案(通用8篇)

篇1:区域地理印度教案

区域地理南亚--印度

教材分析:南亚是中国的邻近地区,印度是南亚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在区域地理在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国和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近年来在边界问题上的摩擦和冲突,导致这一热点地区或国家有较大概率会被搬上地理舞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南亚的位臵、范围及热带季风气候。

2、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分布及工业发展特点。

3、结合气候图,分析南亚的类型、特点及成因,说明自然带的特点及农业地域类型。

4、联系南亚的人口增长特点,探究人口问题及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通过经纬网来判定国家地区的地理位臵的方法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和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开眼看世界的开放意识;2增强学生的知己知彼的国家意识,树立新时代学生特征。

教学重点:

1、南亚的类型、特点及成因,说明自然带的特点及农业地域类型。

2、印度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工业的分布。

3、南亚的人口增长特点,探究人口问题及措施

教学难点:

1、南亚的类型、特点及成因,说明自然带的特点及农业地域类型。

2、印度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工业的分布。

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引入问题:在亚洲与我国的近邻国家中,有一个国家与我国的关系“很铁”,亲如兄弟;

同时也存在这样一个国家:曾经的文明古国,未来的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有“金砖四国”的美誉,我国未来潜在的最大竞争对手。这两个国家历史上曾经是同根生,但近现代却屡次爆发战争。这两个国家分别是谁呢?属于哪一个区域?(引入南亚区域,区的图片

2、了解区域主要地理位臵

并展示南亚在世界上的位臵)展示相关南亚地(1)地理位臵和范围:展示课件图示“南亚” 指图说明南亚的主要的经纬度位臵、海陆位臵及范围: 经纬度:赤道—35°N,东经60°—东经97°之间。北回归线和东经80°从中间穿过。

海陆位臵:亚洲的南部,印度洋的北岸

3、了解主要地形河流和气候

(1)喜马拉雅山地(北部)——是地势很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山地北高南低,山势由海拔7000米陡降至300 米,山地的垂直变化明显。高山上冰雪覆盖,山麓河谷地带为一片热带风光。居民的农事活动多集中在暖湿的河谷平原一带。

教师点出:新生代以来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南亚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质灾害。

(2)恒河-印度河平原(中部)——平原西起阿拉伯海沿岸,略成弧形向东延伸,直到孟加拉湾沿岸,地势平坦,面积广阔,是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的主要农业区。(3)德干高原(南部)——古老的熔岩高原,构成印度半岛的核心,海拔不高,地势西略高东略低。在高原的东西两侧分布有低矮的山脉,沿海一带有狭窄的平原。气候——四种气候类型为主,季风气候显著

图示“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在斯里兰卡岛南部、马尔代夫群岛亦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热带沙漠气候—西北部;高原和高山气候—南亚的北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的大部分,大陆性较强。

【提问】南亚西北部降水稀少形成沙漠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夏季受来自于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南季风难以北上,影响微弱;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早期人类过度的毁林开荒。

主要河流: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4、了解其他主要地理特征

(1)读图分析南亚的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茶叶、黄麻。农业是南亚经济的基础。印度则是南亚农业大国。

(2)主要矿产、工业和城市——主要是印度

德干高原有丰富的煤、铁、锰等矿产资源,印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工业比较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 软件产业。(世界第二软件产业大国,仅次于美国)。主要的城市有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工业中心;孟买—最大海港,棉纺工业中心。

(3)历史悠久,人类古文明中心之一,两大宗教发源地。印度教—印度和尼泊尔。佛教—斯里兰卡。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

(4)白种人为主,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3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印度09年人口已达12.03亿),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措施。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形成从局部看整体的地理学习思想,从南亚的整体特征总结归纳局部的特征,形成一个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立足整体。

篇2:区域地理印度教案

北面高山屏障作用,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山地阻挡抬升,造成迎风坡降水(地形雨)丰沛。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世界最多。背风坡降水少。[剖析原因]南亚的西北部有哪些沙漠分布?为什么? 热带沙漠(塔尔沙漠、印度沙漠)。其原因是:

A.西北部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区,降水稀水,气候干燥; B.原始森林遭人为破坏而形成。

[剖析原因]德干高原的景观为什么是热带草原而不是热带季雨林?

