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管理办法

2024-04-16

市场信息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市场信息管理办法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试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2 第二章 分工职责..................................................2 第三章 市场信息管理...............................................3 第四章 投标的过程管理................................................4 第五章 其 他........................................................6 第六章 附 则........................................................7 1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及下属项目管理公司的项目投标活动,降低企业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范所指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是指总承包部经营范围内的投标项目信息(以下简称:项目信息)跟踪和投标(包括议标或邀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第二章 分工职责

第三条 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是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工作的实施、管理、协调部门,其要职责是:

(一)负责总承包部经营信息和投标管理工作;

(二)按建工集团经营指标,负责拟定总承包部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

(三)根据项目规模、性质及重要性对项目进行分类(重点跟踪项目、一般跟踪项目及初步跟踪项目),并根据项目重要性落实相应的项目跟踪人。并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四)负责整理和汇总经营信息台帐、投标台帐和总承包部信息投标汇总表,并及时上报建工集团;

(五)负责督促和检查信息跟踪和落实情况;

(六)负责安排、落实项目报名、外地项目集团内部备案。

(七)负责安排、审核工程策划书、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标书。

(八)负责办理缴纳投标保证金、投标保函。

(九)负责投标文件复审盖章,同时在投标阶段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组织项目管理公司有关部门对产品的需求进行评审,在投标时负责与顾客沟通。

(十)负责中标项目投标书归档。

(十一)负责每年召开二次经营工作会议。

第四条 项目管理公司是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工作的实施单位,其在市场、投标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项目管理公司经营信息和投标管理工作;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二)根据总承包部经营指标,负责制定项目管理公司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

(三)根据收集的项目信息,负责落实信息跟踪工作,对重点项目拟定跟踪策划书,并对有投标意向的项目进行信息跟踪调查:

1、招标人的财务状况、业绩情况、市场信誉情况等;

2、招标项目的开发进展情况;

3、招标项目所在地的人文、经济、政治及市场准入的情况;

4、招标项目在招标所在地的竞争情况,其他投标或潜在投标的单位情况;

(四)负责填写信息台帐、投标台帐、信息投标汇总表和重点项目跟踪策划书,并及时上报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

(五)负责投标项目资格预审资料填报,负责安排、编制投标书及初审。同时负责一般工程的投标阶段根据顾客的需求,组织项目管理公司有关部门对产品需求进行评审。

第三章 市场信息管理

第五条 项目信息收集、上报及管理

(一)项目部、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均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项目信息。

(二)项目管理公司所属项目部获得项目信息后,应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到项目管理公司。

(三)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项目部)在收集到项目信息后,应作好信息台帐,并报送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

(四)对掌握的项目信息全面了解后,根据项目特点,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应及时落实信息跟踪人,制定信息跟踪计划,检查落实。并在项目及投标月报中累计反映,作好累计跟踪资料的整理、统计和上报工作;

(五)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应拟定重点项目跟踪策划书,并及时上报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

(六)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在收集项目信息或接到项目管理公司上报的项目信息月报或直属项目部上报信息后,应及时明确信息跟踪单位或信息跟踪人,并作好项目信息登记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各基层单位落实跟踪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七)已明确的信息跟踪人应主动将业绩介绍等有关资料上报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并积极贯彻总承包部经营意图。

(八)如需要联合体投标,应同步展开对潜在联合体合作方的调查:

1、合作方的业内资质是否达到法定要求;

2、合作方过往的业绩情况、经验及市场信誉情况等。

第四章 投标的过程管理

第六条 投标准备

(一)实施

投标工作由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负责落实和实施,需要时可由项目部成员共同完成。

(二)资格预审

投标资格预审由相关管理公司市场部根据预审要求准备相关资料,并经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负责人审核后进行报送工作。

(三)招标文件

在跟踪信息到投标阶段时,项目信息跟踪人应与顾客沟通,确定:

1、顾客规定的要求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2、顾客虽没有明示、但规定用途中必须的要求;

3、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同时将投标情况、提供给业主的资信、背景等有关情况书面与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沟通,得到许可后,方可由项目管理市场部安排落实标书的领取(或购买)工作。

