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生

2024-05-21

印度留学生(精选十篇)

印度留学生 篇1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将执行一个为期五年的计划,向所有在当地公立中学和大学学习的学生免费发放笔记本电脑。预计送出的电脑将达六百八十万台,总花费约二十亿美元,首批送出的六千台电脑由知名电脑品牌宏碁和惠普供应,规格是Intel Pentium P6200双核处理器、320G硬盘、2G DDR3记忆体和附带摄像头的14寸屏幕,以后的供应商仍在竞标中。

该计划于今年初印度大选时由竞选连任的该邦首席部长贾亚拉利塔(Jayalalitha)提出,连任成功后贾亚拉利塔即着手履行这一诺言。她的支持者们认为,该计划能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让经济状况不佳的他们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长期施行此计划,还将使泰米尔纳德邦在与其他省份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在新一代电脑“天才们”的支持下,该邦将有可能成为现代化的IT中心之一。但也有反对者称,此举“华而不实”,二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如果花费在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收到的效果会更好,而且泰米尔纳德邦经常有电力短缺的情况发生,这意味着很多学生并不太可能随时随地使用笔记本电脑。

中国学生赴印度留学常识 篇2

学生, 留学, 中国, 印度

中国学生想去印度留学深造,希望大致介绍一下印度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

为适应对外经济、贸易、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印度政府着眼于未来,近几年在对外文化政策,尤其是在外国留学生政策方面不断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并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外国的优秀青年去印度留学,为外国留学生和青年学者攻读学位、进行学术研究提供逗留方便。

请简单介绍一下印度高等学校的一般情况。

印度现有226所大学级机构,包括39所“被认可的大学”。其中155所是传统大学,34所农业大学,(包括渔业和牲畜医学,园艺学和奶品技术),17所工程技术大学,包括6所技术学院,14所医药科学技术大学,一所国家法律大学,人口科学院,印度统计学院,印度科学院,一所新闻大学,一所Ayurveda大学,5所女子大学,6所梵语大学,7所开放式大学,7所音乐和美术大学,一所美术史,环保和博物馆学大学。

有超过8000所学院附属于这些大学,据估计有将近500万学生在读。上面提到的学院中有超过150所提供MBBS和更高的医学学位,74所牙医学,90所制药学,62所护理学,170所农业及相关学科,428所工程学,116所Ayurveda和75所顺势疗法。大多数常规的大学和学院提供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外语、国际关系、社会研究、教育和法律),BA,BSc,Bcom,Bed,B,MA,MSc,Med和一些其他更高的学位。292所学院提供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及相关课程,其中有4所专门的管理学院,是高等学习的中心。除了构成大学的学院外,还有大量附属于高校系统的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Bhaba原子研究中心、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印度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项目。

1.印度的高等教育有什么特点?

高等教育体系和专业化学院是印度高等教育的核心。研究课题和教学科目涵盖甚广,从诗歌研究到计算机工程到太空探究都有涉及。大多数大学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是独立经营的。相当数量的大学是由附属学院和专业院系组成的联合结构。大体来说,附属学院教授本科课程,而专业院系负责引导研究生的学习和进行高级研究。由大学决定进入学院学习的标准并且组织本科阶段的初级学位考试及学位的授予。

一些其他类型的大学在其一般的课程及专业技术的课程中都设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这些学校没有附属学院。

还有第三类大学和学院,这类学校教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技术课程,诸如印度技术学院、博拉技术学院、印度医药科学院、印度森林研究院、印度动物医学研究院。有的学员只提供研究生课程和研究课题,如印度农业研究院和医学研究生院。

印度高等教育以其独有的特色、灵活性和高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到印度的大学学习。相对于美国、西欧国家或是澳大利亚提供的昂贵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仍旧是由政府高度资助的,因此是人们可以承担的。此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在这里可以感受更强的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分享,因为他们和印度有许多共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

2.印度大学有名次排列吗?

印度的国立大学是没有排名的,但国际上的一些组织每年对全球所有的大学进行排名。

3.请具体介绍一下印度高校的学制。

在印度的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包括10+2基础教育阶段之后的教育,10+2基础教育即10年初等和中等教育,以及2年高级中学教育。

本科课程通常为三年制。大学和高等院校可以颁发艺术、科学、商业方面的学位。但是,一些专业诸如工程、医学、牙科和制药学等通常都是四年制或五年半制。攻读艺术、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生学位通常需要两年。一些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对一些专业如管理、工程、建筑、科学和计算机计算颁发短期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明。这些课程的结业时间由每个大学自己规定。

第一学位-学士学位在攻读文理科专业3年后,或攻读大部分专业学科4年后(医学专业需攻读4年半,法律专业需攻读5或6年)获得。研究生课程通常为2年制。研究学位(硕士和博士)的获得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所不同。

专业学科的硕士学位课程包括完成第一学位后的2年学习。包括神学硕士、医学博士和牙科硕士学位,这些学位要在分别获得神学学士和医学学士、牙科学士后再攻读2年。

哲学硕士课程为1年半。它是博士学位的预备课程。哲学博士学位的研究课程为2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取得一些大学颁发的科学博士和文学博士学位。

除了学位课程,大学还开设很多颁发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诗歌到计算机应有尽有。其中一些是本科课程,另一些是研究生课程。课程持续时间从1年到3年不等。

4.可以在印度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吗?

可以。并且印度的商科教育在全球也是得到认可的。

5.印度高校的课程有哪些学科和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设立的主要学科有:

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商业、商业研究、会计学、金融学、自然科学、体育、美术、艺术教育、表演艺术、工程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经管、工商管理、建筑、设计、现代医学与外科学、牙科护理、顺势医学、印度草医学、尤纳尼医学制药学、护理学、物理医学、农业、渔业、兽医科学、法律、教育学

6.在印度攻读博士学位有哪些要求?