德干高原处在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所以无法生长高大的热带季雨林而形成草原景观。

②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剖析原因]西南季风对南亚的农业有何重要影响? 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降水,保证农业灌溉和利于作物生长;

但西南季风年际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到影响最大。(5)三大河流:

[读图]中部平原由哪些河流冲积而成?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注入孟加拉湾。(6)宗教:

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发源地。

目前,印度和尼泊尔主要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7)人口

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之一,印度人口最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也超过1亿。以白色人种为主。(8)经济

都是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工业发展较快,大多以纺织、食品等传统的轻工业为主。2.印度

△(1)自然条件与农业 ①自然条件

A.耕地面积大(占一半以上、亚洲最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015届高考区域地理复习

B.气候(降水)条件差异,地形不同,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C.但水旱灾害频繁(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因此,发展河流的水利灌溉系统和防旱的储水池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②农作物 粮食:水稻和小麦

经济作物:棉花、黄麻、茶等。

[读图]印度的农作物(水稻、小麦、甘蔗、棉花、黄麻、茶叶)分布在哪些地区? [剖析规律]对比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和南亚地形图,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有何关系?(见疑难探究)△(2)矿产资源与工业

①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锰等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东北部。②发展

独立前:采矿业和纺织业比较发达

独立后: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棉纺织工业以及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

③工业中心与城市:新德里 加尔各答 孟买 班加罗尔 传统工业区:

德干高原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位于德干高原东北部)区位:接近原燃料(煤、铁、锰等矿产)产地;铁路交通方便。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中心(位于恒河口)

区位:接近原料(黄麻)产地;接近消费市场(人口最多城市);交通方便(重要海港)。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位于德干高原西北部的西部沿海)区位:接近原料(棉花)产地;交通方便(最大海港)。新兴工业区:

篇3: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一、面积较大, 人口众多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 面积298万平方千米, 为南亚最大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 国土面积次于俄、加、中、美、澳、巴 (西) , 居于第七位;目前人口约12亿, 仅次于我国, 居世界第二位, 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有资料显示, 印度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超过中国, 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该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 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东西分别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二、历史悠久, 文化瑰丽

印度历史悠久,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发源地,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古老的佛塔、石窟, 保存完好的庙宇, 遍布全国各地, 不同风格的城堡建筑异彩纷呈, 其中泰姬陵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国王为其皇妃修建的陵墓, 全部由洁白的大理石建成, 以其宏伟美丽闻名于世, 素有“人间建筑奇迹”之美称。

三、地形可分三大区, 气候深受季风影响

印度可分三大地形区, 即西北部高山区, 属喜马拉雅山南坡, 海拔可达7000米以上;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区, 其中东部的恒河平原为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 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南部为德干高原, 东、西高止山脉分列两侧, 沿海有狭窄的平原。印度国土的纬度位置在8°N—33°N之间, 北回归线穿越中部, 绝大部分属低纬度地区, 深受热带季风的影响,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 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6月~9月西南季风盛行时为雨季;10月~ 次年5月, 东北季风盛行时为旱季。若遇到西南季风过强或过弱的年份, 则极易形成洪涝或干旱灾害, 因此, 搞好水利工程是印度农业稳产和高产的关键。

四、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 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和黄 麻等

印度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耕地超过中国, 为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目前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2.5亿吨左右, 其棉花、茶和黄麻的生产和出口均占世界重要地位, 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作物分布受气候、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水稻需水多, 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地区;小麦耐旱能力较强, 主要分布在半岛西北部和恒河上中游平原;棉花喜光热、耐旱能力较强, 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北部;茶需要多雨的气候和排水好的坡地, 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地区; 黄麻喜低湿的土地和潮湿的气候,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恒河三角洲地区;甘蔗因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 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多年来, 印度政府日益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 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 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给农业造成的压力仍然很大。

