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2024-05-16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共14篇)

篇1: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1、孩子每天放学后,让他在书桌前坐10分钟,安静地思考这一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复述出来,这们他们就会知道下午回来后是有任务的,上课的时候就会更认真的去学习。

2、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不要时间太长,这样会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不能时间太短,这样有可能会不细心,马马虎虎。最好是家长能有时间坐到旁边一起学习。

3、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时间一定要把握好,不要让他们觉得现在的生活中只是学习了,没有看电视的时间了,要劳逸结合。只要能够尽快完成学习的任务就可以适当的看会电视。

4、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尽可能快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不会浪费时间。学会管理时间,这点也很重要。

5、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要告诉孩子只要他们能够按时按质的完成学校和家长交给他们的任务,我们是可以给他们彻底放松的时间的。比如可以在周末放假的时候带他们在郊外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很有利于他们彻底的放松。

6、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这点很重要:有些家长一味的强迫孩子,根本不管他们内心的意愿,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会完全厌恶。

7、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学会整理东西,这样自立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将书桌整理好之后再学习心情也会更好一些。

8、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如果在吃饭前后强迫孩子学习,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太集中,效果不会太好。

9、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休息时间太长,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不容易集中回来,一定是要离开书桌才能够彻底的放松。

篇2: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的意义。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开的,是与他的品质人格有关系。韩国前教育部长、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曾给年轻父母们的一句忠告是: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

2. 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什么是教育,在家里就是上行下效,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职业的要求迫使我要不断学习。在孩子小的时候,下班回到家做完家务基本上就是看书,儿子总是和我一起看书,从《婴儿画报》到《幼儿画报》到《儿童故事画报》到今天的《中国中学生报》,是这些优秀的刊物陪伴着他长大。现在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他看到新书的模样真的让你感觉到什么是“如饥似渴”。这都得益于小时候环境的熏陶,让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现在也一样,除了周末,平时我们是不看电视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他能够专注的学习。(举例:小时候从门缝里偷听电视的经历)。

3.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参与)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就像我们每天回家,一进门换鞋洗手,睡觉前的刷牙、洗脸、泡脚一样,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说培养孩子重点就是习惯的培养。

4. 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

平时我们过多的监督、参与孩子的学习,就让他感觉学习是为了我们,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所以说,父母要放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可以做错题,老师不就是改题的嘛,做不完作业老师会批评的,家长着什么急?就拿打乒乓球来说,有几个人说天生就是高手,一次打下来就打的很漂亮。没有。我们都是从漏接、发不过去、打高空球,打的乱七八糟开始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举例:记得儿子刚上学的时候,也是回到家不知道先写作业,总是一遍又一遍提醒,我就想总是这样督促也不也是个事吧,有一天我就忍着不去提醒,其实心里很着急,眼看睡觉的时间到了,我说我们该洗漱睡觉了,他这才想起他没有写作业,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你早干什么了?他一下着急的哭了,央求要写作业。通过一次又一次教训他就慢慢知道了回到家一定要先写作业。再例如老师让家长检查签字)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孩子是聪明的,自己写作业是每个孩子必须要做的“人生功课”,孩子会在其中学到很多东西。懂得放手的父母,就会发现,越是不监督孩子,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越强烈。我们的放手给了他自我调适、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5. 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孙云晓即使在女儿上高三的时候,也依然每天给她安排家务,女儿也会不高兴说:“你老让我做着做那,耽误了时间,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孙云晓斩钉截铁地说:“考不上大学没有关系,但家务必须做!”后来,他的女儿如愿的考入复旦大学。自己能干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干,这是一种责任的承担,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这种责任和能力它会过渡和迁移到学习上的。

