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状况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主要不足表现为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现有健康险的盈利状况不佳等。通过与美国成熟的健康保险产业的比较发现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特有的医疗体制;第二,保险公司在健康服务产业链中居于从属地位,在和公立医疗机构的合作中不能充分分享健康数据,控制风险和成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险市场状况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保险市场状况管理论文 篇1:

我国保险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研究

摘 要:保险机构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这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业已形成妥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然而,在我国当前保险市场过度求稳的监管导向下,保险公司的退出渠道十分不畅,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引发了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一些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和生存检验机制失效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从事各种违规经营甚至恶意经营活动,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关键词:保险市场;退出通道;市场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F840.3 文献标识码:A 

从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的实践来看,由于监管部门过度求稳、尽量避免保险公司破产的监管心态,保险公司退出渠道被严重阻塞,保险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这一重要机制的缺失,使得保险机构往往只有“生”,没有“死”,从而引发了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导致一些保险公司对市场规则置若罔闻,在市场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发动着一场场毫无理性可言的恶性“价格战”,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笔者从当前保险市场上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问题出发,通过对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成功经验,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疏通保险市场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一、保险业恶性竞争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保险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国保险机构数量已从入市初的37家发展到120家。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增加带来了保险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保险市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竞争不充分状态也在悄然改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大多停留在价格竞争方面,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例如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银保市场渠道大战、车险市场价格大战等等。恶性竞争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综合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引发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给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留下极大的风险隐患,还严重扰乱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保险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违背经济规律的“逻辑怪圈”:促进市场竞争的目的原本在于降低行业平均成本,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现实却表现为竞争有意或无意地推动了成本的上升;保险业本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却要依靠制造风险来维系生存。

本文以车险市场为例做简要分析。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进入了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车险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372.5亿元,占产险保费收入总额的62.25%,提高到2008年1~8月的1184.19亿元(见表1),占产险业务比重的71.73%,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

巨大的车险市场容量所创造的稳定现金流,诱惑保险公司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市场。然而,面对快速增长的车险市场,许多保险公司非但没有从中获得利润,反而是持续亏损,甚至有些地方车险业务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情况。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车险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使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承保利润微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具体而言,车险市场的恶性竞争按竞争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特别是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各保险公司之间开展了盲目的价格战,将产品价格压低到行业平均成本以下,造成大多数保险公司车险经营成本超过100%,车险业务亏损严重。

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今。从2006年开始推行行业条款与费率,到2007年全国保险协会制定统一的ABC三类基本条款和费率,在这样一种企图减少价格和产品竞争来实现合谋的定价和合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保险公司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演变成代理手续费和高额回扣的竞争。各家保险公司给予代理中介的手续费不断飙升,连连突破商业车险手续费15%和保监会7折限令的最高规定,有些地方的车险手续费甚至一度达到40%的水平,加上车险业务70%左右的赔付率水平,保险公司车险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2006年以来,车险市场已连续三年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的尴尬局面,2008年承保亏损更是高达125亿元,综合成本率达106.7%,也就是说,收取100元的车险保费,却要支出106.7元,亏损6.7元。行业统一条款和费率并未实现治理车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初衷,价格战以另一种变相形式在继续上演,保险公司在行业自律面前陷入“囚徒困境”,恶性竞争在保险公司的“非合作博弈”下愈演愈烈。

二、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

(一)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般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的经营应该日趋理性和成熟,为何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却欲罢不能,而且风险还显现出被逐渐放大的趋势呢?

对于形成恶性竞争的原因,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出于保险公司的非理性,由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所致,因此主张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加强监管。有人认为是由于市场主体过于集中形成了恶性竞争,因此主张限制保险公司市场准入。还有人将恶性竞争归结为监管不力或行业协调不够,因此主张加强监管力度或行业自律。但从上述措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恶性竞争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还出现愈演愈烈的迹象,表明上述几种观点均未抓住问题的要害。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保险市场缺乏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渠道不畅。