五、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已具相当规模

印度的矿产资源主要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等, 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居世界之首, 铝土、煤、铁、锰等均非常丰富。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软件产业、空间技术产业等,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印度有五大工业区: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里是最古老的传统工业区, 主要是麻纺和机械两大部门。2.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 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均比较突出。3.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也以传统工业为主, 棉纺织和油脂工业突出。4.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目前发展最快, 除了电力、制造业外, 电子、电机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5.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煤、铁产量大, 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近些年来, 印度全面推行经济改革,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进展显赫, 南部的班加罗尔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 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已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科技人才数量庞大, 连美国《商业周刊》都曾感叹“印度有着无穷无尽的技术储备”。此外, 印度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形, 使其便于陆路交通建设, 铁路、公路运输较发达, 海洋运输则更为便利, 孟买、加尔各答都是世界著名的海港, 这些有利条件都助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六、努力谋取地区和世界大国地位

截止到2012年, 印度的GDP总量已达1.84万亿美元, 稍逊于俄罗斯, 世界排名第10位, 而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次于中国, 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印度人越来越注意利用其南可进非洲、北可上中亚、东可入东南亚、西可连中东的独特地缘优势, 谋求其地区乃至世界性大国的地位, 频繁动作, 展开逢源外交, 从印日年度互访、印美互访、印俄军事合作、印欧联系密切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将印度视为东亚大国”, 美国曾这样表述美印关系和如何看待印度在当今世界的位置。

篇4:印度区域地位凸显,中印关系下滑

就中印关系而言,2016年尽管中印高层继续保持密集的接触,但中印关系仍有明显下滑。笔者在印度参会或调研中,甚至能感受到印度社会对中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反感情绪。总结起来,今年的中印关系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中印高层继续保持密集接触,激活了过去的一些沟通合作机制,开启了新的对话机制。高层领导会晤一直是中印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印高层会晤机制运行良好,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分别在上合组织峰会、金砖峰会、G20峰会上都进行了双边会晤,李克强总理和莫迪总理也在东亚峰会上进行了会晤。5月印度总统慕克吉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也在4月中旬对中国进行了首次访问。中俄印三方外长会如期举行,10月第四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在莫迪政府任期内得以重启。此外,今年中印之间还发展出了三个新的交流机制——中印首次海上合作对话、中印首次军控对话、中印首次反恐对话。

第二,第三方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越来越重。印度与美国、日本的关系更趋紧密,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味更加强烈。美印关系的巨大突破,首先体现在两国签订了《后勤保障协定》,美印防务合作上了一个大台阶。6月莫迪对美进行了第四次访问,其间签署的《联合声明》,声称“美印双方互为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首要伙伴”,“美国要继续在防务合作上向印度提供便利,最终的目的是使印度能达到美国最紧密的盟友和伙伴的防务合作的程度”。其次,美印联合对华的“小动作”频繁。金砖峰会前,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首席部长”在新德里会面达赖喇嘛,邀请后者明年3月窜访达旺。随后,美国驻印大使在印度内政部官员的陪同下去达旺“观光旅游”。早在今年4月,美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就曾公开说“达旺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做法过去都很罕见。最后,印美日三国在南海问题上协同立场。4月中俄印三方外长会时,印度支持中国“双边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立场”。但是印度驻菲律宾大使却在菲媒体上表态,称印度会支持南海仲裁案的结果。2月,日本媒体首先透露出,印度原则上同意参加美国在南海的联合巡航。7月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后,印度外交部立即针对南海问题发表了和美国大致相同的立场声明。11月莫迪访问日本时,又重提解决海洋争议要遵守国际法、保障航行自由等。

第三,中印关系中的旧问题没有解决好,新问题又冒出来了。中印边界的“越境”事件今年仍时有发生,但管控机制很有效地抑制了事件升级。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遇挫、印巴的恐怖主义问题却成了导致中印关系下滑的新因素。早在2010年印度就想加入NSG,但是知道自己希望渺茫就放弃申请了。莫迪上台后觉得印度加入NSG的机遇来了,所以大胆地提出申请,随后巴基斯坦跟进。6月24日,NSG年会在首尔召开,印度没能如愿以偿。印度媒体普遍认为是中国把印度挡在NSG之外,印度国内发起了多次“抵制中国货”的抗议行为,主要针对的就是此事。与此同时,1月和9月,发生了两次对印度军事基地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印度认为袭击源自巴基斯坦,要对巴施加惩罚,同时认为中国在反恐问题上持“双重标准”,严重“偏袒”巴基斯坦。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南亚局势的发展,我的基本判断是,在特朗普上台后的6?9个月内,印美关系可能会被暂时“悬置”或“冻结”,不会有大的突破,但是随后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其次,巴基斯坦在美国南亚战略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毕竟特朗普有明显的反伊斯兰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南亚外交应该如何作为呢?首先还是要管控分歧,稳定中印关系大局。中印之间的问题和分歧在短期内都解决不了,但是要采取措施稳定印度社会情绪,增信释疑。其次,两年以来的中印关系发展表明,莫迪政府在外交中存在着一股“傲娇之气”,中国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同时与印度各党派都要广泛交往。