6. 给予鼓励,激发潜力。

篇3:浅析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自主学习也就是指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脱离教师和家长的前提下, 孩子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学习,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孩子的年龄比较小, 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才能够让孩子逐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从兴趣以及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让孩子能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游戏教学, 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无论是家庭教学还是课堂教学, 让学生产生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 所以说一定要围绕这一关键点来开展教学. 小孩子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 改变教学形式, 采取有趣的游戏教学的形式, 因此来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在选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则性, 既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不失趣味性, 让学生既能够获得乐趣又能够学到知识, 最好选择一些竞技性的游戏,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好胜心是比较强的, 遇到比赛类型的游戏一般都会比较感兴趣, 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着提升. 营造一种紧张的游戏氛围, 让孩子产生参与的想法, 能够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通过比赛来让孩子学习知识, 并且比赛学习的形式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 让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也能够自主的开展游戏学习, 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开展“计时算数”的游戏, 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计算, 算的又快又准确的获胜,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 提高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年龄比较小, 对于别人的依赖性相对来说会更强一些, 如果教师一直带领学习, 那么孩子就会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一旦单独学习就会不知所措,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 可以将孩子分为几个小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 在课堂上孩子可以按照小组的形式来听课, 在小组内可以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分工合作,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合作来独立的解决, 在小组内,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了小组的荣誉感, 每个孩子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和解决问题, 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内容之外, 教授还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 让孩子在小组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尝试解决, 通过资料的查找、小组成员的合作等来解决问题, 独立并且成功的解决问题之后, 孩子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师需要给予孩子们适当的鼓励,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会逐渐的形成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 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次绘画课上,哲哲学会了调色,回来后告诉我:“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黄色+蓝色=绿色;红色+绿色=褐色;而红色、黄色和蓝色全部加在一起就是黑色。红、黄、蓝是任何颜色都调不出来的,是三原色。”

我很佩服他的记忆,自己没有学过画画,更没有接受过美术的专业训练,对此我是一窍不通。随即,我启发他:“你还能用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出其他颜色吗?假如你的颜料里缺少了某种色彩,你有办法自己做出来吗?”听了我的话,哲哲的小脑筋开动起来,拿出自己的颜料开始像格格巫一样钻研起来。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都很认真地做着他的实验。

几天后,他有了新发现,很欣喜地说:“如果差不多的黑色和白色加在一起,就是灰色;如果黑色多一点,白色少一点,就是深灰;红色加上白色再加上黄色,调出来的是人的皮肤的颜色;褐色和黄色放在一起,调出来的颜色很像木头的颜色……”

哲哲的这些发现都让我很惊喜。他的这个学习过程让我不由地联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哲学博士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到了美国。他儿子原来在中国有做不完的作业,在美国几周下来,每天都没作业。他有些担忧,于是找到了学校,向老师反映这个情况。老师回答说,教育孩子是我们的事,请你不用担心。你只需要在生活上、品德上给他树立榜样就行了。

他非常郁闷,但无计可施。一天,儿子拿回一份作业,学校要求写一篇“什么是文化”的论文,他试图向儿子解释什么是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解释半天才发现自己也不懂什么是文化。儿子索性不理他,每天去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最后洋洋洒洒写出来一篇十几页的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人类创造出的享受方式。他服了。

从美国的教育模式可以看出,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如何获得知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很多看似大学生都难完成的任务,小学生同样能完成。

在一线采访中,我也多次听名家说过:那些过早开始智力学习、习惯死记硬背的孩子在一开始上学时尽显优势,但到了小学中末端,就有如强弩之末,逐渐“泯然众人矣”,而等到学习竞争更加激烈的高中阶段,大多会败下阵来。相反,那些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因为掌握了学习方法并知道如何获取,反而更有后劲,更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孩子的学习能力、感悟力都很强,只要父母给他们一个好的平台和环境,加上适当的引导,每个孩子都可以自学成才。

篇5: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家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着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2、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

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失去一种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的机会,妈妈什么事都给计划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妈妈说这一个小时应该学英语,那孩子就学英语,妈妈说该学数学了,那孩子就学数学好了,妈妈说5点要练琴,孩子就跟着妈妈去练琴,妈妈说睡觉前把全部作业、课本、文具等全部放进书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3、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自信,内力减弱。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妈妈态度生硬地对待孩子,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有点恶语相向,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篇6: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2、引导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就跟吃饭一样,一日三餐,必须有规律地吸收营养,学习也是在吸收精神养分,是人的正常发展所必须的;

3、提高学习效率,在饭后自觉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譬如做手工,看课外书籍,做小实验等;

4、多鼓励孩子,如果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就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分配自己的时间或者与父母一起游戏;

5、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和气馁,更不能依赖父母,要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

6、鼓励孩子多查工具书,多上网与同学交流,对有疑问的知识点不能含糊,一定要有孜孜不倦地探究精神;

篇7: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很善于表现自己,对别人的发言往往不关心,只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当学生发言卡壳或出现错误时,性急的学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其发言,毫无顾忌地说出答案或指出错误。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会伤害发言同学的自尊心。