一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尚无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我国保险业市场缺乏去腐生新机制,引发了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具体而言,对投保人来说,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一种即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也不会遭遇破产的思维定势,再加上市场上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客观事实,使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价格成为惟一的标准。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迫使保险公司加入价格战,于是,价格竞争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小公司可选择的“最优”策略。对保险公司来说,即使经营不善也总会有政府的救助或扶持,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许多保险公司在经营时必定会疏于对风险的管理,不计成本地盲目扩大承包量,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张旗鼓地搞手续费大战、回扣大战、价格大战,进行不理智的恶性竞争。

(二)解决恶性竞争的关键在于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

过度竞争多是由于只有市场进入机制而没有正常的退出机制造成的。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新进入

市场的小公司达不到保险行业的合理规模,因竞争的需要而将价格人为地压低,其后果是削弱甚至丧失偿付能力,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

解决过度竞争问题的思路有两条:一是提高保险公司市场准入门槛,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二是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疏通保险公司退出渠道。笔者认为后者更为现实可取,理由是:(1)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是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是与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取向相违背的。允许具备经营资质的潜在竞争者进入保险市场是体现市场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的客观需要,长期人为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的做法必然会破坏市场合理的竞争秩序,导致保险市场的畸形发展。(2)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会引发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其在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的约束下为所欲为,扰乱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完成市场退出,是保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结果,通过发挥市场退出机制的惩戒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和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保险公司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敦促保险公司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客观上起到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作用。

面对我国保险市场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事实表明仅靠监管部门的价格管制或车险行业价格联盟约束,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在缺乏硬性市场退出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可能主动放弃已被市场所认可的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只能走上一条偏重于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因此,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疏通保险市场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经验借鉴

保险公司因经营失败而退出市场是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优化稀缺保险资源配置和提高保险市场效率的客观要求,这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妥善顺畅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渠道业已形成,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美国保险公司破产退出概况

在美国7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家因偿付能力不足或经营失败等问题而退出保险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800多家保险公司破产退出,1984~1993年间破产保险公司的数目尤为显著,其中仅1991年美国就有65家寿险公司破产,46家财产与意外险保险公司破产。

图1是由保险评级机构A.M.Best发布的在1979-2007年间破产的美国保险公司数量统计图。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7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平均每年大约有0.5%~2%通过破产、并购等形式退出市场。A.M.Bestl99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引起美国保险公司破产的最常见诱因是保费或准备金不足、增长过快和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在所有破产保险公司中有约41%是因承保风险所致。

(二)日本保险公司破产退出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保险业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支撑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日本人曾自豪地声称日本的保险公司是最保险的、不会破产,然而1997年日产生命保险公司的破产彻底打破这一神话,1997年至今,日本已先后有8家寿险公司和1家产险公司倒闭破产。

导致这些保险公司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所实行的过度保护政策,在政府隐形保护伞之下,保险经营者为所欲为,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活动充斥保险市场,日本保险业在战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粗放式经营特征。

(三)英国车险市场保险公司破产倒闭概况

上世纪60年代末的英国车险市场同当前我国车险市场状况相类似,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活动。在英国政府废除其官方定价费率之前,英国车险市场绝大部分的保费收入被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组成的同业联盟所控制,虽有几家保险公司并未加入同业联盟,但他们的保险费率却贴近由同业联盟所设定的最低费率。在这种环境下,车险业务承保利润微薄,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在1967年英政府废除其官方定价费率后,多家保险公司为扩大其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低费率、高回扣等方式从保险代理人那里获得大量保险业务,结果导致承保利润急速下滑,少数几家亏损严重的公司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这其中就包括:火灾、汽车和海险保险公司F.A.M(Fire,Auto&Marine)、Vehicle&General。

四、我国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基金规模的不断积累壮大,为保险公司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现实的可行性。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保险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它对改革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保险机构退市,国家财政兜底”的体制,即将保险市场上隐形的国家信用直接转换为制度化的行业信用,奠定了物质基础。截止到2008年,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已累积至200亿元,随着基金规模的进一步壮大,可以为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提供坚实的信用保障。在当前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泛滥的情况下,不应再让这笔资金继续闲置或被挪作它用。

