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学课件

2024-05-07

印度教学课件(精选10篇)

篇1:印度教学课件

地理课件《印度》

【知识目标】

1.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2. 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 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4.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 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3. 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和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泰姬陵等图片,提问:这些反映的是哪个国家呢?(印度)。教师简述介绍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指出与我国的可比性,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第三节 印度

一、位置和范围

〔新课教学〕

1、7.31“印度在世界中”,“印度政区”,提问,学生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读出印度首都。(学生回答略)。重点突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 课件演示:图7.34“印度的地形”,引导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 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

4、 教师讲述: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返回主页)转承人口问题。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5、 “世界人口数前六位国家”,读出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截至3月1日零时,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7%,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

6、 课件演示:“印度人口的增长”,思考:印度的人口数,从1951年到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的增长速度,师生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课件演示人口压力的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印度人口如果继续按照年均近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南亚大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人口的爆炸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推广。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转承。

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8、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

9、 引导学生从印度的纬度位置入手,结合前面学过的亚洲气候分布,课件演示图表“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

10、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可以达到600毫米以上。

11、 课件展示图“南亚1月、7月风向”,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风向和源地入手,简单分析出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并组织学生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的影响,并完成教材的填表练习。

12、 提问:印度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应对措施?(我们生活的成都市是否有相似之处。)学生看书了解印度针对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兴修许多水利工程,但还是不能满足抗灾的需要,还需努力。

〔课堂小结〕印度,这已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是否还延续着昔日的辉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导入新课。

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教学〕

1、 课件演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

2、 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 引导学生读38页阅读材料“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

4、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5、 课件演示:对比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6、 学生观察,对照分布图,分组讨论,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河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

7、 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不同的生产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8、 学生朗读39页阅读材料“饮食习惯”,课件演示:传统的印度薄面饼恰巴提和传统的调味品图片,加深感受。转承印度的工业(返回主页)。

五、发展中的工业

9、指导学生读书39页,思考完成填表:

教师简述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成绩,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10、 课件演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读40页活动的相关资料,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分析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完成填表:

师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工业中心接近原料产地。深入思考:就近的好处。

11、 学生阅读:活动第2题的材料“印度的高新技术发展”,自由谈谈看法。

1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作引导。

〔课堂小结〕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统计它的人均GDP只有470美元。但印度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印度政府已经选取信息产业以及软件也作为经济腾飞的龙头,在高科技领域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给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了解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吸取经验,避免走弯路。”

〔课外拓展〕

通过图书和网络收集印度的文化风情、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宗教、民俗等资料,制作电子小报,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组织的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范围

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首都,邻国

2. 地形特点

3. 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1. 热带季风气候及特征

2. 西南季风的影响

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1. 绿色革命

2. 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分布

五、发展中的工业

1. 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

2. 主要工业中心和分布

3.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篇2:印度教学课件

李玲 学习目标:

1、记住印度的位置、人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并理解人口过度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阅读图片,分析解释印度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

4、知道印度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印度的位置、人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并理解人口过度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学习难点: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内容及要求 :

一、填空(小组自主学习完成。)

1、印度东南临()湾,西南临()海。

2、主要的陆上邻国有()。3隔海相望的国家:()

4、印度是南亚面积最()的国家。

5、印度人口已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6、印度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增长()。

7、人口对()()()发展造成压力。

8、印度是文明古国,有著名的古建筑()。

9、地形特点: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10、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带和()带。

11、印度以()气候为主,全年(),分()。

12、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解决的措施是修()工程。

二、简答

1、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印度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三、综合题

1、读课本35页印度地形图7.34,完成下列要求: 山脉:()

河流:()()高原:()

海域 :()()()岛屿:()

山峰:()

纵观印度地理事物分布,该地区大致可分为()大地形区。

2、读“南亚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路径图”,将符合题意的各选项的字母和数码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见课本37图7.39图7.40)A 6月至9月

B 东北风

C 由海洋吹向陆地

D 形成东北季风

E 为雨季

F 10月至次年5月

G 西南风

H 由陆地吹向海洋

I 形成西南季风

篇3:印度教学课件

一、印度关于教学语言的“三种语言模式”