(四)标书领取(或购买)后,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投标编制小组,并确定该项目投标负责人。编制小组主要分为商务和技术两大部分,并确定商务标及技术标的编制负责人。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应在获取招标文件3个工作日内将招标文件原件、标书编制日程安排表交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备案。

(五)投标项目如需提供投标保函或投标保证金,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专职人员应及时填写投标项目《投标保证金支付流转表》,并按招标文件要求,在递交投标保函或投标保证金之日前一周报总承包部相关部门领导审批。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第七条 标书的编制及审核

(一)标书的编制

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全面负责标书的编制和把关工作,必要时请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1、市场部应仔细阅读招标文件,明确投标要求。

2、根据招标书要求,标书编制负责人与编标人员共同踏勘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3、在标书编制初期,应及时落实标书报价编制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案编制的要点,明确需要配合工作的相关部门及配合内容,必要时可采取会议形式。

4、在标书编制过程中应注意:

1)产品必须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2)对表述不一致的要求得到解决;

3)有能力满足顾客对产品的使用、服务等要求,并将上述情况与顾客进行沟通。

(二)标书的审核

1、投标书编制完毕后,由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会同技术等相关部门对标书进行评审。

2、标书在盖章封标时,必须附上完整的投标书、电子标书、来往函件、图纸等全部投标资料一套留底。

第八条 封标及送标

(一)标书封标必须提前24小时落实专人落实封标前手续,如封标时间为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应提前向集团总裁事务部提出申请。

(二)各级部门均需遵守投标要求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标书的投送。第九条 投标后主要工作

(一)投标项目开标时,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项目管理公司必须做好经济标报价、开标结果、对手情况等资料的记录工作,经过整理后,及时反馈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备案,必要时以会议形式对其进行总结。

(二)投标之后,若需标书答疑应由投标负责人负责有关招标单位需要投标单位答疑的相应资料和文件,以及参加相关的活动。

(三)投标结果为中标项目,由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或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负责接受中标通知书和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并且根据招标文件所规定的要求,参与签订工程承包合 5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同。

(四)中标项目的所有资料,各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负责将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质疑文函、答疑资料等一些往来函件按经营资料归档文件要求上报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对于未中标项目的资料,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自行归档。

(五)有关失标项目的投标保证金或银行保函,由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将其按时收回冲销。

(六)投标后,在未明确中标或失标之前。每月应由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继续跟踪并将跟踪记录汇总并上报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

(七)在中标或合同签订的规定时间内,由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组织进行交底。

第五章 其他

第十条 其他工作

(一)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和项目管理公司市场部必须加强经营信息、投标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经营信息、投标管理队伍,并力求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应加强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以适应项目投标工作的需要。

(二)项目信息跟踪划分

1、一般情况各项目管理公司上报信息由各项目管理公司负责信息跟踪到投标结束的全过程。

2、根据项目特点,如需相关单位或部门配合时,由项目管理公司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

3、项目管理公司信息跟踪情况必须在报表中累计反映,不累计上报的,则将视为已放弃跟踪。

4、一般情况,项目信息跟踪是遵循最先上报项目信息台帐的项目管理公司负责跟踪,其他项目管理公司不再参与。

(三)项目信息跟踪协调

1、当两家以上的单位同时将信息台帐报送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时,则由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及总承包部主管副总根据各单位上报信息跟踪的接触深度,结合专业状况水平进行平衡协调。

2、当项目管理公司在信息跟踪过程中,因专业限制,跟踪信息有困难时,则提请总承

总承包部 市场信息和投标管理办法

包部市场经营部总经理根据信息跟踪状况解决。

(四)对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总承包部有权拒绝盖章投标,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

负责与非招投标项目的顾客进行沟通,了解顾客对产品的信息、反馈意见、合同修改和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总承包部市场经营部负责解释。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部

2016年8月28日

篇2:市场信息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为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局制定了《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并已经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九日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征集、处理、发布、使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单位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 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全国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平台),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制度的组织实施,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维护信用信息平台,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