(作者为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年研究员)

篇5: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

1.掌握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掌握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南亚和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南亚特色图片,引出南亚的学习。

2.南亚概况

(1)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位置:60?E~90?E,10?N~30?N

海陆位置: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西临阿拉伯海,

东临孟加拉湾。

内陆国:尼泊尔——加德满都、不丹——廷布;

临海国: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

岛国: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2)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

中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沿海是东、西高止山。

(3)河流:三大河流

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冈底斯山,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注入孟加拉湾。

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侧,在我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思考:恒河的水文特征?

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4)气候:三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

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虽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本质区别,但在特征上略有差别。表现在:南亚的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而不是11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至9月(而不是6至10月)。

思考: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6月到9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北移,赤道以南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偏转成南亚的西南风,降水丰富,为雨季。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亚欧大陆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南亚地区偏转成东北风,为旱季。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季风对南亚的影响

有利:夏季产生丰富降水,形成雨热同期,有利农作物生长;

不利:西南季风不稳定,强弱变化,使南亚多水旱灾害,水利工程量大。

南亚的3—5月,为什么称为热季?

①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

②东北季风势力减弱,难以越过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③西南季风尚未来临,天气晴朗干燥,大气削弱作用弱,天气十分炎热,为热季。

篇6: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总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60分)1.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国家是

①俄罗斯 ②加拿大 ③挪威 ④美国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2.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却是不冻港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决定的 B.温带海洋性气候决定的 C.地形决定的 D.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致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图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图比例尺较大的是右图

B.两图所示国家历史上都曾沦为同一个国家的殖民地 C.两图所示国家地形都以高原、平原为主 D.两图所示国家都有丰富的铁、锰和石油资源

4.上面右图所示国家将首都由F点迁至E地的主要原因是

A.F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原始热带雨林面积广大,交通不便 .

B.E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又有利于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

C.F地工业发展缓慢,在该国的经济地位下降,环境污染严重

D.E地由于交通方便,欧洲殖民者和他们从非洲掳掠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一带,地区经济发展快,现已成为人口稠密区

5.当中国盛行偏南风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尼罗河河水上涨,进入汛期 ②南非高原大部分地区都一片葱绿

③刚果盆地寒冷干燥 ④开普敦正处温和多雨的季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7.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关于这一特点的下列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8.下图中四条大河的共同特点是

A.流域内人口都很稠密 B、入海三角洲的气候类型都属于季风气候 C.下游地区都盛产纺织原料 D、下游两岸灌溉农业都很发达

9.下列地区中,民族最复杂,国家数目最多的是

A.亚平宁半岛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伊比利亚半岛 D.巴尔干半岛 10.地中海气候区盛产的水果和木本经济作物有

A.椰枣、菠萝、无花果 B.椰子、苹果、梨

C.葡萄、柠檬、香蕉 D.油橄榄、柑橘、葡萄 11.当美国的洛杉矶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B.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C.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 D.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时30分,美英联军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据此回答12-13题。

12. 军事行动开始时,与伊拉克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的

A.一半 B.不到一半 C.一半以上 D.超过三分之二 13.有关伊拉克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大部分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C.首都为德黑兰 D.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 14.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很快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D.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 15.某地年平均气温为15℃,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为750毫米,且各月分配均匀,该地位于

A.亚洲东部 B.非洲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东北部

16.德国濒临的海有()