2、方法指导

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来,在幼儿园时又没有过多的学习任务,缺乏倾听的方法指导。因而,适时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不要急于回答,等考虑成熟了再作出回答。老师叫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做到:不插嘴,不跟其他小朋友小声交流、讨论;仔细听小朋友回答问题的过程,并想想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哪些地方他的意见比较好,自己还需要改进,哪些地方他的意见与自己不相同;等小朋友回答完毕,自己再举手补充,可用“刚才xx同学的意见……我认为……理由是……”“我想补充的是……”等方式与大家交流。

3、能力训练

篇8: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一、信任学生, 自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 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 学生喜欢学习什么, 怎样学习,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己的心理需要, 成为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 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 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 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 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才能在同学们面前, 在教师面前, 无拘无束, 坦露心声, 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内部动力的源泉。在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 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学习目标, 如想知道王冕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为什么不跟着老师学画画;古时候的人是用什么样的笔来画画的, 又用什么来涂颜色的;王冕是怎样刻苦学画的等等。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各自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调动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 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 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唤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心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境, 我经常在上课前让学习听一段轻柔抒情的音乐或唱一首歌, 让学生轻松、平和的学习心境进入课堂。

又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 我把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试学——导学——运用三个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黄山风光, 使学生兴趣盎然, 然后理出课文重点段的结构特点, 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 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相互学习、交流, 共同提高。通过读读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在读中自悟) 、想想 (展开想象, 黄山的奇石还有哪些模样) 、谈谈 (看录像, 自由谈感受) 、画画 (用简笔画体现黄山的奇石) 、演演 (当导游, 把所学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语言) 等活动, 使学生领会作者瑰丽的文笔, 感受黄山的风光美, 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这样,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 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提供平台, 鼓励自我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特别需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 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 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 积极地参与, 主动地发展。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一课中, 课前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教学时从实物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 全方位感受各种水果的特点, 然后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可以从样子、颜色和味道等方面入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方式让全班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从而自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拓展延伸, 促进自主发展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多广阔, 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有多么广阔, 因此, 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环境, 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 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获得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并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古诗时, 鼓励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以外的优秀古诗, 并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古诗朗诵比赛;为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天地, 我们班级办了手抄报, 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如讲故事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等。

篇9: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到3岁的幼儿处于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的发展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积极的经验可以引导孩子认可自主活动,然后产生自主性。如果孩子经验的大部分由消极经验构成,则会导致孩子感到羞怯并怀疑其自主活动力。

这个阶段的幼儿,表现出一些比较典型的行为特征如否定性、探索性及自理能力,表明他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自主的个体。自主性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否定性,即孩子开始说“不”。这表明孩子开始能把自己当成独立于母亲和其他人的个体,他意识到了自我——他与生活中的成人有所不同,他发现了权力,并开始运用这种权力。自主性发展的另一个信号是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他对事物感到好奇,想去触摸和尝试,他用这种探索来认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与其他人和事物相分离的。自理能力的提高也是自主性发展的一个标志。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及其他照料者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经验,将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性获得健康发展。

首先,父母要创设幼儿自主发展的家庭环境,使幼儿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探索活动。

家中的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要确保孩子探索和体验的物体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比如清洁剂、药品、剪刀等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玻璃等易碎物品不要放在桌子上,插座要盖好等。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玩具要安全,没有尖锐的边角和细小的零部件等。另外,家中的环境应该是宽松自由的,父母要鼓励孩子的自由探索,不要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设置太多限制。如果父母什么都不让孩子碰触,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时,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消失殆尽,从此不愿冒险和独立,也再不愿为自己努力。

父母在鼓励孩子自由探索时,可以利用幼儿喜欢模仿并乐于参与成人生活的特点,引导幼儿适当参与到生活中。我儿子小时候喜欢在厨房里看我做饭,于是,我就分给他一些简单的活,如剥蒜皮、搅拌蛋液、洗土豆等。儿子不仅非常乐意干,而且干得像模像样。有一天晚上,儿子想看我在水池里洗衣服,可他个子矮看不见,就自己跑去拿来一个小板凳站在上面看。我想这正是锻炼他劳动的机会。一会儿,我将他的小衣服洗净拧干并对他说:“妈妈交给你一个任务,能完成吗?”“能!”儿子很干脆地回答。“帮妈妈把衣服晾到暖气片上去。”“好。”他接过衣服,一溜小跑就去了。一会儿回来说:“妈妈,晾好了。”“再去帮妈妈打开卫生间的门,我把水倒掉。”他又颠颠地跑去开门。这一晚上,我洗衣服,儿子帮我晾,帮我开门,他忙得不亦乐乎,我也觉得心里美滋滋的。