申请者通常应有中国同一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且成绩优良,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研能力。所选课题内容在本领域中应是领先的、独特的,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在印度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7.印度大学是否承认中国的“二年制大专”学历?

印度不承认中国的二年制大学学历。此类学生如果希望去印度学习,将从大一开始学习。

8.印度大学是否承认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或其他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

承认此类学历,等同于全日制学生看待。

9.中国高中毕业生是否可以申请读印度大学?

可以申请印度大学就读。高中毕业生如需申请入学,条件如下:

·拥有高中毕业文凭

·考试所通过的课程分数

10.申请大学入学有年龄限制吗?

学生的年龄至少在18周岁以上。

11.赴印度对英语有什么要求?

赴印度留学要求申请者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听、说、写、读能力,入学前须通过英语语言考试,以证明自己的水平。对于就对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英文水平至少为IETS 5.5分或者托福550分。

12.中国学生读大学预科要求什么条件?费用是多少?

因为中国学生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我们建议学生在印度参加半年到一年的预科课程。预科课程的收费也相当低廉为每年1600美金。

13.大学预科学习哪些课程?

主要是英文语言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还有一部分的专业课程。

13.申请大学入学必须提交哪些材料?都需要公证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生必须提供的材料有:

高中毕业生如需申请入学,材料如下:

·拥有高中毕业文凭

·考试所通过的课程分数

已获得三年大学专科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一年的进修获取学士学位,材料如下:

·专科文凭复印件

已获得本科文凭的学生可申请硕士学位,材料如下:

·本科毕业证

·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14.保送生没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应提供何种证明?

保送生没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可由所在大学出具证明说明情况,并附上高中三年各科考试的成绩单以及大学成绩和相关证明。

15.何时能够收到入学通知?

学生提出申请后,在一个月内将收到学校寄出的入学通知。

16.怎样办理申请留学印度签证的手续?是否收费?

印度留学签证的手续由我们来办理,签证费用为630人民币。

17.申请留学签证须提交哪些材料?

·学校签发的入学通知书

·收入证明

·护照照片

·相关材料的原件和公证书

18.留学费用来源证明提交哪些材料最为合适?

·本人或者是父母的收入证明

·1万美金或者是等值货币的银行存款证明

19.印度大学收取学费吗?

印度大学是收取学费的,学费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在2000-5000美金不等。

20.在印度读大学每年大约需要多少生活费用?

在印度每年的生活费用大概为1000美金,这是相当低廉的了。

21.在印度允许外国学生打工吗?可否作为“经济来源”?

但初到印度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安排学习和生活,这时打工会顾此失彼,对学习非常不利,是不可取的。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许多城市往往在假期不能及时或根本不能找到工作,故不可将打工收入作为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另外,有的学生只顾打工挣钱而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结果如饮鸩止渴,后悔已晚。

印度印度唐人街社区http://bbs.india-chinatown.com

中国人在印度|印度华人|

中国学生留学印度时代或将到来 篇3

从此以后,曼尼普尔大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来中国学习,并获得课程学分,中国上述两所大学的学生也同样可以去曼尼普尔大学学习,获得中国国内承认的学分。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大学,是因为同济大学以建筑学专业著称,天津大学的工程类专业非常出色,而曼尼普尔大学的工程学教育久负盛名,可以在这两个领域深度合作。

印度的《印度人报》评论说,“这是印度高校第一次與中国大学签订长期的开放协议”。中国政府官员也表示,这“将填补中印之间教育交流的长期空白,使两国的学术交往走向深入”。

此外,已在迪拜、尼泊尔和马来西亚拥有分校区的曼尼普尔大学还在与中国方面讨论,是否可以在上海或天津建立第一个印度高校的中国校区。

曼尼普尔大学的一位副校长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国外接受教育,中国对于印度学位、特别是IT方面学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因此他们希望可以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

“最终,我们希望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交流可以自由持续下去,就像印度和美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一样。过去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忽视了中国的潜力,于是我们推进了这个合作想要弥补。”他说。

对此我深有同感。过去10年中,我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到一个现象:中国的年轻人眼中,似乎只“看得上”欧美国家。对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他们知之甚少。

如此“以西方为中心”的心态将非常不利于中印两国未来的关系发展—— 因为它将导致我们从西方设定的、偏离甚至歪曲事实的框架中理解对方。

如何保证两个国家接收到对方正确的讯息,并形成正确务实的理解呢?有三个途径:第一,加强经济联系,第二,推进旅游,第三,促进教育交流。

许多印度和中国学生都去西方留学,却只有很少去对方的国家读书,尽管从文化传统上来说,我们两国的共同点很多。于是从2006年起,我就致力于增强中印教育交流,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促成了此次的合作。

我希望在2016年,每年会有5万名中国学生去印度学习,同时有5万名印度学生来中国学习。

去印度留学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比去欧美国家费用低。以我所在的私立曼尼普尔大学为例,这里久负盛名的工程学专业每年的学费也不过4000美元,远比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同类专业便宜,同时教学质量还很高。4个中国学生去印度上学的费用加在一起,才与一个中国学生去英国的费用相当。同时,印度有3亿人说英语,英语教育很普遍,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很快。

泛印度洋亚洲大学生运动会 篇4

2009年12月7日至11日, 第3届泛印度洋亚洲大学生运动会在澳大利亚西澳洲首府珀斯市举行。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羽毛球、网球和沙滩排球3个大项10个小项的比赛中获得9金5银4铜的成绩。

本次比赛对经常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大赛的中国代表团而言, 是一次全新的经历。赛会除羽毛球、足球、网球、柔道、沙滩排球、曲棍球等常见项目之外, 还设有7人制橄榄球、板球、极限飞盘等在印度洋周边国家具有一定基础的比赛项目, 让中国大学生健儿大开眼界。而组委会规模之小也令人惊讶, 赛事期间, 组委会只有4名全职员工, 来自当地学校和社区的志愿者成为赛事组织工作的主要力量, 甚至助理裁判等工作都交由参赛队员完成。组委会主管笑称:“我们的目标是下届比赛时有5-6名专职工作人员。”