①地中海②北海③波罗的海④挪威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四国为世界主要国家,读图回答17~20题:

17.四国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河流径流量稳定 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D.丁国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贫乏 19.有关四国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乙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③丙国位于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④丁国的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有关四国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国的首都职能均属单一 B.四国最大城市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C.四国的城市都分布在沿海 D.乙、丙、丁三国的最大港口皆受到暖流的影响 21.游客在德国的莱茵河上看见一艘轮船满载货物向鲁尔区方向驶去,若该货物的运量很大,则该货物最有可能是()

A.煤炭 B.钢材 C.机械 D.铁矿石 22.下列欧洲地理现象中,属于冰川活动造成的是()

A.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 B.亚平宁山脉南部多火山

C.植被在地中海沿岸以常绿灌木为主 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的西海岸 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下面的四幅图中,与右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A. B. C. D. 24.有关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两岸

读图,一艘往西北航行的船只于北京时间12: 00经过图中M地时,太阳正从海平面上升起。据此回答25—28题: 25.从该海峡经过的船只,其装船货物贸易额最大的产品是()

A.粮食 B.煤炭 C.铁矿石

D.石油

26.经过该海峡后,轮船的吃水线将会()

A.变浅 B.加深 C.不变 D.无法判断 27.此时,M地的区时是()

A.8: 08 B.6: 08 C.5: 00 D.7: 00 28.此时,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A.北京B.新加坡C.曼谷D.利雅得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31—33题。

29.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 ②洋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凸出,等温线最北点距大陆最南端距离最长的时间是()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31.图中C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寒流经过 B.暖流经过 C.有上升流 D.寒暖流交汇

材料一:中国

35.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A.东北方 D.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36.长城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960千米 B.3060千米 C.3160千米 D.3260千米 37.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读右面图,回答38—39题: 38.该岛东部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39.形成该气候的因素有

①纬度较低 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③受东南季风影响 ④受东南信风影响 ⑤受暖流影响 ⑥受寒流影响 ⑦位于海洋气流的迎风坡

A.①② B.①③⑤⑦ C、①④⑤⑦ D、①④⑥ 根据所学知识,读南亚地区图回答42~46题: 40、伊斯兰堡是下列哪个国家的首都()A.巴基斯坦 B.印度 C.斯里兰卡

D.孟加拉国

41、关于A、B两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城为加尔各答,B城为孟买 B.A城是印度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港口 C.B城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D.B城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42、关于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

B.棉花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

C.黄麻分布在恒河中上游

D.茶叶分布在东北部

43、中国春节时,印度()

A.盛行西南季风

B.盛行西北季风

C.是雨季

D.是旱季

44、关于南亚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部为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B.中部为印度河和恒河平原 C.南部为德于高原 D.德干高原东高西低

52.飞机首先到达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因为法兰克福是德国()

A.最大的城市 B.最大的航空港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C.最大的港口 D.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53.如果游客要参观欧洲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应该去()

A.杜伊斯堡 B.汉堡 C.法兰克福 D.慕尼黑 54.有关欧洲西部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侧多曲折的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B.本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西部为平原、南、北多山脉分布 C.莱茵河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东欧平原

D.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山脉两侧也有湖泊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 5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环绕非洲大陆的地理事物的是()

A.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斯湾—好望角

B.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C.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D.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 56.有关地中海沿岸的植被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常绿硬叶灌木为主

B.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D.根系深,有耐旱特征 57.欧洲西部与非洲之间的重要水道是()

A.英吉利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58.下列哪些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A.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B.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C.台湾海峡、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59.读下图,据图得出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国重要海港主要分布在C海沿岸

B.A、B所在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是中国

C.穿过A、B间海峡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隧道

D.该国著名渔场的形成主要是因秘鲁附近的上升流带来了充足的饵料 60.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二、非选择题(40分)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58分55.2秒,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5.9°)发生8.7级地震。地震发生数分钟后,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迅速袭击了距离震中最近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两小时以后,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此次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有15万人。(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材料二:印度洋地震、海啸示意图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图。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2002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生产量的43%,2004年石油净进口重达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并且将维持20年左右。61.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印度西亚尼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有那些?(3分)

