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新形势下明确提出“党员主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拓展了新的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篇1:

论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

摘要: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党员在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党内事务、党的组织建设、行使民主权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实践探索创新与理论政策引导的统一,坚持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统一,坚持个体与组织的统一,坚持提高素质与健全机制的统一的原则要求。制约基层党组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因素主要有:特权思想、等级观念,义务本位,利益驱动,主体素质,制度机制。要努力探索融教育管理、保障权利、履行义务、健全机制等为一体的践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民主权利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是党建理论上的—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发展,是对各级党组织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基础层级,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组织依托。“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基础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党组织付诸实践。

一、基层党组织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和原则要求

党员主体,是指党员是党的组织架构的构成主体,是党的生活、事业、建设以及各项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主体。胡锦涛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在党内事务中处于当家作主的地位。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每个党员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党组织之中,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的决议、联系和服务群众等,都要依靠每个党员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基层党组织而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基层党组织的全部工作都要充分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尊重党员在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尊重党员在基层党内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在推进基层党内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事业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三是尊重党员在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根主线,发挥党员在推进基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尊重党员在行使党章等党内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在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主体作用;五是尊重党员在保持基层党组织先进性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要求:

——坚持实践探索创新与理论政策引导的统一。基层党组织既要勇于探索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新途径新方法,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为创新理论、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实践依据,又要以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来推动新的实践,使之相互促进、辩证统一,防止出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脱节。

——坚持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统一。基层党组织既要保障党员正确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又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使之相互促进、辩证统一,防止出现强调义务而忽略权利,或者是只讲权利而不讲义务,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个极端。

——坚持个体与组织的统一。基层党组织既要发扬民主,激发党员个体发挥主体作用,又要加强集中,发挥组织优势,使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实现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和党的组织优势发挥的有机统一,防止过分强调个体而忽视组织或者是重组织轻个体的现象出现。

——坚持提高素质与健全机制的统一。基层党组织既要重视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和素养,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自身的民主素质,又要健全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机制,以良好的主体素质推进制度机制建设,以好的制度机制作保证来培养、锻炼、提高主体素质,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上出现“本领恐慌”和“制度缺陷”。

二、基层党组织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制约因素

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实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新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党员主体意识和能力;通过推进基层党务公开,试点“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党内基层选举改革,拓宽无职党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实施办法,较好地保障了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和党员无活动场所的问题,鼓励基层干部安心基层、干事创业,帮扶生活困难的党员;通过积极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等等。

虽然基层党组织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视还不够;党员行使权利的能力不强、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不高;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法规的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分析制约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邓小平指出:“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或者是普通党员,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上级对下级不能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情;下级也不应当对上级阿谀奉承,无原则地服从、‘尽忠’。不应当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毛泽东同志多次批评过的猫鼠关系,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封建特权思想、等级观念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波及基层党组织。并且,在传统的党建理论和实践中,基本上没有强调党员主体地位,而主要是强调“组织”和“领导”的地位,有的甚至把党内上下级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搞成君臣父子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帮派关系、猫鼠关系。这样一级影响一级,最终也影响到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尤其在一些偏僻乡村的基层党组织中,宗法观念、等级观念还非常盛行。

二是义务本位的影响。在对待党员权利、义务的关系上,党内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由于受这种“义务本位”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要求党员多讲奉献、少谈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削弱了党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在某些基层党组织,更是以

“少跟组织讲价钱”来搪塞党员的正当要求,导致党员权利往往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给予也可收回的随意状态,制约了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影响了党员履行义务的积极性。

三是利益驱动的影响。—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为了谋取私利,只想把党员当作被指挥、被管理的对象。常常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普通党员,根本不愿意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特别是有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或个人为了谋取私利,想方设法侵吞党员的民主权益。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者是怕麻烦、图省事,不愿意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氛围,不愿意提供党员民主参与的机会,制约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是主体素质不高。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及民主政治意识比较差,缺乏党员主体应当具有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制约了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和维护。有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低,不是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服务党员的职责,而是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在保障党员行使权利上有意不作为,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同,使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难以落实。

五是制度机制不健全。在民主集中制的运行中,民主与集中的程度难以界定。在党的根本大法党章中,至今没有明确党员主体应有的法规地位。在党内具体法规中,对党员民主权利的规定过于简单,对党员参与民主监督、政策制定和党内决策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途径。基层党组织也较少就保障党员权利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有些制定了制度但执行力不强。制度的刚性和操作性不强是制约党员主体地位落实的“瓶颈”。