第四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承办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查询,信用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具体工作。

承办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 鼓励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社团组织参与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测绘资质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六条 信用信息管理应当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 征 集

第七条 信用信息由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信用信息、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构成:

(一)基本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在资质管理、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等方面履行基本法律义务的情况。

(二)良好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受到表彰、取得荣誉、科技创新、社会贡献等信息。

(三)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受到行政处罚及行政机关通报批评,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或者裁定信息主体履行义务,以及其他不良行为信息。

第八条 信用信息征集包括以下渠道:

(一)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

(二)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

(三)测绘项目的发包单位提供;

(四)承办单位自行征集;

(五)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终审判决、裁定;

(六)其他有关渠道。

征集信用信息不得采用欺骗、盗窃、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

第九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建立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保密、国家安全等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条 承办单位自行征集的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信用信息产生主体的确认。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已经依法公开的信息除外。

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的信用信息应当提供有关原始记录材料。

第十一条 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确、真实、完整地记录在本行政区域内作业的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并上传至信用信息平台。

前款相关信用信息涉及非本行政区域内注册的测绘资质单位的,应当同时转送至该单位注册地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涉及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上报至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资质单位自行填报本单位基本信息,其真实性由填报单位负责。

第十三条 承办单位应当按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征集的信用信息及时、客观地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建立测绘资质单位信用档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 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保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承办单位不得泄露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报告和未公开的信用信息。

第三章 发布查询

第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政府主动公开范围内的信用信息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

前款之外的其他信用信息,由承办单位在征集获得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相关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后依法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由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发布。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不得公开发布。

第十六条 基本信息的发布期至单位终止,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的发布期均为2年,不良信用信息的查询期为5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单位终止的,信用信息停止发布、查询。

第十七条 查询者应当向承办单位提交下列材料:

(一)明确查询目的的书面申请;

(二)查询者的有效身份证明;

(三)省级以上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承办单位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供查询;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承办单位应予以拒绝并说明理由。

查询者所查询的信用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可以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依法获取。

第十八条 测绘资质单位可以从承办单位依法获得本单位的信用报告,其他查询者获取信用报告需经被查询的测绘资质单位书面同意。

第十九条 承办单位应当与查询者签订保密承诺协议。查询者不得泄露所查询的信用信息或者用于约定以外的用途。

第二十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每年对测绘资质单位进行一次信用评价,并于6月底前公布评价结果。对取得测绘资质未满6个月的单位,不进行信用评价。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由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承办单位应当定期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表彰评优等工作时应当将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情况作为参考依据。

第二十二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无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高的测绘资质单位,可以采取下列激励措施:

(一)给予测绘资质管理的适度优惠政策;

(二)给予测绘项目招投标等市场活动的优先政策;

(三)授予信用相关的荣誉称号;

(四)鼓励诚信经营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低的测绘资质单位,应当加强日常监管,必要时可以实施下列措施:

(一)对失信行为以适当方式予以曝光;

(二)依法向招标单位、招标代理机构、有关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告知该单位信用情况;

(三)依法予以降低测绘资质等级、削减测绘业务范围或者吊销测绘资质证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约措施。

第四章 异议处理

第二十四条 测绘资质单位或者查询者认为信用信息有误,可以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承办单位书面提出异议信息处理申请,并就异议内容提供相关证据。

异议信息处理期间,应当暂停发布、使用该信息。

第二十五条 承办单位自行收集的信用信息,应当在收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经核实异议信息确需更正的,应当及时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以及被征信单位;

(二)经核实异议信息无需更正的,应当书面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应当由提供信用信息的部门予以复核并出具书面意见。确需更正的,书面通知承办单位予以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的信用信息,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承办单位应当在收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信息予以更正。

第二十八条 承办单位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作处理的,异议处理申请人可以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作出处理。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下列事项应当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

(一)信用信息的征集规范;

(二)信用信息查询程序;

(三)获得信用报告的方式;

(四)异议处理程序;

(五)依法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承办单位应当将下列事项报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承办单位对信用信息征集、整理、查询的操作规则;

