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学精神建设研究

2023-03-01

一、问题的提出:寻找中国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一所高校的文化内核, 必然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社会也产生强大影响力。

1919年, 蔡元培先生就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原则做出了解释, 他认为大学应该是独立和自主的, 追求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 以及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大学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陈寅恪提出大学精神是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 校区越来越大, 校园越来越美, 投入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大学的内在精神也应丰富和发展注重, 注重建设高尚的大学精神。

大学有不同的角色主体, 存在多元主体, 一个学校有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 这些不同角色主体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参与, 才能做到崇尚真理、追求自由的大学精神, 积极创新, 培育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精神通过多个利益中心的角色体现, 互相合作, 共同管理, 努力将大学管理创新提高到更高水平。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

西方学者对大学精神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很多教育学家、政治学家等对什么是大学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许多相关的研究性论著中, 研究的出发点和认识的角度不同大学精神内涵也众说纷纭。根据文献资料分析, 主要观点如表1。

对于何为大学精神我国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大学精神进行阐述和研究, 研究成果多样性。有的学者分析了市场背景下如何建设大学精神, 培育良好神, 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大学, 就要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的关系。还有学者从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角度去论述大学精神的建设, 他们认为只有坚持大学的独立性, 才能的培育大学精神。

(二) 关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研究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是与大学活动相关的所有角色的综合体现。学者克拉克·克尔认为大学人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还应该是社会服务者。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还扮演知识创造者的角色。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多元主体角色体现问题。有的学者侧重分析某几个角色主体对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重要性。也有学者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进行分析, 比如分析当前我国大学校长角色的性质, 认为大学校长是大学精神的倡导者和拥护者, 校长在创建大学精神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学中的不同角色定位。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 尚需结合我国当前实际, 寻找适合我国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发展的路径

三、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调查, 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发展现状, 并发现当前中国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存在的问题。调查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 调查对象是学生、教师和管理者, 调查内容分别是对大学精神的认识、目前学校大学精神满意度以及大学精神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

(1) 对大学精神认识不到位,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体现大学精神的主体。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知道大学精神对于自身, 对于学校, 对于社会的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大学精神建设需要观念、制度支撑, 但是对于自己在大学精神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没有意识, 有些教师和管理者也不认为自身对大学精神的影响最大,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主体[5]。

(2) 自主参与意识不强, 参与度不高。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学科知识, 对大学精神认知不够, 导致少参与或者不参与的行为出现。在多中心治理环境下, 通过自觉参与、合作协商等途径使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得以完全体现。大学各大主体对培育大学精神活动的实际参与度不高, 说明培育大学精神理念正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但是高行动率的比例还是偏低。

(3) 角色特征不明显, 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多样化需求。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对大学精神的角色体现。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等不同主体都存在差异性, 每个主体的特征和利益需求都不相同, 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利益诉求, 没有形成多样性[6]。

四、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实践建议

(1) 提高校园主体对大学精神的认识。在倡导大学精神建设背景下, 以课堂教育为主要载体,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精神, 积极参与大学精神的建设, 将理论课和日常行为相结合, 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引导大学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教师、管理者等主体对大学精神的认识, 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大学精神建设者和参与者, 都对大学精神的建议发挥巨大的作用。 (2) 满足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多方参与。大学中不同角色学校应各方兼顾, 积极调动教职员工在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教职员工应该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加强学习理解和亲身实践。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 需要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积极参与, 还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积极能动作用。不同角色通过自身实践培育良好大学精神的过程, 促进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 (3) 合作互助, 实行自我管理。学校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需要通力合作, 合作互助模式下学校的各个主体才能够相互促进。高校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建设大学精神主体。只有学生学习与实践才能逐步传承大学精神。目前很多学校开设自我管理课程, 以及开展自我管理实践活动, 加强自我管理行为的锻炼,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更好地践行大学精神。事实表明自我管理是实现大学精神的良好体现, 教师和管理者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 通过自我管理, 更好地参与大学精神建设。在大学精神体现中, 需要多元主体相互合作, 共同治理, 实现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真正地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思想灵魂。大学精神的建设需要大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多元主体相互合作, 共同参与。本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在多元主体视角下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精神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构建。

关键词:多元主体,大学精神建设,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 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4]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光明日报,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5] 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 2007 (5) .

[6] 杨思通, 王春艳, 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3) .

上一篇:实施新课程标准教材进行英语教学效果的“难与易”下一篇:用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