三、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的实践要求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要努力探索融教育管理、保障权利、履行义务、健全机制等为一体的践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新途径新方法,确保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改革完善教育方法和管理制度,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和能力。要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使每个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在流出地还是在流入地,都能融入基层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口袋”党员、“挂名”党员问题,不断促使党员主体意识和能力增强。要改革完善教育方法,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既要重视组织教育,又要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平等待人、民主讨论、从善如流、协商办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提高他们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同度,促使他们真心使党员成为党的主体,自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分类别、有计划地抓好党员的教育工作,采取集中上课、电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知度,不断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改变少数地方那种党员只是“按时交党费、凡事听领导、议事表同意”的状况。

二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夯实党员主体地位。要进一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第一,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为重点,继续完善基层党组织向党员代表或全体党员报告工作机制,建立和落实党内反馈和听证咨询等情况通报机制,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员了解情况的渠道,做到下情及时上递,上情及时下达,不断增加党内事务的透明度,增强基层党的工作的公信力,从而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第二,以拓宽党员参与决策渠道为抓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党内表决制度,发挥基层党代表作为党员、群众的代言人的作用,实行层级负责制,使党员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并逐步推行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集体决策试点,从而切实保障党员的参与权。第三,以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为核心,积极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增进党员或党员代表对候选人情况的了解,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建立健全对“内定”选举、“贿选”等干扰、操纵、破坏选举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从而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第四,以建立检举人的保护机制为关键,贯彻落实党内监督制度,发挥基层党代表这个流动举报安全平台的作用,建立专门的举报网站,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渠道,完善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扩大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监督工作的范围,并加大对那些打击报复检举人的查处力度,为党员行使检举权提供“绿色”通道,从而切实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三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要着眼于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承诺制等活动,大力打造党建示范点,促使党员发挥作用、履行义务,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按照党章的规定与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促使党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等,发挥他们在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党员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他们在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党员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他们在密切联系群众、巩固群众基础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党员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发挥他们在以党内基层和谐带动社会和谐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党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发挥他们在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中的主体作用。

四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激发党员主体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明确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对象,主要包括处于困境中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因病、因灾和因失业、年老体弱等生活比较困难的特殊党员群体,以及流动党员。探索激励、关怀、帮扶的途径、方法,把政治上的关怀、工作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帮扶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内基层激励、关怀、帮扶的实效性。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城乡之间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城乡互助的生动局面。

五要完善党内法规,规范党员主体内容。针对党章、党内民主制度等尚未对党员主体地位明确规定的现状,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创新,为完善党内相关法规体系,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措施奠定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并细化党员权利保障制度、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制度、党代表大会制度、党代表定期接待普通党员制度等党内法规,建立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确保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法可循,违者依法必究,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尊重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

作者:王绍平

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篇2:

以党员主体理念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摘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新形势下明确提出“党员主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拓展了新的空间。

关键词:党员主体;党的建设;科学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命题,开启了“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1]的新探索,拓展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空间。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按照党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政党建设,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石。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意义

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需要科学概念支撑。“党员主体”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理念反映了党的建设的科学本质,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1.从理论层面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

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提出绝非偶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定。考察马克思主义政党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建者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党员主体地位的概念,但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点问题,其所提出的党内民主原则、平等原则、选举原则、参与原则等实际上都贯穿着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提出,这个组织不是少数政客或政治家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政治团体,而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先进政治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所规定的政党组织原则与组织制度,表达了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比如,《章程》规定同盟的各级组织和领导人都由定期选举产生,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领导人员;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盟内一切事务都由盟员或通过代表来处理;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同盟各支部要经常开会讨论工作,有关重大问题要提交全体盟员讨论等。列宁也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2]又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民主地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说,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且可以撤换。”[3]可见,党员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核心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它所蕴涵的基本思想,科学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诠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定位,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党员是党内权力的终极所有者,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的是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权力上的授受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对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能动性作用和决定性力量。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价值取向的坚持与遵循。

2.从历史角度看,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检验党的建设成效和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1938年,毛泽东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做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武器。”[4]党的七大突出强调了党员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党章中首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权利和四项义务。八大修改的党章,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维护党员权利、建立党内平等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强调:“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5]并指出:“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或者是普通党员,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根据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思想,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恢复和发展了党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2006年6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讲话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靠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党的十七大在继承以往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为推进党的建设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运用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理论的重大觉醒、治党理念的重大转变。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检验党的建设成效和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什么时候党员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尊重和保障,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相反,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员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走弯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