(二)保证信用信息平台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依法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一条 承办单位发生解散、被撤销、破产等营业终止事项时,应当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以下方式处理信用信息数据:

(一)移交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二)无偿转交给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承办单位。

第三十二条 承办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更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关委托;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录入信用信息的;

(二)虚构、篡改信用信息的;

(三)未及时提供信用信息查询的;

(四)提供失实信用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信息的;

(六)擅自披露测绘资质单位信用报告或者未公开的信用信息的;

(七)泄露信用信息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

(八)其他依法应当处理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以篡改、伪造、泄露信用信息等方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中各类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管理,可以依法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3:市场信息管理办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篇4:“信息管理”还是“管理信息”?

好像从“信息管理”这个名词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想当然的把它当作“管理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管理”的科学。

信息管理是一门管理学科,不过好像从这个名词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想当然的把它当作“管理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管理”的科学。如果谈“管理信息”就一定要讲究方法了,于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研究机构、教育组织一开始便教育和引导世事懵懂的学生们学习JAVA、C++、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知识,以至这些学生们眼里信息管理似乎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计算机的专业程度上可能还不及专门学计算机专业。当这些学生进入了工作领域,把信息管理当作一种计算机领域的衍生品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认为信息管理其实就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到现在信息管理人员,总是不能把关注点放在信息价值的本身,而总喜欢技术变革的缘由了。

一次,网上一篇名为《中国高校十大骗人专业,看你上当没?》的文章吸引了我,十个专业里面涉及信息管理的竟占三个:“信息管理”,“电子政务原名档案管理、又名信息科学、信息资源与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我仔细想了想,其实,现在对于大部分关于“信息管理”的误解,应该是发源于从学术界。因为整个教育体制一开始便于潜意识把这个名称定为“管理信息”的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从信息角度来谈论管理的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成了主角,而“提升信息来加强管理的精髓”却已经被忽略了。

管理学的新角度

现在,我们从信息流这个角度来看待管理学。其实,从当今的整个管理学来讲,除了一些管理学中的管理艺术成分以外,我认为其余就是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范畴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他的经典著作《Management》里谈到关于管理的四个非常重要的任务:Planning(计划)、Organization(组织)、 Leading(领导)以及Controlling (控制)。其实,可以看出,这四个方面都需要信息的支持,也就是一个依靠信息来完成执行的过程。如果说,企业的执行讲究的是一种工作流(Workflow)的话,那么管理更多的强调的就是一种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判断以及反馈。不论你是做计划,做组织,还是做领导或控制,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组织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那么对于整个公司层面而言,所谓管理,其实就是怎样更好地洞察和控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这种洞察和控制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收集、加工、利用信息的过程。所以,一个管理科学,从内容的水平面来讲,正如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所说的四个方面。但是如果从行为学的纵向分析的话,不难看出,管理行为的整个庞大的基础是以信息开始的,信息的管理是整个管理科学很重要的部分。

管理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学科,在21世纪,它更多的是属于一种信息科学。当然,能够驾驭这种信息风向的舵手,就是公司发展的领航者了。在管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信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仔细观察一下,四周的管理行为,很多时间都会花在计划制定、组织沟通、过程控制,以及资源分配上面。这些内容再抽象一点,便是:信息的收集与预见,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的控制以及回馈,关于资源信息的分配与监控,而这些其实就是管理的信息流。因为管理是一种人文学科,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科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信息的速度、准确率以及价值,将是管理能力提升的具有里程碑作用的重要标志。

管理学在经历行为探讨的粗放型研究以后,必定会朝着更加精确的评估方法迈进,而这种精细的管理方法,必然需要谈论的就是组织信息的结构。在一个公司里,在执行层面上,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作流结构的改善来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在管理这个层面上,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类似的信息流结构的改善来提高管理水平。而这种信息流的抽象,将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融合,其核心便是信息!