与略显简单的赛事组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的交流活动。比赛之余, 自愿参加的运动伤害预防、澳大利亚土著舞蹈、澳大利亚特色动物等讲座排满了日程表。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在多彩的活动中放松身心、交流经验、学习提高。

如何申请印度留学(写写帮推荐) 篇5

申请到印度攻读本科课程,印度的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要求申请人已经完成了12年的学校教育。申请人应在高中汇考(Senior Secondary Examination)通过5项科目的考试(或相当水平的考试),成绩应至少获得总分数的60%-70%。如果申请攻读工科课程,要求申请者应该获得的成绩为总分数的75%-80%。要求提供成绩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英语。实际上,印度大学的入学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尤其是对外国留学生。

印度的大学拥有自主权,因此它有权制定接收海外留学生入学的标准。印度大学委员会作为国爱级授权机构制订办法,以便审查外国留学生的学术凭证。目前已有一些考试被认为相当于高中汇考(7级),因此学生申请攻读学士课程至少要通过这一水平。这些考试为:

1、英国GCE考试,应在一般水平考试(Ordinary Level即O level)中通过5门,在深入水平考试(Advanced Level即A level)中通过2门。对于攻读理工专业本科课程的学生,物理、化学、数学(或生物)应在深入水平考试中通过。如果申请攻读医学,英语也是必需的。

2、法国学士学位考试。

3、国际学士学位日内瓦考试。

4、美国授权机构毕业的高中生。

5、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约旦等其它海湾国家高中证书水平考试。

6、肯尼亚、尼日尔、乌干达、坦桑尼教育部或国家12年教育高中水平考试委员会的考试。

开远信息网: http:///申请一般课程的海外自费留学生,可直接写信与大学或研究院联系申请学士、硕士或博士的课程。对于申请一般课程的入学许可,印度政府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个人申请在国立医学院学习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希望到印度学习医学,可与印度大使馆联系,或直接与被印度医学委员会认可的私立大学联系,以便申请攻读本科课程。希望攻读工程或工艺学的学生也不能被国立大学直接录取,只有很少的席位留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不过,学生可以直接与私立大学联系。攻读工商管理与饭店管理硕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也不能直接向大学申请。

Students Cell Room No.1009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Akbar Bhavan New delhi 110 021 留学印度的申请注意事项

无论是自费或奖学金留学生,希望到印度学习都需要获得学生签证。自费留学生应在获得学生签证之前,先具有印度的某所大学、研究院或被认可的学院的邀请信。如味得到学校的录取通知,可先申请预备学生签证。这种签证的期限为3个月,在这3个月内,学生必需得到录取通知书,否则将必需离开印度。预备学生签证是不可以延期的。

无论申请学生签证或预备学生签证都要明确提供你所要就读学校的名称,因为这一名称将被记录在签证上。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名称一旦被提交,申请改换是不有的。如果申请人持旅游签证去印度,到达印度后希望改成学生签证,那申请者本人必需返回祖国,再重新到当地的印度大使馆申请学生签证。希望在印度国内改变签证是不可能的。

印度大使馆地址:北京市三里屯外交人员办公楼 邮政编码:100600 印度大学联合会3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近年来到印度留学的学生人数有所上升,2003-2004学年,外国人留学人数到达7,753人。

其中,4,809人来自亚洲国家,1,755人来自非洲国家,468人来自北美洲,来自欧洲和南美国家的学生总共有128人。

外国留学生通常选择本科和研究生的普通课程学习,以文科为主,攻读理工科人非常少。

印度:大学生找工作冰火两重天 篇6

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IITD)、德里大学的斯里罗摩商学院(SRCC)、经济学院(DSchool)、管理学院(FMS)、圣·斯蒂芬学院(St. Stephen College)等少数几个顶尖学院和部分理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找工作的过程被形容为“5分钟拿offer”。而具备这样优势的毕业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每年却不超过3000人。

印度是一个讲究种姓和继承关系的社会。那些脱胎换骨、改变命运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那些顶尖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身上。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讲,回到自己的家庭才是现实的。印度庞大的就业大军,有一小部分从顶尖学院或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在企业找到了高薪的工作,另一小部分最终考上了荣耀的公务员,大部分学生则是被剩下的。因为学生是否名校毕业,是印度企业的HR最为看重的因素。

而对于那些被印度理工学院这样的顶尖学院排挤出来的大学生,拼的就是英语能力。英语好的人,至少还能把呼叫中心当作避难所,然后长年备战公务员考试。号称“科举”般的印度中央公务员考试,每年报名参加的人数超过50万,需通过两轮笔试和一轮面试,最后录取900人左右,也是“千里挑一”,基本上只有那些失败了好几回的老手才有可能考上。

原文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320/080314890081.shtml

印度留学生 篇7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电影用近3个小时的时间描绘了一幅人性之画。电影的主人公兰彻到皇家工程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展示出独特的行为方式, 被盖上了“捣乱”学生的印章。皇家工程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生报到之日, 必须脱掉裤子, 穿着内裤撅起屁股, 以示对大二学长诚挚的敬意。新生虽有不满, 但迫于压力, 只能丢下尊严, 脱下裤子忍受羞辱。而兰彻却打破陈规, 运用物理知识给了大二学长一个教训。当皇家工程大学的院长沉浸在“太空笔”的光辉历史中时, 兰彻却不合时宜地问了一句:“院长, 如果钢笔在外太空没有用, 宇航员为什么不用铅笔?他们能省下数百万啊!”院长顿时语塞, 尴尬万分, 认定这是故意捣乱。上课时, 兰彻不照搬书本知识, 挑战“权威”, 多次被教师赶出教室, 成为教师以及很多学生眼中的“捣乱分子”。最终, 这位“捣乱”学生不仅自己事业成功、心灵自由, 而且成功帮助了两位好朋友找到自我, 抱着一切皆好的心态享受生活。