由于保险业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对维护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负有重要责任,但这种责任不等于政府承诺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能持续经营。事实上,由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既是我国保险业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促进保险业发展,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又是保险业的监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防范、化解风险,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这种兼有“裁判员”和“领队和教练员”的双重身份,使得监管部门在效率与稳定的抉择中过分偏重于后者,惧怕保险公司的破产退出,这种过度求稳的监管导向为保险公司撑起一把隐形的“保护伞”,使其在生存检验机制失效和优胜劣汰惩戒机制缺失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发动着一场场毫无理性可言的价格大战、折扣大战和渠道大战,各种恶性竞争活动充斥保险市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让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有序地完成市场退出正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监管部门的过度保护,只会暂时地隐藏风险,而在风险积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将会爆发释放出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上文提到的日产生命破产倒闭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于日本保险监管当局历来对保险机构的财务状况实行不公开制度,尽力维持“保险公司不破产”的神话,所以在1997年日本大藏省突然宣布日产生命破产时,给日本寿险业带来巨大的震动,几乎使寿险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为构建合理的竞争秩序,我国保险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引导保险公司走上一条良性竞争之路。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个健全、稳定的保险市场必然是一个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互为前提、动态调整的良性循环市场。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备顺畅的市场退出渠道,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妥善地退出市场,以保证稀缺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险市场的有效竞争。面对我国保险市场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事实表明,仅靠监管部门的价格管制或车险行业价格联盟约束,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在缺乏硬性市场退出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可能主动放弃已被市场所认可的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只能走上一条偏重于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改变和调整我国的保险监管政策,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退出市场,利用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约束并最终根除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引导保险公司走上一条良性竞争之路,最终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王德宝

保险市场状况管理论文 篇2:

互联网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变革研究

摘要: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主要不足表现为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现有健康险的盈利状况不佳等。通过与美国成熟的健康保险产业的比较发现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特有的医疗体制;第二,保险公司在健康服务产业链中居于从属地位,在和公立医疗机构的合作中不能充分分享健康数据,控制风险和成本。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快速应用,有望改变公立医院的强势地位,强化商业健康险公司在健康服务产业链中的纵向资源整合能力,最终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变革。

关键词:健康保险;互联网;健康服务;医疗体制

一、 引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并成长为了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慧,2009)。然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滞后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顾昕,2009)。这表现为健康保险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健康险的渗透率相比发达经济体较低,现有健康险的盈利状况不佳等。如何克服这些缺陷,推动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保险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关系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李玉泉,2008)。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兴起、发展以及向产业领域的渗透扩撒,大批产业以新的商业模式获得了快速发展。代表性产业如零售、金融、医疗等。互联网技术向健康保险市场的渗透必将重构其发展模式,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从实践来看,许多保险公司开始自己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保险管理平台。因此探索互联网重构健康保险市场的逻辑对于保险公司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保险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缺陷及其根源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它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消除中间环节、变革产业链等多种方式重构产业体系。就一个具体的产业而言,这种重构力量的相对大小由该产业领域内现有的缺陷或无效率的程度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缺陷及其根源的分析是探索互联网重构健康保险市场逻辑的起点。

1. 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缺陷。中国的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缺陷。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水平低。中国健康险的保费还不到人身险总保费的10%。第二,中国健康险渗透率较低,中国每年花费的健康保健支出三分之一为个人自费支出。相比之下,发展国家的健康保险市场,个人支出的比例则非常低。第三,发展结构不合理,商业健康险产品类别不健全,同时健康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以及被保险人之间并未形成价值链关系。第四,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高理赔低盈利,甚至不盈利(李文群,2012)。究其原因,保险理赔率过高,风险控制机制缺失,医疗领域超出一般市场的高通胀率,以及缺乏专业经营、非理性市场竞争等,造成中国商业健康险的经营盈利困难。据保监会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的健康险公司,以及综合性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目前基本上出于亏损状态。

2. 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缺陷的根源。从健康保险所属的健康服务产业链出发,通过与美国成熟的健康保险产业链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表现出上述缺陷的根源有两个:

第一,中国现有的特殊医疗体制限制了健康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医疗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以公立医院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体系,公立医院处于强势和垄断地位。这就使得保险公司不能有效介入到其客户(患者)的诊疗过程,难以实现成本的有效管控;更重要的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医院没有动力向保险公司充分分享就医、诊疗等健康方面数据,这样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定价和精算环节难有作为。同时,中国存在“以药养医”等事实,从而导致医患合谋式的“过度医疗”成为常情,健康险赔付成本居高难下。