3.从实践指向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战略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尊重和保障党員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石。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体现于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方针政策、组织原则、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干部能力、党员素质等诸多方面,而党员是构成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其先进性程度如何和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没有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并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就缺乏物质依托,组织上的先进性就没有构成要素,实践上的先进性就没有行动的主体,总体的先进性也就难以具体体现。一句话,党的建设的一切行动和实践都有赖于党员主体的行动和实践,有赖于党员主体的力量,党员主体的状况如何对党的行动和实践起着举足轻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为此需要把“党员主体”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价值去遵循,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放在党的建设整体部署中去思考,把实现党员主体地位融入党的建设总体实践中去推进。

二、以“党员主体”理念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新的经验,但也必须承认,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党员主体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些层面和领域仍受到诸多“瓶颈”的制约,难以向纵深发展。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我们必须在思路上实现重大转变,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党员主体地位实现和主体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和方法。

1.在党的建设思路上,要牢固确立“党员主体”理念

“党员主体”是指党组织中有意识地从事党的各项事业及实践活动以满足党的发展需要的党员个人。在党的组织发展中,党员的主体地位具体而明显: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党员是党的意志的形成主体;党员是党的全部活的实践主体;党员是党的整体形象的塑造主体。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思路上,必须坚决摒弃传统党建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领导本位”、“组织本位”、“义务本位”、“党员工具论”等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党员主体”理念。一是坚持以党员为本、以党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党员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靠党员推进党的建设,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以绝大多数党员的权利(力)为本,而不应当以少数党员权利(力)为本。要坚定不移地把党员的权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要承认党员的个人权益必须受到宪法、法律和党章的保护,任何人、特别是党的上级领导部门和领导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侵犯党员的权益,包括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等。此外,还应特别关注城市下岗失业群体中的党员、城乡贫困党员以及老年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的生活、工作需求,通过机制创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挺起腰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三是坚持以构成党的肌体的一个个具体党员权利为本。党员是党的建设的主体,以党员为本只有落实到个体那里,才具有现实意义。要始终以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和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根本,为党员素质的提高和先进性作用发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制度保障[6]。

2.在党的制度建设层面,要着力健全完善建之于党员主体基础上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科学制度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的领导制度、党内民主、干部选拔任用、加强党内监督、反腐倡廉等建设方面都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条例和规则,党内生活、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初步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但是也要看到,部分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有的制度甚至流于形式,在一些领域和部门,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依赖于“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依赖于约定成俗的惯例或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等不良现象,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好其规范、惩戒功能。究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在于,与我们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没有真正确立起“党员主体”理念有关,尤其是不少党规党法的制定仍然囿于少数人参与,广大党员往往只有贯彻制度法规的义务,而缺乏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得到广大党员的高度认同和自觉执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在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中转变思维,转换观念,健全完善以党章为核心、建之于党员主体基础上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其根本思路是:在权力结构上,从党委居于权力顶端的金字塔型,向党委协调各方、积极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的扁平网络型转变,使党的职能权限与活动方式法制化;在领导个人与集体关系上,从贤人政治、过分依赖领导个人,向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集体领导和党的建设法制化转变;在人事任用上,从以“官选官”为主,向保障党员主体选举权的“民选官”为主转变;在监督制约的体制上,从封闭式、系统内部自律为主的柔性制约,向保障党员主体监督权的开放性及外部异体监督为主的刚性制约转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从官本位为主向党员为主体的服务型领导方式转变;在决策上,从依靠长官意志和经验决策,向尊重党员主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决策转变。具体要求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我们党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措施,保证制定的各项法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要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重视基本的法规制度,又重视具体的实施细则;既重视单项制度的建设,又重视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监督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的配套;既重视党内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又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使各项法规制度彼此衔接、环环相扣,努力增强系统性,发挥整体合力;要加强对制度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增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使党内法规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3.在党的建设方法运用、选择上,要积极探索适应党员主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方法

方法是否科学,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設,既要继承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许多切实有效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如辩证思维的方法、民主集中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典型推动的方法、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等等,又要结合新的实际特别是党员主体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比如,在信息化时代,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当积极学习掌握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技含量。这包括通过信息网络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设立开放式电子党务平台,通过采取电子邮件、视频对话、网上聊天、博客留言等多种方式,引导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同时进入党建信息平台进行交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随时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实时多方互动,使基层党建工作由单边“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借助互联网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以及群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更充分发挥好党的利益表达与综合功能,开辟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渠道;探索通过组织工作信息公开化、网上评议、设立网络党校、在虚拟社区中设立党组织等形式,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党务公开、组织生活等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使“网络监督”成为有效防腐治腐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等等。同时也应当探索运用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增强党的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N].学习时报,2009-10-05.