这部电影讽刺了刻板的教育模式, 展示了教育应有的本质: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影片给教育者的启示是应重新审视“捣乱”学生的行为, 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给“捣乱”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2 对教育者的启示

2.1“捣乱”与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当作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 缺乏对学生个性、情感、想像力的关注[1], 但“捣乱分子”不受固有思想的束缚, 敢于想、勇于做, 敢于挑战“权威”, 并且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或观点, 不墨守成规。在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中, 兰彻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给“机械装置”下定义, 突破标准答案框架的束缚, 挑战教授的权威, 无视教授的怒颜, 并且以“标准答案的框架”的形式对“书”做了如下正确却让人糊涂的定义:“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 有插图或无插图的, 精装或平装的, 加套或不加套的, 包含前言、介绍、目录、索引的, 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留下身后捧腹大笑的同学和气急败坏的教授。

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往往与教师的教学要求不符, 他们自信、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好奇心强, 喜欢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电影中的兰彻热衷于机械, 见到机器就拆开, 学习它的工作原理, 做事独具一格, 反对死记硬背, 质疑高高在上的院长的教学方法, 这是皇家工程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无法接受的“捣乱”行为, 因而兰彻被很多教授轰出了教室。

Bamford教授说:“无法在学习中展现创造力的孩子, 往往会通过调皮捣蛋的方式把它宣泄出来。”教育者应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给“捣乱”学生多点关心、多点理解、多点信任、多点鼓励。

2.2 教育需要赏识

兰彻起初遭遇院长的排斥、打击、嘲讽, 但最终通过书本知识的实践应用———将吸尘器制作成真空吸盘, 帮助院长大女儿生下孩子, 得到了院长的认可, 获得象征“卓越”的钢笔, 在毕业时成为皇家工程大学最佳学生。兰彻是幸运的, 其独立且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他在与院长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并走向成功。强烈的对比下, 乔伊是不幸的、凄惨的, 由于院长认为乔伊做的是不切实际的项目, 且项目未出成果而不能毕业, 乔伊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自杀。如果院长给乔伊的不是独裁和专制而是理解和帮助, 乔伊还会自杀吗?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通过实验证明, 学生受到表扬而产生的积极情绪如喜悦、快乐等, 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训斥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如害怕、紧张等, 则会阻碍智力的发展[2]。对敢于批判、勇于探索、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采用赏识教育, 欣赏并给予鼓励, 应理解学生渴望被认同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像力, 而非强调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兰彻说的“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的考试, 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让人感悟颇多。教育者应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 而非专挑缺点并加以宣扬, 就如电影中兰彻说:“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 医生会给你开补铁药, 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赏识教育的前提是“识”, 表现是“赏”, 本质是“爱”。教育者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微微的点头、一句平常的表扬、一个翘起的大拇指, 都会对学生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赏识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赞赏, 增强自信心, 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 让生活充满阳光。

2.3 成长需要自由空间

爱因斯坦指出:“‘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幼苗, 它是很容易夭折的。以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兰彻劝说法汉追寻摄影梦想时说:“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长大要做什么, 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很平淡的话却发人深省。父母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影片中法汉的兴趣是当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 他的父母却要求他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工程师。法汉妥协了, 努力学习, 成绩却是年级倒数第一。兰彻对法汉说:“知道我为什么是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 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跟工程学说拜拜, 跟摄影‘结婚’, 发挥你的才能, 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 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 如果那样, 后果多可怕。”法汉很矛盾, 他是那么渴望与摄影结缘, 又是那么害怕让父母失望。法汉的父母用“爱”限制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笔者不禁会想, 如果没有遇到兰彻, 法汉的梦想会实现吗?

伟大的教育法则———鱼缸法则, 即鱼缸的大小限制鱼的生长。自由如同空气一样, 是学生成长所必要的“养料”, 兰彻把皇家工程大学比喻成“高压锅”、“马戏团”, 教学体制如同驯兽员手中的鞭子, 但这只是“训练”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在这部影片中, 乔伊和院长的儿子都在这种成长环境中选择了自杀, 这不是教育者愿意看到的。教育的本质不是扼杀生命, 而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 使人获得突破传统的勇气, 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3 结语

《三傻大闹宝莱坞》让人受益颇多。影片中兰彻挑战传统教育, 挑战“权威”, 起初被教师认为是十足的“捣乱分子”, 但最终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让人为之倾倒、折服。兰彻用知识创造新的实用装置, 拯救生命, 帮助朋友实现梦想, 教育了同学, 也启发了教师和校长, 提示我们应重新审视“捣乱”学生的行为, 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给“捣乱”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蔡朝阳.用思想启明教育之光[J].新课程研究, 2013 (10) :89.

印度:欲在印度洋唱主角 篇8

1986年4月, 印度海军以2 500万英镑较低的价格从英国购进此舰, 经过改装和大修后改名“维拉特”号;同时购进的还有舰上使用的12架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该舰标准排水量23 900吨, 满载排水量28 700吨;舰长226.9米, 宽27.4米, 吃水8.7米;动力装置为2台燃气轮机, 最大功率7.6万马力, 最大航速28节。经过多次改装后的维拉特航空母舰, 以反潜、制空和指挥功能为主。

印度航母之路

印度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 其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是1957年从英国买来的退役舰只。

“维克兰特” (梵文的意思是“胜利”) 号从1961年开始为印度海军服役, 参加了1971年同巴基斯坦的战争等军事行动。这艘“老舰”最终于1997年正式退役。

目前在印度海军服役的航空母舰是“维拉特” (巨人) 号, 也是从英国买来的“二手货”。该舰在1959到1985年期间在英国海军服役, 1986年卖给印度。

2015年建两个航母战斗群

印度海军参谋长维尔马上将曾在接受采访时称:“到2014年至2015年的时候, 我们将拥有两个包括战机及其他飞机、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加油机在内的完整的航母战斗群。届时, 印度海军战力将发生巨变。”