第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保险服务业在整个健康服务产业链中的从属地位导致了健康保险服务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这一点可以通过与美国成熟的健康保险市场的产业链的比对分析中得出。在美国,美国保险公司能在整个健康服务产业生态中居于主导地位,它能够有效管理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引导患者通过家庭医师转诊就医,引导医疗机构与医生提高服务能力、降低治疗成本,进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在美国,大多数医疗保险计划都属于管控型医疗保险。这种保险模式下,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和被保险人如何使用医疗服务等有很强的控制。被保险人在使用一些特定的医疗项目前,尤其是费用较高的项目,比如做生化检查,看专科大夫,和住院手术等,都需向保险公司申请并获得同意,否则保险公司有权拒绝支付医疗费用。此外,如果保险公司认定其被保险人使用的医疗项目超出医疗合理且必须范围,会要求被保险人自己负担。管控型医疗保险公司也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和医生等)的医疗行为进行合理管控,防止医生或医疗机构为自身利益滥用医疗服务,造成支付方保险公司的额外成本。

美国管理医疗体系中,保险公司与医院或诊所签约使之成为定点医疗机构,与医生签约使之进入医保内的医生目录。当患者复发率高,医保花费过高,如是医生原因则可能解除合作,医疗机构可能解雇医生,如是医院场地和器材原因可能解除合作。国内的特殊医疗体制和模式,商业保险公司不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在和庞大的公里医院体系合作中完全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尤其是国内公里医院的畸形市场化和以药养医的逐利动机,完全把商业保险公司置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进而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

相反,在中国,现阶段保险公司在整个健康产业链中居于从属地位。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信息分享关系,保险公司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一些医院和医生追逐自己的利益而过渡使用药品、治疗项目或者服务,有的甚至出现医生与病人合谋的骗取保险理赔的情况。

三、 互联网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变革

人类从工业经济迈入信息经济,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互联网平台正不可逆转地发挥着日益强劲的驱动作用。互联网正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中间环节等多种盘活现有资源的方式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具体就互联网技术对健康保险市场的渗透和改造的而言,我们将其影响机制概括为两类:第一,实现医疗资源的网络化、市场化配置,倒逼医疗体制改革,为健康保险市场的继续繁荣奠定好的制度和市场基础;第二,重构健康服务产业链,提高保险公司在产业链中地位。

三、 互联网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变革

人类从工业经济迈入信息经济,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互联网平台正不可逆转地发挥着日益强劲的驱动作用。互联网正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中间环节等多种盘活现有资源的方式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具体就互联网技术对健康保险市场的渗透和改造的而言,我们将其影响机制概括为两类:第一,实现医疗资源的网络化、市场化配置,倒逼医疗体制改革,为健康保险市场的继续繁荣奠定好的制度和市场基础;第二,重构健康服务产业链,提高保险公司在产业链中地位。

1. 实现医疗资源的网络化、市场化配置,重构现行医疗模式,为健康保险市场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制度和市场基础。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疗机构公立垄断,医疗浪费严重,医药不分家、流通成本高导致药价虚高,参保人容易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相应地保险公司也将因为赔付成本过高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健康保险服务平台上,医疗资源的配置将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互联网综合健康保险服务平台甚至还可以打造自己的医生团队,通过改变体制,改变医生的思想和服务模式,为消费者、用户和保险客户提供“极致”医疗和健康管理用户。这种自建医生团队让医生离开原有医院的激励体制,使他们能够站在用户一边提供服务。

除了布局线上,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还需要布局线下实体医疗资源以实现和线上资源的无缝对接。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只有通过构建并打通线上线下的医疗资源,才能为客户(患者)提供优质的客户体验。为此,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搭建线下诊所,一方面可以为中高端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检测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医生创造自由职业平台,为医生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互联网健康保险服务平台还可以实行咨询、就医、购药与健康管理等集中管理,推动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平台上,用户除享受好的医生服务外,还将拥有电子健康档案,为持续的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打下基础。通过平台搭建的药瓶购买和竞价模块,用户可以选择最有优势的药品出价,然后通过快捷的物流将药物配送到患者手中。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保险平台通过医疗资源的整合和盘活,以及药品竞价机制等,切中了我国目前医疗模式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问题,为用户打造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体验,为健康保险市场的繁荣奠定制度与市场基础,最终推动现行医疗模式的变革。