可以预见,如果整个管理过程都是用信息结构来作为计划、组织、控制的传递筋脉,用信息价值作为其间流动的血液,那么管理所剩的便仅仅是决策了,或者再简单一点,仅仅是事件的判断。因此,管理学的一个重心便会放到价值点的博弈上面,而另一个重心当然就是维持这种流动在组织当中优化的信息结构。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当管理开始谈论管理的信息架构的时候,管理的理性化成熟时代便到来了。詹姆斯.奥布赖恩(James A.O'Brien)在他的《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里谈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了适应管理视角一般有三个层次:操作层(operational)、战术层(tactical)和战略层(strategic)。

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也正好体现了一个公司的最基本的管理结构,日常执行者(Operational),中层管理者(Tactical)以及高层战略制定者(Strategic)。而管理信息的需求,也会因为这三层角色的不同而不同。最下面的日常执行者往往关心的是一种细节信息,而越高层的管理者需要的越是一种更加宏观的信息,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管理和执行的效率。也只有最快、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根据不同目的有效的贯穿在这三层,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才是最大的。在财务管理当中,有种关于资金的衡量指标叫做:资金周转率。在信息管理领域,暂且称这种跨越三层的衡量指标为信息周转率吧。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周转率越高,那么可以预见它的管理效率也越高。因此,信息效率可以说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整个信息的管理框架而言,在上层的信息,关心的是公司战略、控制等宏观管理;越在下层的信息,关心的是公司更具体的执行、操作。所谓战略管理便是站的高,看得远,而执行管理,便是注重细节。整个公司框架是以信息作为视角和支持,因此,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所依靠,才能准确,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管理的内容。

管理的理性回归

管理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谈工具管理(管理学的ABC到基本的分析工具),到90年代谈制度(流程管理和ERP),再到20世纪谈精神之后(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开始虚无缥缈了。什么是管理?什么是有效的管理?如何去评估?如何像物流一样管理控制可以做到“Just in time”?而不是事后“亡羊补牢”……。从这些管理方法和管理视角,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篇5: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1月13日

经市人民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 起施行。

天津市市长 黄兴国

2015年11月20日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规范

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约束,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使用和管理

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在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

各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经 济组织。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包括行政机关在依

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市场主体状况的信息,以及市

场主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

第五条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使用和管理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客观、及时的原则,保护国家秘密、商

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

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推进、监督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承担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公示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市场主

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市和区县级行政机关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整理、录入

本机关产生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由市级行政机关汇集后向天津

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 集。

市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本 业务系统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工作,开展数据核查。

第八条 行政机关和市场主体应当对其公示的信用信息的完

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行政机关整理、录入、归集、公示的信用信息应当与其在履

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用信息在内容上一致,并按照数

据规范要求保证数据质量。

市场主体报送、公示的信用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真实、合

法,并承担因报送、公示错误和遗漏引起的法律责任。

第九条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

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免费查询。

第二章 信用信息归集

第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目录和数据规

范要求,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目录由市相关行政机关共同编制,市市场

监管部门负责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审定。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之间应当共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并可

以根据需要向其他行政机关提出需求,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

供,不能提供的应当作出明确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归集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包括:

(一)主体登记信息,即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终止等信息;

(二)行政许可信息,即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设立市场主体并从事有关经济 活动的信息;

(三)行政处罚信息,即对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行政 处罚的信息;

(四)业绩情况信息,即市场主体获得国家、省部级表彰的 信息;

(五)其他信息,即行政备案、行政确认等市级行政机关认

为应当共享或者公示的信息。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产生、变更后

及时整理、录入、归集,并于20个工作日内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公示。

第十四条 市场主体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信

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市场监管部门报送上一报告,并向社 会公示。

当年设立登记的市场主体,自下一年起报送并公示报告。

第十五条 市场主体应当自下列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

内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

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

(四)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

(五)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

(六)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十六条 市场主体发现报送或者公示的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修改;市场主体报告公示信息的修改应当在每年

6月30日前完成。市场主体修改信用信息的同时,应当公示修改

后的信用信息以及修改时间与理由。

第三章 信用信息公示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市场主体应当依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将依法履行职责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及时在信用