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以44 570吨级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为中心。这艘俄制航母已被重新命名为“维克拉玛迪亚”号, 预计该航母将于2013年初抵印。维尔马上将表示:“我们希望‘维克拉玛迪亚’号航母可服役40年。”

第二个航母战斗群将以40 000吨级的国产航母 (IAC) 为中心。2009年2月底, 该航母的龙骨安装仪式在印度卡拉拉邦科钦造船厂举行。维尔马上将表示:“虽然遇到了一些延迟, 但航母将于2011年上半年下水。我们可于2014年得到这艘航母。”

印度曝海军发展战略欲控制半个太平洋

2011年5月25日, 俄罗斯为印度建造的第三艘“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特里坎德”号在扬塔尔船厂下水。该舰将装备“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 主要用于搜索和消灭敌方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

而《印度时报》也曾披露, 印度国产“萨特普拉”号和俄制“泰格”号隐身护卫舰将分别在2011年6月和7月以及9月和10月交付印度海军。这两艘舰配备了传感、武器和导弹系统, 拥有“被极大掩饰”的雷达系统, 将让印度“蓝水海军”的计划又迈出重要一步。

同样在2011年5月进行着的还有印度海军在航母上的培训。首批152名印度海军官兵正在建造当中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上接受着为期4个月的培训, 这与航母真正的部署周期完全相同。操纵这艘排水量达到4.5万吨的航母共需要1 400名官兵, 所有的培训将会按时完成, 以确保印度于2012年顺利接收该航母。

印度报业托拉斯曾报道, 未来20年, 印度将斥资469.6亿美元为海军装备101艘新型舰艇。美国海军专家分析, 印度在更新海军装备的花费占到亚太地区所有国家此项资金的近30%。

将印度洋视为“印度之洋”印度航母群想唱主角

20世纪90年代, 印度拟定了一项为期25年 (1990至2015年) 的海军现代化计划, 并提出“远洋歼敌”的海上战略。印度2000年提出的《海洋新战略构想》, 明确指出印度建设远洋海军的构想, 透过建立强大的远洋海军, 吓阻其他海洋强国势力进入印度洋, 确保印度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 并达到控制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通往印度洋7大战略要道的目标。

通过威慑形成“力量均势”

印度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大的专属经济区。进入21世纪后, 印度加快了推进“印度洋控制战略”步伐, 在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式增强其在印度洋影响力的同时, 把海军建设和发展作为实现“远海歼敌”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一是针对印度洋地区, 具备绝对军事优势, 要有能力战胜对手;二是强调保持“威慑”能力, 即通过威慑形成“力量均势”, 一旦爆发战事, 能够有“远海歼敌”能力。

印度的“印度洋战略”排斥任何大国势力在印度洋的存在

印度位于印度洋核心位置, 三面环海, 扼守着印度洋航线的枢纽,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印度海军奉行的海洋战略及谋求控制印度洋海上通道的政策, 对区域安全及大国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孜孜以求的梦想。印度在军事上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战略, 把印度洋作为军事扩展的重点, 海军战略则坚持“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 明确提出要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 实现从“区域性威慑与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 形成对印度洋的实际控制。

印度留学生 篇9

福斯特在1913年刚刚结束第一次对印度的访问时开始写《印度之行》, 但是, 到1921年, 他又开始第二次印度之行, 这部小说才得以修改并完成。这次他是作为德瓦尔斯省高级长官的秘书。1924年, 《印度之行》发表, 该小说审视了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即将结束的时候以民族误解和文化冲突为特点的复杂英印关系。

《印度之行》是对英印关系的一个探索, 福斯特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在印度的两种社会。在小说里, 跨民族的友谊障碍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当面对融合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会怎样误解彼此, 以及会带来的后果。福斯特刻画了人与人之间不能成功交流和不能去除对彼此偏见而关系建立失败。

印度和英国的文化冲突

当英国人和印度人正面交往时, 产生了很多文化差异, 虽然这不是小说的主题, 但是, 对于深化主题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小说中几对主要的人物关系为起点, 分析他们交往中的文化冲突, 及对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一、印度和欧洲的宗教

基督教的代表是莫尔太太。她带着一颗善良和通情达理的心来到印度, 对基督教充满信任, 但是离开时却忧心忡忡。可能是被戈德博尔的歌吓到了, 也正是这首歌让莫尔太太和阿黛拉陷入思想混乱中, 莫尔太太虽然对于印度教的大统一也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 她在印度的经历也让她对她所感知到的基督教的狭隘感到不满。

然而通过莫尔太太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切生灵同一性的恐怖。当想到缺少差异很恐怖后, 莫尔太太对人际关系的世界失去了兴趣。尽管福斯特本人也大体上赞成印度教一切生灵合一的思想, 但他也指出这一思想可能存在的固有问题。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第7章中, 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小姐都感到很失望和不解, 因为巴塔查尔亚一家没有像当初承诺的一样用马车来接她们去家里参观。阿齐兹谴责了信仰印度教的巴塔查尔亚一家的无礼, 然后邀请两位女士去他自己的家参观。但是, 让他惊恐的是阿黛拉马上接受了他的邀请, 还向他要了家庭住址。阿齐兹对于自己破旧的屋子感到很羞愧, 马上和阿黛拉聊起了印度的建筑, 以此来分散她对自己家的兴趣。

事实上, 当阿齐兹要邀请两位女士去参观他的家时, 他所有要表达的仅仅是对于她们的礼貌, 对于英国人的热情而已。阿黛拉却欣然接受, 这种曲解让阿齐兹很不舒服, 因为他对自己的家境感到很难堪。这种文化差异下的语言使用的断裂, 是在小说中是英国人和印度人的重要分歧之一。