[2]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192.

[3]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9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331.

[6]滕振军.党员主体地位: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J].唯实,2008,(3).

作者:滕振军

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篇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保障高校教学质量

【摘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教学目的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质量和发挥学生评价监控作用等途径来保障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主体地位 教学质量 质量保障

Establish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to Guarante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问题,不管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我国学者都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地从宏观的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强调建立外部保障体系,更多体现了监管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监控和评价为主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学生处于“被管住”的地位,只能被动消极地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进行学习,积极性难以完全激发出来,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质量,达到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忽视了从教学的本源上去解决质量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除了要从宏观的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发挥教学管理者、教师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确立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保障教学质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保障必须由“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共同参与,缺乏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活动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赋子其相应的地位。目前,我国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重视和强调教师和高校管理者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重视和强调不够,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必要条件,要全面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只需像“容器”一样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积极性受到压抑,导致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批判精神丧失,依赖性增强,主体性丧失,不但妨碍了知识学习本身,更妨碍了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只是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很多研究表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主动建构与应用知识的“知识建构”与“知识应用”学习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性

高校的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了学生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1.高校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是高校教学的价值主体,是高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和高校管理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来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外部驱动力,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内部因素的激发。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学生“想学”并且“会学”,教师做的一切工作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实现大学教学的目的。

2.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大学生已到达法定年龄,不再是受监护的未成年人,教师和教育管理机构在学生个人生活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责任感逐渐减少,学生逐渐被严格地当成受教育的当事人来看待。这就等于承认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大学生的中枢神经、大脑皮质系统已基本成熟,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有自己的识别能力,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时间,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要地体现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中。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它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育者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他们有保障教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其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其主体地位。从目标看,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特征看,素质教育是以个人和社会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弘扬学生主体性、关注其個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大学生为“本体”, 以他们的已有素质为基础,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主动地、创造性地“内化”教育者所呈现的各类知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如何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来保障高校教学质量

1.以学生为本,深化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教案为本位,造成重理论、轻实践,学习机械等弊端,这种枯燥、乏味、本末倒置的教学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摧毁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兴趣、知识基础、能力倾向和职业倾向等,并据此设立为他们认可并接受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另外,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中的各类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充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师生关系方面,要建立良好师生交往关系。教学是一个需要沟通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习过程顺利与否及学习结果的好坏。另外,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可以通过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学习质量来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首先,树立“主动”的学习观念。传统教学认为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什么、怎么学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但与时代相悖,而且不符合大学学习主体和客观环境的特点。大学生应尽早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培养主动、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信息时代,知识递增速度越来越快,一次性学习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后,树立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学科或一组学科能够为你可见的将来服务并延续整个一生,现在需要学会的最重要技能是学会怎样学习”,大学生必须转变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目标观,树立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学会学习。第二、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采用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复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的策略、计划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学习策略还有很多,关键是大学生要结合学习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对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力,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3.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渠道和最终承载者,是教学质量监控效果的最终评判者。要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意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等问题有深刻的了解,他们参与评教有助于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学生认识到评教的作用,才能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自觉评价、监控教学工作,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其次,健全学生评价和监控教学质量的制度。制度的建立是学生评价、监控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通过健全制度可以明确相关的岗位职责,确定学生评教信息的采集方法,规范评教信息的处理及使用等问题,使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再次,要提高学生评教质量,组织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深刻理解评价要求和细则,消除学生评教中不成熟的心理因素,引导他们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在信息反馈中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依靠大量教学一线的信息反馈,教学管理者必须对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对自身学习进行规划、管理、控制,提高自身学习质量,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负有重要的责任。高校的管理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主动改进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另外,还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中的作用,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书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陆根书.优化学生学习经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教学质量改进途径与方法探

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

[3]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潘柳燕.高校课程改革中师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5][美]约翰•奈斯比特等,再创公司[M].付扬等译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杜,1998

[6]吴越.大学生学习策略、场认知方式、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7] 李文芹.趙宗志.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12)

作者:申敏婷

上一篇: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合同违法行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