在当今印度, 中央管辖下的35个一级行政区域 (邦和中央直辖区) 有相当一部分是按当地语言划分的, 称语言邦。印度宪法规定, 各邦有权确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作为本邦的官方语言, 并规定各邦有义务在初等教育阶段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邦语言强化了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 但语言邦内还有少数民族语言, 这又使语言邦出现了不断分化的情况。

在所有的邦中, 尤其是在非印地语各邦中, 一直存在着对语言教学的争论。在基础教育阶段争论的主要问题有: (1) 应该教授的语言是2门还是3门; (2) 应该把母语还是把本邦语言作为必须学习的语言; (3) 是否应该把英语作为必须学习的语言; (4) 是否应该把印地语作为必须学习的语言; (5) 各邦少数民族的教学语言问题; (6) 语言课程的内容和方向。

1956年, 对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很有影响力的“中央教育咨询理事会”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三种语言模式” (Three-Language Formula) 。1961年, 该模式在各邦首席部长大会上获得批准。当时, 三种语言模式的要求是, 学生的母语是第一语言 (语言Ⅰ) , 印地语是第二语言 (语言Ⅱ) , 英语是第三语言 (语言Ⅲ) 。科萨里委员会 (1964~1966) 也赞成三种语言模式, 但对它进行了修改:母语或地区语言是语言Ⅰ, 联邦的官方语言或副官方语言 (即印地语或英语) 是语言Ⅱ, 没有作为教学语言的一种“现代印度语言”或欧洲语言是语言Ⅲ。①

二、《国家教育政策》关于教学语言的规定

(一) 1968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关于教学语言的规定

1968年的《国家教育政策》采纳了三种语言模式, 并对语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具体内容如下。

1.地方语言:印度语言和文学的蓬勃发展是教育和文化发展绝对的必要条件, 否则人民的创造力将得不到发挥, 教育水平将得不到提高, 知识将无法普及到人民之中, 知识分子与群众之间的鸿沟即使不会进一步扩大也将继续存在下去。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 地方语言已作为教学语言得到使用。现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把它们用作大学阶段的教学语言。

2.三种语言方案:在中等教育阶段, 各邦政府采用并大力实施三种语言方案。根据这一方案, 在讲印地语的各邦除了学习印地语和英语外, 还应学习一种现代的印度语言, 最好是某一种南方的语言, 而在讲非印地语的各邦除学习地方语言和英语外, 还应学习印地语。在各大学和学院还应开设适当的印地语和 (或) 英语课程, 以提高学生运用这些语言的熟练程度, 达到规定的标准。

3.印地语:应竭尽全力促进印地语的发展。在发展印地语作为一种联系语言 (link language) 时, 应适当注意根据宪法第351条的规定, 使印地语作为表现印度混合文化所有成分的一种媒介。应鼓励在讲非印地语的各邦创办把印地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院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4.梵语:考虑到梵语对于各种印度语言成长和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及其对印度文化统一所具有的独特贡献, 应以更大的规格为在学校和大学阶段进行梵语教学提供种种方便。应鼓励发展教授梵语的新方法, 并探讨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阶段的一些学程 (如现代印度语言、印度古代史、印度学和印度哲学) 中把梵语学习包括进去的可能性, 因为在这两级学位阶段掌握梵语是有用的。

5.国际语言:需要特别强调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的学习。世界上的知识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科技方面尤为如此, 印度不仅必须跟上这一趋势而且还应该对此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为此, 就要特别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根据三种语言模式, 每个中学生必须至少学习三种语言。在非印地语邦, 这三种语言是:母语或地区语言 (语言Ⅰ) 、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地语 (语言Ⅱ) 、作为外语的英语 (语言Ⅲ) 。在讲印地语的各邦中, 印地语是语言Ⅰ, 英语是语言Ⅱ, 另一种“现代印度语言”是语言Ⅲ。这种模式在原则上被各邦接受了, 但在实行中许多邦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变通。

最为独特的是, 泰米尔纳德邦政府一直反对把印地语作为教学语言, 在邦政府管辖下的学校只允许把泰米尔语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只有中央政府开办的“中央高级中学” (Kendriya Vidyalaya, 是为由于工作调动或者家庭搬迁的中央政府公职人员、主要是军人的子女开办的学校) 可以使用英语和印地语两种教学语言。[1]

(二) 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 (1992年修订) 与语言教学问题

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 (1992年修订) 关于语言问题没有新的规定, 全文如下:

1968年的教育政策已详细地检验了语言发展这一问题, 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定无需修改, 并同过去一样, 这些规定也适用于今天。但是, 1968年政策中这一部分的实施并不平衡。今后将更有力且更自觉地实施这一政策。

三、印度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的现状

由于印度的语言种类繁多, 加上许多邦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三种语言模式, 因此印度基础教育阶段三种语言模式的执行情况各不相同。下页表1和第51页表2分别介绍了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基础教育阶段对三种教学语言的选择情况。

资料来源:Ramamurti Committee.Towards an Enlightened and Humane Society:NPE, 1986-A Review.New Delhi, December, 1990.256~259.

资料来源:同表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语言Ⅰ通常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语言Ⅱ、语言Ⅲ可从3年级、4年级、5年级至6年级开始开设, 持续开设的年限各邦、各中央直辖区也有所不同。

四、印度少数民族教学语言问题评析

(一) “三种语言模式”执行情况混乱

1.各邦在开设三种语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超出了三种语言模式的规定, 也就是说, 虽然学生学的语言是三种, 但一些语言并不是模式中规定的。例如在北部一些印地语邦, 学生应该学习的“语言Ⅲ”即一种现代印度语言被规定为梵语。然而, 梵语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死语言”, 只是在研究古文献时才用得到, 而且它是因为具有历史和文化上的意义才被确定为现代印度语言的。由于印地语是从梵语衍生出来的, 印地语邦的学生学习梵语就相当省力了。印地语邦的这种做法招致了南方各邦的极大不满。

2.各邦开设语言Ⅲ的动机有很大的不同。在南方的非印地语邦, 把印地语作为语言Ⅲ是基于商业性的考虑, 一般要求学生们能听懂、看懂和基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而在北方的个别印地语邦, 把一些南方语言作为语言Ⅲ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化上的考虑,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因此, 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对语言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水平难以做出全国统一性的要求。

3.少数民族子弟应该在初等教育阶段用母语接受教育, 但这种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从上文也可以看出, 少数民族语言在三种语言模式中很混乱, 因为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根据198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某一种语言在一个邦或中央直辖区使用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喀拉拉邦, 这个邦96%的人讲马拉雅兰语。位居第二的是古吉拉特邦, 这个邦有91%的人讲古吉拉特语。而另一方面的例子是, 那加兰邦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奥语 (Ao) , 但讲奥语的人在该邦总人口中的比例仅为14%, 其余人讲的是各种方言。[2]

4.三种语言模式对母语强调得不够, 只重视地区语言和包括印地语在内的现代印度语言和英语。因此, 三种语言模式常引起人们的不同理解并进而不断引发各种争议。

5.三种语言模式最初只是针对初中阶段制定, 各邦有权决定其他教育阶段开设多少种语言以及学生学习这些语言所要达到的程度。结果, 不同的邦在初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言课程有很大的不同。

(二) 印度政府不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

在印度, 负责促进现代印度语言发展的最高机构是“中央印度语言研究院” (Central Institute of Indian Languages) , 它的职责之一是, 通过保护和促进那些使用人数少的语言和部族语言来保障印度的语言多样性遗产, 尽量加强他们的多语言环境。该院的工作目标是, 使印度的各种语言达到基本的统一, 使各种语言互相丰富, 最终实现印度人民的情感一体化。该院在总部设有“部族和濒危语言中心”。近年来, 该院及其地区语言中心每年都推出上百项活动方案, 举办上百次研讨会, 影响较大。[3]

另一方面, 印度中央政府的内政部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都设有专门的“官方语言”管理部门, 但是, 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活动来看, 推广和发展印地语是重中之重, 其次是另外21种“官方语言”, 再次是英语, 最后才是偶尔涉及的一两种少数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篇4:“印度”教学建议(星球版)

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对应本节内容要求:能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能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学生能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

教学重点: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工业中心及分布。

教学难点: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及恒河、印度河,说出印度地形、河流分布特点;从衣、食、住、行、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了解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读印度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图,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读印度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理解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原则;以“班加罗尔”为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印度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三、课堂设计

根据初一学生喜欢开拓、探索的特点,“印度”一课教学设计可采取“游览”方式,直接利用“西游记”设计问题导入新课,直奔主题。全课以文明、自然、经济、人口四大要素为重点,加以知识回顾,设计五大环环相扣环节。