(3)位于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峡是什么海峡?为什么我国也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3分)

62.读图和孟买气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②地五月平均温度为全年最高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2)H地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印度和中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地区在___________,棉纺工业中心在_____________(填城市名),图中①②③三个城市中,______(填写代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3分)(4)与印度相邻的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很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3.(11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峰A的名称是_________山,河流B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海。(3分)(2)湖泊E是仅次于_____________湖的世界

(3)在图5的下图内画出沿AB线的垂直剖面图。(4)冬季A、B、C、D 四点中气温最高的应是 点,原因是。(5)①、②两地中降水量多的是,原因是

图5。

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DCBD CBCDD 11-------20 BCDDC DACBD 21----30 DDACD ADBBC 31------40 CBDCB BABCA 41----50 DCDDC BDBBB 51------60 CBDBC BBACD

二、非选择题 61(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交界处附近.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正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2)震级大,震源浅,海啸级大;受灾的地区大多是人口稠密或者旅游者聚集的地区;受灾的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

篇7: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1.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的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核心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区域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面、北面、西面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并与华北地区相连接。

特点 影响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300~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①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②可满足一年一熟;③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地形、土壤

条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东北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②该地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

条件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②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③使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水平;有利于绿色农业、大农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 东北地区、东北经济区域、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区别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本章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是我国“九五”规划中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其范围除了包括习惯上东北地区的范围之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自然地区之一,其范围较前两者都小,西界相当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南界约为3 200℃积温等值线。

核心终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

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业?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和东部山区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热、水以及土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因此,这一地区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水稻产区。但是,在东北的其他地区,随着纬度的升高,积温逐渐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

进种植技术等措施,使水稻种植向北扩展到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类型1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答案 C

解析 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一部分地区;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别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国第一大林区,也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上;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在分析一个区域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所处的位置,可从绝对位置来看一下它位于纬度多少到多少、经度多少至多少;也可从相对位置看一下它位于哪个半球,海陆状况如何,周围有哪些国家、地区、海洋等。然后可从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要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该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一个区域的人文特征可从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主要方面、有代表性的方面,也要注意这些特征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变式练习1 读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 ;B地适合发展 。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 ,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是 ,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冻土广布 B.河流都有两个汛期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答案 (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解析 首先确定甲、乙两区域分别为辽东丘陵、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差异,可判断辽东丘陵适宜发展林业,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类型2 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是平原区农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不是发展方向。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立体开发”是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变式练习2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2)有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答案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小,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

解析 第(1)题,气候的大陆性体现在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上,大陆性强的气候,气温的年较差会更大,降水量更少。通过图表中数据甲地的气温年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的要少。

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过读图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纬度高,仅仅从纬度分析乙地的太阳辐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风区,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尽管甲地纬度高,但与乙城市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

第(3)题,判定C山脉为大兴安岭,主要依据是:①大兴安岭的东侧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兴安岭的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东侧为东北平原,海拔较低。

第(4)题,A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适合牧草的生长,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B地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区,适合发展林业。

搞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多,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好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B.冬小麦、玉米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答案 A

解析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由南向北热量在递减,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农作物品种有所不同。春小麦、大豆是位于东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冬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辽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土壤类型。图中A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因为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玉米已较少种植。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

A.地形多种多样

B.气候条件的制约

C.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5.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答案 D

篇8:区域地理综合测试教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一架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A.一直向正东方向 B.一直向正西方向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答案:C 2.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途中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是()A.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C.太平洋—亚洲—印度洋 D.印度洋—非洲—大西洋 答案:B 3.读下图,图中的大圆为赤道,圆心为南极。假设两架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和高度(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沿①、②两条线路从M地飞往N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机飞行的方向不变即可抵达目的地 B.两机飞行的方向必须改变才能抵达目的地

C.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早抵目的地 D.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晚抵目的地 答案:C 4.读下图,在四幅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够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①

B.② C.③

答案:D 5.读下图,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D.④

A.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

B.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③,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①

C.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D.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④,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② 答案:C 读图1某地景观示意图及其图2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7题。