2. 重构健康服务产业链,提高健康保险公司在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实现健康服务资源的协同整合与高效利用。

中国现行的健康服务产业链的结构特点不利于健康保险市场的繁荣。如健康保险的从属地位、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等产业链之间的协同程度较低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将重构现行的健康服务产业链,为健康保险产业在整个大健康服务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以及与其他产业链之间协同互动程度的提高提供机会。

基于互联网的综合健康服务平台是连接保险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药品机构并提供线上、线下结合服务的全新模式,根本上说是医疗健康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用户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可以享受专业的线上医疗咨询、健康状况评测、健康维护、慢病管理等;综合健康互联网平台可通过在线医生的咨询服务为突破口,配合所积累的大数据的应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日常健康管理与医疗咨询服务。保险公司主导的健康管理平台,毫无疑问将强化其作为支付者的角色对诊疗过程的强势介入和管控,并掌握用于产品设计、精算等所需健康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也能很好改善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水平低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同时是一个保险产品销售的平台,但是不同在于其便捷和信息充分。便捷在于承保流程简化,一切可以网上实现;信息充分在于,如果客户已经是平台的客户,平台积累有客户的健康信息,那么产品和费率设计既直接又准确,同时核保的流程会更加高效简单。

在健康管理业务领域,综合健康保险互联网平台也同样将有所作为。在健康管理领域,平台以健康管理、商业健康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化为发展重点,搭建医网、药网与信息网三网合一,为用户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和问诊,以及线下治疗相结合的健康服务、药品、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

综合健康保险服务平台提供的线上和线下服务模式,可以使得消费者逐渐跳出传统公立医院的制约,享受高水平的灵活的医疗服务;而通过平台整合药品资源和竞价的商业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医药流通环节成本,使客户享受有竞争力的药品购买。通过健康保险的理赔服务、线上诊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所积累的医疗数据,再结合医院的电子病历,最终实现跨医院、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在当前的健康保险服务体系中,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低,信息不透明,支付方(医保/商保)对于健康医疗行为的约束力弱,仍处于被动支付的状态,效率较低。借助健康保险支付方的身份,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将实现医疗资源整合,通过重新构建的医疗生态吸引目标人群,为现有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新客户。而客户在购买保险之后,他所购买的又不仅仅是保险产品,还包括一系列的健康医疗服务。这种双向的互动是推动健康医疗产业和商业健康保险变革所需要的,从消费者角度看,附加价值的提供也是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方向。

四、 对未来展望

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向健康保险领域的渗透有望实现产业重构。互联网作为连接手段,将主导对“医院—诊所—医生—药店”的全产业链的覆盖和整合。在其中,健康保险综合互联网平台通过纵向扩展和汇聚医疗资源,增强话语权的保险公司可极大地增强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节约成本;并通过大数据和健康管理增强用户粘性,扩大收入。从而打造从保险、就医、健康管理的循环。新的健康保险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变医疗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传统医疗机构的资源垄断和医疗成本高昂等,推动健康保险市场的繁荣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亚光,王中芬,金花妍.我国健康服务产业链的环型结构与纵向整合[J].科技管理研究,2015,(22):197-202.

[2] 顾昕.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保险研究,2009,(11):26-33.

[3] 李文群.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现状、问题及行业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70-72.

[4] 李玉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拥抱商业健康保险的春天[J].中国保险,2008,(8):10-23.

[5] 王慧.我国健康保险产业链研究[J].保险研究,2009,(9):63-71.

[6] Peter R. Kongstvedt, The Managed Health Care Handbook,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Inc.,2001.

[7] 张大龙.我国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困境及发展对策[J].保险研究,2010,(6).

[8] 刘劲松.纵向交易关系理论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9]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10] 邵平.中美健康保险业中的健康管理比较分析[J].健康研究,2010,(5).

[11] 杨丽娥.旅游产业链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6).

[12] 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13] 张涛,袁伦渠.“管理式医疗”机制:美国经验与我国借鉴[J].河南社会科学,2013,(6).