三、阿齐兹医生和莫尔太太

整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阿齐兹, 一个前德波尔城里的穆斯林医生。他在清真寺遇到了莫尔太太, 而且两人在后来的交谈中, 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的相同点让他们聚在一起, 他们的种族和身份背景却让两个人分开。

除了言语上的交流, 莫尔太太和阿齐兹医生之间好像还包含了宗教和神秘的色彩。他们的相遇在一个清真寺里, 在莫尔太太到来之前, 阿齐兹在思考伊斯兰教与爱的融合在清真寺的建筑建筑结构上的表现。后来, 我们也看到莫尔太太意识到, 精神的崇高是建立在对世间万物热爱的基础上的。

在开头的章节中, 莫尔太太和阿齐兹在清真寺的相遇被认为是英国人和印度人唯一成功的交际。因为他们二人都是以平等姿态真诚交谈的。阿齐兹觉得莫尔太太有用直觉而非理性的分类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次相遇才有了第一部分的标题“清真寺”。

四、阿齐兹和菲尔丁

在小说的所有角色中, 菲尔丁应该是和福斯特本人最接近的人, 在前德波尔的英国人当中, 菲尔丁在发展和保持与当地印度人的关系中是最成功的。和其他英国人不同的是, 菲尔丁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当地印度人的种族区别。他觉得印度人是能够用互相尊重, 礼仪和智慧连在一起的一个群体。

在小说的最开始, 阿齐兹对英国人是很瞧不起的, 觉得他们很滑稽, 自己会完全忽略他们的存在。但是, 在清真寺和莫尔太太在直觉上的相知, 打开了他和菲尔丁的友谊。在小说的前半部分, 阿齐兹和菲尔丁代表了积极自由的人道主义:菲尔丁觉得如果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可以像他和阿齐兹之间相处一样——把对方作为有价值的个体, 用坦诚, 智慧和仁慈对待彼此, 那么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就会很成功, 英国人也会受到尊重。

在他们去了马拉巴山洞后, 阿齐兹和菲尔丁的友谊因为菲尔丁对阿黛拉的尊敬和拥护而破裂。阿齐兹觉得阿黛拉让他进了监狱, 应该赔偿他;菲尔丁却认为阿黛拉的勇气是值得赞扬的, 而不能在经济上损毁她。阿齐兹和菲尔丁在这件事上的分歧也展示了两个人世界观的分歧。尊崇理性和推理的菲尔丁看到阿齐兹的变化无常和感性, 他把自己感情建立在直觉和菲尔丁无法理解的一系列联系上。相反的, 阿齐兹也觉得菲尔丁屈从与英国人的物质主义。

五、阿黛拉和男性的关系

阿黛拉, 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女士, 是受过教育的能够自由思考的个人主义者。当她和莫尔太太一起来到印度时, 她的性格发展是和莫尔太太平行的。但是, 莫尔太太的愿望来自于她对印度真正的兴趣和喜爱, 阿黛拉却是完全出于理性要去了解印度;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 而不是发自内心。

阿黛拉在山洞的经历让她游走于理性和感性的边缘。在她指控了阿齐兹之后, 她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阿黛拉意识到对她的侵犯, 和一直回荡的回音都代表着一种在她正常理解范围之外东西。她意识到自己对于阿齐兹和其他人造成的伤害, 但是, 她却不能对自己的过错作出补偿。然而, 阿黛拉还是勇敢的面对了法庭之后的困境, 这些举动, 也让她赢得了菲尔丁的友谊, 菲尔丁觉得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士, 而非自己民族的叛徒。

虽然阿黛拉聪敏的个人主义让她和其他的英国人不一样, 她还是拘泥于英国的写实主义。阿黛拉和阿齐兹的友谊就是这样的, 她想要了解真正的印度, 并希望阿齐兹能够展示给她。这是她的第二个错误, 即使她找到了一个单独的印度人, 真正的印度也是存在于无数个面具下面, 没有哪个单独的个体能代表整个印度人。

结语:

尽管《印度之行》是极富有象征性甚至神秘的文本, 它也是一个现实纪录片。记载了主要在前德波尔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对于印度人的态度。福斯特用大量的章节描述英国人对于受自己控制的印度人的不同的态度。对于女性, 福斯特文笔是严厉的, 充满了性别歧视和自我为中心。对于英国男士, 却赞赏有加, 虽然可能在印度人眼中不同, 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都很尽职。福斯特批判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方式, 但是对于英国是否有权统治印度却没有疑问, 他觉得如果英国表现得更仁慈, 更有同情心, 会得到和他们相处的印度人更好的服务。

福斯特把探讨英印关系放在菲尔丁和阿齐兹的个人友谊层面, 但是两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趋向, 友谊不得不一次次破裂。福斯特最后展现的英印友谊的可能性是悲观的, 因为这种友谊只可能存在于英国的土地上或印度解放以后。也许最终是可能的, 但是“现在还不可能。”

参考文献

[1]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in, 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 ed.By Forster, E.M., A Passage to India, (St Ives:Penguin, 2005)

[2]崔少元,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主义读本, 国外文学, 2000 (1)

[3]李琨译, 《文化与帝国主义》[M], 北京:三联书店, 2003.