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

第十八条 市场主体登记、行政备案和行政许可信用信息公

示至市场主体终止时为止。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和业绩情况信用

信息的公示期限为3年。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 定。

第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公示的市

场主体信用信息。

经市场主体同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询市场主

体选择不公示的信用信息。

第二十条 市场主体认为行政机关公示涉及自身的信用信

息不准确的,可以向公示信用信息的市级行政机关提出,并提供

相关证明材料。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20个工

作日内书面答复申请人。

行政机关确认信用信息存在问题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 以更正。

第二十一条 市场主体未依照有关规定公示信用信息以及公 示信用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

营异常名录或者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

社会公示,提醒其履行公示义务。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的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并在3年内依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信用信息公示义务的,应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或者取消标注。

第二十二条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满3年未依照

本办法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市市场监管部门列入严重违法市

场主体名单,并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被列入严重

违法市场主体名单的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3年内不

得担任其他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市场主体自被列入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名单之日起满5年未再

发生不按规定公示信用信息以及公示信用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

虚作假情形的,由市市场监管部门移出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名单。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市场主体公示信用信息的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

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检查时,市场主体应当配合,接受询问调

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相关材料。对拒绝配合的市场主体,应

当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第四章 信用信息使用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经营、投融

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招投标、政府采购、取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任职资

格、资质审核、监督检查等工作中,应当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作 为重要考量因素。

第二十五条 本市建立跨部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按照守

信市场主体一路绿灯、失信市场主体处处受限的原则,实施从市

场主体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信用约束。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等的失信

市场主体依法采取限制或者禁入的惩戒措施。

第二十六条 本市实行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类,以公示的信

用信息为依据,将信用风险等级分为良好、警示、失信、严重失

信四个类别,分别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并向社会公示。

行政机关应当依据风险等级、监管职能和法律、法规、规章

规定的其他分类,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监管。

市场主体有重大实绩的,应当酌情对其信用风险等级予以调 整。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建立市场主体随机抽查联合

检查制度,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随机抽查联合检查工作的组织和 领导。

市市场监管部门根据信用风险分类,按照公平规范的原则,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区县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市市场监

管部门抽取的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组织跨部门联合检查。

对举报投诉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

等情况的市场主体,各行政机关应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对矿山开采、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道路

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环境保护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领域,各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不

适用随机抽查联合检查制度。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依规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取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除经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外,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用途。行政

机关不得公示非本机关收集、储存、管理、统计和分析生成的信 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

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的,由上级主管机关给予通报批评;造成

社会负面影响和市场主体重大损失的,由上级主管机关依法处理;

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及时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二)因工作失误造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错误、遗漏并 产生不良影响的;

(三)以不正当手段采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四)篡改、虚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披露或者泄露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六)未按规定对市场主体认为不准确的信用信息作出答复

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不予更正的;

(七)非法利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进行商业活动的;

(八)公布非本机关收集、储存、管理、统计和分析生成的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第三十条 市场主体有下列情形的,由有关行政机关责令限

期改正,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未按要求公示信用信息,或者虚报、漏报、迟报信用 信息的;

(二)非法修改公示的信用信息;

(三)未按照行政机关要求及时更改公示的信用信息。

第三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非法获得他人信用信 息,或者将获得的他人信用信息用于非法途径的,应当依照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开展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工作情况

应当列入政府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第三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

织,应当适用本办法关于行政机关的规定归集、公示、使用和管

理相关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篇6:市场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征集、处理、发布、使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单位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 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全国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平台),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制度的组织实施,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维护信用信息平台,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

第四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承办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查询,信用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具体工作。

承办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工 作。

第五条 鼓励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社团组织参与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测绘资质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六条 信用信息管理应当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 征 集

第七条 信用信息由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信用信息、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构成:

(一)基本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在资质管理、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等方面履行基本法律义务的情况。

(二)良好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受到表彰、取得荣誉、科技创新、社会贡献等信息。

(三)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受到行政处罚及行政机关通报批评,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或者裁定信息主体履行义务,以及其他不良行为信息。

第八条 信用信息征集包括以下渠道:

(一)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

(二)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

(三)测绘项目的发包单位提供;

(四)承办单位自行征集;

(五)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终审判决、裁定;