[14] 陈滔,谢洋.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展望[J].西南金融,201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创新租金’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项目号:10BJL017)。

作者简介:张浩辰(1979-),男,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经济。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张浩辰

保险市场状况管理论文 篇3:

海南县域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海南保险业实力不断壮大,县域保险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对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海南县域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促进海南县域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南 县域保险 发展现状 问题

一、海南县域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保险市场组织体系渐趋完善,保险业务平稳发展

随着保险市场渐趋活跃,海南各种类型的保险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向市、县及以下地区的城乡延伸分支机构,保险从业人员也逐步增加。截至2011年末,海南县域保险市场中县级支公司119家,同比增加24家。县级营业部4家,其中设在乡镇以下的营业部有2家。营销服务部184家,其中设在乡镇以下的营销服务部有109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9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6家,保险经纪公司3家。兼业代理机构352家,同比增加67家。县域保险业持证营销员4042人,同比增加48人。海南县域保险市场保费收入11.27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3.9亿元,同比降低4.62%;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8.29%。县域保险公司赔付支出3.77亿元,同比增长35.98%。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支出1.91亿元,同比增长70.8%;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1.85亿元,同比增长12.32%。

(二)市场集中度较高,有特色的险种偏少

目前,海南县域保险市场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我省人口稠密、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儋州、文昌、琼海和万宁4个县市的保费收入占全省县域保费收入的57.49%。海南县域保险业务以寿险为主,财产险业务中车险占比较高,截至2011年末,县域寿险保费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6.13%,占县域保费收入的58.36%,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车险保费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25.82%,占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4.14%,同比提高17.94个百分点。根据调查,对于财产险而言,具有海南特色的财产险产品主要有橡胶风灾保险、香蕉保险、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类新型货物运输保险,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发的保险产品。对于人身险而言,目前海南没有开发农民人身保险险种。

(三)农业保险改革有序推进,功能保障作用初显成效

2007年7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我省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议》(琼府〔2007〕47号),海南农业保险试点于2007年8月开始承保。之后,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每年都结合上年度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出台本年度的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在海南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农业保险试点区域和试点规模逐年扩大,农业保险试点险种增加到13个,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强。2011年海南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17亿元,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5%,是继车险、企财险、特殊风险保险之后的第四大险种。2011年10月,海南遭受强台风强降雨袭击,农业生产损失惨重,海南保险业积极行动,农业保险为此次受灾的农户支付赔款超过1.35亿元,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灾后重建工作。

(四)市场监管力度有所加强,监管方式趋向多元化

目前,海南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管者是海南保监局,其主要是对保险机构县域网点的准入、变更、撤销、从业人员资格进行核准,并对服务内容和经营范围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由于海南保监局在县一级不单设机构,因此其对县域市场的监管主要采取非现场监测、现场抽查和其他监管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海南保监局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持续加强,监管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其对县域保险市场秩序的监管方式还有:通过明查、暗访、走访和回访等方式对业务进行监管;与海南银监局一同对银保销售渠道的业务进行检查;开通保险消费者投诉电话,根据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对保险公司存在损害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监管等。

二、海南县域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保险投保意愿不强,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在海南县域保险市场中,农民对保险的购买不普遍,投保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民认为没必要参保,而其收入也不具备连续性,无法保证每年必须缴纳的续期保险费用;二是消费观念较为传统,富余的资金主要用于建房,不考虑参保;三是保险产品满足不了一些农民的需求,例如农民对养殖业的财险参保需求强烈,但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意开展这种高风险产品;四是一些保险公司忽视客户利益、保险销售宣传上误导消费者、部分条款设置不合理、保险服务前后不对称和投保容易理赔难等问题,也影响农民对保险信任度的提高。目前,海南省农业保险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5%,从2008年起年均仅增加1个百分点,其发展较为缓慢。一些县域的农业保险试点险种甚至出现萎缩,例如,在部分市县开展的能繁母猪保险,曾因农民不愿投保而暂停过一段时间。

(二)保险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引发无序竞争

近年来,部分县域保险市场主体数量增加速度较快,市场主体日益增多与有限保源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由此暴露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2011年末,海南县域保险市场中县级支公司达到119家,同比增长25.26%,高出保费收入增速22个百分点。目前,海南平均每个市县有7家以上的保险公司,部分市县的保险公司数量相对于市场容量而言偏多。一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县域保险市场,采取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方法进行非常规增长,超出了县域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这增加了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例如,部分保险公司为增加保险产品的竞争力,竞相提高新险种的回报率和银行代理费用,增加了经营成本。新设保险机构的快速增多会导致过度竞争而引发市场无序行为,部分保险机构甚至会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违规展业。