[4]陶家俊, 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民族一国家意识,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5]杨自俭, 邵翠英译, 《印度之行》,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6]袁霞,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误读, 山东外语教学, 2002 (4)

印度留学生 篇10

关键词:印度能超越中国吗,内容介绍,评价

一、全书简介

中国和印度同为拥有灿烂的人类古代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如今同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同样悠久的历史和相似的地理环境并没有使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朝着相同的轨道发展,双方的关系令人难以置信,正如前印度总理经济委员会顾问古鲁斯瓦米的评价一样:“一个十分尴尬的现实是,由于缺乏直接交流,中印两国长期以来其实都是在通过西方的视角观察对方。误解、曲解、偏见随处可见,尽管我们两国领土相连,国情相似。”(杨浩勇,2009)作为一名中方的贸易代表,作者常驻印度十几年,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了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立足于中印两国文化的视角,深度阐释了中印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给读者开启了一扇正视印度并反思中国发展的窗口”(杨浩勇,2009),《印度能超越中国吗》一书以时间为脉络,从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着手,分析不同文化的选择对两国行为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的影响。

二、内容介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与当代的中国和印度。作者追溯历史,发现中国与印度拥有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庞大的人口这两个最大的共同点,但这两个东方国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文化上。

第一章“形”似而“神”离的中国和印度

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人事”;印度是神的国度,注重“神事”。印度教中有三大神,代表世界万物生、住、灭三个阶段。印度的两大史诗《摩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两大主神的故事,哈奴曼是后者的人物之一,据考证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形。印度有“林迦”(男性生殖器)崇拜情结,是创造力的象征,也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在印度哲学“六论”中,吠檀多论认为世界的本源的唯一终极体是自我,即“绝对精神”,因此印度教徒追求精神而忽视物质世界,唯心主义是印度文化的主流。中国则选择了儒家,注重世俗而形成的封建社会。这使两国在近代经济发展模式、政府运作方式、对外关系甚至爱情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别。

第二章种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劳动分工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统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造成了社会分工不同。中国有“士农工商”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划分,有一整套的“礼义”制度,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修习或科举考试实现不同社会分工阶层之间的流动。而印度的种姓制度,是神的意志和世俗职业的牢固结合,传统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密不可分。高种姓的可以跟低种姓的“顺婚”,而不允许“逆婚”,所生的子女在财产继承权利上也有差别。统治阶级强调不同的种姓是神的安排,教徒应该按照神的安排恪守自己的行为标准,从事自己所属种姓应该从事的职业。婆罗门为了统一神权和世俗权力,建构了社会稳定的基本规则,其核心是“羯摩”,即“因果业报”,低种姓要安于自己的现状,才是遵循“梵”(神)的安排,达到“梵我不二”。不追求现实的利益,也就摆脱了现实的痛苦。种姓之间等级森严,结构稳定,在印度独立之后几经改革,逐步与民主宪政体制结合,但影响并未完全消失。

第三章巨人间的交流与碰撞

中国和印度古代的文化交流是借助西域的一些国家,主要是佛教的传播。在汉朝是通过大月氏向中国传播印度的佛教文化,唐朝的玄奘也出使天竺,促进两国的交流。除了陆路之外,中印之间的海路交往从汉代就有记录。明朝的郑和在与印度人贸易时对当地“行规”已相当了解。清朝以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国交往很少,中印独立后两国关系也时冷时热,直至21世纪双边的经济交往出现爆炸式增长。作者亲身接触了华裔印度人,感受了当代中印之间饮食的差异。

第四章李约瑟之谜

在2000年,作者与印度商业伙伴进行贸易使用的不是天平或者中国的杆秤,而是西方的现代工具电子秤。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工业革命并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被西方国家远远地超过了,西方学者将“宪政”缺失归结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印度的军阀贵族统治体系使印度挣扎在死亡线上,英国的统治也只是对印度强取豪夺。中国对农业文明有“路径依赖”,印度人不愿意跨越“黑水”,“封闭”是揭开李约瑟之谜的最好钥匙。

第五章“非暴力”独立方式和独立后经济

甘地被认为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第十次化身,其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高于作为政治领袖的地位。作为“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导者,甘地一直为印度人民爱戴。作者分析了为何在印度只能采取这种手段对英斗争并最终赢得独立。在蒋介石访问印度时甘地也为他支招:先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再采取非暴力的方式来抗日,不战而屈人之兵。蒋介石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在抗战时开辟的“驼峰航线”为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度独立后在道义上主张“不结盟”,经济上奉行“实用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选择了追随苏联,执行一系列限制外资的政策,结果站错了队。

第六章领先一步的中国,落后十年的印度

印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实施“进口替代”政策,许多企业都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出现问题而向“小规模”发展。政府还制定了限制私有企业发展的“许可证制度”,反而造成黑色经济泛滥。

第七章夺目的第一和最好的第二

美国的技术革命带动了印度的技术革命,“千年虫”问题使印度的服务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第二软件大国,中国的制造业实力较强,两国在许多方面存在互补。

第八章依照“神时”的经济运转

印度人认为时空是循环的,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长的宗教时间观念,而不太在乎历史时间,造成了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淡薄,思维也是“葡萄式”的,但在行动上他们却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做事缓慢而认真,勾勒“世界办公室”的蓝图。

第九章“流浪文化”和“苦行主义者”的经济效率

印度教的苦行者希望通过肉体上的禁欲和精神上的反省,获得神秘的力量,而这种苦行者式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是印度传统经济难以快速追赶上中国制造企业的原因之一。

第十章神的“卫生”、“两性”和“教育”观———印度的社会人文发展

在印度,人们认为离神越近的东西越圣洁,牛是神的化身,就是圣物,因此可以忍受遍地的牛粪,乡村极度缺乏公共的排污系统,城市里的贫民窟情况恶劣。在政府花费大量资金投资教育的同时,初等教育停滞不前。印度的妇女地位低下,萨蒂(寡妇自焚殉夫)在农村依然存在,女方在出嫁时需要支付男方一大笔嫁妆的妆奁制加深了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第十一章印度联邦:神的政治经济学

印度的宗教派别很多,在独立后并没有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建国的目标是建立“世俗的”共和国,这是印巴分治留下的伤心记忆,也是印度政府为了维护领土完整而坚持的立场。即便如此,印度国内的许多宗教派别和文化还是互不兼容,极端化的事物比比皆是,许多极端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协调,却硬要杂糅在一起。复杂的文化系统是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联邦制松散,地方性的政党纷纷崛起,越来越分化,导致政府在决策是需要考虑的事情过多,政府的运转效率让人不敢恭维。