其次,父母要重视游戏在幼儿自主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通过游戏能发展各种技能;幼儿通过游戏构建自己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游戏还为情感提供了一个安全阀,通过游戏,幼儿以一种积极有力的方式去应对焦虑、恐惧和其他令人不安的情感。对于儿童游戏,一方面孩子需要父母及家人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与同伴间自发的游戏,父母尽量不要干预。

儿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由我父母照料。我父亲经常带他去集贸市场买菜,回家后,菜就成为了儿子游戏的道具。他把菜摆在地板上,拿出家中的小秤,让我母亲扮演买菜人,他自己扮演卖菜人,两人一问一答,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交易,完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儿子自主地选择游戏,分配角色,控制进程,从充分体验到一种控制感和力量感。邻居家有一个与我儿子同龄的很文静的小女孩,他们两人喜欢一起模仿在医院看病打针的游戏。我儿子经常去医院看病打针,小女孩的姥姥是医生,她对医生这个职业比较熟悉,因此在游戏中,小女孩扮演医生的角色,对我儿子扮演的病人既温柔又耐心,儿子体验到了愉悦、平和的情感,消除了在现实世界中看病打针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最后,父母要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处于自主性发展阶段的幼儿,有了独立做事的能力和需要,父母应顺应需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洗脸、整理玩具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事慢或者做得不好就包办代替,这是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影响他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指导和示范,使孩子掌握做事的技巧和方法。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孩子做事才能有条理、有效率,才能体验到做事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有一天我在洗衣服,儿子在旁边看着,也跃跃欲试。我给儿子拿来一个小塑料盆和一块小小的肥皂,然后给儿子讲解洗衣服的程序:浸湿、拧干、打肥皂、轻揉、漂洗、再拧干、晾晒。接着我开始洗衣服,儿子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很快就掌握了洗衣服的技巧,把自己的小手帕洗得干干净净,并亲自晾在衣架上。等把这一切干完,儿子红扑扑的小脸和兴奋的神情表明做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用赞赏、鼓励的话语,肯定孩子做的工作,让孩子体验到做事的乐趣,产生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即使孩子做得不完美,也不要苛责他,而是用温柔的语气告诉他,“如果那样做,可能就更好了”,这样不仅使孩子明白怎样能做得更好,而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做事的积极性。

(作者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胜利庄路12号,济南,250031)

篇10: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第一,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

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当孩子遇到困惑时,家长需要给他们建议,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他

们必须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想叫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反省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教训,告诉他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孩子提高判断力,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第三,家长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的主

人。虽然家长很明白什么事需要怎样做,但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会独立做决定。孩子从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到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家长给他的正确指导宝贵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家长可以提意见,但最后做出决定的还是他们自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他们做决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篇11:如何激发孩子自主学习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

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篇12: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好像大家都很重视孩子学习,更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么重要。那么,一个孩子成绩是否优秀,主要靠什么?自觉学习、积极上进,也就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老师的管教依然会自主学习的是什么能力呢?

但是,让大家头疼的是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也没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对吗?

咱先来看一个案例: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非常好。我对女儿特别用心,因为我想让他优秀,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并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后,我不但会一直在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当,所以,孩子成绩非常好,作业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后,孩子开始住校,结果一年下来,成绩哗哗地下降。于是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着她多些学习时间,想利用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学习管好。但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虽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没有回到从前的样子。跟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好像在为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上主动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去主动预习或复习。这次,看到成绩我没有骂他,但我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说:“为什么又考成这样?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说下次努力。可是接下来的两次月考成绩依然一样。我非常生气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现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说了。我现在很焦虑、很着急:“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的动力?讲了这么多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这个案例有没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作用。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换句话来问,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内力,使学习能达到高效收获对吗?如果一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高,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在离开成人的管教和帮助下,也能对自己的时间、学习、生活应付自如对吗?

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能主动地、自发地、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把学习当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学、想学好。

如果孩子真正达到这样的状态,咱们还会不会发愁孩子的成绩?还会不会因此而焦虑和生气?

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让孩子成了一个“拄拐棍”行走的人。大家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着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住校,离开了妈妈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着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觉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稳、走的直,尽管如他所说,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儿?

孩子太依赖妈妈这根“负责任”的拐棍了。

忽然离开,孩子当然没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没有信心自己走下去。这时候,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于是,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绩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撤掉拐棍后不适应的时间太久了,功课已经落下很多。而妈妈又没有去告诉孩子如何在没有拐棍的情况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应该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的状态是谁造成的?