(三)存在保险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

目前,海南县域各保险公司的险种较为单一,同质化程度较高,难以满足多层次的保险需求。由于海南没有法人保险机构,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基本上由其总公司统一开发,除了个别农业险种和财产险种外,很少有针对县域市场特点开发的专门险种,这导致在销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状况差异,会形成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以寿险为例,县域公众往往对养老、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障型产品需求较高,但一些地方投资分红型保险销售比例过高。如海南某县人寿保险支公司,2011年分红险保费收入达1392万元,占该公司险种总保费收入的72%。这种产品推广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的状态,不仅会造成保费收入上涨与保障能力不足的倒挂现象,也难以激活县域市场潜在的保险需求。

(四)县域保险市场监管仍较薄弱

从近年海南保险业的发展趋势看,由于县域保险业务发展潜力大,成为各保险公司新一轮争夺的市场。随着市县保险机构数量的增多、同业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相应的监管力量、监管水平、监管方式与之相适应。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力量与县域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难以真正了解基层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例如,目前县域保险监管的重心倾向于费率、手续费和机构准入等方面,但不能做到根据县域市场信息和保险公司的定期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预警系统,从而不能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主动进行干预和监控。此外,海南县市都没有成立当地的保险行业协会,这使得县域保险机构在交流、沟通、协商和自律方面的工作开展并不顺畅。相对于县域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监管的力度仍较薄弱。

三、促进海南县域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拓新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县域市场的研究和细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产品,切实满足乡镇、农村与农业、农民的需求。首先,地方政府要作为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者,主动承担农业保险发展的责任,出台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支持,引导农业保险业务有序开展。其次,要适当推行强制投保,通过强制投保,在足够大的领域内分摊风险,避免逆向选择,降低农业保险费率,减少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经营性支出。第三,应开发适宜当地情况、农民最急需的基本保障型寿险产品,比如养老、医疗和意外险产品。在贫困地区可设计以保障为主的产品,在较富裕地区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保险产品。第四,根据海南的实践需要,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险种,如可根据海南当地特色开发出槟榔保险、海水养殖保险等,有针对性地增加保险险种,活跃农业保险市场。

(二)加强保险市场管理,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在机构准入管理方面,应根据当地的人口、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加强对保险机构设立的可行性研究,合理控制县域保险机构数量,择优准入。二是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理。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发挥广告监管职能,加强对保险产品宣传广告的监督和管理,对误导消费者以及诋毁竞争对手的虚假宣传进行查处。三是保险市场主体应规范经营,强化责任感,做到诚信承保、严格履行承诺,准确、全面宣讲保险条款;完善续期保费收取办法,避免保单失效;对新单、撤单、失效保单以及退保、给付、投诉等情况全面回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承保、给付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维护客户利益。

(三)完善县域保险市场监管体制

一是建议在地方成立保险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引导各保险公司加强内部自律、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管控和资格审查、规范保险代理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等。二是应加强县域保险监管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县域保险的监管指标、保险法宣传认知机制、保险队伍建设、理赔谈判机制和免费法律援助与诉讼仲裁制度等方面,逐步完善县域保险监管体系及各项监管指标,有效提高保险行业的声誉和形象,促进县域保险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三是探索建立县域保险监管机制,形成县域保险监管合力。可以在一些县域或由几个县域联合设立监管机构,也可组成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参与的保险巡查监管小组,或委托县域央行和审计机关等机构代理监管保险业。

参考文献

[1]董迎秋、段影,构建与我国县域经济相匹配的县域保险发展模式[J].保险研究,2011(4):81—87.

[2]张艳花,关注县域保险市场发展[J].中国金融,2007(21):78—81.

[3]周岳庚,县域保险市场无序竞争违规展业问题应高度关注[J],金融经济,2007(14):137—138.

[4]李均芹,大力增设县域保险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河北金融,2007(9):63—64.

作者:符瑞武 邢诒俊