1.感受印度——文明古国

此环节针对教材中文明古国一节设计。教材从印度的宗教、建筑、艺术、风俗等各方面介绍其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上述知识,学生过去已有一定接触,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产生“排斥性”。如何迅速调动学习兴趣,使之进入学习状态十分关键。这部分设计主要利用情景教学直观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衣、食、(建)筑、行(为)、(风)俗”,设计成图片、音乐、文字等,通过课件交替展示,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文字三方面来欣赏了解印度,调动学习情绪,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走进印度——了解自然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充分自主学习,才能突出地理学科“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的特点,使学生短时间内“强化记忆、长久记忆”。为达到教学目的,有针对性设计三个教学步骤: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印度地形图,直接给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①找出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纬度位置;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说出印度海陆位置;③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有哪些;④找出印度河、恒河,看看它们流经哪些国家;⑤说出印度三大地形区。其次,给出充足时间自学,让学生自学后找到答案,通过展示增强记忆;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二次记忆强化效果。让学生明确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然后通过图示作业的办法,归纳出邻国、主要的河流、地形。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认识,进而由纬度位置、地形、河流的学习,得出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这个结论,很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印度农业的学习。

3.认识印度——发展中大国

抓住教材“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这一关键。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主要抓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两个节点,既使学生学会、也促成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首先,引导学习印度如何发展农业。主要从农业概况、农业分布、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三方面来设计,方式是通过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第一,直接导入印度发展农业的条件以及主要农作物两个主要问题:印度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哪些?印度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让学生自学,然后以此为基础突出展示、互动。尤其在互动环节中,为了加强直观教学,可采取贴图方式来了解农作物的分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贴图,不仅强化了对农作物分布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二,设置问题: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有何关系?该问题有难度,因此在课件设计上,先给出印度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通过对比印度小麦和棉花、茶叶、黄麻的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小麦、棉花、茶叶、黄麻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特别组织学生讨论水稻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强化重点记忆;第三,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学生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结果,增强重叠记忆。

其次,自然过渡到工业学习。由“农业的发展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为切入点,设计相同的三点教学要素:工业概况、工业分布、工业分布与自然条件。同样先设置问题:①找一找印度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②说说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展示,得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结论,并落实到课件上。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对我国及他国的借鉴作用。这种教学形式,主要考虑到此时课堂上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主动学习,思维比较疲劳,希望以相类似的教学形式,提高机械记忆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再将工业、农业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引入工农业的腾飞:“彩色革命”带动农业的腾飞,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印度工业的腾飞。课件展示:彩色革命、世界办公室。学生观看“金砖国家”视频,了解印度高新技术对世界各国的巨大影响,再次将课堂教学引入高潮。

4.回眸印度——畅谈收获

游玩的时候不要忘记休息,所以“休息区”设计成“回眸印度——畅谈收获”,以知识提纲的形式来回顾前面内容,让学生得以放松。很多教师对此环节可能都有疑问,怎么还没学人口就归纳总结?在学生得到休息、储备了再次学习的基础后,在此处做一个尖锐的问题转折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困扰着印度的发展,那就是——人口”。课件展示“骇人的印度春运”和“如此坐火车”两幅极具冲击力的图片,在很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这说明印度什么问题?”——人口众多,自然而然将课堂过渡到人口的学习。进而,“这也是走进印度后产生的最大忧患”,下一环节呼之欲出。

5.忧患印度——人口大国

篇5:高中地理印度课件

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件要具有可教性。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制作的课件要与课堂内容有密切联系,具有教导积极向上意义。

2.课件要具有易用性。课堂时间有限,决定了制作的课件必须简单易用。因此,课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安装方便,可以自由拷贝到硬盘上运行,像亿博智能教育云平台就提供了备课一键上传的功能;操作界面简单明了。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易操作;运行要稳定。防止老师因为课件问题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篇6:印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的新契机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时安排:2时

○知识点一:世界明古国

学生自学本P34页,并看阅读、“印度舞蹈”图、“泰姬陵”彩图、本P36页活动3、4题。

○知识点二: 自然条:(位置、地形、气候)

1、阅读本P35页图7.34印度地形图回答:

2、播放: 印度的洪灾 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本P37页活动,学生观察印度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季风图,注意观察出雨季和盛行季风,再观察旱季和盛行的季风。回答:

读南亚季风图回答:

3、阅读本P38页图7.41 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

4、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学生结合人口、地形、气候、农业问题综合讨论题:①印度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②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人口给印度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要求:①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②分析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③了解印度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的情况。

归纳出以下几点: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有利条: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不利条: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印度在六十年代开始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和良种,农业发展快,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但人口增长过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篇7:印度教学反思

印度教学反思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课后对我课上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间,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学生对于关于印度的一些知识了解的`不多,而且他们阅读地图的熟练度也比不高,今后应该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在于没有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我自己讲的东西太多,而学生动手做的太少,有很多知识点其实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与同学交流并思考后自己得到的。今后应该大胆放手,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篇8:印度:欲在印度洋唱主角

1986年4月, 印度海军以2 500万英镑较低的价格从英国购进此舰, 经过改装和大修后改名“维拉特”号;同时购进的还有舰上使用的12架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该舰标准排水量23 900吨, 满载排水量28 700吨;舰长226.9米, 宽27.4米, 吃水8.7米;动力装置为2台燃气轮机, 最大功率7.6万马力, 最大航速28节。经过多次改装后的维拉特航空母舰, 以反潜、制空和指挥功能为主。

印度航母之路

印度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 其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是1957年从英国买来的退役舰只。

“维克兰特” (梵文的意思是“胜利”) 号从1961年开始为印度海军服役, 参加了1971年同巴基斯坦的战争等军事行动。这艘“老舰”最终于1997年正式退役。

目前在印度海军服役的航空母舰是“维拉特” (巨人) 号, 也是从英国买来的“二手货”。该舰在1959到1985年期间在英国海军服役, 1986年卖给印度。

2015年建两个航母战斗群

印度海军参谋长维尔马上将曾在接受采访时称:“到2014年至2015年的时候, 我们将拥有两个包括战机及其他飞机、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加油机在内的完整的航母战斗群。届时, 印度海军战力将发生巨变。”

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以44 570吨级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为中心。这艘俄制航母已被重新命名为“维克拉玛迪亚”号, 预计该航母将于2013年初抵印。维尔马上将表示:“我们希望‘维克拉玛迪亚’号航母可服役40年。”

第二个航母战斗群将以40 000吨级的国产航母 (IAC) 为中心。2009年2月底, 该航母的龙骨安装仪式在印度卡拉拉邦科钦造船厂举行。维尔马上将表示:“虽然遇到了一些延迟, 但航母将于2011年上半年下水。我们可于2014年得到这艘航母。”

印度曝海军发展战略欲控制半个太平洋

2011年5月25日, 俄罗斯为印度建造的第三艘“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特里坎德”号在扬塔尔船厂下水。该舰将装备“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 主要用于搜索和消灭敌方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

而《印度时报》也曾披露, 印度国产“萨特普拉”号和俄制“泰格”号隐身护卫舰将分别在2011年6月和7月以及9月和10月交付印度海军。这两艘舰配备了传感、武器和导弹系统, 拥有“被极大掩饰”的雷达系统, 将让印度“蓝水海军”的计划又迈出重要一步。

同样在2011年5月进行着的还有印度海军在航母上的培训。首批152名印度海军官兵正在建造当中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上接受着为期4个月的培训, 这与航母真正的部署周期完全相同。操纵这艘排水量达到4.5万吨的航母共需要1 400名官兵, 所有的培训将会按时完成, 以确保印度于2012年顺利接收该航母。

印度报业托拉斯曾报道, 未来20年, 印度将斥资469.6亿美元为海军装备101艘新型舰艇。美国海军专家分析, 印度在更新海军装备的花费占到亚太地区所有国家此项资金的近30%。

将印度洋视为“印度之洋”印度航母群想唱主角

20世纪90年代, 印度拟定了一项为期25年 (1990至2015年) 的海军现代化计划, 并提出“远洋歼敌”的海上战略。印度2000年提出的《海洋新战略构想》, 明确指出印度建设远洋海军的构想, 透过建立强大的远洋海军, 吓阻其他海洋强国势力进入印度洋, 确保印度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 并达到控制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通往印度洋7大战略要道的目标。

通过威慑形成“力量均势”