还是妈妈。孩子现在也想进步,也想听话,但有很多时间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进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时间放松了自己,再想赶上去,会很费力,所以,有些时候努力后看不到结果,或者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会泄气了。于是,便出现了成绩反反复复的现象。努力一下或者妈妈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妈妈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弃,就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学习,可是到后来为什么不管用了呢?

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失去一种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的机会,妈妈什么事都给计划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妈妈说这一个小时应该学英语,那孩子就学英语,妈妈说该学数学了,那孩子就学数学好了,妈妈说5点要练琴,孩子就跟着妈妈去练琴,妈妈说睡觉前把全部作业、课本、文具等全部放进书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么?还用计划自己的时间吗?其实孩子自己根本没时间。孩子还用想自己应该学习哪一科吗?不用,妈妈已经安排好了。孩子成了木偶。木偶会有自己的思想吗?木偶会有主动性吗?木偶还要想怎样做更好吗?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

比如说,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从小依赖性特别强,妈妈不在身边陪着就不写作业,妈妈在身边看着,就能很快地完成。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妈妈很要强,总是害怕孩子不会、写不好,从上幼儿园起就养成了坐在孩子身边陪写作业的习惯,并且会随时地指导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觉得学习、写作业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并且,如果他写不好,好像妈妈会更着急、生气。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你必须自己负责完成,或者这件事,是几个人共同的工作,哪种情况下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了。

大家看到事实上,学习成了谁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凭什么让孩子负责呢?

3、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自信,内力减弱。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妈妈态度生硬地对待孩子,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有点恶语相向,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就会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时候会觉得连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觉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孩子。

再加上,成绩的不断下滑,是不是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另外,一个成绩不断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老师那儿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脸色?

这些都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力量,一个无力的孩子别说去战胜困难了,可能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没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么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既然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行,孩子还会努力吗? 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挣扎和努力对不对?

三、如何调动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1、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增长内心力量。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说,当我们去独立做一件事,而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时,你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下次,你还会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吗?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长的事,这样的心理应该说非常正常。假如你的领导这时雪上加霜地对你一顿猛批,你还会想努力去做事吗?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应付,而少了主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成绩的下滑,明白了吗?

2、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孩子的学习就好比在拉车,本来拉车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妈妈总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帮孩子拉着车,孩子觉得不费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这样好的事,他当然就欣然接受了。而当妈妈一旦不再给孩子使力,孩子觉得拉车真是非常费劲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觉得太累了,所以他就会越走越慢,甚至因为落后而耍赖停下来。这时候,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着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着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妈妈发现孩子遇到了一个沟坎,发现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头要妈妈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赶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帮孩子顺利跨过这个坎。这时候,孩子不但会非常感激妈妈,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和力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过这个沟坎。并且也会收获跨越沟坎后的自豪感,从而找到一份自信。这样帮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

一般来说,外力是通过内力来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没有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只靠父母和老师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愿意让爸爸辅导,这是为什么? 对于孩子不再让爸爸辅导这件事,一样是孩子一种宣示独立的方式。他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他觉得自己还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他现在进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独立,想要证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种信任。

在这儿,大家可能有个疑问,我放手了,他不学了,或者学习退步了。

这种担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说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并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么?是用言行和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妈妈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时学习退步了,也不会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会去焦虑和指责,而是鼓励孩子:没关系的,这只是一时的变化而已,爸爸妈妈相信你慢慢能适应自己走的状态。真正地给孩子信心,真正地从内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们一般父母所说的放手是什么呢?老师说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却在内心严重地担心着、恐惧着,不断地念叨着这样能行吗?就像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不想再让妈妈拉着走,可是妈妈总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两只手在孩子左右护着。不知道大家经历过这样的时段没有,孩子不断地把我们护在两边的手打掉,要自己走。这是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这样护着了。而我们一般表现的是担心和不信任。更严重的是,当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马上惊慌起来,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走。学习上也是这样,在我们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时,还是在旁边担心着、恐惧着、焦虑着,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复包办的状态。而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并且,你这时候的相帮,更让孩子证明了一点:我自己是不行的,没有爸爸妈妈是不行的。然而,他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又促使他想要独立承担。而退步的结果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让他慢慢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学,他会很顺从地听从父母的话,让父母辅导,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允许他再这样,所以,他不但会失去自信,而且会恼羞成怒,这样的怒气本来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气恼,这时候,恰恰父母伸手帮他,所以,他的怒气便转换了,变成了对爸爸妈妈的不满,对自己管的太紧的一种痛苦和难受。于是,反抗便开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放手,怎样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简单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弃。所以,放手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后,随时准备给孩子鼓励和加油,在需要的时候,帮孩子一把。这个度大家会觉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着进行,但关键的一点你自己可以检验,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我能否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出现。