(六)其他有关渠道。

征集信用信息不得采用欺骗、盗窃、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

第九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建立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保密、国家安全等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条 承办单位自行征集的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信用信息产生主体的确认。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已经依法公开的信息除外。

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的信用信息应当提供有关原始记录材料。

第十一条 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确、真实、完整地记录在本行政区域内作业的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并上传至信用信息平台。

前款相关信用信息涉及非本行政区域内注册的测绘资质单位的,应当同时转送至该单位注册地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涉及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上报至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资质单位自行填报本单位基本信息,其真实性由填报单位负责。

第十三条 承办单位应当按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征集的信用信息及时、客观地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建立测绘资质单位信用档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第十四条

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保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承办单位不得泄露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报告和未公开的信用信息。

第三章 发布查询

第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政府主动公开范围内的信用信息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

前款之外的其他信用信息,由承办单位在征集获得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相关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后依法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由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发布。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不得公开发布。第十六条 基本信息的发布期至单位终止,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的发布期均为2年,不良信用信息的查询期为5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单位终止的,信用信息停止发布、查询。

第十七条 查询者应当向承办单位提交下列材料:

(一)明确查询目的的书面申请;

(二)查询者的有效身份证明;

(三)省级以上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承办单位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供查询;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承办单位应予以拒绝并说明理由。

查询者所查询的信用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可以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依法获取。

第十八条 测绘资质单位可以从承办单位依法获得本单位的信用报告,其他查询者获取信用报告需经被查询的测绘资质单位书面同意。

第十九条 承办单位应当与查询者签订保密承诺协议。查询者不得泄露所查询的信用信息或者用于约定以外的用途。

第二十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每年对测绘资质单位进行一次信用评价,并于6月底前公布评价结果。对取得测绘资质未满6个月的单位,不进行信用评价。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由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承办单位应当定期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表彰评优等工作时应当将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情况作为参考依据。

第二十二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无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高的测绘资质单位,可以采取下列激励措施:

(一)给予测绘资质管理的适度优惠政策;

(二)给予测绘项目招投标等市场活动的优先政策;

(三)授予信用相关的荣誉称号;

(四)鼓励诚信经营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低的测绘资质单位,应当加强日常监管,必要时可以实施下列措施:

(一)对失信行为以适当方式予以曝光;

(二)依法向招标单位、招标代理机构、有关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告知该单位信用情况;

(三)依法予以降低测绘资质等级、削减测绘业务范围或者吊销测绘资质证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约措施。

第四章 异议处理

第二十四条 测绘资质单位或者查询者认为信用信息有误,可以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承办单位书面提出异议信息处理申请,并就异议内容提供相关证据。

异议信息处理期间,应当暂停发布、使用该信息。

第二十五条 承办单位自行收集的信用信息,应当在收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经核实异议信息确需更正的,应当及时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以及被征信单位;

(二)经核实异议信息无需更正的,应当书面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应当由提供信用信息的部门予以复核并出具书面意 见。确需更正的,书面通知承办单位予以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的信用信息,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承办单位应当在收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信息予以更正。

第二十八条 承办单位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作处理的,异议处理申请人可以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作出处理。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下列事项应当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

(一)信用信息的征集规范;

(二)信用信息查询程序;

(三)获得信用报告的方式;

(四)异议处理程序;

(五)依法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承办单位应当将下列事项报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承办单位对信用信息征集、整理、查询的操作规则;

(二)保证信用信息平台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依法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一条 承办单位发生解散、被撤销、破产等营业终止事项时,应当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以下方式 处理信用信息数据:

(一)移交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二)无偿转交给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承办单位。

第三十二条 承办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更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关委托;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录入信用信息的;

(二)虚构、篡改信用信息的;

(三)未及时提供信用信息查询的;

(四)提供失实信用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信息的;

(六)擅自披露测绘资质单位信用报告或者未公开的信用信息的;

(七)泄露信用信息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

(八)其他依法应当处理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以篡改、伪造、泄露信用信息等方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 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中各类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管理,可以依法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面对挫折的初中作文下一篇:社团见面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