6.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2中的()A.a点

C.c点

答案:A 7.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约为()A.900米

C.1 500米

答案:B 读下图,回答8—10题。

B.1 200米 D.1 800米 B.b点 D.d点

8.四幅图中属于低纬度并联系两大洋的海峡是()A.①

C.③

答案:B 9.两侧属同一大洲、并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A.①

C.③

答案:A 10.两侧分属两个大洲、但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A.①

C.③

答案:D 下图是南亚和西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11—14题。

B.② D.④ B.② D.④ B.② D.④

1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河流名称排序正确的是()A.①底格里斯河、②幼发拉底河、③印度河、④恒河 B.①印度河、②恒河、③幼发拉底河、④底格里斯河 C.①幼发拉底河、②底格里斯河、③印度河、④恒河 D.①恒河、②印度河、③底格里斯河、④幼发拉底河 答案:C 12.有关图示地区大多数居民所属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居民属白色人种 B.大多数居民属混血人种 C.大多数居民属黑色人种

D.大多数居民属黄色人种 答案:A 13.有关图中a、b两大半岛上大多数居民宗教信仰的叙述正确的是()A.a半岛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天主教 B.a半岛上大多信奉天主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佛教 C.a半岛上大多信奉印度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D.a半岛上大多信奉喇嘛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东正教 答案:C 14.两半岛上都有沙漠分布,但a半岛上的沙漠面积比b半岛上小得多,其主要原因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B.a半岛上的两大河流流量大 C.a半岛受湿润西南季风影响

D.a半岛上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答案:C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5—18题。

15.图中所示区域自北向南沿110°经线穿过的省区简称依次是()A.陕、鄂、渝、湘、桂、粤、琼 B.桂、湘、鄂、渝、陕、内蒙古 C.内蒙古、陕、渝、鄂、湘、粤 D.内蒙古、陕、鄂、渝、湘、桂 答案:D 16.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连线正确的是()A.①——塔里木盆地

C.④——青藏高原

答案:B 17.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B.③——华北平原 D.⑤——四川盆地 答案:D 18.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

C.从③到⑤

答案:B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3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9—21题。

B.从②到④ D.从⑤到⑥

19.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A.①

C.③

答案:C 20.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A.Ⅱ、Ⅰ

C.Ⅳ、Ⅰ

B.Ⅱ、Ⅲ D.Ⅳ、Ⅲ B.② D.④ 答案:C 21.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A.①—Ⅲ

C.③—Ⅳ

答案:D 读下图,回答22—25题。

B.②—Ⅱ D.④—Ⅲ

22.图中A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C.谷子

答案:D 23.图中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C.谷子

答案:A 24.影响两地区粮食作物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条件不同

C.水热条件不同

答案:C

B.海拔高度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 B.小麦 D.玉米 B.玉米

D.小麦 25.我国粮食作物中,小麦和水稻分布地区的主要分界线是()A.长城一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太行山—巫山一线 D.阴山—燕山一线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读图题(共50分)26.读图1四种气候类型直方图和图2风向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图2中的风向判断,图示是________半球________季。(2分)(2)根据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图2中与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是(填写代表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分)(3)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四图中的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分)(4)乙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分)(5)C、D同为30°N~40°N之间的大陆,但气候类型却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1)北 冬(2)C A B D(3)甲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4)终年温和湿润 受西风影响

(5)C位于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D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27.读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8分)

(1)分别写出图中①②④各省区的邻国

①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写出与省区③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在图示四省区中,黄土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填写代码,下同);风积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3分)(4)请由北向南依次写出省区③的五个地形单元名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5)请将下列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与图示主要分布省区对应编组。

A.打米糕 B.信天游 C.长鼓舞 D.壮锦 E.那达慕 F.荡秋千 G.安塞腰鼓 H.摔跤 I.长调 J.赛龙舟 K.窑洞 L.对山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4分)答案:(1)①俄罗斯、蒙古 ②越南 ④朝鲜、俄罗斯(2)晋、豫、鄂、渝、川、甘、宁、内蒙古(3)③ ① ②

(4)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汉江谷地、大巴山地(5)①E、H、I ②D、J、L ③B、G、K ④A、C、F 28.(2012·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 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上一篇:幼儿园第二学期园长工作总结下一篇:某公司年度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