那么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实践,怎么实践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诉孩子:“妈妈以前的做法错了,不但没帮到你,还给你帮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会用力了。”

第二,告诉孩子:“以后妈妈要放手了,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能做的就是一直会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你,用爱的力量支持着你,妈妈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个地方你觉得需要妈妈帮忙,妈妈一定会尽力而为。”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你,当你遇到困难求助妈妈时,妈妈一定会伸出援手的。这样,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给了孩子力量,又让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这样主动性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三,道理讲明之后,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复地去重新帮孩子拉车。这样孩子会成为习惯,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帮他拉车。

第四,当你放手后,发现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虑,而是用坦然的心态去接纳当时的一切结果,因为今天这个结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须接纳。用你的冷静告诉孩子:妈妈坚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妈妈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开始可能会很沮丧,也可能会很恼怒妈妈的不作为,但慢慢他会习惯,他会明白他已经没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边,只有自己使劲了。这时候,他的内力就会慢慢苏醒。

第五,在孩子还在徘徊苦恼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的养成,也要拿出来,放大它,从而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这其实就是王金战老师说的,要给孩子一个上升的台阶,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让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总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优秀上,总是觉得孩子再达到小学阶段时那个成绩才算优秀,那么,你的心态不会平和,你的要求就会变高,即使你努力让自己不表现出来,但孩子能感觉到妈妈的失望。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失望中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尽头也就慢慢变小了。

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说风险当然会有,也许孩子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期,也许孩子会因此一年、两年不能上路,但总比孩子以后的一生都这样不会走要好的多。关键是,你在这样做的同时,就要做好接纳一切结果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怎么样,你都一如既往地爱着你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以来的无条件的爱,一直以来的接纳与信任的时候,孩子的内力、孩子积极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现出来,你就会看到一个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篇1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1.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创设情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同化新知识。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在历史教学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趣味性、开放性、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情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能主动探索未知,敢想、敢问、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进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一旦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则巨大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钻研精神。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习文法指导,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但却不加以指导,仅作为一种教学程序要求,所以效果并不好。我认为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特别重要。教师只有通过授予学生治学之道、求知之法,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认识已知、可知和待知的内容,主动获取知识,才能使学生逐步改变消极接受和被动学习的状态,才能使学生逐步达到以自主学习为主,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全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初,由于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先需要教师的扶和引,为此,在精读教材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对深层问题的认识。

在学生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于教材的重点或是难点内容,需要一定的、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加以巩固和深化,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真正贯彻教学民主

在实施学科素质的培养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创造性、创意思维的发展,而个性、创意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自由氛围、自由空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充分表现和发展,所以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还学生自由想象、自由探索的空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逐渐培育出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与日常学习中,选择和确定与历史相关的研究专题。而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猜想等自学探究的机会与体验过程,学生即使有时出现错误的判断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加快形成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欢迎他们有独特的想法,积极引导他们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首先,教师既要展示教学激情又要态度和蔼,教学激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态度和蔼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注和尊重。其次,善于沟通和区别对待,真正实现教学民主。教师必须和学生随时沟通,并注重区别对待学习风格、个性和学习速率各异的学生。再次,创造活跃气氛,“主导”和“主体”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具有双向互控的性质。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只有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积极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由依赖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直注重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激发其自学积极性,并通过质疑来了解和深化学生自学的效果。针对学生自学中的各个过程,教师的导向应是不同的。

首先,自学质疑,提出问题。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料,对教材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自学,发现并记录问题,且能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探索。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能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导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等。

其次,相互交流,合作释疑。由于学生有许多疑问,故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指出重点,解答难点,体现师生合作。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讨论、争论问题、相互交流看法、发表不同见解、共同提高,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内气氛融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发现”的作用。

最后,学习报告,集体总结。在整个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新思想、新感受,并在教师指导下要写出完整的学习报告,包括知识总结、专题分析、争论热点、方法归纳、解决问题等。然后,以分组或集体答辩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深化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将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哲学指导,努力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领会、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

篇14:浅议如何让孩子自主学习语文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和“看”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去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三、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和“做”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合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

四、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五、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倒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

六、老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得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七、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得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得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八、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

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它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上一篇:考研专业课 理通方法 步步为营下一篇:暑假实践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