第十二章从“话语巨人”到“实力巨人”

印度人对自己的说服能力感到自豪,印度文化和道德让印度人着迷,自信为一个“道德大国”,只是实力有限,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只能妥协。美国把印度视为一个民主国家,想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印度则希望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发展成为一个“实力大国”。

第十三章谁铲平了世界:印度服务

2008年《福布斯》杂志列出的世界前十位富豪中有4位是印度人,他们都是经营着家族企业,财富的积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靠软件业发家致富的新一代富豪成为新经济的焦点人物。印度的软件业发展非常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为美国解决“千年虫”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而今,信息产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未来可能会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支柱产业。印度的软件业同中国的制造业一样,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在竞争的压力下,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的质量才可以与发达国家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第十四章多样性PK统一性

文化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印度最近20年的发展。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能以极快的效率做事情,生产效率高,但也存在一个弊病,即社会的“刚性”太强,缺乏多样性的产品面临市场冲击时是最脆弱的。在印度,许多私营企业的发展却采用在不同地方建立小规模工厂的方式进行扩张,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会涉及较多的领域,是典型的“小而全”和“大而全”,这种分散化生产虽然影响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但却能抵御经济衰退或市场结构变化对产业造成的冲击。在新形势下,印度开始从“分散化”走向“同一化”,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应该走品牌化的道路,注意熟悉不同国家的规则并注意行业保护,才不会总是受制于人;意识到生存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更好地生存。

二、简要评价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这两个国家具有可比性吗?在普通的中国人眼中发达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等,也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力不断加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会叫嚣“中国威胁论”,而印度,我们的了解是一个曾经在汉代向中国传播佛教,还有《西游记》中去取经的国家,对于这个国家现代的发展没有真正关注过,觉得它根本不入流,可能这个国家还是处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奋力挣扎的状态,怎么能中国相提并论并可能“超越”呢?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如今的印度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就,许多方面已经把中国远远地抛在脑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去探寻这个国家发展的独特魅力。在经济贸易方面,“2000年,中印间的贸易额不到20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已经逼近200亿美元。尽管这只是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一小部分,但印度现在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贸易伙伴,反之亦然”;(卢斯,2007)“2007年4月—10月,中印之间的贸易份额超过了美印之间的贸易达60亿卢比”。(杨浩勇,2009, P220)一连串的数字说明只有加深双方的了解,才能在经济和其他领域有更一步的合作,避免双方的误解与隔阂。正如丁学良对本书的评论:“印度的成就和困难,就像中国的成就和困难,都是规模巨大、引人注目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印度的弱项,往往就是中国的强项,而中国的弱项,又往往是印度的强项。”(杨浩勇,2009,封底)了解印度,也能更好地找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1. 全书的主要特色

(1)从文化入手,探究文化对中国和印度两国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影响。

“印度与中国亲如兄弟”,(卢斯,2007)两国貌似有许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共同点多于差异,事实上,由于文化的不同,两国发展的轨道相差很大。作者选择从文化入手,也就抓住了比较的最重要方面。中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是典型的伦理型国家,敬畏神却更注重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并不像印度的种姓制度那样世代不变,科举考试能让人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而印度的种姓从古至今成为不同阶层人之间的一道屏障,甚至影响到了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形成了“大一统”、“大而全”的局面,而印度是“小而全”、多样化。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比较优势,但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异军突起。不同国家发展的不同道路,归根结底跟文化息息相关。

(2)透过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寻找两国当代生存发展的动力。

中国和印度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从殖民统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后,中国还是摆脱不了对农业文明的“路径依赖”,一直遵循着“农业—工业—服务业”几个阶段的转型,印度却没有按照这个顺序,而是用依照印度的神时,选择了靠服务业实现腾飞。

2. 主要不足

全书以较大的篇幅论述印度的宗教特点和甘地的非暴力文化及流浪文化,以中国的文化作为参照,而文化本身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正如西方人用西方的标准来比较中印之间的实力有失公平,单纯用中国的标准去衡量印度也有偏颇。例如,作者所代表的是中国一家较大的制造业生产企业,其实力较为雄厚,生产方式也比较先进,而用来作为比较的印度企业则是采用印度的“苦行僧式”的方式生产,制造业不是印度的优势,这就等于拿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的短处,缺乏事实说服力。在谈及印度的“教育观”时,着重描述的是当地的初等教育,“印度自独立以来,虽然已经投资了数十亿卢比来实施五花八门的教育政策,但是普通初级教育仍然糟糕透顶”,“印度政府未能培养出有着一定教育背景的劳动大军,反而导致了文盲和不识数人口的增加”,“印度6—14岁的儿童有两亿,却有8000万人根本没有上学”,(杨浩勇,2009)诸如此类,着重的都是不足的描述,而没有看到印度强大的动力,如“经过20年的发展,印度不仅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软件产业国,而且带动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以及各种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印度的信息技术专业院校一年就可以为国家培养17万名本科生和5万名研究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创新指数中国49、印度48”;(孟祥进,2010)“在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中,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数位居世界首位”。(王兵,2002)数据不多,但恰恰是印度发展的例证。此外,作者在印度的身份是一家企业的贸易代表,活动的范围也局限于印度较为落后的南部各邦,接触较多的也是生意上的伙伴,很难看清楚印度社会各方面的真实面目,只能选取作者比较熟悉的一些事实进行描述,并从作者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仅为“一家之言”,全书的各章之间联系并不密切,“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度较大”(前言),读完全书,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回答书名问题的答案。但即便如此,本书加深了读者对印度文化的了解,也介绍了一些跟印度人打交道时应注意到的文化差异问题,对促进两国的沟通与交流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卢斯著.张淑芳译.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神奇崛起.中信出版社, 2007.11.

[2]孟祥进.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之五维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9.

[3]王兵.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经验初探.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7.

上一篇:课时目标设计下一篇:节能环境下的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