印度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大的专属经济区。进入21世纪后, 印度加快了推进“印度洋控制战略”步伐, 在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式增强其在印度洋影响力的同时, 把海军建设和发展作为实现“远海歼敌”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一是针对印度洋地区, 具备绝对军事优势, 要有能力战胜对手;二是强调保持“威慑”能力, 即通过威慑形成“力量均势”, 一旦爆发战事, 能够有“远海歼敌”能力。

印度的“印度洋战略”排斥任何大国势力在印度洋的存在

印度位于印度洋核心位置, 三面环海, 扼守着印度洋航线的枢纽,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印度海军奉行的海洋战略及谋求控制印度洋海上通道的政策, 对区域安全及大国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孜孜以求的梦想。印度在军事上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战略, 把印度洋作为军事扩展的重点, 海军战略则坚持“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 明确提出要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 实现从“区域性威慑与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 形成对印度洋的实际控制。

篇9:“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

“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三节,教材从印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在阐述印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和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印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印度有利于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印度的发展。国家的学习总是相同的课程结构:位置、环境、工农业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国家,是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联系生活;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录像等资料,利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辨证看待印度的发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种图片、音乐和数字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总结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古老的印度音乐,展示一组独具特色的印度图片(服饰、舞蹈、蛇表演等),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

(课件播放)出示本节课标题——印度。

(提问)你知道印度吗?是否能说出一些你所了解的印度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从图片和音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领略它的风采。

(进一步了解)展示多幅印度人生活等方面的图片。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讲台,将收集的关于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世界奇迹——泰姬陵的故事和资料,介绍给大家。

印度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提问)出示世界地图,答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回答印度主要的邻国有哪些?它们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引导学生读图回答,提醒学生——邻国分为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两类)

(教师总结)印度位于亚欧大陆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陆上西临巴基斯坦,北临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邻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印度与巴基斯坦共同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其在北部和东北部两处与中国陆地接壤。

点睛:学生在学习邻国时,容易忽略或忘记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通过此处的活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比较找到的7个邻国,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

(提问)读图回答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各类地形是怎样分布的?

(教师总结)印度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分3个主要的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与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学生活动)印度附近的主要河流有几条?请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其流向。

(教师总结)印度附近的河流有两条:恒河——发源地在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印度河——发源地在西藏自治区,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知识补充)展示恒河的图片(教徒沐浴),介绍印度圣河;简单介绍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地区。

(知识巩固)检验学生对第一部分知识学习的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地形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从中国西南边陲进入印度,你将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与线路?

点睛: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轮船是理想的交通方式。路线: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

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

(导入)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七。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科技队伍,其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其经济要迅速步入现代化社会,还有着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1.人口

(课件播放)图片“印度众多的人口”。

(提问)读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回答问题: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10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约2倍)③从1950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增长数越来越多)读表7.1,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活动)①比较印度和中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压力的差异。②印度人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有不同的意见,你对此有何看法?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印度组和中国组,根据各自意见,展开小组辩论。

点睛: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

2.水旱灾害

(联系生活)你是否了解印度的饮食?你能说出印度的哪些著名的菜名?(咖喱饭等)印度的传统服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纱丽,轻、薄等)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咖喱等香料,妇女喜欢穿纱丽?这和当地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印度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复习应用)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①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②印度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全年高温,旱季炎热干旱,雨季高温多雨)

(教师总结)印度这样炎热的天气,会令人食欲大减,也会令食物变坏及滋生细菌。在食物中加入咖喱这样的香料,既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也能促进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时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适合印度的天气。

点睛: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所在。地理知识中关于气候的内容令很多学生都头疼,如果能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欣然接受。

(学生活动)读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表1。

(知识迁移)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帮助学生分析并总结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2)。

(教师总结)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异常的影响,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导致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出示印度的水利工程图片)。但是,严重的水旱灾害还是成为了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篇10: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 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 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 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

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

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

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优势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第二题:说明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

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

那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农业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二

七、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

1、印度的气候类型,特点

2、印度夏季(7月)的风向,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印度冬季(1月)的风向,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

展示图片

原因: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就会出现洪灾;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就会出现旱灾。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二者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众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在很长时间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行了两次“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阅读“两次绿色革命”

八、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合作探究三

交流归纳

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九:结合知识结构体系,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十、最后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上一篇:军人心理学教案下一篇:医院质量管理科2013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